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
存誠務實共同打拚 金門未來願景可期
今年「七合一選舉」期日未到,惟戰鼓早已響起,台北市區開始熱鬧,各方豪傑紛紛浮上檯面,權貴也成話題,其實選賢與能,為國為民服務,自己是否賢能,才是重點。 無可否認,社會結構改變,原本淳樸無華社會風氣隨之變調走樣,更因政客玩政治,先說先贏,練肖話大行其道,功利抬頭,現實取代一切,竟將「政黨政治」真正核心價值置之腦後,又政治者也,泛指眾人之事,大家應以公利公益為重,方屬正道。所謂「處世無奇但率真」,政治豈可真真假假?何況參選公職,服務至上,自應慎重其事,一張票一世情,關係終生,非一時也,說假話、打高空,終將為人識破,自毀前程,悔之不及。 有位資深社團領袖,有感社會亂象亟待教育導正,爰自內部發起〈誠實〉運動,以身作則,帶頭實踐,期勉團隊成員以此自許,推己及人,擴大影響,由於心誠,立即引起共鳴,未久參與工作績效評比,名列前茅,證諸〈誠實〉二字人人能為,人人實踐力行,有助金門整體團結、發展與進步。 又有一例,縣委會林芳旋主委,現身說法,在其逐行探訪民瘼民隱過程,曾經遇到少數心生不滿之個案,有人攻訐國民黨表現不佳,言詞犀利,責難有加,有人則多鞭策鼓勵,口若懸河,面對此情此景,伊則嘗以「冷靜、歉疚、高興、感謝」八字回應與溝通,不冷靜即是衝動,失之主觀,預設立場,足以僨事,反之虛心接受指教致歉,有助解開僵局,拉近距離,試想對方若非恨鐵不成鋼,何以動氣諫言,肯吐心聲?緣此,凡事多往好處想,聞過則喜,檢討改進,實乃公僕為民服務應有之態度。俗云:伸手不打笑臉人,一句〈感謝〉,讓彼此有交集,與人為善,共同敬事,無私無我,真誠相待,對個人、社會,於公於私,都是好事。不也就是應為而為之服務熱度、深度與廣度,亟需大家相勉力行。 平實而論,芸芸眾生,各有主張,各有擅長,各有優劣,良窳不齊,論點不同,見解互異,不足為奇,然而欲期建功立業,樹立威信,應循常軌用心經營,光說不練,自欺欺人,自私自利,別有他圖,公私無益。畢竟天下沒有白吃之午餐,倘不付諸行動,投入真誠實力,到頭來不是美夢落空,則是功虧一簣。因而最忌〈抄捷徑、搶短線〉,主觀偏執,虛情假意,須知因果循環,不衰則敗,屢試而不爽。 縣長李沃士曾說:「入公門好修行,建設金門,福利鄉親,身為公僕,責任在身,難免事事求好不討好」。但他一本初衷,甘之如飴,始終如一,不曾怨悔。又如所謂「建設少,活動多,浪費資源」,持平而論,只要計劃不落空,績效不掛零,就應肯定與相互鼓勵。畢竟舉辦任何活動,有其歷史背景,都在提昇金門聲名地位,創造就業機會,宏揚金門歷史文化,藉此拓銷金酒,增加縣庫收益。地區每年分別舉辦多項大型活動,旨在擴大「核心價值」,並帶動周邊觀光產業,將錢花在刀口上,對於發展觀光事業,活絡地區經濟,得大利多,並不浪費,最需鄉親配合支持。 再就金門經濟發展成果以觀,居民克勤克儉,蔚成風尚,地區金融行庫儲蓄存款總金額,指數直線上昇,已由早期新台幣630億萬餘元,增加到目前907億萬元之鉅。四年前歲計剩餘新台幣一百億萬元,迄至今年,累計已達150億萬元之多,縣庫不減還增,用以加碼辦理社會福利,讓鄉親共享,數字會說話,金門進步看得見。事實只有一個,真假可以立辨。 如果「反省」是進步之助力,則「行正走穩」就是成事之要訣,至盼大家棄私務公,放下一切,齊心向前,實事求是,同心同德,團結一致,共創願景,此乃鄉親之心聲,也是民意之所繫。
-
讓幸福城市成為金門推行縣政的重要指標
金門縣至目前為止已蟬聯三年的台灣十大幸福城市第一名,同時也是我們金門施政的重要指標,前副總統蕭萬長在103年頒獎致詞時表示,現在幸福城市所談的經濟成長,不是只看GDP數字,而要「生產、生活、生態」三生兼顧,如此的經濟成長才是健康的。他肯定李縣長的努力,也鼓勵其他縣市迎頭趕上,共創全民幸福年代。來自快樂王國不丹前總理吉美.廷禮日前訪台演講時表示:人民要追求幸福,別只看國內生產毛額(GDP),應注重維持幸福的四大支柱,追求人民的幸福感,人民才會快樂。他並依照不丹的社會民情、生態環境提出快樂的四大支柱,其中包括:(一)公平的永續發展;(二)保持脆弱的生態;(三)提倡文化與人類價值;(四)良善的治理等,這不就是金門榮獲台灣十大幸福城市榜首的主要因素嗎?其實在「金門地方永續發展規劃策略」中,早已將生產的金門、生活的金門、生態的金門及兩岸的金門作為永續發展的願景,同時也是在李沃士縣長主政下的金門,才能獲得這樣的殊榮,且讓縣民感到驕傲與幸福,今後亦將成為推行縣政的重要指標。 有人認為幸福難以量測,但不丹前總理吉美.廷禮認為量測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人民臉上的表情,就可以知道這個國家是否幸福。他認為以人民身心健康、生態永續、文化保存等,作為清楚的願景更為重要,這不就是我們現在正積極努力的目標嗎?由上可知,我們金門獲得幸福城市榜首不是憑空而來的,這也是由於不丹首任總理吉美.廷禮大力倡導時,才於2012年被聯合國列為千禧年發展目標的第九項指標。與台灣十大幸福城市的調查項目是依:經濟狀況、人際關係、居住品質、健康狀況、未來發展樂觀度等五個面向進行電話民調相雷同。因此,金門榮獲這項殊榮,除了要讓縣民獲得真正的幸福快樂外,尚需讓金門成為最具競爭力的島嶼。 「幸福城市」內涵與面向是多元的,須能承接傳統與現代,融入人文與科技的理念,推展永續生態環境與歷史文化之人文精神,打造獨特風貌,形塑「現代化城市」的魅力與意象,讓人民與環境對話,產生導引作用,實現人與自然共同演進、和諧發展、共生共榮,是一種可持續發展模式,也是幸福城市永續發展的指標。今年正逢金門建縣百年,由於建縣百年是金門重要的里程碑,縣府自今年伊始也推出多項施政新措施,讓金門縣政更上層樓,諸如擴大縣民跨域服務、全面實施高中職免費營養午餐、提高高中職就學津貼、加碼提高健康檢查費用補助、推動少年自立生活經濟扶助方案、離島建設條例第九條購回土地期限再延長5年、以及自行辦理兩年兩百萬零利率青年安心成家方案,為縣民提供全方位服務,並延續往年讓人稱羨社會福利,期望全體縣民能同心協力打造幸福島嶼,讓金門的社會更安和樂利、幸福快樂。 李縣長也在議會年度定期大會進行施政報告時指出:希望建構金門成為一個和諧、健康、快樂、幸福及「富而好禮」之社會。並充實鄉親精神內涵,提高生活品質,共同實踐履行,相信和樂安康幸福會永遠呈現在全體縣民的臉上。
-
由「石蚵小麥文化節」看金門的石蚵養殖歷史
金門先民對牡蠣的利用可上溯至六千多年前,根據考古學家陳仲玉教授調查研究,發現金門東半島的金龜山及浦邊二處貝塚遺址,有大量牡蠣殼,顯見六千多年前,牡蠣在金門先民生活中的重要性。 金門的史前文化早有採食牡蠣的行為,都是從自然生長環境取用的。至少到北宋,泉州一帶出現有鑿石養殖牡蠣的做法,由野生的採集到半人工的養殖。明朝陳懋仁《泉南雜志》:「牡蠣,麗石而生,肉各為房,剖房取肉,故曰蠣房,泉無石灰,燒蠣為之,堅白細膩,經久不脫」。明代期間泉州官方並課牡蠣稅,金門的牡蠣養殖也變為世代相傳的產業,每個村落居民都擁有自己的蚵田,外人不得擅入採收,買賣與讓渡皆簽有契據。長期以來,牡蠣採集是金門最具經濟特色的副業。 金門地區牡蠣的養殖歷史甚早,養殖方式主要是以石條養殖為主;石條牡蠣養殖相傳起源於明萬曆癸未年間(西元1583年)由進士李獻可自同安、惠安引進於現今古寧頭一帶,前後已有430年的歷史。他早年擔任私塾期間,往來於澳頭與古寧頭之間,有一次退潮時抵達古寧頭,發現海灘遼闊,靈機一動,建議村民養殖海蚵,並斷言將來必定有無窮海利,乃代代相傳至今。 清《金門志》稱:「後浦之南,有聚而居者,先自惠安移來。婦女皆赤腳;每乘潮退,入海打蠣房、撈蝦蛤,多力習苦」。 石條式養殖的高峰期約在民國二十年左右,當時蚵石總數高達二百餘萬塊,後因戰爭被軍方徵用及人口外流、疏於管理被流沙埋沒,蚵石損失甚多。 石條式養殖,是由一條一條長方形的石塊,標準的規格為長三尺二寸,寬七台寸、厚二台寸,俗呼為蚵株石矗立在海棚上,一般人慣稱之為「蚵嘟」。一片蚵埕或是一千塊、二千塊,或數百塊不等,埕各有主、疆界分明,如同田地,不但各有所屬,而且在舊社會中,長輩都會將「蚵嘟」過繼給子孫,並立下字據,叫做「鬮書」。 回顧金門石蚵養殖歷史以古寧頭地區為最早,從古寧頭北山到南山的烏沙頭,曾經二百餘萬片石條林立於潮間帶,蚵田綿延數公里,不但維繫了古寧頭人四百餘年的生計,更蔚為金門壯觀獨特的海岸景觀。 金門俗諺:「日出看田埕、赤日看鹽埕、日落看蚵埕」,說明自古以來金門地區居民生活型態。 金寧鄉自古以來即是典型的農業鄉,有豐沛的觀光資源與傳統的聚落文化。金寧鄉從湖下、古寧頭、安岐、中堡、東堡、西堡、西山、嚨口,一直延伸到后沙,完整而遼闊的潮間帶係石蚵最佳生長的地點,石蚵產業文化伴隨著金寧鄉發展至今。 為了塑造地方產業的特色,並結合文化與觀光,以帶動當地休閒漁業與產業發展,增加蚵民收益,繁榮漁村經濟,於民國92年4月19、20日,金寧鄉公所策辦第一屆「石蚵文化節」,活動地點在古寧頭村舉辦,迄今年年舉辦未曾中斷,並於民國100年起擴大為「金門石蚵小麥文化季」,透過「石蚵美食園遊會」、「剝蚵比賽」、「石蚵農特產促銷」及「石蚵產業文化資料展」、「蚵田之旅」、「石蚵料理競賽」、「千人石蚵宴」、「千人剝蚵」等活動的舉辦,和古蹟景點導覽等一系列活動,讓鄉親及觀光客認識和體驗430年歷史之石蚵產業文化,並進一步帶動漁村產業發展。 「石蚵小麥文化節」的舉辦,是希望將蚵民在蚵田豎蚵石、採蚵、擔蚵、剝蚵等艱辛生產的情景,透過體驗與介紹,來喚起鄉親共同的生活記憶,也讓年輕一輩瞭解養蚵人家的辛勞,激勵鄉親積極樂觀的人生觀;並能吸引觀光客來到石蚵的故鄉,品嚐各式以新鮮石蚵為主的佳餚,感受漁村的風情,也將這項最具特色的地方土產「珍珠蚵」做最直接的宣傳及促銷。 事實上,石蚵是本縣重要的海面養殖業,依漁業署統計以民國100年為例,金門牡蠣產量高達162公噸,產值計3895萬9000元。而這三、四年在縣政府亟力的行銷石蚵美食,以民國100年舉辦之「金門縣十大風味菜網路票選活動」,其票選結果,石蚵料理風味菜分占第二(蚵仔煎)、第五(蚵仔麵線)及第八名(蒜酥蚵),可見有如「珍珠」般的石蚵,是牡蠣中的「土雞」,蚵蚵鮮甜,Q彈味美,能挑動饕客的味蕾,確是金門水產中的瑰寶,我們應透過各種形式與管道,加以推廣行銷,讓金門「珍珠蚵」、「石蚵」的故鄉能聲名遠播,提升其能見度,為漁村帶來更高的收益。
-
發展特色提振社區文教力
本縣擁有閩南文化、生態美景與戰役史蹟之社區或聚落非常多,又淵源於宗族社群的血脈相連,崇尚傳統倫理,容易整合為社區的力量。早期因為民智未開,民眾力量缺乏整合,領導者往往將之導引為排難解紛,決定宗社建設或發展方向,農村社區多半流於迎神賽會之凝聚力,故採用上對下方式,由政府強制或規畫的村里公所,奉令執行「管教養衛」工作,最多則是執行政令宣導;近年來教育普及,民智覺醒,公民意識漸提升,社區不再聽從上對下的型式,希望發揮自主力量,由本社區居民自決,從事社區特色之營造。是故,社會部門鼓勵各聚落成立社區發展協會;文化部門推動「社區總體營造」方案;衛生部門推出「健康社區總體營造」;環保部門則推出「低碳社區」計畫。 政府部門早已設定諸多措施,等待各社區申辦。問題是各社區的領導者或組織人員,並未接受職前訓練,定期的在職訓練,以致資訊不足,了解不夠,不能理解這些計畫、方案或辦法之精髓,或根本不懂如何撰寫計畫,提出申辦?或核准計畫不知如何執行,負責人員則以經費核結與成果整理及整個流程之繁複視為畏途而不就,現況是任由各社區自覺運作。觀察地區經過評鑑表現突出的社區,多半是領導者及核心人員具有共識,能整合社區整體力量,營造聚落特色;更多的是不脫早期型態,只熱衷於宗廟祭祀與迎神賽會,如此整體文教力呈現差異。 什麼是「社區文教力」?若依《天下雜誌》所訂定「文教力」調查指標轉化,社區文教力至少應包含:領導團隊關心下一代教育程度、鄉親對自己所處聚落之文化教育環境滿意程度、社區經費用於居民教育文化支出之比重、15歲以上人口學習(包含在學與社區學習)比例;每年社區內舉辦藝文展演活動次數、每人出席社區內外藝文展演活動次數、民眾運用公共、社區或學校圖書館借閱量。此外,尚可加上:社區捐資興學風氣(含設置獎助學金,或如林兜社區協會撥給金湖國中勵學基金)、社區是否設置樂齡中心及老人參與學習人口、社區內設施能滿足婦女與兒童學習之需求、社區參與志願服務人數佔總人口數之比重等。 總之,要社區平凡度日,或是發展特色與深度而持續風華,完全繫於領導人員的使命感與責任感,尤其鄉親共同意志。 當全金門各社區聚落,發展出各具特色與深度文化,呈現多元繽紛風貌,那文教力就是建縣百年最佳的獻禮!
-
因應金門經濟發展需求電力開發應未雨綢繆
金門自終止戰地政務,迨至開放小三通等措施,為金門帶來觀光旅遊及經濟發展榮景。遊客增加帶動特產業、餐飲業及住宿業蓬勃發展,金門高粱酒產、銷量亦逐年增加。據瞭解,昇恆昌之金湖商務旅館開發案、台開公司之金門工商休閒園區,將於今年四月起陸續開業營運,這些經濟活動與產業發展,用電量將大幅逐年成長,亟需大量水電的基本設施來支撐。 觀之金門縣人口數由民國99年底的97,364人,逐漸增加為民國100年的103,883人,101年113, 111人,102年120,713人,每年人口成長率達6.69%至8.88%。另經統計全國建築管理系統資料,民國102年,金門縣全年核發建造執照(含變更設計)達522件,其新建棟數793棟,新建戶數為2033戶,均超出歷年數倍,顯見金門房市的熱絡。由人口數的增加及新建住宅的量體,可見金門在住宅用電需求,未來會大幅成長。 根據台電統計資料,金門縣每年發電量從2001年2億度逐年成長,至2009年達到2.5億度,2010年度又增為2.6億度。分析2010年用電情形,其中39%為住宅使用、20%為金門前20用電大戶使用、16%為前20用電大戶以外之工商用戶使用、8%為路燈使用、14%為其他使用。 就未來用電需求預測,金門地區幅員狹小、天然資源有限,且交通局限空海運,工業發展困難,目前用電量較大者僅有陶瓷廠及釀酒廠。預計未來觀光業的發展與常住人口的成長將帶動金門地區用電的成長。依據各項電量需求預估,金門於2030年的電力需求量可達到3.88億度。 目前台電公司於金門地區之總供電裝置容量為94,992kW(含再生能源),可靠出力為76,712 kW,最高負載量53,826 kW,離峰負載量約為22,000 kW。由於金門近兩年來人口大幅成長,各項大型投資,用電量將大幅逐年成長。台電金門區營業處曾表示,預計現有發電機組只能再滿足2、3年的地方用電需求。而查閱台電公司公告之發電計畫,其奉准及施工中之發電計畫,在民國105年前商轉之計畫中,並無金門電廠,考量金門未來經濟成長與發展需求,政府部門實宜未雨綢繆,增闢電源。 按一個電廠規劃與興建時程長達五至十年,若包括廠址勘選與土地取得,則時程更長達十至廿年,因此規劃長期電源開發之期間至少要涵蓋未來十年以上;而十年之間不確定因素很多,台電公司應確實掌握衡量金門最新情況之變化,積極檢討修訂長期電源開發方案,以掌握長期電力供需情勢。本報以為電源開發規劃,應著眼於滿足金門未來用電需求,而影響未來用電負載之因素很多,包括:1.政府經濟發展策略及成長預測。2.國外經濟與能源情勢。3.產業結構變化。4.國民所得與人口成長。5.節約能源。6.近期負載成長實績等等,故台電應瞭解金門縣政府的產業政策,更應體察社會實質建設之發展概況,方能未雨綢繆,提早因應。 金門已經行政院核定建置為低碳島,因此對於金門的電源開發規劃,應配合政府能源政策,追求國家永續發展,滿足全民用電需求,更應考量下列因素:1.應保護環境。2.提升機組發電效率,降低單位發電之排放強度。3.裝設高效率之污染防治設施,減少空氣污染物之排放。4.擴大低碳與無碳能源的使用,以抑低二氧化碳排放。
-
來一趟金門知性之旅﹗
金門縣文化局日前一連兩天辦理「文化走春」活動,兩梯次共吸引一百八十位民眾熱情參與。在黃振良、陳炳容兩位老師帶領下,從西園抗日紀念碑出發步行至鶯山廟,全程四點三公里,讓民眾深度了解金門東北海岸風光及對岸山巒景色。藉軌條砦、軍事防禦設施以及對比今昔;成片蚵田、養殖作業設施認識潮間生態,也在步行中深入田野體認麥田風光。 文化局歷次舉辦的走春活動都極受民眾的喜愛,往往在開放報名後不久,便瞬時爆滿。此除了得因於金門秘境的獨特魅力外,更主要的原因還在於指導老師們深入淺出的解說及導覽功力,縱是日常慣見的風情地景,在配合適當的情境及精彩導覽下,也能成就一篇動人的故事。以此回的「金門東北海岸體驗之旅」為例,藉遠眺對岸山巒了解相對地理位置及金嶝水域風光,比較今、昔的各項設施,體認這塊土地的過往;東北海岸沿線的軌條砦、軍事碉堡以及閒置營區等,體現著兩岸軍事對峙的年代;金龜山地形地貌的轉變,民間龜蛇鬥法的傳說,增添動人的人文風采;西園殘存的鹽堆,訴說著金門鹽業的起落;沿途眼見的麥田風光、田園景色,處處顯見金門不凡的身世;全程四點三公里的步行,不啻是場迷人的文化饗宴。這般尋幽探秘的過程,充分展現金門之美,更是金門獨一無二的文化及旅遊資產。 平情而論,在遊程的開發及文化資產的保護上,經常存在著發展的兩難。假若前述的體驗之旅成了常態,或許眼界所見便不會再來得那麼迷人;規模性觀光人口的引入,勢必造成一定的環境衝擊及破壞,屆時再要回頭來復育這些文化資產,恐屬知易行難。基此,我們以為金門應著手規劃及發展訂製遊程,並配套專業導覽的可能性;例如:自然觀察、古蹟人文、田園風情、戰史探秘等等,針對不同需求的特定族群,訂製專屬、專業的旅遊商品;這樣的族群或屬小眾市場,也或許營利空間有限,但若能積累形成專業性的口碑,對金門觀光市場的發展、旅遊市場的深化,乃至於鄉土文化的推廣、文化資產護育等等,都會有正向的助益及效果。 實際上,「走春」形式的活動,實屬於閱讀經驗的延伸,我們或許很容易的可以整理出一篇篇的鄉土教材,也或許可以很順利的在課堂上推廣,但要實際的將鄉土的印記扎根在閱讀者的心裡、擴大影響力,惟親身體會而已。是以,要培養民眾對鄉土的熱情,最重要的是要讓其深刻感受到腳下土地的美麗,並建立起對斯土深層的認同感與熱愛。因此,我們以為,類似的活動應該以更多元、更豐富的形態進行推廣;或四季探索,或秘境采風,只要是有助於鄉土文化推廣的,就應該以更多元的方式,更豐沛的熱情,持續的推展下去。 多數知性之旅既富有教育功能,更能直接的為觀光旅遊帶來效益,台灣許多縣市、機關也都常態性的舉辦類似的活動,反觀金門雖然舉辦成效不俗,但在經驗、規模上,卻仍在啟蒙階段,如能借鑑他人的成功經驗,甚而達到跨縣市、區域的串連與資源共享,或許來一趟金門知性之旅,便成了最流行、最另類,也是最貼近金門、最瞭解金門的方式之一!
-
論海上活動與金門觀光
日前本報曾以「以郵輪旅遊帶動離島觀光發展」為題,論述透過郵輪行程規劃連結金門、馬祖、澎湖等離島地區,來帶動離島觀光發展的可能性,引來不少迴響。我們願再以此深入且廣泛論述之,以厚實金門觀光之前景。 根據紐約時報報導,全世界已開發國家稅收總額分析,其中有一個特殊現象,即是觀光業的稅收都有逐漸上昇的趨勢。易言之,因觀光業所帶來的就業人口、收入、週邊效益、經濟榮景比重有逐年增加且加重的趨勢,並已成為本世紀服務業的火車頭。 就此而言,金門,這個四週環海、得天獨厚,不遜蔚藍海岸的潔白沙灘,在此親水、知性、海洋活動當令之世紀,若好好妥善規劃為水上活動景點,觀光賣點,何嘗不是上天繼各種留、候鳥之後,賜給金門之天寶?何嘗不是上天繼高粱酒之後,恩給金門之物華? 只因金門海岸及海象,不但適合水上活動,且適合四季活動。因此,若能先期基礎建設工程,諸如殘雷的排除、動線的安排、景點的規劃,朝多方位發展,定能為金門之觀光帶來前景。更重要的是,就比例上言,較之於台灣海灘率多被工業污染、人為破壞等生態浩劫來說,尚保留原始風貌,且為潔白之金門海灘及週邊不乏人文景觀言,發展金門水上活動之前景,豈是物華天寶而已。 因此,相關單位應立即配合產經學界,組成一個研發小組,諸如對金門海濱、及相關活動景點,選定重點海灘為核心,配合週邊古蹟、文化、戰爭景點,以綠色多功能、各自獨之分開之道路(汽車道、機車道、自行車道、人行道)連串成一條金門海岸觀光生命線。在此動線上,遊客或下海長泳、滑水;或近海嬉水、親水;或自在於潔白沙灘上享受日光浴、或親子推沙成堡;或悠閒腳踏自行車於林蔭道上,迎夕陽,送西風;或停佇於週邊古蹟、文化、戰爭景點,品味思古前人遺跡事功。 而串聯這些景點之「生命線」者,在於林蔭步道、車道、森林、植草。例而言之,如從水頭至后湖止,可以芧山塔、文台古塔、漢影雲根、翟山坑道、后湖海灣為點,首先每個景點應重新整頓如芧山塔之例,進而沿海域線,規劃林蔭步道、自行車道、公車道,並於沿道附近遍植草皮及植喬木如樟樹等,仿舊金山十七公里海濱,或新竹看海月之活動,規劃出海域景觀特色。 所謂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不但是先民之口頭禪,其實從現代實用科學言,何嘗不是地盡其利、物盡其用之道理?金門海島,本應靠海營生,如何審時度勢,前瞻未來,更是地盡其利、物盡其用之現代知識。以大環境言,靠海捕魚時代已去,也不符經濟效益,更不可能為鄉親帶來任何邊際效益,更看不到任何未來,當然不必,也不許留駐,徒留迷夢而已。而今,拜全球知性旅遊之賜、金門先天潔白沙灘之寶,發展海上活動,振興金門觀光正是其時。
-
加強政策政令宣導 乃是施政必要作為
報載:縣長李沃士曾於日昨縣政府擴大會報中,公開嘉許建設局長翁自保,主動針對縣府之政策政令進行宣導,要求各級主管,一齊學習力行,促使政策政令順利落實推動執行。 茲此民主法治時代,社會大眾擁有充分「知的權利」。除涉及國家安全大計列為機密,非經核定不得打探或對外宣洩傳播外,舉凡可以公開之政策政令,必須公告週知,或因民眾有所質疑者,各級政府機關都應主動對外宣導說明,說得越清楚,講得愈明白,非僅有助政策政令全面推動執行,許多似是而非,紛紛擾擾,以訛傳訛問題,都能減少發生。 總統馬英九日理萬機,國政紛繁,卻也特別注意到當前政府推動諸多重大政策宣導明顯不足,諸如攸關國計民生,經濟發展事項,念茲在茲,劍及履及,投下莫大智慧、精神與心力,竟而未能得到社會各界熱烈支持,凡此固與政客〈見縫扎針、遇洞灌水〉,惟恐天下不亂,為反對而反對,推波助瀾,興風作浪者有關。一言以蔽之,凡事未能把握先機,主動對外宣導或及時說明澄清,以致予人有機可乘,成為「練肖話」題材,積非成是,換來處處挨打受罵。馬英九總統要求中央部會首長,應為政府政策辯護,尤須主動叩應上電視台說明政府重大政策政令,一舉點出施政缺失,重本位也要顧大局,可謂正中時弊,入木三分,值得政府各級領導幹部反躬自省,加強改革創新。 時空轉換,為政不在多言,已然成為過去式,衙門等因奉此,令出必行,早為〈民主法治〉所取代,如今民意最大,需求聲浪不斷,一切公共事務,熱心民眾爭先參與,各種民間自治組織,猶如雨後春筍,紛紛申設成立,惟恐沒有機會傾吐心聲,且看各方籌組「志工」團隊,投入社會服務行列,無怨無悔,則可深切了解,政策政令事前宣導至關重要,如此「上情下達,下情上達」,即是政府施政服務有效方法。換言之,程序暢通無阻,一切順利,因而落實政策政令之宣導,是施政之主軸,非是配角。 無可諱言,追求真正民主自由,乃是時勢所趨,亦即自由之核心價值在法治,大家知法守法,才有真正之自由。過去式「不知不罪」之論點,誠然還有探討空間,法治與自由,貴在平衡,不容偏頗,邇來屢見「民主與自由」,遭到濫用,所謂:「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儼然成為流行口頭禪,事關社會教育問題,應由政府主管機關全面加強法治教育,卒免誤踩底限紅線,觸犯刑章。換個角度以觀,一項政策之推動,必先深思熟慮,以民為本,以民為主,希望大家接受支持與執行,如再透過宣傳與引導,促使大家充分明白政策立意良善,利民為先,相信民怨無由發生。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在此特別強調,媒體負有採訪報導新聞之責任,週知社會大眾之義務,新聞言論自由,也有具體規範,因而媒體堪稱是政府機關政策政令宣導之後盾助力,亦是社會敦品勵俗,除惡揚善,揭弊滌塵,滿足民眾知的權利,正本清源,為社會伸張公平正義之伙伴,政府素重與媒體交流,彼此相互尊重信任,保持良好互動關係,尤其重要,也即各級政府機關亟應建置新聞聯絡體制,派任職有專業之新聞聯絡人,秉持政策政令與主政者之理想抱負要求,扮演政民橋樑、甘草、化妝師角色,統一負責掌握全般與協調聯絡整合,對外發言之責,任重而道遠。尤以縣政龐雜,人少事繁,更須建置完整制度與專人專職負責新聞發佈與發言,期以減少政出多門,避免發生重疊或錯誤等情事,宏大宣導功效,實乃當務之急。 欣見縣政府新聞聯絡制度,將隨組改而加強,相信能為宣導縣政政策政令加持,也為政府立威置信加分。
-
認識歷史建築的真義
「歷史建築」(Historic Buildings)一詞對於歐美國家而言已是普遍而習於接受的一種名詞,尤其是以磚石構造為主結構體的歐洲國家建築體系,老房子雖經過數百年的風吹雨淋仍保有相當高的使用頻率,人們以住在裡面為榮,不僅後代以歷史為傲,更樂於保護、維修。這種具有「歷史」的建築物,即具體存在且見證歷史的「文化遺產」(Cultural Heritage),更是人類智慧結晶的珍貴財產。由於歐美國家此類珍貴財產比比皆是,對於他們來說,「歷史建築」是日常生活不可或缺也習以為常的部分。 而台灣地區對於歷史建築的概念與保護態度,直到今天仍有許多模糊不清的觀念與作法。主因之一,即是當今文化資產保存法中將具文化價值的建造物及附屬設施群以「古蹟」、「歷史建築」二種進行分類,其中,古蹟採「指定」,擁有法定身份接受保護及擁有相關的獎勵、罰則;然歷史建築僅以「登錄」進行,缺乏明確的保護管制機制,故多年來常有遭拆除或毀損,卻無法可管之現象。這種以等級分類的方式,往往難以呈顯重要建築或構造物其無法取代的文化價值意義,如果瞭解國際上慣用的「歷史建築」統稱的意義,或參酌世界文化遺產中採紀念物(Monuments)、建築群(Groups of Buildings)、歷史場所(Sites)分類的精神,則能避免以「古蹟」、「歷史建築」在保護立足點不同下所產生的價值分級及其所衍生的問題。 如以西方認知的「廣義的」歷史建築為例,事實上,它們所具有的價值應該是多方面的,不單只是給予我們一種驚奇的感覺,時間(歷史)、外貌(建築藝術、美學)將只是眾多考慮因素之一,而非唯一要件,其真正價值乃在於它是文化自明性與連續性的最佳表徵。除了情感的衝擊是屬於直接且單純的因素外,其充分表達某一歷史階段當時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狀況,是先人所遺留下來的智慧,故歷史建築具時代意義、反映時代精神。因此,在文化遺產薈萃的歐洲國家,如義大利、西班牙、法國、英國等國人民,他們樂於住在歷史建築,以擁有祖先的遺產為榮,並藉由這些建築遺產進行活化再利用,賺取文化觀光財。 反觀台灣,因古蹟、歷史建築的類別造成價值分級,加以對祖先遺產價值的認知不足,或追求新式構造的汲汲之心,以及未能理解活化再利用的意義與機會,導致缺乏保護機制的歷史建築受到不當的對待或破壞。金門曾經登錄的歷史建築甲政第、青嶼張氏家廟事件殷鑑不遠,近期新北市普安堂事件亦為如此。因此,文化資產保存法擬定修法中,即有立法委員提出藉由分類的調整,將這些具有價值的遺產(古蹟、史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等)均採指定方式進行保護,給予更高的法定地位。然,法律的修訂仍乃是消極的意義,重要的是民眾對於遺產的概念與心態,如果能理解歷史建築乃不可抹滅的文化臍帶,它能鑑往知來、通古博今、啟迪民智、激勵民心,讓我們得以藉由歷史建築發思古之幽情,進一步學習先進國家對建築遺產的處理方式,利用其機能活化將其再生,保存其歷史價值的同時亦獲取適當的經濟利益,則其永續之路將獲得共鳴。 保存「歷史建築」的行動不單是承先啟後的重要工作,更是具有積極關懷環境與文化生命的使命感。我們應重新思考對待金門文化遺產的態度,為後代子孫保留住更多的歷史證物、先人遺留的經驗結晶。
-
以城市美學讓夢想起飛
為落實李沃士縣長「國際觀光休閒島」、「優質養生醫療健康島」、「高級免稅精品購物天堂」、「兩岸高等教育殿堂薈萃大學島」及「酒香四溢、詩酒並雅的白酒文化島」等願景。本縣於民國100年8月,正式委託美國AECOM公司,及日月辰工程顧問有限公司,共同襄辦「金門縣概念性總體規劃」案,冀望藉由國際團隊的國際視野,為金門的長期發展提出更具前瞻性的方案,同時據以作為未來擬定及修正現行實質計畫的指導方針。 為了讓鄉親更瞭解本案規劃目的及內容,本報並於日前分別以「什麼是概念性總體規劃?」「走向未來,金門的發展願景藍圖」、「金門產業發展契機與布局」、「兼顧生態保育及合理發展的永續金門」、「集約使用的土地與空間發展」、「四通八達,兼顧便利及低碳的交通體系」、「啟動金門夢想的五大重點示範區」、「夢想起飛的金門黃金八大建設」等八大主題進一步闡明,希望在眾心合力之下,早日完成此世紀工程。 我們認為,「因雪想高士,因花想美人。」「我們需要什麼樣的金門願景?」毋寧是此項世紀工程之至道。因為,正如任誰一提到花都,都會想到巴黎。但可曾知道,巴黎曾是一個陰暗又骯髒的城市;但在奧斯曼男爵「城市美學」之意念下,有計畫地將市區內60%的破舊建築;甚至是許多中世紀名勝古蹟予以拆除重建,使整個巴黎脫胎換骨,成為公認的浪漫又獨特的城市。基此,我們認為此中之核心理念在於城市美學。也唯有城市美學,才是此世紀工程成敗之關鍵。但什麼是城市美學?一言以竟之:「片山有致,片石生情也!」 法國建築詩人波棕巴克,在一場演講中即提到城市美學的重要性,他認為一個「建築物」並不會產生意象,而是透過美學營造的願景,建構一個閑適恬靜的城市。而就今日先進城市的經驗,及普世價值之美感,一個具有美學之城市,具體呈現於世的,就是一個以生態為承載平台,以藝文為精神泉源,以商圈為物質活力的城市。具體而言,就是一個結合生態公園、藝文空間及現代商圈在一起的功能城市,這才是具有城市美學之具體呈現。 且以此理念來反視此次縣府委外之「金門縣概念性總體規劃案」內容,可說已具體而現,頗值欣慰。但相關單位,仍應密切關注之,大破大立,從縣巿規劃、基建設施、公共空間之意象呈現,均應以工藝美學、現代化機能灌注之,並成為此世紀工程之規劃意象。切記,唯有美學的工程,才是現代化之優質工程,更是城市文化之核心。如此,則所謂金門縣概念性總體規劃,將是咱金門邁入先進城市之林的契機,且讓我們共迎此日之燦來!
-
讓有深度的人「看見金門」的美
《看見台灣》是由台灣空拍攝影師齊柏林執導的一部紀錄片。他在2009年八八水災後,下定決心抵押房子又借錢,花了3年、飛行400小時,盤旋在高空,一吋吋敘寫台灣山水之美,城鄉風貌,人文幽情;另一畫面卻向人們控訴,過度開發的結果,在如此美麗的面容上,一道道的疤痕、一層層的汙染,令人驚心動魄的殘破景象,發人深省,原來我們才是破壞和傷害環境的「劊子手」! 為了觀光產業,縣府推動系列施政與重大建設,均以帶動觀光商機,增加觀光產值,促成觀光人口倍增為主軸。這是島嶼發展正確的方向,也是該著力之處。為此,從公共建設之宏構,園林規劃、田地綠野、海灘、古厝的風華再現、戰役遺址、宮廟翻修,乃至私人產業之拓銷,莫不以迎來觀光人潮為標的。 金門的美是它的古樸質實,文化底蘊,風土人情,景觀天然,而非現代化建物;在地的食材與料理,賣點是它的故事性與風味餐,並非遠地運送而來的冷凍食品;滿足客旅的需求,大飯店與特色民宿同樣重要。 現有觀光商旅粗略區分,有六種客群:一是以採購特產、趕迎神賽會或如「蝗蟲過境」兩岸者佔多數;一是雙方邀約互訪交流之官員、學界、商界、宗教界、體育界;一是重返戰地老兵或為體驗戰地文化而來;一是為野鳥天地來此朝聖者;一是初次領略閩南文化或研究而來之學者,為數最少。近來縣府大力行銷的浪漫有約拍婚紗或情侶來一趟流金時光、低碳旅遊及鼓勵影視業來金拍戲或行銷。另外未來尚可開發者,為依鄉鎮、社區特性、分齡(高齡或青少年),與台省及大陸交流性互動,可招徠隱藏於各地的廣大族群。 依照現有觀光客倍增趨勢,相關單位宜審思:節流與分流。第一種客群是消費逸樂取向,目標是刺激購買力,需要適當節流,因為他們不懂領略「金門的美」,數量不作適當管制,碳排量隨人潮增加而增加,恐有破壞金門美之虞,這類客群節制為60%以下(若以全年130萬人估計,大約78萬人);第二類至第五類及尚待開發客群,是具有深度的藝文或高階知識份子,或是為特色而來,他們要體驗金門風土文化,必須持續經營「看見金門」的美,客源需作不同程度的分流。例如:賞鳥的人,可能為了守候鸕鶿而駐足金門;為了閩南文化的深度研究或田野調查而登上金門;為了悠活低碳,逃脫都市塵囂而避走恬靜金門。他們不會走馬看花似的來一趟金門就走。這些依不同文化深度而分流的客群,才是最能「看見金門」的美,他們才會有協助貢獻心力於維護金門之美,值得我們展臂歡迎,可提升至40%以上(若以全年130萬人估計,大約52萬人)。 另一種分流,是依據客群的心智年齡需求而設計:針對年輕族群及新興社區的訪客,拍婚紗,浪漫情人行,社區交流與觀摩,值得推廣;針對高齡懷舊族群或老舊傳統社區的訪客,是以養生、敬老、緩慢的、悠雅的生活步調、懷舊產品及故事性來留住客人。 經由法規行政、設施便利性(7-11便利商店)、資訊流通性、量販業之操縱市場,宜思考:7-11便利商店是否太多了?與量販店聯手打擊了傳統柑仔店的生存空間?傳統產業需要輔導出特色(在地文創商品、風味料理或私房菜),並與民宿業者合作;其中最關鍵者,持續拍攝高水準的《看見金門》,引發縣民與觀光客的共鳴;再者,運用金門大學、銘傳大學金門分部、高雄師範大學、金門農工職校等在地觀光餐旅系所作產官學之合作平台,為經營「看見金門之美」,輔導業界與縣民,共同努力,拓展有深度的客群,讓他們流連,樂不思蜀!
-
文學開門說故事的島
──黃春明獲聘金門駐縣作家為島嶼注入文學活力 〈黃春明獲聘駐金門縣作家〉,國寶級作家黃春明獲聘為金門駐縣作家,成了昨日金門日報及各媒體的文化焦點,「他認為金門是一個特別的地方,走過了戰地歲月,也是閩南文化的重鎮,文化底蘊豐厚,有很多的故事題材可以書寫,他願意注入文學活力,引導一個社會風氣,而與金門文化鼎盛相呼應」,媒體轉述黃春明的「駐縣感言」,用文學說故事的島,也令人對這位大師級作家的駐縣,充滿期待。 金門縣文化局聘請藝術家、作家駐縣計劃,行之有年,已先後聘請過一位音樂家、二位雕塑家及一位短篇小說家駐縣,因為期僅半年,致此一具有藝文創意的作法,外界對駐縣計劃的辦法、內涵與成果展現,仍未能充分理解、親近,直至挾著高知名度、影響力的黃春明的加入,且將半年期限延長為一年,「金門駐縣作家」終於打開了能見度,無疑是金門,也是台灣文化界一大盛事; 未來一年內,黃春明如何為金門說故事,說出島內、外都能引起共鳴的故事,甚至把金門的故事藉由翻譯、行銷的形式向世界傳送,「駐縣作家」的背後,黃春明這些年來深耕宜蘭家鄉,譬如成立黃大魚兒童劇團、辦《九彎十八拐》文學雙月刊,同時致力保存鄉土語言的編寫與推廣兒童文學,甚至將宜蘭火車站旁的一棟老建築活化成「百果樹紅磚屋」藝文空間,文學創作與文化經驗,均可供金門移植、學習。 創作多元、文化活力豐沛的黃春明,又以小說創作最受矚日,作品多以小人物為主,雖然輕描淡寫,但感人至深,很能反映社會現象,照見一個時代,其中《看海的日子》、《莎喲娜啦‧再見》及《兒子的大玩偶》等小說被改編成電影,多部作品亦被譯成日、韓、英、法、德等多國語文;獲得國家文藝獎之外,二○一三年更一舉摘下總統文化獎、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貢獻獎兩大殊榮。 集文學光環於一身的黃春明,這十多年來,曾多次造訪金門,包括千禧年偕鄭愁予、楚戈、尉天驄等文士赴約金門詩酒文化節;二○○四年金門文化局掛牌成立,率歌仔戲團獻演《杜子春》; 二○一三年應金門書院道藝學會經史講座邀請主講《生活與創意》。幾度金門行,讓黃春明看見、讀到金門閩南與戰地文化的獨特性,他認為文化底蘊豐富的金門,是一座充滿故事的島,有很多的題材可以發揮。基於對金門土地、歷史的疼惜、認知,觸動了黃春明的文學情感,欣然接受金門駐縣作家的邀請。 黃春明的駐縣,已帶動了金門的文學話題。在此之前,二○○五年「情歸浯江,落籍金門」的詩人鄭愁予,目前是國立金門大學講座教授、駐校詩人,另一詩人余光中亦獲聘為金大榮譽講座教授;一九五九年兩岸冷戰砲擊,於駐紮的太武山武揚坑道孕育、舖陳長詩成名作《石室之死亡》,之後成為金門半子的「詩魔」洛夫,今年是其創作生涯邁入七十年,湖南衡陽故鄉的「洛夫文學藝術館」行將落成啟用,金大校園亦以巨石矗立了《再回金門:洛夫詩碑》,邀約詩人重返詩之鄉。 黃春明、鄭愁予、洛夫……,小說家報到了,詩人回來了;隨著文學大師的進駐、重返,文學開門,說故事的島,金門的甲午文學風景,值得再用心用情澆灌、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