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
落實防疫規定 安心過新年
新黨在1月2日舉行兩岸小三通20周年紀念記者會時,除了籲請政府恢復兩岸小三通復航外,並基於人道考量應與中國協商兩岸「防疫泡泡」,讓兩岸同胞可以藉由篩檢、甚至承認疫苗施打等過程,免去各14天隔離時間,盡速恢復兩岸交流與互動 。對此,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在當天立即回覆,目前還不是很適合。從目前部立桃園醫院引發本土感染,擴及5千餘人需居家隔離檢疫來看,確實有「料敵機先」的況味。 事實上,國際疫情延燒,在春節前夕更可能來到頂峰,去年也是這個時候爆發新冠肺炎疫情的。這一年來,新冠肺炎對全球造成的恐慌及損害,大家都有目共睹,要在此時啟動兩岸「防疫泡泡」,確實不是好時機。現下,入境臺灣者「14天隔離+7天自主管理」是原則,所謂縮短隔離與自主管理時間的「泡泡」只能以特例處理。這樣的特例通常發生在外交禮儀或關乎國家利益上,例如前美國衛生部長訪臺便是,訪問團雖然沒有進行實質上的隔離,但在管控疫情風險、確保國人安全方面,相關單位力求做到「滴水不漏」,畢竟真的發生什麼「意外」,誰也擔不起。就此,我們可以清楚的理解,現階段就臺人從大陸返鄉過年,似乎並不存在相應的條件及前提。當然,現在國際上包括大陸已經陸續大規模施打新冠肺炎疫苗,因此也有台商提議建立「疫苗護照」,希望在大陸先打國際認證疫苗,並取得註記後回臺者,能縮短檢疫時間,例如從現行的14天砍半到一周內,避免台陸兩地檢疫,回家一趟就要隔離28天等等;這似乎是比較務實且合理的做法,但問題在於,疫苗才剛施打,臺灣甚至都還沒有施打計畫,因此也很難證明施打者已經確實有充足的抗體,不至於染疫或是沒有傳染的可能性,所以現階段要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同意兩岸「防疫泡泡」,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況且啟動兩岸「防疫泡泡」前提還必須是兩岸防疫資訊的透明、共享與互信,目前這樣的前提也是不存在的,遑論其他。 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在去年12月16日的國台辦記者會上表示,「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對兩岸同胞都是一樣的」。的確,返鄉過年是人之常情,但為了確實堵住防疫破口,大陸的做法可要比臺灣「激進」許多;因為各地疫情的此起彼落,大陸各省目前已經積極的鼓吹「就地過年」,基本上離喊停「春運」也僅有一步之遙。許多黨政機關、國營企業更被要求「帶頭在當地過節」,民間企業更祭出發紅包、給補貼等等優惠政策,務求減少人潮移動;政策一下,目前大陸春節鐵路預售票已銳減六成,今年確定是看不到「地表最大規模人口遷移」的場面了,如果此時臺灣反而逆向的實施台商「春節泡泡」,不忒奇怪? 的確,在情在理,我們都希望早日復航「小三通」,並評估「疫苗泡泡」的可能性,但今年春節並不是最好的時機;因為防疫牽涉到的是所有國人的生命安全,在未確認彼此間具有足夠的防疫力之前,任何對防疫的「讓步」,都是不智之舉。台商呼籲政府幫忙,希望兩岸關係不要變成返鄉阻礙,自然在情理之中,但在疫情升溫、不確定因素增加的當下,似乎也只能「用時間換取安全」,確實遵守隔離及居家檢疫規定,確保所有人都能過一個安安全全、有驚無險的農曆新年了。
-
多元開發水資源
金門位處離島,受限於水資源條件缺乏,行政院一○二年四月十五日核定「金門地區整體供水改善綱要計畫」,希望透過「地下水管理」、「節約用水」、「湖庫水質改善」、「供水設施更新改善」、「多元水源開發利用」供水改善策略,以改善地區自來水水質、解決地下水可能鹽化問題及確保中長期發展所需水源無虞等目標。地區年平均雨量為一○八七毫米,但近三年降雨量均低於平均值,尤以去年雨量僅約四七六點五毫米,創歷史新低,工務處表示,因受水情影響蓄水狀況不佳,雖然目前有大陸水源支應,民生用水之供水尚稱正常,但因農業灌溉區未建置完整配佈系統,農業用水將面臨用水短缺的狀況。 縣長楊鎮浯責成縣府團隊工務處、建設處及自來水廠,擬定湖庫整治、放流水再利用、排水整治、增設攔蓄水設施、農塘浚深等中程計畫,積極爭取行政院環境保護署、農業委員會、內政部營建署及經濟部水利署建設經費挹注辦理,以多元水資源開發為目標,達提升雨水利用率及再生水利用的目的。金門遭遇五十年以來最嚴峻的乾旱,農塘乾涸見底,農業水情空前吃緊,透過相關措施與經費挹注,期望有效儲存雨水等水資源,同時在確保公共給水系統安全存量無虞的前提下,將可能溢流的湖庫水量提供下游區農田使用,以降低旱災對地區的影響,也呼籲全民有水當思無水之苦,共同落實節約用水,全民參與共同抗旱。 至於從湖庫整治、放流水再利用、排水整治及增設攔蓄水設施等部分,應節流與開源並重,有效利用日益珍貴的水資源,並將提高現有水資源利用效率納入考量,在生活環境的改善、生產環境的建設及生態環境的維護上取得適當平衡,才能達成水資源永續利用的目標。水資源是環境與經濟的命脈,更是社會與政治的議題。水是人類及動植物生存發展的必需品之一,水資源建設更是提升國民生活品質及促進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的關鍵基礎建設;水資源不僅是產業發展與環境保護中不可或缺的有限資源,同時也直接影響產業經濟結構、社會人文與環境變遷。 陽光、空氣、水是生命發展的三個要素,也是人類及地球生命不可或缺的基本物質,水資源因此不能完全將之視為有價的資源或商品,而必須考量到地球生態所能負擔的重要角色。而擴大多元水資源利用,可降低天然水資源供給壓力、分散供水風險並提升供水穩定,亦可藉由廢污水回收再生利用,減少污染排放並增進環境保育。中央及地方政府一同攜手,朝向開源、節流、調度、備援的方向規劃,透過多元化水源開發、區域間相互調度支援、再生水循環利用等策略,以讓地區用水確保穩定無虞。
-
從環島北路一段道路拓寬公聽會談起
金門縣政府工務處日前在金寧鄉公所四樓多媒體會議室舉行「金門縣環島北路一段(金門大學路口至頂林路口)道路拓寬暨排水改善工程」公聽會,為維護公眾參與公共政策權益,並廣納各方意見,基於民主原則及開放政府理念,透過公聽會廣徵民意,聽取民眾建議,並使當地居民及相關人士等,均能了解本計畫方向,並有表達意見的機會。民眾會後如仍有意見,今(26)日前填妥書面意見表,將電子檔案寄至工務處承辦人信箱,俾利意見紀錄與彙整,以利後續會議紀錄張貼於相關網站公告。 環島北路係聯繫東西半島及金門大學學生往來金城市區之主要道路,現況為雙向混合車道,故常有大小車爭道之情事,造成危險。為維護縣民行車安全,縣政府推動本計畫以達到紓解車流,增加用路人行車安全為目標。公聽會上支持、反對、中立者都表達了論述,支持者認為因為該路段過於狹小常常發生車禍問題,強調要一條安全回家的路;而反對者多認為道路拓寬工程要砍伐道路兩旁大批木麻黃,破壞地區重要地景資源及人文景觀,基於木麻黃對金門重大貢獻的情感,不應該為了拓寬道路而剷除。 環島北路原有道路約八公尺寬雙向混合車道,常有大型車輛、汽車與機慢車併行,相互爭道導致險象環生。環島北路三、四段(高陽路口至成功路口)完成道路拓寬工程,目前環島北路一段已完成前段「救國團至金門大學路口」段,提供行車舒適性、安全性及兩側綠美化景觀,給予往來用路人及縣民全新亮眼的感受。而後段「金門大學路口至頂林路口」拓寬工程,因生態、景觀等敏感議題,卻因為各界護樹的聲浪引起網路上正反兩派人馬的互批,造成工程暫緩延宕至今;盤山當地居民曾多次利用定期會縣政總質詢議程、金寧鄉代表會提案、議員下鄉考察地方建設時到場舉白布條陳情,22日再度到縣議會陳情,表達希望該路段盡快動工,以改善交通避免意外發生,有助地方發展與帶動繁榮。 木麻黃具備海岸防風及攔阻風沙的功能,對土地貧瘠的金門綠化有功,打造成為「海上公園」美譽,卻也一直是地方爭議的焦點。木麻黃在缺乏燃料物質的時代,「耙草」是中高齡者燒火煮飯的生活記憶,如今瓦斯和電磁爐廚房用具取代了「土灶」,木麻黃完成造林涵養水土和優質燃料的階段性任務;木麻黃的淺根特性造成道路邊緣凸起,落葉易導致輪胎打滑,且木麻黃樹齡已近五十年,根系盤根錯節,移植極難存活、費用極高,樹根竄入路面及排水設施,泥砂淤積未清,因排水不良造成路面積水,進而嚴重影響行車安全及排水功能。 環島北路是金門東西向的重要道路,也是在地居民重要的聯外道路,在人口逐年成長,未來可預見發展前提下,應該進行道路影響因素的探討。環島北路由金門大學至瓊林段為全線車流量最大,但只因保留兩旁的木麻黃,而導致拓寬計畫一直延宕,在路面寬度不足情況下,機、汽車爭道相當危險,近年來發生大、小車禍近百件,帶給用路人很大的威脅,道路拓寬是勢在必行。以前環島西路拓寬為例,係因少數地主土地徵收卡關,至今雖保有木麻黃行道樹,但是發展明顯受限。 民意的傳達應受到尊重,開發與保育沒有絕對的對錯,應該找出平衡點,平整而安全的道路是縣府施政目標,依據人、車、路及環境四項因素評估,提出最佳改善方案,希望在各方取得共識下,縣府團隊應該以更高的視野及遠見,有魄力的承擔造橋舖路的責任,趁道路拓寬由現行8公尺增加到13公尺,兩側各有快、慢車道,提供用路人更好的道路品質,建立友善人行環境,道路全段整體考量景觀美化、林相更新,針對新拓寬之道路進行綠設計,找到可移植的高價值樹種,進行周全的規畫,相信環島北路一段在拓寬後,還是可以成為一條安全、寬敞、筆直的綠色林蔭大道,形塑金門道路交通文化景觀新特色。
-
重大民生建設 貴在慎始與宣導
報載:金門縣政府頃正規劃在金城中正國小運動場闢建地下二層停車場,預計可提供300席汽車位,由於經費源自前瞻經費補助,除有期程壓力,出入口動線規劃也頗為棘手,為期集思廣益,傾聽鄉眾獻替,以供納入相關設計參考,爰於元月十四日晚間七時假金城鎮公所三樓簡報室舉行說明會,針對相關規劃內容,盼與鄉眾面對面互動,希望取得大家支持協助配合,促使工程順利推動,如期如質完工,便民利民,用心之最,值得肯定。 根據了解,縣長上任以來,念茲在茲,即是加強基層建設,繁榮地方經濟,大家和衷共濟,致力開創新局,其中有關停車場專案,總共向中央有關部會,爭取獲得補助經費將近十六億,雖然各有所難,但考慮整體政策係由中央補助,來之不易,亦且大方向既已定調,決定全力處理,惟以停車場之闢建,事屬公益工程,投資非小,貴在慎始,謀定後動,化阻為助,即是正向。 儘管舉辦施政說明會,未必人人踴躍出席,然而有民眾到場與會傾聽簡報說明,表達心聲,即有異中求同、同中化異,建立共識機會,且可藉由民力為政策政令而宣導,讓大家知道全盤概況,發揮導偏於正之效果,公私咸宜。 諸如「城鎮之心」建設計劃,則因源自人事銜接,前後設計過程與細節調整內容,或因基層民間不盡瞭解,或有一己之見,致有不同看法與主張,尤以建設工程事務繁鉅,縣政團隊挺身而出詳加說明,面對異議廣徵雅言,如今群疑歸於平息,顯示時代進步,民智大開,舉凡有關民生重大建設事項之推動,事前公開說清楚、講明白有其必要。 計劃、執行與考核三者,謂為:〈行政三聯制〉,時至今朝,民意高漲,所需所求,與日俱增,因而官場之上,嘗以〈放下身段,傾聽民意〉相勉互許,亦且常有機關領導幹部,頻以〈為民服務,要知道民眾需要政府為他們做些什麼?也要讓民眾真正了解政府為他們做些什麼?〉緣此,入公門好修行,公僕受民所託,要知民之所欲,卒能減少民怨,除應貫徹三聯制規定,尤須加強〈政策與政令、服務績效〉之宣導,而在實施方式上,更應力求多元,兼俱速度、廣度與深度,同時強化媒體聯絡服務與新聞發佈平台窗口,俾宏政策政令與政績宣導功效。 新冠肺炎肆虐,縣政團隊穩健向前步伐不停不懈,雖將兩年來重大政績利用媒體及臉書作出系列宣導,以廣週知,倘若施政團隊成員能再自動自發,蒐集施政績效資料,負起對外宣導責任,如此輾轉大家告訴大家,因時因地而為之,週而復始,不漏不錯,宣導效果會更好。 總之,金門未來路途遙遠,任何動力、推力、助力不可少,因而要有整合力,欣見縣政向上爭取而來之資源,點點滴滴出自整合力奏效,茲此關鍵時刻,防疫與發展經濟任務艱鉅,最需大家放下一切,顧大局,團結合作,政民一體,相愛相惜,大家一同為摯愛金門加油,相輔相成。
-
重啟複式防疫 務求滴水不漏
部立桃園醫院感染事件愈滾愈大,為提升防疫強度,金門縣政府再次啟動複式防疫,除了在金門航站入境處安裝紅外線體溫監測儀外,也要求縣屬公務員避免非必要之公務赴台、大型活動啟動電子圍籬監控、同時取消縣府尾牙活動及延辦退休人員餐會。 所謂的「複式防疫」,就是要求防疫「滴水不漏」。去年2月新冠肺炎開始肆虐時,金門縣政府也曾啟動一波複式防疫,嚴格要求所有人員除了戴口罩、勤洗手,出入口要備有酒精消毒及體溫槍,所有人員每天都要量額溫,當時縣府就曾下達「要求縣屬公務員避免非必要之公務赴台」令。 為了隔絕來自對岸的威脅,除了「小三通」斷航,去年新增具體防疫管制作為還有,絕對嚴防漁船、動力小船、遊艇之大陸漁工上岸,若上述船艇離開禁限制水域一定範圍或與大陸漁船接觸,其船上漁民返金後,應採取14天居家檢疫措施,並由疾管署協助開具居家檢疫通知書。配合實施的還有「嚴禁赴陸之小三通船員下船及與陸籍人員近距離接觸」、「陸籍貨船停靠金門港期間禁止船員下船」、「船員若有身體不適異常需通報檢疫海關部門處理後續防疫作業」、「小三通貨運從業人員抵金後必須自主健康管理,每日量測體溫兩次,外出應佩戴口罩」等規定,期盼將疫情隔絕於境外。 這次因部立桃園醫院發生的院內感染,已有多位醫護同住家人確診,醫院群聚正式進入社區,截至目前已有10人確診,指揮中心並證實,部桃群聚驗到主要流行的D614G變異病毒株,同時又帶有L452R這個變異位點,目前美國加州及世界各地都有驗出類似狀況,這是國內首見,顯然疫情更加嚴峻,不容忽視。 儘管金門地區至今仍保持零確診的成績,但是只要有一疏漏,馬上就可能被單點突破,像日前就傳出,屏東一位居家檢疫男子在去年年底違規跑到金門,入境後失聯的事件,引起鄉親的恐慌,所幸該男子隔天返台居家檢疫並無任何不適,但已造成虛驚一場。 縣衛生局這次比照國境等級防疫,在金門航空站恢復去年紅外線影像體溫偵測儀設置,從21日起,金門航空站入境旅客都需監測體溫,且將金門航空站防疫等級拉升到國際航空站水準;另派衛生單位人員進駐航站,請航警配合管制陪檢,如有必要,也將請縣警局人力支援。金門機場若有發現旅客發燒(兩次複測不通過,耳溫38度或額溫37.5度),將由縣消防局派車送往部立金門醫院就診,以落實掌控防疫。 此外,縣府也宣布取消今年縣府員工尾牙、延辦退休人員餐會,並已行文要求縣屬公務員避免非必要之公務赴台;非於金門縣召開之會議,儘量透過書面陳述意見、電話聯繫或視訊方式溝通,以降低感染風險。辦理大型活動時,民政、警政、衛生單位啟動「電子圍籬」監控,防範自主健康管理者未依規定參加活動。 從去年6、7月疫情和緩後,政府鼓勵類出國或偽出國,造成新一波國內觀光客來金旅遊,單單去年中秋4天連假,往返台金班機一共259架次,載運30,837人次,台金疏運船舶計337人次,在防疫新生活的暑假期間,推動「海上巡弋-今夏看金廈」偽出國計畫,也有大批旅客響應,另外所謂的「跳島旅遊」,也造成一股旋風,讓旅行業者稍喘一口氣。 但是,新一波的院內本土感染,擔心造成社區感染,所以導致的二度防疫戒嚴,如今又悄悄地上演,對好不容易有一點起色的觀光旅遊業,勢必又要面臨新一波蕭條期,也只能寄望鄉親共體時艱,在疫苗未施打前大家一起攜手,共同渡過這場比第三次世界大戰還難打的防疫戰爭。
-
承先啟後:城鄉風貌政策20周年的展望
內政部營建署城鄉風貌政策推展20周年,正如火如荼地舉辦「城鄉20.無限魅力---致敬城鄉魅力大賞」活動,一方面藉此感謝過去重要推動人物之「特別貢獻賞」及在地方努力建設之「卓越城鄉設計師賞」,一方面也進一步提醒各部會與各直轄市、縣市政府對「城鄉風貌」的意識,並持續累積地方凝聚力、共識以及自發性之動能,推廣景觀改造之政策效益,並有效激勵創新及榮譽感。 事實上,政府從民國88年開始以示範計畫試辦城鄉風貌,於90年正式納入政府公共建設推動,迄今已辦理5期4年中長程計畫,20年來已累計辦理8,000餘件環境地景改造補助計畫,已讓人與土地的情感真正融合,並能維護城鄉自然與人文環境風貌,重塑生活價值核心。 進一步說,城鄉風貌第一階段的政策目標,乃是透過「城鎮地貌改造」及「社區風貌營造」等策略,採取「政策引導型」、「競爭型」設定重點項目,從設施減量、生態復育、環境整頓、簡易綠美化等原則,在各地打造示範計畫。回顧這個階段,金門縣政府曾以「僑鄉與戰地之再生:一個關於時間與記憶的地景保存設計」案,亦即金門中部、臨料羅灣的成功村(陳坑)為基地,爭取到94年度營建署城鄉風貌競爭型補助計畫,以生活博物館概念,透過地景縫合金門人與土地的關係,為戰地聚落找回生命力。這項設計案的主題設定為「聚落生活的保全」、「軍事地景的再生」與「僑鄉文化的再現」。陳景蘭洋樓修復工程即為其一。10多年來,憑藉著優越的海景及獨特的人文魅力,陳景蘭洋樓已經是金門自助旅行不可或缺的一站。 第二階段為計畫整合(102年至106年),換言之,透過城鎮整體規劃及建立跨域整合推動平台,推動城鎮整合建設計畫,引導中央及地方資源循序共同投入地區建設,帶動地方整體發展。以聚落保存、生態復育、建物活化、空間治理為核心的碧山聚落環境改造計畫,亦曾得到城鄉風貌競爭型的大獎,進行若干的基礎建設。今日的碧山,配合文化資產的修復利用,以及睿友學校文學館的經營,讓自身特色發光發亮。 第三階段的重點是城鎮再生(106年至110年)。106年起依「前瞻基礎建設計畫」推動「城鎮之心工程」,推動城鎮街區核心生活機能改善,建構城鎮整體生活環境,進而支援在地產業、培力社區人才、整合在地資源等,並融合城鎮景觀、部門建設、地方產業、居住環境及居民認同,以達到城鄉均衡發展願景的目標。「烈嶼:邊境小鎮的再生」、「點亮城鎮之心---金門後浦魅力城市營造計畫」都是金門獲得營建署補助的專案,未來整體完成之後,潛在之效益應可逐漸看到。 最新的政策重點是城鎮風貌及創生環境營造(110年至115年)。也就是營建署希冀透過部門資源「跨域合作」、鄉鎮「競爭拔尖」及「青年參與」,串連地方產業、景觀、生活及生態環境資源,打造出城鎮特色品牌,營造具有文化、綠意、美質的生活環境。在這樣的政策方向下,金門擬超前部署,對應政策目標,提早研擬具體方案,以利爭取相關補助,提升建設品質且改善生活與產業環境。 走過20年,不論是縣長、副縣長或各局處首長,或是從早期的工務局企劃科到現在的建設處城鄉發展科,抑或是環境景觀總顧問團隊、鄉鎮公所建設課同仁、社區發展協會、社區規劃師們的共同努力,金門一步步爭取城鄉風貌優化的機會,也確實留下了一些值得稱頌的工程,各界應不吝給予鼓勵。而下一個20年,金門的城鄉風貌需要更宏觀的願景、更踏實的方法及更廣泛的參與。
-
從國家清潔月談起
為因應時代所需,往年過年前之清潔週,業已改為國家清潔月,期能有較寬裕的時間打掃,過個潔淨而舒適的新春假期。雖說在今日工商之社會,大家均忙於工作,因而往往外包,委由清潔公司幫助,但家庭仍為主要之推力。咱金門,當然不能例外。因此,我們也在此呼籲鄉親們,配合環保署「除舊布綠意,節能新景氣」之用心,整治出一個潔淨而友善的新金門! 基此,我們願就現代環保及康健立意,提供一些打掃方法,以提供鄉親參考。首先是,打掃時必須使用的清潔劑,或環境衛生用藥,務必使用環保署標示合格、有環保標章的品項,且要對症下藥、注意時效;其次,在環保上,特須留意乾電池必須回收,避免重金屬污染。而家中的「省電燈泡」,也可考慮換成LED燈泡,以節能省電;另外將電熱水瓶換成快煮壺,而不是一直插電保溫以節能;家用冰箱冷藏不要放超過7分滿、冷凍則要「冰好冰滿」,以便省電。 而打掃時,應秉持由上而下、由內而外的原則,諸如擦拭電燈時,應先擦拭燈罩灰塵,再擦拭燈泡;有待機電力,如LED面板的電器,可以換成省電插座,冰箱更要分類、尤其採買回來的年貨、蔬菜,可以先清洗、整理後再放到冰箱,減少冰箱門開啟時間,可達到節能省電。 再來是,除了上述所提到的,清潔劑務必選用有環保標章的產品外,若有使用殺蟲劑的需要,也要依據「對症」、「要合法」、「要時效」、「要識標」的原則,不要隨便使用。另外,也可在室內擺放盆栽,以淨化空氣,諸如室內可以擺設黃金葛、聖誕紅等盆栽,以減少二氧化碳;大門或是玄關處,可擺放黃金榕、竹柏,搭配大岩桐或長壽花等,不僅美觀也可吸附揚塵。 源於過年大掃除的國家清潔月,本就是東亞過年前的傳統習俗,於農曆年底的送神日至除夕,人們會將全屋打掃乾淨,以準備迎接新年的來臨。此種具有現代意義之良風美俗,本就具有「迎新除舊」的傳統意義;把過去一年的厄運通通掃除掉,以迎接新一年的開始。以現代之意義來說,更是居家整潔之要務,值得提倡推行。 尤者,哈佛商學院經過多年的研究,竟意外發現一個驚人現象,那就是,從中外事例中發現:幸福感強的成功人士,往往居家環境十分整潔;而不幸的人們,通常生活在凌亂骯髒中。易言之,一個成功的企業,往往窗明几淨;反之一個瀕臨破產的企業,一定有凌亂骯髒的角落。因而,哈佛商學院摸索出一個結論:你所居住的房間,正是你自身的折射,你的人生,其實就像你的房間。此語一出,舉世嘩然,有不置可否的,有跌足頓悟的。但不管是傳統所謂的「迎新除舊」,或今日哈佛商學院的研究所得,且試想,在一個窗明淨几環境中,姑不談不易滋生病毒等科學論點,心境上之舒坦,不正是成功之要素?我們且以此期勉鄉親們,共赴清潔月!
-
落實自主防疫 做好小三通復航準備
衛生福利部部長陳時中日前來了一趟金門,目的是出席衛福部金門醫院日間照顧中心揭牌典禮,但外界似乎把焦點放在小三通復航上,對此,陳時中表示,「未來是一定要復航的」。另外,陳時中也帶來一份大禮,承諾「金門醫院住宿式長照機構」會協助金門來執行。 金門醫療在幾任縣長和衛福部的努力下,一直朝向提升質量的方向發展;事實上,民眾也看到了許多改善成效,諸如:心導管室、負壓隔離病房、MRI設施,服務更升級的身心障礙照顧、日間照顧,以及陳時中部長表明,將全力持續支持金門發展的急重症醫療及長期照護業務等等,在在都顯示金門正朝著提升醫療照護品質、落實醫療在地化的目標努力。另外在COVID-19疫情方面,金門一直保持著「零確診」的紀錄;官方上唯一的確診案例是外傭戶籍跟著金門雇主,但一入境被發現確診便隔離在臺灣。這些成績固然仰賴大眾共同的配合及努力,更重要的還是要有政策的延續與加持,特別是在「料敵機先,防患未然」上,更要戒慎其事,容不下一絲輕忽,這或許也是金門在資源有限,卻能在防疫工作上表現傑出的主因。 以今年取消的金門馬拉松為例。宣布取消後,固然令眾多跑友扼腕,但更洩氣的應該是一直以來默默努力的籌備人員;他們除了要立刻接受長期努力一夕烏有的事實,肯定還會有更多的善後工作要做,特別還要面對諸多不理性的抨擊,「苦」也只能自己往肚裡吞了。當然,事實上仍然有許多跑友按預定行程抵金「自主跑馬」,報導說是約有千人之多;對此,主辦的教育處表示,雖然賽事停辦,但還是歡迎跑友自行在金門的賽道上奔馳,提醒跑友記得使用跑友個人熟悉之跑步紀錄APP存下/截圖個人完賽紀錄,並完成原報名組別公里數。等待大會設計之「線上馬成績登入系統」完成後,上傳完賽紀錄並填寫相關資料,經大會認證後,即可獲得「2021金門馬拉松完賽禮(含主題酒+大浴巾+獎牌)」。這或許也算得上是比較好的結局,但千人自主完賽就沒有防疫的問題嗎?當然風險依然存在,但防疫完善與否到底還是得靠個人落實自主防疫;官方或許更代表一種對防疫工作的審慎以對態度,民眾縱然只是「極少數」的不願真心配合,或許再完備的防疫規定,也有失守的一天。縣府喊停馬拉松便是一種對防疫負責的態度,因為背後牽涉到的是廣泛的醫療能量與社經影響,喊停或許掃了數千人的興,保障的卻是數十萬人,乃至百萬人的生活健康與社會安全;也或許如有更多的資源整備,更嚴謹的前置作業,金門馬拉松可以如期開跑,但那就是「魚與熊掌」如何兼得的問題了;畢竟有時候資源就是那麼多,如果發生「排擠效應」,甚或因此造成防疫漏洞,恐怕誰也不樂見。 至於問陳時中有關小三通復航的問題,誠如他說的,「那是在陸委會跟縣長的權責比較多」,衛福部只能提供相關疫情這些有用的資訊跟一些諮詢的建議,但是前提是兩岸對疫情的安全都要有信心。這段回話令人更有感的是「兩岸對疫情的安全都要有信心」,這個信心何來?想必除了可靠的醫療、準確的數據外,解開兩岸「心結」也至關緊要。在小三通停航行將屆滿周年之際,或許金門鄉親更殷盼兩岸官方能早日破冰,儘早為小三通復航做好相應準備吧!
-
拓展市場 跨境電商招兵
為了活絡金門產業經濟發展,縣政府日前在金門創新園區3樓(風獅爺購物中心北棟3樓)辦理中國淘寶電商平台金門商品專區「台灣金門特選店」跨境電商輔導說明會,現場吸引近50位業者踴躍參與,縣府期盼帶領在地業者擴展中國大陸市場。楊縣長自上任以來,積極推動兩岸跨境電商跟海運快遞政策,縣府也積極辦理,今年將透過「台灣金門特選店」來將金門最優質的商品,行銷至中國大陸,推動金門跨境電商產業發展。 在網路無所不在的今日,全球的網路使用者都可以用電腦或手機尋找網路上的產品,再加上網路促成的電子商務發展到現在,紮紮實實地改變了一件事,那就是大家購物的習慣。現在世界主要市場的消費者,已經漸漸習慣透過網路購買生活所需的各種商品。「跨境電商」是近年熱門的新興國際貿易型態,也是台灣企業到個人皆可嘗試的新通路,跨境電商發展快速,營銷模式、創新策略也不斷推陳出新。例如運用Facebook、Instagram、LINE、部落格、YouTube形成「社群電商」,讓消費者轉型成為經營者,創造三贏局面。 自去年開始,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突發的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了各行各業,國外旅遊停擺,甚至改變以往的商業模式,許多旅遊、餐飲業等都面臨極大考驗,宅配外送平台、電商等卻快速成長,使跨境電子商務更加盛行,也提供跨境商機強大動能。現在投入網路、跨足電商,已經不是唱高調,而是每個產業都得學會的基本招了。而且顧客關係重新定義,電商抬頭,社群成為新流量來源,疫後生活型態大改變,健康醫療產業加速改革。經營跨境電商能發揮創意與全球線上會員做資源整合,打造多元被動收入系統,不需擔心工作因疫情中斷。 跨境電商平台為全球的買家、賣家提供服務,經營模式隨著快速變化的國際市場而轉變,同時也引領未來的數位交易模式。傳統以貨櫃為單位的大批量出貨已成過去,未來將邁向訂單零碎化、碎片化的零售電商時代。事先充分了解產品、釐清需求,才能選擇出合適的跨境電商平台,作為邁向跨境電商市場的第一步。 線上消費與網購滲透率提高,已為不可逆的趨勢,跨境電商則正在改變全球貿易模式,賦予消費者更豐富的選擇性,將貿易行為變得更快速、更彈性,但也更碎片化。至於對於跨境電商的發展,不論在外銷通路的選擇、海外行銷的投放,以及跨境供應鏈的管理等各方面,都須有重新理解與因應變化的必要,方能在快速擴大規模與影響力的跨境電商生態中,掌握創新貿易商機。 因大環境因素,美中貿易戰及新冠肺炎疫情帶來全球產業供需格局重塑與消費典範轉移,跨境電商實有機會成為另一個經濟產業發展的推進器,因此金門三創服務平台及專業電商團隊與微博台灣行銷團隊特別進行輔導,協助金門在地產業、物流業者發展跨境電商通路,進而帶動金門產業轉型,邁向貨通兩岸的新篇章。
-
嚴寒低溫做好保暖禦寒措施
受到強烈大陸冷氣團影響及輻射冷卻影響,各地天氣寒冷,金門地區持續十度以下低溫,水頭測站最低溫測到僅有3.9度,許多民眾一早發現車子頂端和玻璃佈滿一層霜,所有的平面、電子媒體也一直報導台灣民眾追雪的景象,對於亞熱帶居民們對下雪充滿驚喜與好奇,看似浪漫的背後,提醒鄉親要注意保暖,農漁牧業更要預防寒流所造成的寒害及農損,特別是長者、三高及心血管疾病患者,務必做好防寒措施,以嚴防因低溫及溫差過大,促發心血管疾病之急性發作,不可輕忽低溫對身體健康的影響。 由於地球暖化、極端氣候變遷影響,近年來天災頻傳,對人類社會所造成的巨大衝擊。特別是寒流來襲,低溫容易造成血管收縮,使血壓上升,進而增加心臟病和中風急性發作的機會,除了長輩及慢性病病人要注意保暖,冬天可以說是機車通勤族最辛苦的季節,需忍受低溫加上車速帶來的冷風,強風會造成體溫流失過快,建議穿著須具有防風、保暖等功能的外套,具靈活度以免影響行車操作的精準度,並注意四肢及頭頸部保暖,務必做好禦寒防護措施,切記放慢車速以策安全。 拜科技進步之賜,許多氣象資料可以預先告知天氣轉變,尤其當氣象局發出低溫警告時,溫度在短時間內急遽下降,更應提高警惕,以防因嚴寒而引致體溫過低。禦寒措施不外乎穿著足夠的衣物,質料以乾爽、輕便、舒適、透氣和保暖性能好為佳,不要穿得過分臃腫和緊身,以免妨礙血液循環和影響活動,增加跌倒的風險,宜選用棉質內衣褲,避免毛絨衣物纖維直接接觸皮膚,以免乾燥的皮膚更為瘙癢不適。另外,不要忽略帽子、頭巾、圍巾、手套和襪子的功能,要確保頭、頸、手和腳部都保持溫暖。 特別是長者調節體溫的機能日漸衰退及皮下脂肪減少,所以每當天氣轉寒,便較容易因體溫下降而感到不適;若體溫有較大幅度下降時,便有導致低溫症的危險。此外,患有慢性呼吸系統病如哮喘的長者,也會較易因天氣轉冷而病情惡化。對於糖尿病或甲狀腺功能減退的患者、長期服用安眠藥或酗酒的人士,均較容易患上低溫症。民眾如發現自己或親友出現突然發生胸悶、胸痛、手臂疼痛、呼吸困難、噁心、極度疲倦、頭暈或暈厥等症狀,很有可能就是心臟病急性發作,應該要立即就醫接受治療,爭取黃金搶救期。 天氣冷容易流失熱量,宜多飲用及進食熱量較高和容易消化的熱飲和熱食,補充足量的水分,同時要注意均衡營養,避免高脂肪及高鹽分的食物。此外,不要誤信飲酒可以取暖;由於酒精能令血管擴張,在飲酒後會即時感到溫暖,但之後卻會加速身體熱能的流失,所以絕非保暖良方。 家居環境保持溫暖及空氣流通,若選用電暖爐,一定要確保室內空氣對流通暢,電暖爐要遠離門口、通道或易燃物品;也要避免電力負荷過重及小心過熱,以免發生火警或灼傷等意外。儘量留在室內或有陽光的地方,如必須外出,要適當穿著保暖禦寒衣物,並避免長時間置身於寒冷的環境或寒風中。要儘量保持正常的日常活動,作適量運動可使身體產生熱能,幫助維持體溫,也可以保持關節靈活和增強血液循環。 家人及親友彼此常致電或探訪問候,愛的關懷和協助,能鼓勵及提醒長者作出恰當的禦寒措施,親情的關懷能使長者倍感溫暖。天寒地凍,能小心做好禦寒措施,便可安心溫暖渡過寒冬。
-
一元復始 展望未來
一元復始,萬象更新,否極泰來,安居樂業,眾最喜見。 回顧去年,世事多變,國際新冠肺炎疫情嚴峻,病毒四處流竄,人心惶惶,又因政府開放萊豬進口,引起「食安」疑慮,反對聲浪不斷,不惟耗費社會大量資源,國內整體經濟深受影響,居安思危,大家應有警惕,同心同德,共渡難關。 持平而論,台澎金馬是中華民國固有疆域,今日大家擁有之豐衣足食、育樂無缺、繁榮進步、生活安定日子,點點滴滴,一寸一毫,無一不是政府領導有方,先聖、先賢、先烈、仁人志士與全體軍民同胞,拋頭顱,灑熱血,不怕死,不怕苦,不畏難,犧牲奉獻,奮發圖強,共同努力之果實。所謂:粒粒皆辛苦,當思來處不易,理應再接再厲,倍加努力,使之發揚光大,代代延綿,直到永遠,才是正道。 政府開放萊豬進口,本是國際經貿議題,如果秉持國與國互利互惠,利國利民,合法、合情又合理,無悖食安原則,相信無人反對,此次政府宣告萊豬開放進口,其實社會大眾不表贊同原因極其單純,不問政治,但問有無影響食安,正因如此,國內外專家學者紛紛表示:含有萊劑之美豬長期進食對於人類健康確有妨礙,且有科學論證可資參考,畢竟事實只有一個,公理只有一條,人民有話要說,有權說不,政府無由充耳不聞,希望政府顧好食安,為老百姓健康把關,政府責無旁貸。 再者,儘管政策已經完成立法程序,並自一一○年一月一日起生效,正式開放萊豬進口,令出必行,難以收回成命,然而,亡羊補牢為時不晚,茲此亟需政府主管機關針對問題,解決問題,好好坐下溝通,化異求同,同中化異,建立共識,弭平歧見,積極付諸行動,齊在控管查驗面向下工夫,找回信心,讓大家食得安心最重要。 何況,國與家同,國也是家,家和萬事興,謙卑而不權謀則是美德,人人能為,人人應為,時代進步,民智大開,政要通,人要和,鴨霸、狂妄、自大徒增傷感解決不了問題,公私無益。 生活現實,疫情殘酷,政府面對防疫與經濟議題,兩者必須兼籌並顧,盡心竭力,做到最好。 綜觀當前現況,英國變種病毒入侵國內,模範生面臨考驗,仔肩沉重,更應站穩腳步,運籌帷幄,針對防疫與發展經濟提出標本兼俱完整可行好政策,王者有道,得道多助,民心歸向,人人活在希望中,國泰民安。 反觀金門離島,政民合作,防疫優先,經濟第一,雖然先天資源條件相對匱乏,然而大家矢勤矢勇,亦步亦趨,全力以赴,不惟防疫肇功,創下「零確診」紀錄,小三通暫時不通,向前腳步未曾停滯,凡兩年來,府會分工,結合全民支持配合,各項重大基礎建設積極展開,並將教育、人事、財政、觀光等工作成果公諸報端,接受檢驗。此外,島上四座大型停車場、水頭碼頭旅客旅遊服務中心工程,經已次第招標發包施工,顯而可見,縣政團隊服務士氣與行政效率俱見提昇,向好發展,但願好要更好,見春以後,疫苗問世,疫情控制,經濟復甦,兩岸和平,大家恢復正常生活,皆大歡喜。
-
鄉親健康無可取代 支持停辦2021金門馬拉松
如果沒有新冠肺炎疫情干擾,今天應該是2021金門馬拉松競賽組登場的日子,但就像大家已經知道的,由於疫情持續肆虐,楊鎮浯縣長於1月11日正式宣布取消今年金門馬拉松競賽組項目,至於原定昨天(1月16)的休閒組,則移到今年秋天疫情趨緩時擇日再辦。 相信絕大多數跑友、鄉親聽到停辦金門馬拉松的當下,心情一定有許多沮喪,甚至不能諒解縣府的決定,對準備多時的選手、對做好迎接上萬選手與遊客到訪的金門產業界來說,失望與沮喪之情,都在意料之內,這也是楊鎮浯在1月11日宣布當天再三表達遺憾的關鍵。 你我心知肚明,在疫情如此嚴峻下,2021金門馬拉松無論辦與不辦,對任何一個決策者來說,都是一個兩難,誠如楊鎮浯指出的,儘管金門始終維持零確診,儘管不少跑友殷殷期待,儘管主辦單位已準備多時,相應調整活動內容,並以最嚴格的標準進行活動期間的防疫,但考量全球疫情增溫,以及金門的整體醫衛能量,只能忍痛宣布取消2021金門馬拉松。 大家如果不健忘的話,應該記得,在防疫從嚴下,2020金門馬拉松也是去年第一個宣布停辦的馬拉松,今年,率先宣布停辦的金門馬再次成為指標,在縣府宣布取消2021金門馬拉松之後不久,台南與高雄隨即宣布延後辦理馬拉松賽事。 毫無疑問,縣府無論宣布停辦或續辦2021金門馬拉松,勢必都會引來正反兩方不同的評價,果不其然,在楊鎮浯縣長宣布取消今年金門馬之後,正反雙方看法依舊南轅北轍、針鋒相對。 反對縣府取消者認為,自12月22日出現本土個案之後至今年1月11日,這段時間皆無出現新的本土個案,連兩年停辦對地區產業影響過大,主辦單位既已採取最嚴格防疫措施,今年金門馬應可續辦才是。 而支持縣府停辦者則認為,全球疫情不減反增,國內已有本土個案,甚至有社區感染之虞,雖然主辦單位已做好防疫措施,但一旦出現確診個案,屆時必須隔離、檢疫的接觸者眾多,金門醫療體系勢必難以應對,人民健康不容有任何風險,因此強烈主張並支持取消2021金門馬拉松。 事實上,縣府的決策兩難不就是如此? 主辦單位當然希望可以兼顧科學防疫與正常生活,希望賽事活動可以如期登場,希望活絡地區經濟,但就算已做好嚴格的防疫準備,現階段確實難以完全排除出現疫情的可能,加上金門的離島特性,縣府決策必須更加謹慎,產業觀光與人民健康如果難以兼顧,縣府當然以維護人民健康為優先,再次忍痛宣布停辦2021金門馬拉松,決策尚在情理之中。 更讓人不可思議的是,就在縣府宣布停辦今年競賽組馬拉松的隔天,台灣本島隨即再次出現久違的本土確診個案,甚至出現讓人更為擔憂的社區感染案例,不少鄉親聞之還讚嘆縣府超前部署、洞燭機先,其實,也就凸顯在疫情如此嚴峻下料敵從寬的必要而已。 話說回來,連續兩年都因疫情因素停辦金門馬,也確實讓跑友感到失望,縣府團隊因此盡心規劃相關配套措施,包括協調航空公司,旅客可持參賽報名表或收據(含陪同參賽者)辦理免收手續費退票、報名費全額退費、跑友更可於110年1月31日前完成線上跑,大會除將發給線上完賽證明,也會寄送2021金門馬完賽禮予完賽跑友。 此外,縣府還贈送4張1,000元額度住宿優惠券給予所有完成競賽組報名的跑友,希望跑友在合適時間來金旅遊,使用期限暫定即日起至110年12月15日止,竭誠歡迎跑友們挑選一個合適的時間再次造訪金門,金門都在,隨時敞開大門歡迎各位的蒞臨。
-
南北山傳統建築榮獲金質獎的背景與意義
日前行政院頒發了第20屆公共工程金質獎,金門共有兩件入選為優等,分別是設施類的「塔山電廠新設第九、十號機發電工程」以及建築類的「南山12號、19號及北山62號傳統建築修復工程」,這是金門地區近年來再次獲得全國最高公共工程品質肯定的獎項,殊為不易。其中又以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主辦的南北山傳統建築修復工程,總金額不到五千萬,而能在諸多重量級的競爭者中脫穎而出,意義格外重要。 金質獎是國內工程界最高榮譽的獎項,自民國九十年設立至今已有二十年的歷史,主要目的在藉著表揚優良公共工程機關、廠商及個人,以提升公共工程品質,並達到三項主要效益: 一、加強工程人員之榮譽感與使命感,並激勵其提升公共工程品質之決心。 二、提升品質管理文化,改善品質作業環境,邁向品質國際化,增進國人對公共工程品質之信心。 三、表揚執行公共工程品質管制作業績優單位及人員,肯定其對工程品質之貢獻;促使廠商朝良性循環方向前進,進而提升公共工程品質。 上述內容的核心精神明顯的聚焦在「品質」二字,在追求量的同時,強調品質是更重要的目標。亦即,提醒我們不僅要把事情做完更要做好,這和以前我們互相寒暄的問候語由「吃飽沒」轉換為「吃好沒」,象徵著不同的意涵與境界,是相同的道理。 金門擁有四千棟以上的傳統建築,分布在全境的市街和鄉里聚落間,構成了金門空間人文的重要肌理。過去二十餘年間透過金門縣政府和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攜手合作,爭取預算或採補助輔導或採租賃30年加最高限額抵押權等多元方式,對沒有列籍文化資產古蹟歷建身分,但仍具有保存價值的傳統建築,持續地推動保存與活化再利用。 這項政策,在早期金門國家公園的施政,以及民國90年金門縣政府訂立「金門縣維護傳統建築風貌獎助自治條例」,由建設處主政爭取離島建設基金支持,都是以單純的民眾申請政府補助的方式辦理;因著補助金額不逾過半,多由所有權人聘請匠師施作,對於形式、風貌、材料、細部作法以及匠師資格等,要求並不一致。只有在國家公園管理處對於租賃30年和最高限額抵押權的情況下,則採委託建築師及發包營造廠方式施作,其中部分採修復為主的案例則對品質有一定的要求。 民國90年在金門舉辦第一次的古蹟工地負責人班,是配合文化資產保存法對地方機關相關人才培訓的重要里程碑,民國103年金門縣政府和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合作統一傳統建築補助的項目和單價,解決長久以來作業基準不同的狀況,建立雙方共同推動的共識。 民國95年修正自治條例提高補助上限,96年金門縣政府舉辦大木和土水的專業匠師培訓,近年並加入租賃30年加最高限額抵押權,強化施工前中後的品質管理機制,107年起更與地方傳統建築產業合作,於金門農工職校持續辦理傳統工匠培訓班,109年張文帝洋樓在文化局爭取下成為未來文資人員培訓基地,金門大學接受文化部補助執行古蹟工地主任培訓班,進一步培訓在地保存高階人才。凡此種種,都充分說明傳統建築保存的基礎工作,在金門是一項受重視,跨機關合作,且由量的補助蛻變為質的要求,以及落實人才培育的紮根工作。正因為有著長時間由量化提升為質量並重的整合政策,金門近年的傳統建築保存體系正產生轉變,非但在政策推動上更得到民眾的支持,也提供更多的文化產業與就業機會。 本次南北山案得到金質獎優等的肯定,絕非偶然。它代表著金門長時間致力於保存維護傳統建築的整體成果,反映出產官學研在保存政策、機制、人才培育等層面的整合成果,也呈現出政府、地方營造體系和民眾對品質的共同觀點。這項跨域整合深耕落地的工作,累積長期為守護金門文化的堅持和努力,也清楚說明了以文化為基底的空間治理政策中,整合施政下提供高品質文化空間環境的關鍵意義。
-
停辦金門馬拉松自是正確
針對2021年金門馬拉松是否如期開跑,縣府特於日前,正式由縣長楊鎮浯裁示:基於防疫從嚴、民眾健康的考量下,嚴正裁示取消1月17日金門馬拉松「競賽組」賽事;原定1月16日的「休閒組」,則調整至疫情和緩時,擇期辦理。 這項由縣府教育處長羅德水、衛生局長李錫鑫、觀光處長丁健剛及中華民國路跑協會理事長陳華恆等,共同出席的停辦記者會中,楊鎮浯縣長表示,這是一個很難的決定,縣府團隊還有路跑協會,最近這一段時間,除了密切關注國內疫情的發展外,也一直不斷的在做沙盤推演。而過程當中,縣府也注意到參與者,均各有非常激烈的不同立場之論,正反兩方均有其嚴正之立場。 但,楊鎮浯縣長表示,新冠肺炎肆虐全球已逾一年,儘管金門迄今零確診,去年7月在疫情可控下,搶灘料羅灣的活動也順利辦理,但2021金門馬拉松是否如期辦理,各方看法依舊南轅北轍。當然縣府能充分體會到正反雙方的心情,以致縣府的決策也面臨兩難。縣府當然希望可以兼顧科學防疫,與正常生活,讓賽事活動能如期登場,進而活絡地區經濟,但就算已做好嚴格的防疫準備,現階段確實難以完全排除出現疫情的可能。加上金門的離島特性,縣府決策必須更加謹慎,產業觀光與人民健康如果難以兼顧,縣府當然以維護人民健康為優先,因此,只能再次忍痛宣布停辦2021金門馬拉松。 當然後續部分也會妥善處理,諸如跑友的旅宿權利部分,觀光處長丁健剛即表示,觀光處將儘速與民宿業者協商,並以最友善的方式,來進行後續處理相關事宜,至於航空訂位機票問題,不管是要改期或是退票,也都會和航空公司,進行最縝密的協商,並同樣以最友善態度去面對,另外為振興在地旅遊,也會持續透過給選手住宿抵用券的補償方案,以減少業者損失。 這是個黑暗的時代;更是個光明的時代!我們認為縣府此項重大之宣布,是正確的。因為,不管再怎麼樣周全的部署,在疫情高漲的此刻,將近兩萬人的活動,就意味著風險發生的機率,一定會變高,此其一也;再者,考慮金門作為一個離島,對於風險的承受能力,相對較弱,不像都會區有比較強的風險承受能力,在都會區如果有疫情發生,它相對有比較好的醫療資源,而金門作為一個離島,在這一方面是相對較低的;再來是,金門馬拉松舉辦的時間,距離傳統最重要的農曆春節不到一個月。也就是說,在馬拉松舉辦之後,將有近十萬的鄉親,會陸陸續續從臺灣返回金門。大量的返鄉人潮,再加上在這個時間節點辦大型活動,各式各樣的風險,其實是相對高的。 因而,展望世局,停辦金門馬拉松自是正確!因此,我們也願以縣府之言以結:「誠摯的跟大家說抱歉,跟所有喜歡跑馬拉松的好朋友說抱歉。」更希望大家能夠把這一份對金門馬拉松的熱愛,維持到下一屆的金門馬拉松。待揮別疫情後,期待金門馬拉松能一如既往,一屆一屆地辦下去,以顯金門獨特之明景,再創離島馬拉松之風!
-
抗旱更要保水 落實水源涵養政策
金門遭逢近五十年來最嚴重旱災,針對農業災損補助非屬法所禁止者,縣長楊鎮浯日前再次要求建設處等相關部門應採「從寬、從簡、從速」原則認定,確實嘉惠災損農民。 過去的一年,不但有新冠肺炎疫情攪局,乾旱問題更是嚴重;之所以會旱情嚴重,最主要的是沒有颱風造訪,讓各地水庫蓄水量創下史上新低,日常降雨也持續受「反聖嬰」現象影響大減,預判要到今年5月梅雨季才會有預期的降雨,在此之前,水只能省著點用,而最優先被省下來的,就是農業灌溉用水。2020年10月15日中央旱災應變中心已經宣布桃竹苗2期稻即刻起停灌,因為在水利署的計算裡,台灣農業每年用掉110億噸水,2期稻作將進入抽穗期,水利署副署長王藝峰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所有水庫水給農業都不夠用。」「農業用水高達台灣用水量的7成,何不把水資源留給民生與工業?這樣可能更有意義。」的確,這是個「魚與熊掌」難以兼得的命題,若不停掉農業用水,勢必連產值更大的工業用水都會受到影響,也是不得不的選擇。 既然要捨農業救工業,那農業部分,便要走天然災害救助管道,希望藉此減少農民的損失。金門方面,雖然沒有捨農救工的問題,但缺水問題同樣嚴重,農業救助自然也是依照農委會「農業天然災害救助辦法」作業,但主辦的建設處也表明,乾旱公告的農業天然災害救助首次在金門辦理,各鄉鎮公所於受理時可能因為各種受理樣態不同,處理方式也略有不同。考量近年來因受極端氣候影響,後續仍有可能發生類似天然災害救助情事,且金門契作模式又與台灣不盡相同,因此早前縣府便協調各鄉鎮公所希望能未雨綢繆、簡政便民,讓受損農民能順利的申請到救助款,減少生產損失,也因此楊縣長一再重申「從寬、從簡、從速」的辦理原則,希望能迅速、確實地嘉惠災損農民。 的確,產業需水孔急,但大自然能給出的水卻越來越少。依據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的分析,台灣許多地方有降雨量減少、河川流量減少、乾旱強度與頻率增加的趨勢;中研院永續科學研究計畫也點明,隨未來氣候暖化、鋒面帶北移,北部冬、春季降雨量會逐年減少,最快2040年開始,北台灣的春季缺水率將超過20%。可見缺水不會是一時一地的問題,而是全方面的危機,今次臺灣農業可以用天然災害救助方式挺過去,未來呢?難道水情一年年無解,我們也要一年年的救助下去?此時,我們似乎都忽視了長期進行「水源涵養」的必要性。「水源涵養」包含一切長久管理自然水資源、保護淡水和確保有足夠的水資源來進行人類活動的政策、方法、策略和行動。人類的諸多因素,甚至是動物、大自然環境的變異及活動都會影響水資源被利用的方式,為了確保未來世代有足夠的水資源,各級政府必須要有自己可以執行的水源涵養政策,因為時間不等人,不管是停灌或調配用水、災害救助,都是「救急不救窮」、「治標不治本」,我們必須從現在開始就要認真且成功執行水源涵養的相關政策才是。 有道是:「有水當思無水之苦」,節約用水固是抗旱之道,但若真的大自然都產不出水了,再怎麼抗旱也不得其法。因此,目前首要之務還是要將「水源涵養」工作落實在所有人的日常之中,以確保後代有水可用!
-
創意小店林立 陽翟大街吹起復古文創風
縣府自去(109)年9月起以公開徵件方式,積極推動輔導業者共創經營活化陽翟大街,原本已有「陽翟西施」、「獺桑商行」、「陽宅書屋」、「時光商店」,去(109)年耶誕節前夕又有「荔枝師傅傳統美食」、「藝森美術畫室」、「芝麻創意」、「荳立企業社」與「浯作有限公司」等進駐,目前共計有9間創意小店。 位於金沙鎮的陽翟老街,在十萬大軍駐守的年代,每天來往的駐軍摩肩擦踵,人聲鼎沸,但卻因為國軍精實而沒落,後因電影「軍中樂園」的開拍,陽翟大街一度恢復短暫人氣;但幾年過去了,老街又回到往日沉寂。充滿故事與歷史的陽翟老街,凝聚了許多人的記憶,近來更加入了許多年輕一代的心思與創意,集結美食與人文之趣,各家創意小店陸續進駐陽翟大街,讓老街再度充滿朝氣與人氣。 因為新冠肺炎疫情的關係,民眾類出國盛行,陽翟大街在文創小店陸續進駐後,人潮湧進,讓原本寂靜的老街有逐漸活絡的趨勢。這也是城市改造的新趨勢,充滿歷史的聚落經過重整再造後,重新出現另一種新的面貌和經營風格,儘管經過歲月流淌,帶走過往的繁華,卻也表現了現在鮮活的容貌。再造老街面貌,最讓人害怕的是沒有適度融進在地文化、硬生生地嵌入新元素,幸好陽翟大街並未落入此種狀況。而陽翟協同發展計畫原本在109年底到期,讓業者十分擔心,縣府觀光處表示,將把計畫延續到今(110)年6月,並朝永續經營方向前進。不過,有業者仍期待期限要再長一些,畢竟短期看不到效益,他們也不敢大膽投資。 原本因為老舊而沒落的街道,在老街活化再造之下,不只延續了老建築的生命及老街的文化價值,也實踐結合現代化生活並保留過去的歷史文化,並將當地的人文歷史脈絡串聯起來,和有意願進駐的年輕業者及商家,一同營造全新風貌,縣府與民間合力再造陽翟風華。閒暇假日裡,陽翟大街相當適合大家前往穿街走巷、尋人文意趣。昔日陽翟大街的街道冷清,商店寥寥無幾,跨過2020年的諸多不平靜,近來又成地方打卡熱點,再創地方生機,成功吸引遊客目光。 個性咖啡、特色美食、懷舊書屋與藝文空間等類別多元的店家集聚於陽翟大街,懷舊、文創、特色、美食商店及業者的投入,漸漸讓陽翟大街匯聚年輕青創氣氛,並在復古中展現創意及魅力,充滿創新與再造的能量。經由縣府積極推動輔導業者,行銷及活絡地區特色景點,進而促進經濟活動,透過老店新生,活化在地店家、延續產品價值,刺激來客量與店家收益,以迎接新世代商機,並期盼未來或有可能逐步促進地方區域發展,發揮資源綜效,成為帶動地方人氣與經濟的重要引擎。
-
深耕金門水資源與水利建設顯現成果
經濟部為協助金門縣政府解決地區水資源供需問題,成立跨部會之「經濟部金門地區供水改善專案小組」,共同彙整各項可行之供水改善策略,並研提「金門地區整體供水改善綱要計畫」,主要包含:地下水管理、節約用水、湖庫水質改善、供水設施更新改善、多元水源開發利用等供水改善策略。金門縣政府遂配合辦理各項專案計畫與例行工作,包括:大陸引水、自來水擴建、地下水管理、增設蓄水設施、水庫集水區保育、放流水利用計畫、節約用水、自來水減漏及設施改善與湖庫整治及海淡廠改善暨擴建等計畫,該專案小組各部會與會代表及委員對於列管計畫之執行成效均表肯定,會中並充分進行意見交流與討論,期能持續改善地區用水問題。 在中央各部會與地方各界的協助與督促及縣府團隊的努力下,改善地區用水相關工作推動已有明顯成效,專案計畫上已完成大陸引水、地下水每日減抽3千餘噸、整體漏水率107年為21.47%,108年則為18.3%年度降低3.17%、增加蓄水設施與回收水再利用約每日4.5千噸、海淡改善暨擴建致每日產量由2千噸提升至4千噸、污水接管與集水區水質改善及保育工作;而在例行工作則辦理水井清查、圖資用戶資料建置、老舊管線汰換、水庫浚渫、節水宣導與各湖庫設施改善優化等,相關執行成果已使整體供水足以滿足地區短期供需平衡及120年成長需求,深獲各部會及與會代表肯定。 金門地區受限於先天水文氣候條件不佳,年雨量約一千餘毫米,且年蒸發量大於降雨量,加上地形條件限制,地面水源開發不易,導致近年出現湖庫水量不足與水質不佳、用水需求不斷上升及地下水需減抽保育等問題,更加劇旱季時節水源不足的困境,長期以來農業灌溉與環境景觀澆灌抽取地下水源作為灌溉水源,嚴重影響民生用水需求。日前楊縣長與縣府團隊現勘水資源開發計畫相關地點,他認為金門用水以地下水及湖庫蓄水為主,均需仰賴降雨補注,在島嶼旱澇不均、年蒸發量大於降雨量先天不佳的限制下,有效管理地區用水,需要有完整的水資源計畫;期望以地下水安全抽水量及自有水源75%以上為目標,改善金門水資源稀缺問題,為金門建置可長可久的永續水資源利用計畫。合理水資源開發,可使供水結構更加完善,加強增設農塘及蓄水空間,也須注意營造水獺等保育物種的友善生活環境,共建人類與原生物種共榮共存之親善水域,同時維持在地生態特色! 水資源短缺問題不僅影響觀光,也讓在地產業深陷發展瓶頸,為因應產業轉型效應、土地利用及社經環境快速變化,畢竟水電基礎建設,攸關金門整體發展與未來願景之實現。去年起不只新冠肺炎疫情,再加上全球氣候異常,金門遭遇五十年來最嚴重旱災,對地方民生經濟的衝擊甚鉅,所幸金門縣政府陸續完成海淡廠、水庫興建及截水系統興建與湖庫更新改善等工作,使過去主要產業用水尚可維持供需平衡。未來期望透過多面向之多元水源開發與地下水保育、節約用水、湖庫水質改善、供水設施更新改善等及策略之實施,讓金門地區供水妥善獲得改善。除戮力配合中央政策指導及採滾動式檢討外,亦將參照地區用水供需情勢及經理策略,適時調整因應作為,以確保整體產業水源安全。 自引進大陸水源後,短期內在水資源供應上獲得較大改善,但為確保自有水源之供應能力,地區仍應持續進行水資源開發與管理,並透過加強集水區保育治理、湖庫水質改善與整治、自來水設施更新改善、提升湖庫利用率、地下水管理與節約用水等措施,以改善整體用水效率,提升自有水源之供水能力。金門縣政府近年也積極爭取前瞻基礎建設計畫,開發人工湖等自有水源、集水區保育、地下水保育、湖庫浚渫、湖庫間原水導水管、攔蓄水設施、排水改善、再生水處理與再利用及農塘浚深等相關工作內容提列實施,期藉由相關工作之推動,持續提昇涵養地下水源與穩定民生供水之績效,以確保供水水質、水量滿足金門地區未來發展需求,並可保育地下水,採多元化方式開發新水源,以期穩定及因應地區用水需求。
-
縣政顧問 縣政橋樑
報載:金門縣政府此前在台召開「金門縣政顧問請益座談會」,縣長楊鎮浯親自率領縣府秘書長陳朝金、縣府一級單位主官兼程赴台,邀請一百餘位縣政顧問與會,共同針對金門發展觀光事業資源規劃、經建產業振興、教育文化深耕、衛環社福健康等九大主題進行意見交換,廣泛討論,期為金門未來理想願景找到出路,注入活水,開創新局,造福鄉親。 顧名思義,縣政顧問者也,來自首僕遴聘,旨在加強為民服務,下情上達、上情下達、化異求同、同中化異,落實疏解民瘼民困,消弭民怨,化阻力為助力,促使縣政政策政令順利推動,提升行政效率。換言之,縣政顧問非是名器,而是託付,有名分,也有義務。 根據了解,金門縣政顧問,其來有自,始自民國九十三年間,係由時任縣長李炷烽倡議設置,因屬初創,一切從頭做起,不惟立規建制,遴聘對象,儘是一時之選,包括產、官、學、企,各界德高望重、熱心公益仁人志士,棒棒相接,屈指迄今,已有十餘載之久,未曾中斷,非僅金門獨有,顯示此一制度,有其核心價值。 再說:政府任何組織體制,皆以功能取向,縣政顧問亦復如斯,有無功能,不在形式,端視慎選,擇優而聘,靈活運作,對口通暢,所謂:遠親不如近鄰,保持密切互動,觀念與行動一致,力量集中至關重要。 綜觀歷屆縣政顧問,遴聘人數多寡不一,運作方式,發揮功效互有不同,雖是義務性質,老中青兼而有之,服務熱忱不減,有顧有問者,不惜言、不卸責,主動深入基層民間,探求民瘼民隱,不待集會諫言獻替,但憑阮是家鄉人,關心家鄉事,自我定位,以縣政團隊成員自居,隨時反映問題,就事論事,融入有顧有問人力,襄助推動政策政令,能量加大,金門明日會更好。 根據了解,此次縣政顧問座談會,乃是縣長楊鎮浯上任以來精進版,會中先以圖文兼俱電子化簡報,列舉報告兩年來重大施政建設服務績效,供與會顧問了解此期間施政重點與得失,作為獻替,廣為宣導參考,而在會議程序安排上,亦與以往有別,置重點於觀光、經建、文教、環保四大主題,並將其分為五十六項子項,亦且進行分組討論,最後再由各組分別提出總結報告,以為施政改革南針,正因事前準備充分,事中發言熱烈,會而有議,議而有果,共同找出今後努力目標方向,獲得與會顧問一致讚許,咸表凡兩年來縣政團隊計劃重點不落空,績效不掛零,具體服務成果看得見,值得肯定。 然而由於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嚴峻,金門首當其衝,兩岸小三通暫時關閉,疫情不解,復通無期,對於地區整體經濟發展自有影響,尤以金門位處邊陲,先天不足,後天失調,未來路途艱困,爰特藉此懇請縣政顧問諸君,人人扮演縣政尖兵、橋樑與推手角色,發掘問題,對準民瘼,掌握社會脈動,傾聽鄉親所需所求,下情上達,解決問題,藉由顧問平日與民接觸交流,宣導縣政政策政令與政績,上情下達,化解疑慮,凝聚心力,穩定社會,促使金門明日會更好。 總之,金門資源有限,時間即是本錢,團結即有力量,說實話,做實事,公而無私,大家一本初心,各盡所能,廣結善緣,發揮張力,齊為金門蓄積能量,建設金門,繁榮地方,凡此大家有責任,也有義務,大家共同加油。
-
發展金門創造青年居住的社會基礎
進到金門在地的聚落,很容易就會注意到金門人口老化的現象。這當然可以說是整體台灣都在發生中的現象,但是金門的人口老化卻有它的特殊性,及由於人口老化而造成之特別的影響。不過,即便如此,面對人口的老化,金門也有特別的策略。而總的來說,也就是要創造青年居住的社會基礎。 金門人口老化的特殊性,可以說是多重的。首先,台灣在戰後產業現代化的過程中,金門尚處於戰地政務之自給自足的政策目標下。因此,金門的產業以農林漁牧等初級經濟為主,而配合著戰地政務的大量軍需經濟,當時的金門社會也不必發展其它的產業,也就足以過著相對繁榮的生活。然而,隨著戰地政務的結束,不僅軍需經濟大幅縮減,事實上由於在地的產業不多,而隨著軍需經濟之縮減而外移謀生的人口,也快速增加。其中,不乏是具有工作能力的青壯年。在這軍需經濟的消長之間,除了是金門人口老化的特殊原因之外,也特別容易突顯了金門人口外流及老化的現象;其次,人口老化的另一面,不只是青壯人力的外流,同時也在於其阻卻了青壯人力的流入。產業有限固然是其中的因素,而以宗族為中心的社會生活方式,更是關鍵,因為它增加了非金門籍的年輕人融入金門社會的困難。這是造成金門人口老化的另一個特殊因素。 相對於金門人口老化的特殊性,人口老化的問題對於金門所造成的影響,又特別地嚴重,因為金門社會最重要的,也就是它的文化。文化不只是金門觀光產業的基礎,更是金門人引以為傲的認同。因此,人口老化對金門所造成的影響,將不只是文化的流失,而且還是斷層。並且,這樣的現象就在這一個世代裡發生著,故而需要採取更積極而全面的策略,來面對金門人口老化的問題。根據金門縣政府主計處在107年出版的《金門縣高齡化人口分析》報告看來,金門老年人口在97年是以佔金門總人口的12.72%,略高於全國的10.43%。並在102年逆轉,金門縣的老年人口比較開始低於全國平均值,而於106年底為12.24%低於全國的老年人口比例平均值13.86%。這裡所代表的意義,看起來似乎是金門沒有人口老化的現象,並且這十年間的發展,還使得老年人口的比例低於全國的平均值。但實際的狀況恐怕並非如此。一來,因為其中有許多的青壯年人口,因為金門優越的福利而設籍金門,但並未居住在金門;再者,許多來金居住的青壯年人口,是由於金門大學的設置而短暫來金。一旦畢業了,也就返鄉離金,對金門社會及文化的延續,貢獻不大。 那麼,面對上述金門人口老化的特殊現象,地方政府又能做什麼?吸引金門籍青壯年人口返金,固然是其中最直接的想法,但在這樣的策略之外,其實也已經有大量的年輕人正在金門社會裡,也就是來金門就讀的大學生,只要創造讓他們留在金門、住在金門的社會條件也就可以了。於是,縣府、在地社會,以及金門大學之間,其實也就可以,並且應該共同合作,打造各種創業就業的機會與平台,於學生們在大學及研究所就讀期間,即有各種產學的互動與合作,讓這些已經或多或少了解金門社會及文化的年輕人,更喜歡金門,進而留在金門,解決金門的人口老化問題。
-
小三通廿周年的省思
一月二日是小三通施行廿周年紀念日,不過這一天,不見任何單位舉辦活動,只有新黨召開記者會熱鬧了一下,之所以這麼低調,當然是因為新冠肺炎疫情的緣故,加上小三通停航了快接近一年,對受惠小三通最多的金門,如今門前冷落車馬稀,大家巴望的是「小三通何時復航?」,其他的都無暇他顧。 廿年前,當蔡英文總統還是陸委會主委時,促成了兩岸「小三通」,打破兩岸民眾局部隔閡,金門與馬祖從戰地前線,變成兩岸交流第一線。首先在2000年3月21日立法院三讀修正「離島建設條例」第18條,讓台灣人民與對岸交易除罪化,明訂台灣本島與大陸地區全面通航前,得先行試辦金門、馬祖、澎湖地區與大陸地區通航,試辦也於當年4月5日實施。2000年12月13日行政院根據「離島建設條例」通過「試辦金門馬祖澎湖與大陸地區通航實施辦法」,作為小三通管理依據,並決定隔年元旦啟航。2001年1月2日正式啟航,打破52年來兩岸互不往來局面,開啟兩岸通郵、通商、通航「小三通」。 金門首任民選縣長陳水在受訪時指出,2000年也就是千禧年,他接到中央訊息希望金、馬兩縣能就中共多年前提出的「三通四流」案,慎重評估它的可能性與可行性。當年金門經濟活動是困頓的,我們從經濟角度看與中國通,對我金門或許是另一條經濟的活路,所以我們評估之後認為可行,我們開始向對岸拋出這個政治議題,同時派出副縣長以下的官員,多次秘密經香港轉廈門,與中共廈門方面官員討論,商討議題細節,我們也把對岸相關訊息傳達給中央陸委會,這樣來來去去將近一年的時間,終於在2001年1月1日達成小三通首航,由金門、馬祖兩縣首長領團訪問中國大陸的「破冰之旅」。 陳水在回憶,「2001年1月1日是雙方協議的D日,可是在官方訪問團出發之前,由民間人士何進諒等一批人搶先發航,廈門當局不想接待,就以元旦休假為由,先拒絕了民間船隻,而官方的訪問團也因為這一攪局,發航後折返,隨後我在縣政府大廳召開國際記者會,當年小三通新聞大約有國內外媒體上百家雲集,這個記者會我把不能成行的原因歸咎於廈門當局沒有誠信與誠意,這個訊息很快傳達到大陸北京當局,沒有多久,我們接到了對岸的來電,歡迎我方次日訪問,所以小三通的「破冰之旅」,實際是2001年1月2日。」 隨著「小三通」開放,金廈在這廿年間一衣帶水,民眾交往頻繁,金門人到廈門置產,廈門人前往金門旅遊,金廈早已形成緊密的生活圈。2019年,往返小三通的人次約196萬,其中近100萬是陸客往來人次,代表單一年約有50萬名的陸客前往金門消費、旅遊。 2003年就曾因應SARS疫情關閉小三通兩個月,但疫情一過即迅速復航,這一次受新冠疫情影響,數據呈現斷崖式下降,去年陸客經由「小三通」前往金門的數據趨近於零,對於依賴觀光人口維生的金門來說,不只觀光旅遊相關行業受損嚴重,就連金酒行銷也至少損失廿億營收。 金門縣長楊鎮浯就明白指出,有許多金門鄉親都希望「小三通」能逐步恢復,重振往日的觀光榮景,還有一些在廈門投資置產的鄉親,受疫情與停航影響,無法前往廈門管理,造成許多房產糾紛,無論從日常生活或產業發展的角度而言,小三通的暫時關閉,確實造成偌大的影響。他強調,小三通的關閉對金門的整體經濟產業各方面影響非常巨大,盼在疫情和緩後,盡速恢復小三通,否則金門可能撐不住。 「關時容易開時難」,金馬小三通剛開始還被揶揄為「通三小」,但隨著往來旅客從一開始的2萬1千人,到前年底接近2百萬人,成長幾達一百倍。小三通建構兩岸之間新里程碑,也為兩岸交流與直航打下基礎,其重要性已不容忽視,在小三通廿周年之際我們重新省思小三通存在的意義,應用一顆感恩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