浯江夜話
-
綠美化工作需妥善規劃
金門最近幾年正展開行道樹更新工作,部份路段老舊木麻黃都被砍伐殆盡,改種其他觀賞樹種與花木,以金門最寬廣筆直的伯玉路為例,早已換上另一番風貌,以前蒼翠青綠的綠色隧道早已不見,部份開車的朋友,現在每當途經該處,就會被刺眼的大太陽逼得睜不開雙眼,這時也就會懷念起以前綠蔭夾道的好處,並感嘆有樹真好。 的確,以伯玉路為例,拓寬有其必要,伐除兩旁老舊的木麻黃,避免傾倒壓傷路過人車也是很充分的理由,可惜的是,現在更新的樹種,不知要到何時才能長成大樹,以讓途經該處的各式交通工具,能避免日曬與太陽刺眼之苦。 金門早年光禿一片,經過軍民努力植樹造林,才有現在綠意盎然的成果,由於金門位處海島,試想,如果沒有這些樹木,金門的夏天會有多熱呢?更別說樹木還有水源涵養、國土保持、抵擋風沙、美化環境等功能,而任何一株樹木,從它栽植到長大到可以遮陽,至少要幾十年,因此,大家怎能不珍惜它呢? 以前,地區曾發生多起人車被傾倒的樹木壓傷的憾事,這些大都是因樹木年齡老舊或因颱風肆虐所造成,絕對不可因噎廢食,再說,行道樹更新並非一味的要種植觀賞樹木,觀賞樹種有觀賞樹種的好處,但木麻黃也有木麻黃的功能,如何使兩者的好處兼具,才是地區執行行道樹更新的目的之一。 地區還有不少路段,要辦理行道樹更新工作,我們希望相關單位要審慎選擇樹種,不僅要塑造美麗景觀,還要能和當地的環境搭配,再以伯玉路為例,兩旁的花草樹木美雖美矣,可惜稀稀落落、青黃不接,尤其是刺眼的艷陽亳無遮攔,讓途經該處的開車朋友沒有那閒情逸致去欣賞。
-
生命的原料
「你愛生命嗎?那麼請勿浪費時間,因為那正是生命的原料。」 諸如這類勸人珍惜時光的話,自古以來多如繁星,也許,我們會覺得這些字句太八股、太無聊;然而,換個角度來看,這些老調所以一再重彈,不是因為它悅耳,而是因為它真實。 美國一位效率專家曾說:「時間是計畫和生命決勝的顧問。」他不但指導過企業家、名歌手如何來有效的利用時間,也一再的告誡人們「時間即人生」,這其中的含意也無非是告訴我們,浪費時間就是無謂的消磨人生,一旦讓生命平凡的逝去,自做時間的殺手,那真是愚不可及啊! 諷刺的是,這樣淺顯的道理雖然人人能懂,可是放眼滔滔紅塵,甘願如行屍走肉自做時間殺手的人卻比比皆是。我們的社會似乎永遠存在著這樣的現象:時光資本愈多的人,愈是揮金如土;而愈是知道節省時間的人卻愈沒本錢。就像許多老人,他們都願做「早起的鳥兒」,好像只有這樣,人生才能拉得更長,日子才過得更有況味。反倒是許多兒童,「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句子,雖然都能琅琅上口,可是教他們背背句子容易,真要他們把握時間,恐怕也只能說說而已! 西洋人說:「光陰是一條無可抗拒、不息的河流,匆匆前進,然而,它行進的步履卻輕得像午夜伸進守財奴枕下竊取財物的賊。」仔細的品味這段話,的確,時間正不斷的從我們的身旁流逝,然而它的腳步卻輕得讓我們一無所覺。 是的,在我們的人生中,時間正一分一秒、無聲無息的超越過我們每一個人,你是該靜靜的站在原點,讓它超越然後開始追悔?還是該奮起直追,積極努力的超越人生呢? 很多事情,我們在追悔之餘猶可亡羊補牢一番,可是時間是絕對不留情的啊!中國人說:「醉過方知酒濃,愛過方知情深」,時間不也如此嗎?只有當它流逝了,你才會倏然了悟,時間是生命的原料,那是非常珍貴的。
-
在變動中學習成長
近些年來,失業率始終居高不下,很多人不禁要感嘆:「畢業等於失業」,但是,不管職場如何競爭激烈,為了安身立命,人們也莫不鼓起勇氣,只有向前衝!衝!衝! 然而,衝也要有衝的法子,否則,衝來衝去,也會像無頭蒼蠅似的亂撞一番,鎩羽而歸。質言之,衝也要有衝的方法與本錢,像打籃球,如欲躋身頂尖高手行列,不但要勤練好球技,更須有過人的體力耐力,還須有顆冷靜的頭腦,輔以無私的團隊精神,方能冷靜的處理好每一個球,成為一流的籃球選手,如此好的運動員,那個球隊不想網羅呢? 職場上也是如此,人求事,事求人。好的人才,真金不怕火鍊,都是企業的眼中「寶」,成為企業爭取對象,「頭路」對他們來說,只是「幾選一」的問題,一個擇「良木而棲」的抉擇罷了! 為什麼有人能在職場一帆風順,有人則是佈滿荊棘,關鍵在於您學藝是否精湛,武功是否高強,講白一點,就是要能擁有「一技之長」,掌握住自己的核心能力與知識,加上不斷的努力學習新知識與新技能,這樣,就不難在職場上找到屬於自己的春天。 總之,面對「變動」的新時代挑戰,過去成功的經驗,只能當作參考,而非複製,尤其在這知識經濟喊得響徹雲霄,全球化的浪潮排山倒海而來之際,想要立於不敗之地,唯有掌握住「變是唯一不變」的真理,透過不斷學習,因為學習就像磨刀,不隨時磨利自己的「工具」就會失去競爭的實力;我們也深信,在這變動的世潮中,唯有願意改變自我,懂得順應環境變化趨勢者,方能長存。
-
投書原則
日前一個深夜,大地早已進入夢鄉,只有成功崗上新訊樓依舊燈火通明,同仁仍聚精會神趕出報,突然有位鄉親打電話到報社要找記者,表示因行車問題挨揍,揮拳的陌生人逃之夭夭,希望記者到場採訪作見證! 是的,讀者有知的權利,記者負有報導社會真象的責任,但報社採訪、編輯和印刷作業,有一定的程序和時限,雖然,記者採訪工作無分晝夜,屬於全天候待命,那裡有突發新聞事件,都搶在第一時間趕赴現場拍照、記錄實況,作第一手消息傳播。 其實,類似人與人之間的紛爭,若沒有造成傷亡成重大刑案,都屬於傷害「告訴乃論」案件,與社會大眾沒直接利害關係,欠缺新聞報導價值,何況,發生在三更半夜,已超過截稿時間! 當然,報紙對外發行,能引起讀者關注與迴響,願意隨時提供新聞和批評,象徵報紙有人看,凸顯其存在價值。然而,夜間上班時刻,記者白天跑出來的新聞稿陸續傳回報社,編輯處理後經打字、排版、校對、製版和印刷,像接力賽一棒接一棒跑下去,趕在天亮之前把報紙分送到讀者手裡,其間分秒必爭,一刻不容稍怠。然而,作業期間,我們常接到一些投訴電話,議題從統獨意識型態之爭,到鄰居雞犬相聞,林林總總不一而足,其共同點是要求「來話照登」,實在令我們無福消受! 誠然,這是一個多元開放的社會,理應包容各種不同聲音,任何人有意見要表達,報社都非常歡迎,我們闢有「言論廣場」版,除了每週二定期出刊,也因應實際需求,採不定期機動「加班」版面。此外,若有急迫時效性文稿,更會採「來函照登」在新聞版面見報,但限以文字投書,而且務必要附真實姓名、身分證字號、詳細住址和聯絡電話,我們在查證真有其人其事之後,才能決定是否刊登,因為,站在報社的立場,是對廣大的讀者負責,必須審慎客觀處理,並非所有「來函」都能「照登」,不是嗎?
-
放下心中的包袱
事隔一年多了,她對那樁不愉快的事,仍是耿耿於懷,不能把它給忘記。她一提起心裡就憤恨難平,他說:「事已過了那麼久了,你又何必牢牢地記在心頭呢!這多痛苦啊!放下吧!讓它隨風飄逝,豈不輕鬆、快樂些。」她回說:「怎能不叫人生氣,好話一句,壞話也是一句,伊又何必這樣子對人。」孟子說:「學問之道無它,放下而已。」只有放開心懷,像垃圾一樣的,把那不愉快的丟掉,才能走出來,心才會晴朗、輕鬆、快樂。 這件事,讓我想起阿迦曼尊者的開示,他說:「憂慮從前是沒有用的,它已經過去,而且是無法挽回的。無論我們的希望是多麼熱切,它都不能成為現在。流連過去只會產生沮喪和失望,未來也是一樣,兩者都要如實順其自然。只有現在才是必須善加運用的,因為它才是在我們所能做的能力範圍之內。」 過去的已經過去,你再怎麼的生氣、怎麼樣的傷逝,將都無法挽回什麼,徒增傷惱和無益的痛苦而已。所以,阿迦曼尊者進一步說:「所有這些都緣自你們錯誤的心態,你們為了自己,要改變這錯誤的態度,不要對不可能的事再存任何希望,這才是明智的。」是的,不愉快的記憶要趕快丟掉,陽光才會進入心裡。 講到她生氣的事,其實亦不是件什麼大不了、不能解決的事,只不過是「囝仔代誌」而已。閩南語俗話說:「囝仔代誌起大人事!」斯是之謂也。況且,伊本無惡意,也認為沒什麼,不在意。她就是氣這樣,不能改變心態,苦的還是自己、煩惱的也還是自己。 每個人都會有不如意、不愉快的事。而把這些不如意、不愉快的事牢牢執著或對外物的瞋恨所籠罩著,對自己沒有好處,反而是使自己陷入憤怒、生氣的悲慘境界裡。唯有學會放下執著,才能從自己牢牢的執著中解脫出來,感受到本來應有的快樂與安寧。
-
「弱肉強食」?
「弱肉強食」是自然界的生存法則,體型大、力量強的佔盡優勢,至於弱小者則除了閃避強者侵犯外,實在缺乏能與之抗衡甚至凌駕其上的本錢。當這樣的法則延伸到道路交通上面,便成了一起又一起大型車輛衝撞或擦撞行人、自行車與機車騎士的不幸車禍,最終的結果是一個又一個的輪下亡魂及其背後許許多多破碎的家庭。 奔馳於大街小巷的大型車輛,正如同自然界中體型龐大、力量強壯的優勢生物,這些龐然大物多半有個共通特色:車體高大且長。駕駛這類大型車輛,對於兩旁與前後的低矮人、車往往產生多處危險死角,稍有不察便容易發生事故,而這種重量級的交通意外造成的傷害往往也相當嚴重。 許多大型車輛闖禍多因轉彎時內側擦撞視線不易察覺的人、車所致。政府也一再宣導大型車輛駕駛應注意車體過長在轉彎時半徑變小的問題,提醒其他人、車留意並保持安全距離,只是宣導歸宣導,大車駕駛多半仍有「道路之王」的優勢心態,小車與行人似乎只能自求多福。 地區近年來大型車輛漸增,看著這些龐然大物在路上狂奔,教人不免擔心類似台灣地區層出不窮的「以大欺小」車禍會否在這小島上演? 或許是我太「烏鴉」,這樣的情節果真發生,只見一輛大型吊車在十字路口違規右轉,只顧與自左方垂直向來車爭道,卻忽略內側狀況與轉彎半徑,轉彎處一位騎自行車的年輕人被突然逼近的車身夾得無處可逃,當下只能側身縮腿,一瞬間吊車後輪輾過自行車前輪,看似堅硬的腳踏車身此刻竟如泥塑般扭曲不成形::。意外如何善後不得而知,只慶幸那腳踏車代主人受難逃過一死,只是誰又敢保證下一次意外發生還能如此幸運地全身而退呢?
-
嚴加查緝任意傾倒垃圾
地區有不少空地,尤其是偏遠的荒郊與鄉間小路兩旁,不少已淪為不肖業者任意傾倒垃圾的場所,嚴重破壞地區環境整潔,也成為病毒孳生溫床,值得相關單位重視並嚴加查緝。 地區這幾年來,很多古厝逐一翻新,新式樓房也一間跟著一間矗立,這些建設所產生的建築廢棄物數量相當驚人,有關這些廢棄物如何處理,流向那裡,相關單位似乎沒有嚴加把關,這也造成少部份不肖業者,隨意把廢棄物與垃圾任意傾倒在荒郊野外,甚至隨便傾倒在鄉間小路兩旁,對於這些嚴重破壞地區環境整潔的兇手,有關單位應主動把他們揪出來,並採重罰,相信只要有關單位有心要做,只要盯住各項大小建設工程,絕對不難發現廢棄物的流向,而且很容易查到不法,如此也才可以遏止亂倒垃圾的歪風。 地區近十餘年來,一直在拚觀光,但要發展觀光,最起碼要有整潔的環境,雖然地區綠化成果頗為成功,但也造成不少地方雜草叢生,甚而成為傾倒垃圾、藏汙納垢的地方,因此,相關單位務必負起責任,做好環保工作,如果光是舉辦宣導效果一定相當有限,絕對比不上開單告發來得事半功倍。 最近地區各項活動似乎特別的多,尤其是一些什麼衛教宣導、健康宣導,更是辦得有聲有色,甚至連贈品都有得拿,有人因此存疑辦那麼多一再重覆的活動真的有效嗎?或者花了那麼多氣力,民眾真的能受益嗎?還是只是要大家來聚一聚,連絡情感打發時間,他們認為一般的衛教宣導,大可不必一再舉辨,把節省下來的資源,用以整頓公共衛生,諸如加強查緝亂倒垃圾,加強市售食品查驗,以確保民眾身心健康,相信比花了大量精力,用以宣導民眾注意健康來得有實質意義。
-
自助天助
說到人生際遇,最讓我們記憶深刻還是古人所說的:「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這段話。無論如何,一個人的窮通得失莫不與命運有關,懂得掌握命運者,通常就能掌握人生,不過就看你要怎麼去操持把握了! 正如同生命不盡然得由握有一手好牌來決定,而是要由善於處理這手中牌的人來決定一樣,因為命運充其量只是洗洗牌,我們卻能在生命的田地裡賭輸贏。 我們當然不否認世上有所謂好運道這種事實,但可以肯定的是,好運不可能自己跑進手中來,即使真的富貴逼人來,也總得張臂以待,就像你信心滿滿的說自己將「樂透」了,但彩券不會憑空而降,總要有買這樣的動作、還得花點成本才有可能克竟其功吧! 至於像「烤鴨子飛進嘴裡來」,以及「把運氣好的人丟下海裡去,他嘴裡會啣著一條魚上來。」這些讀來令人發噱的俚諺,聽聽也就算了。義大利人說:「幸福的人即使種棒子,也能長起檸檬樹。」這和中國人所說的「命好,富貴到老。」不也都有異曲同工之妙嗎? 其實,才智、能力太差的人想抓住幸運,好比用破了洞的網抓魚一樣,徒勞無功而已,也許我們都該接受造物主冥冥中的安排,但絕不是任由牽著鼻子走路,就像下棋一樣,要掌握全局,不能只靠運氣而是要看技術,雖然誰也不敢保證勝利,但能用心的把每個棋子擺在理想的位置,那也就夠了。 我們相信,在命運的田地裡,我們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命運只幫助那些能夠自己作主而漂漂亮亮地活下去的人,古今中外,從無例外,個人如此,國家也一樣。一句話:自助天助,要命好,自己去創造!
-
「猜」
今年的大學指考,國文作文題目為「猜」。考生的反應很不一,有人認為題出得很生活化、很鮮活、很有創意,很能「天馬行空」的大猜特猜一番,考出考生程度;有人則認為題出得有點「飄渺」,無從「猜」起,結果通篇文章下來,辭不達意,文不對題,甚至連「猜」這個字眼都沒出現在文章上,簡直是瞎掰,抱個「鴨蛋」回家,也只能怪自己「學藝」不精,腦筋缺乏那麼一點「猜」的想像空間。 猜,推測也,例如「猜想」││在心裡推想。很多考生也能順著這個字義,猜想情人的心思、猜家人想法、猜生日禮物、猜知名球隊比賽的勝負,只要言之有物的「猜一猜」,至少能拿到「及格」分數。更有一位考生寫到,患有老人痴呆症的奶奶,有天坐在椅上睡著了,臉上不知為何掛著微笑,他猜奶奶應該是夢到已過世的爺爺。能在這麼短時間將親情寫得如此感人,寫作功力佳,不拿高分也難! 記得很久很久以前,閱讀過一篇極短篇,描述一對老夫婦,老先生因養了一頭小白豬給走失了,自此鎮日無精打采,老太太看在眼裡,一面勸老先生看開點,小豬沒了,不算什麼,一面卻不動聲色,托人明察暗訪,最後終於把小白豬給找回來,重拾老先生的歡顏。老太太猜老先生心意,老夫老妻的愛,就這樣淋漓盡致的展現開來,真教人「意難忘」。 猜,須善解人意,做些貼心、溫馨或與人為善的良舉,毋寧是予人粉窩心的,猜,千萬不要只要揣摩上意,否則拍到馬腳,可能會被踢得更遠!猜,也無須疑心疑鬼,自貼妄想症。 總之,世界之大,無可不猜。先來點輕鬆的,希拉蕊是否出馬挑戰布希選總統?我們的國會是否會出現類似「小白菜」議員?再來猜一點大家關心的,公投會為兩岸投下什麼變數?台股下個大利空是什麼?阿扁的副座屬誰?能保江山嗎?連戰真的能完成二次政黨輪替大業?還有什麼好點子好猜的,大家不妨也來猜一猜。
-
保護生態資源
唸高中時,住在海邊漁村的老家,寒暑假常幫人扛網下海捕魚打工賺學費,因每天跟隨老漁夫在海裡打滾,除了學會潮汐時刻換算,也對沿海資源生態略有所知! 當時,我們用大約一個指頭粗孔的魚網,捕撈鯔魚、黃赤、黑鯛、馬加、七星鱸魚等等。記得老漁夫曾說過,金門西海岸迴游漁群很多,是因南宋末年,陸秀夫背著八歲的小皇帝,被元兵追到閩南跳海殉國,皇帝死後身上長的蛆變成魚勿仔魚,因而吸引魚群逐食,形成大魚吃小魚的食物鏈,因此,金門沿岸海域魚群活蹦亂跳,每回下網都能輕易捕獲滿簍魚蝦螃蟹而歸。 的確,魚勿仔魚沒有骨和刺,含大量鈣質、營養豐富,煮一鍋海鮮粥羼一把魚勿仔魚,最是甘醇可口,令人百吃不厭。特別是香辣的魚勿仔魚罐頭,也是飯桌上最佳的佐料。但是,以前吃有魚勿仔魚的海鮮粥,心裡總覺得是在吃皇帝身上的蛆,也每每想起隨老漁夫下海捕魚打工的歲月。 然而,日前讀到一則研究報導,才得知魚勿仔魚是兩百多種魚類幼苗的統稱,平時我們一口吃下幾十條魚勿仔魚,那不是單一魚種,更不是傳說中南宋末年小皇帝死後長的蛆,而是吃掉未來的漁產資源。由於近年來紗窗網目漁具及捕撈技術不斷精進,搭配加裝雷達探測器的雙拖網大肆撈捕,把魚苗摧殘殆盡,嚴重破壞海域漁產資源,難怪沿海魚源枯竭,許多漁民空有漁船無以為生,鋌而走險幹起走私的勾當,戕害社會治安。 所謂「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人類為滿足口腹之慾,連魚苗也趕盡殺絕,造成漁村經濟一蹶不振,若不立即禁止濫捕 仔魚,我們的子孫將沒有魚可吃了。拒吃魚勿仔魚,共同保護海域生態資源,就從現在開始!
-
不要被牽著鼻子走
今日的有線電視新聞媒體,一天二十四小時的播報各節新聞,提供觀眾最新、最快的時事動態;人們的生活透過無遠弗屆、即時的新聞報導,而與之同步,感受到最及時又真的一面。由此可知,時下新聞媒體的競爭,是可想而知的。但,無論有線電視新聞媒體,還是平面媒體的新聞報導,都應平實地、客觀地、公正地報導才是,而不應以譁寵及聳動的新聞報導方式吸引觀眾、創造收視及閱報率。 最近,看了兩則有線電視新聞報導,亦不是什麼大新聞,而純粹是一般的地方性新聞而已。它卻是具有娛樂、衛教的新聞性,而且一般觀眾看了新聞報導後,都會有輕鬆的感受。所以,像這類的「丑角」新聞才有被播報出來的機會。 一則是關於當令水果西瓜的報導,新聞的內容大致是說:一位農夫種了大半輩子的西瓜,第一次種出一粒像臂部形狀的西瓜,引起一陣好奇。這則西瓜新聞,各家都以趣味性來處理報導,沒什麼好比較的。但到了最後,一家說:有人出五千元要老農夫割愛,老農夫反而不賣要留著自己享用。另一家則說:老農夫開口要價五千元出售,卻是乏人問津。 另一則是報導一位體重達一百六十公斤廖小弟弟的新聞,以飲食及生活作息取材報導,新聞亦大致雷同。不同的是,一家報導說:廖小弟弟經新聞報導後知名度大增,廣告商有意找上廖小弟弟拍廣告,他和家人都有興趣。另一家卻報導說:廣告商找上廖小弟弟後,學校及家長都為之困擾不已。 從這兩則小新聞的報導,就不難窺看出各家新聞的炒作,那一家報導的才是真的呢?兩個月前,美伊戰爭打的如火如荼,國內一家有線電視新聞台就以相當篤定的口氣報導說:聯軍找到伊拉克的生化毀滅性武器,海珊政權百口莫辯。事至今日,老美還是未能找出事實的鐵證。所以,我們從小處看新聞報導,延伸到重大新聞的報導,觀眾要收看的是平實、客觀、公正,不加「水」的新聞報導。而,我們的觀眾在收視新聞也要有分辨的能力,不要被新聞媒體牽著鼻子走。不然,沒有被「煞」到,反而被「嚇」到就不好了。
-
不補習,真厲害?
前不久國中基測放榜,電視新聞報導一位台北市某國中女學生拿到全部科目皆滿分的優異成績,而重點是她讀國中的三年來未曾上過補習班,靠的是上課專心、課後用心的自修學習,證明了不必靠補習也能有好表現。 在補習風氣盛行的今日,這樣一則不靠補習的「逆勢操作」讀書有成的報導反倒具備了「新聞性」了。如果將時空拉到沒有補習班的年代,這種表現傑出的案例或許不會著眼在是否經過補習的「加持」,反而應該探討其讀書的方法與訣竅才是。這則新聞特別強調「從未上過一天的補習班」,多少也透露了在多數家長或學子的心中,甚至可說是在一般社會大眾的觀念裡,想要把書唸好、考得好成績,補習似乎成了一種必需。也正因為大家都愈來愈覺得別人都補習,自己不補習的話就好像會不如別人,居然有人不走眾人都走的道路,也能有好的表現,甚至是如此完美的表現,就不免令人訝異,值得媒體深入探討了。 記得那段就讀國中、高中的歲月,當時台灣已吹起補習風,但這個純樸小島上的多數人仍不知補習為何物?應付學校課業、準備升學考試,靠的全是自修,擔心光唸課本不夠穩當的,頂多是買一本參考書「補」一下延伸教材,增加考試的信心。沒有補習文化,全憑土法煉鋼與自我鞭策,照樣造就一批又一批的優秀學子,只是少了媒體的大書特書罷了。 如此說來,以前沒有補習班、學生也不致於無所適從,如今補習班成了熱門行業,倒成了極吊詭的現象。如果考試終究以課本為主,補習班存在的利基為何?其實,能夠找到自修方法、建立正確學習態度,不必非得靠補習;反之,找不到學習竅門或無法自我鞭策者,自然成了標榜打通學習經脈、加強考試功力的補習班的「獵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