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
積極作為發揮公共資產的極大效益
報載,古崗社區於古蹟漢影雲根後方觀止步道種植的桃樹,近期發現遭人盜取,社區發展協會籲請民眾動眼不動手,不要任意採摘珍貴的植物,也期盼盜走桃樹的偷兒能儘速將桃樹補植回原位。去年4月,也曾發生蔡厝登山古道一株據傳有百年樹齡的七里香遭盜採的事件;同年10月,在金沙鎮舉辦風獅爺文化季前夕,青嶼村也發生丟失兩尊百年歷史的風獅爺的事件,傳是被屋主運往台灣送人,居民跳腳要求追回,當時也引發風獅爺究竟是私產還是公共財的爭議。 事實上,公共財就是一種集體消費財,一旦這種財貨被提供,任何人都可以均等的享有。但學理上,判斷物件是否為公共財,通常有兩種指標:一是具有「非敵對性」,表示物件不能被個別消費者所獨享,個人的消費也不能減少他人對此物件的消費;二是具有「不可排他性」,表示物件一旦被提供,就可以由多人同時消費,而且不能禁止別人免費享用該財貨。依上論斷,不論七里香、桃樹為何人所種植,只要其具有不特定人可以公開消費的性質,都符合公共財的要件,也都應該受到集體的重視及保護。至於私宅的風獅爺固然承載了傳統文化及許多人的共同記憶,如若所有權人執意要送人或進行何種處分,在其未具備文資、史蹟保護的身分前,則較無法可管。然而,我們在此想探討的不是公共財的權屬問題,而是我們應用何種態度來面對公共財,以及發揮其最大的公共利益。 在史蹟等公共財的保護上,經常有一個爭論;究竟應該是「復舊如舊」,還是遵循歷史的常軌,該頹該敗,一任聽之,做好紀錄足矣。顯然更多的人會認同「復舊如舊」,因為記憶中的物件丟失了,僅憑想像、文字、圖像來還原舊況,總不如身歷其境來得實際,但也有人以為,諸如古羅馬競技場只餘斷垣殘牆,要原地復舊重建固然不難,但要尋回昔日的氛圍卻是不易,倒不如讓大家發揮想像來填補其壯闊與雄偉,來得更為真確。以上作法或均有其理,也都能發揮預期效果,雖然作法不同,但目的卻是一致的;如:確保不被個別消費者所獨占、獨享,更期盼這個共用的過程中,不消耗財貨或物件的價值。基於以上的論述,我們可以清楚的判定,公共財的公私領域的界限極為明確;位於開放空間的植栽、物件,除所有權人外,任何人都沒有將其攬為私有的權力,縱是所有權人也該考慮眾人的感受及對公共利益的影響,也較能為大眾所接受。 談了這麼許多,無非強調:我們應該更重視周邊早已熟悉的人事物,並切身反省其對己身的意義與價值。生活中常有這種事情:來到跟前的往往輕易放過,遠在天邊的卻又苦苦追求;占有它時感到平淡無味,失去它時方覺可貴。如果一枝桃樹、一株七里香、一尊風獅爺均是我們生活中鮮活記憶的一部分,那在平素就必須要有更多的作為去跟進、聯結它的存在與否。諸如:更多的村史紀錄及傳承活動、更多的史蹟巡護及導覽解說,乃至更多的資源彙總及訊息傳播等等。 總之,為了體現公共財更大的效益,平素便要計較個人邊際利益的加總;屆時,物件就不僅止是死物而已,而是所有人共同的記憶與資產,更加容不得私人染指與占有!
-
讓金門馬拉松愈來愈好﹗
邁入第九屆的金門馬拉松於2月28日開跑,今年計吸引一萬七千名跑友報名參賽,在比賽前一天金門街頭就因為參賽跑者抵達顯得熱鬧非凡,且不僅是來自全台各縣市的跑者,大陸跑友近年來組團參賽的比例也愈來愈多,加上刻意設計的賽道及跑者的創意打扮,形成兩岸的馬拉松盛會。 當前,全球許多大城市都熱衷於推廣並舉辦馬拉松運動,並將其視為行銷城市的重要手段,當然,其衍生的周邊經濟效益與商機更是不在話下。君不見,平日略顯冷清的金門街市,因為金門馬拉松的舉辦,呈現人潮接踵的情景,許多小吃名店更得大排長龍。由見金門馬拉松已經累積了一定的成效及口碑,如何讓這種效益持續發展、擴大下去,或才是我們應該關注的焦點。 事實上,這幾年因為全民瘋路跑,許多高知名度又具特殊性的馬拉松,包括花蓮的太魯閣峽谷馬拉松,以及已被國際田徑總會官方全球路跑網站收錄在年度認證賽事,且是國際田總認證銅標籤路跑賽事的新北萬金石馬拉松,還有國內參加人數最多的台北富邦馬拉松,而大甲媽祖、澎湖、金門馬拉松等,因地點、意義特殊性,開放報名就秒殺。根據體育署的運動城市調查,國內有運動習慣的人,如以平均花費3,500元在慢跑運動上,一年帶來的產值就上看170億元,因此更有了「馬拉松經濟學」的說法。再根據知名馬拉松資訊平台「運動筆記」網站的登錄資料顯示,國內馬拉松賽事從2011年的89場,到2014年的520場達到顛峰,幾乎已到了每天都有馬拉松賽事的程度。在這股「馬拉松熱」裡,金門也不缺席;競賽組由首屆的1469人逐年增加到5000人,5000個名額在18分鐘即告爆(報)滿,顯見金門馬拉松的魅力。 由上觀之,可見「馬拉松熱」已蔚為常態,更是地方政府可以經營的優質項目,但重點仍在於如何令其精益求精,形成受人矚目、遠近馳名的特色活動。平情而論,推廣馬拉松運動最主要的原因是有助於民眾強健體魄,而帶動全民重視健康的思維,也能節省醫療保健費用的支出,這是馬拉松經濟學的附帶效益之一。然而,在實質創造產業收益方面,金門地方仍有極大的努力空間;因為縱使地方掌握不了運動器材、用品上的商機,但對於金門馬拉松的特色化形塑,仍要多加用心才行,諸如:相應文創商品的開發、馬拉松營隊的輔建、更多本地企業與賽事的合作等等,如能因此打造「小而美、美而精」的地方運動品牌,縱然金門馬拉松規模有限,亦足以形成特色性的賽事,導引更多人的關注及參與,或才能真正的創造金門馬拉松的經濟效益。 金門馬拉松又有「初馬天堂」的美譽,簡言之,仍屬於入門級的賽事,但這卻無礙我們前進的雄心,在兼顧賽事安全、國際認證賽道的前提下,如能做好差異化的行銷及管理,未嘗不能掙得一片廣闊的天地。諸如,今年為了體現「戰地風」的特色,除了在賽道上設置6處槍炮音效外,還設置了偽裝網、播放軍中情人鄧麗君歌聲等等;別出心裁的賽道設計,就在於樹立特異性,讓金門馬拉松更加的與眾不同。 總之,「運動是門好生意!」金門馬拉松不但要持續的辦下去,更要愈辦愈好!
-
聚焦差異化策略 形塑地方產業榮景
因為陸客赴台旅遊人數的明顯減少,農曆年後,台灣各旅遊相關產業已經準備繼續「過冬」;對於陸客驟減一事,陸方始終未予政策定調或證實,但近日大陸國台辦發言人安峰山公開表示,陸客赴台遊人數變化是市場行為,取決於旅行社和遊客意願;下一步將視「兩岸關係形勢的發展」和市場變化作處理。話已經說得夠「白」了,如果我們還沒有「過冬」的準備,就實在太不應該了。 事實上,相較於赴台陸客人數的驟降三成,金門感受相對並不明顯,甚且農曆年前,陸客來金送件人數還曾創下單日新高,破了去年十一長假的紀錄,更顯見就地緣而言,在金門的兩岸事務是可以和台灣脫勾處理的,畢竟金門始終有著「先行先試」的優勢,對兩岸政府而言,這樣的特殊性始終存在,也始終發揮著預期的功效,但我們要憂心的是,面對變局,金門地方產業又該何去何從? 一直以來,金門的地方產業都有同質化、競爭門檻低的問題;經常是什麼產業火熱了,大家就一窩蜂的投入,而且經常還是以「委外代工」的形式來呈現。在世界工廠的時代裡,這樣的機制並沒有多大的問題,但如果是在欠缺特色創新的前提下,便會發生競爭力低落的問題。於是縱有大量旅客登島消費,地方產業都不會是「主角」,反而是擁有質價及品牌優勢的免稅店、大賣場可以獨攬商機,而這其間欠缺的便是所謂的差異化,行銷的差異化、商品的差異化,乃至於服務的差異化,如若地方產業不能由此點思考圖謀突破之道,縱不至於逐步邁向衰敗,最多也是小打小鬧。 然而,對地方政府而言,扶植在地產業本屬應當,但如若業者對「創新」、「競爭」沒有太多的感覺及想法,公部門縱然想銳意興革,也是徒廢。就曾有人明言:「金門產業欠缺競爭力,是因為還不夠苦、不夠慘!如果把其他縣市沒有的福利拿掉,試想還有多少人坐得住?」這其間或許便存在著「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我們究竟是應該先把產業環境架構好,讓大家有錢賺,還是盼大家精益求精、日有寸進形塑一個優質活絡的產業環境?或許,這兩者也不存在著先後的問題;產業環境主要責任在政府,但人帶進來了,賺不到錢,業者就應負起完全責任。 說了這麼多,問題似乎又回到了原點││要先有人流,才有產業效益;產業可以走出去,但人要先進來。以當前陸客由小三通來金旅遊為例,已全面實施電子簽,入境申請需透過地區許可之旅行社,以線上送件,陸客自由行應於入境前24小時送件、團體旅遊應於入境前4小時送件,經審查核准後,即可快速憑證入境。以這樣的發(入台)證模式,應給予了相當程度的簡便,但現在似乎大陸簽發「大通證」,還有著一週左右的滯延,然以金門旅遊的胃納而言,這樣的情形恰不應是缺點,反是讓我們有更多的理由去挑精選細、計較自己能提供的旅遊品質。 然而,如若金門第一線的旅行社想的只是圖謀近利的「削價競市」,後線的地方產業自也難有將本求利、以利保質的精進空間,如此惡性循環,犧牲的是產業環境、就業條件,更是產業的未來,如再要有兩岸政策的紛擾、人流的衰頹,縱然地方產業都被「打趴了」,自然也一點都不奇怪!
-
服務有深度人民有暖感
今年春節連續假期,雖然氣溫下探,全程都在10度C上下游盪,但見境外湧入人潮有增無減,其中包括遊子回家團圓,樂敘天倫,也有兩岸旅客,利用九天年假舉家來金旅遊,頓時金門地區流動人口大幅成長,堪稱此前之最,熱鬧滾滾,年味十足,證諸金門在變,進步情景看得見。 根據縣政資料統計,105年境外來金參訪旅遊人數高達一百七十萬人次,創下歷年單月新高,充分顯示金門未來觀光願景可期,畢竟「數字」會說話,所謂「觀光立縣」,政策宏觀,奠下良好基礎,尤以金門好山好水好人情,還有歷史悠久閩南文化、名勝古蹟及獨一無二之軍事景點,可供盡興參觀遊覽,此外地區「食安」與「居安」之供給服務品質,持續提昇改善與加強,廣受青睞。又如金門特產貢糖、麵線、牛肉乾、酸白菜討人喜愛,業績蒸蒸日上,贏得不少口碑,此乃業者經營行銷得法,政府投入輔導管理具見功效。 再以猴年「春運」工作為例,為讓兩岸三地行旅年關往還交通運輸通暢無虞,幾經針對過去缺失加強檢討策進,不惟事前計畫作業完整週詳,且有應變A、B腹案,雖然其間金門一度出現低雲濃霧,能見度不及二百公尺,兩岸三地飛機船隻停航,卻也由於公部門運籌帷幄,狀況掌握確實,因應作為縝密,適時中央與地方縱橫關係熱線協調連繫,縣長、立委連袂坐鎮,民航管理機關、縣政團隊聯手動員,各就各位,分工合作,進行深度服務,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天也祐民,終於雲開霧散,兩岸三地海空運輸恢復正常,官民皆大歡喜。 此次年假最長,兩岸三地搭乘機船人數最多,動用軍民航機發揮疏運能量最大,有驚無險,大功告成,促使四萬餘眾旅客順利返回生活工作崗位,創下春運工作最佳紀錄,贏得大家按讚,都說心有暖感。 有云:服務為負責之本,公僕面對芸芸眾生,一本初衷,實事求是,面對問題,解決問題,以下管見數點,值得高度肯定鼓勵: 一、 縣政團隊深入、投入、融入之服務表現,人到心到,面面俱到,動力強、行動快,步伐穩,促使推力、助力、拉力到位,有功也有勞。 二、 總統平民化,對於縣長、立委熱線直達天聽,下情上達,處理回應快速,中央地方一條心,解決民瘼民困, 口惠而實至,人民有信心。 三、軍人係以保國衛民為天職,演訓之餘,救災救難,無役不從,昔日使用臉盆投入救災,今日以專業救援,搶救台南發生震災,春節霧鎖金門,軍方調兵派機支援,投入疏運任務,全民有目共睹,軍愛民,民敬軍,軍民一體,猶如家人。 總之國家未來願景,亟需舉國上下,不分黨派族群,集中力量,激發能量,共同以服務深度與熱度,提昇高度,再創新猷。
-
用新的想法及做法 趲趕金門大橋進度
交通部次長范植谷日前抵達金門視察金門大橋工程,面對日益擴大的落後進度,范植谷說了重話,要求務必在今年四月底,一定要有一個具體的工進展現結果,並達到各項短期趕工計畫的里程碑和目標。 金門大橋建設計畫施工以來,已經快三個年頭了;距金門大橋契約工期到期僅剩六百三十餘日曆天,但工進截至今年二月廿一日止,預定進度百分之四十八點五一,實際進度百分之三十六點七六,落後百分之十一點七五。事實上,金門大橋工程不但金門地方重視,交通部也將其視為重大的列管工程,部長、次長幾乎是隔三岔五的就來金門督工,但不論話說得誠懇、多重,進度照樣是落後。當然,落後的理由一定有很多,主辦的國工局也一定會想方設法的要求廠商趲趕工進,然而,到底是廠商力有未逮,還是變數太多,或者是根本耍賴,交通部、國工局、縣府等都應儘早有一釐清及論斷,並決定啟動後案的時機點,莫令萬眾矚目的金門大橋輸了裡子,又賠了面子。 要說肇建金門大橋是一波三折,絕不為過。從數十年前論議興建金門大橋開始,每逢選舉便被拿出來炒作一番;當年,李登輝總統在國民黨大掌櫃劉泰英身上「畫押」的景象堪為經典,再歷扁政府後,方在馬總統手上拍板定案。「三分交通,七分觀光」確定了金門大橋的定位及主軸,更讓這座選舉浮橋有了坐實的殷望。但由國工局接辦發包後,先是得標的樺棋營造被訴資格不符、撤銷契約,再由國登公司重新接手;但自國登接手以來,不但工安事故頻傳,工程進度也始終不達標,於今落後進度已超過百分之十,往昔還可以說是「好事多磨」,如今卻是「大事不妙」,是否必須「再再」重啟「爐灶」,真的只能待後事方得分曉。 平情而論,金門大橋最大的爭論點是國內廠商並不具有相關的工作經驗,招標單位起始設定的工程經驗條件能否足以應對實務的工程需求,不實際做一遍,便難有確切的答案;或許,相關單位也看到了其間的盲點,因此特別有了引進大陸工作船機的規劃,畢竟大陸在這方面有非常豐富的施工經驗,如能「以人之長,補己之短」,當也是兩岸工程合作的一次典範。然而,前提是克服了,工程進度還是趕不上來,除了國登苦惱、國工局憋氣外,身為事主的金門,才真是無語問蒼天。到底問題出在哪裡?若要再趕工、重啟,又該有些什麼構想、思維,方不至重蹈覆轍,或也是我們該關注的重點。 誠如范植谷次長所言,整個大橋工程歸納起來,簡單一句話就是「全民的感受」,如果是正向的、正面的形象,大家會更願意來幫忙,產生良性循環,他也期望在新一年裡能改變一些觀念,劃下一個完美的「句點」。現在,如何畫下這個完美的句點,正是大家努力的目標,在國登公司顯然力有未逮、使命感不足的前提下,成效始終有限;此時此刻,或許引進有能力的協力廠商應是最積極有效的辦法,如能進而攻克目前的難關,或還能掙個多贏或平盤的局面,不致留下如國登洪董所言「賠光了,才會走」的殘局。 總之,金門大橋工程承載了鄉親們高度的期待,就算是國登出局,能否再找到合適的廠商收拾殘局,仍在未定之天,現階段如能用新的想法及做法,大幅提升落後進度,方屬可行策!
-
金門是兩岸維持現狀的關鍵
2016大選結束後,國內外輿論對兩岸關係可能走向莫不寄予高度關注。 對於國內外的期待,總統當選人、民進黨主席蔡英文顯然也有深刻理解,不僅在其當選感言中公開宣示:「我們更沒有忘記,維持台海安全及兩岸關係的和平和穩定,是大家共同的期待,也是兩岸要一起努力的事。『維持現狀』,是我對台灣人民以及對國際社會的承諾,我一定說到做到。我也向大家保證,未來我處理兩岸關係,會積極溝通,不挑釁,也不會有意外。」 在選後接受媒體訪問時,蔡英文再次表示:「這次大選的結果,顯示我所主張的『維持現狀』,就是台灣的主流民意。維持台海和平以及兩岸關係的穩定與發展,是各方共同的期待,但這不是單方面的責任,兩岸都要一起努力,來建立一致性、可預測、可持續的兩岸關係。」 從蔡英文不厭其煩的談話可知,她確實深切理解「維持現狀」對未來兩岸關係的意義,以及國內外對一個穩定的兩岸關係的期待,質言之,維持兩岸和平穩定,符合國際期待與兩岸人民利益,建立一個穩定、可預測的兩岸關係,是兩岸當局共同責任。 何謂「維持現狀」呢?如果「維持現狀」是穩定未來兩岸關係的必要前提,那麼,雙方對「現狀」是否有一致的定義,就是決定兩岸關係穩定程度的關鍵。 準此,應該追問的是,兩岸藍綠紅三方對「現狀」的認知是否一致? 基本上,自1949年以來,北京始終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直到1992年海峽兩會「辜汪會談」之後,「一中各表」才成國、共兩黨進行交流的政治基礎;2008年馬政府執政以來,則以「不統、不獨、不武」進一步定義所謂的「維持現狀」,在反獨甚於促統下,北京對此定義不表達異議。 相較於國共兩黨的「九二共識」,民進黨扁政府執政時期曾提出「一邊一國」主張;至於曾經參與「兩國論」起草的蔡英文,在選後的媒體專訪中則指出:理解和尊重兩岸在1992會談的歷史事實,稱要在這個既有的政治基礎上,持續推動兩岸關係的和平穩定與發展。 不過,在被問到何謂「既有政治基礎」時,蔡英文又提出「1992年兩岸兩會會談的歷史事實」、「中華民國現行憲政體制」、「兩岸過去廿多年來協商和交流互動的成果」、「台灣的民主原則以及普遍民意」等四個關鍵因素。 誠如所見,紅藍綠對兩岸現狀的描述,係建立在各自的歷史經驗與政黨理念上,北京能否接受蔡英文對現狀的描述?完全執政的民進黨政府又要如何在所謂既有政治基礎上維持兩岸現狀?推動兩岸交流?著實考驗雙方領導人智慧。 二十多年來,兩岸紅藍綠曾經分別以北京、台北為軸心,提出從「一中」到「兩國」的各種觀點,站在金門這個曾經是兩岸衝突焦點與交流先行者的島嶼,金門人深信,金門就是兩岸維持現狀的關鍵,此一地理上屬於中國,治權又劃歸台灣的小島的存在,已然表明兩岸關係的複雜程度,也足以說明兩岸的「現狀」是個什麼樣的現狀,兩岸領導人何妨看看金門人的歷史經驗?學學金門人的兩岸觀?
-
新春之後且談金門小吃願景
新春重吃,人之常情。際此新春過後談小吃,自有其時令性。小吃,是一種在口味上,具有特定風格特色的食品的總稱,可以作為宴席間的點綴,或者早點、夜宵的主要食品。世界各地都有當地特殊的風味小吃,鮮明特色,往往亦是當地觀光行銷的重點,更是所有遊子對於家鄉思念的主要對象。小吃單價多不高,一般人都可以買得起。有一些學者更將小吃作為一種文化現象來研究;更期許其對觀光之附加作用,就以觀光立基之金門來說,更有其重要關聯性。 問君為何來金門?不僅來看金門地;金門小吃好風味,更為小吃來金門。這不應是觀光之口號;而應是遊客之內心話才有其意義。正所謂有一地之味,有一處之香;發思古之幽情,品古地之風味。這是古人對地方小吃之描白,言簡而意賅,道盡了地方小吃之神情及風情,寓思古懷鄉於品味中,感性中兼具知性。這也是何以自五○年代以後,各地方之小吃,突在旅遊界上風起雲湧之原因,各國政府民間,莫不以此為競。 金門,這個有六百年歷史的古戰場,歷史比台灣早三百年之古地,因地理環境影響,不但在建築上深受閩南影響,在地方小吃上更深受閩南影響,卻又能因人因地獨創其地方口味,舉凡貢糖、烤酥、麵線糊、糖餅、馬花炸等,不但各具口感,更是多少人兒時垂涎的回憶。但隨著「台風」的進駐;世代的凋零,各種小吃之風味不是失去古意,不足成為地方特色外,更因後繼無人,使得情形更形惡化。 檢討原因,其一是因市場之故,從早期台灣子弟大量進駐金門,為了這些台灣兵之口味,不自覺以台灣風味質變金門小吃,如麵線糊;或因不知,也無能力文宣廣告,以致平淡流通,除在地人外,鮮少知其名、食其物、品其味,甚至世代風逝後就煙消雲散,如元合餅店,豈僅令人興盡悲來而已。 振奮金門觀光,發展地方產業,不但是旅遊業之重要平台,更是產業發展之重要平台,更是在後工業時代知性旅遊之重要平台,因此如何振興具有金門特色之古風小吃,相關當局實應積極重視之。我們以為:首先是觀念的整合。在知性旅遊時代,具有地方特色之小吃才有未來,也才有生存之空間。因此與其邯鄲學步,競以台灣口味之小吃充之,或以台灣小吃之風味改變原有之風味,都非遠見之途。大道之行,應是重振古風味,在古風味上以現代養生觀念改善之,才是金門小吃之不二法門。 其次是相關部門,應積極輔導業者各種現代流通、廣告之行銷管理等知識及作為,古風新意,才有前景。看看法國的紅酒、清水的酥餅,其成功之道,當然是其特殊引人之口味,但能以現代管理之理念來經營,才是彼等成功之道。而日本名古屋清酒之失敗,也在於執古不化,故步自封之原因,這成敗之案例,實有待有心者省思之。 問君為何來金門,不僅來看金門景;更為小吃來金門。民以食為天,出外旅遊,非玩即吃,玩與吃是雙軌,任誰都知,故如何振興金門小吃,豈僅是吃而已,更肩負著觀光金門之重擔,怎能不重視?!
-
肇建具兩岸競爭力的科教館
縣長陳福海日前聽取教育處科學教育館與親職教育館興建計畫簡報;陳縣長指出,科學、親職教育館一定要做,除了整合各鄉鎮和各局處外,速度也要快,掌握期程做出決策,也做出東西來,成為兩岸三地最優秀、最好和最有水準的科學、親職教育館。 科學教育館對鄉親而言,可能不是新鮮的事,但在金門卻是首一遭,因此,定調規劃方向最重要;因此,陳縣長裁示,規畫方向非單一,除了政策要清楚外,也要與五鄉鎮基礎建設規劃搭接,清楚那些空間需要整合,並可與兩岸連接,若還是以在地的思維來做,就很難具備宏觀、前瞻的格局。 的確,不論是科教館、科博館或其他類似的公共建築,都是重要的「民心」工程,也是百姓們殷望的城市機能。對於科教館,我們的第一印象便是符合主題及氛圍設定的外觀及建物,其次才是撐得起建物的展品、主題展覽等等的軟件;金門需要什麼樣的科教館?其實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課題,單以成本效益考慮,或許並不是那麼的急切,但如果訴求的是城市的形象特質、孩子的學習競爭力、未來的發展潛力等等,那就勿庸置疑了。然而,要做這件事也非是一廂情願、有錢便成,證諸以往,金門多的是「大而不當」、利用率及成效欠佳的公共建築,因此,如果縣府政策定調要建科教館,便先要確保它未來的競爭力及永續性,千萬不要陷入競比宏偉建築的泥淖,更勿庸競相去添「蚊子館」的政績。 然觀諸此回計畫是將科教館與親職(子)館併同研議,我們以為兩者之間仍存在著本質性的差異。理論上,科教館與親職館自然會有機能重疊的部分,就如近在咫尺的廈門市,亦把科技館、兒童館、藝文表演場地設置在同一個片區,並由官方的文教機構來統籌整個園區的管理,但此一例子卻不一定適合金門;首先是金門雖然地方小、需求低,卻反而因為濃郁的人情與宗族式的聚落結構等因素,適合將親職(子)館就近融入社區的生活機能裡,諸如:金門四處林立的社區活動中心,便是開展親職館服務的絕佳場地,政府勿庸再投入過多的硬體,只要將心思放在軟體的營運即行,若然能導引社區力量的共同參與,更顯然要比當前淪為老人活動空間的機能更富有實質的效益;特別是注入親子服務能量後,可同步活絡社區的生活機能,甚且會因幼老共處,讓老人更有存在感、更加心情愉悅,達到營造健康養生島的部分目的。 再者,誠如陳縣長所言,科教館應不僅設定在滿足本地需求,還因為金門地處兩岸優勢區位,理應有更多的機會拓展、整備兩岸科教資源,並以金門科教館為基地,開發更多的科普學習的機會,如此,不但有助於在地學子拓展視野、提升競爭力,也有利於彼岸學子取長補短、融合學習,據此而激發的科教交流、往來旅遊能量等,更不容小覷,此或也才能極大化金門科教館的運營成效。 曾有人說:「一座圖書館或博物館,足以改變一座城市的氣質。」對於金門而言,訴求小而美、差異化的行銷恰是競爭利基所在;金門恰具有獨特的兩岸特色及資源,或許一座具競爭力的科教館會是金門展翅高飛的亮點所在!
-
明確政策角色掌握發展契機
一直以來,對於金門未來發展方向,都有過許多規劃案;縣府去年度的自由經濟示範區策略規劃案,原本應是最接近實務性的一項重大計畫,但隨著國內政局、內閣人事的異動,如今的自由經濟示範區計畫已少人聞問,甚至是已埋入了歷史,然而,為了國家的競爭力,自經區的「機能」應有重啟研議的機會與可能性。 自由經濟示範區本應是馬政府、江內閣任內的重要政績之一,無奈因簽署《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惹出的太陽花學運,致令本該與服貿脫勾處理的《自由經濟示範區特別條例》無端成為眾矢之的,更注定了其塵封在立法院法案倉庫裡的最終命運。然而,台灣所處的政經環境競爭並不會因為內部的爭鬥而有所趨緩,蔡英文總統上台後勢必還得接手處理這個難題;但在「仇中反共」的氛圍裡,還能開創、掌握多少發展經貿契機,或也正是各界觀察的重點。 就國際經貿局勢而言,多個朋友,好過樹敵。兩岸服貿的原由、因果,已經因為不理性的抗爭模糊了焦點;當初強占立法院的學運領袖,現在甚至堂而皇之成了立法委員,是以,自經區條例命運之多舛與不濟,已勿庸多言,我們甚可斷言,縱然之後需重啟爐灶,也不免要如鳳凰浴火「改頭換面」,這既是政治的現實,更是現實的必然。但不論如何,區域經濟,乃至全球經貿壁壘的排除及自由化,已是普世的價值及趨勢,我們若選擇不加入,只能坐等淘汰。 事實上,自由經濟絕非是今日才有的產物,經濟自由主義理論早發展於啟蒙時代,亞當.斯密更被視為第一個闡述此思想的學者。他主張政府對經濟的干預應降至最低,但他也不反對由國家提供一些基本的公共財,一些發展於18世紀的理論,認為人們只要保留他們擁有的經濟設備,而不是交由國家控制,那麼將會創造出一個和諧、平等且日益繁榮的社會,此一論點加強了18世紀末期,走向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潮流,並在之後轉為重商主義制度。不論如何,自由經濟總是對抗封建特權、貴族傳統,以及君主利益的產物,更因為區域與國家間的合縱連橫,極大化了產業無國界的經濟效益,面對此一形勢,我們更該看重國家整體的競爭力,而非個別產業、政黨的榮枯而已,就台灣現行的政經情況而言,已然落後了一大截,急起直追尚有不及,若然持續內耗,無異自取滅亡。 再回到金門自經區的議題。曾經我們以為,金門擁有許多的機會,特別是針對兩岸區域經貿領域,金門恰有取長補短、調和鼎鼐的機能,但事實也證明,恰因如此,金門的發展反更容易受兩岸政局變動所左右。如去年7月在金門簽訂的兩岸通水協定,本應是開啟兩岸民生合作的絕佳良機,因之而開展的通電、通氣,乃至於試辦區域自由經貿都大有可為,可是因為馬政府執政不力、國黨的選情低迷,乃至大幅敗北,都令情勢急轉直下,雖不至停擺,但不定期限的「觀察期」在所難免,既非國家之福,更是金門之憾。 因此,不論當下金門對自經區的規劃如何,都應該先確認一個現實:金門必須先明確的政策角色與定位,擁有一個特區、自經區或任何類似的身分及地位,如此,才不會讓規劃、願景僅止於紙上談兵!
-
歡慶元宵 營造特色燈會
歡慶元宵佳節,各地紛紛舉辦各種型態的元宵燈會;除了今年由桃園市輪值的台灣燈會外,由北而南、大大小小的燈會,可謂繽紛多元,讓許多民眾都能抓住年節尾巴,扶老攜幼共襄盛舉。 元宵算是相當重要的一個傳統節日,農曆1月15日元宵節,除了吃元宵、提燈籠、逛花燈之外,當然射燈謎也是文人應景一較高下的節日,但是對元宵節的由來卻眾說紛紜;有相傳是源於楚漢相爭時,蕭何提燈月下追韓信的,也有另種說法是在金門福建等地,家家戶戶正廳下方都點燈,而燈又和台語的丁諧音相同,點燈也就是求男丁之意,而燈籠也被送到廟前懸掛,希望向神明求男丁,一直延用至今。雖然各種說法不一,但可以確定的是,元宵節卻是中國節日當中,相當有趣味和浪漫的日子。因為趣味和浪漫,所以我們始終保持對元宵燈節的熱情及念想,並希望將它辦成在地的特色活動,這或許也是各縣市對於元宵燈會始終積極投入,並有「拚場」之態的主因之一。 事實上,一個節慶活動要成功,最重要的還是眾人的認同和參與。以今年燈會為例,「五告麥」(有夠醜)聞名的台北市燈會,或要比桃園的台灣燈會風頭更健。台北市今年推出的「福祿猴」主燈甫一公布,便引來各界負評,更直接被冠予「這是個連葉克膜都救不了的設計」;就連一向標榜特異、創新的柯文哲市長也直言,這個主燈讓他焦慮了好久,但主其事的北市府民政局卻直接點出了重點:「福祿猴」是台北市有史以來最具「知名度」與「關注度」的元宵主燈,所謂「葫蘆藏乾坤,包容是福祿的本質」,大家開心就好。雖然或許多數人不認同,但參與的目的達到了,此案應也列為負面行銷的典範教案,或起意僅是「畫虎不成」(日本早有類似的設計及典故),卻在之後激發了更多的想像、創意及討論度,更達到了闔家同遊、全民同樂的基本目的。 看過了極端的案例,或許也可以來討論一下金門的燈會。金門今年的「嬉遊金門鬧元宵」主燈,以齊天大聖為發想,主題明顯、「辨識度」高,全身採用質感平順的絨毛舖陳,保證不會有「掉漆」的問題。以家喻戶曉的西遊記主角,結合光雕搭配金門太武山「毋忘在莒」勒石的戰地元素,打的是「安全牌」,自然也不會有太多的爭議,而且囿於金門的燈會特性及規模,實則也不用太多花俏的設計搏版面,溫馨有趣足矣。然而,我們要探討的,恰是如何讓「小而美」落地生根,並達到基本的同歡及行銷的目的。 歷來,地區除了金門縣文化局主辦的燈會外,當屬珠山燈節最具特色。社區辦燈節,重點自然是聚焦在傳統禮俗與溫馨經營;諸如:大道宮點燈、乞龜送龜、點燈儀式、燈謎會暨摸彩活動等等,或許花燈並不出色,內容也沒有太大的區別,但如果能精而深的經營出在地的情感與氛圍,當不失為一個值得推薦,以及共同參與的成功燈會。 總之,好壞可能是人云亦云,美醜更是存乎一心;各地的燈會沒有絕對的好壞,有的只是目的、用心與結果的不同。期勉金門能經營出深而精、具有吸引力的在地燈會,讓眾人有更多參與、同歡的機會,此或也是檢驗燈會是否成功的基本標準!
-
正念施政孝道治縣
縣長陳福海自其接篆領航縣政迄今,念茲在茲,週而復始提到將以「正心正念」作為立身處世與治事座右銘,亦且不斷利用集會場合再三強調,此生最大心願就是竭盡所能,為這塊土地鄉親作些事情,希望大家相互期勉,互信互諒互助,經營金門清新和樂生活環境。言猶在耳,予人印象深刻。 繼於去年歲末寒冬,在其親自接待國防部後備司令湯家坤將軍抵府拜會時談及,他自承擔縣政大計,即以「正念施政,孝道治縣」自我要求惕勵,凡事身先,由己做起,長期以來,每天就算再忙,未敢或忘親向父母晨昏定省,同時列舉自他上任主政,曾有幾個「颱風警報」過門不入,有驚無險,化險為夷。直認凡此正是「正念施政,孝道治縣」之最佳福報。湯將軍對此頗有同感,頻讚金門民風淳樸,此前在金主持軍務期間,身歷其境,瞭解乾旱之苦,目前看到一向缺水之金門,各地湖庫水位滿盈,咸表金門鄉親真有福報啊!雙方暢所欲談,消息見諸媒體、輿評反映:善有善報,有愛最美。 持平而論,所謂「正念施政 孝道治縣」,綜其內涵精神,即是服務鄉親之理念,實現服務之理想,乃現代公僕之職責,人人應有之基本態度。亟需上下一體,群策群力,期以發揮最大能量,締造最佳之核心價值,最忌流於形式,止於理論,不推不動,未能貫徹。 具體而言,「正念」包括「人正、心正與理正」三者,人正則剛,心正則順,理正則暢,回向誠正,凡事融通,不致僨事,尤以國人崇尚孝悌忠信,代代傳承,教孝教忠,弘揚孝道,孝者必忠,忠者敬事,行正走穩,唯公無私,畢竟政府施政所需,涓滴出自民脂民膏,爾俸爾祿,源自子民納稅,換言之,子民即是政府衣食父母。倡導「正念施政,孝道治縣」即是正道,應為而為,眾所樂見。 再說:施政理念,貴在實踐,服務理想,重在讓人有感,在公言公,舉凡涉及政治事務,則是為民服務重點範疇,貴在透過行政組織體系,運用團隊成員全面啟動,將「理論」化為「具體」計畫,結合宣導教育諸手段,自上而下喚起共鳴,全面爭取響應配合支持,儘管政府技術官僚體系,不推不動之陋規積習,並未因為時代進步而滌除殆盡,惟「正念施政,孝道治縣」之施政理念,正中時弊,宜由主管業務部門,列為現階段社會教育重點,全程一貫積極推動,逐級督導落實考核,藉此發揮「潛移默化」,俾宏功效,何況單打獨鬥時代已是過去式,取而代之應是力量集中,眾志方可成城。爰特提供淺見如下,還望卓參: 根據了解,目前全縣公僕人力遍及各家戶,為期施政理念直達基層,弗論編制內或編制外人員,無官不是公僕,不許置身事外,而應以身作則,率先響應示範,百善孝為先,敬老尊賢,友愛兄弟姐妹,做好敦親睦鄰,宣導政令,期以蔚成風尚。 修身齊家,既是家庭教育,亦是社會與學校教育之重心,如何使之納入常軌,培養公民道德與生活倫理良好習慣,職司教育主管部門,務必負起策劃執行全責,需知教育乃百年樹人大計,有教無類,多做不錯,因為教育才是根本,但願大家有志一同,同心齊力,進德修業,大家有福。
-
新春啟示錄
一元復始,萬象更新!是傳統國人過年時之期望;以現在語言,就是一種新的期盼,而這新的期盼,根據心理學上言,當然來自新的啟示。就此而言,在新春之際,我們又該用何種元素來開展新局?名教育家洪蘭「為什麼我們還在看天吃飯」文中提到:為什麼同是境遇類似的小國,以色列不斷在逆境中創新,讓自己成為世界不可或缺的解方。我們不該再安於小確幸,要教育下一代立大志、做大事的論點,或許正可供我們在新春之際作一啟示。 以色列把高科技造福人類的功能發揮到淋漓盡致,他們把果菜種在半空中,所以沒有土地問題;用滴灌法,直接把水和肥料送到植物根部,避免了太陽的蒸發,更節省肥料。傳統的太陽能發電是用高溫把水煮沸,用蒸氣推動渦輪發電,他們缺水,便改用熱氣推動渦輪,一年只用十二立方公尺的水,等於一棵棗樹兩星期的用水量,晚上則用動物排洩物的沼氣發電。他們又用智慧插座,先把電器插上智慧插座,再插上一般的插座,智慧插座就上網去查不同時段的電價,在尖峰時段自動減少兩成的用電。 除了將海水淡化之外,他們還把污水變成可飲用的乾淨水循環使用;他們用智慧水網監控水管的漏水,不浪費任何一滴。想到台灣常因地下水管破裂,每天漏掉幾萬噸的水,真是好可惜。其實這些科技基本上台灣都有,也會用。為什麼我們的農民還在看天吃飯?以色列在世界財富和科技的排名上都數一數二,面積僅台灣的五分之三,人口才八百萬,但1901到2010年,卻有181位猶太諾貝爾獎得主,為什麼?答案是教育! 我們認為,對於同樣各項天然資源欠缺之金門來說,其實更具有其新春啟示錄之功用。而其答案一樣是人才;教育成功後的人才運用。本報曾在一篇論述中提到:「太山不讓寸壤,故能成其大!」春秋時秦穆公各方禮聘人才,西取余於戎,東得百里奚於宛,迎蹇叔於宋,召公孫支於晉,才能稱霸西戎;十五世紀時翡冷翠國王羅倫佐,禮遇達文西、米開蘭基羅,才得以在羅馬大軍圍伺下保全國祚。因此立王之本在於人才,而教育正人才之搖籃;且後再述,先論人才,何謂人才?就此而言,姑不談德國社會學家韋伯理論,鴻儒碩彥根本不足以稱人才。 且以清代名臣林則徐為例,與林同時之科舉人士何其多,但能獨具慧眼,洞見鴉片之貽禍;直道而行,焚煙抗敵於虎門;善用地理,豐登新疆農耕者有幾人?是以所謂人才,不但要具有君子不器的長才,解決問題的能力,最重要者在於其獨立而正確的思想,如此方能不隨流風而左右,才能沉蓄遠見的思想,益以心懷蒼生的悲念,這才是興邦定國的人才。 也因此,我們認為,為振奮金門;為解決金門先天之窘境,唯有從教育著手;從教育立基,相關部門應強化對金門子弟之教育,厚植人才,所謂百年大計,即在於此,願以此為贊,以為金門新春啟示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