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論廣場
-
金門的星光大道
在金門服役的時候,深深感到金門縣政府對金門縣建設的努力,看到今日的金門,覺得金門真是個好地方,適合居住。 在此,有一個建議請有關單位參考: 如果您有機會經過台北市的八德路(社教館至監理站段),你會發現道路上鋪的柏油路相當不一樣,因為在柏油與石頭間摻入了細小的碎玻璃。整條馬路看起來像星光大道,走在上面感覺路面相當明亮耀眼,只要些許的燈光即可辨識,對於行車安全與地方景觀相當有幫助。 這讓我不禁想到,如今金門正在興建機場前的馬路,抑或許將來在修整道路時,規劃或施工單位能考慮這個建議│在柏油與碎石間摻入碎玻璃。 金門生產了為數不少的高粱酒瓶,飲用完後正好可用作道路建設,只要商家配合酒瓶回收,政府也就不必在碎玻璃上增加支出經費,也省了酒瓶隨處棄置的危險。 金門不遺餘力的推動觀光,如果機場前或中央公路、慈堤、太湖的環湖道路等景點的重要道路,以這種方式施工,是不是能成為另一個觀光新賣點「到金門賞星」│天上的星光燦爛,地面也是星光閃爍,相互輝映。這樣應該是兼顧安全與觀光的益處,試想情侶、夫妻、親子們漫步在這種「星光道路」,是不是更添浪漫。
-
宏觀「觀光」思維
「觀光」這個語彙十分廣泛,每一個研究、學說論述所針對的出發點原意不同,相對的,其所得結果也不盡相同。例如:觀光產業推動者重視城市遊憩的多元化,認為好的觀光發展應該是重視觀光客的遊憩體驗;政府部門可能著重於如何藉由觀光的整合提升城市競爭力,並且增加地方經濟收入問題;保存主義者關注環境的衝擊性,認為觀光發展的外部性波及到地方的文化與自然資源,嘗試各種方法減緩與防制危害產生;地方居民或許關切生活環境的適宜性,期望觀光帶給社區便利性、舒適的優質居住環境。可以看出城市中不同部門使用者所在乎的面向不盡相同,或許有某兩部門意見相合,目標一致;相對的,也有可能因目標分歧而產生衝突,甚至產生鬥爭,我想這應該不是一個好的觀光城市的作法。因此,讓我們好好思考,並且嘗試在觀光城市效應的社會現象下探索好的觀光城市為何? 什麼能造就一個好的城市?是都市設計大師Kevin Lynch於Good City Form一書中,在序言中開門見山所提出的一個天真問題,認為城市的確是個複雜的綜合體,遠遠超過了我們所能控制的範圍。關於城市政策目標與執行機制、資源分配問題、往哪裡發展以及如何提出完善的建設計畫,都免不了用「好」或「壞」的標準來評估其價值。價值標準在決策過程中是一個不可避免的要素,無論這種決策是長期的或短期的,甚至利人或利己的,如果缺乏追求「更好」的熱情與目標,任何行動都是不負責的。 綜觀今日,我們的地方發展追求目標是什麼?觀光又給予、引導我們什麼?事實上,我們並非全然的明瞭,我們常常在尚未瞭解觀光、認識地方本質的當下發展觀光,一味的追求單一面向的利得及夢想,卻往往忽略外部性及地方的適宜性,如此將導致地方本身成為「四不像」的局面,既尚未達成計畫的目標,更失去了本身原味的自明性。我們的故鄉在近幾年始終朝向觀光發展之路邁進,倘若沒有全盤的考量與整體的規劃,單一性的思考將造成讓外部性的產生,「空降式」的觀光發展計畫構思,將有可能促進地方短暫的成功,但並非是一種永續的作法,如此短視近利的計畫方式更有可能造成地方不可回復的永久傷害。因此,筆者發現觀光的確造成地方發展的疑惑,也讓地方常常在計畫中徘徊,因此,提出一些本身對於觀光的見解,與生長在這一塊觀光土地上的朋友分享,冀能給予大眾對於觀光發展的省思。 經濟面向│城市永續經營生命力 經濟面向強調的是地方產業促進城市經濟成長的永續原則,在觀光城市中觀光產業的帶動促進地方觀光發展的活絡,也增進政府、企業、產業部門財政上、經濟上的獲益。因此如何利用觀光產業帶動其他相關產業的成長以及提升經濟的運作模式,間接提升城市經濟的成長是經濟面向所必須重視的。 城市為了經濟成長不斷的擬訂發展計畫,藉由建設開發的手段提升城市經濟的繁榮,也為觀光產業帶來活絡的契機。雖然開發建設為城市帶來經濟收入之正面效益,但在無規劃之下,漫無目的的開發建設將導致城市產業大量興起,高密度林立於城市當中,導致城市生活於現代化的工業區中,不僅生活品質受到影響,城市經濟的提升也造成稅賦負擔變大、消費金額提高,增加當地的通貨膨脹。但在「過於保存」範疇中,反發展的保存理念在歷史地景的應用,除了造成產業發展的停滯外,另一項令人矛盾的是產業單一化的產生。觀光產業取代歷史地景真實內涵的現象,對歷史地景而言,似乎已經取代歷史的意義,換來的是為觀光而生產、消費的產業特區,逐漸將觀光的契機轉化為歷史的危機。 文化面向│地方認知的真實感 文化面向強調的是文化的真實性以及文化認同的延續,觀光城市最真實的本質在於本身所具有的文化特色,提供給予使用者最直接的文化感受與體驗,並且因應時代潮流,在保存中創新、於生活文化中找尋契機。 城市文化孕育在空間的實質結構之中,因此受空間環境的變遷而有所改變。城市觀光發展過程中,大規模的建設開發已經造成對整體空間結構造成影響,對城市土地開發、歷史地景的更新、已經威脅到文化的真實性,甚至抹滅了文化的生命力,古蹟、歷史建築等文化遺產也因開發及觀光的行為日益遭受到破壞。另一方面,對於文化保存而言,保存地方文化特色固然是具有相當意義的,但一味對於文化的保存,對舊有空間結構的過度保存,歷史的風味受到了肯定,將有可能造成使用者對於歷史文化需求的熱潮,進而造成仕紳化(gentrification)的社會現象。以義大利Bologna為例,其是個富有的城市,市中心成為高收入精英喜愛的居住地區,住宅成為搶手的商品。歷史核心區有歷史價值,地主也樂於賣給建設公司,造成了歷史核心區的仕紳化。而對於一個觀光地區而言,仕紳化的產生在於觀光客對於歷史地景的偏好,湧進大量的觀光人潮,地方建設需求便以觀光客為主的發展,文化經過商品化成為觀光產品,導致觀光進而取代了原有住民的生活意義。 環境面向│優質的生活適宜性 環境面向強調承載量供需的平衡,對於環境適當負荷量的探討,另一方面著重在生活適宜性之環境品質,好的觀光城市必須要兼具觀光與生活的平衡,提升生活可居性。 環境是提供城市發展的空間,提供觀光行為的場所,但也是受觀光發展之衝擊影響的首要面向。現今觀光發展常因過度開發而對環境造成很多不可挽回之遺憾,例如:文化遺產、自然生態遭受破壞、環境污染嚴重、環境髒亂等因素,造成生活品質低落,可居性降低。但如果為確保觀光吸引力的永續經營,過於注重環境的特殊性,極力保存而反發展,並利用規範性之原則控管城市環境的改變,將有可能導致生活環境適宜性的喪失,居民逐漸遷出現象產生,便導致觀光城市成為去生活機能的觀光櫥窗樣版。 社會面向│效率與公平網絡結構 社會面向將大眾的社會福利與觀光發展的關係性緊緊相扣,強調人與人間、人與環境及區域間權益公平的原則,注重分配及平等的重要性,並認為一個好的觀光城市必須講究社會公平性。 由於觀光經濟獲益速度之快,吸引了城市、各產業部門、居民趨之若鶩,相繼從觀光尋找獲取經濟收入之機會。但是在這個發展過程中,沒有配套措施的「過度開發」現象,所產生的獲益不公平卻對社會網絡造成威脅,導致觀光獲益為少數人所壟斷,另外少數人卻必須共同承擔觀光所帶來的稅額與責任,因此社會凝聚力逐漸鬆散,城市發展也阻礙難行。但另一個極端之下,「過度保存」對經濟、環境、文化所造成的衝擊影響,在觀光城市發展過程中,產生了排擠的效應,居民選擇遷出而放棄原有的生活所在地,導致人口逐漸流失,地方人口結構也逐漸不健全。 政治面向│成長管理的控制力 政治面向強調是一套健全的成長管理機制,從以上所論及之經濟、文化、環境、社會不同角度對於觀光城市管理切入,探討城市成長管理機制如何達到一個好的觀光城市之平衡。 政治面向包含政府組織決策、機制、法令及規範之功能。「過度開發」及「過度保存」之兩極端的社會現象所產生之原因,不單只是觀光產業佔據生活空間所造成的威脅,其中最重要的在於政治面向策略擬定之缺失、缺乏整體規劃之詬病。然而,過度開發的現象顯示政府政策單一化,缺乏全面性發展的,導致成效不彰;不同層級、部門政策也常因對於地區的過度保存,而造成發展受限的現象,對於地方發展無法整體規劃及考量。因此,對於一個好的觀光城市而言,政治面向之探討具有其必要性。 從經濟、文化、環境、社會及政治五個面向切入,觀光城市效應之兩極端的衝擊影響確實對觀光城市發展具有相當的威脅,城市最重要的生活機能及意義逐漸因觀光發展所置換,甚至導致城市成為樣版似的產業特區。是故好的觀光城市理念與方法並不只是以歷史地景形式之保存為目的,而是進一步對其未來使用內涵與使用者有永續的偏好。正如Lynch對於適宜性之價值指標所言,城市不能一成不變,而是必須要因應目前及未來具有潛力的使用者,並透過成長管理之運作手段執行。 然而,為促進好的地方觀光之永續,宏觀的觀光思維是帶領地方發展的重要方針,同時也是發展過程中依循的指導原則,未來地方發展的計畫將不斷的延續及成長,冀本文的理念對於未來發展思考有所貢獻,也希望這片土地的我們,都能不斷的為未來發展求知求進步,貢獻每一分小小心力,共同編織屬於地方真實性的發展願景。
-
去大陸換器官安全嗎?
去年3月起由媒體陸續揭露了「法輪功修煉者、台商及在中國的旅客被活摘器官一事」引起很多人的關注,反應也不一。聽一位朋友談到,當她向她母親談到中共迫害法輪功,竟然活摘法輪功學員器官進行販賣一事,表示不相信。不相信的原因是因為│難道他們(中共)就不怕有報應嗎?我也告訴過一些人中共活摘活人器官一事,其中就有人說:這不是新聞,這是常識!只要是共產國家發生這種事都不稀奇!但他們沒想到的是:這種事在現在號稱改革開放、經濟正「急速」起飛的中國大面積的發生著,而且不但涉及整個中共高層、武警醫院、軍方、醫生、護士等等,也可能就發生在你身旁! 去年7月底,金門籍台商曾文芳在廈門遇害一案,引起金門鄉親的談論,儘管死者私生活有些瑕疵,但整起命案的疑點重重,例如:死者是被人用鐵器敲擊頭部,還用鐵鋸割脖子而死,法醫未經家屬同意進行解剖頭部就算了,為什麼還要切開整個腹部?家屬當場質疑是否內臟被人拿去賣了?而且死者在民國86年已在台大醫院檢驗出患有肝癌,如果其肝被偷去販賣,那換上死者的肝的人,如果他知道實情的話作何感想?而且死者生前並無表示願意捐贈,加上死者是被人殺害慘死的,那他的肝(或其他內臟)放在其他活人身體內能「安穩」嗎?大陸黑心的東西實在太多,現在可能又多一樣│黑心器官! 再講一個最近的例子:金門古區陳姓先生,在台灣醫院被檢驗出其肝已是末期,無法移植也沒有治療方法,但仍抱著一線希望前往大陸,希望聽聽對岸醫生的說法,他們在1月15日抵達大陸,當天仍在當地醫院做身體檢查,報告都還沒出來,那邊醫生就表示可以進行換肝手術,沒問題!更扯的是:隔天16日肝已經送來,而且是坐飛機來的,陳先生他們即被告知17日就動移植手術,他們都還沒有心理準備就有肝換了,這點實在值得各位鄉親深思一下!結果一開刀發現病狀真的很嚴重,無法進行移植,只好縫合,在那邊短短十幾天被詐了一百多萬還事小,後來陳先生回金門住在金門醫院,沒多久,於新年初四就過世了。 很多人都知道萬一器官壞掉了可以去大陸換,但大陸為什麼有器官可以換,別的地方就沒有呢?有很多人以為或被告知器官是來自死刑犯,但死刑犯中有很多器官是嚴重不堪使用的,如愛滋病患、梅毒、乙肝患者、腎臟病,肝臟病、年邁體衰等。而且死刑犯的死刑執行時間也是有一定的,不會依病人上門需要立刻槍決,更何況器官移植是需要經過嚴密的人體組織比對,依「正常情況」要在短短幾天內或一兩個星期找到合適的器官,簡直難如登天,那每天在大陸做移植器官手術的器官到底從哪裡來呢?這真是很嚴肅殊值我們去視的一個問題。
-
無煙機場
您好!這裡是金門尚義機場,先生小姐,您想進機場嗎?那請您先吸一口煙! 您好!歡迎入境金門,這裡是金門的尚義機場,先生小姐,你不想當「航站情緣」的男主角,想入境金門嗎?那也請你先吸一口煙! 這是我們進出尚義機場的印象,由於機場內部皆是無煙環境,因此旅客、家屬或計程車如果煙癮來襲,總是在機場出入口那哈上一口。 吸煙是不違法的,但如果強迫他人吸入二手煙,由於煙草燃燒不完全,因此極易造成致癌物質的產生。此時再經由吐出的動作,那一旁不吸煙的旅客何其無辜? 「自由,乃以不侵犯他人之自由為真自由。」這是你我熟悉再不過的話,自從解嚴以來,我們一直被灌輸這樣的標語,但是社會上多少人沒有做到?不要說執政黨或某些政客侵犯到我們老百姓的自由,細細思考我們身邊的人,到底哪些人侵犯到他人自由的?肯定非常多!「煙害防治法」法規明明早已規範下來,為何至今仍有諸多人士不尊重我們不吸煙旅客,或煙味過敏旅客,呼吸新鮮空氣的自由?這究竟是誰造成的?完全只是煙友的不是嗎?還有哪些單位該負起責任? 金門尚義機場可以說是金門的門面,臺灣觀光客、工作人員、參訪團,甚至國外觀光人士,幾乎都是以尚義機場為管通道,一年有上百萬的人士搭乘,那這些上百萬人對於金門尚義機場的印象如何?為什麼有關單位不去問一問呢? 法規已下來,我想,只欠缺執行。既是自由,又是門面,你說,有關單位能夠不審慎,徹底執行嗎?
-
佛,非人也──金門未來的發展除「人」無他!
失業的日子,生活著實空虛;懶散如我,每天啣著悠閒慵懶的步調,漫步在金城市區。沒有工作?不想找工作?沒有好工作?這三個問題已在我腦海中打轉了逾兩個月,這不是個無解的問題,而是想不想,純屬個人意願的抉擇罷了。 近日閒來無聊,在與朋友相約等待的同時,順手翻開手邊陌生許久的金門日報一觀。心想,金門事,再怎麼大,都不過是雞毛蒜皮般的小事,能有什麼有建設性的大新聞呢?但是閒著也是閒著,就隨便看看囉,看看有什麼八卦,消磨消磨時間也好。依過去習慣,先看看頭版,再翻翻內頁的二、三版,嗯,果然金門是個很快樂的城市,沒什麼政經大事及重大災害發生。接下來再看看副刊跟言論廣場,瞧瞧又是哪些文藝菁英在發表大作,趁機拜讀一下,嗯,依舊是那幾個熟悉的名字,也好,賺賺稿費也不錯。 嗯?!「金門要建大佛才有遠景」,當閱讀完副刊後,眼角餘光順勢瞄到此一斗大標題,這,還挺吸引人的,看看牆上掛鐘,約定的時間還有剩,可以讓小弟細細品嚐玩味。關於內容文章,本報已刊登過,在此便不再贅述,但筆者在拜讀之後,卻有些小小的看法,願與金門眾先進討論分享。 「金門要建大佛才有遠景」,基於這標題,我不知道是作者原來設定的篇名,還是投稿於報社後,報社適當修正的結果。但是,我得強調,這樣的標題的確很能夠刺激眾人的思考。金門要建大佛才有遠景?那如果不建的話,金門是否就毫無未來可言了呢?文中洋洋灑灑提出了多點看法,不外乎是興建世界之最的大佛,然後未來的金門可憑藉其廣大的佛教信徒,創造觀光利基,進一步提升金門本地經濟發展。乍看之下,似乎這樣的想法沒什麼不合理的地方,但仔細想想又好像有那麼點兒可以討論的空間了。 第一,金門自古就非名剎古都、佛教勝地,就連島上歷史最優久的廟宇│即位於太武山麓上的海印寺,也僅有八百多年的歷史,與中國、泰國及印度等佛教古國相比,筆者實在無法想像,若是虔誠的佛教徒,豈會重視哪尊大佛比較壯觀?若是「識相」的佛教徒,又哪會捨棄那些名震海內外的巨佛古剎,而來名不見經傳的金門朝聖呢?就好比一樣都是天后宮,都是拜媽祖的,媽祖信眾第一個會想去的就是湄洲天后宮,不然就是大甲鎮瀾宮,誰會想來金門參拜南門天后宮呢?要是說蓋世界之最,想當初台北一零一大樓也是號稱世界第一,但是幾年過後,還不是會被上海與杜拜等城市的摩天大樓所擊敗,之後世界之最的特殊性,僅能成為歷史名詞而已。金門財源有限,無法比擬那些資本雄厚的暴發戶國家之作為,而以佛教徒作為觀光利基,能否可長可久,永續經營,這答案只能留給關心這塊土地的英俊們自行判斷吧。 第二,金門是一個主要為佛道合抱的社會,且在憲法保障下,人民享有信仰自由。因此,在金門也有多處的基督及天主教會的存在,甚至還有其他信眾較少的宗教信仰。今天,有佛教大老提倡興建「大佛特區」,難保改天不會有媽祖信眾或耶穌教徒,要求政府依照辦理興建「媽祖園區」,而非僅僅現有的媽祖公園,或興建世界最大的「金門大教堂」,且為了與歐洲大教堂(材質多為大理石)做為區別,其材質可取金門自產之花崗岩,其大門就用24K金純金打造,成為名副其實的「金門」,如此一來,也是世界之最,絕無僅有!若真如此,蕞爾小島如金門,卻可並存多元信仰文化,有多項之最,不也特殊,不也可觀!同時更也凸顯金門人反對「戰爭」,希望永遠是平靜無波的「和平島」! 第三,以興建大佛的技術性而言,依據筆者對金門近來重大建設品質之了解,是完全不敢苟同也堅決反對的。筆者簡單舉幾個例子來讓大夥回憶一下,水頭碼頭聯外道落拓寬工程、機場聯外道路拓寬工程、文化園區及日子較久遠的尚義環保公園園區等建設。就單純以拓寬工程而言,馬路全線皆沒拓寬,而僅拓寬道路中段或道路兩端,其根本無法解決便捷交通的問題,蓋好又鋪,鋪好又挖,真可謂是永續經營呀!再者,位於沙美的文化園區,其建築品質就連縣長大人都無法苟同了,更何況是咱們此等的小縣民呢?想當初,不!現在也是世界之最的尚義環保公園裡的大風獅爺,去過的人,就更難相信日後的大佛興建,難保不會淪落為大風獅爺第二。以金門當地的工程品質,興建兩百五十公尺的大佛,我想,還是免了吧。 第四,興建大佛園區所需30億經費,30億經費對財源窘困的金門是筆多大的天文數字啊!拿30億來興建大佛園區,到底能否帶來超過30億的經濟效益,又需要多久時間來回收?這答案,當政者必須給予民眾一個肯定又明確的答覆。今天,金門之所以嚴重缺乏競爭力,不是信仰並興建大佛就可以解決的問題,當政者要是一天沒意識到根本的問題所在,金門就算蓋一百尊大佛也是無濟於事。 筆者一再強調後知識經濟的時代│即精品經濟時代的來臨,對於金門是個翻身的機會,掌有知識優勢,便掌有經濟優勢。昔日金門年輕人離鄉出走是因為金門是個與世隔絕、資源貧乏的空間,沒有發揮的舞台,更沒有養生活口外在條件,因此不得不外流謀生;如今,藉由網際網路,知識資源隨手可及,利用網際網路所創造出來的知識經濟,其規模更是往昔無法想像的龐大。但是省視當下的金門,知識經濟的基礎建設足夠嗎?無法與國際經濟脈動接軌的金門,顯然地,當政者的思考模式似乎還停留在民國七十年代,有待更新。 筆者以為,就目前金門現階段發展來看,最需解決的三大問題分別為人才教育、醫療及無線網絡建設等。金門要發展觀光,除了優質的旅遊硬體環境的提供外,有深度的旅遊內容,更是金門急須發展的要項,而要發展得有質感,建立培育優質觀光人力(含導遊及解說員,甚至全體縣民)的制度是不可或缺的;同時,為了健全地方公務人員長年下來素質低落的問題,改善公務體系的創新與執行能力,藉以增進地方公共建設品質,可建議政府擬建「公務人員徵選及保送制度」,仿效「醫務人員保送制度」,將金門高中優秀學子,待其結束大學學業後,留在金門效力;此外,文化創意、設計及數位內容等無需天然資源耗損之產業的投入及開發,亦是政府可考量培植的。 或許,會有人以為目前縣內已有金門技術學院,其所釋放出的人力資源對金門人力資本的貢獻會有明顯的提升作用,但筆者在這,要不諱言的講,以目前金技的師生素質而言,其人力資源能不能用,還需打上個極大的問號?!就一個簡單的問題請教大家,台灣島內的大專院校何其多,那又是什麼樣的學生會選擇來金門讀書呢?在教育建設方面,政府得想辦法提升金門高級的人力素質,除重金招收高素質的學生,禮聘研究及教學能力深厚的師資,並打造全國級優質的圖資環境,如此,人力素質的提升方有可待之時。 至於醫療建設方面,因醫療資源不足而層出不窮的悲劇在金門不間斷地上演,如果有三十億可以興建大佛,祈求大佛護佑金門的話,倒不如拿三十億來培養專屬於金門高級醫療人力,興建一流的醫療大樓,這或許會更實際,「保佑」的人也會更多。興建大佛帶來的經濟效益的回收期如果是二十年的話,花三十億的三分之一來改善金門的醫療建設,我想不用五年,大家在人身安全無慮之下,工作上會更加努力吧! 至於無線網路的建設,就目前已發展的架設,似乎已臻完備,然而試著能讓頻寬更穩、無死角的使用空間及普及使用人口,政府可再詳加規劃。架設無線網路的重要性乃在於突破過去金門資訊過於封閉,導致思想僵硬、政經發展不前的問題,擁有穩定與普及的網路,即時掌握資訊,領先知識潮流,對於金門的知識產業及基礎建設上會有更正面的助益。 教育、醫療及無線網路的建設上,都需要錢,需要大筆金錢來投入改善的;賺錢不易,因此花錢要花得更有效益才行。李縣長說過興建金門大佛是千年萬世永久的基業,那麼教育、醫療等建設難道就不是金門千年萬世永久的基業了嗎?以中國歷史觀之,當政者過於篤信佛教者,其民必不富,其國必不強。當政者及相關單位主管,求您們醒一醒,要是佛真的有靈性,祂會去在乎祂的信徒花多少錢幫祂興建金身嗎?「佛」是博愛、勸人向善,屬消極、出世的思想,不是教人賺錢的,是不會讓社會進步的。況且,要是金門改天通過興建賭場的方案,試問,「大佛與賭場」此等衝突的景象,難道這會是屬於後現代主義中的「矛盾之美」嗎? 我不曉得,我只知道,我是一位失業的無知閒民。
-
考老師?考學生?
考慮了好久,想了好久,反省了好久,重要的是也觀察了好久,但此刻不得不言也,因為真的有話要說! 日前學生抽測的結果照例是由教育局的長官親手交到各校校長手上,成績一下來,不知各校開始做總檢討了沒有?然而,檢討的同時,我們卻必須回過頭來檢視整個過程,從一開始的「下馬威」開始,真的造成一股緊張氣氛,對某些人而言,「聽說」教育當局放話若是學生成績太怎麼樣,不能保證校長的考績甲等,而什麼教學成敗教導主任、教務組長要負責等,看起來讓人覺得壓力又加重! 再來,今年有別於去年,不說何時考、考何科別,更別想像去年一樣公佈題型了,到未了還傳出要公佈任課老師的姓名,彷彿是要清查什麼似的,所以校園一陣危言,好像不留學生下來惡補一番是不對的,但是學生該被各「領域」壓得喘不過氣來嗎?還是老師們平常「務實」的教學對當局來說其實是不夠的?懷疑到底是不是要讓大部份老師都成了「不快樂」的老師再來教一群「不快樂」的學生? 很多時候立意雖美,但是總在接下來的發展中變質、變得無法掌控,近來的抽測就是如此!公佈縣平均、鄉鎮平均、各校平均、各校排名、個人成績,那些考不好的學生成了罪魁禍首,但是他們如果不夠努力也罷,如果已然努力了呢?還須要一關一關的接受指責嗎?有點殘忍,不是嗎? 接著,要問的是:這到底在考老師還是考學生?去年發現不少老師是把命題光碟捧在手上,不停的出題,一而再、再而三的「苦」練,學生只能面有難色,卻不敢反彈,因為老師以「利誘」、以威脅,誰敢不從?但這考出來的是「實力」還是「臨陣磨槍」的光?今年,真的可以考出「基本能力」嗎?看來也不然! 出考卷最怕出到「爭議」性的題目,而我們要考的是學生「活用的能力」還是「死背的才能」呢?如果類似「重組題」可以有不同答案的時候,我們硬要限定學生的答案嗎?平常教學,我就要求學生多方思考,但真正在考試時, 又豈能打破自己的教法?句子有「順理成章」的,當然也有倒裝的,只要不成問題,何苦要標準答案?所以,有問題的題目還是不出的好! 老師教學總有個極限,感覺上命題者是在考老師,考老師有沒有「多」教一些,而應該多到哪裡才打住呢?「走『投』無路」、「『初』生之犢不畏虎」真的就沒有教到,這回考出來了,對學生而言我自覺不好意思,只能稍加解套的說:「不是考出來的我們都教過,沒教的就看你們平常懂的多不多了」,有點冒險的說詞,因為我們不知命題者出的程度要到哪裡! 誇飾法和摹寫法有時候似乎是難以清楚劃分,如果一篇文章或童詩二者都用了,偏偏為難人的題目又出現,那又何以結尾,我們究竟要小朋友學到的是什麼,是讓他們因此學得更模糊嗎?不會吧! 記得小時候,我們也在「抽考」,可是壓力沒有現在的大啊!是不是時代進步了,壓力也必然要跟著大起來才不落伍,否則,怪怪!做小學生時沒有感到壓力,反倒是做了老師之後倍感壓力,現在的老師、學生恐怕有「兩把刷子」都不夠吧!
-
啥是教育競爭力
面對腦力產業時代的來臨,先進國家莫不展開教育改造工程,以因應未來人類無國界的競爭模式。為了因應無國界的全球性競爭,美國、英國、澳洲、紐西蘭、日本及韓國等教育先進國家,皆先後檢視教育缺失,尋找新世紀的教育方向,期以整體提升國民素質及國家競爭力。 ︽禮記︾學記篇說:「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教育乃是孕育未來人力的搖籃,是國家競爭力的根本;所以,開展學生潛能的國民教育,被認為是提升國家競爭力的基石。 教育以培養人力為鵠的,主導社會進步為核心,推動國家現代化為目標。所以說:沒有教育執行力,就沒有國家競爭力。教育成敗影響國家命脈至深且鉅。由於計畫性教育機制的失靈、產業結構的轉型、意識形態的迷思、人才培育的僵化,以致造成人力資源浪費與失業人口遽增等現象。根據人力銀行的調查顯示,企業機構對學校教育產品沒有信心。 近來,好些大學校長陸續收到一封署名「藍領勞工」的電子郵件,郵件中指出,現代大學畢業的社會新鮮人七項缺點:「活在高學歷的光環下、過於自私、沒有時間觀念、身段不夠軟、缺乏謙虛、沒有敬業精神、藉口太多。」在「直昇機父母」的教養方式下,在「不能輸在起跑點」的迷思下,在「我贏你輸」的惡質觀念、惡質教育、惡質競爭下,必然會培養出一批批沒有群性倫理、沒有價值觀念、沒有工作態度的社會新鮮人。拿分數、拚排名、爭第一,並不是培養競爭力的良方;而是教育的毒草、迷魂藥。 很多家長有「輸在起跑點」的恐懼,有擔心孩子「競爭力不足」的顧慮,事實上,競爭力不是來自上課補習,不是來自考取高分,不是來自記得多少知識,不是來自背得多少經典,而是來自孩子與自己、與他人、與社會、與自然的正向互動,以及對公共事務的參與感。 教育已經進入全球化的競爭,競爭什麼?在全球化的競爭下,要教育孩子具備哪些能力?在國際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從2000年起三年一次的「國際學生評量計畫」(簡稱PISA)中,評量的項目為「閱讀的能力」、「數學的能力」、「科學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英國媒體將PISA比喻為「教育界的世界盃」,PISA之所以受到國際重視,主要在於它是檢視各國教育體制及未來人才競爭力的重要指標。 一般而言,競爭力分為宏觀與微觀兩個面向:宏觀的競爭力泛指一個國家在國際間的總體力量;微觀的競爭力則聚焦在學校教育品質的層次。全球先進國家之競爭力,皆拜優質的教育所賜。湯堯教授說:競爭力係指自我察覺的驗證能力、意識形態的包容能力、積極應變的處世能力、宏觀視野的洞察能力、實質內容的經營能力。具備創造力與執行力對提升競爭力而言是相當重要的,有「知識、常識、見識、膽識與賞識」的創造力後,亦需要有執行力才能落實,落實執行力就是提升競爭力最佳的策略。 「苦不能苦孩子,窮不能窮教育」,這是大陸農村隨處可見的標語。從教育經費來看,我國教育經費支出達GNP之比例,不如全球國家的平均值。長期以來,我國每名小學生分到的教育經費,居亞洲四小龍之末,比香港、南韓、新加坡都低。甚至,還不及南韓的十分之一。 從教育經費來看,政府教育經費的拮据,已嚴重影響到教育品質。由於教育投資的不足與不當,地方政府不得不想出「減班併校」的措施,偏遠小校將以「學生互動不足,團體意識不夠,缺少競爭力」為由,面臨被迫裁併的命運。其實,這些堂而皇之的說詞,只是障眼法、愚民術,真正的理由是「省錢」。 教育是立國根本,不能用粗陋的算盤來盤算教育。教育無價,豈能僅用投資報酬率的經濟手段來算計。在「世界經濟論壇」(WEF)與「國際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的國際學生評量,常登上「教育界的世界盃」寶座的芬蘭,二十年前國家經濟不景氣時,政府反而大量投資教育。二十年後芬蘭嘗到甜美的果實,人民豐衣足食,社會安和樂利,犯罪率低,失業率少。芬蘭能在這項被視為檢驗各國教育品質與國家競爭力的全球性跨國調查,獨占鰲頭,也許應歸因於芬蘭政府的前瞻性,透悉「教育是一種投資,投資教育就是投資未來」的道理。 近年來,由於少子化趨勢與經濟衰退,國內某些縣市因地方財政窘困,紛紛提出「裁併小校」的措施。為了讓「小校」繼續存活,目前好些小校奮力作瀕死掙扎,紛紛辦理特色課程,推動「創意」學校:諸如「遊學牧場」、「體驗學校」、「漂流教室」、「學習旅館」、「魔法學校」等另類課程,意圖「行銷」學校,期望小校有重生契機,能起死回生。乍看之下,這些小校的教育彷彿欣欣向榮,國民教育好像看到希望榮景,事實上,這種時代的特殊怪象,骨子裡充滿心酸與錯亂:少子化趨勢不是當下學校的責任!經濟衰退不是當下學校的責任!資源分配不均不是當下學校的責任!城鄉落差不是當下學校的責任!為甚麼,為甚麼這些小校的老師們要為學校的存續作搏命演出?要為小校裁拼危機尋求脫困之道? 大家都知道,一個地區學校的驟減或消失,長遠來看,不僅弱勢地區學童的受教權遭到剝奪、社區的學習中心消失、在地文明發展停滯,就是傳統文化也會失去傳承的據點,對於文化不利地區將更形不利,區域落差將更形加大。 金門是一個自然資源貧乏的地區,而人力資源的培育與儲備,即成為島民未來希望之所託。國民教育的目標是健全人格的培養,而不是如何應付考試、如何獲取高分、如何打敗別人、如何你輸我贏、如何你爭我奪。可悲的是,在大社會錯誤觀念的挾持下,學校被逼成訓練「考試機器」的場所,老師被逼成順應「社會期待」的幫兇;尤其,當下時聞某些「有識之士」,非愚則誣,常信口「學生多才能培養競爭力」、「學生多可增進學生學習的效果」、「學生少難以養成責任心與榮譽感」等等妙論。 「小校小班」是培養健全人格的最適園地,是達到「不讓一人落後」的最好模組,是「帶好每一個學生」的最佳環境。教育是一項複雜又專業的工程,豈是「人多」就能培養「競爭力」如此的便宜行事。學校不是「競爭廝殺」的屠場,用「人多」、用「人與人競爭」的策略來辦教育,是多麼悖離國民教育本質的謬論。少子化是時代的趨勢,「小校」是必然的現象;但「裁拼」絕非「小校」的應然宿命,也不是處理小校唯一的思考模式,我們能否站在教育的面向──而不是教育的對面,轉化思維,將金門營造成一個精緻化的教育聖境。
-
《他山之石》台灣古蹟修復的困境
921大地震迄今已經邁向第8個年頭,目前多數遭地震重創的古蹟都已完成修復,較大模的修復工程僅剩霧峰林家及鹿港龍山寺修復工程仍進行中,921重建委員會的落幕,代表的是另一個古蹟修復低潮期的開始,古蹟修復高峰是在921震後第2年開始結束於震後7年,這是台灣有史以來修復古蹟最密集且投入經費最多的時期.,很多以前荒繆的工法、偷工減料的態度、文資法的不周全一一顯露。 基於政治考量修復工程的龐大經費需於短時間內消化以達到政績的亮麗,限期發包、限期完工;修復技術在無法提升下只好蠻幹,在與時間賽跑中傳統工法步驟被惡意簡化,在公共工程委員會壓力下,營造商必須花更多的心力面對查核(磨練了營造廠更高深的表面功夫),傳統工法與技藝傳承被政府虛晃一遭後,面臨的是人才流失與就業困難的問題。 古蹟修復工程雖是公共工程的一部份,但是它與現代營建卻大不相同,光是木結構建築的結構力學,全台灣或許還沒有人能算的出來,畢竟木材是有機物,他會因溼度、溫度、季節、氣候改變,榫接的方式、深度、尺寸而改變木結構的穩定性。現今政府發包過程仍把古蹟工程當作一般工程來計算施工工期,要求的是速度而不是品質,時常聽見文化局官員或文建會官員來到工地,要求的就是速度,品質往往是可以被犧牲畢竟他們是政務官,有政績有職位,沒政績被逼退,現在連同一些事務官也承受壓力而罔顧了文化資產保存的真意,一切都以仕途為重。 台灣古蹟修護生態很奇怪,認真、有良心、肯負責的營造商往往會越做越小,而偷工減料、做表面功夫、低價搶標的營造廠往往越做越大。古蹟修復工程必須腳踏實地,因為使用傳統工法施作所以曠日費時,因為真材實料所以所費不貲,更因為好匠師難尋所以重金禮聘,而以上在現在的修復工程上完全看不到,先由傳統建築的構材來舉例,早年台灣使用的木材大部分是台灣檜木及大陸福州杉木為主,台灣檜木現今已禁採,僅剩一些林務局標售的盜採檜木,而大陸福州杉木雖可以進口,但大部分都是人造林木,材齡皆不過40年,跟以往從大陸泡海水拖運到台灣的百年福杉相比,根本是LP比雞腿,台灣人不是沒錢買,而是大陸不可能再出售百年原始林木。 麻絨白灰是傳統建築很重要的表面塗料及泥塑素材,塗抹於壁體的麻絨白灰必須透過養灰步驟才能施作,簡單的說就是必須經過水化過程,此事前準備工作必須耗時一個月以上,當然當中還有許多必要的步驟跟程序,但現今修復工程往往求速度,根本就無法遵循傳統,品質當然無法達到標準。 傳統匠師技藝傳承的角度來看…記得前年在台南與一位近80歲的傳統泥塑匠師請益,他表示水泥比傳統白灰好用且堅固,並指著牆上的半立體泥塑人物的臉部要我比較,但我反問他:您是否有徒弟,他回答:「有,但是都沒工作做,所以都轉行了,現在沒人要做傳統泥塑工作,會餓死」;我只輕聲的回應了一句話:『因為「太」堅固了』,他沉默低頭沉思了一會,我想他了解我的意思。其實遵循傳統工法,除了技藝傳承外更保障了傳統匠師市場,如果缺乏遠觀,只圖近利,不知不覺就葬送了傳統匠師的生計。 筆者曾從事各單位古蹟修復工程相關人員,從各個角度的立場看來,台灣古蹟修復是悲哀的,政府於建造物修復技術上沒有嚴謹的規範及通則,亦沒有專業技術人員培訓及認證,目前僅內政部主管時期開設了大木匠師培訓班及古蹟修復工程工地主任班,而其他小木雕刻、彩繪修復、泥塑剪黏、泥作汙工、屋瓦鋪設皆無培訓及認證。 台灣目前並不是沒有傳統老匠師提供傳承,而是老匠師無文資法觀念,記憶猶新今年參加文建會委託台灣藝術大學舉辦的漆食作研習,邀請日本國寶級匠師來台交流傳授技藝,也是其中學員的我不時聽見台灣老匠師竊竊私語說道:「這個東西我可以用5個步驟就作的一模一樣,何必用到7個步驟」,或許是台灣人太聰明,所以可以簡化步驟而模仿出一模一樣效果的成品,但其傳統步驟是先人透過歲月累積經驗而得到的最佳施作步驟,對於施作出的品質有一定的標準,但台灣匠師卻無法深刻體會。難不成這是台灣歷史僅三百多年的錯,我們還在摸索「在地修復技法」,還停留在土法煉鋼「錯誤中學習的心態」,很多學者或是文化工作者時常扛出「本土技術」來抨擊外國技術參與國內古蹟修復,試問:在政府無能解決建造物技術層面問題、無科學數據佐證、本土匠師缺乏文資法觀念下,我們為何不接受外國長年的科學研究數據及經驗。 日本擁有三百餘年的古蹟修復經驗,是地理環境、氣候、建築素材最接近台灣的國家,它們的古蹟修復工程由半官方機構(修復技術協會)進行設計、監造,之後再發包給營造商,規模相當的古蹟修復經費幾乎是台灣的5倍以上,而修復時間亦是如此。或許每個接觸過日本工程或是曾到日本旅遊看過它們施工的人或許都會發現,他們嚴謹的工作態度是令人敬佩的,相較之下,台灣匠師相形失色;並不是刻意貶低台灣匠師,而是台灣匠師不愛戴安全帽,工作時總喜歡刁著煙、嚼食檳榔,不時就把檳榔汁液直接吐在灰泥裡,以為拌一伴混一混沒人會看到,煙頭或檳榔渣就隨手塞在磚縫中以為沒人看見就沒事,而且深信水泥是「萬靈丹」不加水泥到白灰裡心理沒安全感,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會造成古蹟修復工程品質低劣的原因筆者拙見有四點: 一、古蹟修復經費偏低的狀況下,得標價幾乎是編列預算的7│8折的價格,雖然目前多數已使用合理標,但合理標其實亦不合理,預算編列偏低的前提,對古蹟修復本身就不合理,原本須100元修復的東西預算編審時硬砍掉20元,然後發包開標,承商以75元得標,試問,原本應該有100元品質的東西,扣除承商利潤有可能達到75元品質嗎?可想而知是不可能的,所以台灣古蹟修復一直維持60│70分狀態,政府要馬兒跑,又要馬而不吃草,甚至還要擠出一點馬奶解渴。 二、多數營造商得標後,會發包給下包承攬,依木作、泥作、瓦作、剪黏等等發包出去,由於這些匠師本身於施工前就經主管單位審查核備,所以無法輕易更換,以致施工期間營造商對於品質管控形同虛設,還必須遷就匠師,深怕要求太過嚴格遭匠師反感罷工不進場施作,導致工程延宕營造商當然無法對業主交代。國內有資格修復古蹟的匠師就那幾位,在寧濫勿缺的狀況下,趕進度、如期完工成為古蹟修復品質的致命傷。國內有少數擁有固定匠師班底營造廠採點工制,但顧及品質的結果下往往因利潤微薄無法低價競標。 三、古蹟修復相關業務人員素質的參差不齊,由上而下來看,文建會主管機關雖已具備足夠的古蹟修復「常識」,但居於上位,承受政治壓力導致眼高手低,時常想當好守門員的腳色,但卻也必須隨政客們起舞,而基層承辦人員雖不是古蹟相關學經歷,亦臨危受命硬個頭皮幹,大部分的正式公務人員皆不願意到古蹟修復相關部門工作,導致必須招攬具古蹟學經歷之約聘人員擔任承辦人員,而識途老馬的正式公務人員必定會把艱深的工作交給約聘人員,導致約聘人員流動率高,造成整體效率低落。而營造廠方面,擁有完整學經歷的人才短缺,所以時常聘用一些建築、土木工程人員,雖然有心學習,但學到的都是創造利潤、速度、敷衍功夫,乃至最後因面臨專家學者審查及公共工程委員會查核時,發現古蹟修復工程比現代工程麻煩,而薪資又比現代工程少,所以人員流動率與縣府約聘人員流動率相差不遠。 四、國內對於專家學者的認定非常模糊,時常有球員兼裁判的情形發生,在學校的講師或教授時常具建築師資格(或是營造身分)及評審委員資格的三重身分,一方面在學校授課一方面在外執業,偶而會接受文化局邀請擔任古蹟修復工程評審委員,當甲建築師設計監造,乙教授當評審委員,因為同是建築師及教育工作者,往往會手下留情,且甲建築師亦有資格及機會成為審查委員去審查乙教授的案子,在互惠與互相牽制的狀況下,專業性令人質疑。而所謂學者指的皆是學術單位的教授,也因為學術專業性所以對於實際工程參與度皆不深入,很難了解實際的古蹟修復狀況,有時會請歷史系的教授來審查古蹟設計規劃,請建築系來審查泥塑剪黏,請結構教授審查彩繪修復,諸如此類屢見不鮮。更別提專家了,所謂專家皆是業界佼佼者,多數本身仍在執業,若找甲派德高望重彩繪匠師審乙派匠師徒弟之彩繪修復工程,因派別不同會有兩種反應,一、同是同業所以不願意批評對方,二、因派別不同、技法不同造成衝突,工程無法繼續施作。若請甲派德高望重彩繪匠師審該甲派匠師嫡傳弟子彩繪修復工程,必定因屬同門同派而有所保留刻意放水,很難保證修復工程品質。 接下來的這幾年將是古蹟修復的低潮期,也因低潮期,或許人們又會漸漸遺忘文化資產保存的重要性,文化資產(古蹟修復)如果不受政府重視,國家必定無法教育出人文主義的人民,失去文化的根,模糊了歷史的延續,台灣人雖具備了飛出這海島的羽翼,卻無法訴說這美麗島嶼三百年來的文化意涵。
-
特殊教育與醫療資源兩者宜相輔為用
─學校教育訓練並非通用萬靈丹藥特殊教育尤須仰賴醫療相關資源的配合─ 啟智學校的招生對象歷經二、三十年的摸索、更迭與變革,從以往單純的智能障礙到目前招生對象涵蓋各類的身心障礙,諸如智能障礙、情緒障礙、腦性麻痺、肌肉萎縮症、自閉症、唐氏症、精神障礙及多重障礙等,由於障礙類別種類多樣、性質複雜,因此在教育的難度上提高了!需要個別化指導的需求也更加殷切了!但囿於行政資源欠缺與特殊教育牽涉到甚多專業的整合,所以面對特殊個案通常採取較為保守的態勢,但是特殊個案的行為問題或攻擊行為卻經常困擾著啟智學校!身為身心障礙孩童的父母,對於障礙兒童也由於多年照顧而心力交瘁,再加上專業知能不是很充足,往往只能善盡撫育之責,在教育方面也大都只能仰賴有專業人員的啟智學校。而家長面對學校的教育,有的是積極參與,瞭解學校的校務與孩子的學習情況;有的是鮮少聞問,關懷度不足,有的是努力與學校作良性的親師溝通,充分配合學校的教育,並適時正向的幫助孩子成長,而有的卻將所有的教育責任歸咎於學校,自己彷彿置身於事外,一旦孩子發生狀況,基於「愛子心切」的心情,恐一味責怪學校。對於家長們的種種心態,站在學校的立場也大都能體諒與尊重並適時做說明,畢竟秉持「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精神是啟智學校責無旁貸的責任。 「醫療的結束,是特殊教育的開始」,而且「特殊教育的實施,需要醫療相關資源的配合」,身心障礙學生在接受特殊教育的過程中,如果牽涉到個案的問題是由病理性因素所造成的,則須醫療專業的積極介入與配合,才能對身心障礙學生有所助益。學校是教育訓練單位,非治病的醫療機構;也就是說,學校教育並非通用的萬靈丹藥,對於一些身心障礙學生其行為問題的發生若是由病理性因素所造成者,則須先行仰賴醫療,才有改善其行為的可能。若僅靠學校實施個別化教育,企盼提升其生活照護知能,則其成效往往因為問題行為的發生與干擾而大打折扣或成效不彰,此外,病理性因素所造成的行為問題,甚至會侵害同儕的受教權利,如果又因病情惡化侵害同儕的身體,更是嚴重侵犯了同學的人身權,這些都不是我們願意看到的,但是,卻是啟智學校實際發生的案例與需要面對的問題。 啟智學校並非醫療機構,學校各專業人員均不具有專業的醫療診斷與治療行為的資格與能力,因此,對於病理性因素所造成的情緒問題、攻擊行為、問題行為或因精神異常所造成的偏異行為,在缺乏醫療專業資源整合的協助下,恐常無法提出具體可行的改善策略,甚至只能採取消極的預防或無計可施的措施。深究其原因,畢竟學校教師只是教育人員,對病情的控管,已脫離了教育範疇;而滲雜了教育人員不具備的醫療知能,所以,學校老師面對病理性因素所造成的困擾問題,也常允滿無力感與挫折感,這凸顯了現階段啟智學校並無隨著特殊教育環境生態的丕變與招生對象的更迭而作適時的調整與適當的修正,以更積極的作為整合身心障礙學生所需要的相關資源,以落實特殊教育的精神。換言之,一些帶有病理性因素所造成的問題行為若無法有效配合醫療用藥,則特殊教育成效將無法彰顯,甚至反而會對同儕及教職人員造成攻擊傷害的事件接二連三的發生。 故此,學校與教育當局,應深切體認並加以重視,積極整合醫療相關資源,對於因病理性因素所造成的情緒問題、攻擊行為、問題行為或精神異常者能強制家長「以醫療為優先」來協助孩子就醫並於病情在醫療控制下或趨於穩定時始繼續接受特殊教育。但現階段有關法令並無強制身心障礙學生「以醫療為優先」的相關規範及提供必要的具體協助事宜之規定。企盼教育當局應隨著特教生態改變,隨時檢討現況需要,調整教育政策,給予特殊教育更周延、更有利的資源整合協助,以符合異質性越來越高的身心障礙學生的教育需求,真正落實特殊教育的精神。
-
土地的無奈
課堂上老師開了一些書目,「沙郡年紀」與「西雅圖的天空」均探討了土地倫理。當大家紛紛討論著這些書本內容與感想的同時,某位同學丟下了一個問題:身為生長在這塊土地的年輕人,對這片土地有什麼想法? 當下的我馬上想起了家鄉│「金門」。 多年以前,半不得已的情況下要繼續升學的高中畢業生,總得背著行囊與一份理想跨海抵台求學,為了增長學識也為了增廣見聞。這當中,年輕人總會一年半載找時間回家鄉一解那鄉愁,看看辛勤工作供我們讀書的父母;見見許久不見的師長、同學、朋友。當然,還有呼吸那道地的家鄉味。因此,不管人在哪個縣市,總會有一份牽絆繫著家鄉。 近些年,每每返家休假的我們,看著政府替金門的建設與規劃,在非科班出身的我們看來都會有著共識,有感而發覺得漸漸地看不到過去的金門了。雖然,我們無法否認政府與鄉民努力的發展與建設,是為了讓金門更廣為人知,也是為了讓金門的經濟更復甦!但是說穿了,在我們年輕人眼裡看來,那不過都是自欺欺人的行為。沒有永續性與前瞻性的整修或是建設,破壞的是我們得天獨厚的資產,擁有國家公園的美名,卻只見多了很多不屬於原始環境下的建物,然後帶來了走馬看花的觀光客,試問,我們要發展的觀光就是如此嗎?我看那都是政府間接在積極殘害這原本純淨的小島吧。而那一條條鋪上看似整齊石板的街道;那一棟棟整修後失去原貌的歷史遺跡;那一塊塊刻著村名豎立在村口的醜陋石塊;那一支支花俏到沒有設計質感的路燈…,請問這就是我們的家鄉嗎? 一群年輕人的憤慨一開始激發了想法,立志將來要回鄉改善環境,到後來發現這些問題越發嚴重地持續下去而深感無奈,漸漸地對這片土地喪失了很多信心。如果,硬要我們替金門下個定義,那在這些年的觀察下,小時候印象中的金門容貌已經漸漸地改變,取而代之的是陌生感的駐足,所以何來下定義! 無奈感慨人類因為文明的發展、經濟的需求、生存的必須而去改變土地與環境。但是當過去一切都無法重來的同時,我們只能奢求未來決策者可以更宏觀,利益進行的另一方面煩請想想背後這塊土地對後代子孫的意義。 當一百多年前的西雅圖印地安人都懂得對土地與自然的尊重,我們為何不能更珍惜我們的家鄉文化、土地環境、人文資產、歷史遺跡。在痛心疾首的同時,我的腦海環繞著許多的想法,卻因為內心異常的激動甚至語帶哽咽,身旁的老師與同學或許覺得我怎麼了,可他們怎曉得在鄉下長大的我,竟是對金門這片土地如此的深愛與不捨。 因為一兩本書的探討,引發了我對金門這片土地的鄉愁與想法,撰述這篇簡短個人淺見,讓我在漸冷的台北遙想我深愛的家鄉空氣與寒冷冬天。
-
國際觀光島一位金門媳婦的建言
一 國際觀光島嶼的建立,是一項全民運動│從政府到民間,透過意識的溝通、凝聚,達成共識後,做好計畫;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上下通力合作,朝目標邁進。未來10年,是我們蛻變發展的黃金時期,把握這個契機,全力以赴,我們的未來不是夢。 可是,我們如果還在怨歎│往日美景不再,10萬大軍撤離,或是中央阻撓離島難發展::等等。各自抒發,各自為政,口號永遠超越實際的行動,那麼10年後,我們只能接受蕭條悲慘的命運。而且,我們更不能認為,只要跨海大橋一建,政策一鬆綁,我們就可以順理成章接替鼓浪嶼的繁榮,吸收兩岸來往的商機。事情哪有那麼容易啊?!我們必須透過深度的自省、改造,藉由藝術、歷史、人文和商業的包裝,我們才有足夠的條件去承接未來源源不斷的商機。讓金酒不再是我們的唯一! 發展觀光,必須依自己本身的特色條件去發展、包裝,而金門賴以發展的優渥條件,無非是:優美的自然環境、清新的空氣、豐富的自然色彩、戰史遺跡和豐富多樣的動植物。而一切的規劃和建設,都不可以破壞它們;因為它們是金門的生命、金門的靈魂。千萬不可為了所謂的商機,或時下的政治因素,而損傷了它們。殊不知,沒有了靈魂生命,哪會有源源不絕的商機? 覺知、覺醒後,我們要趕快動起來,但是要動得深思熟慮,切不可急躁、粗糙。否則錯誤的︿急就章﹀比︿慢步老牛﹀的殺傷力,要來的更強、更大,不可不慎啊! 二 邁向國際觀光島是我們的目標。但是,我們是否曾經想過:我們要呈現給世人觀看的?金門風貌?是如何? 我們要呈現給世人欣賞的?金門價值?又是如何?掌握金門的特色││豐富的色彩、多樣的物種、歲月的痕跡、和過往傑出的人物,再加以創建,就能展現特有的金門風貌?並突顯出金門的價值。所以若要問我,將勾勒出什麼樣的︿金門風貌﹀?將突顯出什麼樣的︿金門價值﹀?我會說: 優雅的藝術天地、廣博的自然寶庫、鮮活的時光隧道、人文薈萃的寶地,是我們將呈現給世人認知的金門,而金門的人事物將呈現出來的︿金門價值﹀,是敦厚樸實,是樂觀堅韌,是無私的熱情。 推動金門國際觀光島的措施,可分五個方面進行: 1、鄉村總體營造 2、藝術總體營造 3、教育總體營造 4、觀光總體營造 5、招商 一個半官方、半民間的整體規劃執行組織,隸屬縣長指揮,由一執行長帶領五個專業小組,進行全面的規劃與推動。這是一個全民的運動,也是一個龐大的工程。所以資金的來源非常重要,其籌募方式有四: 1、文建會離島建設基金 2、金門縣政府配合款 3、有心人士捐款 4、招商利潤 金門的鄉親啊!讓我們一起啟動這個時代巨輪。別怕前面有多少的阻難、多少的問題;既是問題,就有解決方案;只要我們齊心一志,國際觀光島的藍圖絕非天方夜譚。為了我們的未來,也為了我們的子子孫孫,挽起衣袖,拉起褲管,我們全力以赴吧! 三 如果把金門看成一座超大型的遊樂園,那麼各鄉鎮就如同一座座的主題樂園。所以,建造金門就要先規劃好每一個主題樂園,也就是進行各鄉鎮的總體改造。 也許有人會說:「難啊!大家都固守自己的利益,很難溝通的。」任何改造都是不容易的,甚至困難重重,但是,別忘了,「只要是問題,就有解決方案」。為了我們的未來,也為了我們的子子孫孫,別再裹足不前,猶豫不決了。 鄉鎮總體改造的進行,有五個步驟: 1、考察。所謂:「他山之石,必可攻錯。」吸取別人成功的經驗,觀摩別人如何面對問題、解決紛爭,例如台灣雲林的古坑鄉。相信它的改造與成功,一定可以提供我們很多的思考與借鏡 2、計劃。規劃每一個鄉鎮的改造計劃,必須符合下列四項原則:a、地方文化特色的營造。b、空間美化。必須讓人有精緻、優雅、舒服的感覺。c、配合發展的軟硬體建設。軟體例如:地方特殊節慶活動、休閒活動、地方成長活動、商業活動等。硬體例如:地方文化走廊、商店、及各相關設備等。d、商業契機。一切的規劃改造,若無法與商機接軌,那等於空談,沒有意義。 3、審核研討。計劃擬定好了之後,除了內部的辨證之外,執行長與該小組必需先與地方代表人士會談,針對各項方案進行研討審核。 4、地方溝通。這是規劃小組與全體地方民眾的溝通會談,面對所有的疑慮進行解說,待達成共識之後,即可進入最後階段。 5、執行。儘量以地方人士投入地方建設,一來可以造就地方的工作機會,二來可讓地方人士對整體的改造建設有更深刻的認知與連結。 四 到處是綠意盎然,鳥語花香,田間的老牛、小鳥、雉雞總是那麼的悠閒,見到人或車,一點也不慌亂;阿公、阿媽的臉上總是掛著知足的笑容,見到人就打招呼;而孩子無不天真的嬉鬧著。清新的空氣、美麗的景色、悠閒快樂的人和動物,不禁讓一踏上金門這塊土地的我,深深的愛上了它。金門的美是恬淡、謐靜而悠閒的;它所展現的藝術性,雖然沒有巴黎的繁華、沒有巴塞隆納的濃妝豔抹,但卻如蒙娜麗莎的微笑般,足以躍登國際的藝術殿堂。 若說現在的金門是莫札特的軀殼,那麼藝術總體營造將是讓莫札特復活的靈魂。藝術總體營造可分四個方面進行: 1、藝術教育。落實與紮根是推動上的兩大原則。 2、藝術活動。活動的辦理必須符合聲色熱鬧的原則,千萬不可流於為辦理而辦理的交差了事行為。 3、藝術風氣。透過藝術教育和藝術活動的推行,必然可以帶起一股藝術風潮。不過,要營建出︿藝術之都﹀的金門,必須透過一些措施,讓全體金門人都有機會去接觸感受藝術的洗禮和薰陶。 4、藝術商機。藝術的商機是無可限量的,但是必須透過精緻的包裝去行銷。 無論是藝術的教育,活動的辦理,或是風氣的帶動,都必須和蓬勃的商機接軌,否則營建起來的也只不過是│︿出不了門的象牙塔﹀。 五 教育是百年大計,更是一切的根源。雖然我們現在的學生量不多,但是,教育總體營造是我們非做不可的工作。秉著整編、改造、創新的原則去推動,營造後的教育園地,不但可以嘉惠地方,培育人才,更可增加眾多的莘莘學子。 教育總體營造可分四個方面進行: 1、建立基礎教育︿幼稚園、小學、國中﹀的代表學校。透過整編和改造,結合人力資源,建立一套各階段優異的教學方法和有效率的引導策略。而各校理想的規模量: 班級人數: 幼稚園、小學20人│25人 國中20人│30人 班級數:2班│5班 2、金門高中的遠景規劃改革。目前的金門高中在師資、教學引導或升學率上,都表現不錯。但是我們要讓它更好、更棒,才足以對外招生,吸引海內外更多的優秀學生加入。 3、金門高職的遠景規劃改革。高職必須跟得上時代腳步,充分因應社會需求。所以增編科系、加強教學的質,是務必積極努力的地方。另外,高職可以與各所國中合作,一方面協助他們,另一方面紮根自己的未來。 4、金門大學的遠景規劃改革。金門大學不能只是技術學院而已,它必須兼具普通大學和技術學院的深度和廣度。 5、開發新類型學校。例如:國際語言學校、觀光學校、藝術學校等。可利用整編後的校地和人力資源,若不夠,再增加;依<小班小校>的原則,建立專業優質的小型學習園地。 6、海內外招生。 教育改革,讓台灣的教育陷入一片混亂,過去10年如此,未來10年也是如此。不論是九年一貫或是12年國教,立意方針都不錯,但是推行上卻因過於急躁和粗糙,以及政治凌駕一切的指導原則,因此台灣的教育終將一塌糊塗。隸屬於臺灣的金門,若是隨之起舞、亦步亦趨,那麼我們也是前途堪憂。當然,金門的未來,絕不能寄望於<與臺灣切割>,那是危險又不切實際的想法。我們可以在九年一貫和12年國教的大框架下,進行我們的教育總體營造。讓九年一貫的精髓、靈魂,在金門展現、發光發熱! 六 開放觀光後,來金門觀光的人潮,的確一波接著一波;可是因為缺乏完善的觀光總體營造,以致一切的措施都顯得有點急躁、粗糙;當年投資越大的都死得越快,例如大舞台及一些大飯店::等。這幾年來,由於觀光品質未見提升,金門的觀光人潮已逐漸萎縮,再加上惡劣的削價競爭,讓金門的觀光業更是雪上加霜,前途堪慮。當然,金門依然有發展成為,國際觀光島的條件和機會,只要我們做好總體的營造,金門的未來是璀璨的。 觀光總體營造可分五個方面進行: 1、觀光據點的營建。任何據點都必需具備下列條件: a、視覺效果 b、歷史文化價值 c、商業發展效益 目前的觀光據點幾乎只有歷史文化價值和一些視覺效果,至於商業發展效益則根本未見開發,例如:翟山坑道、山后民俗村、建功嶼、莒光樓、太武山::。 所以,如何讓每一個據點都具有歷史文化價值、視覺效果和商業發展效益,則是當務之急。 2、交通工具、娛樂休閒設施和餐飲的規劃。這些設施必需具備視覺美感、舒適享受、健康養生及商業效益。例如:船運、藝品街、小吃街、休閒農場、咖啡座。 3、觀光導遊培訓。為了發展國際觀光,導遊更須具備國語和英語或其他外語的能力,而且我們也必須到各地招商,所以語言學習的規劃和發展,是我們必須積極努力推動的方案。 4、 規劃各類型觀光。觀光切忌走馬看花和變相的採購。金門藝術之旅、特殊節慶之旅、寒暑美語遊學、自然科學之旅、休閒養生之旅、商業考察之旅。 6、舉辦具有觀光效益之活動。例如:國際自行車賽、國際海灘排球賽、國際馬拉松賽、國際藝術展覽、浴佛節、作醮。 七 無論是博奕條款或是回歸合併,無非都是希望帶動經濟、繁榮金門,所以,我們熱愛金門的心是一樣的。不過我認為,任何方案的利弊得失,都不可以輕忽。在努力建設的前提,我們要很清楚的知道││我們希望未來的子孫在什麼樣的金門環境下成長。 金門的美,金門的靈氣,金門的資產,是我們賴以維生的源頭,豈可忽視!豈可損毀!透過鄉鎮、藝術、教育和觀光的總體營造,金門的風貌將更加鮮明美麗,普世的價值靈活靈現,何愁商機不再,何愁繁華不再? 配合各項總體營造的推動?我們的招商工作可分四個方面進行: 1、教育招商 2、投資招商 3、觀光招商 4、移民招商 連夜提筆,抒發淺見,只因內心制止不住對金門的熱愛,澎湃的思緒,望鄉親們不要見笑。隻字片語?若能回響?余願足已!
-
整修寺廟──溫柔的談古厝修復
一、前言 到台灣後,我看金門日報似乎比住在金門還勤,似乎人一離開家鄉就更容易想念故鄉的一切。最近有一篇文章再度引起我的注意,就是陳榮昌先生於十二月六日上報的︿甲政第拆了,金門又一棟歷史建築毀了﹀,更感覺電腦裡面這一篇已寫了快一年的文章應該加快腳步完成。這篇文章壓存這麼久,最主要的是敝人對古蹟或古厝修復只是個門外漢,當時也是看到一些文章心有所感隨意記下,只是作為一個金門縣民,看到一間間的歷史建築被毀或是被修建得失去原味,我的心就不由得開始著急,我知道人微言輕,只是,還是想要表明一點點小縣民不忍心看見祖先們的建築心血與古樸的歷史記憶一滴滴消失! 二、整修寺廟的細膩 先分享一則︿整修寺廟﹀的小故事:有個皇帝想要整修在京城裡的一座寺廟,他派人去找技藝高超的設計師,希望能夠將寺廟整修成美麗又莊嚴。後來有兩組人員被找來了,其中一組是京城裡很有名的工匠與畫師,另外一組是幾個和尚。由於皇帝沒有辦法決定到底哪一組人員的手藝比較好,於是他決定要給他們機會作一個比較。皇帝先要求這兩組人員,各自去整修兩間互相面對面的小寺廟,三天之後,皇帝驗收成果。工匠們向皇帝要了一百多種顏色的顏料及很多的工具;而和尚們只要了一些抹布與水桶等簡單的清潔用具。三天之後,皇帝來驗收兩組人員裝修寺廟的結果,他先看看工匠們所裝飾的寺廟,工匠們敲鑼打鼓地慶祝工程的完成,他們用了非常多的顏料,以非常精巧的手藝把寺廟裝飾得五顏六色。皇帝很滿意地點點頭,接著回過頭來看看和尚們負責整修的寺廟,他一看之下就愣住了,和尚們所整修的寺廟沒有塗上任何的顏料,他們只是把所有的牆壁、桌椅、窗戶等等都擦拭得非常乾淨,寺廟中所有的物品都顯出了它們原來的顏色,光澤的表面就像鏡子一般,無瑕地反射出從外面而來的色彩,天邊多變的雲彩、隨風搖曳的樹影,甚至是對面五顏六色的寺廟,都變成了這間寺廟美麗色彩的一部份了,這座寺廟只是寧靜地接受這一切。皇帝被這莊嚴的景象深深感動了。和尚整修的寺廟也得到了勝利。 和尚細膩的心照見了小寺廟吸引人的地方在哪裡!而金門的觀光賣點在哪裡?是古蹟、歷史建築還是新穎的建設? 三、雞犬相聞的韻味 九十五年四月十一號金門日報記者張建騰先生對於下堡村的一篇報導,文章將下堡村形容得很美,但也不無感傷。美的地方如「:::人字砌的紅磚路,是無聲的導遊,可以引領人們重新閱讀這一個小小的村落。:::春雷轟轟、大雨滂沱或細雨纏綿的季節裡,:::可以聽到褐翅鴉鵑「呼呼、嘟嘟」的聲音,聲音略為低沈,卻純而不駁。農田中,因為有幾窪積水,成群的家燕便紛紛來此銜泥、覓草。當牠們不為巢屋奔忙時,則會整齊一列,停在感應廟前。它們會在雨中淋浴,並不閃躲。:::坡地上,有一個涼亭、一株枯樹、一隻埋頭吃草的黃牛。:::黑壓壓的蝌蚪在池中舞文弄墨:::一棟只剩下四圍的破房子。雖然沒了屋頂,殘垣也不齊全,但壘壘的石塊,透露著古意,也提供人們透視古厝格局的機會。」「自高處俯瞰,整座下堡的村舍就像一輪弦月,因此有『半月沈江』或『髮梳穴』的美稱」,活像是中國古畫古意盎然的景致,這是自然風景之美。亦有人文氣質之勝:「下堡二號住著一位獨居老人,每天的飯食由軍人備辦。老婆婆雖然行動不便,身形佝僂,仍努力整理厝前的『火巷』、木瓜等鄉土植物。:::下堡五號門戶緊閉,傳來剁剁的砧聲,突然間,側門呀然而開,走出一位婦人,打開了雞坊,把剁碎的紅蘿蔔葉和著酒糟,餵食裡頭的雞隻;肉雞們則喔喔而啼,回應送上門來的食料。:::親戚所養的鵝,牠們很會看家,看到陌生人就拚命的嘶叫;反而是遠處一隻狼狗,看到人不會汪汪叫。屋旁種有紅、白百合及綠意盎然的番薄荷,:::瀰漫著沁人心脾的芬芳。:::門聯上寫著:『蘭室十分春滿,蓮堂四序泰來。』:::『階前春色濃如許,戶外嵐光翠欲流。』其情其景,倒與聯中的文字相去不遠。村中最熱鬧的時刻,是日落西山(獅山)的時候,孩童們放學後在巷子玩球,或拿著掃把邊掃邊玩,逗弄一下狗狗:::」不就像是桃花源中野樵童稚與世無爭、無憂無慮的生活嗎?整段讀來,有自然、有人文、更有自然與人文相契合的和諧之美,輾轉翻讀,心靈也越趨平靜。 但若讀到這幾段,感慨悵惘之情卻深了:「金門的傳統聚落,一處有一處的人文或天然寶藏。若不整建,就會凋殘;若整建了,卻又可能立刻讓原味盡失。保存它們的方法之一,可能是用美術、攝影、詩歌、散文或其它各種藝術形式;也可以單純地用眼睛,用呼吸,用耳朵,用記憶。金門有那麼多美麗的村落,需要人們多加參與島內旅遊,努力把它們看足。否則,總有一天,它們必定會消失。抽個空,到下堡走走;抽個空,到各處走走!用自己的方式,幫金門多留住一些東西!」(︽金門聚落風情︾<與民俗村十八間僅一牆一池之隔,下堡村舍宛如半月沈江>) 我在想,張先生前面幾段對下堡村風土人情的美麗描繪,是否是為了最後幾段的感慨鋪路,因為這些傳統的自然村正日漸凋零,「若不整建,就會凋殘;若整建了,卻又可能立刻讓原味盡失。」多深痛剴切的一段話呀!不修補這些房子,隨著歲月的侵蝕,房子的凋零敗破是可期的;但是,若整建了,卻又可能讓傳統原味喪失,「立刻」「原味盡失」兩個形容詞,文字下得重且痛心,卻似乎又是一針見血,似乎隱喻著很多傳統古厝不整建反而比整建好:不整建,那原味是隨著歲月「慢慢」的「一點一滴」凋零,而整建的結果,那傳統原味卻是「立刻」且「盡失」的! 四、花枝招展的粗俗 在張先生之前,陳榮昌先生也寫過關於得月樓旁,一間門楣上寫著「紫雲衍派」的樓房重新粉刷後,變得四不像的報導。當導遊小姐指著古意盎然的洋樓群,熱心介紹得月樓時,遊客們的眼光卻不自覺被得月樓旁的新穎建築所吸引。在一群古樸建物中,粉色系的洋樓確實顯得驚心突兀。導遊小姐也只能苦笑。「地區若干傳統建築、洋樓古厝,整修得過於新穎、搶眼,卻也是事實,不僅未能達到當初保存古厝的美意,反而使得古意盡失、古味不存。」(<水頭舊洋樓換新妝,古意不存>。) 中國建築史上佔有一席之地的梁思成,在談到千里迢迢考察隆興寺,發現到可能是中國現存最大的銅佛像,卻失望的說到:「觀音像由虔誠而又愚蠢的寺院住持修飾一新,塗上鮮豔的油漆,看上去像個醜陋的大洋娃娃。我只好安慰自己說,反正油漆不會延續很久,也許不會超過一個世紀就會剝落。」這又是多麼沈痛的自我安慰啊! 整修後新穎的房子,看起來似乎美麗迷人,可是那份歷史韻味卻消失無蹤了,這樣的美麗是虛假的,就像一位為留住青春容顏的遲暮美人去打了肉毒桿菌或作拉皮之類的手術之後,雖然看起來年輕多了,但總讓人覺得不自在,覺得哪裡怪怪的,而且很快的,從她稍微遲緩的動作與反應中,我們不難知道,她並不是一位自然的美女,也就懶得再多看她幾眼,因為街上年輕漂亮的窈窕美女多得是,古蹟修復亦然,如此粉味脂味不加太多思索的修復,實在是一點觀看欣賞的價值也沒有,不如欣賞金門路邊很多美輪美奐、獨門獨院蓋得如同台北陽明山上別墅的新式建築。 五、有一種破壞叫修復 張建騰先生用委婉感傷的語調哀惜傳統村落的沒落,而陳榮昌先生也以客觀的態度道出政府部門的為難:「公部門或受限於經費、人力,或囿於專業師父不足,也有難處。」只是,看在讀者的眼中,卻有深深的不捨│對於無法說話的古厝,對於祖先們的過往生活,對於住民的歷史記憶:::也有揮之不去的疑問│要保存或修建古建築真的如此為難或心力不逮嗎? 陳榮昌先生文中又談到:「近年來,歷史建築的保存已形成島鄉的共識與風潮,但是,如果真的人力不足、能力有限,刻意整修保存的結果,也許只是另一種形式的破壞。是不是真的需要由內而外、從頭到腳進行人工美化?整修的方式也許須要再想一想、整修的速度也許須要再緩一緩。『造訪水頭,欣賞古厝洋樓,其實是在找尋過去的記憶。』某位地區文史工作者說出許多人的看法。他指出,這些歷經滄桑的古厝洋樓,斑駁的外表,刻劃著歲月的痕跡、歷史的記憶,其中,有部隊番號,也有生活的印記,更有著戰亂時的烽火圖騰,而這也正是它獨特、引人之處。美麗的粉彩,遮掩了部分歲月殘缺,卻也從此抹去屬於這幢建物的歷史記憶。『歷史是不能重塑的。』」治標必須治本,或許,在整修古厝之前,相關單位應該更用點心來想想整修古厝的用意,如果修建後房子變得花枝招展,古樸味或歷史感盡失,那不如不要整建,因為,修復好的房子已不再是古厝,那是一種新穎卻沒有情感的陌生建築。 再來看看一篇殷建光所寫的修復長城的報導:「:::陜西府谷縣麻鎮境內有一處去年修復的明代成化年間的夯土長城墩臺遺址。:::新修的墩臺一部分是舊磚,一部分是紅磚,都被青色塗料覆蓋,與下面殘存的黃色夯土顯得不協調。:::這樣的「修復」,是把現代人的某些意識硬塞進古人意識之中,實際上是對歷史的違背。這樣「修復」起來的古跡,與其說是歷史的見證,不如說是現代人的篡改。它掩蓋了歷史,破壞了遺跡本來的價值,是對歷史的人為中斷,是對長城的另一種破壞。:::萬里長城原本是歷史和文明智慧的象徵,即便因為久經風雨而變得殘落、低矮了,成為遺跡,其歷史價值也絲毫不減,因為那裏面蘊涵著一個民族的歷史和沉思。面對歷史,我們當然需要一種自豪的激發,但同時,我們也需要沉思,這就是完整的歷史的價值。對於某些歷史遺跡,我們當然可以修復。但這種修復只能是符合歷史原貌的修復,只能是充分尊重歷史文化價值的修復,而不是簡單層面的『美化』。如果我們將遺跡不能修復成其原來的樣子,那就不如不修復,不如順其自然。否則,很可能對我們子孫後代產生嚴重的誤導。」(<湮沒長城歷史資訊:有一種破壞叫「修復」>2006年5月23日,工人日報) 如果修建古厝是為了讓金門人共有的歷史與生活記憶保存下來,那就要好好想想要怎麼保存古厝原味才對。 展現在鄉人面前的一間間古厝,並不是只是一間間陳舊將傾的房子,而是一方方歷史記憶,一份份先人情感,一章章建築的美學,修復並不等於簡單機械化的重新粉刷,砌磚築瓦,請帶著你的歷史課本與對兒孫交代的良知,加上最基本的修建技術,好好的正視金門的古厝修復與古蹟保存。 六、結論 我想到蜜月時去義大利羅馬遊的印象,羅馬競技場、萬神殿、古市集廢墟、君士坦丁凱旋門:::寬大的石柱,厚重的石塊,斑駁的牆面,其實,義大利政府或私人企業是有經費將這些古蹟粉刷得更新穎美觀的,把傾頹的羅馬競技場修復得更完整雄偉,把牆面上一個個的黑洞補好,可是他們沒有,因為這些都是歷史的痕跡,這些斑駁與滄桑更讓人發思古之幽情,也更能讓觀光客趨之若鶩,敬畏之心也油然而生。 義大利是一文化古蹟大國,全國約有三千多座博物館,六千多所圖書館,十萬座大小不同的各式教堂,和約五萬多個著名的歷史建築物,根本就是一座「露天博物館」,長期以來,義大利政府採取各種保護措施,他們在遺產保護和利用方面已形成了獨特的模式,公共部門會負責保護古蹟,私人和企業則管理和經營這些古蹟,以便在保護完好的基礎上,充分發揮附加價值,適當的促進就業率和帶動了旅遊、飲食等相關行業的發展。政府並從小教育民眾愛惜文物、古蹟的觀念與習慣,義大利的古蹟保存才有今日傲人的成果。 「為什麼做為歐洲人會一股自信與自傲,我現在終於懂了!因為有輝煌的文化作後盾,更因為有懂得珍惜與保存文化的同胞!走在羅馬的巷道裡,撲鼻而來的不只是氤氳的咖啡香,更有歷史蒼勁沈穩的味道。我在一家以賣著入口即溶的提拉米蘇聞名的店裡,一面望著外面厚重斑駁的牆壁,一面卻又驚豔內部細緻精巧的裝潢,我不由得問起導遊:『為什麼他們的建築可以保存得這麼好?一些觀光景點就算了,這些自用的住家、店鋪,建築為何仍充滿著濃郁的歷史味道?』導遊悠閒的說:『雖然是自己的房子,他們外面的牆壁仍算是國家的,所以如果他們要修繕房子,必須經過國家同意,而且要原貌修建,而最主要的,是人民有共識,懂得保存祖先的遺產。』看著屋外接踵而過的觀光客,我彷彿聽見羅馬的建築自信輕巧的笑捻鬍鬚。我想,如果我是歐洲人,我必定也是自信或帶點自傲的:::」這是我去年去義大利蜜月的潦草筆記。而突然間我又想到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那本書,那變賣敦煌古物的王道士,我不得不開始感到黯然。 曾任台北市文化局長的龍應臺說過:「保護文化財絕對不僅只是一個賺錢為目的的旅遊業而已。認識歷史記憶的重要,是國民教育。:::保護文化財產要的是永續思維,怕的是短線操作、急功近利。」我希望自己能以平常心看待金門的古厝修復或保存,一則我不是專家,二則我沒有任何能力去搶救些什麼,也許,只能寫一篇小文章,聊表遺憾,或者,參雜一點妄想,希望能讓多一點金門人知道或者重視金門歷史建築的珍貴性! (後記:在今年離開金門到台工作前,原本想去看看得月樓旁被粉刷成粉色系的「紫雲衍派」樓房的新樣子,想想還是算了,就讓記憶留存它最美的影像吧。免得又像幾年前撞見了重新粉刷後的北山古厝,「新穎」得讓人「驚豔」,累累彈痕似乎變成了無言的譏諷,一切只是徒留悵惘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