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教學省思篇
開學前聽說要接的班級是六年級生時,心裡著實有些擔心,雖然曾經擔任過國一學生的一年導師,畢竟對正處於尷尬期的孩子來說,自己擔心給他們的感覺—媽媽的成分多過於老師的角色,那就不理想了。 記得第二週給家長的一封信中,特地引用智利詩人Gabriela Mlistral一首名詩與家長們共勉: 世上有許多事可以等待 但孩子是不能等的 他的骨在長 他的血在生 他的意識在形成 我們對他的一切 不能答以「明天」 他的名字是今天 信中同時強調:很高興有機緣與家長們的寧馨兒女們相處,共度一段成長學習的美好時光,覺得格外有意義,更值得珍惜。 在班級輔導與管教方面,要求自己盡量看到每位孩子的良善內在,鼓勵多於責備,所以也引用教育專家的至理名言自我期勉一番: 一、每個孩子像一塊尚未雕琢的寶石,需要我們用耐心、智慧去挖掘,老師會因材施教,多了解,多鼓勵與指導。 二、每個孩子像一件獨一無二的作品,因為如此的與眾不同,無人能取代,世界有了他就會更美好,老師會教導孩子去尊重彼此、關愛同學。 三、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難免會犯錯,尤其是孩子們有一定的成長過程,過分苛責或過分縱容都不適宜,除了在孩子犯錯時多提醒規勸外,老師會以寫「教學札記」來省思。 以這樣的帶班心情,才帶了兩週的初體驗,要求自己寫下第一篇的「教學省思札記」,觀察孩子在校中的各項表現,然後勾勒出他們的第一張素描: 雨農、崇瑋兩人對班務熱忱感人,做事積極主動,如果用心在課業上,一定會有長足的進步空間。沛率真無心機,如果說話音量小一點,人際關係會更好。紫洛細心體貼,真是老師的好幫手。柏霖隨和易相處,與後排高個兒的男生互動佳。妍婷和子媛文靜乖巧有愛心,常常主動為行動不便的同學服務。瑞鴻專注用心,整潔工作多費心。芷翎習字工整,文筆又佳,接人待物,可圈可點。上育是班長,雖然不夠積極主動,只要多叮嚀,仍有好表現。韻婷是背書小組長,認真盡責好典範。振文總是笑容可掬,擔任課輔小老師一定能稱職。紫鳳、玟二人演說起來,字正腔圓、抑揚頓挫,很有大將之風的架式。智宥座位夾雜在高大同學間,絲毫沒有受到壓迫影響,課業、行為仍然守規有矩。嘉宏是班上最高個兒的,良善有絲膽怯,希望和班上同學有較多的互動。政哲的大嗓門,提醒之後已降低音量了;擔任值日生時,表現不錯。一方的各項作業總是技冠群芳,工整到老師愛不釋手。宗燦聰明過人,少點個性、多點用心,進步可期。士捷的文筆流暢有深度,加上注意小節就更完美了。建楠的自我管制做得好,不犯二過,令人讚賞。偉哲是總務股長,各項表現都不錯。品樺的應對得體,讓老師放心,記得盡量增加食量讓自己更健壯。俊傑表現不錯,打掃迅速用心,勉勵自己人如其名,各方面有進步。翰翔的作業好得沒話說,令人激賞,再接再厲。政嶽活潑風趣,是班上的開心果之一,衛生股長不要浪得虛名,要全力以赴。筱函溫婉有氣質,人人都喜歡她。季楓動靜得宜,期望更上層樓。 在此期待新學期中與家長們共同勉勵,親師通力合作之外,不免對自己有深深的期許: 做一位師者 是在教導 同時也是在學習 學習平等對待 學習尊重差異 學著多一點愛心 多一點耐心 也學著在挫折中 保持一顆樂觀的心
-
惡魔與戰士
某天,在課堂上,我們正在上著生字、生詞時,一個學生突然說:「老師,你覺不覺得老師是惡魔,我們學生是戰士?」我聽了有點意會,他們說的我十之八九能體會,但仔細想想,如果他們真能一直以「戰士」的勇氣、毅力來挑戰老師、挑戰學問的話,倒也是件好事,不是嗎?他們真的以「惡魔」來形容某些比較有自己堅持、嚴厲的老師,卡通片看多了吧!而這就是小朋友的看法。 其實,校園當中,師生的互動最是頻繁,尤其有些老師數十年如一日的性格影響著學生,數年前的一幕我忘不了,一位六年級的大男生面無表情的走進我教室,自己坐下來,數分鐘後他說:「老師,我猜你一定沒有修過『兒童心理學』?」修我早修過了,我沒有任他的任何課,有點認知的我何嘗看不出他表情有異,只是「該說時自己會說」,尤其對於一些人而言。 當學生,我是過來人,或者說我仍是「進行中」,大部分學生不喜歡考試、不愛寫作業,喜歡有自己的時間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我也知道,但又愛看漂亮的「分數」。九年一貫列車開到今天,國語、數學、英語等「領域」要經過一關關的測驗,不及標準者要做「補救教學」,學校、教育局、教育部,是不是早在「懷疑」課程的實施效果,所以我們又開始走「回頭」,各出奇招,希望學生真能從中獲得才好,而不是不喜歡上課。 今天,身為教育工作者,若對自己亂了方寸,那顯然學生也會無所適從,做過白老鼠的老師和學生,有時茫茫然,而自己,的確也走在十字路口,無法苟同一些命令性的做法,也實在無法落實自己的理念,事實上,有時竟有種奇怪感覺,半點不由人啊!時間、精力畢竟有限。 相信不少人聽過「背多分」、「講光抄」,那有沒有用也許因人而異,本來在「學習地圖」上每個人都有不同的一套,有人可以獨力完成的事,有人卻要旁人協助,那都無妨,因為大家都在學習,老師、學生都是如此吧!老師有自己的教學方法,學生有自己的學習方法,不是又有人說「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嗎? 期許自己不要成為學生心中的「惡魔老師」,有時倒也希望自己像個戰士,不屈服於惡勢力,而且能越戰越勇;不願意看到學生是老師心目中的「惡魔學生」,一直以為只有學生問題,沒有問題學生的我,始終想看到的是「戰士學生」,本來嘛!學習的路上,成長的途中,會有不少的老師,然而多少人有幸成為學生心目中的「貴人」呢?老師遇到了可造之材,不單單是功課,更是品德,學生遇到了良師益友,可以陪著一路成長,那都是美事一樁,不是嗎? 最近,班上的學生有點反彈,但其實是發牢騷,為什麼學生要背書?難道老師不知道學生有很多事要做?再細問,再檢討,不過是為著自己的利益,寧願打網路遊戲,寧願睡大頭覺,或者做著老師眼中不以為然的事,而當背則背一直是我的理念,於是乎,到頭來他們仍得聽我的,我不是惡魔老師吧! 部份不知天高地厚的學生,有時藉著班會的「建議事項」提出自己的建議,如今,甚且想在校長來班上列席班會時建議,我有意無意的提醒他們,自己要先站得住腳才提,背書這等事我已彈性處理,況且於學生有益的,我可是有原則的。有時想想,也罷,「嘗試錯誤」是人生的一種過程,他們不是說不通,他們是還不會為自己負責,否則怎會在我說「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時,他們硬要調皮的說他們是「寬以律己,嚴以待人」呢?
-
漫談孩童的生活藝術教育
(01)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藝術。人的生存與生活,在本質上是美的。高宣揚教授在《傅科的生存美學》一書中指出:「人類生活一旦失去美,就剩下乾枯的形式和框架,就同沒有生命力的泥沙一樣,任憑其週在世界宰割和擺佈,或者,等候他人當作一種工具手段來使用。」 藝術並不僅僅停駐在專業的文化領域,而是廣泛地存在於生活之中。藝術是生活的泉源,它賦予心靈最珍貴的財富;生活是藝術的溫床,它提供藝術創作豐富的靈感。生活藝術教育並不否定生活與藝術的區別,只是強調生活的藝術化與藝術的生活化。 我國藝術教育的弊病,在於藝術教育與生活實踐脫節。藝術教育推行了半個世紀以上,但是,在大眾生活藝術的涵養上,依然沒有顯著的質變。一般大眾在面對藝術時,依然表現冷漠,甚至產生排斥的現象。長期以來,在主智的大環境裡,藝術教育通常被流放。一般人認為:「主科」是重要的,是保障未來飯碗的科目;「副科」是玩物喪志的,是可有可無的科目。因此,升學考試主宰教育,分數變成教育的唯一目標。 國小藝術教育,是全人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環,他是手段,而非目的。藝術課程如囿於技術本位,缺少感動、沒有人味、偏離生活實踐、忽略人文內涵、藝術教育概念一元化,則藝術學習將被孤立化,甚至被邊緣化。 (02) 我們所談的生活藝術,是大眾化的,也是個人化的:人藝合一,人如其藝,藝如其人。生活藝術不是抽象的哲學信條,而是引領生活藝術化的美學原則,是探索生存技術、生計技能與生活技巧的學問。 在一般人的刻板印象中,常誤認藝術家是不修邊幅的、神經質的、不食人間煙火的。事實上,一個人在社會中,無法逃避同時是藝術的製作者、欣賞者、消費者、傳承者、創新者、以及資訊接收者的多重角色。在這個基點上,藝術教育要提供的,是如何將藝術落實在個人的生活上,使其悠遊其間,感覺歡愉而美好,這是藝術教育最起碼要達到的目標。 生活藝術與學院藝術、商業藝術、民俗藝術關係密切:學院藝術的珍品,可能隨著時間的累進,擴散成民俗藝術。民俗藝術是傳統文化的產物,依附宗教或習俗而融入生活,展現強烈的地方色彩。民俗藝術若經過適當的包裝,也可能進入時髦的商業市場;若通過菁英份子的轉介,也有可能變成學院藝術舞台的新貴。 生活藝術教育是將藝術的定義個人化、生活化,使藝術重返個人的生活場域,帶給人們愉悅與感動、消解壓力與焦躁,使個體在庸碌的生活中,保有一片自在清明的桃花源。 生活藝術教育對個人而言,是自然產生的,是個人自尋「門道」與「竅門」的過程經驗,而且能樂此不疲。藝術的定義如推至最廣,不論是精神的還是物質的層面,不管是精緻的還是粗俗的層面,總是個人化的、生活中的,並且是個人認為喜歡的、享受的。 (03) 國小生活藝術教育階段,內醞重於外塑,它不是外在規範的教育,而是在個人原有的世界,涵泳美的情操、澄清美的價值、感通美的心靈、激發美的情愫,以形成個體美學體系,達到身心靈清明的境界。 生活藝術教育是所有類型藝術教育的起點,而不是終線。生活藝術教育不等同於藝術教育的全貌,它只是一個階段性的、起始的原點。過去藝術教育偏重以學院藝術的規則來進行,使藝術教育無法落實在個人生活品味的提升上。一般人都以為藝術與個人生活的結合,是在學習了學院藝術、商業藝術、或民俗藝術之後產生的,事實上,各類型的藝術發展,都有其演化的法則。 生活藝術教育是要讓一個人,不管他是不是以藝術為職業,都能依自己適意的方式去滋長,去享受,去擁有的生活藝術境界——與個人生活完全結合的藝術。由此出發,如果學生有學習動機與潛能,藝術教育可以開始透過一些訓練或成長儀式,引導其進入比較他律的方向,接受各類型藝術生涯的涵泳,甚至幫助他進入其選擇的專業生涯。 生活藝術是配合著個人整體生活而生,是針對特定個人的生活量身打造的,與特定個人的生活結合得極為密切,同時為該人帶來極大自由感與掌控感。從事生活藝術時,是按照個人美學,做個人化的追求,以自娛為點,以娛人為面,而促成祥和、素質的社會。 生活藝術教育是把各種類型藝術的學習歷程,都看成是個人生活藝術的延伸與擴大。個人往後轉向各種類型藝術的學習,全看個別學生的動機與潛能。學生如果有強烈的學習意願,學校可以提供協助,否則小學生的「美育」能達到生活藝術家的層次即可,無須要求學生做某種與其志趣不合的填塞。 生活藝術教育以生活為重心,以藝術為手段,以人文為內涵,以美化人生為目的。生活藝術教育在幫助學生尋找感動自己的生活技巧,培養學生從自發性的探索中,享受生活清明,安頓心神百態,散發生之喜樂,提升藝術的同理心與對話的能力,最後達成心靈卓越的過程。 生活藝術教育建構在個人定義下的藝術空間,大社會一切有關文化主體性的追求,都必需建立在個體的主體性上,這個原點上才是文化獨特性的泉源。要建立個體在藝術上的自主自發,首先要培養個人「生活藝術家」的能力,才能找到藝術生活的樂趣,重拾藝術對個人的意義。 (04) 國小生活藝術,就教育目標而言,可概括為二:其一、協助學生形成個人美學,培養學生發揮自主性,形成行家態度,追求個人定義的美感極致;其二、協助學生定位自己獨特的生活藝術、了解生活藝術角色典範、使用有關生活藝術的相關知識、情意概念與技能,精益求精。 國小生活藝術,就教育步驟而言,在低年級方面,以接近各種「生活藝術」和興趣為主,學習享受「生活藝術」的樂趣;在中年級方面,以體驗、瞭解、欣賞為主,學習分享「生活藝術」的歡愉;在高年級方面,以研究、創發、表現為主,學習發展「生活藝術」的門道,而慢慢步上「生活藝術家」的道路。 生活藝術教育,就教育項目而言,它涵蓋生活周遭的食、衣、住、行、育、樂等方面。舉凡廚藝、食器、茶道、服飾、縫紉、編織、編結、刺繡、建築、裝修、空間規劃、室內佈置、家事、旅遊、園藝、健身、美體、禮儀、影視、電腦、收藏、悅讀、剪報、養殖、垂釣、繪畫、書法、攝影、表演、看戲、聽歌、觀花、賞畫、棋藝等等,與一般人生活品味有關的最廣義的藝術皆是。 至於生活藝術教育的推動,可以參酌下列幾項策略: 一、發現自己:幫助學生尋找自己的興趣與性向,澄清自己從事某些生活藝術活動的感受,引發學生自覺。 二、成立社團:利用非學習領域時間,或彈性時段籌組社團,提供學習場域,聘請專長教師指導相關知能。 三、舉辦活動:定期舉辦生活藝術相關活動或競賽,相互觀摩,鼓動風潮,營造風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親近典範:探訪、結交、或接近生活「玩家」、「行家」、「專家」,親沐典範的藝術感染力。 五、結交同好:廣結藝術同好,分享經驗、切蹉心得、互賞互批,維持追求生活藝術的熱度。 六、指引門道:提供資料,引領門路,鼓舞興致,激發個人的詮釋能力,維持個人的追求動力。 (05) 大眾多元化的生活藝術消費,是專業工作者的產出腹地。生活化藝術與專門性藝術,沒有絕對的界限,兩者可以相互轉化。專業工作者是大眾藝術品味的引發者,他們的智慧財產,豐富整個社會的文化內涵,促進整個社會的人文質變,營造整個社會的友善氛圍。更重要的是,建置豐富的生活藝術平台,使各種藝術都有寬廣的成長空間,以此建構優質的社會藝術體系。 生活藝術教育的主張,並不是反精緻藝術的。所有藝術活動皆相輔相成,相互為用的。如果專業藝術教育壟斷了國民藝術教育,自然難於營造精緻藝術發展的生態環境,甚至可能變成學生遠離藝術的關鍵因素,而造成藝術教育雙輸的局面。 茫茫苦海,生命或生活,處處佈滿荊棘與險阻,時時充滿艱難與苦痛;所謂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人生的星空陰霾多於蔚藍,不可預知的事件潛藏生活周遭。傅科在研究生存美學時指出:「人生是經受考驗的過程」。所以,學校要幫助學生發展一些專門的嗜好與生活技巧,為學生多開幾扇與外界相通的氣窗,才不至於窒息而死。所以說,要超脫人生無法承受的重,「生活藝術」將成為生命或生活的潤滑劑,甚至是一帖「快樂生活」、「幸福人生」的神效妙方。
-
福爾摩莎之殤
﹙聽說康熙也講究門當戶對,鄭成功在勝朝時賜姓朱,而有國姓爺的稱號,如今福爾摩莎在昭代賜姓愛新覺羅,國姓姑,旗鼓相當。﹚ 福爾摩莎從此脫離了歐洲混血的血統,漸漸的忘記了蒙娜麗莎,對於姐姐提得越來越少了,以至於後來竟不提,她現在已經認了康熙大帝做爹了,他是一世的英主,有了這樣一位父親,福爾摩莎覺得也不辱沒了她。 福爾摩莎剛加入這個大家庭,有些不習慣,主要是她的定位問題。一個新歸順的格格,這個問題很敏感,大家心知肚明,不能說破,說了怕傷了福爾摩莎的自尊心。因此,先交給福建哥哥去看管,限制她的交往,不能讓她再另結新歡,或者受到性暴力。保護福爾摩莎的人身安全,成為這時候重要的任務。 福爾摩莎常想:「幾時可以進京見見父皇,帶一點禮物送給他,鄭成功以前常說要帶我進京,到紫禁城享受榮華富貴的生活。究竟紫禁城是甚麼個樣子?有甚麼好?為何大家那麼嚮往?講起來透露著些許神秘,難道紫禁城是甚麼洞天福地不成?」 福爾摩莎越想越興奮,越想就越睡不著,她是一個直性子的人,有甚麼說甚麼!因此她伸出柔荑般的小手,鋪了宣紙,寫一封信給康熙: 父親大人膝下 敬稟者:自從沐浴皇恩,多承眷顧,寵錫有加,兒荷此殊遇,恩邁三代,衷心感激。 仰體我皇阿瑪仁德慈心,惠及草萊黎民,皇恩浩蕩,與日月而並明,偕山川而同壽,兒載拜載禱,矢誓掬誠以報。 如今四海一家,率土之濱莫非王土,率土之民莫非王臣,兒孤懸海外,不能朝夕承歡膝下,又不能有菽水之養,不孝之罪,何日或忘?因此,臣請奉旨晉京覲見,伏請聖裁 福爾摩莎稽首
-
〈浯江詩選〉番薯情
芋頭蕃薯 不可須臾離 ——莊柏林〈芋頭蕃薯〉 T,我在閱讀著老街的風華時買了一粒 烤番薯 熱度從此開始,暖遍了存在的證據 那形如島嶼的番薯,番薯似的島嶼 又稱地瓜,麥芽糖蜜過的鬆軟香甜 曾在古早的時期羼成簽 填塞先民貧窮的胃 T,金黃的纖維芳香一如往昔 默默在土壤中守護著台灣 似善化經過投票留住成長的記憶 問題都在老街百年的歷史中回味 味蕾嚐到了鄉愁的滋味,番薯 或芋頭無須分類自能成為一座島
-
〈長篇小說連載〉艷陽滿天
在日軍發動所謂「大東亞戰爭」時期,因為兵員不足,首先便在台灣徵用原住民,組成「高砂義勇隊」。莎幗的父親便是首批被徵赴南洋的。這些軍伕的任務是搬運軍械、貨物,修築道路,主要被派到菲律賓、新幾內亞、拉巴島等地。從戰爭開始,前後派遣義勇隊五次,約有二五○○名原住民,若再加上以後的募兵、徵兵,直到戰爭結束,台灣原住民投入「大東亞戰爭」約兩萬人,這確是一個驚人的數字。 莊莎幗對於父親的印象模糊不清,父親被徵軍伕,離開故鄉出去時,她尚在襁褓中。靠著母親把她撫養長大,母親病逝,莎幗便成了孤兒。她從小能吃苦耐勞,有獨立性格和勇氣,正如作家雷馬克的話:「沒有根而生活,生命是有勇氣的。」 她唯一的缺陷,則是有一種神經質的幻想症,總認為她的父親並沒有戰死,如今流落南洋,娶了番女,過著幸福生活。她心中毫無妒忌,卻充滿無限的祝福心情。 于豐小時候,時常問她:「媽,阿公為什麼不回台灣?」 他在南洋娶妻生子,不好意思回來了。再說,他已經忘記了花蓮,這叫做樂不思蜀,懂麼? 豐兒傻楞楞地瞪著黑眼珠直轉,茫然以對。 這個勤學的孩子,上了中學,便是圖書館的常客。一日,他取出讀書札記讓我看,其中有一段寫的是:
-
《藝文片羽》洪進業高考文化類狀元蘇蘭聽盧根花開的聲音
●洪進業高考文化行政類狀元 公務人員高等考試成績九月二十七日上午放榜,《金門日報‧浯江夜話》專欄作家洪進業(洪騂)高中高考第三級文化行政類第一名,將獲分發至宜蘭的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去年,洪進業以台大歷史學博士的高學歷參加普考,獲文化行政類第一名,分發至澎湖文化局視覺藝術課掌理海洋資源館等業務,屬委任三職等辦事員;澎湖待了一年後,洪進業再接再厲參加高考,在八百多人競逐下僅正取六名的文化行政類中拔得第一,職等也從委任三職等跳到薦任六職等。一九六四年出生於金門後浦的洪進業,父親洪元蟾來自福建省南安縣官田鎮,曾是海南大隊的一員,母親薛明治出生於金門泗湖村。洪進業先後畢業金城國中、金門高中、台大歷史系暨歷史研究所,最後以研究秦漢的服飾史論文取得台灣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歷任台大歷史系兼任講師,僑大先修班兼任助理教授;曾獲全國學生文學獎散文首獎,中央日報文學獎新人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五次,一九九三年以〈石龜馱碑—赤崁樓前所思〉四十二行詩榮獲聯合報第十五屆文學獎新詩獎,決審委員之一蓉子讚譽這首詩「不但莊嚴,表現也很好,寫本土的意識情懷,用『刀斧鑽鑿的意志』,『蜂蟻忙亂的心房』表現先人開疆闢土的努力」。洪進業著有《後漢書紀傳今註》十冊,編撰有《金門風雲—胡璉將軍百年紀念專刊;一九○七—一九七七》,個人第一本詩集《離開或者回來》,精選七十五首,納入《金門文藝叢刊》第三輯,於今年春出版。今年三月投入《浯江夜話》專欄筆陣的洪進業,從星期二寫到星期日,從「前線」寫到「後方」,從每周一文到雙周一文,一連三篇〈路長情更長〉、〈夢中的婚禮〉、〈又起風了,我想妳!〉,勇敢描述他的「菊島之戀」,轟動一時;即將於十月間賦別待滿一年的澎湖,前往蘭陽平原的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報到,友人多關切他與澎湖女子的戀情發展,洪進業瀟灑的回答「路長情更長,感情不變!」 ●邱英美倪振金投入浯江夜話 今年三月一日起重組筆陣的風雲再起的《金門日報‧浯江夜話》專欄,自明天十月一日開始,為回應外界擴大參與的期待,將有新血報到,也將出現第一位女性作者;他們是邱英美與倪振金。畢業於輔仁大學歷史系旅居加拿大溫哥華的邱英美,擁有豐富的文化與社會服務經歷,將與李福井隔週一次輪值星期一的專欄,她也是八個月來首位女性作者投身筆陣;著有《不廢江河萬古流》、常有宏論發表的金門技術學院講師倪振金,將與顏炳洳隔週一次輪值星期四的專欄。繼邱英美、倪振金等新面孔之後,據了解,小說家,《幼獅文藝》主編吳鈞堯及著作一百多種的金門旅居香港作家東瑞(黃東濤)也可望在適當時機加入筆陣,屆時將使《浯江夜話》呈現更多元風貌,敬請讀者拭目以待。 ●陳妙玲在洛陽搜尋貓靈99 曾以「孟玲」、「逸儒」、「我非」、「諶繆」等筆名在《金門日報‧浯江副刊》發表了近百篇散文、詩、小說的陳妙玲,畢業於世新大學第一屆口語傳播系,停筆十年後,為配合九月二十、二十一日《浯江副刊》推出的《因為貓靈99的緣故專輯》,首度以本名寫出〈貓咪無名—因為99的緣故〉,也藉以宣告她的復出。九月二十七日清晨七時五十六分,人在中國洛陽的陳妙玲,仍繫念著九一一日受困在金門古區799藝文空間,被搶救後身亡的貓靈99的各界迴響,傳了封筆訊給台北友人:「927,星期三。洛陽牡丹城酒店,清晨微雨,透由手機搜尋浯江副刊〈貓之回響:因為貓靈99的緣故〉,政打不開,無法讀取。然而,千里之外,你在!貓靈在!」 ●蘇蘭聆聽到盧根花開的聲音 《伏碼‧流影—盧根影像藝術創作展》,九月三日至九月二十一日在金門文化局轟動展出,圓滿落幕,二○○二年台北市風雲教師蘇蘭讀到九月十二日《民生報》以文化頭條報導這場展覽的新聞,乃透過述美國小校長陳為學居間聯繫,盼能在九月二十五日由她主講的本國語文研習活動金門之旅行程中,前往盧根家欣賞這些影像作品。陳為學筆下〈用生命教學的蘇蘭〉(見九月二十二日浯江副刊),九月二十五日在金門的課堂上,問起學生:「你們聽到了花開的聲音了嗎?」,一學生回答:「我不但聽到了花開的聲音,我還聽到了花為甚麼想開的心意。」課程結束後的二十五日晚間八時許,陳為學帶路下,蘇蘭與台北市陽明國小校長翁慶才,金門教師洪天送、許秀菁及攝影工作者姚水泉等一行十餘人,浩浩蕩蕩開往和平社區盧根家,蘇蘭一眼就看到了一件名為〈花開的聲音〉的影像藝術創作作品,不禁驚嘆因緣際會;絲毫不知有這件作品卻又在金門課堂中發出「花開的聲音」,只能說心有靈犀一點通。晚間九時十六分許,盧根接到一台北友人的電話,告知以他展出的日期及911搶救貓靈99的日子,以「09」、「11」、「21」等「伏碼」簽注大樂透,小樂透居然連中二期;蘇蘭當即接過電話「問候」線上的朋友:「希望你聽到的是花開的聲音,而不是樂透開彩的聲音!」聽到三人在電話線上用「樂透」打招呼的特別方式,在座的人都笑壞了。
-
浯島書香‧誰識辛酸淚─︽金門學︾叢刊
他們為了趕寫《金門高粱酒鄉》一書,一個到台灣專訪葉華成,一個留在金門請益陳清池,從高粱的栽植,直到金酒的釀製、行銷都記錄靡遺,被楊清國先生稱為「傳承金門文化的賢伉儷」。一九八八年我在搜集、整理、主編同安民間故事、歌謠、諺語三套集成時,也是要深入到田頭地角、祠堂寺廟,邊記錄,邊錄音,才能獲得第一手資料。所以民諺「野花開在山間,諺語來自民間」,就是教我們要到民間去,因為那是著作的源泉。至於「道聽塗說」的東西,也要格外留意,甚至要有「打破砂鍋問(紋)到底的耐性。一九八二年十月二十三日,我在馬巷聽說曹永耀醫生家中有一碣蔡復一夫人李氏墓誌銘。「說者無心,聽者有意」,當天下午我就騎著單車到馬巷坪邊村曹家抄錄志文。後來通過「嘴皮」工作,又把這一珍貴文物徵集到同安博物館收藏(銘文已收入本人與黃振良先生合著《先賢行跡采風》一書)。一九八二年四月,我在同安醫院一邊照管住院的小孩,一邊「見縫插針」整理普查文物資料。同病房的一位中年婦女看到資料中有一些石塔照片,她就告訴我說他們村旁也有這樣的一座石塔。我查閱地方志書,那裡沒有石塔的記載,但我相信這位農婦不會說謊。第二天又跨上那輛「什麼都會響,祗有鈴不響」的自行車,跑了四十公里路,來到新店東界村,果然見到田野中立著一座五級六角石塔。根據銘文記載,這座石塔建於萬曆四十年(一六一二年),真是「得來全不費工夫」。這讓我想起石萬壽先生所說的話,他說田野工作要有「三好三厚」,即心地好,臉色好,口才好;臉皮厚,手皮厚,腳皮厚。也有說是「厚臉皮,磨嘴皮,跑腳度」,我想這些都是田野調查成功的秘訣。 三、要有固窮守志的清心 古人說「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這大概是古代文人君子生活的寫照。現在的文化人,不至於有如杜甫、曹雪芹那樣窮困潦倒的窘境,但也常常由於社會不公而太息。一方面說文章是「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三國‧曹丕);另方面又感歎「著書惟供覆瓿之用」(清‧李漁。意即寫書僅作覆蓋酒瓮之用),這是當今社會浮躁輕薄,不少人急功近利思潮對文化人的心理衝擊。但正如魯迅先生所說,農民不會因為看到小孩把米飯撒在地上而不種糧食,許多文化人盡管歷經坎坷,生活清貧,依然是案牘勞形,筆耕不輟。張榮強先生坐了十二年黑監,但他仍然老驥伏櫪,壯心不己,撰寫了《金門人文探索》、《金門青嶼社》這兩本書。做學問的人,要有清代張之洞所說「能忍耐終身受益,大學問安心吃虧」的氣度,有時候還要加點「阿Q」精神,保持一種「花落春常在」的心態。否則事事比人,斤斤計較,則將一事無成。黃奕展為了搜集族譜資料,數次下南洋,雖然辛苦,但他認為「簡直比中樂透彩還開心」。吳培暉是台南人,他在採寫《金門聚落風情》一書中,感受到「徜徉在充滿樂趣的田野工作中,享受她的空氣,她的恬靜、她的美」。黃振良對待自己的工作,「別人視其為苦,我樂在其中」。《金門日報》採訪主任許加泉在報社一呆就是三十五年,但他把「吃苦當作吃補」,無怨無悔。楊樹清不惜變賣套房,更以授課、撰稿的血汗錢堅持發行《金門報導》,始終沒有違背,再苦也不放棄自己的筆,再難也不退縮的初衷。我從事地方文化工作三十多年,不僅沒有「富」起來,其中的酸、甜、苦、辣,還真的少為人知。楊清國先生書寫宋代無門慧開禪師偈言贈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這是文人相互慰勉。著名作家劉紹棠(同安女婿)以為文化人要有「甘于奉獻,甘于寂寞,甘于清貧」的心志才能有所作為 。人間因有這些甘守清貧,樂于奉獻的文化人,世界也才能五彩繽紛。 《金門學》叢刊創辦至今已有十年,十年雖是「彈指一揮間」,但金門文壇又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李炷烽先生主政以來,在「文化金門」的施政主軸下,金門的文化設施、文化成果又上台階,再創輝煌。碉堡藝術展、文化藝術節、世界金門日、建縣九十周年等大型文化活動,起到了「讓世界認識金門,讓金門走向世界」的橋樑作用。田野考察的新發現,學術界的研究成果,又豐富和拓展了叢刊的內涵,現在正是發展「金門學」的最佳機遇。 《金門學》是閩南文化的組成部分。閩南文化實際上是閩南民係文化,它包括閩南物質生活文化、方言、民俗、口傳文學、民間藝術、民間信仰、民間工藝、民間遊藝、民間醫藥、社會家族制度、商貿制度、文物古蹟等方面。金門是閩南文化的重鎮,我曾經說過,金門文化有三多,即文物古蹟多,民俗禮儀多,地方秀才多。散文作家郭風稱具有某些專長的「地方秀才」說他們「往往是真正的國寶」。金門的「地方秀才」,也就是文化隊伍,正是繁榮、發展「金門學」的主要動力。據不完全統計,現在居住島內的作家有三十二人,旅外作家五十一人。島內作家群中,既有溫仕忠、楊清國、陳長慶等老一輩作家,又有顏炳洳、郭哲銘等後起之秀,更有洪春柳、陳秀竹、林麗寬、吳秀嬌等浯江才女,而中年作家如李錫隆、林怡種、陳延宗、陳榮昌、陳榮文等正是這支隊伍的中堅。《金門文藝》、《金門季刊》的創辦,既湧現了一批優秀的文學作品,又培育了一批文藝新秀,進一步豐富了金門的文化寶庫,可謂是浯島書香,琳琅滿目。由於文化氣息濃烈,連從事體育工作三十多年的楊媽輝先生,退休後也改換跑道寫詩,成了一位聞名晚霞詩人。中、小學的文藝新苗,雖是「小荷才露尖尖角」,但卻給未來的「金門學」,注入了新鮮的血液。 「金門學」研究的課題很多,在原來「叢刊」普及的基礎上,應該要有所發展和突破。金門因屬朱熹「過化」之區,故有「海濱鄒魯」稱譽,厚重的文化底蘊又被稱為「文化島嶼」。李炷烽縣長倡建金門孔廟,這是營造儒家文化氛圍重大的舉措,也是新世紀人類和諧生存的思想武器,對拓展「金門學」也是大有裨益,應該從「立足本島,面向世界」的視野上給予「鼓與呼」。另外,金門歷史上不乏研究「易經」的學者,從地方志上收錄的書目中得知,宋代邱葵有《易解疑》,明代黃偉有《易經存 》、陳榮選有《易旨》許獬有《易解》、洪受有《四書易經從正錄》等專書。十七世紀初中國的《易經》傳到國外,被譽為世界科學之祖》,並從中啟發了電腦二進制。當然,研究這項課題,需要坐更長時間的「冷板凳」,也要付出更多的「辛酸淚」。但憑藉金門作家群的實力,一定會有研究新碩果,《金門學》的文化內涵和特色也將更加亮麗。 九月八日 於銅魚城
-
〈長篇小說連載〉艷陽滿天
讀過名作家阿英(錢杏)的日記,才瞭解對文藝作家的重視,乃是具有宏觀遠大的眼光。杜潞約見文藝班的主辦人員,討論教文藝應採取多樣方式,活潑生動,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重視學生的文藝創作,必要時應舉辦徵文比賽,鼓勵創作熱情。 有的教師反應,由於實施文藝教學以來,引起不少校外民眾的興趣,他們想做「旁聽生」,即使花點錢也心甘情願。有的說,「我們坐在後面,如果沒有椅子,我們站著上課,絕不影響你們正規的活動。」 這件事展開熱烈討論,贊成者少,反對比較多,認為校外的士農工商,龍蛇混雜,長期在校區出入,難免影響學校秩序。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最後,杜潞董事長終於表示了竟見。 他首先說,著名的北京大學產生一些所謂邊緣人,他們沒有學籍,也沒有教室桌位,像遊民似地挾著書本,看到後面空位,就坐下來聽課。這就是旁聽生,也稱為偷聽生。這裡面產生了幾位享譽文化界的名人,他們的名字有的比北大教授還響亮。杜潞問:「各位想知道這些旁聽生名字麼?」 全場報以熱烈掌聲。 梁漱溟、丁玲、沈從文、金克木…… 大家掌聲打斷了杜潞的講話。 為了歡迎旁聽生,弘志高中貼出了佈告:「凡外界文藝愛好者參加文藝講習,免費供應講義茶水,唯因教室座位有限,先到先坐,不必拘束客氣是盼。」 不久,週末的文藝講習呈現出軍民一家、老中青相結合景象,彷彿舉行懇親會一般。尤其任達的《台灣作家及其作品》一課,聽眾最為踴躍。花蓮兩所大專院校的文藝青年,也跑來旁聽,弄得任達有點緊張。我暗自鼓勵他:「沈從文沒唸過中學,照樣在上海給大學生上課,你堂堂一位作家,屏東農專高材生,有啥緊張的?你比那個賣江湖野藥的詩人楊駑高明十倍!」 杜潞辦校,最反對文憑主義。他覺得教師不可以只靠一張文憑,站在講台前,唸教材,混時間,這是官僚主義的另一種表現,比貪官污吏更為可惡,因為他誤人子弟。杜潞常說:文憑是什麼?一張紙。舊時代的官吏赴任作為憑證的文書,跟通行證一樣。沒有真才實學還是教不好學生的。 杜潞這種進步思想,引導弘志高中的教職員,自動自發地奮力向前。莎幗作了校長,十年如一日,即使感冒引起肺炎,她也從不請假曠職。我至此才悟出「士為知己者死」的道理。 莊莎幗是一個質樸勤儉的阿美族人,她跟我婚後沒有享過福,甚至沒有穿過皮鞋。作了校長,她才脫下那雙球鞋。
-
福爾摩莎之殤
福爾摩莎夫人發現自己沒死,大吼大叫:「妳為何要救我呢?妳不該的,妳千不該,萬不該的,妳救我等於害了我。」說罷放聲大哭。這時馮錫範走來安慰:「夫人別哭,事已至此,哭也沒用。」不聽還罷,福爾摩莎夫人一聽就火大:「你常說有治國才,胸中韜略陳永華遠遠不及,而且常懷疑陳永華別有用心,不愛我福爾摩莎;現在大難來了,你的韜略在那裡?你的擔當在那裏?陳永華已死了,不能跟你爭辯了,整個鄭氏家族以及老百姓的身家性命都交到你手上,你只會鬥爭,不會治國。」 福爾摩莎第一次經歷亡國亡家的苦痛,現在即使責備誰都沒用了,她只能怪自己沒有識人之明,選錯了嗣君,葬送了社稷江山與人民的幸福,她覺得對不起鄭成功,有負他的所託,想到這裡,她沒有權利自艾自怨。記得鄭成功打到南京的時候,豪氣干雲,曾寫了一首詩: 縞素臨江誓滅胡,雄師十萬氣吞吳。 試看天塹投鞭日,不信中原不幸朱。 如今不僅中原不幸朱,連東寧王府也要被連根拔起,朱姓不是,連鄭姓也不是了;縞素臨江不是誓滅胡,反而是三軍齊解甲,向宿敵屈膝投降了。只有經過亡國亡家的人,才知道這種羞辱的苦痛,福爾摩莎夫人現今是親歷親嘗了。 第九章 福爾摩莎結束了與鄭成功二十二年的婚姻關係,當年何斌去提親的時候,她開始還有些忸怩作態: 我沒有爸, 我沒有媽, 我只有一個姊姊蒙娜麗莎。 我沒有爸, 我沒有媽, 請你不要強迫我披婚紗。 我沒有爸, 我沒有媽, 請你可憐可憐我福爾摩莎。 福爾摩莎一旦芳心有所屬之後,就會死心踏地,不會劈腿,是三貞九烈的女性,沒想到對鄭成功如此情深義重。現在康熙大帝把眼光打量著她,想要不要她,又覺得她長得這麼漂亮,放棄了可惜;如果要收留她?後宮佳麗三千,嬪妃成群,實在也不差她一個,況且她曾是鄭成功的寵妃,容留在後宮裏於顏面有損,康熙大帝聰明絕頂,左思右想終於拍案而起,心想:「何必她來侍寢呢?甘脆做得漂亮一點,收她為大清皇帝生生世世的女兒,那麼鄭成功不就是我死去的女婿,鄭克塽就是重孫了。」一六八三年,福爾摩莎從此有名有姓,康熙大帝賜姓愛新覺羅,就叫:愛新覺羅、福爾摩莎。
-
〈浯江詩選〉悠悠我─送林世淼
步出靈堂,天空正飄著雨 走在午後的台北街頭 轉角處,秋風迎面襲來 滿心的蕭索是天際甸甸的雲 兄弟,四十年的交情如冥紙燒餘的灰燼 在風中紛飛 喜歡高中時的你,佻達而莽撞 (所以時常和田教官比手畫腳大小聲) 懷念潮州街時的你,樂觀而衝動 (雖然房東王老二常指責你夜晚吹口哨) 羨慕大學新村時的你,浪漫而多情 (只是偶爾呼朋引伴打打小麻將) 兄弟,跌跌撞撞嘻嘻哈哈的腳步是你年少輕狂的足跡 凝視著你著西裝人模人樣的遺照 這是平日穿汗杉著短褲趿拖鞋開書店的林老闆嗎 (唸大眾傳播的你開書店勉強湊合成文化事業) 三十年來你守候一街的車水馬龍 守候光臨店中的大人小孩 (沒關係,這家的老闆只會叫人罰站寫悔過書) 你從抽屜中拿出一大疊悔過書 兄弟,你成了中正路上的管理組長 (老闆,我寫悔過書,請不要找警察) 兄弟,你年輕時的浪漫依然啊 或許,書店的業務累了你 或許,每星期二四的數字遊戲拖累你 你來電說你病了 我渡海去看你 提起年少的輕狂你的笑容比我燦爛 誰知初秋午後卻接到你零晨已走的消息 茫然失神中依稀傳來你爽朗的笑聲 父母尚在女兒未嫁兒子未娶況且還有大嫂呢 兄弟,你怎忍心撒手 從金門潮州街大學新村到中正路 你匆匆趕完你的旅程 而我卻如還置身潮州街的閣樓 耳邊傳來你浴室中的口哨聲 (林仔,跟你講夜晚不要吹口哨你還吹) 兄弟,世間治得住你的大概只有區區王老二 王老二年前已走了 今天,你也走了 兄弟,此去你一路務必要走好
-
浯島書香‧誰識辛酸淚———《金門學》叢刊
一九九六年至二○○一年,金門縣政府先後出版發行了三輯三十冊《金門學》叢刊。其內容包括金門的地質地貌,族群聚落、教育人文、歲時節慶、習俗禮儀、方言俗諺、戲曲掌故、祠堂寺廟、古厝民居、族譜檔案、古今戰史等,還延伸到島外的同安與澎湖。可以說涵蓋了「閩南文化」物質與非物質的方方面面,具有思想性、教育性、資料性、可讀性、收藏性,是一套瞭解有著一千六百多年歷史的金門百科全書。《金門學》叢刊雖是地域性的文化志書,但她「凸顯該區作為文化珍型,的區域特色」、「為台灣的鄉土文化研究提供了一種新的探索方向」(第一、二輯榮獲圖書類金鼎獎評語)。也正如張春傳先生所言,《金門學》叢刊已經「躍為邊緣科學研究的新向度,《馬祖學》、《高雄學》、《宜蘭學》及《台北學》等也都在《金門學》之後,一一出現,掀起了閩台區域學熱。」由此可見,十年前誕生于「蕞爾小島」《金門學》叢刊所產生的作用和影響。 《金門學》叢刊三十冊共有楊樹清、李錫隆、陳炳容、張榮強、楊天厚、林麗寬、黃振良、吳培暉、張火木、陸炳文、洪乾祐、吳啟騰、林英生、顏立水、徐志仁、葉鈞培、陳水在、楊清國、黃奕展、唐蕙韻、洪春柳等二十一位作者。這些作者都是多面手,但又「術業有專攻」,按照張火木先生的綜合評述,張榮強是金門宗族村史的啟蒙者,楊清國是金門教育史話的撰稿人、黃振良是金門古井農井的探索者、陳炳容是金門古代官道的探路者、葉鈞培是金門民俗碑文墾荒者………我接觸有限,無法對整套叢刊作全面的評述。作為作者之一,祇是套用李錫隆局長介紹烈聲閩劇社所用的標題《打諢逗趣‧誰識辛酸淚》,結合自己從事文史工作三十多年的「辛酸淚」,談幾點感觸與金門文史界同仁共勉。 一、要有「坐冷板凳」的堅心 寫文史書不比寫「暢銷書」,不能虛構,更不能「戲說」,祇能釘是釘,鉚是鉚。所謂「坐冷板凳」,就是范文瀾先生所說「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字空」。也就是說,不管寫哪個專題,都要瞭解金門的歷史以及周遭的文化背景,這就要查閱地方志書,研讀先賢著作,在古書堆裡度過「萬卷古今消永日」時光。金門先賢如黃偉、洪受、許獬、蔡復一、蔡獻臣、蔡守愚、陳榮選、盧若騰、張日益、許琰、呂世宜等,他們的著作汗牛充棟。金門雖有炮火襲擊,但沒有文化大革命「洗禮」,保存的地方文獻比較齊全,所以能有學習、研究先人文化資產的機會。當今是「花花世界,鴛鴦蝴蝶」,人生在世,誰不樂于「瀟洒走一回」?但世上總有一批「俯首甘為孺子牛」的人,尤其是文化人,他們皓首窮經,正如錢鍾書先生所說「大抵學問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養之事」。做學問的人,沒有「坐冷板凳」的功夫,跟著俗人「朝看東流水,夕看西日墜」,即使一天有「白頭始悔讀書遲」之悟,那也祇能是「空悲切」了。我們從每一本書後面開列的參考文獻中,就可以知道作著做了多少案頭工作。陳炳容為《金門風獅爺》,連郭璞的《爾雅郭註》、洪受的《滄海紀遺》、野崎誠近的《中國吉祥圖案》、連雅堂的《台灣通史》等著作都要閱讀。楊樹清撰著《金門影像紀事》、《金門社會觀察》、《金門田野檔案》,不知道要查閱多少檔案資料。我當時寫《金門與同安》一書,手頭僅有一部影印的《金門志》,金門先賢的著作雖然《同安縣志》、《馬巷廳志》有目錄,可一本也看不到。但總要花時間從這些有限的文獻中尋找與金門有關的資料。有時候雖然找不到一時急用的資料,但卻儲備了一些後來偶爾有用的資料。數學家華羅庚說「天才在於積累」;作家謝冰心說:「讀書是信息積累,宛如存摺上的財富,積累愈多,手頭就愈寬裕,用起來就方便了。「文史工作涉及的學科很多,歷史、文學、天文、地理、考古、書法、宗教、民俗、建築無所不及,即使科班出身的學者,也常常會有「書到用時方恨少」的時候。祇有長期積累,才能「閉目如在眼前,下筆如在腕底」。洪乾祐先生七歲就啟蒙於閩南語塾師楊朝曙,能用閩南話讀十三經,所以寫起《金門話考釋》得心應手。吳啟騰、林英生長期從事教職,而且先後研究過金門的地下水、礦物巖石、農地土質、紅土礫層,烈嶼生痕化石,所以撰寫《金門地質地貌》也是水到渠成。李錫隆當過記者、編輯、採訪主任、總編輯,平時積累素材,自然「胸有萬匯憑吞吐」,《金門島地採風》、《金門島地漫步》的人文歷史,風物掌故,信手拈來,妙趣成文。所以作家王蒙說,文人要能「一杯清茶笑對日出日落,兩支淡煙送走春夏秋冬」,方能寫出「藏之名山,傳之後世」的作品。 二、要有眼睛向下的細心 文史工作者的工作對象除了檔案室的古今書籍外,大量的工作是田野調查,就是要考察實物,拜訪知情者。 台南師院鄉土文化研究所教授吳學明說:「田野工作應具敏銳的觀察力」。這就是說,做文史工作的人,要多幾個心眼,走路要留神腳下的每塊石頭。說句不雅的話,連上廁所都有文物可考。閩南早期農村露天廁所,雖不及河南南陽一些鄉村用漢代畫像磚疊砌,但有些石頭恰恰就有文物價值。一九八二年,我就在新墟芸頭村發現農民用來圍砌茅坑的修橋石碑和義勇石(後來徵集到博物館)。風水、風景往往都在偏僻的地方,蔡復一岳父李璋的墓在汀溪前格慈相山,朱熹的「靈源」墨寶就在海拔八百多米的蓮花山上。金門雖然沒有高山峭壁,但許多文物古蹟也是散落鄉村田野,所以仍然要做艱苦細緻的調查工作。楊天厚、林麗寬夫婦倆合著《金門民間戲曲》,數次渡海到烈嶼后頭村,詳細詢問「宋江隊」員所持兵器的名稱;向陳為仕老先生記錄歌仔戲四擊頭、三擊頭、慢戰、隔鑼、弄加官等鑼鼓經。黃振良是「帶著一份調查記錄表、一架照相機,外加一條垂放照相機入井的繩子和快門線、一卷測量井深的細線」,這樣跑遍大、小金門所有村落,調查了現存的六百二十三口飲用水井,寫成了六十二部族譜,調查了一百六十五座宗祠和六十七個宗親會址,從中發現金門各個姓氏共有一百四十七個堂號、一百一十一個燈號和四百四十八名科舉仕宦,充實了《金門族譜探源》一書的內容。陸炳文雖然住在台灣,為了寫好《金門祖厝之旅》,他先後專程走訪金門六十多次,對金門姓氏源流、遷徙概況、祠堂創建、建築風格、匾額楹聯、祭祖儀式都做了深入的調查,還從中發現:台灣前五大姓,即陳、林、李、許、蔡,首位到台灣開基的祖先,全由金門渡海而來。所有的作者都有這種艱辛的歷程,這裡無法一一例舉。 採訪知情人是做好田野工作重要的環節,古人說「不恥下問」,民間俚語說「學問學問問風俗」。唐蕙韻《金門民間傳說》一書,採訪十六位講述人,收錄了二十八位金門歷史人物的做事傳說。楊天厚、林麗寬伉儷合著的《金門俗諺採擷》收錄了人文類俗諺九百七十三條,自然類俗諺一百零九句,採訪了六十八位鄉親。(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