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訊
-
《星期人物》出生於金門後浦.少年落番到呂宋林克山心繫母島情牽菲島
本報駐台特派員楊樹清/台北報導 二○○七年十月二十一日的華僑節,林克山所帶領的菲律賓金門同鄉會一行十人,金門島上唯一出現的華僑歸鄉隊伍。 金門華僑協會舉辦的華僑節慶祝大會,表揚六位模範華僑、一個模範僑社──菲律賓金門同鄉會。金門縣長李炷烽、副縣長楊忠全因公都在華僑節大會上缺席了,由縣府主秘盧志輝代表頒獎。 盧志輝的出現,牽動出一段菲律賓金門同鄉會成立的背景故事。一九八五年四月十五日,時服務於教育界的盧志輝,與一支金門青年訪問團到訪菲律賓;行前,首訪馬尼拉的行程訊息傳抵,菲律賓的金門同鄉會夾雜著興奮與緊張的情緒,等了許多年,終於盼到故鄉人,但又苦於不知由誰出面接待,因為缺少一個同鄉組織。惟恐失禮,林克山趕緊連絡陳憬成、陳振源、張秉坤、張長江、蕭德宗、薛永策及翁華碧等旅菲僑親,臨時組了個籌備會用以接待遠來的同鄉。在那個戒嚴、軍管環境,返鄉路受阻的菲僑,金門青年訪問團捎來鄉訊與鄉情,溫暖與感動,原本止於接待同鄉的聚會,意外觸動了同鄉會的發起;同年八月九日,第一次菲律賓金門同鄉會籌備會在馬尼拉市王彬街的翠華酒家召開,原先的人馬外,又加入了王亨永、王榮傑、李朝龍、李水締、李錫牙、李國賢、李建民、張江彩、張江波、張春盛、張清瑞、張維奎、張嗣生等鄉人,共商同鄉會的組織章程及創會日。八月二十三日──八二三砲戰二十七周年紀念日,這個屬於金門人烽火離亂的日子,菲律賓金門同鄉會正式成立,林克山當選創會理事長;林克山、林震東、張秉坤、張鴻儒、蕭廷芳、林高茂,理事長一職,一棒接一棒傳承,菲律賓金門同鄉會已走過了二十二個年頭,維繫、凝聚了菲島的金門鄉親的向心力。 盧志輝等人組成的金門青年文化訪問團,奇妙地敲動著同鄉的門;林克山,順勢、用力打開同鄉會的門。原鄉與異鄉的碰撞,推動了菲律賓金門同鄉會的成立。 林克山,一九二三年出生於金門後浦的林家望族。他的祖先、清朝貢生林斐章捐銀千圓建造至今猶存的木結構建築「奎閣」,林斐章位於後浦北門、百年玉蘭花下的三落大厝故居猶在,東門的林家花園也是林氏家族的祖產。 林克山的父親林鈞齡生於光緒元年、西元一八七五年,少時即遠渡呂宋謀生,一九四六年在馬尼拉過世。林鈞齡育有三子:克凱、克弢、克山。一九○三年生的長子克凱赴菲南經營米廠及土產雜貨貿易商行,曾是旅菲鄉僑首富,《金門華僑志》載抗日勝利後,旅宿霧僑領林策勳首倡捐款復興金門中學,「林克凱獨捐大禮堂一座,為紀念其先人,因名鈞齡堂」,鈞齡堂即今中正堂,一九六三年,林克凱又獨捐萬元修建奎閣;一九七二年過世的林克凱,其子林高茂留美、一九五八年取得史丹福大學電機工程哲學博士學位後回菲律賓,任教遠東大學、菲律賓國立大學,現任菲律賓金門同鄉會理事長,家族另一成員林敏瑙是林克凱父子有限公司執行副總裁及首席營運主管,在東棉擁地五十平方公里;一九一四年生、一九七八年過世的次子林克弢,曾任東棉省那君社理事長、中華商會理事長、光華中學副董事長。 林鈞齡的三子克山,幼年就讀金門公學;按照金門人落番的傳統,父兄出洋打天下、幼子留守家園,林克山本應留在家鄉。一九三七年大東亞戰爭爆發,日軍占領金門,年僅十四歲的林克山,已不是移民、而是難民,落番變落難,為「走日本」,跟著五十出頭的母親王氏及族親們,走出金門、奔赴廈門,再取道往呂宋島投靠家人。也因逃難的亂世,一家人才得以戲劇性在異邦團圓。 負笈菲律賓定居、受教育的林克山,取得馬波亞工專學院化學工程學位,正要大展長才、投入開創事業之際,一九四六年、他二十三歲時卻遭逢喪父之痛,龐雜的家族產業,落得林克山與兄長同心協力經營。經商有成,林家三兄弟始終延續著父親飲水思源、捐資興學的鄉情,諸如金城小學的建校基金,克弢與克山共同捐出兩萬元。 為宗親效力,擔任過菲律賓西河林氏宗親會理事長;為鄉親出力,籌創菲律賓金門同鄉會,這一切都源自林克山的不忘根源。人生已步入八十晚境了,還走得動的時候,在吉隆坡舉行的世界金門日有他的身影,金、廈水域返鄉的隊伍有他的足跡;祭祖、參加華僑節,不止他一人回來,每一次都帶著妻子李玉荷、兒子林智勇同行,走到後浦北門街、東門模範街的祖居,也來到祖先留下的奎閣靜靜地徘徊,撫觸著「奎星靜照浯江水,閣柱遙懸武 雲」的聯對,多少浯江風雲、多少林家往事,盡在林克山返鄉行、驀然回首時……。
-
《鄉訊留言板》母親記憶的海邊──歡迎金門女兒莊心珍回家
●楊樹清 「母親記憶的金門海邊很美,岩邊長滿了很多生蠔,他們時常採蠔煮蠔仔麵線,做蠔煎,味道好得不得了……。母親說,外公早年到馬來西亞丁加奴經營海產生意,三年回鄉一趟,帶回滿船一簍筐一簍筐的蝦米、海參、江魚仔之類吃也吃不完」……來自母親記憶中的海邊,成了莊心珍夢中的期待。 二○○六世界金門日在馬來西亞舉辦期間,路過新加坡,經由文友寒川的引薦,我在金門會館見到了慕名已久,原籍金門的藝術家、文學家莊心珍;楊清國與我又把她拉到京華酒店的鄉宴,再介紹給金門縣長李炷烽、文化局長李錫隆,李縣長當即邀請莊心珍返鄉,返鄉開展。 「金門,這個我祖輩的故鄉,」回鄉前夕,莊心珍以紙筆寫下〈金門與我〉,「我在花甲之年,終於有機會首次踏上斯土即將以微弱的視力去一探究竟,真有意思!」 母親記憶的海邊,正靜靜地等著莊心珍歸來。歡迎金門的女兒回家!
-
《鄉訊短波》
●本報鄉訊採訪小組 ●莊心珍視覺藝術展今長春藤開幕 二○○五、二○○七分獲「新加坡文化獎」、「新華文學獎」的星洲金門籍藝術家、文學家莊心珍,十月初帶著一百件作品來台灣作《藝術情牽三十五─莊心珍視覺藝術作品展》巡迴展,首站在新竹縣文化局美術館展出後,今(二十日)至十一月四日移師台北縣長春藤藝術空間(鶯歌鎮文化路138之2號),下午二時開展茶會,下周末下午二時在同地點舉辦座談會;結束台灣檔期後,十一月二十四日至十二月十日將回到金門在文化局第二展覽場展出。 ●桃園縣金門同鄉會今會同安同鄉 桃園縣金門同鄉會理事長楊榮煥所領軍的金門、廈門交流訪問團,昨星期五已利用小三通航道開抵廈門,今日上午將拜會同安區金門同胞聯誼會、翔安區金門同胞聯誼會。金廈行程結束回到台灣後將準備迎接十月二十七日到訪桃園同鄉會,展開座談的金門縣議長謝宜璋等一行。 ●台中縣金門同鄉會展開重陽敬老 昨天是九九重陽節,仍如往年,台中縣金門同鄉會持續辦理每年的敬老活動,重陽前夕,理事長洪慈旭邀請常務理事林美炮、程網市、陳江平及理事程水木、阮安琪等先後到境內的豐原、潭子、清泉崗、大雅、烏日、梧棲、沙鹿等地拜會金門旅外七十歲以上長者共計三十餘人,並贈送金門麵線、高粱酒、壽桃等禮品,讓出外老人感染了來自鄉情的暖流。
-
《星期人物》莊心珍藝術情牽三十五
本報駐台特派員楊樹清/新竹專訪 當我們告訴莊心珍,父親留給她取兵營之意的金門祖村「營山」古地名今已易作「洋山」,可感她初聞時的失落,隨後閉目冥想:洋山,出洋客的山? 「出洋客的山」,留下永遠的遺憾。 一九九五年夏天,年邁的父親莊金屋、籍地金沙山西的母親李愛治,在莊心珍的四姊及弟弟陪同下,終於踏上契闊一甲子的故園。金門行,母親的妹妹家待了兩天後,隨即到城裡華僑之家歇腳。兩老似乎不想太早踏離金門;只因為念著回洋山觸眼到殘舊破落的祖屋時,老人家不禁心酸淚流,「當時父親是怎樣的心情是可以想像的!姨父說祖屋的地契落在某人手中而那人住在台北。三年後,父親在弟弟陪伴下又去了一趟台北。那人答應交回地契,但必須給他一筆為數不小的賠償金。二○○一年父親說動住在香港的堂哥,準備三度去台北贖回地契。不料臨行前他突然中風,從此一病不起,至死都沒實現他的願望!」 啟程赴台灣、回金門作《藝術情牽三十五》個展前夕,莊心珍在獅城斜陽閣寫下〈金門與我〉,也寫出父親此生最大的遺憾——不能返鄉整修祖屋。 莊心珍,國際知名的藝術家,名滿星洲的文學家;二○○五年,她以視覺藝術創作成就取得相當於台灣國家文藝獎的「新加坡文化獎」、獲新加坡政府提供八萬元新加坡幣的創作獎金;二○○七年,她又摘下三年才頒發一次的第六屆新加坡「新華文學獎」。兩項新加坡文化與文學最高榮譽,莊心珍都拿到了;能畫能寫,既是藝術家、又是文學家。 原名莊淑珍的莊心珍,過去寫作時的筆名喜用「莊歆」。榮耀的背後,是一段流離身世與坎坷命運。她的母親十八歲時就嫁給了父親,出嫁那天,嫁妝一牛車,鑼鼓喧天,從山西一路風光到洋山,原以為自此可在金門白頭偕老;哪知婚後第二年,一九三七年日軍占領金門,為「跑日本」,一路跑到南洋避難,一去遲遲未歸。 一九四六年生於新加坡的莊心珍,星洲的求學過程尚稱順遂,早年曾任英文中學華文教師。一九七五年起,莊心珍留學歐美,海外長達十年的留學生涯,先後獲得英國赫爾美術學院一級榮譽學士、美國新墨西哥州立大學藝術碩士、美國愛荷華大學專業藝術碩士;學成,一九八六年回到新加坡任教拉薩爾藝術學院、南洋美專及國立教育學院,擔任版畫講師。一九八八年,一次腦部手術過程感染病毒,導致視力嚴重受損,一番痛苦的掙扎後,莊心珍重新出發繼續創作,重心放在雕塑和文學書寫。失去大部分視力的她,憑藉著不向命運低頭的求生勇氣、創作意志,足跡遍及亞、歐、美、澳,至今已歷二十四次個展、一百次聯展,包括二○○五年受邀在聯合國秘書處舉行個人版畫展;同時,書也一本一本地寫出,已出版的文集有《老樹昏鴉》、《山溫水暖》、《吹皺春水》、《青橄欖》、《早茶時候》、《多心眼》、《也是懷舊》、《藝穗小拾》、《仙人掌》、《七色橋》、《葡萄架下》及最新一本《心珍心語——莊心珍自選集》,計得十二種。 《藝術情牽三十五——莊心珍視覺藝術作品展》,十月起在台灣新竹、鶯歌等地作巡迴展後,莊心珍也接受了金門縣長李炷烽、文化局長李錫隆在星洲時的當面邀請,十一月二十四日將回金門作返鄉展。莊心珍精心挑選出從事藝術創作三十五年來百件版畫、素描、雕塑及綜合媒材,其中版畫居多,種類包括留學英、法、美時期的金屬腐蝕、石版、絲印和較後期的木刻、膠版、紙版、拼貼版、干刻及單刷版畫;平面混合媒介作品多數以膠彩、紙陶土以及可循環的紙張製成;雕塑一般以廢紙和實物作初模再鑄銅。莊心珍自我分析作品形式是西化的,內涵卻受東西方哲學和文學——特別是老莊和佛學的思想影響,以大自然、人物和社會現象為創作的出發點。 「她的作品就像一首首視覺的詩,偶而帶有幽默及諷諫的意味」,美國新墨西哥州立大學藝術系教授史賓斯費勒,讀到了失去視覺的莊心珍,卻有詩般的視覺語言、冷眼熱心的社會參與。 藝術情牽三十五、故鄉心繫六十載;金門的女兒——莊心珍就要回家了!
-
《鄉訊焦點》浯鄉人星洲寫出繁花盛景
/本報駐台特派員楊樹清 等待,浯島的風 柯羅莎颱風擾亂了十月七日的開展茶會。 風雨過後一周,畫展已接近尾聲;十月十三日星期六上午,竹北市新竹縣文化局美術B1展覽室,《藝術情牽三十五——莊心珍視覺藝術創作展》,同一時間點,擠入了一批不速之客。雙眼視力幾已喪失,莊心珍只能從模糊的視線中感覺閃動的人影,她必須藉助聲音來辨識、描繪訪者的臉,「啊,姨丈、姨媽!表弟、表弟媳!」,「啊,你是黃世團!你是呂坤和!你是洪世國!」 一個又一個地驚喜!「也未免太湊巧了,金門親戚和鄉親畫家同時出現在風城」,莊心珍和她從新加坡帶來的小外甥林宇翔,兩人安安靜靜駐守展場第十天了,這真是開心的一刻。 莊心珍——二○○五新加坡文化獎、二○○七新加坡新華文學獎,屬新加坡文化與文學最高榮譽雙重得主,此番來台巡迴展,新竹、鶯歌之後,十一月二十四日就要首度到夢中的故鄉——金門,在金門文化局進行返鄉展。 星洲赤道線上的風、新竹寒露前的風、浯島小雪後的風;莊心珍等待著,一場風中的鄉思。 是的!浯島的風,這些年來,不斷吸納、迎接來自星洲的文藝鄉客返鄉,一九九八年五月,於九三砲戰時以九歲之齡下南洋的邱少華攜著書墨作品回來舉行《琴心劍膽謁金門》書法個展;一九九九年十一月,於十七歲時離鄉的書法家傅子昭返鄉與傅子貞等昆仲叔姪舉辦「傅家四人書法展」;二○○二年中秋節,作家寒川(呂紀葆)、方然(林國平)、芊華(黃明貞)三人相約首次返鄉,參加《酒香古意——二○○二金門詩酒文化節》;二○○七年六月,於馬來西亞出生、新加坡成長的李福南,回到金門舉行《陶醉浯鄉——李福南陶瓷精品珍藏展》,並將畢生百餘件收藏悉數留給家鄉永久典藏。 趕在年終歲暮前,莊心珍也要返鄉了。 別於僑匯建築榮耀故里的過往,一群出生、或原籍金門的南洋文藝人,以筆用墨,揮寫下原鄉與異鄉遇合、文學與藝術碰撞的驚奇。 書寫,碰觸異鄉 打開二○○五年五月、八月,分別由駱明主編、新加坡文藝協會出版的《新加坡華文作家傳略》以及寒川主編、金門會館文教部出版的《新加坡金門籍寫作人作品選》,頁與頁間處處隱藏著金門身世的作家,加起來有四十人之多。 《新加坡華文作家傳略》所收錄的五百四十餘位作家,原籍金門者計有二十六位,已過世者:施祖賢(1910—1990,生於金門,著有報告文學《倫敦散記》等),黃火若(1910—1994,號沙陀,生於金門,著有詩集《今是堂剩稿》等),陳清華(1910—1982,著有《橄欖》等),薛殘白(1911—2002,原名薛前璧,生於金門珠山,報人作家),郭史翼(1915—1994,生於金門,《南洋文摘》主編、《星洲日報》主筆),許乃炎(1918—卒年不詳,生於金門後浦,新聲詩社社長),關新藝(1929—1996,生於金門,著有《學店》等),王里(1935—卒年不詳,原名許智榮,生於金門,著有劇本《歸來》等二十多種),黃念予(1945—1983,祖籍金門,著有詩集《微塵集》等);目前仍持續創作、活躍於星洲文壇者:陳世杰(祖籍金門,筆名陶怡,著有散文《我家門前那棵樹》等),陳世俊(祖籍金門,與陳世杰係孿生兄弟,曾獲星洲全國文藝創作比賽散文組特別獎),陳榮照(1938—,祖籍金門何厝,南洋學會會長、新社社長,著有《詩經史料價值研究》等),謝進保(1938—,祖籍烈嶼庵頂,著有《謝進保文選》等),馬丑(1940—,原名陳來華,祖籍金門下坑,著有詩集《南飛的夢》等),方然(1943—,原名林國平,祖籍金門后壟,著有詩集《岩下草》等),網雷(1945—,原名蔡世居,祖籍金門瓊林,著有詩集《我們隔得那麼遠》等),莊心珍(1946—,原名莊淑珍,另有筆名莊歆,祖籍金門洋山,著有《老樹昏鴉》等十餘種),邱少華(1946—,生於金門城,著有散文《行雲流水集》等十餘種),許永順(1949—,祖籍金城後浦,著有散文《說吧!牛水車》等,寒川(1950—,原名呂紀葆,生於金門榜林,著有詩集《樹的氣候》等),黃梅影(1951—,祖籍金門,獲南洋商報第一屆金獅獎小說第二名、散文第三名的作品分別為〈書城夢魘〉、〈生命的關卡〉),歐冰冰(1951—,祖籍金門歐厝,著有散文《心靈的傾訴》等),黃美芬(1953—,祖籍金門後水頭,著有散文《鄉宴》等),芊華(1957—,原名黃明貞,祖籍金門後浦南門,著有散文《綠的希望》等),長安人(1957—,原名吳友明,祖籍金門內洋,著有散文《街的故事》等),陳石(1973—,本名陳淑麗,祖籍金門,著有網路文學合集《一個人跳舞》等)。 文學,回到原鄉 寒川所主編的《新加坡金門籍寫作人作品選》中,又多收錄了十位不在《新加坡華文作家傳略》內的作家,他們是:劉立(1951—,祖籍金門,著有散文《有空來看看》等),芸芫(1956—,原名蔡麗云,著有《小舫攜歌》等),楊素美(1958—,祖籍金門,金門會館文教部副主任,前後已五度返鄉,寫就《赤子心.鄉土情》系列),林建成(1958—,祖籍金門上后垵,曾任職聯合早報),黃明春(1966—,祖籍金門後浦南門,作品曾入選新加坡文藝協會《年度文選》等),函函(1982—,本名陳其昀,祖籍金門城,著有散文《彩虹的另一端等》),一聲笑(原名王彩玉,祖籍金門東沙,作品散見聯合早報副刊及赤道風季刊),陳成欣(祖籍金門埔後,金門會館董事兼文教部主任,發表有〈金門印象記〉等),翁文才(祖籍金門盤山,曾任職中國銀行,發表有〈追夢〉等小品),黃奕誠(祖籍金門後浦南門,曾獲星大中文學會文藝創作比賽散文獎)。 多來自上個世紀上一代飄泊、失根的移民者,原鄉與異鄉交織的土地、文化背景,意外給了南洋金門移民第二代寫作者特殊的文學養份,以及這些年來與家鄉金門綿密的交流、互動,以星洲為投射焦點的金門籍作家已成華文世界研的一個區塊;二○○五年《金門文學叢刊》第二輯的作家與作品以南洋為主,二○○六年福建師大研究生陳茗的《近15年來金門原鄉文學略論》碩士論文專章討論〈海外金門籍作家原鄉文學創作〉,同年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張萱萱以寒川為例、發表〈析論寒川詩歌中的原鄉情結:飄泊的心游走在金門橋的另一端〉論文,解構出來自金門的移民者特有的「原鄉情結」。 擁有畫家、作家雙重身分的莊心珍,一連摘下新加坡文化獎與新華文學獎兩項桂冠;現今,隨著她即將返鄉、返鄉展,飄泊的心回到橋的另一端,以文學情懷構築原鄉夢,再一次被期待!
-
《鄉訊短波》
本報鄉訊採訪小組 ●楊水應將返鄉辦鑽石婚感恩餐會 雙十節在台北王朝大飯店舉行「上善若水‧楊水應創業記發表暨鑽石婚紀念餐會」的楊水應、陳淑女伉儷,原本考量到麻煩到金門在地鄉親,不欲回鄉再辦一場;但因受到同鄉熱烈的回響,昨(星期五)晚楊氏伉儷在王朝飯店設宴感謝主辦單位工作人員的辛勞時,已改變初衷,初定十月二十一日回金門,不辦《上善若水》新書發表,只辦鑽石婚感恩餐會。返鄉前楊水應十五日也有趟廈門行。 ●許丕華金門俗諺風華錄將返鄉發表 金門縣政顧問、文史作家許丕華,近日可望正式接任金門文史工作協會理事長;其普受歡迎的《金門俗諺風華錄》初版已無存貨,經金門文化局要求,增訂一半內容後,預定十月二十日(星期六)上午十時在文化局三樓舉行新書發表會。 ●莊心珍視覺藝術展在新竹美術館登場 祖籍金門、曾獲新加坡文藝獎的莊心珍,已於十月初抵台,十月七日至十月十四日在新竹文化局美術館(竹北市縣政九路146號)B1、B2展出《藝術情牽35—莊心珍視覺藝術展》,金門旅台藝術工作者黃世團、呂坤和、張國治等人相約今天上午前往觀展。去年世界金門日舉辦期間,金門縣長李炷烽、文化局長李錫隆在新加坡曾見到眼盲的莊心珍,並邀請她返鄉展出。
-
《鄉訊留言板》三個感動現場—同學會‧鑽石婚‧畫家展
第一個感動:十月九日,節氣上的寒露,晚上六時台北天成飯店17樓,八二三流亡嘉義中學的金門學生同學會,席開三桌,人手一份,含淚讀上月《鄉訊》的〈八二三流亡學生‧寄讀嘉中七十二〉專題報導,林乃秋直說沒錯,他們坐的正是老照片中的217號登陸艇。 第二個感動:十月十日,上午十一時,「上善若水──楊水應創業記發表暨鑽石婚紀念餐會」在台北王朝大飯店五樓會議中心,從頭到尾,幾看不到八二三流亡來台、從零開始的楊氏伉儷多說一句話,卻一口氣捐了二百一十萬元予慈濟等團體作為公益用途。 第三個感動:十月十三日,今天上午,與一群同鄉相約到新竹文化局美術館看《藝術情牽35──莊心珍視覺藝術展》。念起去年在星洲見到這位雙眼幾已全盲的新加坡女畫家莊心珍,心心念念要回一趟金門尋根、開畫展的渴盼。
-
《星期人物》洪肇輝烈嶼協會建館功臣
本報駐台特派員楊樹清/台北專訪 一九九七年四月八日的汶萊《美里日報》以頭版版位刊出幾則烈嶼同鄉到訪的訊息,包括「汶萊需要外資推動經濟多元化政策╱金門同鄉可到汶發展╱陳友書:中華商會願拉線」、「台灣烈嶼同鄉會抵訪╱加強與汶鄉親聯繫╱洪肇輝:已在台北置購一會所」,報導中披露烈嶼旅台同鄉已購置會所的消息,也引述洪肇輝的一段澄清「由於金門有大、小金門兩個島之分,該會成立時曾經引起外界揣測其分裂金門情感的誤解,該會絕無此意。由於烈嶼地處偏僻,故鄉親們咸認為有需要把台灣以及旅居海外的鄉親凝聚起來,故有同鄉會之成立,為家鄉盡力、為鄉親盡力。」 汶萊之行,經過整整十年了;憶起那一趟「破冰」之旅,洪肇輝仍然有洗三溫暖的感覺。報紙說汶萊需要「外資」,其實他們一行才需要來自汶萊的「外資」,此行隱藏的主要任務是要向汶萊的鄉僑募集烈嶼公共事務協會(同鄉會)購置會館所需的基金。但他們也清楚過去鄉僑不斷僑匯家鄉興學、舖路、造橋,甚至修祖厝、家廟,捐款已經捐怕、捐煩了,如今又要來一個「捐館」?洪肇輝真怕碰一鼻子灰回來,能募到多少錢,不抱太大希望。行前,時任金門縣長陳水在、翟美玉夫婦理解他們的困境,應允隨行勸募,團長仍由洪肇輝擔任,一行十七人還包括了洪海庭、羅慶電、羅梅英、林國欽、林世傑、林馬得、孟繁玉、洪月鶴、蔡清山、洪憶青、傅天成、孫水鏢、吳守真等。六千平方公里土地面積的汶萊近四十萬人口,八萬華人中的烈嶼人就佔了五、六萬,在此經商致富的鄉僑處處,如何將這支族群化為鄉情的支持力量?組織同鄉會、設置會館的用心,加上縣長夫婦都來了,誠意打動了汶萊的烈嶼人,出生於西口的丕顯甲必丹林德甫給了五十萬元,祖籍西宅的拿督王金紀給了三十萬:::,直到一行人要登機返台了,仍有人抱著錢送到機場;四天三夜的汶萊行,共募得兩百八十多萬元。這筆錢成了烈嶼公共事務協會成立會館一筆重要的海外基金。後來又有金門、台灣同鄉的三百四十萬捐款及金門縣政府五十萬補助,連同上屆理、監事會留下的一百一十多萬元,總計七百八十九萬多元,順利完成購置會所計劃,所結餘的兩百四十多萬元,全數凍結定存於銀行,成為該會發展基金。 一九五七年十一月出生於烈嶼青岐的洪肇輝,父洪水軒、母林罔,以捕漁業維生的父親後來加入水上工作隊,一九九○年過世,畢業於上岐國小、烈嶼國中,一九七三年來台就讀南強高中電信科夜校,半工半讀自立更生;年少時夢想能走船雲遊四海,海上的夢未能實現,反倒在陸地上發展出房地產事業,投入二十多年,目前已是昇華生活房地產公司的董事長,夫人羅淑美是他最得力的助手。 也因為房地產經驗,讓洪肇輝在烈嶼協會會長任內,看準了面對中和市公所、中和運動場,地緣近中和活動中心、中和國小及北二高,可成為共同資源的景平路烈嶼協會現址,又有理、監事們形成共識,一致通過,而能順利完成購置會館任務。 擔任三、四屆會長的洪肇輝,無疑是烈嶼公共事務協會走過十五周年來,推動成立會館的最大功臣,為協會建立了可長可久的鄉情連絡基地。
-
《鄉訊焦點》烈嶼協會要延展成一座橋
/本報駐台特派員楊樹清 鄉事‧島外之島 「90.3.12金門洪先生來電,有金門小姐多人未婚,年齡有28、31、32、35、39、44歲等,歡迎金門未婚男性鄉親電洽」,「金門鄉親有血統純正馬一匹,出售有緣人二萬元」,「建請金、馬小三通之小額貿易設專區定點交易」,「本會秘書處正研擬戒菸酒班,有意參加者,向秘書長報名」,「據金門縣政府表示,“金門大橋”預定明(九十三)年年初動工,本會將持續掌握最新狀況」「翁女士電請本會代辦八二三榮民證;她表示於十五年前由金門搬家住永和,不知如何辦理榮民證」,「鄉親一致表示,希望兩岸永遠和平,不要相殺,經評估若不幸引起戰爭,第一波死傷役男就有128000人之多,四十五歲以下將徵召重新穿軍服上戰場」,「建請福建省政府,金門縣政府向中央爭取八二三放假一日」,「據鄉親反映,金門烈嶼地區醫生不足,台灣醫生大多不願來金服務,本會將適時建議政府聘請大陸名醫來金看病」……。 家事、鄉事、國事,事事關心;打開金門烈嶼公共事務協會(同鄉會)歷屆理、監事會會議記錄,有輕鬆如「徵婚啟事」者、有嚴肅看待「戰爭」者,也有一座政治的神話「浮橋」——金門大橋載浮載沈。 今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烈嶼公共事務協會成立十五周年;昨天,十月十二日,烈嶼公共事務協會會館歡度十周年。 來自島外之島的故事。岸與橋。這真是個很不一樣的同鄉會。 立會‧一波三折 「戰地政務時代,華僑返鄉需有身分證明,向台灣的金門同鄉會取得證明成為重要關卡,但又有很多烈嶼僑民的身分造成同鄉會認定困難」,烈嶼同鄉會最早的發起人之一洪海庭憶起,「那時候,我常帶返國但返不了鄉的鄉僑去給有關單位“認識”,講起來也是心酸。」 洪允典、洪海庭、洪萬諒、馮國樑、蔡清山、葉肯堂等多位旅台同鄉,終於發起成立烈嶼人的同鄉會。經向內政部探詢,登記同鄉會需縣、市才有資格,烈嶼「鄉」被排除在外。無法出現「同鄉會」的名稱,一群人只好暫且以「烈嶼同鄉聯誼會」作為連絡鄉情的所在。 一九九○年、一九九一年,烈嶼人兩度聚集籌備同鄉聯誼會。一九九二年六月十二日、六月二十日,近百名烈嶼人又先後在台北市岳陽樓及空軍軍官俱樂部,正式發起籌組「金門烈嶼同鄉聯誼會」洪允典、洪萬諒、洪海庭、呂保民、陳輝國、葉肯堂、蔡清山及蔡虎德等八人擔任籌備小組委員,之後,洪允典當選金門烈嶼同鄉聯誼會會長。 一九九二年九月三日,為討回金門在台北五座遭國防部列管的眷村縣產,以「保鄉衛產」為由,金門人首度走上台北街頭「還我土地」大遊行,洪允典領軍的「金門烈嶼同鄉聯誼會」也出現在同鄉團體組成的街頭運動隊伍中,連同金門縣政諮詢代表會所拉出的「重建金門人的信心與權益」布條,這個畫面後來出現在電影院內播放的〈國歌—民主篇〉裡。初試啼聲,烈嶼人終於對外宣示:我們來了! 異鄉‧夢與實現 從「金門烈嶼同鄉聯誼會」到「金門烈嶼公共事務聯誼會」,都不具法定身分,格局亦受限,在烈嶼籍法官洪曉能獻策下,一個向內政部取得全國性及區級人民團體登記立案的「中華民國金門烈嶼公共事務協會」,在金門解嚴後一個多月,一九九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成立,仍由洪允典任首任會長,蔡清山任秘書長。 烈嶼公共事務協會創會長、現任金門縣議員的洪允典,帶領這個同鄉團體走過金門解嚴前後,永留會史。 一九九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烈嶼公共事務協會改選理事、監事,洪允典表明只幹一任,不再尋求連任會長下,旅居汶萊二十五載才返台經營地產、貿易事業的烈嶼上庫人吳圭潤,沒心裡準備下,選前三天才被推上檯面與西路人、開設釣蝦場的林翠梧角逐會長,十六票對十四票,吳圭潤驚險勝出,但因無固定會所、經費拮据,第二屆會長吳圭潤在鶯歌的公司充作會務中心,每天都有接待不完、包括汶萊回來的鄉人,也有大大小小會務要處理,此時,吳圭潤告訴自己,該是積極建立一永久會館的時候了,他在任內募集到一百一十多萬元建館基金。 也表明只幹一任會長的吳圭潤,會館在他兩年任內與秘書長洪海庭協力推動下,已粗具雛型。一九九七年元旦,烈嶼青岐人洪肇輝自吳圭潤手中接下會長,隨即召開的理、監事聯席會,通過購置會館議案。三、四兩屆會長任內,洪肇輝與理、監事們及前後兩位秘書長羅慶電、洪憶青通力合作,展現了驚人的海內外募款能量,連同承接自上一屆的金額,總計募得七百八十九萬多元購置會館基金,以四百四十萬元購置位於台北縣中和市景平路517號3樓的三十餘坪公寓,一九九七年十月十二日會館開幕酒會,烈嶼出外人終於找到了一個共同的「家」。 二○○一年,吳圭潤的胞弟、律師吳奎新接任烈嶼公共事務協會第五屆會長,任內完成內容、編排具水平的《烈嶼會刊》發刊;二○○三至二○○七年,來自於東林的旅高企業家林鴻圖擔任六、七屆會長,在秘書長馮國樑的襄助下,會務穩定運作,並且帶領烈嶼公協走出去,無論在台灣、金門、大陸、南洋的鄉事領域,都烙下他們的足跡、參與的身影;二○○七年三月,來自上林的五年級生林永輝以一張清新的面孔、謙和中又展現戰鬥力十足的身段,接任第八屆會長,他幾乎是以會為家,每天都投入在鄉務連繫,在監事主席洪水貫、秘書處中和處長馮國樑等「大老」及副會長洪憶青、林長集、秘書長孫國欽等中壯輩鼎力相助下,林永輝發願要在任內擴充會員,從現有的近兩千人成長到三千人以上,把失散的烈嶼出外人一個個找回來。 烈嶼公共事務協會走過十五年了,凝聚鄉情的會館也成立十周年了;一群烈嶼異鄉人的夢與實現,或許正如烈嶼作家林媽肴〈穿越鐵蒺藜與軌條砦〉文中的情境「我們不想再有岸與岸的距離,四千個島民要延展成一座橋」。
-
《鄉訊留言板》「半版」心情—兼賀楊水應陳淑女伉儷鑽石婚
●楊樹清 今年第十五號颱風柯羅莎來襲。連續五周以五個大版製作,呈現「同學會」專題後,這一周的《鄉訊》回復「半版」的常態作業了;相信鄉親讀者與我們都期待《鄉訊》每周都是一個「大版」,甚至每天都能看到《鄉訊》;很抱歉,現階段的編採人力資源不足以支撐這個理想,但我們會努力朝這個方向邁進。明天適逢金門旅台同鄉大老、傑出企業家楊水應陳淑女伉儷鑽石婚紀念日及《上善若水》新書發表,與楊水應相交半世紀的許丕華說他是「一位平凡的不凡長者」,又說人生在世有「金婚」已是不易,登甲子「鑽石」之慶者更難,「今日子孫滿堂,瓜瓞綿延,印證“捨”“得”的禪機,福報的因果」。 《鄉訊》自是不會錯過這個機緣,祝福楊水應陳淑女伉儷鑽石婚圓滿喜悅。
-
《鄉訊短波》
●本報鄉訊採訪小組 ●楊水應鑽石婚紀念餐會明天舉行 「上善若水—楊水應創業記發表暨鑽石婚紀念餐會」明周日上午十一時在台北市王朝大飯店(原環亞飯店)五樓會議中心舉行,預定席開二十五—三十桌,楊水應顧及在金門的故舊遠來辛苦,故未寄出一張請柬,但金門縣長李炷烽仍會出席。 ●黃德全當選旅北總幹事聯誼會長 台北市金門同鄉會總幹事黃德全,十月一日當選有二十九位總幹事加入的「全國旅北各縣市同鄉會總幹事聯誼會」會長,其服務熱忱也能獲跨越縣市同鄉肯定,得來不易。 ●黃怡騰擔任中投董事長昨日返鄉 政大法學博士、曾任消費者文教基金會秘書長的律師黃怡騰,七月間走馬上任中央投資股份有限公司暨光華投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將以法學專長處理龐雜的國民黨黨產事宜。黃怡騰已於昨日回到金門,除了法律任務,也回來探望親友。
-
《鄉訊焦點》上善若水楊水應人生行路
本報駐台特派員楊樹清 一九五八年八二三砲戰爆發,政府有計畫地一批批安排民眾、學生疏遷至台灣;十月六日,彼岸共軍廣播,「自本日起暫停砲擊七天」,趁此空檔,十月九日金門中學九百二十名學生、次日六千一百五十四位民眾,先後被以軍艦送抵高雄。 眼看鄉人、親友一個個走出,金門島快變空城了;「要走嗎?」父兄早已下南洋謀生、留下排行老六年僅十二歲的楊水應留守家園;時光飛逝,已三十六歲的楊水應,為自己提出了此生最難作決定的疑問。遠在馬來西亞的母親張含英一封又一封的緊急電報,金門恐怕是守不住了,「水應吾兒,儘速遷台!」老母親隔著南中國海的聲聲催促,終於鼓動楊水應飛離的翅膀。 不甘心啊!一九二二年生於金寧鄉湖下村71號的楊水應,成長打拚了這麼多年,二十歲時已在城隍廟旁買了間店屋及南門的住宅,此後母親又在後浦西門增購一棟三落大厝、郊外沙美路上擁土地數筆、金城中興路37號自建三層店屋開設鴻大布行;這一切都將在砲火離亂中付之流水?之前,一艘川行金、廈間、採購民生物資的機帆船已給國軍徵用了。 一九五八年十二月底,早已錯過了政府發放每位疏台民眾的三千元安家補助金,楊水應與一九四八年結褵的陳淑女領著四位幼子振芳、振盛、振鐘、振銘,共計六口之家遷往台灣。 崛起,迪化商圈 初來乍到,身上無多的現金,台北市民樂街一棟出租公寓的三樓,二十幾坪大的空間塞滿了楊水應一家人及另外的兩戶人家,六人擠一房間、三戶共用一廚房,來台後又育一男振慶、一女惠珠,龐雜的生活費得靠在馬來西亞的幾位胞兄僑匯接濟。 舉家遷台度過一段適應期,前線的戰況逐漸穩住,商家開始恢復營業,亟需台灣物資供應;楊水應靈機一動,採取寄郵件包裹方式將商品寄回金門供銷。每天依照金門當地商店的需求量與訂購貨物的清單,在家裡逐一秤重包裝;工作量大,一家人每天必須忙碌到午夜十二時以後。與金門有往來,楊水應想到可托請鄉人在金門收購海產運來台灣銷售;每次貨到高雄,他即從台北—桃園—新竹—台中—彰化—台南沿途兜售訂單,高雄碼頭出貨,再分發交給各縣市承辦商店托收、就近送貨。每月貨物出清,再沿途收取帳款,然後回到台北。 從事台金兩地海產買賣,累積了筆資金,楊水應以四萬五千元在永和文化街買下首棟二層樓住宅;接著與人合夥買地建屋出售,先是建了四間店面,再建四棟獨立式高級住宅,都有不錯的獲利。但隨著政府為壓制房地產高漲而停止房貸的政策推出,楊水應轉而向布業發展。 投入布業,也是一段金門因緣。當時金門布業公會組織聯營模式,楊水應身為會員之一,常被委託在台灣採購布疋、配運回金門各布行銷售。採購業務持續數年,他在台北市迪化街的布商間建立起商譽,也在南京西路233巷13號購下店厝一棟,並在這裡成立益安布行,這棟店厝成為楊水應在台灣事業發展的起點,也是一九六八年在台中創設鴻安紡織工廠的重要基礎。念舊、惜情的他,至今仍不捨搬離南京西路舊宅。 八十五歲的楊水應來台灣半世紀,從海產買賣起家、又涉及建築、布業,先後創立鴻安紡織廠、嘉鴻貿易公司、隆安布行、鴻瑄化學皮廠等事業;但獲利較豐者,仍屬土地及房屋建築,台北市師大路龍泉市場全棟由他一手建造,貴德街布業大樓、維和大樓、民族路市場等建築也出自於他的投資,也與友人在林口重劃區內買賣土地。 點滴,上善若水 「利從誠中出,譽從信中來」,這是楊水應經營事業的十字箴言。懂得賺錢,更懂得回饋;一九七一年四月,陳玉堂與楊水應等人倡議成立台北市金門同鄉會,陳玉堂首任理事長,成立之初,經費極度困難,會址一度借用金湖旅社;一九七三年改選時,楊水應接任理事長,其後連任七屆、當了二十二年理事長,至一九九六年六月卸任,任內最具體貢獻是將同鄉會正式向台北市政府登記為人民團體,並帶頭發動鄉親及華僑捐獻,以六十萬元買下台北市環河北路157號四樓作為永久會址。楊水應也與楊森將軍等人籌辦世界董楊宗親總會,後又創台北市四知堂文教公益協會並任會長,他也以父楊篤江、母張含英之名成立獎助學金提供金門籍清寒子弟向學。一九八八年,楊水應當選全國好人好事代表。 《上善若水——楊水應創業記暨鑽石婚紀念》的新書發表會,明(周日)上午十一時將在台北市王朝大飯店舉行;引自老子《道德經》的「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正符合了名字中帶水的楊水應一生的行事風格;在與陳淑女結褵六十周年鑽石婚的紀念日,以「上善若水」留下日後可供後輩子孫回憶的點滴,也為金門人在家鄉、在他鄉的生命歷程留下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