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論廣場
-
堅持改革‧從「心」做起
三月三十一日金門日報新聞斗大標題「三合一選舉黨內參選人登記民進黨金門縣黨部等嘸人」。黨部陳主委以第五屆縣議員選舉將選出十九席的十九分之一為訴求,期待金門鄉親展現民主的風度。 從民主政治到兩黨政治 用投票的方式產生各級民代或是政府首長只是民主的第一步。在筆者的信念中,成熟的民主政治必須有足以與執政者相競爭的政黨,透過政策的攻防競選,最後由選民依認同的政策方向決定下一任的執政者,這便是政黨政治的精神。若是由宗親、派系、樁腳透過各種利害關係的角力甚或是買票的方式來勝選,其實不過是沒有流血的奪權鬥爭而已,這樣的民主對公眾利益是沒有太多幫助的。而政黨政治的成熟表現則以兩黨政治為依歸。任何公眾事務都會有多重的政策可以被提出,百家爭鳴的多黨政治是民主必經的過程,惟多黨政治往往為求勝選淪為分贓政治,黨魂淪喪。因此,在實務上兩黨政治常是民主政治國家的終極現象。 民主進步黨寫下台灣民主政治發展史 1989年民主進步黨初試啼聲,在縣市長選舉中單挑國民黨,拿下包括台北縣在內的六席縣市首長,寫下台灣實質進入政黨政治時代的第一頁。2000年陳水扁先生以「全民政府‧清流共治」為競選主軸扳倒國民黨,同時開啟政黨輪替之先河,2004年再以「相信台灣‧堅持改革」重創國民黨與親民黨兩大政營的聯手挑戰。至此,藍綠陣營壁壘逐漸分明,兩黨政治已然成形。時序邁入2009年,回顧這二十年來民主進步黨的黨史竟也就是台灣民主政治傲視全球的輝煌歷程。 兵敗如山倒 廖化難求 陳水扁總統執政的八年當中,民進黨對以藍為本的金門並沒有放棄努力,許多民進黨籍的幹部深耕基層,效法夸父追日精神,藍天中戮力闢綠地,令人感佩。在這八年當中,地方大小選舉民進黨無役不與,也無役不敗,屢敗屢起,愈戰愈勇。2005年縣市長選舉局勢丕變,國民黨狂勝,2008再勝立委與總統大選,馬英九總統所領導的國民黨重新進入完全執政的格局,完成二次政黨輪替。展望年底的三合一選舉,民進黨兵敗如山倒,有道是:「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今日的民進黨金門縣黨部竟至廖化難求的窘境,陳主委難免感慨過去在金門的用心與努力換得的竟是失望與無奈。筆者認為民進黨有兩大迷思,讓人懷疑民進黨有用真心要擁抱金門嗎?也使得這十九分之一的訴求看似卑微,實仍遙遠。 相信台灣不必放棄金門 民進黨崛起的過程讓中華民國付出慘痛的代價。用優質的政策去扭轉一黨獨大的局面在操作上是有其困難度的,初期的民進黨決定採取迅速有效的方法,那就是用族群來區隔政黨選票。用本省人的認同去對抗以外省精英為主的國民黨能立刻建立起壁壘分明的防線,掌握一定的基本盤。這個策略運用之初確實立竿見影,而且很穩當的是正統外省人逐漸凋零,而新台灣人生生不息。食髓知味則導致變本加厲,台獨主義儼然成為神主牌。以台灣為主體的意識衍生出的金馬撤軍論與台灣人民萬歲等政策或口號讓金門人惴惴不安。一邊是中國,一邊是台灣,金門人發生認同問題,好像裡外不是人?有被邊緣化的危機感。晚期,民進黨為了爭取中間選民的認同,才逐漸從這個迷思中走出來。以台灣前途決議文取代了生硬的台獨黨綱,以非軍事化的理念來掩飾棄守金馬的台灣主體意識,也考慮在黨旗中加入金馬地圖,這些做法都值得肯定,起碼先求眼裡有金門,才能期待心裡也會有金門! 制憲建國不必逢中就反 剛從台獨主義中走出來,民進黨隨即陷入新的迷思而無人自覺。2008年的總統大選彷彿是親中與反中的攻防戰。民進黨失去了一向能主導選戰主軸的長才,一味地追打馬英九先生拓展中國市場的經濟政策,逢中就反的實質效果則是自毀長城。殊不知制憲建國可比成家立業,未必要以父子反目、兄弟成仇來達到分家的目的。這一點在金門更是選票毒藥,多數的金門人會到中國從事各種活動,如:文化交流、經商、投資、旅遊、休閒,甚至有許多大陸籍的配偶。逢中就反的意識形態很難獲得多數金門人的認同。而且很不利的是兩岸聯姻的下一代在選票中所佔的比例會逐漸擴大。 推動兩黨政治才能創造金門福祉 現階段金門人最關心的公共議題莫過於「金嶝大橋」的興建規畫案,行政院經建會的結論是雖然具經濟效益,也具可行性,但考量金門地區長期發展,在不具急迫性下,現階段將建議「緩建」。這個答案無疑地給對馬總統有所期待的金門人潑了一盆冷水。時值金融海嘯,為了挽救企業與失業率,各國政府無不舉債投資公共建設,未來的工程都要提前來做了,為何現在要做的工程卻要「緩建」?也許有人會質疑是否為政治考量?金門選票的政黨比例是嚴重傾斜的,這個現象使得民進黨對金門很無力,而國民黨則是懶得用力。若以政治考量,資源應該運用在台北縣或是台中市這些選舉決戰區,站在這個觀點上,金門人所等到的答案也就很「合理」了。若是民進黨能堅持改革‧從「心」做起,給金門人足夠的理由相信你已經做好準備要真心擁抱金門!金門不乏有識之士,投你一張選票,推動兩黨政治同時創造金門福祉,何樂不為?
-
我佛慈悲
六十年前,故國大地經歷了幾場國共大內戰後,國民黨軍節節敗退,而在那淒風苦雨的大環境下,由廈門退守金門的數萬大軍,受上級指示誓師死守金門,對岸的共軍可能是經歷了太多的大勝仗,根本無視於金門這塊區區彈丸之地,所以在戰備物資不齊的情況下,貿然進犯金門,加上對潮汐、風向與海流的觀察不夠準確,讓這支善打內陸戰的解放軍吃盡苦頭,而國軍以海空優勢兵力及地利的條件下,成功的打了一場自國共內戰以來最漂亮的殲滅戰,從此金門在中國的歷史舞台上又重披戰袍,彷彿又回復到四百年前的明鄭時代,在金廈沿海築起一道海上長城。 回溯六十年前的這場戰役,雙方屍橫遍野,以當時時空環境而言,我方在戰略上取得全勝,然而死傷不比對方少,只能以慘勝來形容那場雖勝猶敗的戰役。 今年適逢古寧頭大捷六十週年紀念,縣府也推出很多富有紀念性的活動,來凸顯這場戰役的重要性;然而我們若站在歷史的觀點來審視這場聖戰,雙方的軍魂都值得我們敬佩,他們都肩負著國家的使命,拋頭顱灑熱血,犧牲自己的性命以及背後數萬個妻離子散的家庭,來成全故國終結這場戰爭;所以這場所謂「大捷」,個人認為不值得慶功,但我們應拭淚泯恩仇,接受歷史,迎向未來,讓我們的子孫記取這歷史的教訓,並以宗教博愛的情懷,讓兩岸真正走向永久的和平。 金門大佛園區基金會,為了告慰故往的靈魂,且為這片大地的生靈祈福,發下宏願「立大佛,度眾生」,來化解群靈的枷鎖,這是值得我們兩岸子民同感敬重與景仰,所以金門府會諸公,是否可以思考,將古寧頭戰史館結合週邊環境,規畫一個讓兩岸一起來憑弔追思的和平紀念公園,並邀請兩岸史學專家參與調研,望能查出為這場戰役所犧牲的英魂,銘記刻碑,以昭告我子孫後代,記取戰爭的殘酷與無情,並立大佛於古寧頭戰場的海岸高地,告慰這群忠魂烈骨,安然長眠於斯土,讓兩岸人民在這塊清靜佛地,緬懷先烈,藉以宣誓追求兩岸永久和平的決心。
-
期待更優質的搭車品質
前陣子有縣民投書,從金城開往山外公車,班班繞行民航機場,應檢討改進,隔沒多久,就看到車船處順應民意,做局部調整,令人快意,這讓我想起自身搭車經驗,願提供參考。 上學期末,欲到湖中研習,七點二十分從家裡出發,步行往金城車站,一班開往山外的公車正要發車,我及時趕上,深感幸運,上車看到一穿航空公司制服小姐,猜想此班公車將行經民航站,隨著車子一個村莊繞過一個村莊,我的內心開始忐忑不安,八點四十分了,我還到達不了山外車站,我已在車上整整坐了一個鐘頭又十分鐘了,有誰想到九點開始的研習,七點二十分出門,還會遲到呢?好在,一下車,在我慌張與快步如飛的連走帶跑下,及時趕到會場。 昨天週六,決意來趟沙美老街之旅,就到金城車站等候公車,心想,若有班車時刻表,回程可免在沙美車站等候太久,便向櫃台人員索取,兩位男性──其中一人正吃早餐──大手一揮,隔著玻璃窗,用睥睨的眼光,喊著:沒有了,那種不耐煩的表情讓人感到反感,是一種連基本禮貌都沒有,更別提對顧客應有的服務態度了。 公車時刻表,不應準備充分,供人索取嗎?報載最近班次異動,不更應廣為周知嗎?若剛好用罄,以歉然語氣告知乘客,相信也能被諒解,而不是大手一揮,好像在趕蒼蠅,我們今天乘坐免費公車,買單的是金門縣政府,可不是車船處。 回程在沙美車站等候,見有往山外公車立即上車,畢竟,那裡往金城班次多些。在山外站,十二點的公車剛開走,只好等下一班車,這兩班次間隔且長達三十五分鐘,人群漸聚漸多,大家自動排好隊,不知怎的,山外車站風勢特別強,不排隊的時候還可找地方避風,排隊的時候只好任風吹得直打哆嗦,公車就停靠前方,但車門緊閉,絲毫不想讓乘客先行上車休息,我時時注視著釘在牆上的鐘,也看著被風吹襲的這長長隊伍,三十分了,乘客還上不了公車,三十一分了,司機從休息室走出來,打開車門,乘客上車,準時發車…… 於理,司機的確沒錯「我準時發車」,但是,就不能站在乘客立場而有更人性、更貼心的對待嗎? 看看台灣的交通運輸業,為了爭取顧客,在充斥業績壓力下,無不戰戰兢兢、步步為營、卯足了勁,以期贏得乘客青睞與光顧,唯恐顧客流失。金門運輸業在「搭乘免費」的後盾下,幾乎是「跑不了顧客」,但這並不意味服務品質就可以下修或打折扣。 另外,昨天開往金城的滿載公車,又是一班繞行民航站的班次,這整車的人,目的地幾乎都是金城,也都隨車繞行一大圈,我認為,路線規劃應視乘客需求的多數性,調整金城─山外兩地直達之比例,車船處應有足夠智慧,訂出一張既能顧及少數乘客權益,又不浪費多數乘客時間、兼具節能減碳方案的公車時刻表才對。
-
談台金空中交通
台金空中交通機位不足,一票難求是每逢年節必然發生的問題,筆者謹以經常往返台金,在蹲坐機場之際所悟出的一些想法,提供改善台金空中交通的淺見,請各界指教: 一、加強尚義機場擴建與服務: 機場設施的良窳,是一個地區現代化程度的指標。民進黨政府時代,民航當局曾浪費民脂民膏,在台灣本島興建多座蚊子民航站,當前政府,則千萬不可重犯當年「沒有遠見」、「不夠大器」的毛病,應在短期之內,投入經費,提升尚義機場的運轉容量與服務能力。目前金門尚義機場的服務,最令人詬病的是硬體設施與服務空間,嚴重不足,早已不敷實際所需。據估計,尚義機場的年容納量,至少提升到二百五十萬人次以上,才足敷未來所需,而目前亟需改善的項目,尚包括:儘速完成目前的擴建計畫、重新規畫搭機報到流程與服務動線,消除機場大廳擁擠零亂現象。此外,應考慮儘速開辦小三通旅客的行李直掛服務,並讓小三通旅客可以在登機(船)的港埠,一次即完成全程機船的劃位手續,有效減少機場旅客作業的負荷;再者,航站大廈外的旅客到離接送的交通動線與秩序,應當改善;機場內的餐飲、購物及各項接待服務設施,亦應加強。日前大陸國家旅遊局長邵琪偉,批評金門機場與港口設施「基礎建設不足」,客人的話雖然含蓄,卻一針見血指出,金門現有交通設施不及格!我們真是無地自容,應當儘速改進。 三、獎助外島航線與航空產業: 過去民進黨政府刻意阻撓三通,航空業因為前景不明,不敢擴充機隊;高鐵通車,更是重擊航空業,國內航空機隊運能不足,使得外島航線機位,更加供不應求。政府應對於外島航線提供更優惠獎勵與扶助。此外,對於業者無法充分提供年節外島機位供應,建議政府開放國籍航空公司租用外籍航空器(大陸籍航空器其適航者亦可),在交通尖峰期間,投入離島航線服務,讓外島居民,人人「有機可乘」。 四、開放廈門高崎機場作為備降機場: 尚義機場受到當年選址不當的地理條件限制,經常因為天候變化,霧鎖機場,造成航機無法正常起降,困擾極大。政府應與對岸協商,開放廈門高崎機場作為「備降機場」,讓自台灣出發的航機,在尚義機場關場時,可以就近轉降,以為應變。尚義與高崎機場,兩地距離不超過三十公里,為旅客的安全與便利考量,開放轉降高崎機場,技術上應屬可行。 五、鄉親反求諸己,調整返鄉行程安排習慣: 金門鄉親向來重視清明掃墓。不過就筆者所知,客家鄉親掃墓,是在農曆元宵之後進行,而與清明節無關。而近年以來,國人漸習於周休二日制,順應此種生活節奏,許多人亦開始改變清明掃墓習慣,而改由各個家族自行擇訂掃墓時間,讓各地族人,可以並避開交通尖峰。於台灣地區掃墓習慣,漸已改變之際,金門鄉親,何苦每年仍要飽嘗蹲機場的不便,大家有志一同,擠在清明返鄉掃墓?在政府對於外島交通始終束手無策之際,鄉親何不「反求諸己」,改變清明返鄉掃墓習慣?而金門縣府亦宜配合此種社會趨勢,對返鄉掃墓鄉親,即時提供各項支援服務,讓大家得到便利,不也很好? 近年航空業者,追求三通利多,競相移撥運能,投入三通航線,使得外島航空的調度能力,益形吃緊,外島地區徒有機場,卻沒有足夠飛機或飛行組員可以臨時派遣,這種怪現象,對於外島居民,委實不公!走筆至此,筆者不禁對花東居民心生羡慕,他們買不到火車票,還可以找總統府代訂車票,那可不可以請馬總統幫幫忙,把空軍一號借給我們,讓外島居民不用再蹲機場!
-
莫讓鎖國者綁架了金嶝大橋
日前經建會否決了興建金嶝大橋的提議,理由是在金門長遠規畫尚未出爐前,若貿然興建,反而會加速金門資金、人才等流向廈門,不利整體發展云云,而馬總統也表示將尊重專業評估,興建金嶝大橋與否,交由行政院做決定。若經建會上述看法為真,那麼應該否決的是金廈的小三通,而非停建金嶝大橋而已,如此金門的資金和人才,才不會流向廈門;至於金門的長遠規畫,必然與兩岸關係走向息息相關,而兩岸關係又是總統的專屬職權,非地方自治事項,所以金門要如何發展,馬總統是無法置身事外的。 與台灣各縣市相比,金門最大的不同是,兩岸關係幾乎成為其發展定位的主要變項。冷戰時期,金門定位清楚,那就是「戰地」、台澎的「屏障」,冷戰結束後,卻反而模糊了,當時執政的國民黨提不出一套後冷戰時期金門發展定位的新論述,地方執政權終於淪陷於新黨。第一次政黨輪替後,有限的小三通,雖讓金門開始了新的嘗試,但對於金門的發展定位,同樣付之闕如,在這樣「妾身未明」的情況下,金門一路走來可說是「摸著石頭過河」,所幸小三通逐步開放,到了民國97年,全年的旅客運量已超過80萬人次,尚義機場旅客運量更是創下172萬人次的高峰,名列於各國內主要機場及客運碼頭的前茅。而大三通之後,由於小三通所具備的價格優勢與航程彈性,人數不減反增,依據金門縣政府的估計,今年尚義航空站的旅客運量可望突破200萬人次,其中還不包含由金門赴台的大陸觀光客人數在內。這些事態發展,顯然不是當初規劃小三通的綠營官員所預見,當時官員普遍的看法是:大三通之後小三通就會自然萎縮,所以金門的港埠建設不宜過度投資,以免浪費。結果造成今日一條最賺錢的黃金航線,搭配的卻是一個最簡陋的機港,政府所應具備的引領需求、創造機會、提供便利與擴大商機的存在價值,在小三通的政策規劃中,完全看不到,因為一直在後面追。 而昔日規劃小三通的鎖國思維,今日似乎又重現於金嶝大橋的評估之中,當年綠營官員極力阻擋小三通「人貨中轉」的理由之一,就是認為金門的資金、人才會可能因而流向廈門,然小三通發展至今,不但已是大三通的重要環節,並也成為繁榮金門的重要政策,而其功能取向更早超出當初規劃者的想像,經建會豈可援用錯誤的評估經驗?試問:大橋不蓋,金門的資金、人才就不會流向廈門嗎?大橋若蓋了,金門不也同樣開啟了機會之窗,吸引大陸的資金前來投資? 最後提醒馬政府,政黨已輪替,人民已做出抉擇,莫讓鎖國者綁架了金嶝大橋。
-
金門人該醒了
有關「大三通」所引起的爭議,引起熱烈討論,筆者認為,台、澎、金、馬身為「世界公民」的一環,人民必須藉由公民投票的方式,將主流民意具體量化,這是任何一個政黨無可迴避的責任,只有選擇積極投入,不能袖手旁觀。因此,金門需要啟動一場思維革命! 除了敵對國家,沒有人可以輕忽或否定的,公民投票是一種真正民主的普世價值,人民的人格重於一切,公民投票絕對不會影響往後的繁榮與發展,反而更會激發島人積極的上進心,而且也會撼動全世界的人們,讓世人更認真檢視「台、澎、金、馬自由人權」的重要性,與「台、澎、金、馬人民絕對自主」的正當性與公義的伸張,金門人響應「台、澎、金、馬人民獨立自主」是應該的,也是必要的,唯有愛別人高於愛自己才懂得入聯的可貴。金門人該醒過來了 !
-
補牙﹐窮人不可成承擔之疾
有人開玩笑說﹐所有醫生中最好賺的就是牙科醫生﹐因為眼科只有兩隻眼睛﹑心臟科只有一顆心臟﹑腎臟也只有兩顆…﹐而人的牙齒有三十二顆﹐輪流有疾病﹐牙醫師根本不愁沒生意。 不過對窮人來說﹐最不可承擔的負荷﹐還是牙科除了拔牙﹑根管治療﹑補蛀牙等基本治療有健保外﹐其他的裝牙套﹑做假牙﹑植牙等﹐都得自費。最近看電視說有民眾向總統府陳情﹐抱怨裝兩顆牙套﹐一個月薪水就去了了﹐正說中我們小老百姓的心聲。光是做牙齒斷裂或缺牙的牙套﹐一顆就要四千到一萬八之間﹐通常做牙套﹐一次總要兩﹑三顆﹐不說窮人﹐連中上受薪階層都是一筆負擔﹔如果是植牙﹐那更不得了﹐一顆六萬以上﹐更是富人才負擔得起的。怪不得我家附近最多的診所﹐就是牙醫診所﹐我的牙醫生開業沒幾年﹐就在市區買了三層樓的透天厝。 牙醫們總說牙套材料從國外進口﹐成本過高﹐無法降價﹐但公會總無法公布正確數據以服人﹐否則為何同樣牙套價格﹐大安區和內湖區價差近三倍﹖ 又做牙套若是維護健康所必須﹐健保為何不能全額或部份補助﹖ 期望牙醫師公會和健保局能多為小老百姓們著想。
-
心動
星期五 金門尚義機場 下午要到台北,看看天氣,飛機飛不飛不清楚,要早點到機場候補嗎?還是照原訂計畫呢?算了,隨緣吧!來到機場,啊!人還真不少,趕緊寫候補名單,哇!這頭第十頁,那頭呢?第四頁,猶豫著還有一家要不要寫,霧一來,顯然很多人、很多作業都亂了,候補了,有特殊身分的優先,我們耐住性子等,突然間沒聽清楚,以為叫的是自己的名字,再問一次確定姓不對,補完了,把希望放在下一個班次上。 沒想到,這班更誇張,三個金卡加三個候補,沒了,等了一會兒,多少人仍在莫名其妙……。再下一班,等啊等的,還好好多名單上的人都沒出現,有機會了,這時一個人插進混戰中,「我是…,你剛剛說我補這班的」,「我剛剛沒有跟你說過話,要是每個人都像你這樣,那後面還有那麼多人怎麼辦?」鬧場結束,我也總算補上了,補上的是今天的最後一班飛機。 星期日 台北松山機場 訂中午的班機,以為它比較有機會飛,打過電話問家人,好像天氣許可沒問題,於是中午來到機場,結果,更多人在機場內穿梭,耳邊傳來「要辦退票的旅客請到這邊來」,看來不妙,是不是金門又被大霧籠罩了?果然,聽說能見度是四百,還是先完成報到、劃位手續再說,這時大家開始展開瘋狂訂票,管它三七二十一「訂了再說」,明天的、後天的,接著,等了一個小時,果然還是要去退票,這時聽到的是「能見度三百」,飛的希望更加渺茫,只好打道回府去。大霧一來亂了行程,尤其一整天金門尚義機場都關場,影響的人更是不計其數,我開始請假、調課事宜。 星期一 台北松山機場 還是在松山機場,只是清晨六點不到就在那兒寫候補名單,這頭第二頁了,那頭第一頁後半部,心中期待第一班就能補上,那麼還來得及上課,不會有太多變動,只是……第一班補上六人,大家失望而走,又一次廣播,補了三十幾個人,看來是同一個班機,只是仍上演一齣戲,「那個名字寫錯了,應該改成某某某」,「先生,塗改不算,我們到旁邊去說」,後來他們高興的上了飛機。 又要候補了,奇怪,時間還沒到啊!再聽一次,時間不對,怎麼回事呢?候著、候著,原來是「加班機」,真好,總算可以安心了,來到飛機內,是大飛機喔!而且挺新的,心情轉個彎,這時突然覺得心情好多了,尤其在數十分鐘後飛機在金門尚義機場降落的那一刻,在機上一群人的鼓掌歡呼聲響起時,心動的感覺更強烈,終於回家了! 是誰說過「金門,說近很近,說遠也很遠」的?莫非這就是離島金門人的偶然與必然嗎?
-
金廈大橋是政治浮橋嗎?
報紙披露經建會對是否興建金廈大橋的評估結果並不意外,不外係以金門交通基礎建設,觀光發展仍不成熟,現階段仍不宜。報告中略指應先建金烈大橋,再徐圖金廈大橋,似乎言之有理。為了敷衍金門人,依舊採取緩兵之計。仍然將金門人視為次等國民,讓金門人仍然不絕望,但也習慣逆來順受。只是所謂更健全,更有吸引力是甚麼標準?適當時機是何時?讓一般愚民霧煞煞。 金廈大橋興建之呼聲由來已久,經建會似乎不知金廈兩地首長早已有接觸,尤其金門迫切以金廈生活圈為必要發展方向,金門人的切膚之痛實在罄竹難書。其實金門在中國的近代史上擔負的責任與回報大相逕庭。怪只怪地處偏遠,人口數不足以影響政治氣象。當地人只有自求多福,繼續期待關愛的眼神。每逢選舉一再炒作興建大橋,選完即歸檔了事。長年以來政治浮橋之說不逕而走,也就是說,在選前信誓旦旦公開場合,表示當選就著手興建等相關事宜的談話,不可免俗得歸類為選舉語言,實在是誤會一場。 至於必須緩建所羅致的理由,真是冠冕堂皇順理成章啊。想當年沒有十大建設,能有今日的台灣奇蹟嗎?臺灣發展的過程,就是領導入睿智果斷造福子孫的成功案例,勿以為金廈大橋只是少數邊疆居民的訴求,其實攸關台灣的長治久安,以及中華民族的將來,豈是少數閉門造車技術官僚的表面文章。 現階段金門如火如荼展開觀光島、大學島、免稅島、醫療島、勇往直前。但是仍然要克服的天敵,即聯外的交通。否則再美麗的包裝,仍不能免於孤島的命運。金門縣政府似乎展開絕地大反撲,大動作整頓航空。但對於選前胸有成竹的金廈大橋,著實挨一悶棍束手無策。 3月19日金門日報刊登以英法海底隧道為師一文中,提到瘋狂構想竟然成功的案例,兩岸為謀取長期和平發展,金廈大橋之新建,正好成為試金石,所謂先行示範區,不正是給現階段兩岸領導人立功的機會嗎? 台灣有些名嘴或公眾人物在金廈大橋評估出爐之前即搶先放話,一貫恫嚇的語言,好像金廈大橋新建通車,台灣就已經淪陷。好像金廈大橋興建,就是藍色執政向對岸投降,執政者怕生事端,徒增口水,於是虛幌一招,趕緊打住。金廈大橋是否興建,自然不必理會不相干的人說三道四,但金廈大橋之興建,不但是台灣人應該支持,也是全球華人應該支持的議題,甚至於是全人類應該樂見的,如果說台灣人欠金門人一個公道,這是還人家公道的時候。 由於金門歷經戰火的摧殘與犧牲,替台灣帶來修養生息喘息的機會,奠定五十年安定的基礎。支持興建金廈大橋,並不只是金門人的家內事,相信台灣本島更樂見金廈大橋的興建,在瀰漫族群對立不斷內耗的政治算計氛圍之中,唯有提出金廈大橋興建的主張,才是消弭仇恨利益眾生的政治大戲。 中國民間自古,向有造橋鋪路乃修善積德的習俗典故,假如這座橫貫金廈名留青史的大橋,不勞政府費心,而自發性的由全球的華人共同集資興建,而且命名為金廈和平功德大橋,有何不可?與其金廈大橋興建與否需仰人鼻息,倒不如由民間發起,全球華人,共同響應,金廈功德大橋催生運動。而以功德命名,實際凸顯,此橋賦有神聖傳承亦至為傳神,置入天道、民意、圓滿、殊勝之意,不涉政治,沒有政治考量,純為民間自力救濟,純為人道救援,是金門人當仁不讓的權利。 戰爭的無情,源自於人類自私、貪婪與無知。而金廈和平「功德大橋」不獨可以使中華民族族群,和平相處學習相親相愛,享受同胞之愛,邁向共同富裕。亦由於金門有意興建大佛,有意以宗教聖地,安撫滿身瘡痍的重創之地,重建金門成為莊嚴、和諧、安祥、慈悲的道場。使之成為舉世最新的教材,以佛陀的智慧普渡人心。若以此消弭人間殺業,使金門得以重生,建設為人間仙境,蓬來仙島長壽之境,豈非人類之福。 佛教是慈悲、無我、利他的教育,亦為全球多數華人所認同。金門若以金門大佛來訴求,其象徵的慈悲大愛和平共享的意義簡單明確,甚具指標。並不會讓美國舊金山的自由女神專美於前,若能如此,金廈和平功德大橋與金門大佛都是中國人的驕傲。 從兩岸的發展來看,從局部到全面,從小三通到大三通,還不都是水到渠成。只要活的夠長,一定看得到金廈大橋動工的一天。問題是我們有必要再耗下去嗎?大三通延宕了多少黃金歲月,在全球拚經濟拚生命的緊要關頭,利人利己的事為什麼要拖延呢?要說海峽兩案興建金廈大橋僵持不下的疑慮,是大吃小或該大讓小?誰是老大的問題?心裡有數還是心裡有鬼?一旦扣上政治權謀的帽子,那是再談10年都難分難解兩敗俱傷的爛泥堆。更別說要政府再三評估編預算強渡關山了。難道興建金廈大橋是死結嗎?已有民間社團有意發起籌募建橋的聲音,政府撿現成的功勞,不吃力能討好的事都不幹,此外有甚麼重大的政績可資面對鄉親父老?動輒得咎駝鳥心態,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政府盡養迂腐、明哲保身、四平八穩、安然吃老米飯、的公務員,又如何得以苦民所苦?缺乏主動、開創、有效率、有擔當、不怕死、有風骨的施政人員,才是全民的悲哀。經驗告訴我們,政府觀風向慢半拍得過且過,老百姓切膚之痛豈能坐以待幣。金廈大橋的興建意義非凡,是利益眾生人心嚮往的議題。金門首當其衝,總是在歷史的關鍵時刻,扮演舉足輕重的腳色。(作者為萬佛公報創辦人兼社長)
-
偶做「公車族」
好久都沒坐公車了,除了少數的幾次是帶學生去坐觀光公車或是去爬山外,我都習慣騎著自己的機車在金門遊走,因為它方便,而且自己可以控制時間。 近來坐公車的次數多了一點,感受也多了一些,因為家人考慮我的「安全」而建議我坐公車,前陣子我看好了時間,起、終點分別為金城、沙美兩地的公車,第一次的感受的確是車子在繞來繞去的,繞得頭都暈了,真的不太舒服,而在車上的或許是不會開車、不會騎車的人,但不全是老人家,當然也有學生,或其他身份的人們,一些人是在車上閒話家常,他們顯然是常客。 後來想想,前陣子不是有公車時刻表送到學校嗎?因應九十八年一月一日起行駛路線的變動,請我們廣為宣傳的,不知是做了何種改變?當然那得要常坐的人才能體會,而我僅有的經驗則是「安全」,那天因為下著雨,我倆決定坐公車到沙美,但是坐上的那輛公車卻著實讓我們失望,原先以為找到了好位子,沒想到好幾個位子是「溼的」,很顯然「外面下大雨,裡面下小雨」,真的不誇張,也許還要打起傘來才行,還有前排座位後背那些「影響觀瞻、亂七八糟」的留言,不知正好凸顯缺乏公德心還是什麼用意? 那天晚上回程,坐在公車上,眼見公車司機不急不徐的開完全程後,我突然的體會是「好溫馨」,尤其當那一站上車的是一位年輕媽媽和一個小男孩,頂著寒風,他沒有因為天黑,沒有因為沒人上車而有不好的態度出現,這就是良好的服務,不是嗎?昨天他要坐飛機返回工作崗位,而我也要上班,所以決定載他去金城車站坐車,當然我們是研究過了公車時刻表,知道坐哪一班哪一號公車去剛好,於是我放心的上班去,後來才知原來不用到金城車站,它會經過我們住的家園外頭,那時驚覺「好方便」,這些思維應該也造福了不少人吧! 也許這回的變動有考慮欠周詳的地方,但是,不全然是不好的吧!我想,當看到不少人可以安然的坐在公車上,可以安全的到達目的地,這不也是一種德政嗎?至於繞來繞去的次數或者是浪費時間等因素應該是可以再加入檢討中權衡得失的吧!最終以大我為重是必然的吧!
-
回歸自然﹐回饋社會﹐回流故鄉﹐回向人我──給離鄉遊子的一封信
筆者獻身推廣回歸自然的有機生活,尤其發心要將這個理念及行動導回故鄉;因為我深信唯有善護念、善護根,我們的生命才能活得更有意義,我們活著的人生才能更有光采。 在我創立浯樂會、積極推展有機生活的當下,身邊會出現四種人。其一,是沒有知覺的人;其二,是有知覺感應,但沒有回響的人;其三,是有回響,但無法投入行動的人;其四,是積極響應,付諸行動支持的人。這四種人,尤其前三者佔極大部分,其實也是隨著我們的能量及實際發展所出現的四個階段。 活在虛虛實實的真相世界 我們現代人,身在這個多元價值觀裡,身在這個是非難辨的混亂社會中,大多數是不願意相信所看見的事,不論真假,一律先否定,一律先求自保。與其說不相信別人或某一件公益事務,不如說是不相信自己,不相信自己的判斷能力,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創造未來。所以呢,寧願關起心門排斥,或者默默接受等待時機,或者心雖有戚戚焉,但卻是躊躇觀望。要等待至何時?要觀望至何時?當看見大多數人都肯定時、都投入時、都能有所利益自己時,他自然就會加入行動的行列。 很多人對金門的前景及未來沒信心,幾乎可以說已經放棄了。我沒做過調查,不清楚這些人的背景及比例,但可以用感覺猜測,其中生活在金門的比例應佔多數;換句話說,5萬不到的住居人口,其中看衰金門的人,甚至會比旅居海外近百萬的金門人還要多。為什麼呢?因為他們活在「看得見」、自以為是「完全真相」的世界中;他們長期被這些真相──尤其是來自政治的虛實所框住了。相反的,旅居外地的人,耳根清靜、行腳萬里、眼觀四海、心懷大志,他們無法親身嗅覺到故鄉的火藥氣味。 金門不大,人口不多;金門有悠久的歷史文化,金門有無限的發展空間。但在這塊彈丸之地,倘大家都看衰、都唱反調、都沒信心、甚至放棄了,金門還發展什麼呢?當現在的金門,只能淪為少數人作為政治鬥爭、利益輸送的戰場時,我們如何對得起犧牲性命、護衛這塊淨土的千萬軍民生靈呢?我們還有什麼臉緬懷紀念他們呢?倘若當政者,只能在上位自得其樂的慶祝戰績、政績,在野者無情地施以反對、批判,而大地上的人民只能醉生夢死、失望唱衰…;我們島內如果都將正面能量投注在負面的抗爭下,我們的菁英如果都只是為私利而計議政治前途的話,金門何必再建設?金門何必由自己人當家?換個宏觀、無私的島外人,甚至是國際專業人士來帶領金門,不是更有機會嗎? 越反對就越聚集負面能量 金門是個保守、封閉的社會;久居金門的金門人,或許無法有宏遠的視野、寬廣的心胸及國際的格局。但是,金門畢竟就是金門,金門似乎也必須由自己人來積極建設發展、擘建未來。但有誰做得到呢?有誰能將金門的能量翻轉到正向呢?有誰能讓金門的光芒射向四海呢?我不認為有「某一個人」有能力做得到,我更不認為現在的金門人,誰有能力引導金門往更開闊的格局發展。因為關鍵不在「某一個人」,如果選舉時再有人說他可以為金門做什麼發展的話,我敢保證他不是在愚弄人、就是被自己騙了,當然我們也被他誤導了。金門沒有人可以帶領金門發展?那不等於我也是在唱衰金門,我也在加入批判、反對及製造負能量的陣營嗎?非也。 每一個地方,包括金門的發展前提,關鍵絕對是在全體住民身上。如果一位民主領導者,忽視了住民的力量,只把蒼生當成一張「選票」(用錢換的紙)在看、在利用、在愚弄,其實最後還是自己留下臭名。「你」也許會義正詞嚴地說,我不是想要愚弄騙人,我也是百般無奈的,尤其這些人民百姓大部分真的也是沒觀念、愚昧啊?也許是,也許不是。是或不是的原理,來自於「你」的心,而不是他人的是非。如是,「你」更應該發揮慈悲心來教化子民、利益眾生;如不是,那是「你」的藉口,那是終究沒有能力可以引領正向的能量發展。問題還是在自己本身。 金門要如何才有機會發展呢?我認為不是靠「某一個人」的能力,更不是靠當下活在金門的金門人;而是要靠旅居外地的鄉親,靠那些有觀念、有遠見、有格局,還要加上無私的海外菁英。但仍然不是靠他們其中「某一個人」的能力,而是一批人、一群人,甚至是一個團隊組織。這批人,他們沒有對金門悲觀的因子,他們沒有政治及利益的包袱,他們可以默默地、傻傻地將金門的能量翻轉成正向,他們可以快速感染已經腐化的人心,他們可以刺激帶動金門更多有心、但行動不起來的人,然後逐漸影響更多沒有知覺的金門人。 讓回流故鄉昇華正面能量 這個道理,跟淨空老和尚致力在恢復中國傳統文化的作法是相同的。淨空老和尚認為,中國文化正統已經斷層80多年了,現在的社會價值觀是中華民族千年來最大的沉淪、最奢華糜爛的時候,要想期待某一個人來回歸正道,那是不可能的事。但也有可能,他說只要能培養50位老師,閉關起來,分工深研中國各大家的經典及論述,十年、二十年,這些放出去的種子可以影響全中國,然後改變地殼的能量磁場。淨空老和尚更說,只要透過現代網路及媒體,讓國家的領導團隊帶頭讀書念經,每天早上都讀、都傳送給全國、全世界人民看到,久而久之大家能不被感染嗎? 以50個老師要來翻轉、回復13億人口的中國傳統文化,這個能量夠嗎?我相信夠的。就像我曾為文說,只要金門有千分之一人(剛好約50人)以行動投入浯樂會的團隊,金門肯定有機會早日實現「有機樂活島」的願景。如果以中國人口比例來看,金門何須50人,5人綽綽有餘囉!不過我們肯定沒有淨空老和尚的實力,他的50位老師是億萬人中挑選出來的,是經過老法師千錘百鍊的結晶。 我始終不敢期待當下活在金門的金門人(大多是前三者人);事實上,行動上回應我的人,也大多是台灣人、住在金門的台灣人、住在台灣的金門人,加上少許的南洋金門華僑。台灣很多團體支持我,台灣也有很多朋友要加入我,甚至赤手空拳想與我回金門打拚,從自然農耕、從簡單生活開始,為了就是實現他們「回歸自然、回饋社會及回向人我」的理想志願;而我們缺的正是「回流故鄉」的有力生力軍。以我們現有的渺小資源及行願力,我們當然也能一步一腳印,如苦行僧一般逐漸體現金門有機樂活的願景;但是,金門不能再等待,金門不能再讓更多金門在地人觀望及失望。倘若有及時的、更有力的資源及團隊投入,金門的正能量才能加速翻轉。 拒絕讓故鄉淪陷水深火熱 所以,我要特別藉由這封信鼓吹想「回流故鄉」的金門人,不要再猶豫、不要再躊躇了,趕快付諸行動,一起加入我們的行列,這樣才能讓金門創造新生機。你們的觀望,你們的顧慮,只會助長活在金門的人更悲觀,只會讓他們更消沉,只會讓負面能量充斥島內;你們越慢行動,代表金門將越遠離希望、遠離放射光芒的契機。你們越慢行動,只會如「海角七號」住民的悲歌,讓金門人淪為台灣投資者踐踏後的拾荒者,讓金門淪為博弈發展後的治安犧牲者。當你們再想回來時、或再回首時,金門已經不是你們夢中的原鄉,金門可能已經是一個到處廢棄碉堡、殘破古厝,加上霓虹燈閃爍,馬路上穿著奇裝異服的境外人士,四處水泥叢林的「熱火島」(而非「樂活島」)。 我盼望各位鄉賢也能勇於做個回流故鄉的「漂鳥」(Straybirds)。讓我們學習候鳥的精神,在自然中歷練生活的能力,創造屬於故鄉的新文化;我們要在自然的環境裡培養擁有堅強的意志力,迎接未來生活的挑戰;我們要放棄現代都會化的舒適生活,放棄個人主義來建立共同團體生活,擷取更多的自然生活智慧,和建立無懼的勇氣面對逆境;我們要實際參與農耕體驗學習,認同喜愛自己的土地;我們要讓青年人遠離資訊快速流通及富裕的生活享受,透過自然躬耕與農業體驗的生活教育,提供下一代子孫最好的心靈故鄉。這是行政院農委會推動「台灣漂鳥運動」的精神。 浯樂會的創立宗旨也是在推動漂鳥精神。我們鼓吹的有機樂活,是回歸自然的簡單生活,我們的願景是要促成有機產業邁向「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取之社會、改造社會、回饋社會。但是,我們的能量有限,我們也正面對負能量滋長的故鄉,我們需要更大的正向能量才能翻轉浯島、刺激金門前進,我們盼望更多回流金門故鄉的有心鄉親加入。這是慈悲與關懷,這是落葉歸根,這是發心行善,這是回向給自己親友及眾生;回向愈多,不但自身的功德未曾減少,而且能利益更多的人,功德也就更為殊勝。這股強大的正能量才是引領金門邁向未來發展的動力。 遊子加影子締造生命奇蹟 印度哲學家泰戈爾(Rabindranath Tagore)在漂鳥詩集中寫著:What you are you do not see, what you see is your shadow.你看不見你自己,你所看見的只是你的影子。不是嗎?我們根本看不清自己真實的面目,我們所看到的只是影子,只是虛幻的人生。這個人生打從你降落這塊淨土,然後為了實現人生抱負而離鄉背井打拚,不論你在異鄉成功與否,你的心靈總是惦記著這塊生緣之地,這塊育你的心靈原鄉;在你成功、或者失落、或者完成人生任務時,似乎你血液裡總是不斷湧現著落葉歸根的意念。你從這裡出發,繞了一大圈,還是要回到原點;你的靈魂從宇宙降落,做了一生夢,還是要回歸大地、重返宇宙。你還有多少時間等待呢?何須等到再回首時、再回憶時,只能如遊子思鄉,流淚望向海的另一端。 後記:浯樂會於二月底進駐盤山村頂堡會所,我們將以有限的人力及資源,結合台灣有機團隊,動員鄉里社區有心人士,逐步投入深耕「半山」的示範計畫。本會務之運作,包含會所及各據點之陳設,必當以珍惜有限之人物財力資源,落實體驗自然農耕、簡單生活及資源回收再利用之最高精神。盼望各界鄉親不吝繼續指導與協助,更期待有正能量挹注本會,匯聚「回向人我」的動力。 (本文作者為「浯洲有機樂活發展協會」創會理事長)
-
馬政府停建「金廈大橋」金門人不生氣嗎﹖─呼應傅崑成教授的說法
拜讀貴報日昨《島嶼觀察站》傅崑成教授所撰「封閉的金門急需馬政府給個完整的交通政策」一文,內心有所感觸,特借貴報一角披露我對金門建大橋的一些淺見。 1995年,前縣長陳水在先生主政的金門縣政府,即委託完成金烈大橋可行性研究,同時也投資2150萬元進行建橋的資料調查,辦理有關海氣象、地質、海域、陸域等資料之探測、蒐集與調查,根據縣府及專業的評估,金烈大橋全長4公里,需斥資造價估計約47億至75億新台幣之間。 曾幾何時,老縣長陳水在也已經卸任七年多了,白雲蒼狗,人事已非,而這一座當年在金門人心中的「夢幻之橋」也經歷了政黨輪替,以及各二次的縣長、立委、縣議員的選舉,她的芳名也改了好幾次,從最早的「金烈大橋」、「金門大橋」、「和平大橋」、「金廈大橋」到「金嶝大橋」儘管名稱或有不同,但是有一點卻是相同的,那就是,幾乎每次大大小小選舉的議題都離不開這一座「夢幻之橋」,這一座橋隨著每次選舉的開始及結束,浮浮沉沉,有些鄉親甚至於將無法如期建橋的帳記在民主進步黨的頭上,直到2008年3月國民黨取回了執政權,地方部份人士樂觀的認為在金門獲得95%選票(全國第二高)的馬英九總統曾經將興建「金廈大橋」當作他對金門鄉親的選舉政見及承諾,但是,對馬政府過度期待的鄉親這一次將再度失望,因為就在不久前,行政院經建會針對是否興建「金廈大橋」,或「金嶝大橋」的評估報告已然出爐,據中經院建議「現階段仍不宜建橋」,理由是,興建「金廈大橋」雖有經濟效益,但金門交通基礎建設、觀光發展等仍不成熟,報告中指,應先規劃路線,與大陸協商,等「金門發展更健全、更有吸引力時再來興建」。 「金廈大橋」國民黨不會同意興建,其實筆者心中早有定見,中經院表示緩建「金廈大橋」筆者並不意外,但是緩建的理由說得「仁義道德」則令人憤怒不平。 筆者常常在想,長期以來,國民黨漠視金門,把金門人當成了什麼?是千年順民嗎? 國民黨曾經主政了數十年,金門交通基礎建設、觀光發展等仍不成熟也不是今天才有的問題,雖然執政了八年的民進黨也要負一部份責任,但是,金門今天的經濟基礎建設會落後兩岸各二十年以上,難道不是拜當年國民黨口口聲聲要反攻大陸建設三民主義模範縣的政策所賜嗎?國民黨難道不必負絕大部份的責任嗎? 今天,馬英九總統親共而國民黨不再反共了,中央政府就應該思索如何償還當年欺騙金門人的犧牲及損失,而不要再以從前戰地政務時期的統治心態來欺騙金門人,說什麼建議將金門定位為兩岸往來的「先行示範區」,將金門未來以「觀光」、「大學」、「免稅」、「醫療」為中長期發展之特色與目標的甜言蜜語,我們希望這一些不是空泛的政治口號,而是可以落實的政策。 相信這一座「選舉浮橋」緩建的議題,基於金門鄉親對馬政府的寬容及支持,今後將慢慢的被淡忘,但是,如果政府用緩建大橋來交換金門經建政策,未來如果再落空,金門人應該生氣。 筆者同意傅崑成教授的說法,「金門人千萬不可太過懶散,凡事等著上面給點什麼,就算什麼。金門人要拿出祖先拓荒時的衝勁。金門要點什麼建設,本就應該要得理直氣壯。該對哪個蛋頭政客丟雞蛋的,就該發動全島民眾,一起奮力丟去」。 的確,金門人長期被看扁了,因為金門人給國民黨的選票太多了,金門人長期當國民黨免費的順民,當然會被看扁,我們寧願再相信國民黨一次,如果國民黨還是一而再的欺騙金門人,上街頭,丟雞蛋,請算我一份,筆者會是走在最前面的一個。 (作者為:民主進步黨金門縣黨部主任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