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論廣場
-
《第四屆金門青少年文學獎徵文比賽獲獎作品》交棒
國小新詩組第三名 孤獨的航程 永遠漂流在大海 船 沿著一望無際的深藍前進 孤寂的行程 永遠被人遺忘 過去的每天每夜 船 停靠在我們身邊 夜晚 車子穿越星光點點的時光隧道 喚醒沉睡的十二年約定 旅途 正在交棒
-
《第四屆金門青少年文學獎徵文比賽獲獎作品》停航
國小新詩組佳作 一艘漂流的船 已孤獨的流浪 以前 船上人來人往 現在 橋上人來人往 早上的橋是無聲的龍 晚上的橋是歡騰的龍 身上點綴 星光點點的螢火蟲 為我們指引方向 夜晚,船看見遠方的螢火蟲 一邊好奇 一邊靠近,疑惑 那是什麼? 好奇的問: 我們能成為朋友嗎? 只等到── 一句話都沒說的海浪聲。 希望 大橋和船依舊 無論晴雨 都可以載著人們 遠航
-
《第四屆金門青少年文學獎徵文比賽獲獎作品》評審總評
本屆國中組來稿水平甚高,得獎作品擺脫國小時期的稚嫩、童趣,於遣辭用句上能掌握現代詩的意象、比喻、虛實交替。 第一名的〈相遇記金門大橋〉以擬人化的你,透過時間的度量「小」、「長」指涉大橋興建與完成的時間、橋身的長度,深具溫軟的對談,彷彿大橋是個久候得見的朋友。全詩段落分明、詩意流暢,技巧成熟。 第二名〈阿母的花帔〉以簡明口語轉化意象,能把黑白大方巾透過圖騰、母愛、胎記、童年情感追憶……在指涉與意念轉化流暢地完成,令人驚喜小小年紀對詩句的掌握能力。 第三名〈藍色座標〉造句較陳舊,比較多套詞與引用他人用過的詞語。新詩是要賦予舊物新意來寫,不然念起來就會感到陳腔濫調。但此詩的設計不錯,戰爭以紅標誌而退,逐漸以海洋與自然生態來轉換金門面貌。格局大氣。 佳作〈風陽光水〉三段式主角輪番出場,描寫金門的風景人文,格式較一致而缺乏變化,詩句嚴謹,感覺稍微保守。寫新詩要活潑、大膽一些,期待這位同學的蛻變。〈歐厝沙灘詠懷〉兩個發語詞偏向傳統朗誦詩,略為稚氣。但三段的意象句非常奇趣,而最後一段的轉折指涉,非常有巧思。〈鱟〉之一跟之三寫得很好,第二段有點牽強是敗筆,否則成績會更高。 新詩是減法,考驗對意象的描繪能力,不必怕讀者看不懂。大膽去找出對同一事物的新詩野,有獨到的觀點,才能脫離陳腔舊詞給人的雷同感受,寫出具有自我意念的新句子。恭喜得獎同學,希望你們多讀詩集跟經典文學,厚積而薄發。期待年年得獎者都可繼續寫下去,在文壇上茁長、壯大金門的藝文陣容。
-
《第四屆金門青少年文學獎徵文比賽獲獎作品》廣東粥
國中新詩組佳作 清早 步入熱氣與香氣中 一聽到船長出航的命令--「上~菜~」 我立馬操起吃飯的傢伙 心情 不似出洋客的徬徨茫然 而是遨遊於潔白浪花之上的愜意 穿梭在青蔥與蛋花之間 翠綠的浮游生物 淡粉的浮球 隨著濃稠粥糜 載歌載舞 紅底湯匙是我的魚竿 胡椒味魚丸是浮標 奮力一甩 入海 搏命一鏟 離碗 魚貨名 豬里肌 以兩口燙粥養精蓄銳 待興致一來 猛力一躍 出水 輕鬆一抬 入口 魚貨名 炸魚塊 忽然 肉丸子一沉 不速之客上門了 片刻纏鬥 定睛細看 頂級好貨 人稱 豬肝 回航 彷彿番客衣錦還鄉 凝望著不見米粒的廣袤 關於理想 關於生活 回首之際 這故鄉的味道卻都成了 四季遞嬗裡 緩緩飄落的歲月
-
《第四屆金門青少年文學獎徵文比賽獲獎作品》歐厝沙灘詠懷
國中新詩組佳作 看! 那赭紅發鏽的戰車 深陷 沙中 沉沉的睡去 為過去那場盛大的射擊訓練 烙印痕跡 瞧! 那發鏽的軌條岩 深陷 沙中 屹立不搖 為過去那段血腥激烈的戰爭 悄悄回味苦澀 而今 你和那輛大塊頭一同成為 人們照片中的配角 一天天朝朝暮暮 以浪潮為沙漏 以海風為須臾 沉默而寂寞的 守護這片疆土
-
《第四屆金門青少年文學獎徵文比賽獲獎作品》鱟
國中新詩組佳作 之一 你是大海裡的禁衛軍 四億年前開始 駝著綠色的盔甲 挺著尖銳的寶劍 在這海岸的潮間帶裡 巡守著…… 汩汩的浪濤聲是你回報軍機的音信 赤烈的落日是你示警敵情的烽火 歲歲年年 逡巡於時光的隧道中 守護著這座小小的島嶼。 之二 你們是赤壁之戰曹操的艦隊 總是首尾相連 星光的迤邐是你倆游過泥灘的漣漪 潮起潮落的依約是你倆前世的邂逅 你身上背負的 不只是伊 更是連綿不絕的累世情緣。 之三 你是一部活生生的史冊 即使盔甲鏽了 寶劍鈍了 仍固執地在冷冷月光下 點評著歲月的斑駁 就在你一吐息 一擺尾之間 竟把塵封的過往 在沙灘上 拍打成 一卷又一卷的 滄桑。
-
《第四屆金門青少年文學獎徵文比賽獲獎作品》風 陽光 水
國中新詩組佳作 風,總是吹拂著浯島,無論何時, 於戰時,吹出血、鏽與黑暗的壓抑, 伴隨砲火,吹進深暗的記憶洞口, 而如今,吹出的是天籟、鶯歌燕語, 是來往人群、飛鳥低語、浪潮拍打, 還有那些精緻、雄偉的灰白洋樓, 未來,世代更迭、綠影幢幢, 當昔日的坑道被城市的白灰覆蓋, 珍貴的燕尾馬背被時間侵蝕, 過去喃喃細語的回憶,會被遺忘嗎? 陽光總是永恆、公平的灑落各處, 當年播種下的種子,發芽、成長, 長出金門嶄新的綠色海洋; 陽光也有獨木難支之時, 如船型堡地基逐次被掏空,夜晚, 林中點點星火閃,待人定睛以無爍; 當小小的身體在漆黑的道路上前行, 碰!路殺?抑或謀殺? 月光鋪灑湛藍色的海洋與白沙, 以及隨波逐流的,來自異鄉的汙穢。 水,連接兩岸,流入這座島, 與金色的希望交織, 化為純白的岩漿,入喉似火, 隨著時間,冷卻, 流下的非石、燼,是甘甜的玉液; 時光,如水,流轉不停, 舊時古厝、如今高樓,過往、未來; 時光總從指間悄逝,所以, 現在的人記得多少過往, 未來的人才能記得多少時間的教訓。
-
《第四屆金門青少年文學獎徵文比賽獲獎作品》相遇--記金門大橋
國中新詩組第一名 星夜碎成浮沫 在海上升起薄霧 彩色的橋 像昨夜的夢 明亮 但懸空 你比我小 從島的對岸伸出手 用了一個輪迴的時光 我們終於緊緊相握 你又比我長 長過我上學來回走完兩趟 我送你幾束結穗的高粱 插在你的肩章 你笑了 不知不覺笑成了好看的弧度 與海風相悅 和駭浪熟稔 然後 在十一月的芋田向我揮手 道一聲 好久不見
-
《第四屆金門青少年文學獎徵文比賽獲獎作品》阿母的花帔
國中新詩組第二名 黑白格子 麻棉大方巾 在衣櫃的角落裡 收藏 儘管已經褪色 依舊是金門最美麗的風景 黑白格子 麻棉大方巾 背後暗藏著數不盡的歲月 是阿母以愛編織的天羅地網 堅守崗位 讓世間的妖魔鬼怪退去 揹呀揹 惜啊惜 一暝大一吋 黑白格子,麻棉大方巾, 屬於金門人獨一無二的胎記 童年舊夢裡 多少回 阿母抱著我坐在醫院的角落 焦急等待 忽然遇見 人群穿梭中醒目的黑與白 就知道是原鄉的另一個母親 安心不少 黑白格子,棉麻大方巾 是阿母陪嫁的花帔 屬於金門的傳統背巾 代代薪傳 不斷地,喚醒一個個美好的童年回憶 不斷地,牽引著金門人的思鄉之情 然而 在時光的驅趕下 我被追得氣喘吁吁
-
《第四屆金門青少年文學獎徵文比賽獲獎作品》藍色座標
國中新詩組第三名 你說那年烽火未歇 只是釀成歲月 時間長河燒灼血淚 皴擦點染橫波成天地之間一瞬的紅顏 未完的故事你我都在寫 正如你湛藍的呼吸沒有停止的一天 血戰沙場的英勇 闊別生死的哀痛 都融進你的身子成了沉吟至今的詩篇 揚起 平息 以一種複雜的規律呢喃 娓娓道來,聽你說溼答答的心事 前人還在流浪 我也還在漂泊 風起漣漪皺 代謝往昔 遞嬗四季 世上萬千生命 都在同一片海洋 再次以不同形式相遇 如今只聞聲聲太武雄音 撒網 漁人將家庭託付於你 揚帆 人民將探尋你濕漓的心 沉甸甸的 不知是否能撐起無數相思的靈魂 你用遼闊的胸襟撫平我焦慮的思緒 你用搖盪的浪白撩撥我的內心 搖到時間之外 溯著斷了線的臍帶 猜想世界的盡頭會是甚麼樣子 黎明初起 島嶼天光 都沒有泛黃成前塵舊夢 而島嶼上 一尾小小的魚終將航向牠自己一生的座標
-
《第四屆金門青少年文學獎徵文比賽獲獎作品》評審總評
相較於第三屆青少年文學獎,本屆高中職組參賽作品質量顯著提升,書寫題材也不再侷限於眾所熟知的「金門元素」--少了些「為比賽而寫」的刻意,而有更多從作者切身體驗與感悟出發的作品,著實令人欣喜。 〈貧穗的味道〉尤為亮眼。其由高粱田中寫起,透過嗅覺與視覺的描摹,在段落間交錯對比「青/熟」與「新/舊」,進而在「豐穗之美」與「光桿無畏」的刻板價值判斷中另闢蹊徑,由景入情地帶出金門「現實/歷史」的光譜,同時抒發胸臆,肯定自我,嶄露金門子弟的務實與傲意,獲評審一致同意列為首獎。 〈若不是遇見〉訴說四季遞嬗,卻緊緊記取個別時刻的燦爛可愛處;不言期盼,卻托辭於高粱未釀即已芳香;不書酸楚,卻專注於團圓與分享的美好。細讀雋永之餘,亦可見作者溫眷之情彷彿躍然紙上,實為一首成熟的情詩。 〈你在,也不再〉則以「當初買的鹽/原來是用淚換來的」,道盡國共內戰期間兵伕被強徵離家的辛酸,情真意摯,令評審共感強烈;惟第三段指涉不明,未合常情,從而影響該詩排名,甚為可惜。 至〈金門城〉與〈南風戀豆梨〉兩詩,書寫技巧除已具一定水準,亦有不落俗套、可圈可點之處,堪稱佳作。 詩人楊牧先生曾說,「詩是宇宙間最令人執著,最值得我們以全部的意志去投入、追求、創造的藝術」。謹此與所有參賽同學共勉,並期待在未來的文學路上,與您們再次相遇。
-
《第四屆金門青少年文學獎徵文比賽獲獎作品》貧穗的味道
高中職新詩組第一名 海風吹來高粱桿上貧穗的味道, 是酸澀的青春? 還是甜柚的香? 人生苦難割去我臉上的表情, 是成熟的豁達? 還是無光的眼? 高粱貧穗與眾不同, 既沒有豐穗彎腰碩實的美, 也沒有光桿無畏的骨氣。 水下石林蚵殼鋒利, 林間野蟒牙齒泛光; 海潮大口吞噬破敗的砂, 洗去古寧頭的痕跡; 風獅爺護佑避風者, 驕陽曝曬著惆悵。 立足紅土地是一種選擇, 嶙峋的山壁與汪洋的海是另種依託, 當然虛無飛翔也是。
-
《第四屆金門青少年文學獎徵文比賽獲獎作品》若不是遇見
高中職新詩組第二名 若不是遇見 季節仍會年復一年 但自從遇見 盛夏走後卻留下足跡 距離並不遙遠 而我們依然能夠相遇 秋天不再蕭瑟 而是轉成燦爛的金黃 高粱還未釀 卻已能夠品到芳香 冬天的強風 吹走所有憂愁煩惱 把人們都吹到了一起 吃著湯圓談天說地 我曾想過 為何遇見只有短短半年 原來你走了 留下的依然還存在著 我也曾後悔遇見 可在那個瞬間留下的美 使我改變 似冬日暖陽 又似夏日冰涼河水 所以自從遇見 每天都是春天
-
《第四屆金門青少年文學獎徵文比賽獲獎作品》你在 也不再
高中職新詩組第三名 那日的夕陽格外血紅 是來不及說的再見 是沒說出口的道別 阿母 你囑託我去買鹽 是你最後的身影 國共的戰爭 強徵走了你我的緣分 當初買的鹽 原來是淚換來的 戰場的硝煙與冷血 只剩荒煙漫草 那是我日日夜夜魂縈夢牽的所在 今日我回來了 但 你在 也不再
-
《第四屆金門青少年文學獎徵文比賽獲獎作品》金門城
高中職新詩組佳作 時光鎖在蓬蒿叢起的車馬道 木麻黃逆風生長,荒蕪寫於喧囂 高粱陰翳掩蓋住了轟鳴的砲火 彈痕在佝僂者的鋤下世代打磨 洪武的夯土枕著永樂的麻岩 微小的空隙讓塌下的頑石嘆息 它們的懷念 或許是康熙年的春風一度 我向山人打聽你的消息 得到了鋪天蓋地的沉默與不解 可最終 海晏升平的風還是吹到了你的仙山 枯朽的臂膀依舊死命輓著山崗 唯有牛群安然地睡去 真好,它的夢中沒有遼審平津 朱門酒肉讓執棋者縱情把玩天下 崩裂的垛口躺著回不去的幾摞家書 道貌岸然者,爭那史書上的一句謊話 可笑,可悲,可嘆 生命築起的古城攔下慾望的擴張 遍野的孤魂擋在百年後的危牆 最終,還是塞上了十年的新磚 記憶被搬到了國軍的廢墟 將你無情地留在了浯洲之南 我揣走了你的碎片 願它如你一般,延伸至光陰盡頭
-
《第四屆金門青少年文學獎徵文比賽獲獎作品》南風戀豆梨
高中職新詩組佳作 她在等候 獨自站在春野 似一簇未融的雪 三月的海燕帶來了他的信息 窸窸娑娑 枝葉搖曳 似蕩起一圈又一圈的漣漪 只靜靜的坐 思念卻如嫩芽 貪婪地瘋長 愈想愈攀滿整片大地 晶瑩的露滴啊 或許能明白 我觸碰你的狂喜 蕭蕭簇簇 輕輕呢喃 薄霧中絲絲的暗香 在南風裡如約盛開 沁入心扉 唯爾梨白
-
《第四屆金門青少年文學獎徵文比賽獲獎作品》慈堤
高中職新詩組佳作 慈堤啊 當浪次次沖刷你的身軀 可就是洗刷不掉你的坑疤 當暮色照耀你的時候 卻說 怎樣也遮不了你的傷痕 可當沙鷗次次來到你的大肚中 可你卻說 這才是我的一生使命 望向憧憬的藍天 不知為何 漸漸的……漸漸的…… 心頭陷入暴雨中的米南宮裏 不能自拔 似乎永遠找不到那一絲光線 像曠野中的狼 絕望的嚎叫著 可此時的我 卻沒有了半個字的嘆息 霎那間 蒼穹作響 瞬間打破了周圍的死寂 先烈的英靈 與慈堤作伴 一同沙鷗衝上那廣闊藍天 臨走時 喚我看著泥灘上的足跡 突然發現 每一步的腳印 每一滴的淚珠 幻化成了一句又一句的偈
-
《第四屆金門青少年文學獎徵文比賽獲獎作品》雙口海岸
高中職新詩組佳作 落日漸沉 橙色海中 浪花拚命衝向沙灘 撲倒再奮起 如萬千雄兵 軌條砦仍穩穩佇立 一列列刺向穹蒼 鏽蝕了 仍盡職如老兵 戰戰兢兢 不敢懈怠 道不盡 戰爭血淚 深處孤獨 無人知曉 冰冷海風 又揚起瑣碎回憶 鸕鶿朝西北方飛去 濃重墨跡 寫不出 歷史滄桑 或者 只留下 漫天澄黃
-
《第四屆金門青少年文學獎徵文比賽獲獎作品》評審總評
本屆國小組投稿踴躍,計有82份稿件進入初選,16篇進入決審。寫作題材多元,在地知識豐富,顯見地區小學鄉土教育落實,學生有機會接觸各種文化體驗,非常幸福。今年並有數篇開發在地獨特經驗、風貌地景及視角者,如描寫梅山麵線、黑面琵鷺、颱風、地雷、乩童、貓公石、北山古洋樓等。然而,國小組作品仍不乏明顯的「命題作文」傾向,雖有效提高了作品數量,卻可能在過程中因此限制了學生的想像,或導致以流水帳泛論式的文字反映出對金門的刻板印象。對於此一階段孩子寫作能力與興趣的建立與培養上,引導方式值得更多思考。 整體而言,國小組作品多有童趣,直抒胸臆,十分天真可愛。 首獎〈島嶼實境秀〉整體表現十分成熟。作者以做實境節目的語調口吻,帶領閱聽者隨著鏡頭體驗金門婆婆的日常生活-上山(高粱田)下海(蚵田)。全文一鏡到底,首尾呼應,對於收割高粱與擎蚵的過程做了許多功課,行文卻不覺枯燥,描寫、轉折驚喜連連。本文以文字呈現紀錄片的既視感與令人回味省思的歷史感,屬實難得。 〈戰地裁縫師〉則是一幅懷舊人物畫,在節奏快速與便利的現代生活中,體現出一種緩慢悠長卻寧靜美好的復古氛圍。作者藉由外婆年輕時學習裁縫的工作經驗,勾勒出硝煙砲彈以外的另一種戰地風情,同時將小我(女性個體)與大我(時代歷史)結合,娓娓道出女性成長與個人價值議題,選材、視角獨特,文字亦曉暢通順。 第三名〈拜訪僑鄉馬來西亞〉見證了近年來縣府積極推動學生國際交流的成果。作者從〈落番〉影片了解前人下南洋的血汗過往,進一步親訪馬來西亞,體會到歷史與當代、個人與國家之間的緊密聯繫;並由荷蘭古堡聯想到北山古洋樓,戰爭本是金門人離開家鄉的原因之一,而洋樓又是落番帶回來的文化結果。本文脈絡清晰,議論明確,扣緊議題描繪參訪之巴生會館、估俚間與馬六甲景致,沒有過度成熟的人生體會,但在看似簡單而個人的省思中,又彷彿有一點更深的甚麼在醞釀之中,令人充滿期待。
-
《第四屆金門青少年文學獎徵文比賽獲獎作品》北山古洋樓
國小散文組佳作 一個晴朗無雲的午後,我獨自站在北山古洋樓旁,輕輕撫摸那一面面千瘡百孔的古牆,那些傷痛之後留下的疤,好像訴說著古寧頭那晚用槍砲聲震響了整個村子,淚水與血流成河故事……。 我好奇的問村里耆老:為何北山古洋樓會淪落成這般淒慘的模樣?耆老說:依稀記得那天是一個無風無雨的夜晚,突然一陣驚天動地的轟隆聲從岸邊傳來,這聲音是中共的戰船在古寧頭海岸登入,一場槍林彈雨的古寧頭戰役展開,所幸在附近巡邏的士兵們機警察覺,與中共展開浴血交戰,當時北山一帶地勢較高,是防守的最佳據點,被共軍佔領設立臨時指揮所,因此共軍與國軍在那開啟血流成河的戰爭史,周圍死傷無數,北山古洋樓在牆面就留下無數坑坑洞洞的戰爭的遺跡。 我撫摸著這一個個凹陷的彈孔,這彈孔曾讓一個個家庭支離破碎、家破人亡;這彈孔曾讓一個個身強體壯、忠勇愛國的戰士,就此消失在世間;這彈孔讓一個個安寧的夜晚,變得令人膽顫心驚聞聲色變。戰爭的無情使人陷入無盡悲慟與害怕的深淵中,我才體會到今天祥和社會的可貴。 歷經槍彈洗禮的北山古洋樓,旁邊有一個記載這段歷史的石碑,描述在戰爭國軍與共軍對抗的過程,及士兵奮血抵抗、戰勝敵人的豐功偉績。其中,令我最印象深刻的一句話是:「殘敵雖負隅頑抗,英勇國軍逐屋掃蕩,卒告就殲。緬懷先烈為國捐軀之英範」,這句話中我感悟到士兵保衛國家的精神,與願意犧牲自己拯救國家的意志,我不禁感動潸然淚下,對這些為國捐軀的英勇將士是欽佩不已。 依稀記得在綜合課中,老師曾給我們看先輩下南洋的坎坷生活,拍成影片名叫「落番」。當年,金門先民為了掙錢養家,於是下南洋打拚。俗話說:「十去、六亡、三在、一回頭」,用來形容早期先輩冒著生命危險遠渡重洋打拚,只為了給家人一個幸福的生活。有些事業有成的先輩返家建洋樓,但多數人則以失敗告終,而北山古洋樓的主人李氏三兄弟,就是下南洋到菲律賓經營生意,事業成功後返鄉建造這棟北山古洋樓,它屬於中西合璧結合閩式大厝、西式洋樓外觀華麗又有一絲復古,為了凸顯社會權威與身分地位,會特別在古厝加上豪氣的燕尾,這北山古洋樓現在已經成為背包客民宿,成為眾所皆知的金門網紅打卡景點。 北山古洋樓是一個歷經砲彈歲月洗禮的古蹟,也是國共血浴交叉的據點,更是家喻戶曉中西合璧的特殊建築,他展現了金門戰役的光榮與烽火下倖存的歷史記憶,長年屹立不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