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訊
-
《鄉訊短波》
團拜‧春酒‧燈謎晚會─旅台同鄉新春熱鬧滾滾 ●本報鄉訊採訪小組 新春期間,團拜、喝春酒、辦燈謎晚會,旅台金門同鄉熱鬧滾滾。 二月十六日晚,台中市金門同鄉會在新理事長李淑睿帶動下,於中市「新天地」餐廳辦了場溫馨的新春團拜;二月十七日晚,成立進入三十年的桃園縣金門同鄉會在理事長楊榮煥主持下,於中壢「大甲蟹」碳烤海鮮餐廳舉辦新春團拜;二月二十日晚,台中縣金門同鄉會理事長洪資源所經營的中倫保險經紀集團在台北國賓飯店喝春酒,現場國樂演奏,金門同鄉也坐滿一桌;昨晚,烈嶼公共事務協會由會長林永輝帶領下於中和市迎新春、喝春酒。 團拜、春酒外的元宵佳節,二月二十一日晚,金門籍的中和市民代表戴德成偕台北縣議員簡文柳在中和市圓通路舉行「市民元宵節燈謎晚會」,吸引了許多金門同鄉前來同樂。
-
《鄉訊留言板》
鼠年鄉訊報告──尾牙鄉宴中除舊佈新 這一期《鄉訊》見刊時,已接近歲次丁亥年的歲末、準備迎接歲次戊子鼠年的到來;我們特別製作<尾牙鄉宴 飄送濃濃高粱酒香>專題、配合多張圖片,讓鄉親讀者多方感染旅外同鄉的溫馨年節氣氛。 同時,也要向鄉親讀者報告,未來連續兩個星期六(2月9日年初三、2月16日年初十)的《鄉訊》,因受《金門日報》新春版面調整的影響,將暫停出刊兩次。此一時間如有重要旅外鄉事活動消息,我們會發稿供要聞版刊登。 期待短暫休息、新春後登場的《鄉訊》能有一番新風貌,也藉此祝福愛護、支持《鄉訊》的讀者新春吉祥、「鼠」於您的「鼠」年有「鼠」不完的福氣。
-
《鄉訊短波》新春鄉事剪影─金台廈三地活動足跡
●本報鄉訊採訪小組 新春期間,從廈門、金門到台北,都有旅台同鄉會的活動足跡。 在廈門,旅台水墨畫家李沃源與蕭進發、李元慶的《當代台灣彩墨三人展》,二月一日至二月二十九日在廈門老虎城──閩台印象館(廈門市思明南路118號二樓)開館展出。 在金門,旅台攝影家洪世國《遠鄉的眺望──洪世國2008攝影展在烈嶼鄉》,二月五日上午十時開幕茶會,展至三月三十一日,地點在烈嶼鄉文化館二樓展覽室。 在台北,「李氏開閩始祖廉訪五州節度使隴西開國公五山祖在台舉行新春迎爐遶境祈福活動」,二月十七日上午九時在三重金門旅台李氏宗親會祭祖、爐主交接後,十時出發前往汐止。
-
《鄉訊焦點》金門旅台各同鄉‧年終流行辦尾牙
●專題報導/本報駐台特派員楊樹清 同鄉會,全年服務不打烊 年終歲末,「尾牙」作為公司行號老板慰勞員工一年辛苦的餐會形式;對出外的金門人來說,同鄉會不是公司行號,而是人民團體,但它更像是個同鄉大家庭,形成這個組織得以運作的底層來自會員、理監事會,他們都是無給職身分,卻竟年都得為同鄉事務奔走、連繫。 這些年來,鄉親凝聚度高、鄉心意識抬頭,旅台金門十二個同鄉會所扮演的角色、功能,已不再止於過去的聯誼性質,還有著家鄉公共事務的參與推動;例行的鄉事服務中,諸如辦理籍設金門的鄉親身分證換發、包船返鄉船票登記、一年三節公關配酒等,都是曾經或正進行的服務項目。平時也得接受各種鄉事疑難雜症的諮詢,有同鄉會總幹事說他們就像一處「鄉公所」、「查號台」或「便利商店」,全年服務不打烊,總有處理不完的大、小鄉務。 過去,忙碌了一年後,同鄉會在新年伊始通常舉辦會員新春聯誼、團拜,但很少有過一年將盡的「尾牙」餐宴者。歲次丁亥是特別的一年,位於北部的台北市金門同鄉會、台北縣金門同鄉會、烈嶼公共事務協會、台北市台澎金馬各縣市同鄉會總幹事聯誼會,接二連三辦起了「尾牙」餐會,另一些與金門相關的單位,如拍了五十幾支金門紀錄片、展示館影片的新汎亞國際多媒體公司在接連兩次公司的「尾牙」餐會中也都邀請金門旅台同鄉「逗熱鬧」,北部地區後勤指揮部在中和的「尾牙」也邀旅北金門同鄉會參加。 在台灣同鄉之間興起的「尾牙」,的確很不同於一般業績掛帥的公司團體,而是在高粱酒中博感情、對決鄉事,瀰漫了濃濃的高粱酒香、散發了醇醇的鄉土芬芳。 聚鄉心,尾牙一攤接一攤 台北市金門同鄉會今年原本未排定「尾牙」餐會,但在永久名譽理事長楊水應的盛情邀約、作東下,元月二十二日晚在台北市松江路的「金玉滿堂」湘菜餐廳設宴,席開四桌,坐滿了同鄉會的理、監事,也有楊水應的親友、生意伙伴齊聚,前金門政委會秘書長陳興國及夫人王明娟、老縣長張人俊的夫人洪梨文、前《經濟日報》副總編輯葉耿漢、金門縣政顧問許丕華及整理、出版《上善若水.楊水應創業記暨鑽石婚紀念》專書的張火木等人都是座上賓,真可說是「金玉滿堂」。第二屆至第八屆、擔任了二十一年台北市金門同鄉會理事長的楊水應,即使八五高齡,依然康健、神采奕奕,以他最愛的高粱「將軍酒」穿梭席間、頻頻敬酒,而在他仍然繫念、關心、捐獻的同鄉會的後輩眼裡,楊水應就像位既愛護又鞭策員工的老東家,即使在輕鬆的「尾牙」場合,同鄉會理監事那一桌仍然與理事長王水衷一邊用餐一邊召開第十一屆第六次理監事會。「尾牙」結束前,書法家洪啟義揮就一副「鼠來寶進,鴻運亨通」的春聯相贈,楊水應也笑呵呵歡喜收下迎接新春。 跨過一條橋,台北縣金門同鄉會的「尾牙」,元月二十七日晚在永和市得和路秀朗國小對面巷內的「山海味」小館,也席開四桌,由理事長黃獻平主持,所有理監事及老理事長張邦育、同鄉會顧問葉耿漢、許丕華、永和老市長、現任立委林德福、金門縣政府北部連絡中心主任黃淑麗等人都是座上賓。對擁有中華大學博士學位的理事長黃獻平而言,一天之內,上午趕抵中部參加台中縣市金門同鄉會理事長交接、出席旅台金門各同鄉會同理事長聯誼會,下午趕回台北主持台北縣金門同鄉理監事會,晚上辦理同鄉會「尾牙」聚餐;黃獻平的一天,充份反映了緊湊、跳接的同鄉事務行程。「尾牙」餐會中,得力於永和市金門鄉親大本營全力相挺以九八六三四高票連任立委的林德福,一再敬酒感謝有情有義的金門人,他也強調金門人的事就是他的事;張邦育、黃獻平則偕理監事致贈一面印有鼠年圖樣的「林立委德福高票連任第七屆立法委員誌慶」的紀念牌予林德福。 與台北縣金門同鄉會同一天、同一時間點,元月二十七日晚,烈嶼公共事務協會的「尾牙」在中和市中和路農會大樓的「金世界」活海鮮餐廳舉行,席開三桌,由活力十足的會長林永輝主持。隔幾條街,對照於台北縣金門同鄉會的熱絡,烈嶼公共事務協會的「尾牙」氣氛顯得低調、安靜了些,多少受到他們支持的家鄉人吳成典僅以七十四票之差在金門落選第七屆立委的影響,而稱「一切歸零」的吳成典也專程由金門趕來台北與同鄉相聚、感謝同鄉的無怨無悔、對他始終如一的相挺,即使現在落選了,看到在地、出外的鄉親仍然一本初衷愛護他、支持他,他會在沈澱、調適後,再作出發、繼續服務鄉親的準備。邁入第十六年的烈嶼公共事務協會的「尾牙」,因著吳成典的出現,大家雖難掩感傷與不捨,但也有著寒冬送暖的溫馨,以及,跌倒之後,再次站起、重新出發的期待。 敘鄉情,形成另一種風景 一樣「尾牙」、多種風情,金門同鄉會之外,由台北市金門同鄉會總幹事黃德全出任會長的台北市台澎金馬各縣市同鄉會總幹事聯誼會,元月二十四日晚特選在台北市開封街、金門人洪金龍經營的「洪師父麵食站」年終聚餐,「洪師父」在二○○七台北國際牛肉麵節大賽摘下清燉組、紅燒組雙料冠軍,黃德全邀集台北市各縣市同鄉會總幹事前來此享用高檔牛肉麵大餐,是連絡鄉誼,也要打響金門品牌。 鹿港籍導演唐振瑜所成立的新汎亞國際多媒體公司,元月二十五日、二十八日,兩度在台北市信義路的「北平為福樓」辦「尾牙」餐會,除了邀請他的師父──大導演金鰲勳及影視傳播界人士,也因這些年累計拍攝了《星夜無盡》、《文化金門全紀錄》、《溯古識金門》等五十幾部影片、紀錄片,而與金門結下深厚情感,自喻「唐金門」的唐振瑜,以金門高粱為「尾牙」餐會的唯一用酒,他也不忘邀來旅居台北的金門人一起「駭」,形成另一種「尾牙」鄉情風景。 歲暮之際,「尾牙」已不再是公司行號獨有獨享;旅居在外的金門同鄉,也開始辦「尾牙」,
-
《鄉訊留言板》放寬鄉訊的視野──回應鄉親讀者「重北輕南」說
曾有南部的同鄉打來電話反映,《鄉訊》從過去到現在,報導層面似乎「重北輕南」,看得到「淡水河」、看不見「濁水溪」。 其實,《鄉訊》不止要看到「淡水河」、「濁水溪」的脈動,更要跨越金廈水域,甚至飛向南中國海,聽見閩域、南洋金門族群的心聲;只是,依目前有限的編採人力及每周一次的版面限制,如何延伸、擴充《鄉訊》的觸角?我們費思量。 上個星期天,我們發了則「花蓮縣金門同鄉會赴玉里榮民醫院探訪精神病友鄉親」的新聞供《金門日報》要聞版刊登;這個周末的《鄉訊》,製作〈福建金胞聯 等待世界金門日〉的專題,我們一樣期待,放寬鄉訊的視野。
-
《鄉訊短波》台中同鄉會交棒—明在新天地理事長聯合交接
●本報鄉訊採訪小組 台中縣市金門同鄉會,明天起正式進入新人掌舵新局面。 台中縣金門同鄉會理事長洪慈旭、台中市金門同鄉會理事長黃吉瑜,連續兩屆四年任期屆滿,明天(星期日)上午十時在台中市「新天地」餐廳辦理聯合交接儀式,棒子將分別交給新當選的第十一屆台中縣金門同鄉會理事長洪資源、第十屆台中市金門同鄉會理事長李淑睿。 散落北、中、南及花蓮各地的金門同鄉會理事長、同鄉會代表,明天將群聚台中觀禮,參加完台中縣市金門同鄉會理事長交接儀式後,隨即在「新天地」召開金門旅台各同鄉會理事長聯誼會二○○八年第一次會議,就同鄉會的年度共同鄉務推展進行討論。
-
《星期人物》陳慶元以人文觀照島鄉
本報駐台特派員楊樹清/台北報導 這幾天,一件宛如電影情節、轟動社會的新聞事件,一位來自北越的婦人陳氏康,拿著一張保存了三十多年的照片和一枚黃金戒指,從金門到台灣,意外找到了生父,而生父竟是她幫傭七個月的僱主蔡漢朝老先生,這可說是千里尋親的「經典之作」;對生於廈門的陳慶元來說,則因保留了一九四五年父母的一張結婚證書、籍貫上所載的「黎嶼」困擾了他幾十年,最後才經出生於金門的許文辛破解,「黎嶼」是「烈嶼」的諧音,又在對照族譜後,終於找到了祖家——金門烈嶼鄉湖下村。釐清了身世屬性後,陳慶元才開始認同、親近金門,現在的他,是福建省金門同胞聯誼會會長,他也要一對兒女陳煒、陳茗擁抱金門,陳茗寫的碩士論文正是《近十五年來金門原鄉文學略論》。 越南的陳氏康、廈門的陳慶元,一張泛黃照片、一張結婚證書,竟同時從金門牽出「認祖歸宗」,改變人生、不可思議的情緣。 一九四六年七月出生於廈門的陳慶元,是位旅福州的福建師範大學協和學院院長、福建省金門同胞聯誼會會長,另外還有著福建省文學會會長、福建省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的身分。擁《賦:時代投影與體制演變》、《文學:地域的觀照》、《福建文學發展史》等二十餘種著作,在魏晉南北朝文學及地方文獻學的研究領域,建立起學術重鎮,台北東吳大學文學院就是看中他的研究成果,力邀來台講學,二○○七年九月至二○○八年元月,陳慶元在東吳客座四個月,騷動外雙溪的學府,期間,金門縣長李炷烽也盛情邀請他回到金門,十二月十五日在文化局作了場「福建省的地理環境與文學」的專題演講,同樣令金門同鄉驚嘆於他的治學風采。 陳慶元是在擔任福建師大文學院院長時期,二○○二年七月自許文辛手中接任第六屆福建省金門同胞聯誼會會長,又於二○○七年七月續任第七屆會長迄今。會長任內,陳慶元特別從文化角度重視兩岸金門鄉情的凝聚、互動,譬如已連續舉辦三年的青少年夏令營,第一次邀金門中小學師生到福建近身體會閩南地理文化,第二次組織大陸學生赴金門探訪海上仙洲獨特的歷史人文,第三次把金、台各地的金門籍學子邀來八閩同遊,透過國學講座、文化遺址考察、中國閩台緣博物館參訪,全面發現閩台悠久的地緣、史緣;他自己也五度走訪、踏查金門的歷史遺跡,對活動在南明這段歷史的人物用情甚深,所寫的〈南明金門詩人盧若騰〉曾發表在北京的《中國典籍與文化》刊物上。 也為把福建境內的金門同鄉作一次完整的普查,陳慶元與工作團隊經三年努力,在福建省金門同胞聯誼會成立二十周年時完成《福建省金門同胞名錄》的建置、出版,共收錄了七一四三位金門人的出生年月、地址、電話及血緣關係。 一張父母的結婚證書、一本殘破的家譜,陳慶元尋到了根、也找到了家,進而對金門作出貢獻,而他也正尋思,為何中國沿海僅有的十幾個島縣,獨金門進士輩出、文風鼎盛,也遺傳了這座島上的「人文基因」?
-
《鄉訊焦點》福建金胞聯等待世界金門日
●專題報導/本報駐台特派員楊樹清 金胞聯,搭起兩岸金橋 金廈小三通後,二○○三年五月九日下午三時,兩千五百份《金門鄉誼》報,送上「東方之星」號客輪,自廈門和平碼頭運抵金門水頭碼頭,悄悄地在金門島上流傳。 這是金、廈兩岸鄉誼的一大突破——福建省金門同胞聯誼會發行的《金門鄉誼》報,在金門縣長李炷烽、金門社會局及《金門日報》等單位協力下,成為大陸地區第一份登陸金門的報刊,此後,居住島上的金門廣大鄉親不但認識、也更貼近彼岸福州的一處同鄉組織——福建省金門同胞聯誼會。 歷時三年,二○○七年五月,福建省金門同胞聯誼會也完成一項繁瑣、艱鉅的任務,普查、整理出包括福州、廈門、漳州、泉州在內的同鄉,計得七一四三人,出版《福建省金門同胞名錄》。自一九四九年兩岸隔絕、滯居在福建境內、境外,及其第二、三代的金門人,絕不止於此數,一般推估應有兩萬人之譜;福建省金門同胞聯誼會,無疑是大陸金門人鄉情的最大聯繫站,如今以清楚的人口數據印證出福建省境一股不可忽視的金門人力量。 福建各域散落了金門人,也使得以福建省金門同胞聯誼會為主體的同鄉組織於一九八五年十二月架構成立後,一九八六年十二月至二○○五年九月,再有福州市金聯、廈門市金聯、漳州市金聯、泉州市金聯、永春縣金聯、同安區金聯及翔安區金聯等七個金門同胞聯誼會的成立。 二○○八年,國際奧運在北京,是國際矚目的焦點;世界金門日在廈門,則是全世界金門人的鄉情盛會。 身處福建省省會福州市所在地、也是福建省全體金聯會的主體,福建省金門同胞聯誼會在二○○八世界金門日,將扮演推手、帶動的角色,它的存在也再次受到注目。而福建省金門同胞聯誼會現任會長陳慶元,剛於元月十八日結束在台灣四個月客座之旅,也於客座之暇,南北奔走並回到祖籍地金門,與同鄉、同鄉會間互動、交流頻繁;陳慶元的台灣行,學術行程外,也拉近了福建省金門同胞聯誼會與金、台鄉親的距離,間接觸動了「二○○八世界金門日」的參與熱度。 創會史,歷七屆四會長 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北京宣告成立,「新中國」誕生十多天後,地處南方的廈門卻遲至十月十七日才遭「解放」,「解放」的同時,對一水隔二岸的金門人來說卻是「封鎖」,過去每日川行於金門縣後浦同安渡頭至廈門的第五碼頭、金門水頭至同安劉五店碼頭的渡輪航線完全關閉。金門人被迫在「一海之隔」下作「一國兩府」的選擇。 有多少人回不了、或不想回金門?沒有精確的統計數字。但清楚的是,金門人留在大陸的時間點,一是一九三七年日據金門島時為「跑日本」避居而來的,一是一九四九年兩岸隔絕後來不及動身返鄉的,另外是五○、六○年代受印尼等海外地區排華氣氛而回歸者。 這些生活在大陸、情感仍在金門的族群,冷戰對峙的歲月,回不了家,轉而尋求建立一個鄉情託付所。一九七六年,歷經十年的文革結束,大陸走向改革、開放;一九八五年十月,出生金門、居住福建的金門同胞顏西岳、陳村牧、林彥群、林應望、王家驊、陳毅中、蔡俊邁、唐友平、洪慧娟等十七人聯名發出一份〈關於成立福建省金門同胞聯誼會倡議書〉,此議一出,立即得到北京洪絲絲、天津許乃波、上海王應睞、廣東鄭曼如、新加坡黃祖耀等具影響力的各界金門人士響應,也獲中共福建省委和福建省政府的支持,迅速作認可批復;一九八五年十二月十八日,福建省金門同胞第一次代表會議在福州市召開,福建省金門同胞聯誼會於茲宣告創會,一九○五年生於金門後浦的顏西岳擔任創會會長、一九○七年生於金門後浦的洪絲絲擔任名譽會長。 福建省金門同胞聯誼會成立二十二年來,共歷經了七屆、四位會長,分別是第一屆至第三屆(一九八四——一九九四)的顏西岳、第四屆(一九九四——一九九九)的林幼芳、第五屆(一九九九——二○○二)的許文辛、第六屆至第七屆(二○○二——)的陳慶元。 身在不同的政治、社會時空,歷屆會長所能發揮、表現的,也各有不同,一九五二年自印尼遷居廈門的顏西岳,曾擔任過廈門市副市長及廈門經濟特區建設發展公司副董事長等職,為廈門市的政經發展作出貢獻,也是福建省金門同胞聯誼會的創會靈魂人物,但他所處的是兩岸未開放時局,直至一九九一年十一月在會長任內辭世,無緣看到金、廈相通;會長因顏西岳過世、空缺未補了三年多後,一九九五年才由祖籍金門、成長於馬來西亞的女企業家林幼芳出任,林幼芳時任中國(福建)外貿中心副總裁、當選過「全國優秀女企業家」,她的夫婿是當時的福建省長、現今的中共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挾其豐沛的政經背景、人脈,林幼芳在會長任內,推動金、廈「兩門對開」出力甚多,也帶動了海內外金門人前往福建投資的熱潮;一九九九年元月,原名乃東、一九二一年生於金門後浦南門的許文辛接任第五屆會長,身為兩岸動盪亂局下的失鄉者、憑藉著後浦老家一只神主牌刻寫著「孝男文辛」才得以於一九九五年向台灣政府申請回金門奔喪、探親的許文辛,自身的悲苦經驗,讓他從常務副會長到會長任內,始終積極投入金、廈兩岸的尋親服務,圓了數百件尋親夢,他長期主編、奠下根基的《金門鄉誼》會刊,也成了一個重要的鄉訊傳播管道,二○○一年元月「小三通」後,二月六日、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這一天,許文辛更以團長身分率領九十六位六十五歲以上老人乘鼓浪嶼號首次直航回金門探親,這個經歷,讓他永留會史;二○○二年七月,祖籍烈嶼鄉湖下村的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院長陳慶元,接掌新世紀的第六屆會長,又於二○○七年七月連任第七屆會長,陳慶元任內,已是金、廈「小三通」熱絡交流的年代,五年多來,在與常務會長兼秘書長黃建業的合力會務推動下,組織過兩次大型探親團回金門、連續三年舉辦青少年夏令營並邀金門中小學師生與會、也兩度組團跨海到金門跨洋到馬來西亞參加世界金門日,陳慶元也把自一九八七年創刊的《金門鄉誼》由季刊改為雙月刊、從黑白到彩色,在新任主編方友德全力投入改版下,推向全新的會刊格局並藉「小三通」地利、廣向金門發行。 金門日,鄉情號召回歸 一九八五年創會,已走過漫漫二十二個年頭的福建省金門同胞聯誼會,當年參與創會的大老,顏西岳、陳牧村、蔡俊邁等人,已先後凋零,成立的會所也由廈門搬遷回福州。 福建省金門同胞聯誼會成立之初,多少隱含著鄉心與政治夾雜的色彩,但它終究是來自一群飛不回家鄉的金門原鄉人基於鄉情作用所架構出的同鄉會,而鄉情與鄉愁,無論寄身在任何政治環境時空,它都是人類與生俱來不可割捨的感情。 政治之外,福建省金門同胞聯誼會存在的最大意義,仍然在於金門人鄉情的凝聚、鄉愁的釋放。 二○○六年十二月,《福建省金門同胞聯誼會二十周年紀念刊》出版,祖籍金沙後浦頭的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黃建業以一篇〈回家的打算始終在心頭〉文章,記敘他於二○○二年十一月十五日、首次踏上「小三通」航道返鄉的心情,他寫出苦苦五十載的等待,「我和我的父親都出生在印尼,父親很熱愛自己的家鄉,但卻始終沒有回去過。自我懂事起,父親就一再告訴我,我們的祖家在金門,我們旅居印尼之所以仍然保留著中國的國籍,為的就是有朝一日還要回歸到自己的家鄉。」
-
《鄉訊留言板》
小三通還是不通———從陳慶元跋涉兩岸談起 就在監察院《先行的蹄聲—小三通新絲路》新書發表會的昨天,來台客座四個月的福建省金門同胞聯誼會會長陳慶元教授於上午悄悄搭機離台,經香港「中轉」、長途跋涉回福州。 講起來也是金馬與大陸「小三通」試行七周年的諷刺,祖籍金門的陳慶元,受「小三通」對大陸人士的限制,無法由此一航道來去大陸與台灣兩岸間,必須以一天時間的轉轉繞繞才能到台灣、也才能回福州。 國民黨總統候選人馬英九說當選後要擴大「小三通」、行政院秘書長兼福建省主席陳景峻透露正研擬「小三通」為「中三通」。怎麼一個「變通」?且先讓陳慶元這一類具金門屬性的大陸人士可通到台灣、通回大陸吧!
-
《鄉訊短波》陳慶元昨返福州—結束來台客座滿載而歸
●本報鄉訊採訪小組 祖籍烈嶼湖下的福建省金門同胞聯誼會會長、福建師範大學協和學院院長陳慶元,結束了在台北東吳大學文學院四個月客座後,昨(星期五)上午自桃園國際機場搭機經香港返福州。 陳慶元此番來台,客座之餘,邀約不斷,南北奔走,在台灣同鄉間掀起了旋風,上個月還應金門縣長李炷烽邀請到金門作了場專題演講,並乘機遊祖籍地烈嶼,同時撰寫一系列《東吳手記》在《金門日報‧浯江副刊》發表,尚未刊登的最新一篇是〈烈嶼高粱地上的林永輝〉。 第五度來台的陳慶元,此次台灣行也發生了「鳥龍事件」,元月十二日晚一群同鄉在「上海之家」邀宴,他卻與另一票人跑到「上海湯包」苦等不到作東的主人,為台灣行增添趣味插曲。
-
《星期人物》張火木小三通背後的鄉愁
本報駐台特派員楊樹清/台北報導 「金門自古屬於泉州市同安縣管轄,泉州市曾經是世界最大港口之一,也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而泉州是台灣先民的原鄉之一,四百年前先民橫渡黑水溝,四百年後台商循著先民的足跡重返原鄉,『小三通』實驗方案拉近兩岸人民時間與空間的距離,同時開啟了新世紀兩岸人民和平交流的契機,故取書名為《先行的啼聲─小三通新絲路》。」 監察院《守護台灣‧守護人權》系列叢書,第九及第十冊,昨星期五下午在監察院新書發表,分別是委託周力強撰寫的《珍惜水藍星─真心善待水資源》及張火木撰寫的《先行的蹄聲─小三通新絲路》,張火木在〈小三通啟航七年來的歷史意義〉序言中,為《先行的蹄聲》破題,也寫下他對「小三通新絲路」的期許。 二○○一年元月,金馬與大陸小三通啟航,至二○○八年元月,滿七周年,《先行的蹄聲》選在此時推出,格外具有回顧與省思的意義;但或因目前監察院正處在新一屆監察委員遲未產生的空窗期以及金馬新立委剛選舉出的政治生態震盪、調適期,同樣是金門議題,對照於二○○四年四月二日監察院長錢復、監委黃煌雄、《新新聞》社長王健壯共同主持同系列叢書《消失的戰地─金門世界文化遺產顯影》發表會,福建省主席顏忠誠暨秘書長翁明志、金門縣長李炷烽暨文化局長李錫隆、立法委員吳成典、金門技術學院校長李金振等首長及各方人士齊聚與會並和錢復院長晚宴的盛大、熱絡場面,這一次,《先行的蹄聲》的發表會場景顯得落寞了些。不過,張火木撰述的這本書,也意外牽成了當年分批參與「小三通」調查案的七位前任監委李伸一、趙榮耀等人重回監察院,重新聚焦金馬與大陸小三通政策的困境與發展,等於為金馬前途在中央又作了一次有力的發聲。 祖籍福建惠安,一九五五年生於金門金寧鄉下堡村的現任實踐大學專任副教授的張火木,是金門文史界並不陌生的名字;他畢業於柏村國小、金門高中、東吳大學歷史系、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法務部調查局乙等特考及格,也是中華民國青芯志工服務協會及金門縣文史工作協會的創會理事長。張火木的學術研究領域多攸關金門,編撰及著作有《金門在兩岸關係中地位之研究》、《兩岸關係與金門前途》、《金門古今戰史》、《金台史蹟源流考》、《金門深度旅遊解說書》及《金聲門振─旅台鄉情語錄》等。 身兼台北縣金門同鄉會常務理事的張火木,一年前接受監察院委託撰寫《先行的蹄聲》的背後,也是具有個人鄉情、有感情夾雜其中;緣自以泥工營生的祖父及父親,一九四七年自惠安渡海到金門,從此兩岸隔絕回不了家,封鎖半世紀後,二○○一年十月,張火木才循著「小三通」回到父親的老家,在惠安老祖厝舉行「功德法會」超渡先人亡魂,並寫下「惠安東嶺下坑尾,台灣台北金門山,兩岸隔絕五十年,父子三代不同堂」自認不成詩的文句,道盡張氏家族父子兄弟星散兩岸、生前無緣相見一堂的時代悲劇。 《先行的蹄聲─小三通新絲路》書裡,有金馬與大陸「小三通」的脈動顯影,也有作者張火木隱藏在「一國兩府,一海之隔」的家族故事與隔斷的鄉愁。
-
《鄉訊焦點》先行的蹄聲小三通新絲路
●專題報導/本報駐台特派員楊樹清 小三通,冷戰關係大突破 「『小三通』是兩岸長期冷戰關係下的一項重大突破,尤其對兩岸邁向和平契機,有其重大的歷史價值。如何促進金馬地區的建設發展與繁榮,增進兩岸良性互動,同時扮演改善兩岸關係的關鍵角色與地位,共創雙贏的最佳環境,尤為當下的重要課題。」 《先行蹄聲──小三通新絲路》,一本遲了七年才出版的書。 由七位監察委員林鉅鋃、李友吉、林將財、趙昌平、廖健男、李伸一、趙榮耀共同投入的小三通執行績效調查報告再委託金門籍文史作家張火木轉化成報導文字,昨(十八日)下午三時在監察院簡報室新書發表會,除了林鉅鋃外,另六位當年參與調查的監委再次回到監察院,與金馬人士重溫小三通啟航七年以來的點點滴滴,同時反省現行小三通政策的利弊得失、探索未來出路。 「監察院為瞭解行政院執行金門、馬祖地區的『通航』相關規劃及辦理情形,於二○○一年八月間由內政及少數民族等五委員會實地前往金門聯合巡察,發現當地民眾的認知與政策及法令規定有落差;且中央各機關派駐金門各權責劃分不清,橫向聯繫不足,非法交易仍盛行,行政院相關部會執行『小三通』業務成效不佳,決議組成專案小組進行調查」,李友吉等監委談起調查案進行的緣起,又觀察該調查案從二○○一年提出至今,政府單位已作了相當幅度的改善,運作日趨成熟,「惟囿於兩岸之間無法進行有效的協商,致若干瓶頸無法突破,規劃目標尚難達成,金馬人民對『小三通』的期待,落差依然。」 「對於位處偏遠的金門外島而言,要擺脫戰地的宿命,就必須尋找有利於開創新局的機會與出路」,李伸一、趙榮耀回憶起踏上「小三通新絲路」的親身體驗,二○○四年八月二十三日至金門出航至廈門市,再經漳州市、泉州市、福州市,最後從馬尾回馬祖後返台,他們認為「小三通」在試辦階段,採取循序漸進、逐步加溫的作法,雖是正確的方向,然而在民意高度需求的反應與台商的殷切期盼下,監察院歷次所提的糾正事項,仍有待主管機關檢討與落實;又在「小三通」的方案發展契機下,如何促進金馬地區的建設發展與繁榮,增進兩岸良性互動,共創兩岸雙贏,「尤為當下重要的課題」。 《先行的蹄聲──小三通新絲路》,該書作者張火木根據監察院調查委員的調查基調,分別以政策方案、人道救援、親情故事、離島經濟、航運安全以及交通設施等多元面向用以探討「小三通」試行七年來的實況,並從金馬百姓、台商往來、榮民眷屬、青年學子以及兩岸觀光客等角度深入發掘,不限於地方性議題與政策面的檢討為範圍,以期提高「小三通」的報導深度與思考廣度。 金馬與大陸「小三通」開章的故事,必須從一九九二年說起。 歷九載,呼喊出兩門對開 距離金馬解嚴八個月前,一九九二年三月二十三日,金門縣政府廣邀在地、在外的產官學者召開「金門縣政建設研討會」;就在這一天,台北《中國時報》刊出中國福建省委書記陳光毅的專訪,首度提出「兩門對開、兩馬先行」,以廈門和金門、馬祖和馬尾作為「兩岸小三通」橋樑。時任《金門日報》採訪主任的李錫隆讀報後,影印數份,穿梭會場發放與會者參考,縣商會理事長李錫民當即提案催促金門縣政府回應「小三通」,但多數人的反應並不樂觀,因金馬尚在戒嚴、軍管及《金馬安輔條例》軍事特別法控制,「兩門對開」?連門都沒!「小三通」?通個啥!各界普遍存有小三通是個神話,是不可能的任務;惟訊息見報的第二天,三月二十四日,彰化選出的國民黨立委許福曜搶先金馬立委黃武仁一步,就「小三通」議題向行政院長郝柏村提口頭質詢,郝院長的答詢是「小三通問題,政府還不能考慮,單方面的話,遣返大陸客還有幫助,陸委會可做研究,至於金門到廈門、馬祖到馬尾沒通的必要。」 郝柏村一句「沒通的必要」,暫時澆息了「小三通」的熱點;軍報屬性下的《金門日報》也於四月七日發表社論反對「兩門對開、兩馬先行」,認係中共統戰伎倆;四月十三日,另一同屬軍報屬性的《馬祖日報》則表達了該地支持「兩門對開、兩馬先行」的作法,馬報指出「國統綱領在中程目標就有列入兩岸直航,在此之前一定要有試探階段,而金馬是最好的『緩衝地帶』」;均屬軍方主導的金、馬兩報,閩南與閩北,竟在「小三通」言論出現「南腔北調」不同調立場,是否意味「小三通」仍潛藏突破空間?軍系出身的國民黨金門縣黨部主委黃廷川並未持反對態度,就長遠來看,他說「兩岸小三通」未必不可行。四月十日,陸委會副主委的馬英九在接受民間媒體《金門報導》獨家專訪時,首次回應大陸拋出的論點,馬英九說「福建省委書記陳光毅,他是黨的,他提出『兩門對開、兩馬先行』,我們覺得,如果要開放的話就通通開,不要開那麼一點,那一點有甚麼意義呢?像金門、馬祖這兩個地方,金門還比較好,跟台灣有飛機通,馬祖只能坐船,更不方便吧!」 從大陸到台灣、從地方到中央,針對「小三通」可行性與否有著外冷內熱的不同溫度,金馬民間有識之士及各級民意代表,自一九九二年起至二○○○年,歷九年,也如同推開軍管、威權體制之門般,把「小三通」當作另一種「社會運動」。一九九二年五月、六月,金門旅台企業家呂振南先後拜會廈門市常委兼秘書長劉豐、市委書記石兆彬,七月二日金門國大代表楊肅元隨「台灣工商學術海協會訪問團」赴大陸,在北京見到中共國務院副總理吳學謙、王兆國及海協會副會長唐樹備,在福州見到福建省委副書記袁啟彤,話題都未離開催促「小三通」;八月二十一日,金門高職教師魏欽源(野起)等人走訪陸委會,就金馬人期待的「小三通」與文教處長龔鵬程展開激烈論辯;九月十三日陸委會公布的《兩岸直航說帖》也就「小三通」作出「不可行」評鑑,同一天,軍派金門縣長陳水在卻就「小三通」的地方首長態度首度鬆口,透過中央社發表了「金門已做了『兩門對開』的準備」說法;九月十七日,海基會秘書長陳榮傑自金門新湖漁港乘金防部的「忠誠號」一路「小三通」到廈門與中共海協會秘書長鄒哲開「秘談」,此舉被外界敏感解讀作欲為「兩門對開」舖路,但後來遭陳榮傑否認;年底,翁明志與曹原彰等金馬人共同起草一份《金馬與大陸小三通說帖》,無黨籍立委兼海基會顧問林正杰特別循著「說帖」的內容表示「我願意帶領金馬人民從廈門坐船回金門,或從金門坐船到廈門,而且時間要越快越有利!」 林正杰終究沒在法定許可前完成「小三通」,反倒是一九九六年「台海危機」後,新當選國大代表的曹原彰與台北縣議員金介壽等人為突破「小三通」而直闖金廈水域,自廈門乘船抵金門新湖漁港時被捕入獄,而當年在碼頭迎接他們的,包括國大代表李炷烽在內。 新絲路,走出困局向未來 一九九二年起,「小三通」推動了九年後,二○○○年三月二十一日,立法院三讀通過《離島建設條例》,該條例第八條規定「在台灣本島與大陸地區通航,不受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等法令限制,其實施辦法,由行政院定之。」行政院乃據以擬定兩岸「小三通」推動方案及執行計畫,以及通過《試辦金門馬祖與大陸地區通航實驗辦法》後,於二○○一年元月一日正式實施「小三通」。 二○○一年元月二日,號稱「世紀破冰之旅」的「小三通」正式啟航,金門縣長陳水在親率一百九十二人隊伍,自料羅港搭乘太武號與浯江號客輪,上午十一時五十分航抵廈門和平碼頭;同一天,連江縣長劉立群帶領的五百多位馬祖人則以「馬祖天后宮兩岸首航平安進香團」自馬祖福澳港啟航,上午十一時抵馬尾港。 「小三通」啟航,至二○○八年元月,剛好滿七周年,累計超過一百八十萬人次往來於兩岸。監察院於「小三通」啟航後,多次派監委到金馬與大陸巡察,前後兩次對行政院提出糾正案,並經六年時間的追蹤檢討改善,也同步進行相關限制性法規修正。昨日出爐的《先行的蹄聲──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