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
文化資產人才培育體系的關鍵意義
人才培育在社會發展的每個階段,都扮演著關鍵性的角色;常言道「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充分的說明了人才培育工作的重要性及其困難度。教育,屬於文化傳承的一部分,文化和文化資產教育更是一項不容忽視的議題。 名詞,代表著一項重要的定義或觀念。然而,相同的名詞常因著時空的變遷和社會需求的轉變,發展出不同形態的對應方式。諸如「通訊」,在人類發展過程中,曾經出現不同方式的信件郵遞、電報、Telex、電話、傳真、手機、電子郵件以及現行多元多樣,針對不同族群不同需求的通訊軟體(APP)。這些現象,可充分說明維持一項觀念下,在實踐端與時俱進的必然性與重要性。 文化,基本上是一種生活方式的綜合表現,同時包括由實質生活中提昇至抽象層面的生活觀念;一般亦也有形而下與形而上之說。兩者,都是文化,以環境為載體,發展的傳統禮俗、生活知識以及建築聚落生產設施等有形、無形資產,也都是文化的具體表現。 文化,也是一種生活的基本知識,這種知識我們可以稱之為教育體系裡的通識;包括了人文類的文學、歷史、地理、公民以及科學領域的物理、化學、生物數學等,涵蓋了在地、本國以及國際的相關基本知識。通識教育被視為一位公民的基本素養,由國小、中學甚至大學都有類似的課程;這些課程的連結和整合,以及在地知識的導入,則是一項重要的挑戰。諸如,近十幾年金門學和相關豐富的金門研究,是否可以考慮有系統的定期評估,並導入各級學校的通識課程;從而由基層建構起一系列對金門文化的理解與認知能力呢? 專業人才的培育則是另一項嚴峻的課題。大學教育對於傳統有形、無形的人才培育,包括調查、研究、修復、保存、紀錄、傳習、推廣、防災、產業加值等諸多課題,並不是單一系所的研究範疇所能涵蓋,倘再加上金門特有政治、經濟、軍事、歷史、民俗以及僑鄉等議題,則更是複雜。亦即,梳理研究脈絡,建立跨域整合的機制,藉專題或研究中心的方式,規劃長時期的整合研究並培育人才,應是必須考慮的方向。學部,以培養各領域基本能力為主,跨域人才,宜考量在研究所以上的層級。如何留住人才願意在金門就讀深造,導入各界資源共同協作,則是另一項課題。 傳統匠師和無形文化資產傳習,是另一個專業人才的挑戰。文化部近年已逐步建立制度,並在張文帝洋樓修復案中建立金門匠師培訓基地;縣府建設處和金門高職開設傳統匠師培訓班,以及目前金大正在執行的古蹟修復工地負責人培訓等;都是有效的整合各方資源基於「法規」,建立長久推動的有形無形人才傳習認證制度的努力,令人期待。 行政人才,是一般較少被討論的部分。諸多前期工作都必須透過行政機制的政策、法規、計畫逐步落實。行政人員本當依法行政,然而,保存金門文化教育是全體金門縣民的責任,而不僅僅是文化局或教育局的業務職掌。這項觀念如何藉「跨域整合」有效規劃推動,是一項重要挑戰。透過有系統的規劃,藉著在職教育、培訓、工作坊等方式,協助行政人員瞭解本身的專業和法令規章,可以為金門文化保存作什麼貢獻,以及如何落實,應可對行政人員的再進步提供助益。 綜上,金門擁有豐富的有形無形文化資產,人才培育傳承工作的重要性亟需開展,應是一項普遍的共識。然而,如何將這些需求和機制、資源有系統的盤點、整合,從而建構金門文化資產通識、專業、行政等人才培育體系,對現階段的金門,是一個十分迫切的關鍵課題。
-
且談侷限空間危害及預防宣導會
「侷限空間」!這個近年當令之名詞何謂也?所謂的侷限空間,通常係指「密閉空間」,或「部分開放且自然通風不足之空間」也。該空間一般來說,並非是一般勞工連續停留工作八小時的作業場所,而是特殊短暫之工作場所,諸如儲槽、蓄水池、污水池、坑、井、地下水道、隧道、人孔、穀倉、油槽及船艙等。其主要特徵為通風不充分,可能因累積有害氣體,或形成缺氧狀態;或造成人員中毒或缺氧窒息;或因累積可燃性氣體,與空氣混合使濃度達到爆炸範圍,而引起火災、爆炸等。侷限空間內如設有電氣設備、機械設備或儲存穀物等,亦可能因空間狹窄,加上工作方式不適當,造成人員感電或不慎墜落、遭機械絞傷或穀物掩埋窒息等。因此,有關此方面之安全,目前已成為公私部門重要之課題。 有鑑於此,金門縣政府社會處,為預防侷限空間,所可能產生之職業安全衛生危害, 預定於八月四日辦理「金門縣109年侷限空間危害及預防宣導會」主題教育訓練活動,預計辦理參與人數九十人,歡迎報名參加。 社會處表示,參加侷限空間危害及預防宣導之人員,將給予「職業安全衛生管理員/師、一般/營造業職業安全衛生業務主管(甲、乙、丙種),及有害作業主管」之在職教育訓練,時數六小時擇一證明使用;另具有公務人員身分之參與學員,將予登錄公務人員終身學習時數六小時。 金門縣109年侷限空間危害及預防宣導會訓練課程內容,含括法源依據、侷限空間作業發生案例、缺氧的危害及預防、緊急應變基本配備等。講座講師蔡一主老師,現任世侑安全衛生公司總經理,並於嘉南藥理大學,及輔英科技大學擔任職安講師,其專業領域為安全帶懸吊生理反應,及錨定破斷強度等研究,對侷限空間危害預防之研究,擁有多年的現場實務經驗。 就先進城市有關侷限空間危害之防範,通常依循下列方式為之:首先是教育訓練與演練:雇主對從事侷限空間作業之勞工,應依勞工安全衛生教育訓練規則規定,施予必要之安全衛生教育訓練。其次則是公告與標示:雇主使勞工從事侷限空間作業時,應將相關危害之防範予以警示。其三是雇主應禁止與作業無關人員,進入侷限空間作業場所,並標示於顯而易見之處。再來是危害隔離:雇主使勞工於侷限空間從事機械之掃除、上油、拆卸、檢查、修理或調整時,有導致危害勞工之虞者,應使該機械停止運轉。為防止他人操作該機械之啟動,應採上鎖及設置標示等措施。最後是事故發生時之緊急措施:諸如緊急聯絡方式等,以維安全。 保障從事侷限空間相關作業之勞工安全與健康,防止職業災害,不僅是家庭社會之基點,更是一政府安民保民之重要政策。我們在樂見金門縣政府社會處,能前置作業,舉辦「金門縣109年侷限空間危害及預防宣導會」之餘,更應將此安全防範良習,植入社會人心,培養良規,使金門成為長治久安之社會,進而厚生養民,以振金門!
-
暑假打工旺季 慎防詐騙剝削
炎炎暑假來臨,許多家庭經濟狀況不佳的青年學生常會利用暑假期間打工賺取學費,亦有許多在學學子都會選擇透過打工方式先體驗瞭解職場生活,進而累積個人工作經驗與能力,勞動部特別提醒雇主與青少年朋友,工讀生的工時、工資及休假等勞動條件,均與一般勞工享有相同的權益。 雖然從事工讀或打工的族群多是學生,但從法律上來看,包括工資、工時、休息等勞動權益,與一般勞工並無二致,均以《勞基法》為最低基準。然而,可能因為打工族年紀較輕、社會經歷尚淺,往往忽略了自己的勞動權益。青少年是國家未來勞動力的生力軍。因此雇主要重視員工的勞動條件及職場安全,並遵守勞動法令規定;青少年朋友打工時,如發現雇主有違反法令情事,可就近向當地勞工行政主管機關或撥打「1955」勞工申訴專線提出申訴,以維護勞動權益,雇主如因勞動法令認知不足而有協助需求,亦可提出諮詢或訪視輔導申請。 隨著暑假來到,打工熱潮也逐漸升溫,青年學子無非是想賺生活費或累積社會經驗,然而詐騙集團看準學生社會經驗不足,會以輕鬆賺錢的弱點下手,導致打工詐騙陷阱時有所聞,常見的打工陷阱有扣留財物或收取保證金、假徵才真銷售產品或服務、勞動條件刊載不實、假徵才誘投資等,也常以公司薪資入帳為由,騙取提款卡、個人資料,讓求職者冤枉成為詐騙人頭戶等等。 由於求職陷阱日新月異(如透過臉書、Line或求職網站等)充斥著就業市場,往往造成求職者上當受騙,而且年輕學子涉世未深,缺乏社會經驗,更容易落入求職陷阱中。若青年學子在找工作時,需仔細留意徵才內容是否合理,或雇主要求求職者提供與職缺內容無關的隱私資料時,應予拒絕,求職時多一分留意則少一分被詐騙的風險,必要時,可撥打防詐騙專線「165」洽詢或檢舉。 漫長暑假2個月,許多年輕學子想趁著暑假打工賺外快,提醒青年學子應提高警覺勿輕下決定,或事前與家人溝通討論及調查諮詢同行業界意見,作好相關查證工作絕對是保護自己的必要程序。年輕朋友打工求職應牢記「7不3要」的防詐原則:「不繳款、不辦卡、不購買、不飲用、證件不離身、不隨意簽約、不非法工作;面試要陪同、不合常理要存疑、公司合法性要確定」,否則可能沒賺到錢還先倒賠,更不能將銀行存摺、提款卡出租、出借任何人使用,以免淪為詐騙集團人頭帳戶而吃上官司。 年年暑期有人打工,也年年有勞資糾紛發生,詐騙案件更是時有所聞,在工讀體驗職場環境的過程中,安全與權益同樣不容忽視。除了相關單位需為打工學子權益把關,父母亦須留意孩子工讀狀況,以保障打工學生在職期間之工作安全及勞動權益。
-
來後浦十六藝文特區聽音樂
夏日炎炎,七月十日起至九月五日,每逢周五、周六的晚間七時三十分至九時,金城鎮公所在「後浦十六藝文特區」推出常態性的音樂展演活動,邀請傑出的音樂工作者為鄉親帶來最精彩動人的表演,在充滿古色古香的後浦小鎮,伴隨著夏夜的涼風,一起進入時光隧道,享受欣賞音樂饗宴來消消暑氣,為「放封」後疫情新生活「跟風」。 後浦十六藝文特區是金城鎮中興路與莒光路交錯的中心地帶,在戰地政務時期還有金聲戲院、育樂中心、金城戲院的年代,車水馬龍、人潮絡繹不絕,商業行為興盛,店家林立生意熱滾滾,商圈素有「金門西門町」之稱,但隨著軍隊撤軍,後浦商圈逐漸沒落。金門第一大姓的陳氏,於清光緒30年(1904年)為顯現宗族情誼發揚互助孝悌忠信友愛傳統美德,由陳佐才等人倡議下興建陳氏總祠,宗祠旁廂房係屬陳氏宗親會公產,早年是經營南北貨的商鋪,屋前廣場及周邊市街有不少流動攤販,熙來攘往商機十分蓬勃,台海戰役爆發後一度做為「粵華官兵福利社」,陳氏宗祠於民國六十三年重修,並於民國九十二年被登錄為歷史古蹟,十六間街屋卻在歲月和戰火摧殘下逐漸破落,為後浦城區閩南建築精華,直到民國一百年修復,外觀仿照舊貌、保留古意,以「百年風華,美麗再現」開幕,透過官方和民間的合作,導入發展潛力新亮點,招募具有在地性和獨特性的文創業者進駐,在金城鎮公所的評鑑及監督下多次汰舊更新,風格獨具的業者各顯神通,營運多年後這個琳瑯繽紛的文創特區逐漸在島內外打開知名度,吸引國內外媒體主動報導,也常有許多觀光客會在社群網站上分享「後浦16藝文特區」的消費經驗,還有消費者慕名而來,多元性質儼然形成文創主題產業聚落,活化傳統老街創新商機,成為民眾休憩的重要場域,也是鎮內舉辦市集、音樂會的首選。 今年農曆新年後疫情嚴峻,兼顧防疫與維護民眾健康安全前提下,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公布「社交距離注意事項」後,建議民眾避免出席展覽會、體育競賽、演唱會等近距離接觸之社交活動,也應避免進入與維生無關之娛樂等性質之場所,人與人之間在室內應保持1.5公尺、室外保持1公尺之距離,藝文、餐飲及休閒活動受室內100人、室外500人的限制,以降低社區感染與傳播的機會。隨著國內疫情趨緩,為了讓民眾逐步回歸正常生活,啟動防疫樂活新態度,可以放心觀賞戶外型態的音樂會、藝文表演及體育賽事等各項戶外活動,或從事踏青、運動、旅遊等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動。 原來因疫情影響的規定或限制做大幅度的解封,但是民眾在經歷了幾個月的緊繃生活後,重新調整作息與方式,迎接後疫情時代的新生活,在疫情解封後持續維持個人防疫措施,放下過去過度不安和恐懼,趁機檢視自己生活型態後做調整,規劃充實的作息與運動,強化自己的免疫系統,重拾健康快樂的規律生活。 後浦十六藝文特區經過金城鎮公所規劃後,近年來積極改善商圈整體環境,也重視文化、藝術及消費的結合,以促進地區經濟發展,進而提升民眾生活品質為目標。在暑假期間以常態性的音樂展演活動,來構築金門目前較為缺乏的「停留據點」,也提供各類表演藝術團體有更多發展空間及舞台,無異是為悶在家的宅經濟,製造透氣放風解壓的機會,逐步恢復民生及產業的正常運作,提供各類型藝文活動,並重啟民眾接近文化藝術的信心,透過各類節慶活動、文宣推廣,以活絡商圈人潮。
-
建構產官學溝通平台 深化體驗式旅遊模式
隨著振興券的發放與暑假的到來,金門的觀光產業在這一波「報復性旅遊」的熱潮中,也是蓄勢待發,不僅希望能從前幾個月的蕭條中復甦,還能以其「類出國」的行程與「異國風味」的景點,吸收因疫情管制而未能出國的旅客所創造的消費。縣府不僅自七月一日即投入了此一觀光的熱潮,並開出了月月有活動的規劃,還推出了「1+1振興券」,並將振興券的《請領須知》及《核銷須知》公告於官網專區,藉此鼓勵地方百業搭配推出優專方案,共同促進景氣,活絡在地經濟。不過,由於經歷了好幾個月的衰退,地方產業已是嗷嗷待哺,金門的地方經濟需要更高強度與效度的政府介入,方能在這一波振興券經濟裡具有更高的競爭力,而此一高強度與效度的介入策略,即需要穩定的產官學溝通平台的建置。 根據目前縣府提出來的規劃,金門自七月一日之後會有一連串的活動,其中包括「金門防疫666,安心來金好Fun心」(7\1-8\31)、2020金門親子嘉年華(7\1-8\31)、後浦十六藝文特區音樂季(7\10-9\5)、金門中秋博狀元餅(9月)、金門老兵召集令(9\30-12\15)、海洋藝術季(10\1-11\30)、烈嶼鄉芋頭季(10\11-11\15挖芋體驗)、金湖海灘花蛤季(主活動日10\2-10\4),及高粱老街風獅爺文化季(8月-11月),可說非常的精彩。其精彩之處,除了包含了傳統的景點式觀光,藉此呈現金門特色之外,也出現了體驗式的觀光活動,令觀光客得以從中深度地領會金門之美,並與在地文化更真實地互動,進而讓來金的觀光客會有流連忘返,以至於會有一來再來的感受。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自2016年民進黨政府上台之後,由於兩岸關係的緊張升高,在陸客減少的狀況下,除了不斷開拓來台的觀光新客源之外,也就是採取補貼國旅的方式,來發展觀光。但是在近三年的補貼政策之下,國旅的人數卻連續三年下滑。尤有進者,精緻深度的旅遊又被透過補貼政策而生成的低價團搶走了客人。這種搶短線的觀光政策,別說造成業者之間的惡性競爭,對於地方上的產業生態來說,也不是健康的發展。其中,對於以文化立縣的金門來說,更是不利,因為觀光客只能走馬看花,而業者也就呼應地帶行程、買特產與紀念品,而難以發展深度旅遊的行程。因此,不僅遊客們沒能好好地認識金門,來了一次之後也不容易想要故地重遊,就是金門民眾也難以從這種打水漂式的政策裡,好好地經營出高品質的生活環境。 金門縣政府與觀光業者近年來所致力發展的體驗式旅遊,即是想要擺脫上述扭曲政策的影響。不過,體驗式旅遊一來需要產官之間的互動,方能讓活動內容更深入與多元。尤有進者,金門的觀光據點幾乎都是由官方管理,更使得產官之間的互動與合作更加重要。而且,參與互動的官方單位,斷不能僅止於觀光處,還需要與文化局、國家公園等多部門的單位共同合作;其次,旅客的反應對於體驗式旅遊也非常的重要,了解了民眾回饋,才能掌握活動是否深入民心,並以之而有動態的調整。台灣產業的成功,除了歸功於企業本身高度的彈性之外,還在於中低階文官、中小企業廠商,及研究中心工程師之間例行性的互動所建立的專業社群。將場景換到金門的觀光業,想要發展一個具有前瞻性的體驗式觀光策略,也就需要建構出一個產官學合作的溝通平台,並因此需要縣府更高強度與效度的介入。
-
防疫不懈 經濟起步
「國內鬆綁,邊境嚴管」此是政府當前防疫政策,而在振興經濟面向,也有具體措施作為,其中包括全面救急濟困,透過輔導、補助、減免稅、編列鉅額特別經費預算,發放三倍券等,致力於防疫與振興經濟,期以確保國人健康,帶動經濟繁榮,安定社會人心,促使國泰民安,堪稱良政上策。 無可否認,溯自疫情爆發以來,迄今眾生惶恐不可終日,隨著國內疫情平穩,鬆綁與振興經濟兩者兼顧,齊頭併進,正是民意心聲,合乎民需民求。 儘管國內已經八十餘日未有本土案例,卻又傳出日生在台求學返日、菲人轉機、國外返台者各一人驗出確診案例,消息傳出,立即成為社會熱議話題,由於也有源頭不明者,因而有人咸表鬆綁太早,有人建議邊境管制不容稍懈,也有專家學者,呼籲防疫主管部門考慮全面篩檢,意見分歧,各有主張,惟多支持政府所採因應方案,審視國內外疫情發展,結合實際狀況,亦步亦趨,看準、行穩、做好,大家心頭捉乎定,步伐在,不致僨事。 國內鬆綁號角響起,各行各業,應聲啟動開跑,端陽連續假期大量人口外出旅遊,邇來台金民航班機班班客滿,小食店有生意了,觀光據點人頭攢動,民間快艇加入營運,大膽登島參觀人流倍增,從見唯有大家起而行,一起為做好防疫與振興經濟而努力最實在,畢竟有行動就有能量,做好防疫如此,振興經濟亦復如此,亟需大家攜手併肩向前行。 持平而論,由於疫情之影響,百業蕭條,經濟低迷,雪上加霜,影響所及,大家生活變調,如今全球確診人數已破千萬眾,死亡多達五十餘萬人,國外疫情依然嚴峻,倘若防疫工作做不好,大家之生命健康就不保,如果經濟不起色,大家日常生活也就不會好。緣此,爰特藉此籲請大家牢記防疫須知指引,落實防疫不忘拚經濟,拚經濟不忘防疫之要求,大家告訴大家,一切由己做起,保護自己也保護別人,推己及人,防疫無破口,經濟復甦可望可及。 政府紓困政策,係為因應疫情衝擊民生大計,應為而為,不得不為之權變措施,諸如普發三倍券,旨在刺激消費帶動經濟發展,就事論事,有其時間特性、階段性,治標而非治本,尤以發放三倍券正式上路實施,有人說好,有人有意見,欣見金門加碼,發放〈一加一〉振興券,舉凡符合標準規定之縣民,每人可以現金二千元,換領面額五百元振興券八張,合計四千元振興券,並依不找零規定定點消費,二千元換四千元,雖然不如發給現金,任君隨意消費來得方便,惟就刺激消費而言,有助帶動繁榮經濟熱度。換言之,少些政治,多些經濟,少些批評,多些鼓勵,互許互勉,動能最大。 總之,防疫萬勿大意,最忌心存僥倖,金門位居海上離島,當大家殷盼觀光事業蒸蒸日上之際,更須倍加提高警覺,人多則什,杜絕破口,重中之重,但願蒼天祐我眾生,疫苗早日問世,對症下藥,藥到病除,金門平安、平順、安然無恙,盛況再現。
-
防範國土流失 取締大陸抽砂船盜砂不可緩
縣府日前召開「金門海岸致災地點防護及因應措施」提案之各侵蝕點位權責分工研商會議,由秘書長陳朝金主持,水利署、第八河川局、營建署、金管處代表,以及各鄉鎮公所代表與會。結果金管處表示沒有預算經費,水利署代表則建議,由金門縣政府在全國水與環境改善計畫提計畫,來爭取經費辦理。 縣府秘書長陳朝金則裁示,海岸致災地點防護,是政府部門的事,由於議員和民意代表關注生態環境和保育,因此,針對新頭、后沙、中墩出海口、貓公石海岸、車轍道3.5KM處、黃厝、后頭地區│L56據點、后頭地區│車轍道1KM處,這八個點做適度防護,有其必要性。 面對金門海岸的遭侵蝕退縮,相關部門單位卻沒有編列預算做好防護,這是相當令人錯愕的事,看看金門四周海域海岸一直退縮、裸露,這不是縣府有能力去防護,而是需要中央政府正視這個問題。 金門海岸侵蝕嚴重,大陸抽取海砂,是造成金門海岸被侵蝕的重要因素;而且,金門海岸砂源又少,要維持海岸的平衡非常困難;大陸抽砂船越界盜採海砂不僅是無視國防邊界,更嚴重的是造成金門島嶼環境的破壞。中山大學海洋環境及工程學系教授李忠潘研究團隊曾追蹤大陸抽砂船盜採海砂對金門海岸環境造成的破壞,並證實採砂作業確實會致使金門國土侵蝕流失,金沙鎮的洋山、西園海岸的軍事碉堡就深受海岸掏空影響。 大陸因興建大嶝機場填海造陸,長期的抽取海砂,金門又沒有山可以補砂,海岸會一直往後退縮,即使做海堤去保護海岸,也是保護不住的;因海岸侵蝕的結果,岸上的水泥大纜樁,整個露出來;像金城雄獅堡至慈湖段海岸,紅土的崖壁也被海水侵蝕崩坍,衛兵崗哨也已躺在海灘上,小金門青岐南山頭的衛哨也是如此,看得令人怵目驚心。 中國大陸抽砂船抽走海中顆粒較粗的砂,導致海浪直接侵蝕金門岸上泥土層,顆粒較小的泥土快速流失,岸際崩落速度愈來愈快,這些沙灘流失後就永遠不見了。據專家指出中國抽砂船若抽走十萬立方公尺(十四.五萬公噸)的海砂,就會造成金門北岸範圍一公里的沙灘下陷一公尺,陸地更會因此倒退一百公尺。 早在2014年,《天下雜誌》就曾報導中國船隊在金門海域猖狂違法抽砂,轉賣建築工地賺取暴利,影響航道安全、造成海岸線倒退,也嚴重破壞生物棲地與生態。但五、六年過去了,大陸的抽砂船一樣在同一海域抽砂,根本甩都不甩你。 海巡署近年對此加強執法,例如2017年在金門查扣「遠泰99號」抽砂船、2019年在連江查扣「鴻達51號」抽砂船,分別由金門地院、連江地院對船員判刑定讞,船隻則公告拍賣,「遠泰99號」法拍所得新臺幣2,133萬元、「鴻達51號」所得也有4,819萬元,對國庫不無小補,但查扣拍賣何以仍赫阻不了? 由於非法抽砂之危害極大,危害公共安全,因此大陸進行嚴打,大陸抽砂船進而轉往金門海域中線處聚集形成抽砂船團,俟機非法越界盜砂。大陸非法砂石船作業模式採取:(一)靠近海域中線得迅速逃逸。(二)利用夜間抽砂作業規避登檢。(三)抽砂船集體行動相互通報,倘發現巡防艇巡航時,即以無線電等方式通知其他抽砂船迅速離開。基於前述原因縣府雖從102年將罰鍰提升為新台幣300萬元,但取締到案大陸抽砂船案件仍偏低。 要保護金門的海岸線不流失,根本上要標本兼治,除了治標要養砂,防範砂石流失外,治本就是要繼續嚴加取締盜砂,否則再十數年金門島會越來越瘦,屆時悔之已晚。
-
親子嬉遊嘉年華 友善共融樂活島
陽光、綠野、田園、碉堡、水岸、潮間帶都是活動場域;聆聽、賞玩、手作DIY、體驗、互動,各式各樣活動方案同時開展;把親子活動升格為全縣共融串接,顯現多樣性,活躍滿浯島,這是開浯以來第一次。揮別疫情干擾,金門縣要讓在地的共融和樂,外來的刮目相看,體驗友善;金光燦爛浪淘沙,親子樂活,知性之旅,嬉遊一夏! 金門縣政府與中央安心國旅補助方案7月1日同步啟動,整合縣府單位、「四所一廠」,串接鄉鎮、社區、社團、學校與民間業者共同參與,藉由「金門親子嘉年華活動」與「金門防疫666,安心來金好fun心」,金門零確診,安全遊金門!精心規劃0701-0831整個夏日親子旅遊活動,全島遍地開花,場場精彩。 一張「金門親子嘉年華」活動地圖,一目了然,可以按圖索驥,任選所需,自由參與。這是金門有史以來,第一次將所有親子遊程地景串接地圖化,顯示本縣重視扶幼共親職,樂活全世代,讓教育、人文、觀光冶於一爐。這個暑夏,充塞親子共融風,體驗友善樂活新天地! 自1994年聯合國訂定國際家庭年,每年0515日為國際家庭日以來,主軸就是提倡親職教育,在我國尤其重視家庭教育。傳統家庭教育或親職教育都是由教育部門或學校自主管理,其他部門或單位只是零星點綴式,從未統整考量,顯得零散而刻板化。今年主題訂為「工作與家庭」,希望「攜手企業,友善家庭」,將家庭教育送到職場,發展「職場-家庭教育」課程及活動,「打造健康、幸福的新學習型家庭」,透過金門家庭教育中心策辦一系列親子共學體驗營活動;「金門親子嘉年華活動」以更成熟而前瞻的規劃,統合觀光、建設、教育、文化、鄉鎮社區,由室內推向戶外,導引走出家庭,體驗親子共學,風格殊異,動靜兼具,老少咸宜,延伸型態,多層串接,綿密推展,多樣活化。 特別是李如青所領導的《鄭和下西洋的秘密》繪本音樂會,再次合體管樂,融合台上台下,劇力萬鈞的獻給家鄉,讓親子體驗仲夏音樂共伴閱讀,文學與表演藝術對話的臨場樂趣。在公部門「四所一廠」,包括農試所的體驗「一日農夫」、畜產試驗所推出可愛動物互動餵食體驗、林務所「獺在幸福島,豚出福氣到」生態體驗、水產試驗所在水試所及建功嶼「與活化石邂鱟」體驗、「官窯-金門陶瓷廠」捏陶彩繪DIY等起了帶頭作用;此外,縣立體育場游泳館以「家庭」為單位,辦理「家庭親子游泳體驗營」活動;由社會處輔導啟動的「福利社區小旗艦」專案,金沙忠孝新村串聯何厝、斗門社區,提出《「忠孝」啟航、銀「門」儒「厝」》計畫,金湖鎮下莊串聯信義及山外社區,提報《躍動金湖、攜手啟航~太武『山』『下』又『義村』》計畫,其中「兒少社區陪伴扎根計畫」,發揮社區共伴力量,協助青少年認輔與指導身心成長、陪伴課程,全面提升兒少照顧能量;五鄉鎮結合社區發展協會與民間社團,諸如烈嶼鄉《天涯海角.愜意漫遊》體驗「島民與海洋」故事記憶、「軍事區域:18歲軍團」手機回憶;斗門社發會手作造型紅龜粿;忠孝新村社發會高粱紅龜粿DIY;古寧社發會「一日蚵農工作坊」,規劃「剖蚵體驗+石蚵麵線DIY」遊程、創作療育蚵畫;炭雕藝術博物館塗鴉畫作;綠朵園藝手作絹印帆布袋,多肉植物組合及彩繪;古崗湖畔「下午茶+穿梭時空-換裝」體驗;雙鯉湖自然中心彩繪DIY;國民黨金門縣黨部撇開政治包袱改走親民風,針對小學生舉辦「88畫爸爸」活動,及規劃「炫父獎」,在縣黨部臉書粉絲專頁曬出最溫馨最有愛的爸爸照片,可獲贈父親節禮物購物基金,向22家特約廠商兌換活動;金門縣新住民學習中心辦理親子共學「稀少語別導遊」考照訓練班;「王大夫一條根」在公司文化館推出親子製作一條根香茅手工皂DIY遊程;多年國小延請大同之家營養師李選治到校親職講座並指導製作「佛卡夏麵包」等,套餐組合,精銳盡出,強檔叫陣,令人驚艷! 這樣連綿不絕的策辦盛暑親子會,是縣府團隊結合民間力量,為兒少與家庭教育盡社會責任,值得肯定。今年大家都受到世紀病毒侵擾而困頓愁城,宅居庭院而憂閉;職場上面臨前所未有的不景氣,影響工作權益,甚至不敢為參與親職活動而犧牲工作,而公私部門也從不正面看待員工有需要共親職以盡教養之責。這個炎夏,在公教與產業界攜手合作下,讓在地的、旅遊的,享受親子共學的樂趣,寓教育於嬉遊,沐浴友善和樂的氛圍。
-
且談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
《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是聯合國於2006年12月13日,所通過有關保護身心障礙者人權的一項國際公約,我國於2014 年三讀通過《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施行法及附帶決議》,藉此法制化的建制工程,讓身心障礙者權利保障的作為,得以持續的依法行政和有效執行。 此公約被視為衡量一個國家社會發展的文明化指標之一,所關注的乃是各個領域範疇的身障需求,強調各障礙類別的身障者,理應享有和一般人相同的人權與基本自由,同時重申一切人權和基本自由都是普遍、不可分割、相互依存和相互關聯的,必須保障身心障礙者,不受歧視地充分享有這些權利和自由,並且彰顯確認個人的自主和自立,包括自由作出自己的選擇,對身心障礙者至關重要的公約精神。很欣慰的,蕞爾小島金門,也不落人後,力倡此公約並落實之。 為落實身心障礙權益保障,金門縣政府社會處於日前假縣府多媒體簡報室,由社會處處長主持,舉辦「金門縣政府109年度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教育訓練」課程。董燊處長表示:人生而平等,不應因障礙而有所歧視及社會排除;故自縣長楊鎮浯上任以來,即對金門身心障礙服務領域相當重視,近來積極佈建身障相關福利服務。 今年度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教育訓練課程,授課內容為倡議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的意涵、概念及探討其重要精神,期藉由講師李婉萍教授的豐富實務經驗與理論分享,使學員都能夠了解身權公約的概念及精神,而能重視身心障礙者的參與與自決。董燊處長進一步表示,希望第一線社工伙伴,能透過課程瞭解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的意涵,協助需要幫助的鄉親有一發展的機會,誠哉斯言,且為論! 就《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立意言,身心障礙者有參與公民、經濟、政治、社會和文化生活的權利,故針對身心障礙者的權利,應本著下列八項原則進行:(一)尊重個人的固有尊嚴和個人的自主,包括自由作出自己的選擇,以及個人的自立。(二)不歧視。(三)充分有效地參與和融入社會。(四)尊重差異,接受身心障礙是人的多樣性的展現。(五)機會均等。(六)無障礙。(七)男女平等。(八)尊重身心障礙兒童逐漸發展的能力及其獨特的身分。此也正是此次講師,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李婉萍所授之重點,如在平等意義上。 李婉萍在此課程中,特別針對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重點切入,如在平等意義上,強調平等與不歧視之概念:此種平等不僅在於形式之平等,更在於實質之平等,因此禁止所有基於身心障礙之歧視,保障身心障礙者,獲得平等與有效之法律保護,使其不受基於任何原因之歧視。而且為了促進平等與消除歧視,政府更應採取所有適當步驟,以確保提供合理調整。其意在此,頗令受者同感。 身權公約是21世紀第一個人權公約,影響全球身心障礙者之權利保障,也是聯合國所通過的國際性公約中,第一次用於保護身心障礙者人權的公約。此次金門社會處能引領風氣,舉辦此課程,在某種意義上,又豈足大論而已,且為讚並共襄之!
-
守護青少年 防範毒品入侵校園
教育部為強化防範毒品入侵校園,以18歲以下未成年學生為重點對象,透過與警政、衛福跨部會資訊整合機制,合作建立護少安全網絡,除杜絕學生接觸毒品,也讓警方能溯源抓出供應毒品藥頭的熱點與熱區,避免更多人受害。 近幾年來,由於現代化及經濟快速成長,社會型態急速變遷,人際關係疏離,致使國內吸毒人口正急速擴增且有年輕化的趨勢,儼然成為社會安全最大的危機。我國政府自82年向毒品宣戰迄今,毒品濫用問題大致已獲穩定控制,然毒品問題並未根絕,尤其是青少年族群施用新興毒品情況日益嚴重。青青校園、萋萋庭草,曾經何時,卻因毒品入侵校園變了調!年輕學子天性純真、好奇心重,卻也容易遭不肖人士以毒品控制。 因應新興毒品類別層出不窮,國教署與法務部法醫研究所合作,可針對學校特定人員學生尿液進行500多種新興毒品成分檢驗,迄今計檢出152件31項具有毒藥物濃度反應檢體;另為擴大檢驗新興毒品量能,目前與法務部調查局討論合作機制,推估可再新增8成檢驗新興毒品量能,共同守護學子安全。根據相關數據統計,近年國內警方屢屢查獲各級學校在學生涉及毒品吸食、持有甚至販賣,其中又以年紀半大不小的高中職學生比例最高,其次則依序是國中生、大專院校生,且歷年均不乏國小生小小年紀就誤入毒窟的案例。 近年國內警方就查獲不少新興毒品,被有心人摻入或包裝成看似尋常的茶包、咖啡包,甚至特別吸引幼齡學童的巧克力、梅子粉、軟糖、跳跳糖、果凍、鳳梨酥……等食品,真可以說是機關算盡,只為引誘純真無邪的孩子們上鉤。面對新興毒品的無孔不入,家長更須時時教育並提醒孩子,不要隨便接受他人分享的食物,尤其是有拆封痕跡,或者包裝、名稱類似市售知名產品,實則從沒聽過也沒看過的「山寨版」包裝食品,都有可能已被摻入,或者根本就是經由偽裝的毒品。 毒品乃世界各國撻伐之首,毒品議題,小至台灣,乃至亞洲、全世界皆屬重要議題。而台灣一直在毒品防制上不遺餘力,不論配合警政系統、法治單位,以及教育系統協助宣導皆是。毒品防制實為現今社會的重要議題,而學校作為學生教育、人際互動、學習與生活常規建立之重要場所之一,如何有效促進毒品防制誠屬重要。 反毒是一整體性、全面性與持續性的工作,為守護青少年,防止毒品進入學校,杜絕學子接觸毒品,避免毒品戕害校園學子,應積極結合學校、家長、社區、檢警及專業輔導、醫療機構等人力、資源及作法,同時持續落實校園教育宣導、清查篩檢、輔導諮商、戒除等工作,並透過整合政府及民間龐大的反毒資源與力量,進而擴大宣導層面與成效,再造健康優質的校園環境,落實無毒校園的終極目標。
-
聰明消費 提振市場經濟
時序進入7月,本月金門最大的改變就是國旅大爆發,雖然目前和小三通暢通時期的旅遊人潮仍然有段差距,但迎來久違的旅遊人潮,相信大家都會同感振奮。特別是除了安心旅遊補助外,還有中央三倍券、金門振興券緊接著登場,相信下半年金門定能揮別陰霾,再創經濟榮景。 傳媒將這波旅遊熱潮形容為「報復性旅遊」,雖然國外疫情方興未艾,但台灣及離島各地國旅景點已經是人山人海,這當然是得利於台灣防疫有功,但也有人擔心各國都有疫情反撲的情形,台灣如此大張旗鼓推國旅,真會沒事嗎?所幸,距離端午連假國旅也快屆14天,新冠疫情對於台灣本土的影響或許已經降到低點,目前借振興旅遊的東風齊力提振國內產業景氣市場,正值其時,但我們更要捫心自問:「報復性旅遊」、「報復性消費」,到底「報復」了誰,誰會是贏家? 事實上,今年前半年的「悶」,相信所有人都不樂意重蹈,也因此政府的各種紓困振興方案自然備受矚目。首先,是紓困對象及作法引來了一些爭議,但相信大家也看得出來,公部門在盡心盡力做好這件事;有道是:「順了姑情,逆嫂意」,不管是不是「白吃的午餐」,到底還是起到了濟民於水火的作用,雖然我們也清楚有許多大大小小的狀況是「混水摸魚」,但既然有功效,便足以忽略不計;畢竟再花費高昂的成本去糾錯,是不值當的,就像防疫指揮官陳時中說的,紓困腳步要盡速,「寧可錯殺、不要漏發」。當然,這樣的認知及精神也被引入了隨後而來的振興舉措。行政院在6月2日記者會公布振興三倍券實施內容,自7月15日開始民眾可依自己偏愛的使用習慣,選擇紙本、行動支付、電子票證或信用卡,到全國店家使用振興三倍券。在此政策實施之前,朝野都充滿了不少關注和疑慮,在野黨也多次提出要政府直接發放消費券或現金來簡化振興經濟的流程等等,甚至網路上還充斥著怎麼「鑽漏洞」的教學,似乎券還沒上路,便已注定「破功」;緊接著,金門也決定從7月17日起發行全國首創的「1+1振興券」,方式及作法和三倍券類似,但只限定在金門使用,初始一樣是招到不少負評,但,振興券真的有那麼一無是處嗎? 事實上,馬政府時期也發過幾乎等同於現金的消費券,那時一樣被抨擊為勞民傷財,且效果有限,實質上也沒有出現所謂的「乘數效果」。因此,我們幾乎可以判定:不管是不是發現金,或者是不是可以簡易綁定及使用,最終都只能造成有限的效果。那為什麼要做?因為假若不做,經濟、產業、市場更會是一灘死水,而所謂「有限的效果」或許並不令人滿意,但如果最大的問題並不在於紓困振興的體制本身,而在於國民參與的心態及作為呢?試想,如果大部分收到三倍券或振興券的國民或商家,再用這個券去消費或滾動生產,或許就會有倍增,甚至是數倍增放大經濟量體的立即效果。 總之,要振興經濟大環境絕對有許多方法,不管振興的手段合理、複雜與否,關鍵仍在於參與的人想什麼、怎麼做,以及打算達到何種效果。如果只是拿政府的補貼買日用品,那是一件「小確幸」,如果拿來買「多一次」的旅遊,並在旅遊過程中創造無數「多一次」的消費,便有可能滾動消費、復甦產業鏈,這也會是政府及人民最樂見的結果!
-
廚餘變有機堆肥嘉惠農民
環保局向行政院環保署爭取補助5仟多萬元,於大洋掩埋場內建置新穎之廚餘高速處理設備、空氣污染防治設施及堆肥場改善、擴建工程,營造更好工作環境,以解決本縣廚餘堆肥場處理量能不足、降低異味及因應場房、設備老舊等問題,經半年的營運與作業調整,每日可處理約10噸廚餘,將垃圾變黃金,廚餘從垃圾轉為可再利用的有機栽培介質,不僅能解決垃圾處理問題,更具肥力的有機肥料可推廣有機農業,打造金門的大健康產業,同時可達到資源再利用和循環經濟的目標,可說是一舉多得。 近年來本縣全力推動發展觀光產業及各項經濟建設,由於經濟繁榮、人口增加,隨之帶來垃圾與各種污染源。為配合觀光產業的發展,對於環境維護確為本縣重要施政工作,惟需全體縣民建立共識,匯集全民力量,方可有成。廚餘處理之最大困擾在於其含水率高及資材之不穩定性,因含水率高發酵時易形成厭氣而產生臭味,基於環保意識抬頭,更讓垃圾問題浮出檯面,本縣以往採用傳統堆肥方式,每日僅能處理5噸量能,並需要不時翻堆促其醱酵,約3~6個月後,方可成為土壤改良劑,但因作業期間產生臭異味,嚴重影響附近居民的生活品質,也因為堆肥成品產出品項不佳,民眾不喜歡使用,造成去化困難。 環保局為落實垃圾分類及資源循環再利用,購置廚餘回收桶、廚餘回收車及廚餘前處理設備等,逐步提升本縣廚餘處理工作。此次完成的新廚餘堆肥場,將廚餘先經機械分選破碎,再透過高速醱酵處理系統8小時運作後靜置7天,土壤改良劑初步成形,再經堆置1.5月,符合雜項堆肥標準的廚餘堆肥即完成,如此可減少廚餘發酵時間及提升堆肥品質,並降低產生臭異味。因應非洲豬瘟防疫工作,本縣去(108)年1月10日公告全面禁止廚餘養豬政策後,由各鄉鎮公所另外安排人力、車輛協助至機關、學校、餐廳及軍方等收集原養豬廚餘,烈嶼鄉清運至東崗衛生掩埋場處理,大金門則清運至大洋廚餘堆肥場製作堆肥,造成廚餘量大幅增加,所幸這套系統順利完工啟用,適時發揮救援任務,共計處理3,272.04公噸(每日約18.17公噸),廚餘回收製成堆肥可再利用於地區植栽及環境綠美化等項目。目前已完成的廚餘堆肥成品將於7月16日起先送一批予各鄉鎮公所,提供有需要的鄉親領取,供自家之蔬菜、盆栽花卉等肥料,社區、學校、住家可使用在環境綠美化植栽,未來將視堆肥產製情形不定期發送,嘉惠農民和鄉親使用。 為加強推動資源回收工作,環保署108年度訂定本縣目標回收率為53.3%,108年度在環保局及各鄉鎮公所大力推動及民眾全力配合之下,資源回收率達54.11%,相較於107年之53.57%,提升了0.54%,整體成效卓著,資源回收成效逐年進步並深獲環保署肯定,廚餘回收量成長超過一倍。今年因考量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疫情,於疫情期間暫停垃圾強制分類破袋稽查作業,以目視檢查及勸導方式辦理,並加強媒體及網路宣導,以提升民眾分類成效。 為避免地區爾後發生垃圾處理危機,短期方案仍賡續執行可燃性垃圾轉運後送臺灣本島焚化處理,並積極尋找本縣垃圾二代處理方式(如氣化、熱裂解及RDF等)或兩岸合作方式處理;廚餘高速處理設備雖可解決目前的廚餘問題,但政府仍需投入龐大處理經費及人力,呼籲民眾應落實源頭減量,加強推動各項廢棄物資源回收工作,落實資源回收及宣導、管理、稽查取締等事宜,持續積極爭取環保署補助經費,推動減量分類回收工作等相關設施,減少生垃圾進掩埋場量,提高掩埋場之使用年限,促進資源有效利用,讓資源有效循環利用達到「全分類零廢棄」環境永續之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