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訊
-
《星期人物》黃重慶打造碧利咖啡王國
本報駐台特派員楊樹清/台北報導 「烘焙聖手立己利人二十年,咖啡導師品秀傳承三十載」,走進台北縣中和市中山路二段的碧利咖啡台北總公司暨烘焙工廠,立即掉入一串百味飄香中,烘焙香、泡煮香、研磨香、生豆土香、麻布袋沈香,猶如一座百香遊樂園,香氣瀰漫的辦公室雪白牆面,又掛了幅金門書法家洪啟義的墨香。 「咖啡香」、本土咖啡王國的製造者,非出生於中國四川重慶,而是來自金門的黃四川的兒子黃重慶。這位名字很中國的金門人的碧利咖啡事業體,是「咖啡學」專家韓懷宗看好未來五年內,「有可能成為華人咖啡第一品牌」,但在走向國際前,一向行事低調、採「保守行銷」的黃重慶,在鄉情觸動、鄉親呼喚下,可望回到金門故里,著手打造一座「碧利咖啡文化館」。 黃重慶,一九五○年元月十五日出生於金門縣金沙鎮後浦頭村,父黃四川後浦頭人,母馬招容何厝人。他有個堪稱苦兒、坎坷的童年,因為出生不到兩歲,父親出洋、母親過世,由祖母接下扶養兒孫的重擔,但不幸的,祖母又過世了,他與唯一的姊姊被送到外婆家,哪知,外婆接著過世,他與姊姊又給接到姑姑家養育。流離童年歲月,養牛、拾牛糞、撿花生、割高粱、賣臭豆腐,八二三砲戰時也險些給砲彈炸死。 「沒能好好唸一天書」,黃重慶遙想小學時跟大部份島鄉孩子命運一般的動盪戰地歲月。一九六四年進入金城國中第一屆,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共計八班,他被分在仁班,這一班的導師黃武仁,後來精英盡出,隨口說出一些名字王士朝、黃世團、李福井、吳家箴、何克強、楊福山、黃國慶、張進成、陳佳德……都是,絕大多數當上了老師。當年很難喝到咖啡或不知咖啡何物的一群,怎麼也沒想到,許多年以後,仁班理平頭的小毛頭,以後會出了一個賣咖啡的大老闆。 城中畢業,一九五八年,黃重慶渡海來台灣,發憤苦讀,從勵行中學讀到大同工專財務管理科。大專畢業、步入社會,黃重慶的人生才有了一個比較踏實的開始。一九七五年到一九七七年的三年內,黃重慶也為自己填補、完成三件影響著未來的生命大事,一是一九七五年到印尼尋找此生見第二次面的父親,也見到父親在印尼另娶所育未曾謀面的四位同父異母弟弟、妹妹;印尼歸來,一九七六年與宜蘭大家閨秀何秀珠結為連理,生下偉倫、偉峰,兩位公子從小就被送到加拿大當小留學生,分別自亞伯達大學電腦工程及財務系畢業;再來是一九七七年,黃重慶在台北市羅斯福路的千豐大樓內正式成立碧利實業,從事進出口生意,進口貨物有胡椒、椰子粉、藤條、機械等,出口貨物有電視機、電冰箱、電風扇、食品罐頭等,由於當時政府規定一年出口金額必須達到三十萬美金才能從事進口貿易,財務的重擔把他壓得喘不過氣,又於一九八○年起新增進口咖啡豆的項目,一九八七年起再加入兩位股東投身咖啡烘焙,初慘淡經營,一年做不到一個十五到十八噸的貨櫃量,致另兩位股東看不下去,說黃重慶真是沒有市場眼光的「笨蛋」、「傻子」,股東紛紛退出後,轉由黃重慶獨力經營碧利。 被罵「笨蛋、「傻子」,可以說是當年台灣少數、也是旅台金門人僅有咖啡原物料供應的黃重慶,在那個咖啡是奢侈品、進口得繳高額關稅,市場規模小、獲利也有限的年代,的確吃盡苦頭。但他始終不離不棄這一行,甚至還為了提供更優質的咖啡給客戶,他一有空就飛印尼,了解咖啡種植、生產情形,最後還投資咖啡園、簽定長期合作夥伴關係,以確保從採收、烘焙到成品包裝、流入市面的每一環節都能夠品質保證,也能讓台灣的咖啡族群喝到精品咖啡。 黃重慶的堅持,三十年後,「碧利(Billie)」已成為台灣最受歡迎的高檔咖啡之一,碧利藍山咖啡、蘇拉維西之星還在二○○○年的台灣咖啡評選競賽中得到了金牌獎最高榮譽。碧利咖啡除了在台灣的烘焙工廠、門市外,業務也擴展到上海、廈門、香港及美洲、澳洲等地。黃重慶的夫人何秀珠、二位公子偉倫、偉峰、顧問韓懷宗及來自金門的同鄉楊建新等人,共同建構了一個碧利咖啡家族、咖啡團隊,擔任創意總監的黃偉倫及主打海外市場的黃偉峰,在父親的奠基下,更全力開創碧利全新品牌形象,年輕、摩登、時尚主導了咖啡界腳步,正逐步造新了碧利的精品咖啡王國。 出身寒苦的金門孩子黃重慶一步一腳印,立足本土,追求華人第一品牌的碧利咖啡王國不是夢!
-
《鄉訊留言板》
Billie!———金門人黃重慶創造碧利咖啡傳奇 如果《咖啡學》作者韓懷宗的預言成真,三到五年內,碧利(Billie)咖啡將成為華人世界咖啡第一品牌;如果碧利咖啡家族的夢想可以落實,「碧利咖啡文化館」,不出三、五年,可望在金門實現。 愛喝咖啡的人,「Billie」確實已是海內外華人咖啡族群一個象徵高檔的品牌。而這個「本土」品牌的創造者——金門人黃重慶。 這一周的《鄉訊》專題與人物,聚焦碧利咖啡與黃重慶的傳奇;在於訴說一個多苦多難金門放牛孩子的出外奮鬥故事,更在於傳遞這位咖啡品牌創造者心繫家鄉、回饋故里的重大訊息—碧利咖啡文化館可望在金門推動實現。
-
《鄉訊短波》迎接30周年─桃園縣金門同鄉會理監事聯誼會
即將迎接三十周年會慶的桃園縣金門同鄉會於五月二十五日(星期日)上午十時假中壢市皇帝嶺餐廳召開第十屆第七次理監事聯誼會,楊榮煥理事長提出三項議題供大家集思廣益討論:一、本會創會三十週年慶祝活動籌劃報告。二、組團參加在廈門舉辦之「第三屆世界金門日」。三、號召鄉親參加「紀念八二三炮戰五十週年暨金門鄉親團結大會」。 接著由副理事長戴德滿報告,「桃園縣金門同鄉會三十週年慶祝活動籌劃企劃案」,企劃案中規劃三十週年之慶祝活動,除辦理千人鄉親聚餐餐會及邀請旅台之金門鄉賢舉行座談,亦協調金門縣政府於活動會場舉辦金門文物特產展覽。有關「第三屆世界金門日」將於十月廿一日至廿三日,在廈門舉行,楊榮煥也鼓勵該會全體理監事及幹部組團參加,並增加「武夷山」景點兩日遊行程;另九十七年八月九日假中和舉辦之「紀念八二三炮戰五十週年暨金門鄉親團結大會」,楊榮煥表示,該會將號召一百五十位鄉親共同參與,上述兩案在與會理監事表決下,無異議通過。 當日的理監事聯誼會還有另一項重要議題,就是旅居桃園「各省同鄉聯誼會」,每月均舉行聯誼活動,並由參加之同鄉會輪值作東,本月適逢桃園縣金門同鄉會輪值,對於蒞臨活動的各省同鄉會理事長及總幹事,楊榮煥特別代表該會全體理監事致上歡迎詞,並感謝同鄉會前輩們能設立此平台來凝聚及聯絡各省同鄉會之鄉誼,而且大家有緣齊聚一堂把酒言歡,也是人生一大樂事。
-
《鄉訊焦點》Billie!碧利推動金門咖啡文化館
●專題報導/本報駐台特派員楊樹清 咖啡學,韓懷宗讀出碧利咖啡遠景 「未來五年內,Billie!碧利有可能成為華人咖啡第一品牌!」 「咖啡達人」韓懷宗的大膽預言。 五月廿六日,時周文化推出台灣第一本具深度、厚度的二十多萬字咖啡專著《咖啡學;秘史、精品豆與烘焙入門》,書才出版的第二天下午,作者韓懷宗選定中和市中山路二段的碧利咖啡烘焙工廠接受《聯合報》、消費版、《金門日報》鄉訊版等媒體訪問時,以「專業度」、「執著度」、「熱情度」等多個角度切入評量,韓懷宗看好金門人黃重慶在台灣所生產、經營的「碧利咖啡」打進華人世界的發展後勢。 一九九八年起擔任世界知名品牌西雅圖極品咖啡產品副總達五年時間的韓懷宗,緣起早年任職聯合報系《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中文版編輯及聯合報國際新聞中心編譯,因與美方編輯部時差或連夜接觸外電的煎熬,養成熬夜喝咖啡提神的習慣;起初喝即溶咖啡,但喝來乏香苦口,於是自力救濟,自己烘咖啡豆,犒賞味蕾,不自覺玩起咖啡,並蒐集大量國際咖啡資訊,研究咖啡烘焙與沖泡,至今已二十多年,並譯有《 Starbucks :咖啡王國傳奇》、《咖啡萬歲:小咖啡如何改變大世界》。對喜愛喝咖啡的族群來說,「韓懷宗」三個字也代表了一張個人品牌。 二○○三年,韓懷宗即答應出版社要寫一本咖啡專門書,但遲至二○○七年五月,感覺來了,才動筆,以一年時間完成《咖啡學:秘史、精品豆與烘焙入門》,全書計分十章:〈裂解牧羊童說,尋找咖啡教父—咖啡史演繹(上)〉、〈咖啡北傳,歐洲更清醒—咖啡史演繹(下)、〈香縱傳奇:鐵比卡與波旁〉、〈精品咖啡概論〉、〈精品咖啡:非洲篇〉、〈精品咖啡:中南美洲篇〉、〈精品咖啡:亞洲與海島篇〉、〈咖啡烘焙概論(上)、〈咖啡烘焙概論(下)〉、〈咖啡萃取與健康〉。 立足台灣本土,寫就國際觀的咖啡大書《咖啡學》,韓懷宗坦言,如果沒有「碧利」的協助,這本書很難完成,他在書序最後特別點名感謝「碧利咖啡實業總經理黃重慶與其公子黃偉倫,提供烘焙場地、設備與精品豆,協助各項實驗與檢測,助使本書順利進行」。 韓懷宗筆下的碧利咖啡,正是金門人黃重慶一手打造的品牌;本身也是碧利咖啡實業顧問的韓懷宗,身為推動「碧利咖啡王國」團隊的一員,參與、互動過程的發現,讓他已提早看見三到五年內,碧利將成為華人咖啡世界第一品牌的夢與實現 。 回原鄉,碧利有個咖啡文化館夢想 儘管碧利被高度期待在華人咖啡世界的品牌打造、市場佔有率;但對黃重慶金門家鄉的鄉親而言,多年來一直鼓吹、遊說他的,是回金門開一家有水平的咖啡館,而這樣的構想,碧利咖啡,從總經理黃重慶到其留加歸來、準備接班的長公子黃偉倫、顧問韓懷宗、經理楊建新等工作團隊成員,顯然都已放在心上,出生於金沙官澳的楊建新甚至多次飛回金門覓尋適當場地。 不止賣咖啡,夢想計畫,最後很可能以「碧利咖啡文化館」面貌在金門生根,屆時,咖啡的醇香外,走一趟文化館,可以一覽咖啡的歷史演變,可以看到各式各樣的咖啡機及咖啡豆、精品豆,也可以參與咖啡教學,甚至親自種一株咖啡樹……。 進軍華人世界前,先落腳自己的家鄉;一本《咖啡學》的出版所牽動,所宣示的「碧利咖啡文化館」何時實現?會落點在金門五大鄉鎮境內的哪一角? 「已初步看中了沙美一處佔地廣大,既古老、又有文化氣息的地點」,楊建新代為透露訊息外,不忘賣個關子,「但也不排除從沙美以外另尋他處。」 「如果能有一家像西雅圖或星巴克那樣的咖啡館,以及像誠品或金石堂那樣的書店,我就會很想回金門去。」一位旅居台灣二十多年的金門文化人,說出了他對沈悶金門文化生活一個簡單而又浪漫的期待,「金門的咖啡文化一直沒有形成,如果碧利咖啡能結合人文風景回到金門,將更有故事性,就不一定非外來品牌不可!」 在這位文化人眼中、心裡,家鄉金門甚麼都好,但就是缺乏了一份文人的、浪漫的文化休閒生活,一是少了精緻的人文書店,再是少了優雅的人文咖啡,儘管島上也有像「戀戀紅樓(國共餐廳)」、「吧薩串烤特色餐廳」、「就是十樓」、「爵士義大利」、「藝耕品味咖啡專賣店」、「浯悠浯綠咖啡廳」、「金門國家公園雙鯉濕地自然中心」等各具姿容的咖啡之地,但金門整體的咖啡文化仍未產生。 ●碧利咖啡一旦進駐金門,並築起「咖啡文化館」,不只能讓金門人品嚐精品咖啡,也能全面認識咖啡文化,更是觀光產業的另一種刺激。 黃重慶,一手打造碧利咖啡王國夢 向前看,放眼世界,碧利咖啡王國夢;往後看,回到金門,碧利咖啡文化館。這一切,並不是一種猜想,在《咖啡學》作者、「咖啡達人」韓懷宗看來,一切並不虛幻,碧利絕對有這樣的條件,就看何時進場。 來自金門的黃重慶,一九六八年旅居台灣,一九七七年起自行創業創造「碧利」,迄今三十年,已完成咖啡莊園、烘焙機進出口、烘焙代工、精品咖啡零售批發、咖啡教學與門市輔導等業務,垂直整合上、中、下游,成為台灣獨樹一格的咖啡實業經營模式。 碧利咖啡也擁有自己的Lysander烘焙機,每爐兩公斤至一百二十公斤,規格齊全,效率高,出豆溫低,行銷香港、澳門、大陸、澳洲、非洲、美國與加拿大。 碧利咖啡在印尼與哥倫比亞有專屬供貨莊園,2008年更破天荒引進稀世「鑽石曼特寧」。此外,在台灣、上海也都設有烘焙廠,提供全球華人物美價廉的精品咖啡,烘焙廠配備每爐六十公斤、十五公斤、五公斤、兩公斤和三百公克等機型,為來自全球的精品咖啡催香提味,廠內附設咖啡吧台,供客人當場測味驗貨,試喝滿意再下單,這也是碧利堅持的經營哲學。 碧利咖啡供應的咖啡豆遍及台灣南北、離島及海外,但因多年來採「保守行銷」作風、也不願因開設太多門市造成與業者競爭的印象,因此,目前在烘焙專業外、以「碧利」為名的咖啡專賣店,僅有兩家,位於永和的碧利永安店、深坑的碧利深坑店。 碧利也是一家能夠勇於投入咖啡教學,懂得開設烘焙課程分享經驗的咖啡實業,最新的一堂課是配合韓懷宗《咖啡學》的出版,六月十五日下午兩點將在碧利咖啡中和烘焙廠由韓懷宗帶領,進行「咖啡學烘焙試飲體驗課」,課程內容有咖啡豆現場烘焙過程介紹、三款精品咖啡豆試飲及自由問答。 厚實了三十年的基礎,深知咖啡族大眾的味蕾。 打造華人咖啡第一品牌,營造金門咖啡文化館。 Billie!碧利咖啡,金門人經營,正一步一步紮根本土、走
-
金門幅員雖然小,垃圾清運更要好
以前的金門自詡為「戰鬥的金門」、「守法的金門」、「禮貌的金門」與「整潔的金門」。戰地政務下的金門,是軍方高壓統治的魔鬼島,金門走過戰爭的摧殘與砲火的洗禮(1949年古寧頭戰役、1954年九三砲戰、1958年八二三砲戰與料羅灣海戰),歷經軍管時期43個年頭(1949/5/19~1992/11/7)的金門民眾,在那個年代苟延殘喘誠屬不易,遑論民主與自由,軍管時期下的嚴刑峻法,也使得金門人養成較為守法與注重禮貌的習慣,這也算是另一種類型的因禍得福。軍管時期下的金門,島內的建設都以軍事作戰為主,因此民生與經濟都受到相當大的限制,國共內戰的惡果,造成兩岸分治的事實,也形成兩門(廈門與金門)的經濟停滯。軍事化的管理,也對民眾的生活帶來困擾,譬如晚間實施宵禁與夜間燈火管制,甚至居家環境的整潔打掃,都要接受軍方評鑑,但也使得金門保存環境的整潔,少了都市的喧囂,留給世人相當獨特且多元的自然景觀,與多樣化的生物。 以古為鏡,可知興替 龐貝古城(Pompei)崛起於西元前600多年,被火山灰掩蓋於西元79年,從此消失在世界上,據說考古學家挖掘龐貝古城時,發現這座古城是由垃圾堆砌而成的,兩千多年前龐貝古城的民眾顯然沒有垃圾清運的觀念,造成垃圾緊鄰人們生活的城市。一個都市的環境整潔,與垃圾清運顯然有很大的關聯,垃圾人人聞之色變,但卻是不得不面對的問題,「以古為鏡,可知興替」,龐貝古城的衰敗,火山爆發為主要原因,縱使沒有火山灰的掩沒,龐貝古城遲早也會被垃圾山所掩蓋。 人工清運垃圾時代 將時間與空間拉回20世紀的金門,從縱斷面的時間軸來觀察以往的垃圾清運,在筆者有記憶以來(大約1980年代),早期金城市區的清運方式為,整個村莊雇用幾位清潔人員,將每戶家庭門口外的垃圾,利用手推車將垃圾運送到村莊附近的垃圾坑,然後垃圾車定時到各村莊的垃圾坑清運垃圾,如果清潔人員幾日沒到家門外收取垃圾,炎炎夏日下,垃圾散發陣陣惡臭,看得見的蚊蟲滋生,看不見的細菌病毒繁衍,更添病菌傳染的疑慮,而早期(大約1967年開始)金城鎮將城區的廢土與垃圾往南門海域傾倒,污染附近海域,今日的海濱公園見證昔日的滄桑。 村村有垃圾子母車 之後環保意識的抬頭,民眾漸漸察覺垃圾滋生細菌病毒的嚴重性,造成居家環境的破壞,因此各村莊皆設置垃圾子母車,供民眾丟棄垃圾,但也造成居住在垃圾子母車附近的居民,飽受蚊蟲病菌的侵擾。 垃圾不落地,環境更美麗 最後政府實施「垃圾不落地政策」,撤除所有村莊設置的垃圾子母車,取而代之的是每天傍晚的垃圾車與資源回收車。此政策優點是減少病媒蚊的滋生,缺點是民眾必須配合垃圾車到達的時間。 筆者在金門倒垃圾時,常常因為垃圾車到達時間的不確定性,困擾筆者已久,有時候垃圾車到達時間的間距可以長達一小時之多,此外資源回收車有時候不會跟垃圾車同時到達,即便到達後垃圾車的停留時間似乎是隨機的(random),有時候停留比較久,有時候又快速離去,令人捉摸不定。雖然各鄉村都有垃圾車收拾垃圾,但是到達的時間不確定、停留時間不一定,金門居民真的非常可憐,也要跟隨垃圾車的性格,追著垃圾車跑。這方面在台灣收入比較高的家庭,垃圾主要由大樓管理委員會委託的清潔公司代收垃圾,因此垃圾不落地政策衝擊最大的是一般受薪階級,因為他們必須親自倒垃圾,而其心聲較難被社會所關注。 垃圾清運規劃好,定點定時沒煩惱 筆者住的地方算是比較靠近城鎮,尚且有這種困擾,如果是較為偏僻的鄉村,我相信追著垃圾車跑的現象肯定更多、更為頻繁,民怨也更深,因此如何解決這種困擾呢?首先將收垃圾的地點「定點化」、時間「精準化」與「制度化」,譬如金城鎮的富康一村收垃圾時間為晚上7點~7點20分,收取地點為富康一村1號,車號為80-640,而且垃圾車一定要準時到達,此外金門縣環保局應該將以上的資訊上網公布,資訊透明化下,民眾才不會莫衷一是、不知所措。 垃圾隨袋徵收 最近國際原物料與能源價格節節高昇,西德州中級原油(West Taxes IntermediateCrude, WTI)一桶來到歷史高點117.48美元(2008/4/22),反觀國內在經濟部「凍漲政策」下,石油、天然氣與其他能源價格「漲聲」響起,而能源價格牽動國內電價與水價,因此電價與水價也有漲價的疑慮,而隨水費徵收垃圾處理費是一個極度不合理的制度。首先,用水量的多寡不必然代表垃圾量的多寡,試想如果一個家庭資源回收做得很透徹,將家裡亟待回收的瓶瓶罐罐稍做清洗,方便資源回收,卻因此要被課徵較多的垃圾處理費(用水量較多,垃圾處理費課徵較多),這無疑是對想做好資源回收的家庭,課徵更多的「資源回收稅」,因此在垃圾處理費隨水費徵收下,民眾對於做好資源回收有所謂的反誘因(disincentive),也就是民眾做好垃圾分類,反而要付出更多的垃圾處理費。 垃圾處理費隨袋徵收的另一個好處是,因為垃圾要隨袋徵收,因此民眾會將資源回收做好,使得真正的垃圾減到最少,落實垃圾變黃金的可能,從台北市實施垃圾處理費隨袋徵收後,台北市民的家庭平均垃圾費從原先的144元(2000年數據)降到43元(2007年數據),因此金門應當廢除此不甚合理的「垃圾處理費隨水費徵收」,除了落實使用者付費外,更重要地是減少垃圾量之下,金門的垃圾掩埋場也可以延長壽命。可喜地是,新任的環保署長沈世宏將評估全國垃圾費隨袋徵收的政策,此政策是未來大勢所趨。 觀光立縣的金門,雖然不若台北高樓的櫛比鱗次,也比不上對岸廈門的高樓參天,但金門在兩岸敵對之下,卻意外的保留一塊人間淨土。時至今日,金門應當以發展精緻的閩南文化、鬼斧神工的戰地文化與生態多樣化的寶島自詡,而保護金門的環境是發展觀光的前提,金門在污水下水道的接管率已經做得比台灣更好,如果在垃圾清運方面稍稍改善,相信金門的未來一定會更好。
-
也談國家公園
一、緣起 金門日報五月六日,斗大的標題「榕園攤位拆除,法與情拉鋸」,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急於收回攤位的理由之一是即將擴大辦理「823砲戰」五十週年紀念活動,攤商則認為他們在民國八十二年左右就已經存在,比金門國家公園的歷史還悠久。 五月十五日,立委陳福海:「國家公園存廢應由原住居民決定」,五月十六日議員洪成發:「國家公園進入金門是最大的錯誤」,他認為「原以為金門國家公園設立,每年會有幾十億元投資,事實並非如此,國家公園在金門佔地四分之一,地方建設還要向國家公園申請核准」,金門國家公園自民國八十四年設立,伴隨事件的發生,民眾的自覺,而有了檢討的聲浪。 二、我對國家公園的初始印象 國家公園,對求學時代的我來說,只是一個用來背誦考試得分的名詞罷了,因此,在高中地理課本上,我背誦了台灣有五座國家級的公園:(一)陽明山國家公園—因在住處附近,每次友人從金門來,就帶他們「來此一遊」(二)太魯閣國家公園—一直心嚮往之,但未去過,大姊夫半生戎旅,紮營台灣大半縣市,花蓮是他念念不忘的城市(三)墾丁國家公園—從高雄自行開車前往,還需四個多鐘頭,有過一次長途跋涉經驗,每每有人想慕名前往,我就不識趣的勸其打退堂鼓(四)雪霸國家公園(五)玉山國家公園。 多年前我在電視上看到一則報導,陽明山上夢幻湖的台灣水韭,再不加以重視、復育,有面臨滅絕的危機,節目中質疑陽明山國家公園花在「突破觀光客前來參觀的人數」比關心「公園活化,保護動、植物永續生存」的心力多。 二、三年前,我在公視看到中正國小退休教師蔡祖求,介紹他的百年古宅,蔡老師是名門蔡開勝之後,他的宅子雕樑畫棟,窗櫺木雕如同藝術珍品,且彩繪工法精細,但經金門國家公園整修後,老宅子的面貌全走了樣,讓蔡老師心疼不已。 三、國家公園設立的目的 國家公園設立的主要目的是保育生態、保護文化,同時施予生態教育,生態與文化是人類無價的資產,需要細心維護,這也是對後代子孫負責任的做法。只可惜現在的國家公園,被批評側重旅遊功能,反倒忽略了原始責任,形成本末倒置的怪現象,尤其,愈多的觀光客(製造的垃圾、遊客中心設立廁所等)帶來的是愈大的生態破壞,如果國家公園不是保護生態的推手,反倒是加速生態破壞的始作俑者,也就難怪有著一波波質疑的聲浪,而又如果處處設限、伸手干預百姓,也難怪百姓將它視為怪獸而懷有敵意了;嚴格說來,榕園攤販並未抵觸金門國家公園:「維護歷史文化資產、戰役紀念為主,並兼具自然資源保育功能」,只是「有礙觀瞻」罷了,管理處應該規劃且輔導他們怎麼做,強制驅離只有惹民怨。 四、北山洋樓 北山洋樓是家姊夫的房子,目前由國家公園接管,接管前的始末,家姊夫常有提及,使我有一些了解與感觸。我深深感覺國家公園對於捐贈者,缺乏回饋心。 家姊夫名李再添,有些人叫他「李麒麟」,古寧頭北山人,由於家庭因素,小時候就來金城與外婆同住,八二三砲戰,受政府安置在屏東潮州中學就讀,後來從軍,婚後,從軍中退役。 他們夫妻在台北士林經營一家運動鞋店,店面是家父提供,兩家生活密切。姊夫有一位住三重的同宗族人,在當地國小教書,姊夫與金門的聯繫與訊息往往透過他。有一天,姊夫提及,三重的親戚轉達來自金門的意思,要他洋樓不要整修,不要改建,不要打掉……政府計劃將北山洋樓做為歷史活教材,悼念金門走過的烽火歲月,警示人們戰爭的無情與可怕。 當然,政府會給予相對的補償措施…… 時光荏苒,我搬回金門定居了,一次走訪歷史建築活動中,來到北山洋樓,解說員侃侃而談它的滄桑史,對於先人蓋此洋樓之由來,與後人無力整建之揣測,語多謬誤,我向解說員抗議:「這屋子的主人是我姊夫,事情不是這樣的!」解說員頗無奈,因為他所接受到的解說訓練就是如此說的。 活動結束,我迫不及待打電話給在台灣的姊夫,我說:「房子供人參觀,原本美意一樁,但若解說中有辱先人,且以訛傳訛,那就是後輩的責任了」,姊夫有同感,在其後的協調會中,要求更正。 承辦解說員訓練單位,若能花心力求証原始資料,可減少憾事。 其後,姊夫經常為了簽訂契約之事返金,國家公園有意整修北山洋樓,接管三十年,那一次,他一參加完座談會,馬上被帶去法院公証。 說實在的,我曾向姊夫抱怨:「簽字簽太快」,但了解姊夫個性的人不足為奇,長久以來,姊夫為人大方,視財富如浮雲,其次,凡對金門有益處的,他絕對義不容辭,滿口答應,而且與他接洽的親戚,就在國家公園上班,他親口告訴我:「讓人家好辦事!」。 但反思國家公園為捐贈者做了什麼?捐贈者貪圖修護費嗎?三十年後回收的房子還能住嗎?人生有幾個三十年? 我的姊夫身為金門人,但少小離家,家鄉已無片瓦,每次回金,總要叨擾金城盛姓他舅舅家,當時我多麼希望以他對金門全然的支持與配合,能夠換取政府(或說國家公園)對他的一點照顧,他在古寧頭有許多土地,政府只要為他搭一間足以遮風蔽雨的小屋,讓他們夫妻台、金兩地來去自如,不因考慮打擾親戚而對金門卻步,其願足矣! 我姊夫的例子也許只是個案,也或許亦是其他捐贈者的心聲!如果不是摻有奉獻心,誰願意簽訂這樣的契約,就憑這份家鄉愛,政府難道不應該為他們做點什麼嗎? (我也常想,居中協調的是姊夫古寧頭有頭有臉目前活躍檯面上的親戚,為什麼不曾為他設想?) 姊夫已於一年前往生,他的兒子已辦妥全部繼承。 五、結語 我始終認為,國家公園就是「美麗」的代名詞,也常聽老人家滿足的說:「這條路是金門國家公園蔥ㄟ!」國家公園的主要任務—生態保育、文化保護,是一條有意義但寂寞的路,必須經過長年累月、辛勤耕耘才能看出國家公園發揮的功能。如果不能把持原則,隨外在旅遊浪潮起舞,以觀光客到來多寡當成業績,終究會因觀光客帶來的生態破壞而重新思索國家公園的工作方向正確與否,那時候,就莫怪人們質疑國家公園設立的目的了。 以金門切身的問題來說,有立委和議員的不平之鳴:「重重限制,阻礙金門經濟發展」、有攤販的怒吼、有歷史建物倉促維修,原味破壞殆盡,蔡老師的心痛,以及我所看到捐贈過程手法之粗糙。今後若能顧及生態環境與古蹟維護,並保護當地住民福利,或可消除人們對這部大機器的疑慮。
-
《鄉訊留言板》
李錫奇與古月———畫家與詩人交會處互放的光芒 李錫奇在板橋林本源園邸的《李錫奇意象詩畫展》(2008年5月17日至7月27日),牽出了金門西村呂世宜、山后王家與板橋林家的一段土地因緣、人情故事。 古月(胡玉衡)將於端午節、也是詩人節前夕的六月五日,由三采文化推出彩色詩集《探月》,當日下午三時在誠品信義店三樓舉行新書發表會。 李錫奇與古月,因為金門一畫家、一詩人,是台灣藝文界、也是金門同鄉熟知的藝術、文學夫妻檔,今年也是他們結婚滿四十周年。關於李錫奇在板橋的年代、古月寫詩的歲月;一場畫展、一本詩集,促動了這一周的《鄉訊》專題報導與星期人物的結合演出。 專題與人物的祝福背後,我們也期待李錫奇推動多年的美術館,已在金寧鄉林厝村拍板落定的「金門國家人文館」早日建築實現。屆時,金門多出的一處人文風景,也可照見、一覽藝術大師李錫奇不同年代的珍貴創作、畫風。
-
《鄉訊短波》復興新村改建今動土
「金門縣政府『台北縣中和五眷村——復興新村改建統包工程』開工動土奠基典禮」,定今(星期六)上午九時三十分在中和市興南路一段85巷內舉行,金門縣長李炷烽將親臨主持,金門工務局、北區各金門同鄉會理事長及同鄉也將參加此一歷史性的破土典禮,中午十二時縣府與各同鄉並在晶豪餐廳進行餐敘交流。 ●桃園縣金門同鄉會明理監事會 桃園縣金門同鄉會第十屆第七次理監事聯席會議暨旅桃十八省同鄉會聯誼餐會,明(星期日)中午十時起在中壢市環中東路皇帝嶺餐廳舉行,桃園金門同鄉會理事長楊榮煥、總幹事鄭和順將偕全體理監事全程參與。 ●高職學生李玥龍楊凱翔送愛心 《金門日報‧鄉訊版》披露在新莊市所發生的金門葉婦命案遺孤小馨與小彤姐妹花陷就業、生活困境亟待同鄉各界伸援手後,日前台北縣金門同鄉會又收到金門烈嶼愛心人士一千元及國立金門高職學生李玥龍、楊凱翔各一百元捐助,目前累積的善款金額已達16萬6千700元。
-
《星期人物》古月浮游蒼穹之上的文學澄月
本報駐台特派員楊樹清/台北報導 喚山山不來 我走向山/你是那山 是灼熱的天空/和清幽蔭影下的夏日/我由陌生的夜色走來 攸而/驚覺你如鷹展翅 撲向我/覆蓋我 我聽到宇宙在心脈悸動」………。 古月的〈無題〉。寫給李錫奇的一幅水墨。情詩?為結婚四十年而作? 二○○八年五月十八日,由台北縣政府文化局林本源園邸主辦、賢志文教基金會主辦的《李錫奇意象詩畫展》開幕,策展人顏艾琳寫下「百年林園風華今日重現!李錫奇的意象與詩掛勾,就在『定靜堂』!」 詩人顏艾琳形容得真好,畫家與詩人,「意象與詩掛勾」;或因這種勾動、勾引,徘徊在幾位戀人之間的李錫奇,最後勾住了古月,兩人從相識、相戀到結婚,前後不到三個月;不到三個月建立起的姻緣,如今已維繫了四十年。湖南人與金門人、文學與藝術的「掛勾」,果然持久! 古月,本名胡玉衡,一九四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出生於湖南省衡山縣,一九四九年,八歲的她即隨家人在大遷徙的隊伍中來到台灣,完成學業後,即進入中原大學教務處任職。自幼即迷上文學、擅於現代詩創作的古月,一九六七年、二十六歲的她是人生一個美麗的轉折點,這一年夏天,台北市耕莘文教院舉行了一場第二屆現代藝術季,擴大邀請詩人、畫家、音樂家、舞蹈家參與,古月與李錫奇就這樣交遇了。不知是詩人觸動畫家、或者畫家勾動詩人,兩人快速加溫擦出愛的火花,不到三個月,八月二十六日,結為夫妻。 「以藝術第一,女兒至上,太太次之的這麼一個人,將與我生活一輩子」,古月如此看待李錫奇,「對於一切事物有充沛的好奇及熱愛。一張圓圓稍帶憨氣的孩子臉孔,與他對藝術所持的嚴肅、固執的主觀形成兩個強烈的極端。」 「古月是我的老婆。我有兩個可愛的女兒:李恬忻、李恬寧,是我最得意的『作品』,」李錫奇果然以「女兒至上」為入口點說古月,「古月少女時代就開始寫詩。她是個生活在夢幻中的女子,滿腦子不切實際的想法,最好是無心無緒、無牽無掛,虛虛幻幻地過一輩子。總想將她從風花雪月的範疇中拉出來。」 浪漫的結合,卻又現實的對話,這對夫婦的「相對論」,令人叫絕。但觸及藝術、文學與金門,古月與李錫奇又變了一種聲音與寬容;古月說李錫奇「走上繪畫藝術這條路,似乎跟他生長的土地—金門有關聯。他的老家古寧頭是個古拙、劇烈又充滿悲劇的村落,他走出來,從戰後滿目瘡痍的廢墟裡走了出來」,李錫奇說古月「寫作於她是『又愛又怕受傷害』的事。在經過閉關似的三、五天不眠不休後的『慢工細活』,才又欣喜又疲累地繳出了她的『大作』。我很高興,在她文章出爐前得先睹為快,並參與結集成書的過程。」 從出版第一本詩集《追隨太陽步伐的人》開始,再到《月之祭》、《誘惑者》、《我愛》,以及詩人節行將由三采文化問世的《探月》,古月的每一本書封面或內頁配畫,幾乎都由李錫奇親自設計或找來藝術家演出,而李錫奇的每一次畫展、畫集,古月也必參與並找來文學家賦詩文;因此,詩人羊令野生前歎道「李錫奇、古月伉儷,詩畫結姻緣。夫婦愛與藝術愛,相互融會,煥發於生活中、生命裡。這可說是佳偶天成也。」中國文藝理論家劉登翰以〈深邃蒼穹上那輪古月〉同時觀照道「如果說李錫奇的視野是廣角的、深沈的,古月的視角卻是獨特的、純一的。李錫奇從抽象的理念出發鍥入感性,以追求更高的理性;古月則從具體的感性出發,在空靈和脫俗中走向對於人也更寬泛的愛與包容,」一個是一片深邃的蒼穹、一個是浮游在蒼穹上的那輪澄月,兩極對位,互相映襯和補充,劉登翰再驚豔於「世界為這對藝術伉儷安排了一次詩畫結緣的絕好機會。」 李錫奇與古月,分別來自不同土地、生命經驗的兩個個體,因著藝術、文學,兩人早已化作現代文學藝術的風景。 結褵四十載。五月,李錫奇的意象詩畫展在板橋林本源園邸登場;六月,古月的全彩新詩集《探月》將在台北誠品發表會。因為金門,古月與李錫奇,這一對文藝伴侶與金門土地的故事,值得我們用心、用情地傾聽。
-
《鄉訊焦點》畫壇變調鳥李錫奇板橋林家感動展
●專題報導/本報駐台特派員楊樹清 變調鳥,飛返板橋進行意象詩畫展 「這不是我一次重要的展覽,這卻是令我感動的一次展覽!」 二○○八年五月十八日,星期天,《李錫奇意象詩畫展》在板橋林本源園邸揭幕,包括鄭愁予在內的畫家、詩人、同鄉都到了;入夜,欣桃群席開五桌的晚宴,高粱、紅酒、台灣啤酒的酒瓶碰撞、酒杯交晃下,穿梭來去、頻頻敬酒,李錫奇醉了,不止一人醉,還演出五、六人一個傾斜,全部醉倒在地的豪興場面。 時間拉回四十四年前,也是在板橋。 「『今天要吃個盆底朝天!』主人李錫奇舉起了筷子。『也要喝個不醉不歸!』詩人鄭愁予拿起了杯子。」季季於《行走的樹——向傷痕告別》書中第一章〈大盆吃肉飯碗喝酒的時代——追憶一個劫後餘生的故事〉,寫到一九六四年十一月八日,農曆十月初五,立冬的第二天,天有點陰,但沒有雨,季季與張拓蕪、鄭愁予、楚戈、辛鬱、許世旭、陳庭詩、歐陽文苑等詩人、畫家相約在台北火車站旁的公路局西站,上午十點半,搭上往板橋浮州里的公路局,要去李錫奇執教的中山國校聚餐,為他送行;「再過三天,十一月十一日,李錫奇就要代表中華民國到東京參加第四屆國際版畫展。那是他第一次出國,也是我們那時代一群清貧文藝青年第一個出國的朋友」,和李錫奇同行出國的還有五月畫會的韓湘寧,但那天因與女友話別,沒來板橋,季季繼續回憶,「到了中山國校,看到洛夫、秦松、吳昊、江漢東、鍾俊雄、羅行也來了。一群窮朋友,興高采烈的來為李錫奇送行,但是出錢買菜的是李錫奇,忙著在校園一角小小廚房做菜的是他媽媽,幫忙把菜端到教室的是他的兩個弟弟,還有幾位他的同事。」 季季文字裡的記憶畫面,回到現實,在板橋,男主角依然是李錫奇,家人除了母親、一群好友除了陳庭詩,也都還未消失,酒也還是大口大口的喝,只是,捉弄人的歲月,二十五歲的青年畫家已入七十之境了,《畫壇變調鳥——李錫奇走過台灣現代藝術五十年》,一本遲遲難產的傳記,七十年的人生、五十年的藝術生命,李錫奇所代表的,從金門到台灣、從異鄉到他鄉,傳奇是說不盡的。 畫家的身世、經歷、畫風,太繁複、太精采,從任何一個角度切入都是一大篇。 如畫家所言,二○○八年五月在板橋的展覽,不算重要,但很感動。 板橋,是金門文化與台灣產生聯繫的一個重要入口點,也是李錫奇藝術生命在台灣發光發熱的重要起點,步入七十人生的李錫奇,三十多件版畫、水墨,結合詩文,在林本源園邸舉行意象詩畫展,別具時空連結的意義。 林本源,與呂世宜山后王家有淵源 佔地五千五百坪、位於台北縣板橋市的林本源園邸,俗稱「林家花園」,被視為是台灣現存的中國庭園建築群之王,最令人意外的是,百餘年來,板橋林家也與金門產生了兩次重要的交會。 沿著林本源園邸迴廊轉彎後的第一景名為「汲古書屋」,係仿明代毛子晉「汲古閣」命名而來,為一藏書所;汲古書屋東邊的「方鑑齋」,則是林家之子林維源當年讀書之所。清朝道光的金門西村舉人呂世宜,於清咸豐至同治年間,獲林家兄弟林國華與林國芳的聘請,專程渡台,擔任林家的「家庭教師」,汲古書屋與方鑑齋,即呂氏藏書、教書遺址,今還藏了五件呂氏遺墨。呂世宜在林家授業之暇,也不斷蒐集古代鼎彝、臨摹漢唐碑刻,林家後來所建亭園的楹聯楣額,均出自呂氏之筆,他也找來多位精於雕藝的師傅,計畫刻下他歷來所臨摹的篆隸,欲流傳於世,但未完成即病逝。呂世宜遊台時期為林家所收藏或自藏的金石書畫之多,當時號稱台灣第一,呂氏也享「台灣金學導師」之譽。 呂世宜之後,金門人與板橋林家又有了第二個交集點。金門山后村人、旅日僑領王敬祥,早年居住廈門鼓浪嶼時,結識了來自板橋林家,也是呂世宜學生林維源的公子林爾嘉,志趣相同的王、林二氏,惺惺相惜,又從義誼友愛發展出親家關係,王敬祥將長女臻治、次女寶治,分別嫁給林爾嘉的二子剛義、五子履信;金門王家、板橋林家的族緣、親緣至今未斷,王敬祥的曾孫王柏林幾次從日本到廈門或回金門時,多由王家表親──板橋林家的林楠、林若瑜作陪。 清代的西村人呂世宜拉出一條線,民初的山后人王敬祥又牽出一條線;或許能說明,藉由翰墨因緣,板橋為點,金門與台灣的土地、人情,曾經緊密相連。 一九四九年國共分離以後,李錫奇渡海到台灣,曾在板橋教書,如今又回到板橋林家辦畫展,冥冥中,是一條人文線索的舖陳。 李錫奇,板橋歲月蓄積出藝術能量 一九三九年出生,因一九四九年古寧頭戰役,造成北山老家毀於戰火的李錫奇與姊姊李金珍、弟弟李錫照、李錫展,在祖母陳好、父親李增丙、母親吳玉瑤的帶領下,舉家遷往金城鎮吳厝村母親的娘家避居。 一九五三年農曆七夕,李錫奇的祖母陳好、姊姊李金珍,在吳厝村慘遭自國軍逃兵殺害、縱火燒屋。慘案發生後,李家再往後浦城遷移,暫居在縣長張超挪出的車庫。 一九五五年,李錫奇獲保送至台北師範藝術科。告別了家破人亡的金門傷心地。 一九五八年夏天,李錫奇師範畢業,過完暑假,八月中,與同鄉同伴許清堯扛著行李來到船已入港的基隆碼頭,準備回金門教書。李錫奇猶念著與一越南美麗僑生的戀情初萌,一個回西貢、一個回金門,都是戰亂之地,此去何日再相逢?心一橫,把行李拋給許清堯,告訴我媽,我坐下班船回去!」 下班船?一個禮拜後八二三砲戰爆發,李錫奇再也回不去,從此留滯台灣。更離奇的是,託許清堯先行帶回家、那件裝了衣服也藏滿少時習作的失蹤行李,散落出的幾件作品,二十多年後竟給賢庵國小教師謝華東自垃圾堆裡拾獲,物歸原主,也因而見證了「戰亂」、「流離」是怎一回事。 命運,就是這麼奇妙。 留在台灣,李錫奇到板橋中山國小當美術教師,月薪三百六十元。 八二三砲戰,困在板橋的第一年,一九五八年,李錫奇就和陳庭詩、施驊、楊英風、秦松、江漢東共同創辦了「中國現代版畫會」。當時畫會的成員一一凋零,就剩得了青光眼的江漢東和仍能大口大口喝酒、也能從版畫、漆畫、水墨,持續創作、創造驚奇的「變調鳥」李錫奇! 在板橋的中山國小教了四年書後,李錫奇入伍到台南永康,一九六四年八月退伍,續回中山國小教書,不久後,轉往新莊國小,但與父母、弟弟仍居住、生活在板橋。 板橋歲月,一次大水災,淹沒了李錫奇的畫作、家當,水退之後,他也在這裡重建家園,並與詩人古月結為連理築新巢,育下了恬忻、恬寧這對後來赴義大利學服裝設計的姐妹花。 板橋,風華之地,也曾是李錫奇的傷心之橋。曾經生母託人從金門來板橋,盼能與他相認;李錫奇顧念到母親吳玉瑤的養育之恩及情緒負擔,一念之間,錯過了,生母走了。知名國際的畫家,李錫奇七十載人生,卻是除了童年模糊的記憶,未曾再見過生母一面,到現在也還未弄懂,或不想弄懂自己的身世之謎。 五十年,板橋的教書、生活,一晃半世紀了;二○○八年五月,重回板橋、在與金門產生土地、歷史連繫的林本源園邸作《李錫奇意象詩畫展》,當年在板橋喊出「不醉不歸」的詩人
-
《星期人物》古寧頭與古崗村人.結連理恩愛半世紀
本報駐台特派員楊樹清/台北報導 金寧鄉下埔下慈湖路一段一○八號處,坐落了一棟可遙望金廈景觀佳、相當氣派、又不失厚實的歐式農莊,過路客都不禁要駐足欣賞,前民進黨主席許信良、立法委員邱垂益等名人及金門雙鯉的旅台鄉親們都曾入住體驗不一樣的鄉居情趣。 土地三百坪、建物一百二十坪,地下一層、地上二層、九大房間,以父之名取「旋龍農莊」的這棟別居主人李金汀、董越續夫婦,連同土地費用耗資一千六百萬於二○○二年建成此屋,建華屋用意,並不在於顯貴、也不在於作民宿,而是要用來展現「落葉歸根」,平時也完全提供親人、族人及客人住宿,不收取分文。 可以說,尚未掛上名稱,「旋龍農莊」所象徵,有著一種鄉野鄉情的表露,也自有一份浪漫的情懷隱藏。 一九五一年間即在北山村七十五號自創品牌,從金門到台灣,從初始麵粉使用量一日兩包、現今一日六、七十包,經營「金寧麵線工廠」生產「金門麵線」,因為很Q、口感好,在台灣、海外打開知名度、市場佔有率;李金汀、董越續,夫唱婦隨、同心協力建立家庭、開創事業,「金門麵線」的背後,是一則走過艱辛歲月在異鄉打拚奮鬥的傳奇,也是一對「才子」、「佳人」結合半世紀,摯愛無悔的故事。 李金汀,肖鼠,一九三六年十二月二十七日生於金寧鄉北山村一個自耕農大家庭,父李增旋古寧頭人、母江英水頭人,父母共撫育出六男七女,十三個孩子中,男孩依序為錫在、金勝、金汀、金鑽、清瑞、闊粹,女孩依序為蔭、素、雪琴、妮、蓮愛、勤、寶珠。兄弟中排行老三的李金汀,因家貧而失學,曾在金門農會當僱員,十九歲時與叫叔公的李梨山學做麵線,一九七七年第二度舉家遷台後,也正式將生根於老家的「金寧麵線工廠」遷移至台灣發展。 董越續,肖牛,一九三七年八月五日生於金城鎮古崗村,父董宗別古崗人,母楊干湖下人,父母共同撫育出一男三女,群送、碧雲與越續,然而,過度操勞成疾的母親,一九四一年,時年僅五歲母親就離她而去,生前連一張照片都沒留下,母親長相如何,董越續一點兒印象都沒。十歲左右才入古崗小學,幾位外省來老師中,很會寫歌詞的李少懷、很會教歌的吳宗龍,意外發掘出了這位古崗湖畔的歌唱小天使,〈王昭君〉、〈紅豆詞〉、〈天長地久〉,這些並不好唱的歌,她早於小學時代就會哼會唱了,在未加入金山鄉婦女隊當幹事前,十多歲的姑娘就已常被阿兵哥邀至金門城、官裡、頂堡等軍營獻藝了。 李金汀與董越續,都具才子、佳人的好嗓音,能跳能唱,兩人曾經登台對唱〈月下對口〉而譜下愛苗,但又愛在心裡口難開;認識二、三年後,一九五六年農曆四月初的某天,十九歲的董越續自古崗走了一個多小時路到古寧頭找大姐,唱歌的美少女來了,引起古寧頭全村騷動,紛紛跑來圍觀,二十歲的李金汀乘機把她引到李家介紹給父母大人認識,一周後的農曆四月十一日文訂,隨即於四月二十七日辦婚事,兩百斤豬肉、二千元聘禮,鼓吹陣與農會小貨車緩緩移動的迎娶隊伍,古寧頭而古崗,二個「古意」村落的男女,結為連理。 婚後第二年,在金門生下大女兒李麗莉,又在一九五八年八二三砲戰避居至台灣苗栗後,生下長子李世迎,一九六二年折返金門定居後,再生下李世堅與李麗明兄妹。四位「金生」、「台生」的兒女中,麗莉在中和市開麗坊服飾、世迎在中和市接手經營金寧麵線工廠、世堅在泰山鄉經營長興麵線工廠,麗明協助夫婿經營模型事業。 李金汀、董越續,都在金門渡過了一段黃金歲月,因為從金門出發,李金汀才能打造出「金門麵線」、遠近馳名的品牌;因為金門,董越續才能先後在金山鄉公所、金寧鄉公所當起民防婦女隊幹事,勞軍走唱中,讓她的美音永留島民的記憶深處。 二○○八年母親節,好人緣、菩薩心腸的董越續同時獲台北縣金門同鄉會、金門雙鯉公共事務會的模範母親表揚,在雙鯉公共事務會的午宴上,董越續與結褵五十三載、恩愛如昔的夫婿李金汀,手接著手,再次感動對唱結下半世紀好姻緣的〈月下對口〉,「天上的明月光,照在窗兒外,為甚麼,窗不開」………。
-
《鄉訊短波》小馨小彤發表感謝信——同鄉送愛心到新莊善款達16萬5千5百元
四月間,《金門日報‧鄉訊版》披露發生在新莊市的金門葉婦命案,留下一對連遭喪父、失母之痛,尚就讀大三、高一的姐妹花小馨與小彤生活、學業陷困境的訊息後,引發金門各地同鄉熱烈捐助、送愛心到新莊。目前來自金門同鄉各界的善款已達16萬5千5百元,新增加的名單為,林春火一萬元、陳寶玉一萬元、朱家明五千元、黃瑋娸二千元、王威翰二千元、無名氏五百元。 為感謝金門同鄉的愛心,「苦情姐妹花」小馨、小彤特於母親節發表公開感謝信,並透過《鄉訊》發佈,內容如下: 各位親愛的金門同鄉: 就在四月十七日那晚,我跟妹妹的心徹底的碎了! ■知道的那一瞬間,我不禁想問,這是真的嗎?怎麼可能!為什麼老天爺要把我們僅有的幸福都奪走? ■那一晚,我跟妹妹不想講任何一句話,因為不自覺的內心已經築起一道大門,對於這個世界我們當下真的不願意再去相信什麼。 從那一天起,身邊多了很多阿姨、叔叔來看看我們,還有很多關心的電話,我跟妹妹很訝異,這些關心我們、擔心我們的人都是不曾見過的,為什麼要對我們這麼好? 原來這是一種叫「善良」的東西,也是因為大家的善良讓我和妹妹對於人心有了一點希望,大家所給予我們的都不求回報,這也讓我跟妹妹更了解要努力念書、回饋社會,今天大家幫助我們,日後換我們幫助更多需要的人! ■在這裡也要感謝乾爸爸洪俊義,因為這段期間他對我們的疼愛和照顧,讓我和妹妹的心中多了很多溫暖。 ■還有《金門日報》及楊樹清叔叔,因為他們的報導都是據實以報、不八卦、不攢個人隱私,我們才不會受到二次傷害,社會上就是欠缺這種正直的媒體與記者。 小馨 小彤 2008年5月11日‧母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