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訊
-
《鄉訊短波》盧根台北影像展
●本報鄉訊採訪小組 金門影像藝術工作者盧根繼二○○六年九月三日《伏碼‧流影》在金門文化局影像個展後,訴求「戰爭VS.移位—發自金門島嶼邊緣的聲音」的《伏碼‧流影II:盧根影像藝術創作展》移師台北,三月十一日至三月卅日在國父紀念館三樓德明廳展出三月十五日(星期六)下午二時卅分開幕茶會。 ●翁明哲翁明崖兄弟聯展 出生於金寧鄉盤山頂堡村的翁明哲、翁明崖兄弟《我們的故事‧我們的朋友—明哲與明崖創作展》,二○○八年三月三日起至四月十日止在新竹國立清華大學藝術中心展出。 ●陳能梨偕學生彩墨聯展 出生於金湖陳坑村的陳能梨(陳亞馨),能文能畫,著作豐富,個展不斷,這些年來又指導學生繪畫、取得好成績,她偕十一位所指導的學生,二○○八年三月八日至三月二十日在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台北市南海路47號)舉辦《采韻雅集—彩墨聯展》開幕酒會定今(星期六)下午三時舉行。
-
《星期人物》林翠雲資訊女子人文情懷
本報駐台特派員楊樹清/台北報導 從烈嶼坐小船到金門,再從料羅港乘軍艦出海,經過海峽一晝夜的搖擺,看到壽山的燈塔了;船入高雄十三號碼頭,「林翠雲—」,旅人們魚貫式地走出船艙,岸邊等候的人群裡出現了一塊尋人的牌子。從未謀面的姨丈,等著前方島嶼來的人。 那是一九七八年夏天,甫自烈嶼國中畢業的十五歲少女首次出鄉關、到台灣的一幕。短暫停留後,自高雄搭平快列車北上,赴台北工專報到。以烈中第一名畢業的成績,獲保送入台北工專電子工程科,她是歷來第一位被保送到台北工專的金門女生,即使該屆電子工程科就讀的六十位同學裡,女生也才佔兩名。 許多年以後,少女圓夢。資訊產業叫得出她的名字—林翠雲。 林翠雲,一九六三年出生於烈嶼鄉西路村,父林庚申、母林洪篙,出生那天農曆二月十三日、國曆三月八日,那麼,真巧,今天是她的生日。小學唸卓環,在家排行老三的林翠雲,有個詩意般的名字,「我是天空裡的一片雲,偶然投影在你的波心—」,從小,她也的確喜歡讀詩、唱歌,徐志摩的〈偶然〉入駐過她的心靈曠野,也曾想往人文領域走去,但或許是受到林徽音的影響,她走向人煙稀少的角落,在當年尚屬荒漠、清一色男生天下的電子科系、產業界。誰與爭鋒?林翠雲來了! 電子、電腦、資訊的工作歷程,林翠雲寫下亮麗的履歷、成績。台北工專畢業,一九八三年,二十歲的她就已入英業達擔任電腦維護工程師,之後到教育部電算中心擔任了五年的程式設計師,再歸回民間產業,先後任榮電電腦公司系統分析師、台新銀行程式設計師、寶華銀行資訊室高級襄理、復華銀行資訊室副主任兼電子金融中心經理,這段時間,影響她最大的人是先後在寶華、復華銀行當副總的吳文科,是他看到這位金門女子潛在的特質,力薦林翠雲到寶華、復華,又把她的視野從資訊專業領域拉到金融經營管理、流程改造。主要投資資金來自寶華,也有復華參與的寶榮國際資融股份有限公司的成立,林翠雲負責統籌規劃並擔任副總經理,開始涉獵汽車貸款、資產管理、商品分期、小額融資等以前不曾碰觸的項目,也得管理公司內的董事會、人事、資訊、總務、財務等大小事;從公司設立到經營管理全程參與,但很快就受到「雙卡效應」波及,寶榮國際資融似乎生不逢時,發展受阻,林翠雲只好選擇離開。 儘管出師不利,在寶榮,時間雖短,深刻的經營成長經驗。有挫折、有困頓,但又化為人生的資產,形成再起的力量。二○○七年元月,在老東家的呼喚下,林翠雲又回到曾經參與開創的GSS叡揚資訊;張培鏞創辦、設立於一九八七年三月的叡揚資訊,目前擁有四百多人的工作團隊,十多年來堅持在軟體專業領域發展,是台灣資訊化過程的拓荒者、重要龍頭之一。三度重返叡揚的林翠雲,先是擔任業務處協理,二○○八年元旦再接任新成立的部門CRM事業處處長;不止在叡揚,即使其他業界,林翠雲都稱得上是金門女子少有在資訊產業居要職、展長才者。 忙碌、追趕的職場人生,林翠雲依然不斷學習、成長,入國立政治大學經營管理EMBA學分班、也以三年時間在美國南加利福尼亞大學企業管理碩士EMBA在職班進修;林建山擔任指導教授下,林翠雲的論文專題進行的是《網路產業創新事業模式之探討—以電子銀行之經營發展為例》。 亮麗資訊女子的內在,也隱藏了強大的人文圖像、鄉土情懷。她未忘記金門、拋落烈嶼。一得空,就跑回家鄉,探望老母親,也尋找島嶼的鄉土情境;時常進入《金門日報》網站、特別是副刊裡的文章,她也不會錯過。
-
《鄉訊焦點》同鄉會刊風格塑造視覺衝擊新映象
●專題報導/本報駐台特派員楊樹清 烈嶼會刊,傳承與創新 二○○七年十二月一日,第十期《烈嶼會刊》出版了!九十一頁、全彩印刷,有「封面故事」、也有「特別企劃」,不少鄉親在拿到會刊瞬間,視覺上有震撼、也有些錯亂,以為這是本《商業周刊》,但已產生很不同於過往的會刊閱讀印象。 〈傳承需要一份堅持,創新需要一份熱情〉,打開《烈嶼會刊》的內頁,林翠雲在〈總編輯的話〉下了這樣一個標題,又寫道「新人新氣象,創會十五周年、建館十周年,《烈嶼會刊》邁向第十期進入新的視覺年代了!」飽滿創新改革的勇氣,形同企業經營的用語,金門烈嶼公共事務協會,在新理事長林永輝把李光耀年輕時的一句「人生是一場冒險之旅」也當作行動箴言、銳意改變,首先讓外界看到「冒險」、變化的,竟是一本不一樣的會刊。 印行一千五百冊的第十期《烈嶼會刊》,個把月時間就被索取一空;嚴格看待,它並沒有太多驚天動地的內容、論述,某些文章編排甚且「四平八穩」,版面編排的統一性、穩定度也嫌不足、待強化。但它受到某種程度的歡迎,是因為「傳承」與創新的改造熱情吸引了鄉親讀者? 不止《烈嶼會刊》換新裝受到側目,《台中市金門同鄉會刊》、《金門雙鯉會訊》的創刊也跳脫了傳統刊物格局,無論風格塑造、視覺傳達,都可感勇於突破的勇氣。改變中的會刊、會訊已意味著一個「新同鄉會時代」的來臨? 同鄉會訊,走過滄桑史 台灣的北、中、南及花東地區,散落了十二個金門同鄉會:台北市金門同鄉會、台北縣金門同鄉會、桃園縣金門同鄉會、台中市金門同鄉會、台中縣金門同鄉會、台南市金門同鄉會、台南縣金門同鄉會、高雄市金門同鄉會、高雄縣金門同鄉會、花蓮縣金門同鄉會,以及未有同鄉會之名、卻是同鄉會之實的金門烈嶼公共事務協會、金門雙鯉公共事務協會。十二個同鄉會中,台北市與台北縣未分離前原係一體運作,因此創會日都訂在一九七○年九月六日,是最早成立的兩個金門同鄉會;其次是一九七二年四月成立的高雄市金門同鄉會,在台金交通必須仰賴軍艦運輸的年代,安排船位兼住宿,高雄市金門同鄉會曾是與旅台遊子鄉情互動最深刻的一站;各同鄉會最晚成立的是花蓮縣金門同鄉會,地處台灣邊陲,鄉親數不多,遲至二○○五年十二月創會。 為聯繫鄉情、溝通鄉親,伴隨同鄉會而來的同鄉會刊、會訊,也是各同鄉會內都想努力爭取創辦的目標。但創辦刊物需要人力與資金等條件配合,諸多同鄉會會務基金困窘,辦會刊談何容易;演變至今,能有定期會刊出版者,也止於台北縣金門同鄉會的《台北縣金門同鄉》、台北市金門同鄉會的《台北市金門鄉訊》、台中市金門同鄉會的《台中市金門同鄉會會刊》、台中縣金門同鄉會的《台中縣金門同鄉會會訊》、金門烈嶼公共事務協會的《烈嶼會刊》及金門雙鯉公共事務協會的《金門雙鯉會訊》。會刊、會訊的出刊狀態也極不穩定,有半年刊、有年刊,也有不定期出刊,《台北縣金門同鄉》、《烈嶼會刊》即是從半年刊歸回年刊;台北市金門同鄉會於一九八七年八月已出版《金門鄉訊》創刊號,但又在二○○六年十二月以《台北市金門鄉訊》再推創刊號重新出發,也從過去的半年刊改為年刊;二○○四年創刊的《台中市金門同鄉會會刊》、二○○七年創刊的《金門雙鯉會訊》,一開始就定調為年刊。 豐沛鄉情,民意新論壇 出版資金困頓、稿源不足、編輯人才難尋,導致會刊、會訊的出刊難以定期延續,間接影響到同鄉會文化傳承、刊物風格形塑。 在這麼困難的同鄉會刊出版環境中,台北縣金門同鄉會的《台北縣金門同鄉》鄉訊會刊是個異數。創刊於一九八一年的《台北縣金門同鄉》迄二○○七年十一月已發行了四十七期,主編從張維廉、張輝東、蔡亞例、黃庭亨再歷經張榮強、張自福等人,始終不變堅持三十二開小開本格局,頁數也由初期薄薄二、三十頁到現在厚達一百五十餘頁,達一定期數後必製作合訂本以利保存、典藏。《台北縣金門同鄉》堅持一貫的編排模式,內容也維持家鄉訊息整理、會務報導、人物介紹及文獻調查寫作,特別是長期主編該刊、已故的張榮強過去一系列關於金門歷史面的發掘、撰述文章,不但豐富了會刊的可讀性,也已是一筆重要的金門文獻資產。 台北市金門同鄉會的《金門鄉訊》存在期間,每一期都闢僑社動態、鄉僑人物的報導,形成會刊一大內容特色。進入王水衷任發行人、李台山任總編輯時期的《台北市金門鄉訊》,內容變得多元、活潑,對旅台傑出人物的特寫尤其重視。 二○○○年七月創刊,吳奎新任發行人、翁心富任總編輯的《烈嶼會刊》,聚焦烈嶼人烈嶼事,此後總編輯再歷洪永樂,又在國立藝專畢業、經營晴揚廣告印刷事業的孫國欽協力主編、編排設計下,《烈嶼會刊》建立起一套穩定的編輯基礎,也能在烈嶼原鄉事與烈嶼協會會務報導面保持均衡;二○○七年,三個五年級生,林永輝任發行人、林翠雲任總編輯、孫國欽任主編的第十期《烈嶼會刊》,竟興起會刊改造意念,革新版面、強化內容、全彩印刷,頁數也從過去六十幾頁大幅增長到九十多頁,更採「封面故事」、「特別企劃」、「烈嶼論壇」等強化內容設計方式來突顯會刊新風格,表現搶眼。 二○○四年十月創刊,黃吉瑜任發行人、徐心富主編的《台中市金門同鄉會刊》,已出版三期,也是全彩印刷,在美術人出身的徐心富、創意工作者陳永圍等人合力激盪編輯下,從封面到版面規劃,用盡巧思,風格塑造、編輯美學堪稱各同鄉刊物之最,並知性兼具感性設計出「鄉情脈動」、「金色廣場」、「人物特寫」、「浯江風.情.畫」、「鄉親網站」等單元,連續三期都有「專題專輯」企劃,可看性、可讀性十足的《台中市金門同鄉會刊》,如能在既有基調繼續出刊、挺進,勢必將與《烈嶼會刊》、《金門雙鯉會訊》共同產生衝擊效應、刺激到同鄉會刊的未來發展。 二○○七年十一月創刊,李國贊任發行人、李錫敏任總編輯、李文福任主編的《金門雙鯉會訊》,一出手就表現不凡,版面編排大方、視覺效果亮眼,定位在金門雙鯉文化保存及雙鯉公共事務參與的編輯方向也極清晰,是一後勢看好的同鄉會訊。 為連絡鄉親、連絡鄉心而發起成立的金門旅台各同鄉會,都走過一段創會的滄桑史;又在與家鄉互通更形綿密的今天,同鄉會多方介入家鄉公共事務參與、推動的「功能性」也漸彰顯,致會刊、會訊已不止是用來傳遞會內訊息、維繫鄉親情感,它也形成另一民意論壇空間、意見溝通橋樑。以新世紀之初創刊的《烈嶼會刊》、《台中市金門同鄉會刊》等同鄉會刊作觀察對象,豐沛的鄉情、旺盛的企圖心,似
-
《鄉訊留言板》返鄉的漂鳥─蕭永奇回金門發展的故事
●楊樹清 漂鳥歸巢!一九九二年底金門解嚴以後,掀起不少旅台遊子返鄉定居的熱潮,有人回去開飯店,像前台北市同鄉會理事長蔡天全到斗門籌設太武渡假村;有人回去從政,像洪允典、李沃士返鄉參選縣議員;有人回去從事文史工作,像楊再平、林金榮、董振良;有人回去投身媒體事業,像許雪芳、李金生、李木隆;有人回去教書,像金門技術學院的李能慧、魏健峰、陳水龍、王士朝等等。 有多少人歸返,返鄉的遭遇,回家的心情如何?似乎缺少統計數字與發掘報導。 配合專題製作的這一周《鄉訊‧星期人物》我們選了二○○二年投入返鄉族譜產業開創的「苦行僧」蕭永奇為報導對象。蕭永奇來台擁高學歷、高收入,卻帶著妻子及四名子女,毅然回到金門重新開始,過著清苦生活,所從事的領域又是帶點冷門、吃力,並不討好的「族譜產業」,但他與一群同好的確帶動了金門的修譜熱,最近又出訪完成「星馬尋親修譜之旅」。蕭永奇返鄉的故事、圖像,值得一起來傾聽。
-
《鄉訊焦點》修譜尋根大馬金門移民再寫原鄉情
/本報駐台特派員楊樹清 原鄉情,透過族譜一線牽 「為了找出路,為了求生存,金門人懷著巨浪長風的志向,飄洋過海,萬里南來,離鄉背井到巴生、新加坡、印尼、菲律賓等地。向大海討生活的海島居民,大都有冒險進取的精神,金門人萬里南來已有將近百年歷史,在馬來西亞約有六萬多金門人。老一代的金門人說,離鄉背井的金門人出外創業有三部曲,第一部是獲得鄉親無私的協助,第二部是刻苦耐勞的工作,第三部是再窮也不窮教育,讓下一代獲得好教育,好讓事業得以永續經營。……聽老一代金門人說著他們創業的故事,猶如閱讀一部活生生的大馬成長歷史。」 二○○六年配合「世界金門日」在吉隆坡舉行,同年十二月出版的馬來西亞《財經雜誌》,該刊策劃兼資深編輯李麗萍銜命寫了篇<生根大馬照亮金門>,這也是她首次聚焦金門議題,那個遙遠而陌生的島鄉。 身為大馬第三代金門移民,祖籍金沙西山前,一九七一年生的李麗萍也在文中為大馬金門人發出了疑問,「許多人不知道金門人從哪來,有人問,金門人算是福建人嗎?」、「金門人說金門話,不說福建話,鄉親見面,不管老少年幼總是用金門話來問候,金門人念鄉情也重情誼」。 李麗萍的報導裡,透露了幾個訊息。在大馬的金門鄉親有六萬多人、金門人出外創業三部曲、許多人不知道金門人從哪來。跳出文章,李麗萍其實也對自己的祖先、祖鄉身世背景模糊,必須藉由「世界金門日」的因緣,見到一群來自故鄉的人、接觸到修族譜的蕭永奇等人後,才逐漸明朗了島鄉的輪廓、家族身影;對金門的文化、情感認同,於焉開始。 二○○八年二月二十五日,蕭永奇領軍的「星馬尋親修譜之旅」一行九人又飛到大馬,隔天,李麗萍與父親李耀華等家族成員已在巴生的雪蘭莪金門會館內苦苦守候,等待的人,還有尚義籍的會館主席王豪杰、西園籍的副主席黃清河,以及來自劉澳、瓊林的劉添傳、劉天助、劉志強、劉志山劉氏宗親,近百人擠入會館,個個想從家鄉帶來的族譜線索中一探族親脈絡,也要比對、接譜。看到祖先的名字、族人的下落,原鄉異鄉,透過族譜一線牽,有人興奮、有人落淚。 由蕭永奇、李榮協、梁梨鳳、李龍名、黃振佈、李秀羡、趙維文、何彩娥、劉海心等九人組成的「星馬尋親修譜之旅」,金門、台北出發,一路檳城、吉隆坡、巴生、馬六甲,再轉繞進新加坡各宗鄉會所;以六天時間,進行的,是修譜之旅,也是探訪宗情、鄉心脈動之旅。金門人遷徙海外、移民大馬的故事,也在這一趟旅程中一一浮現、顯影。 馬來亞,移民客聚居巴生 馬來西亞地理位置在東南亞、馬來半島、北婆羅州島,土地面積三十二萬九千七百五十平方公里,人口數二千四百萬人,其中馬來族占50.4%,華裔占23.7%。由十三個州組成的馬來西亞,馬來半島的十一州稱作西馬,婆羅州北部的沙巴和砂勞越州稱為東馬。 馬來西亞是一幅員廣大、物產豐富的國度,所生產的石油、橡膠、錫礦、棕櫚油、木材、可可、胡椒、菸茶等,都是主要出口產品。也是造成大量華人移民南來開墾、謀生的誘因。 金門人何時移來,缺乏明確的史料記載。流傳在移民文獻的一頁典故,一百五十多年前,大約是清道光年間,古寧頭人李煌已南渡馬來西亞雪蘭莪州的巴生,以操舟為業致富後,時逢土番作亂,李煌購買軍需品供應蘇丹協助平亂,因而獲蘇丹頒賜勛章、以禮相待,夾這層關係,華夷雜處的巴生社會,金門移民得以相安無事,也奠下日後的發展基礎。 金門人移民馬來西亞,主要聚集在雪蘭莪州的首府巴生,另簡稱檳城的檳榔嶼、馬國首都吉隆坡、馬來半島西岸的馬六甲及馬來半島以南的柔佛州、婆羅州北部的砂勞越,都有金門人的蹤影、鄉社。 在巴生,處處可見金門人的同鄉會所組織:巴生浯聲協進社、巴生金浯江伍德宮、巴生港金浯嶼公會、浮羅吉膽金浯江會館、巴生閩南公所、雪蘭莪金門會館等;其中扮演挑大樑角色的雪蘭莪金門會館有一段建築滄桑史,為安撫、收容一九三七年因日軍占領金門、如過江之鯽徙來的同鄉,而有會館籌建計劃,不料因星馬亦淪日,建會館事被迫中斷,直到一九四六年才建成。 走出巴生、來到馬六甲、柔佛州,這裡有柔佛州金同廈會館、同安金廈會館及馬六甲金門會館。柔佛州擁兩萬餘金門人,多係第二、三代移民,過去知名的人物是買下峇株巴轄濱海一座漁島的歐厝人歐峇志,現今廣為鄉人熟知的是建立龍成集團地產王國的碧山人陳成龍。曾經是鄭和遠航時的重要登陸點、有「古城」之譽的馬六甲,金門人為數不少,一九三一年即有馬六甲同安金廈會館,之後有一九四六年的馬六甲金浯江同鄉會。 位居北婆羅州的砂勞越金門同鄉會,也有一段坎坷的會史。一九三五年五月,在大華銀行創辦人黃慶昌登高一呼下,砂勞越金門同鄉會誕生,成立會館的事卻因內部有著各種意見、雜音而遭擱置,遲至一九九○年十二月十一日始建成。 再接譜,掀起追根尋親熱 大馬散居了六萬以上的金門移民客,每一個人身上也都隱藏了一段氏族與根源的身世。有人清楚自己從哪裡來,更多人無法釐清金門家族背景、難以接譜。 在吉隆坡,楊忠禮機構創辦人、丹斯里拿督斯里楊忠禮算是幸運的第二代金門移民,生於金寧鄉東堡社的父親楊清廉與同在金門出生的母親黃金切,自幼即灌輸他的祖家觀念;一九六六年,三十七歲的楊忠禮已回到金門東堡老家,並與伯父、伯母與姑母見面,一九九六、二○○五、二○○七,又歷多次返鄉祭祖興學。 在巴生,第三代金門移民李麗萍與妹妹李麗婷,從小只知祖父李冊全自福建一個叫金門的海島渡洋來,其他的,知之有限;這回從西山前族人李榮協帶來未完成、待接譜的資料,終於弄清了一張族系圖。 在馬六甲,金門會館主席張成佳坦言生活在這裡多是第三代以後的金門移民,對祖輩的原鄉已乏強烈記憶、桑梓情懷,今後會館的首要任務是協助他們尋根、找回鄉情。 在柔佛州,金同廈會館主席陳成龍及弟弟陳成虎,是在整理父親遺物時才知道自己祖籍是金門後山(碧山),又在蕭永奇提供《金門後山陳氏族譜》後,才知道父親還有兄弟,而這份族譜脈絡的架構,是在陳成龍表明「接譜」意願下,蕭永奇、吳秀嬌偕同碧山人連續三天合力在自家抄寫神音牌並經長老陳怡情的協助,才得以完成,也一償陳成龍返鄉祭祖的夙願。 在砂勞越,祖籍金沙英坑的黃武耀、黃武民,收到二○○五年才建構出、以蜘蛛花被包裹、象徵吉祥平安的《金門英坑黃氏族譜》,從中找到自己的名字,激動之情難以言喻。 以清道光的李煌為始,金門人移民大馬已跨三世紀、近二百年歷史,而追根、尋親、修譜的熱望,或因金門修譜工作者的熱切帶動,也因「星
-
《星期人物》蕭永奇修譜大業苦行僧
本報駐台特派員楊樹清/台北報導 這個人,堪稱金門一奇、金門一景。 他是蕭永奇。說他是歸鄉的漂鳥、金門修譜大業的苦行僧。 行事低調、言語表達帶點木訥之氣的蕭永奇,並不是個愛出風頭的人,這一陣子卻成了地方媒體的焦點人物,因為他帶領了一支「星馬尋親修譜之旅」九人隊伍前往南洋,行前未主動發佈新聞,原本打著悄悄去、悄悄回,但行程還是曝了光,甚至在記者緊迫盯人催促下,蕭永奇在巴生的晚餐只扒了幾口,就得趕出門在荒涼之地四處找網路系統把當日的現場照片傳送回金門。 蕭永奇,一九五七年四月二十一日出生於金沙鎮東珩村,父親蕭安堂、母張秀鸞。安瀾國小、金沙國中第五屆、金門高中第二十二屆畢業,一九七五年來台就讀海洋大學電子系、再入成功大學電機研究所取得碩士學位;也先後通過公務人員普考、高考資格。但他似乎又對公職體系興趣不大,只在通過電子科普考時,接受分發到教育部所屬的教育電台任職三年多的技術員,這段時間最大的獲得是結識了同在電台服務、後來成為牽手的台灣女子吳秀嬌。短暫公職後,蕭永奇在南榮工專電子科當了三年講師,隨後到陶瓷重鎮鶯歌發展,入信源陶瓷當經理,負責軟體、產品、市場的開發、研發工作,一待十四年。 二○○二年,四十五歲、進入前中年的蕭永奇興起返鄉的念頭,說服了妻子吳秀嬌,說回就回,帶著四名年幼、極具音樂天份的子女柏雅、柏珩、柏凡、柏涵一同回到金門定居。重返離開了二十七年的故園,需要有說服自己、家人的理由,也得有足夠的勇氣,何況積多年努力,在台灣已紮事業根基,孩子們也都習慣了都會生活。蕭永奇呢?回家就回家!沒有太多的理由,卻也隱藏了一個強大的推力──要結合自己的軟體開發特長,在金門開創、發展「族譜產業」。 趁一些長老還在、未凋零前,趕緊接譜、修譜,「今天做,可能還有厚厚一百多頁,明天再來做,可能剩下薄薄幾十頁了!」修譜與口述歷史般,在蕭永奇看來,都有著與時間拔河的急迫性,一如蔣經國當年推動台灣十大建設所言「今天不做,明天就會後悔」。 科技人背景,蕭永奇的內在實則有很強大的鄉土、人文圖像。他觀看到構成金門豐富的文化三寶:族譜、宗祠與古墓;他亦感於飽經戰亂、遷徙,不少金門譜書記錄中斷、無從接續,間接造成海外移民客尋根的困境、與原鄉情感逐漸疏離。昔日金門傳統社群、宗族結構中,每一村落、每一姓氏必定會保存一本以上的家譜,其意義在於定世系、辨昭穆,敬祖而尊宗,敦親以睦鄰,死生相顧,守望相助,是維繫社會安定的基石;蕭永奇發現金門人濃厚的宗族情感依舊在,只是傳統的修譜方式用人工、採毛筆撰寫,相當費時,要增補資料尤其困難。拜電腦之賜,蕭永奇又從「資料採礦」概念自行研發、設計一套族譜編輯軟體,首先確立修譜的基本架構,「子女與父親關係」,其次利用族譜編輯軟體進行收集相關資料,再從龐大的資料庫中找出有價值的隱藏事件,並加以分析、演算、判斷,田野調查加上科技統合,蕭永奇讓修譜、族譜編輯及列印的速度較以往快速百倍以上。 然而,再怎麼高明的科技,特別是譜書的內容與接續,仍得靠苦力上山下海、造訪村落、溝通宗族,或尋找舊譜文獻,或在「清塵日」打開神龕抄錄神主牌,或透過《金門日報》刊登的訃聞查出相關訊息,或走訪大陸、澎湖、台灣、南洋各姓氏族群補充資料;蕭永奇大部份時間所投入的,正是「苦行僧」的工作。 回金門已進入第七個年頭了,落腳處也從金寧鄉下埔下搬到金沙東埔簡單翻修的老房舍,蕭永奇仍然過著「苦日子」,苦,但每有發現與驚喜;七年來,他也發起成立金門縣宗族文化研究協會並編輯三期內容紮實的會刊,他也協力編修出版《金門賢聚盧氏族譜》等譜書,又在金門、澎湖、台灣、南洋等地辦了多次族譜展,也為很多海外未歸人圓尋根夢。 立足金門,蕭永奇悄悄掀動了跳脫傳統的「族譜革命」,推動金門成為閩南地區族譜中心、「讓金門的第三波──以族譜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成為一種可能。 蕭永奇,金門修譜大業苦行僧。返鄉無悔的堅持。
-
《鄉訊短波》南市金門同鄉大會
●本報鄉訊採訪小組 台南市金門同鄉會定明(星期日)上午十一時三十分在台南大飯店七樓召開「第七屆第三次會員大會暨會員新春團拜」,由理事長林建宇主持。 ●南縣金門同鄉會三月中改選 台南縣金門同鄉會預定三月中召開會員大會改選理、監事,已辛苦當了兩屆理事長的金門城人葉長春將功成身退、交棒,惟有意角逐新理事長的人選迄今仍未浮出檯面。 ●北市金門同鄉會烏來賞春遊 台北市金門同鄉會理、監事及顧問明(星期日)上午將在第十一屆理事長王水衷帶領下舉行「新春團拜─烏來賞春一日遊」,地點選在烏來鄉的那魯灣渡假飯店,下午特別安排欣賞烏來泰雅族原住民歌舞表演。 ●李淑睿一對子女待雙喜臨門 台中市金門同鄉會理事長李淑睿家有喜事!李淑睿的長公子聶政偉與蘇琪閔小姐定三月八日(星期六」晚六時二十九分在「新天地餐廳」(台中市崇德五路三四五號)舉行婚宴。長子的喜事後,據了解,李淑睿的女兒、當過模特兒的聶湘聆的佳期也近了,很可能在年內締下「雙喜臨門」。
-
《星期人物》許丕華再度策馬入林
本報駐台特派員楊樹清/台北報導 「………雖然我很愛他,但他卻時常與我鬥嘴,專愛挑剔我的小毛病,而且有意無意間損及我的自尊心。像罵我甚麼瘦猴子啦!白臉書生啦!還有一次竟罵我是道地的東亞病夫!………」 一九五七年元旦出版的《金門青年》,刊載了篇愛情文藝小說〈侮辱〉,署名「華影」的作者,很難想像,他就是「許丕華」;而那個戰鬥的年代,時常在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金門縣支隊所出版《金門青年》發表文章者,還有易希鎬、陳君天、許金龍、薛永義、莊熊水等人,他們中,有許丕華在金門中學高中部就讀的校長、老師,也有同學、學弟。 隔了十多年,一九六九年二月出版的另一份刊物《金門月刊》許丕華再以「華影」筆名寫了篇小說〈重疊的錯誤〉,「許久了,我沒有動過一次筆,因我正導演著一幕悲劇。現在,悲劇已經落幕了。」 〈重疊的錯誤〉之後,「華影」之文彷彿自人間蒸發;等了幾近四十年,讀者才又看到「華影」以「許丕華」本尊復出;「仙人拍鼓有時錯」、「會元天下通」、「人情留一線」、「大井無蓋大海無欄」……,從發表到結集《浯鄉俗諺風華錄》,許丕華再度策馬入林、寶刀未老,只是,文采依舊的他,已非昔日青澀的文藝少年。 許丕華,一九三六年五月十五日出生於金寧鄉后湖村;父親許乃徐在他出生那年就到緬甸謀生,由母親黃伴獨力扶養幼兒,一九四八年歸來,十二歲的許丕華才首次見到陌生臉孔的父親。父子注定緣淺,回家鄉蓋房子供妻兒安居,父親的大厝蓋了一半,一九四九年國共戰爭、金廈分離前,父親又趕緊束裝趕回緬甸,因父親在那頭也有個家——或說兩個家,在緬甸仰光先後有兩位女人,為他育了五男七女;而父親在金門短暫不到一年停駐,又為許丕華留了個弟弟——許振華。等於說,在金門、緬甸,許氏家族擁有七男七女。 珠湖小學、私立金門中學、福建省立金門中學初中部、高中部;許丕華的求學過程歷多次轉折,一九五四年九三砲戰爆發,也有一年時間流亡來台,投靠曾任金中中學校長的許績銓,寄讀花蓮中學。一九五五年歸返,入陳坑的金門中學高中部第四屆,活潑好動、具領導、組織力,與張邦育前後擔任高中第四屆僅有一班的「班長」,又在校長易希鎬銳意辦好教育所成立的「學生榮譽委員會」裡,與黃水慶、黃廷川先後擔任主任委員。文筆極佳的許丕華,也與學弟莊熊水(熊莊)經老師陳君天的指導下,在學校編起校刊。 一九五七年九月金門中學高中部畢業,許丕華沒能在保送入台灣各大學的十人名單內,選擇留在家鄉,同年十一月進入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金門縣支隊服務,從幹事、輔導員當到組長,一九七三年至一九八六年再當了十三年的總幹事,隨後奉調台灣,任救國團總團部專門委員,直到退休。一九五七年至二○○三年,許丕華在救國團服務的時間長達四十六年。這個紀錄,救國團之最。 職場退隱,卻是人生另一舞台的精采開始。不必再為總統李登輝、陳水扁寫講稿了;許丕華重新提筆創作,一句句、一篇篇金門鄉諺俗語,鄉土禮俗、先賢事蹟、傳世警世、時令節氣,無不直擊人心;所結集出版的《浯鄉俗諺風華錄》,堪稱金門鄉諺經典。他也應聘金門縣政府顧問、接任金門縣文史工作協會理事長,活躍於鄉事活動。 父親留下一個散落、不完整的家;許丕華與「榜林水查某」黃秀鳳則用情打造一個美滿祥和的家,大兒子許俊明東海大學公行系畢業,任職遠東百貨處長;二兒子許俊麒文化大學機械系畢業,擔任太魯閣棒球打擊場副總;獨生女許玉娟逢甲會計系畢業,任職安泰人壽襄理。 許丕華,筆力猶壯、鄉情猶濃,再度策馬入林,人生又有了新開始。
-
《鄉訊焦點》金中老同學半世紀後再相會
●專題報導/本報駐台特派員楊樹清 老同學,金玉滿堂喜相逢 畢業五十年了,這是他們第二度同學會,卻是首次在台灣舉行。冷雨冷空氣中,有著溫熱的期盼。 二○○八年二月十七日、農曆戊子鼠年正月十一日,星期天中午十二時,台北市松江路152號三樓,「金玉滿堂」湘菜餐廳303室。金門中學高中部第四屆同學會。 同一屆、僅有的一班,全數男生,被稱作「和尚班」,三十人就學。五十年了,凋零了六人——包括去年六月過世的連榮輝,那麼,還有二十四人,扣掉一畢業就遠居新加坡的顏長裕,人在嘉義的張大立,留在金門的許金龍、許炳錫、蔡清力、蔡錫忍。請柬寄出了,電話也打了,怎麼算,即使攜家帶眷,也只能坐滿二桌。 新春假期,出國的、返鄉的、臥病的,誰會到,誰不會來,仍有太多的變數。 等待同學陸續報到的空檔,「班長」張邦育、許丕華搶先報到了;許丕華自包包中取出一張保存了五十年,仍清晰可辨的畢業老照片。連同導師王大鵬在內,計得二十四人,這張老照片去年金中五十六周年校慶前夕,搭配許丕華的文章〈金中榮光耀寰宇——高四屆歡慶畢業五十週年〉,五月十八日曾在《金門日報.浯江副刊》刊載過,當時就引起很大的回響,但因年代久遠,無法一一列出戴大盤帽的影中人的名字。 現在,每張臉都給抓出來了。就待影中人來相聚。 和尚班,烽火動盪中流離 時光必須倒退到五十七年前。一九五一年私立金中中學、私立金東中學合併為福建省立金門中學,設初中部、高中部,九月三日開學,校長是外省籍的傅亢、副校長是金門籍的許績銓,校址位於後浦西門外的軍事建築「中正堂」。 金門中學高中部第四屆的畢業生,就是福建省立金門中學成立後第一次對外招考的初中一年級新生,算法上也是金門中學初中部第四屆。他們在「中正堂」生活了三年多;許丕華在文章中回憶,入學那年,我們每一位同學在民國四十年深秋初冬的北風中,由司令官胡璉將軍帶領,加入校長傅亢、訓導主任鄔映雪及全體老師的行列,清晨六點時分從三公里外的『山前』的山坡上扛石頭回學校築圍牆,現在母校大門兩側圍牆的每一塊石頭,都是金防部的長官、城區的公務員與全校師生每天肩扛回來的成品;學校周邊的每一株『木麻黃』也是全體同學辛苦挖穴、填土、栽植、澆水、保活,必須通過檢查確定『存活』才能了卻分配完成的『責任』;由學校往西走向『同安渡頭』路溝旁的『防空洞』是我們一鋤一鋤挖掘的」……。 結束「中正堂」初中求學歲月;克難的一九五四年的「九三砲戰」把他們推向「陳坑」。九三砲戰期間,十一月十八日,共軍的砲火猛烈轟向城區,金門中學校舍所在的「中正堂」慘遭落彈,三位教師劉照、羅莎、孫效鵬及一名學生黃成本被砲彈擊中身亡,另一教師戴何樸重傷,驚天動地的砲擊,迫使金門中學遷校至較隱密的金湖鎮陳坑村陳景蘭大洋樓。 「中正堂」時期是金門中學首次對外招考的初中部一年級新生,遷徙到「陳坑」後又成了金門中學高中部高一新生。校長也換作了易希鎬。命運之手似乎早已對這群烽火學子作了安排,在動盪中尋找出路。 許丕華在文章裡以驚人的記憶繼續追索,「陳坑階段的師資都是一流的,套句大陸的口語:都是『高水平』,只是員額不足,由軍中的優秀軍官兼任,記得國文的王大鵬、蔡乃涵、董仁慶,英文的葉華成、左祖耀,數學的許永燮,地理的康天元,理化的朱永福,教務主任周建寧,訓導主任劉先疇,事務主任劉代耕,教官謝逢源,童軍郭冷塵,體育鄒惠湘等等,至今仍令我們念念不忘。」未寫上去的教師,還有教國文的陳君天、教博物的金門人許績煥。 一九五七年九月二日,「九三砲戰」爆發三周年的前夕,金門中學高中部第四屆的同學們被導師王大鵬召集到陳景蘭洋樓大門前拍畢業照。 快門按下、「口卡擦」一聲,留住了「和尚班」畢業生僅存的畫面記憶,這些人是:許炳錫、唐敏智、薛天佑、許丕華、蔡錫忍、許清聰、張大立、蔡清力、連榮輝、倪國榮、王德清、蔡永堅、顏長裕、吳民生、洪福壽、葉梓安、張邦育、李金塔、蕭福平、林朝文、顏達理、薛永義、張少民等二十三人,但也有趕不及拍照留影的十人:李友漢、張成泰、許金龍、許鎮土、黃水慶、洪建平、李文濺。 再點名,寫下一張風雲榜 高中畢業已跨過半個世紀,同學們早登「花甲」或入「古稀」之年,並且兒孫滿堂了。回望、檢視三十位同學走過的路,在社會上取得的成就、作出的貢獻,這一屆、這一班,不得不說異常驚奇。 三十人中有十人上大學、一人入軍校。南門人、台大土木系畢業的林朝文曾任金聲戲院董事長、金門總工會理事長、台北市捷運工程局正工程師、翡翠水庫秘書;外省人吳民生台大畢業又留日獲醫學博士;南山人李金塔與北門人倪國榮都自政大外交系畢業,與蕭萬長同班,李金塔三十七歲當上國民黨金門縣委會主委,一九八五年出任國民黨駐泰國總支部特派員,倪國榮經歷過金門高中教師、訓導主任,也曾任職法務部調查局;北山人張成泰與同學洪福壽都自成大畢業,張成泰當過金電總經理、洪福壽當過中學教師;瓊林人蔡永堅與南門人葉梓安畢業於興大,蔡永堅中學教師退休、葉梓安華僑銀行經理退休;南門人唐敏智、北門人顏達理,畢業於中興大學法商學院,唐敏智當過湖中校長、顏達理當過金門郵局局長;北門人張少民從僑大轉政大國貿,先後任教沙中、育達商職,後轉往救國團金山青年活動中心任副總幹事;外省人,唯一讀軍校,上校退伍的張大立後改名張國興,其父張鳴岡曾任金門《正氣中華報》社長。 具教職背景者還有南山人、當過小學校長的李友漢,以及南門人許鎮土、瓊林人蔡錫忍、前水頭人蕭福平、珠山人薛天佑、薛永義、古寧頭人李文濺。 在其他領域表現傑出者,企業界有洋山人張邦育,現任東光船務董事長;另外,東門人顏長裕、西門人王德清、南門人許炳錫、后湖人許清聰、田墩人連榮輝也都從商;中蘭人蔡清力曾服務於金門衛生院、南門人洪建平曾待過金門電信局;曾任職公營、黨部、社團高階主官者,有東門人、曾當過金門電信局局長的黃水慶,後湖人、當過國民黨金門縣委會執行長的許金龍,後湖人、在救國團任職四十七年後、自總團部專門委員退休的許丕華。 寫下一張傲人的成績單。金門中學高中部第四屆三十名同學的「風雲榜」終於在戊子鼠年「金玉滿堂」的台北同學會中釐出一個樣貌;只是,歲月令人感傷,名單中,唐敏智、洪建平、薛永義、李文濺、黃水慶、連榮輝等六人已先後離開人世;能夠趕來參加五十年後同學會的老同學,
-
《鄉訊留言板》●
金玉滿堂同學會—金門中學高中第四屆這一班喜相逢 「同學會怎麼不見了?」 去年九月,《鄉訊》一連五波作了五個大版的「金門同學會」專題,激起了廣泛回響,隨後喊卡,因為還有許多「同學會」以外的鄉訊專題待發掘、製作,但常有鄉親讀者跟我們提起,「同學會」很溫馨、動人,值得不定期追蹤、報導。 新春期間,《鄉訊》休了兩周「長假」,現在,我們回來了,也帶來了新一輪「同學會」—金門中學高中部第四屆老同學半世紀後在台北市「金玉滿堂」重相聚的感人故事。五十年了,歲月催人老,望著老照片的影中人,三十位同學只能跑出報到十來人,卻未減同窗、同鄉之情。「金玉滿堂」同學會的故事,就當作《鄉訊》迎新春的一次演出吧!
-
《鄉訊短波》
團拜‧春酒‧燈謎晚會─旅台同鄉新春熱鬧滾滾 ●本報鄉訊採訪小組 新春期間,團拜、喝春酒、辦燈謎晚會,旅台金門同鄉熱鬧滾滾。 二月十六日晚,台中市金門同鄉會在新理事長李淑睿帶動下,於中市「新天地」餐廳辦了場溫馨的新春團拜;二月十七日晚,成立進入三十年的桃園縣金門同鄉會在理事長楊榮煥主持下,於中壢「大甲蟹」碳烤海鮮餐廳舉辦新春團拜;二月二十日晚,台中縣金門同鄉會理事長洪資源所經營的中倫保險經紀集團在台北國賓飯店喝春酒,現場國樂演奏,金門同鄉也坐滿一桌;昨晚,烈嶼公共事務協會由會長林永輝帶領下於中和市迎新春、喝春酒。 團拜、春酒外的元宵佳節,二月二十一日晚,金門籍的中和市民代表戴德成偕台北縣議員簡文柳在中和市圓通路舉行「市民元宵節燈謎晚會」,吸引了許多金門同鄉前來同樂。
-
《鄉訊留言板》
鼠年鄉訊報告──尾牙鄉宴中除舊佈新 這一期《鄉訊》見刊時,已接近歲次丁亥年的歲末、準備迎接歲次戊子鼠年的到來;我們特別製作<尾牙鄉宴 飄送濃濃高粱酒香>專題、配合多張圖片,讓鄉親讀者多方感染旅外同鄉的溫馨年節氣氛。 同時,也要向鄉親讀者報告,未來連續兩個星期六(2月9日年初三、2月16日年初十)的《鄉訊》,因受《金門日報》新春版面調整的影響,將暫停出刊兩次。此一時間如有重要旅外鄉事活動消息,我們會發稿供要聞版刊登。 期待短暫休息、新春後登場的《鄉訊》能有一番新風貌,也藉此祝福愛護、支持《鄉訊》的讀者新春吉祥、「鼠」於您的「鼠」年有「鼠」不完的福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