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論廣場
-
心態可議?政府?人民?─從基層行政警察特考看多元師資培育政策
警界再爆員警風紀案件──台北縣警察假辦案,真白嫖!據報導(內容引述蘋果日報96.8.7社會新聞版),該案件係台北縣某員警利用休假期間以「釣魚辦案」方式,上網誘出刊登援交廣告女子,佯稱其為臺中市警察,並假藉辦案名義將該援交女子載往汽車旅館性侵害得逞,其後該女子在多次電話催討援交費用未果情況下,乃向台中市警察局投訴,整起違法犯紀事件始爆發開來!更傳聞該員警所屬分局內早有知情同仁,卻礙於同事情誼隱匿未報,而該名員警在接受調查時對其違法行為卻仍有辯駁之詞,渾然不覺其卑劣之行為已嚴重影響警界形象,更再次破壞社會大眾對人民保姆的觀感與信賴,尤其在警政署強調將積極整頓警界風紀之當下,該起事件之發生不啻是一大諷刺! 針對該起事件,警改團體一致認為:「如此害群之馬,早該踢出警界。」經查該名員警從事警察職務至今僅九個多月,而其得以任職乃是經由政府所舉辦之「基層行政警察特考」方式取得任用資格,並非循警察大學或警察專科學校等正規學校專業養成教育,再經任用考試取得任用資格之途徑。警界對此種為解決警察人力嚴重不足問題而產生之政策性招生評價兩極──有論者認為:在缺乏長期警察專業養成教育之實施,僅施以短期勤務訓練後(包含九個月專業訓練與三個月實務實習)即分發第一線從事警察勤務工作,將造成「警察素質參差不齊」之結果。而對該違法員警過去亦曾報考警察大學及警察專科學校招生考試皆未獲錄取,卻仍以警察特考此種國家考試方式成為警務人員,學者更以「心態可議」形容其強烈欲成為警察之動機。 所謂「無巧不成書」,在同一版面另一報導──花蓮縣驚傳教師不當體罰,法院輕判,家長不服擬上訴!看似兩起截然不同類型之社會案件,然深究兩起事件發生原因,其癥結點之所在卻又似如出一轍、係出同源。政府有鑒於「教育總諮議報告書」之建議,於87年「教育行動改革方案」中提出:加強多元師資培育制度充實師資來源等重點執行事項。此一方案提出後,一改長久以來師資養成由各師範校院獨佔方式,開放各大專校院經由申請開設教育學程進行多元師資培育課程,以解決長期以來師資來源嚴重不足問題,並藉由多元培育過程提升整體教育品質。究其目的原是立意良善,但實際觀之此一政策性開放,在缺乏教師總量管制與培育機構評鑑機制等配套措施下,如此匆促上路。如今,社會大眾對於教育倫理與教師素質之批評儼然成為另一重大社會問題所在,其對教育整體評價之衝擊似有凌駕流浪教師問題之態勢! 回顧各大專校院之師資培育過程,有若基層行政警察之訓練──只重專業科目教授,卻忽略根本道德素養與職業倫理之陶冶。筆者在此不禁要問:如果接受一、兩年的短期教育訓練,就能站上工作崗位從事職務工作,那又何須大張旗鼓耗費四年光陰,成就相同從業人員,若是以此觀點論述,則長期養成教育不是多此一舉嗎? 或許上述案件只是個案性質,一如陳總統對更生人再犯率僅是個案,並不能因此抹煞對減刑措施如此「德政」之正面評價。筆者亦相信大多數從業人員,不論在教育工作抑或警察崗位上,仍是兢兢業業為國家、社會與人民盡心盡力,以實現其人生志向與工作使命,而非只因「工作穩定」、「薪水福利」等等因素作為選擇工作之考量。但整體素質降低已為不爭的事實,政府卻仍忽視以對,僅在事件發生後將其定位為個人「心態問題」。古語有云:「不教而殺謂之虐」,言下之意,筆者不禁在心中泛起─團問號─究竟是只有政策,沒有配套的政府「心態可議」?或是前途考量,生活為重的人民「心態可議」?思之!得之!
-
臺灣之光的迷思
論起棒球,那可真是我們臺灣的國球。從早年的紅葉少棒隊為我們臺灣爭足面子後,臺灣陸陸續續推出棒球運動,總希望有一天能透過棒球,為我們臺灣鋪設一條康莊大道。 果然在近年,真出現兩名在美國職棒大聯盟的臺灣旅美投手,其中最聞名的莫過於王姓旅美投手了。 這可說是臺灣的驕傲,王姓旅美投手人稱面無表情,嚴肅鎮靜,不愛講話,只用成績說明一切;冷靜的程度令美、臺球評直呼「讚」,儘管處於滿壘危機,王姓旅美投手照樣能夠以滾地球方式化解危機。 你說,這豈不是臺灣之光?臺灣人的驕傲嗎? 是的,這真的是臺灣人的驕傲;無奈在全臺灣人正興奮有臺灣之光這樣的人士之同時,卻有一些事情正背地裡進行。由於王姓旅美投手在美國的優秀表現,因此「帶動許多商機」,首先獲利的是電視台,因為某電視台取得美國職棒大聯盟賽事轉播權,使許多業者為達廣告目的,紛紛以高價向該電視台登廣告,再不然就是以「贊助播出」等字樣呈現。這些在在都替許多業者,達到「廣告效果」。 這並不是一件過錯,利用當紅炸子雞替自己謀取利益,這是作生意的法則,也不違法。只不過,該電視台卻變成廣告大商,眾多業者也都絞盡腦汁,想辦法說服觀眾,讓觀眾了解,他們的商品和美國職棒大聯盟有相關。 好比刷卡就可以替臺灣青棒盡一份心力;替王姓旅美投手加油會口渴嗎?喝我們的飲料,可以幫助止渴;飲料桶管理員是王姓旅美投手的綽號,卻也能和「活得精彩」字樣的車扯得上關係?! 可見臺灣人作生意其實也不缺乏頭腦,在在顯示出臺灣人的用心。 當王姓旅美投手成為全臺灣風靡的對象,業者也想盡力與王姓旅美投手攀上關係之同時,那些風靡美國職棒大聯盟賽事的臺灣球迷似乎忘記還有中華職棒聯盟的賽事了?! 他們可能忘記我們臺灣也有棒球比賽,而該電視台大概也忘記要播放些中華職棒的比賽了吧!他可能忘記週六在台南棒球場,有一場中華職棒聯盟明星賽正在進行?! 他們可能忘記臺灣仍有一些球員,在中華職棒賽事上表現得也不賴。 所有的焦點都因此電視台的強調,而都轉向美國職棒大聯盟的賽事,當全國觀眾都看美國職棒大聯盟的賽事,那他們的業績,相對的也就提升,這是一種雙贏的策略?! 不是說好要「愛臺灣」的嗎?美國職棒賽事固然精彩;但現在會想看中華職棒賽事的人卻有多少? 我想,「愛臺灣」除了不能被政客給欺騙之外;還必須對電視台有某種程度的獨立思考精神,才能夠實現吧!
-
金門應從「政府執行力」再出發
由最近金門地方上幾件工程如文化園區、機場桃園路、西海路等,因執行上若干爭議,引起民間廣泛討論;7月14日金門日報刊載議長謝宜璋要求縣府不要工程做到哪兒,路燈壞到那兒,路面坑坑洞洞,又沒有照明,將讓民眾往來充滿危險,謝宜璋強調議會要求工務局暫停所有尚未發包的道路工程;縣民針對縣府多項道路工程怨聲載道,希望停下來擴大檢討。在一個民主憲政的體制中,地方政府負責施政作為,民意機關負責監督指導,兩者是相輔相成的,若因地方政府施政失誤所帶來的巨額行政成本,最後乃需由整體社會來「埋單」,那麼「政府」與「民意機關」誰也推卸不了責任的! 由包熙迪(Larry Bossidy)、夏藍(Ram Charan)合著「執行力」(EXECUTION)-執行力就是競爭力,沒有執行力,哪有競爭力。執行力的三項關鍵要點:執行是一種紀律,是策略不分割的一環。執行力是企業領導人的首要工作;執行必須成為組織文化的核心成份。有執行力的領導人必須具備:積極參與並實際領導三大核心流程(包含人員流程、營運流程、策略流程),實事求是,設定明確的目標與優先順序,貫徹後續追蹤,將績效與報酬做連結,論功行賞。作者之一包熙迪曾是漢威聯合的執行長,他說:「所有好的領導者必定具備務實主義的通性,在執行方面親力親為」「所謂徹底執行並不是把事情完成就好,更重要的是必須了解問題所在,重要順序為何?這樣才能真正完成任務。執行是一種文化,必須所有的人都從實踐當中得到滿足,而不是滿足於空談概念而已」。 所謂政府執行力的含意,是指在政府組織內存在的,通過準確理解政府的施政目標及方向,以精心設計策略,擬訂實施方案,並對政府的各種組織資源包括人力、財政、法規、制度等進行集中有效使用,調度和控管,從而有效地執行實施政府的公共政策,完成政府既定目標。政府執行力的構成要素,第一、政府執行部門把握政策的「尺度」。第二、執行政府政策的「速度」。第三、執行政府政策的「力度」。第四、執行政策的「角度」。只要把握好政策執行的「尺度」、「速度」、「力度」、「角度」是提升政府的執行力最為重要的關鍵。當前迫切需要加強的重要課題:一、執行「尺度」偏差:一些執行人員對政策理解不透徹,或謀和的心理,而不當使用自由裁量權,對不同的政策目標團體或個人採取不同的標準,嚴重違反了政策的公平、公正原則。二、執行「速度」緩慢:辦事推諉敷衍,能拖就拖,辦事效率極低。三、執行「力度」不夠:有法不依,有令不行,虎頭蛇尾,部門本位主義極為嚴重,幹部沒有責任擔當。四、執行「角度」錯位:即政策執行的方法要正確,由執行中得到評估、監督、獎懲。 執行力弱的政府,一切規劃和政策都難以落實,也就沒有多少公信力可言,公信力弱的政府,不能取得公眾的足夠信任,也就不可能有很強的執行力。對一個政府而言,執行力和公信力就是生命力,對於不同地方的政府來說,執行力和公信力就是競爭力。要建立一個具公信力的政府,必須注意幾項重要環節: 一、誠信行政:誠實守信是政府必須遵循的基本行為準則,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是提高政府公信力的重要前提,政府作出的任何承諾必須兌現,做到言必信,行必果。 二、依法行政:政府是否依法行政,是百姓觀察政府可信度的重要指標,政府作為掌握和行使公權力的機構,必須在法律規範內和社會監督下,樹立守規則,可信任的良好形象。 三、資訊公開:在重大事件發生後,政府應及時通報,而不是遮遮掩掩,甚至隱瞞事實,封鎖消息。其實在資訊發達的今天,這種掩耳盜鈴的做法,只會產生更為「負面」的效應。「政府資訊公開法」已在民國94年12月28日公布施行,條例中政府資訊公開的範圍,公開的方式,均作明確規範,便利人民共享政府資訊,保障人民知的權利,增進人民對公共事務之了解、信賴及督導。 一個政府完全強調政府所行使的公共權力,而不注意老百姓的要求,不注意維護民眾合法權利,政府就不可能得到人民的理解,很多重大的公共政策就很難得到推行。 微軟公司總裁比爾.蓋茲曾經坦言:「微軟在未來10年內,所面臨的挑戰就是執行力。」IBM的前總裁魯.郭士納也認為:「一個成功的企業和管理者,應該具備三個基本特徵,即明確的業務核心、卓越的執行力及優秀的領導能力。」執行力決定競爭力,經濟學家約翰.凱曾說:「競爭的優勢,不在於你知道如何做好事情,而是你是否具備做好這些事情的執行力」,的確,只要擁有執行力,即使光憑一把生銹的螺絲起子都要比空有一屋子工具,只會說不會做的人,更具備邁向成功的競爭力。 面對全球化的競爭趨勢,吾人可以從以下幾點思考,如何提高政府的執行力: 一、讓執行力融入於政府組織文化:如果執行力能成為組織文化的核心,則每一位政府成員都能用心思考,如何改善施政作為,使各項計畫更精徹,更有績效。 二、改善組織流程,提升競爭力:組織流程為提升競爭力的重要決定因素,因此要將執行的精神落實到組織程序中,就政府組織而言,包括行政作業流程改進,部門間支援運作及創新作為等,領導者應先設定明確的目標與優先順序,秉持實事求是的精神加以執行,並要貫徹持續的追蹤考核。 三、任用具執行力的人:領導者不僅要知人善任,任用具有執行力的部屬,還要傳授經驗,以提升員工能力。 四、論功行賞:最重要的是訂定獎勵制度,並以執行力高低作為員工獎懲及升遷的依據。 96年8月6日金門日報的社論「不要把蕭條留給金門」一文中……當前金門的建設處處透著「有局部沒全部,有計畫沒規劃,有短期沒有長期」。挖了又挖,拆了再建,全島猶如蒸騰灰飛的大工地,這樣的金門已無美好期待,瑰麗願景可言。在彼岸政府大力倡導「一心為公」、「一切唯實」、「一身正氣」;在人民群眾中樹立政府形象的同時,金門不顯得愧疚、心虛?在社論評析中,一語道出金門聲聲的無奈。2007年8月8日廈門日報記者王文靜報導:「7日副市長裴金佳在廈門賓館會見了金門縣長李炷烽一行,雙方就如何加強廈金兩地各項交流進行探討。李炷烽用「一日千里」來形容廈門的發展速度。他說三個月前,我剛剛來過廈門,三個月後再看廈門,又有了很大變化。……我們到翔安考察,還看了園博園的建設情況,我們對廈門的發展非常有信心,能夠參與園博園金門館的建設,我們也感到非常驕傲。」看看廈門,想想金門,我們也該好好省思吧!套句高希均教授的話:世界上只有一個金門,金門有三個部門:政府金門、商家金門、民間金門。政府金門,因施政無力,政策空轉。商家金門,因競爭力衰退,無商不艱。民間金門,因生命力頓挫,民心渙散。此刻只有提高「執行力」這帖葯方,才能集中全力,扭轉頹勢,透過執行力把「想法」變成「做法」,夢想才能成真,願大家共同勉勵。
-
大考省思
每年七月最重要的頭等大事,莫過於大學入學考試了。炎炎夏日,天氣熱的令人揮汗如雨,莘莘學子們為了自己的未來,無不專心衝刺,把高中三年所學的本事都投注在這場考試上,期待努力的心血化為甜美的果實,朝向理想的大學邁進。 特別的是,今年的大學入學考試吸引了較以往更多的關注眼光,在報紙、電視等各種媒體的渲染下,政界、學界都對此次大考進行了全面的審視,理由是此次大考的國文、歷史和地理等科目,其題目涵蓋的比例具有爭議。眾所週知,近年來政府致力於推動本土化,不管是政治上的意識形態,或是文化、教育上,都可以很明顯的看到這樣的趨勢;教育方面的本土化反映在對鄉土語言、台灣文學、台灣史的重視和提倡。正是因為這樣的社會背景,引起了此次大考的爭議。 今年的大考國文科文言文考題和白話文考題比例不均;歷史科考題出乎預料之外,台灣史的考題不如往年來的多;地理科則是偏重外國地理。如此的情形引起了部分社會輿論的撻伐,認為這樣的考題有公然與教育部政策方向對抗的味道。對於這些撻伐言論,我認為實在非常的可笑,因為如此的爭執已經偏離了教育事件的本質,而是把政治上的意識形態強加在教育。 台灣的教育一向以來就是「考試領導教學」,課程內容必定和考試息息相關,所以智育教育一直都「一枝獨秀」,把其他領域的知識都邊緣化,所謂的「五育均衡發展」只是口號而已。這樣的教育體系注重在培養同質性的學生,忽視了個體差異和發展程度的不同,在這樣一種正規的教育體制下,不知壓抑了多少擁有特殊天賦的孩子?如此的教育體系本來就已存在著些許病態,如今卻又因為社會上的對立而把特定意識型態強加在教育上,怎能不令人對台灣教育未來感到憂心。 大考爭議的一個焦點,在於與台灣相關的知識是否受到重視,以及中國「文化霸權」是否過度被強調。部份輿論認為台灣相關的知識受重視與否可以作為檢測教育中施教者和受教者「愛台灣」的指標,反之過度強調中國文化就是心向中國,這樣極端的論點實在讓人哭笑不得。拋開現實不論,回歸知識的原始層面,倘若今日台灣完全「去中國化」,把所有中國的東西都丟掉,那麼真正屬於台灣原生的,又有幾分呢?從我們書寫使用的漢字、國語、一直以來延續下來的文化傳統、風俗習慣、歷史記憶、血緣甚至是政府結構與法統,哪一樣不是中國的呢?倘若我們丟掉這些寶藏,那我們還剩下些什麼? 國文教育不僅是書寫閱讀能力的養成,也有人格陶冶的作用;歷史地理教育則帶有強烈民族主義的色彩,常常有為現實服務的情況,特別是國民義務教育或基礎教育,藉由歷史地理教育培養具有愛國心的國民情懷,更是近代以來的趨勢,所以在歷史觀點上永遠無法有絕對客觀的立場存在。今日台灣面對國家認同和身分認同上的危機,從教育上和大考爭議上展露無疑。 台灣是一個移民社會,多元族群的社會融合出一種特殊的文化力量,相對自由開放的環境更使得這塊土地顯現出它的與眾不同與珍貴,我們尊重並接受各種聲音,誰也不能排除特定族群文化的生存空間;教育的最原始目的在於啟發人的潛力,協助人開展自我生命的旅程。台灣社會必須設法讓教育回歸教育,排除外加的枷鎖,才能建構健全美好的社會。
-
施肥之淺見
宜蘭山泉水檢驗出含過量之硝酸鹽,原因是山上泉水源頭種植茶樹,長期大量施用化學肥料,化學肥料流失引起硝酸鹽污染了泉水,長期飲用,可能導致癌症之發生。 山坡地土壤排水性佳,適合種植長期作物,但土壤有機質易流失及分解(高溫多濕有機質易分解),保肥力低;植物吸收氮肥多以硝酸態之方式吸收,肥料中之氮肥亦多以硝酸根離子存在,硝酸根離子帶負電荷,不易被土壤吸附,過量之雨水即易流失,即使用銨態氮肥,銨離子雖帶正電,但銨離子易被土壤中之硝酸菌及亞硝酸菌還原成硝酸形態而流失(植物多以吸收硝酸態氮肥的方式吸收氮肥)。 金門地區之土壤有機質含量平均低於1%,保肥力普遍偏低,肥料流失之情況應更嚴重,且多未做硝酸鹽之監測,又不少民眾飲用地下水,更應注重肥料之施用,建議多施用有機質肥料以避免肥料之流失。舉個例來說明肥料之使用:如高麗菜每分地(1000平方公尺)施用1000公斤有機肥做為基肥,尚需氮肥30公斤、磷肥9公斤及鉀肥15公斤,換成台肥複合1號(20-5-10)約150公斤,每分地約可作15畦(畦面100公分及畦溝30公分),則每畦需肥10公斤,依基肥3公斤、第一次追肥(種植後10天)2公斤、種植後20天1.7公斤,種植後30天1.7公斤及種植後40天1.6公斤等5次施用;如以每畦可種200棵來算,每株高麗菜約需台肥複合1號肥料50公克,則基肥施用15公克、種植後10天施肥10公克、種植後20天施肥8.5公克、種植後30天施肥8.5公克及種植後40天施肥8公克。 又以番石榴為例,5-6年生植株每年需氮量200公克、磷肥120公克及鉀肥200公克,10年生以上植株每年需氮量400公克、磷肥200公克及鉀肥400公克;10年生番石榴施肥,於開花前每株施用台肥43號1.12公斤及有機肥25公斤、幼果期施肥0.56公斤及採收後施肥1.12公斤。 如此算來,你們家的施肥量是否過高了呢?多施的肥料跑到那裏去了呢?如果改全部施用有機肥,每分地約需有機肥2500公斤(約100包),計需台幣10000元,比施有機加化學肥料多4400元(有機肥1000公斤4000元加化學肥料150公斤1600元),僅施化學肥料250公斤約2400元;僅施有機肥要施2500公斤(100包)較費工,但比較有施肥的感覺,且肥料不易流失,又可增加土壤之保水保肥力,施肥過後土壤看起來是又黑又肥的感覺,如每年種兩季要20000元,3年以後,田看起來就是很肥沃的感覺,土壤肥沃,植株就健壯,病蟲自然就比較少了,而不是長期施用化學肥料,收成一年不如一年的情況了。 聰明的你,家裏如有長輩種植蔬果,你應如何建議呢?至少要選擇折衷施肥法吧!
-
「居民」才是觀光地區真正的主人
我們一直嚮往著擁有一個著名觀光勝地之稱的金門島,我們不斷的努力、不斷的付出金錢與心力為這個願景邁進,然而,在這全球城市競爭的觀光熱潮下,我們更不斷的思考未來的觀光手段與建設手法,多目標的政策不斷的創新擬定,全是為了渴望一個擁有競爭力、經濟力的金門觀光城市,但是,你可有發現到今日多元化的硬體建設雖然提高了便利性,但在需求多元的政策目標與急切的推波助瀾下,所帶來的雖然不是推土機式更新發展,更不是觀光的豐碩成果,卻在觀光的迷失中帶來盲目的未來。 不同觀光城市有不同的發展目標及方針,其最大的共同點是去預期觀光客特別的渴望,對於觀光空間的塑造在於提供優質適意環境給予觀光客,目的皆為了達到經濟的成長,但是以今日觀光生態看來,卻導致現今社會對觀光產生迷失的看法,使觀光趨勢逐一的將觀光客抬舉為觀光地區生活之重心。也因為如此,我們一直沈溺在這股迷失當中,我們是否遺忘了構成城市發展的另一重要元素,居民,居民具有多重之身分,其本身是觀光商品之供應者、觀光產業推動者,也是觀光者之多重身分。倘若欲談論優質都市型式為何,最主要的要提高生活環境的適宜性,最強大的方式就是將主導權交給最直接的使用者,因為居民才是最直接的受益者,也持有著能力讓一個地方環境更加適意。 在地居民是地方發展演變的主體範疇。旅遊區域內與周邊的社區居民在地區的發展過程中所起的作用是相當重要的,空間的緊密性、資源的流通性及人與人情感的互動性促使了社區群體居民在旅遊區發展建設的眾多方面都處於主體角色,因此在這個流通的網絡之間更產生了以下的互動關係:一方面,觀光地區的發展影響著社區居民的日常生活與行為;另一方面,社區的良性發展將同樣決定著觀光地區發展成敗的穩定程度。同樣的,觀光產業及觀光建設必須藉由改善一個地方城市的美學和建造優質環境等休閒設施去驅使經濟力的發展,在此同時也應該將此利益回饋給予當地居民。觀光發展與觀光地區居民最大的互動關係就是商品買賣,藉由這種供給與需求的互動模式運作,讓地方觀光力不斷的永續發展,或許這可能就是保存特有自然社區的方式,因為藉由觀光的發展作為當地居民賴以維生之管道,以達到互利共生之境界,可以視為達成永續觀光的其中一種模式。 我曾經看過一篇關於永續觀光的文章,作者Sandy A. Kerr認為永續發展必須重視「以人為主」的發展觀念,應在過去傳統決策過程以及資源管理方式創新,使邊緣族群及社區居民最直接使用者能在福利與權力上公平分配。此外,在1999年國際文化紀念物與歷史場所委員會在墨西哥舉行的第十二屆年會中所通過採行的一部重要憲章—《國際文化觀光憲章》,其中更闡明社區居民的重要性,憲章目標希望能將文化遺產的維護意義可及各相關使用者,希望能增進遊客遊憩體驗、給予在地居民及社區有所助益。其中原則四及原則五特以社區為訴求,探討觀光發展與文化遺產保存與所在地區之關係性,其經營管理與發展模式皆強調互利共生之發展模式,強調觀光保存之目的是為了大眾的福利,不只是為任何一個體而實行,更關切個體之間的互動關係,且注重發展所帶來的回饋,強調社會公平之原則。 其中原則五更針對社區利益共享的觀點寫道: 五之一 「政策制訂者應該推動鄉村與區域間享有平均分配觀光利益之手段,改善社會經濟之階級,並必須對貧窮舒緩之地做出貢獻。」 五之二 「維護經營管理與觀光活動應該經由教育、訓練及創造專職工作之機會,對所在地或當地所有層級之男性及女性提供均等的專職之工作機會、社會及文化利益。」 五之三 「從遺產地觀光計畫獲得的收入中,相當的比例應該分配於這些地之保護、維護,並包括自然與文化之涵構。」 五之四 「觀光計畫應該鼓勵所在地社區中訓練並雇用導覽與場所解說員,以提升當地人民呈現與詮釋他們的文化價值之技巧。」 五之五 「所在地社區人民之遺產詮釋與教育計畫應該鼓勵當地場所解說員之參與。應增進知識並尊重遺產,鼓勵當地人民對於愛護與維護採行更直接之關注」 從中我們可以更清楚明瞭的得知《國際文化觀光憲章》不僅僅強調地方發展觀光模式,並注重發展所帶給地方的效益,其效益不僅給予文化遺產本身、地方環境,更強調「地方居民」的重要性,將觀光經營管理擬定成一循環回饋關係,利用現有資源為觀光發展基石,並利用利益之回饋給予地方及居民本身。因此如何利用城市、城鎮與聚落在地性之獨特優勢,加強居民對於地方之認同、互相溝通之機會,強化社區認同優勢對於聚落是一種助力的作用,也是再造歷史觀光環境之契機。 「以人為主」的發展觀念,所針對的對象包含了觀光客與居民,但以地方的永續觀點而言,觀光客只是為經濟發展的產業過客,居民則是強調永續生活的重要對象。因此,從地區發展的正面思考,以人為主的發展觀念在世界潮流下更能適應、更具彈性以及有效控制城市真實的發展願景。雖然外來的利益會引起衝突以及外部性,因此參與式的地方決策機制更應從衝突點中找尋平衡點,而非利用權利力量限制及遏止,應以居民、使用者為主的決策機制作為達到永續發展的較佳途徑。沒有社區居民參與的觀光發展計畫及保存計畫,在社區聚落的社會生態中所呈現的結果將是觀光化的空間,亦即掛上觀光勝地的頭銜後,所產生的是有效率的觀光發展計畫的結果,致使新的經濟邏輯建構在地方社區的聚落生活經驗中。現今的觀光建設促使了重點觀光區域置換了原本服務居民為主的生活空間,其目的為的是整體觀光發展,而非優質及舒適的生活環境,此本末倒置的公共性的發展政策,所體現的成就是類似主題樂園型式的觀光櫥窗樣版,建造生活需求空間的立意背後是以觀光客為主要,而非居民本身,這不外乎是抽離生活城市需求的公共空間政策。 在觀光城市大範圍裡所包含的觀光客、觀光產業及居民構築了城市觀光生態系統,並且形成互動的網絡關係。我們必須要注意的是城市裡各因子互相運作之關係,應該檢視其是否維持一個平衡關係,或有了偏頗,避免導致城市發展朝向負面極端之路邁進,進而產生負面之影響。一個好的觀光城市應該是促進元素間互助合作且維持利益共享的關係,促進彼此互助合作之關係,達到互補共生之機能。城市發展的演變影響著生活城市的轉變,不同時期所實行的政策與計畫隨時在操控這個動態的城市生態,並且左右城市發展的走向。觀光發展是眾多城市相同的發展目標,希望藉由觀光的光芒帶給城市發展契機,然而觀光對城市生態將有可能帶來不可預期的衝擊影響,但重要的是什麼樣決策與發展構想才足以撫平衝擊的危機,並且達到城市生態的平衡,然而「以人為主」的思考邏輯才是達成觀光生態平衡的首要方針,而「居民」才是觀光地區真正的主人。
-
解嚴!金門兩樣情
民進黨執政七年後才想到把七月十五日訂為「解嚴」紀念日,一如之前的「二二八和平」紀念日,屆時又有一番「紀念」活動行情,揭櫫「勿忘歷史錯誤」是這次行政院會通過紀念日辦法的主軸,要包容不遺忘,善哉,行政院長的義正辭嚴,但,如果這一切又是為了○八年總統大選的「置入式行銷」,吾人以為大可不必,畢竟,政黨輪替,就已經把不好的政黨給淘汰,我們沒有必要一直為過去掀起不必要的「歷史錯誤」,像最近行政院「無緣無故」的一週一利多要讓股市上萬點,可還記得停建核四的一夕狂瀉數千點嗎!始作俑者難道是要國人也一併包容這決策錯誤,是歷史歸歷史,二二八和平紀念日的全國性放假,在金門我們希望的是八二三砲戰紀念日慶祝來得較實際,如今,「解嚴」感受最深的金門,行政院長的二十週年紀念,卻忘了金門人民還多戒嚴了五年,「白色恐怖20萬死」,新聞局長謝志偉的「源頭」是否來自金門,在那沒有照相機、收音機、籃球漂浮物的時代,金門百姓感受「艱苦困難」數倍於後方的台灣,但金門不渴望這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只希望「解嚴」以後是比以前更好,工作好,生活好,相信曾經戒嚴的「歷史」不重演,也不是「選舉」時刻挑起的議題!
-
應鼓勵地區耆老撰述回憶錄
最近先後有二位旅台鄉親大老逝世,分別是張輝東先生與張榮強先生,其二位鄉親都親身見證金門近百年的歷史變遷與民主發展歷程,二位鄉親均富有服務鄉里與文史撰述的長才,可惜在離世之前都未能留下其精彩人生的「回憶錄」。 張輝東先生於民國12年,中學畢業後,曾於小學擔任老師。34年日本投降,金門恢復縣治,乃隨新派任金沙鎮長張西湖先生至金沙鎮公所任職。未幾,金門推行民主,各鄉鎮長由民選產生,新任金沙鎮長張榮強先生器重先生幹才,乃引薦先生至鎮公所擔任經建幹事。古寧頭戰役後,金門縣政府撤銷改設「民政處」,先生前往「民政處」擔任經建科員。後被委派第二區公所主任秘書一職。47年「八二三」砲戰後,先生因調任永和鎮公所,舉家遷台,於永和市公所任職期間,擔任各項職務均能克盡職守,受到歷任鎮長、市長的讚賞與肯定,由里幹事、課員、秘書至主任秘書,不次拔擢擔任重責。前後公務員生涯達41年,於77年2月屆齡退休。逝世時享年85歲。 張榮強先生生於民國7年,19歲即獲金門縣政府考取參訓福建省立永春義教師資訓練班,結業後,於27年蒙福建省指派在南安縣服務,任縣立國小校長,34年抗戰勝利後,返鄉獲選金沙鎮鎮長,先後在任8年,曾兼任金沙中心學校校長2年,創辦私立金東初級中學,對地方教育發展助益良多。先生曾因白色恐怖政治冤屈坐牢,晚年雖獲得平反,但甚少談及其個人遭遇。旅台期間先後出版《張先賢被誣(辯誣)吞金及諸項》,《鄭成功抗清扶明驅荷復台與被誣(辯誣)特輯兼述鄭氏一生光榮事蹟》、《金門人文探索》、《浯洲選集(一)(二)》、《金門青嶼社》等文史叢書。逝世時享年90歲。 一般與回憶錄相近的傳記文體,包括自傳、事略與年譜等。其中自傳是敘述自己生平事跡的著作稱為自傳或是回憶錄。事略是概括地記述人物事跡的著作和作品。年譜是將一人自生到死,按年歲次序,記載其生平重要事實的作品。 梁啟超先生論史,最注重歷史的情境描寫,其認為情境是「過而不留」,若不能及時記載下來,將隨荒煙野草般消失不見。歷史的本質與知性是生動鮮活的,必須有血有肉的。歷史記述一旦缺乏情境的描繪,便會失去其精髓。論人述事不能隔靴搔癢,如果結果是得理而不得其形,得形而不得其神,回憶錄也就將成為一部生硬刻板的教科書了。 在現代人各種回憶錄中,作者的撰寫動機如何,直接會影響其史料的價值,現代人出版的回憶錄,多少都會有當事人自我合理化的成分在裡面。這種自我合理化的要求,是人性本然。總之,撰寫回憶錄,是一項恢復歷史記憶的工作,需要對歷史負責,不能虛飾,亦不能挾私。不僅需要有實事求是的精神,也要有忠於自己和忠於他人的客觀態度,還需要借助當時的照片、日記、筆記和相關文件等原始資料,以幫助自己恢復歷史的記憶,必要時需要與相關的當事人交談、作記憶印證和相互補充,以求記錄內容的真實完整性。(本文作者為實踐大學博雅學部副教授)
-
金嶝大橋的省思
建設金嶝大橋,連通官澳和小嶝,也許身為官澳媳婦的我應該感到高興,因為,以後要到大陸,開車就可以了;東西買一買、玩一玩,當天就可以來回,多便捷啊!但是,當大家在冥想未來便捷生活的同時,我卻要提出另一種角度的議題……金嶝大橋與未來觀光的展望。如蒙不棄,我們不妨一起來討論這個議題。 介於兩岸三地的金門,我們希望藉由特殊地理位置帶來觀光的人潮、帶來商機,因為這是我們未來求發展的重要契機。我們也都知道,無煙囪工業是我們未來的經濟命脈,所以,國際觀光島的建設,無非就是要增加金門的觀光魅力,讓更多的人想來金門,而且是要能夠駐留他們的腳步,不再是匆匆的走馬看花。因為唯有放慢腳步,才能品味金門的美,才能延續觀光的命脈,才能開創源源不斷的商機。 說到這裡,假如大家也認同……留住觀光客腳步的重要性,那麼我們再來看金嶝大橋的利弊得失。 金門要發展需要有充足的水、充足的電和豐富的物資,正所謂:「遠親不如近鄰」,鄰近的大陸所能夠提供我們的資源,將遠勝於台灣;所以,金嶝大橋的建立,將打開方便之門。有了便捷的交通,金門人可以一天來回的採購、洽商、工作或遊玩,不用再夜宿對岸了;而現在正因為有一點的不方便,所以,買完東西,總要順道在那裡玩個一兩天再回來;因此,原本是一千元的採購,卻變成五千塊的旅遊。 便捷的金嶝大橋為金門人帶來的改變是如此;相對的,對岸的同胞也是如此;甚至未來所有過境金門再到大陸旅遊的觀光客更是如此。從此他們不用再夜宿金門,不用再多花一兩天駐留金門。……大家不妨想像一下那樣的景象,像不像每天的漲退潮?潮來潮去,不是帶來魚蝦,而是帶來無盡的垃圾和浮木!要有魚蝦,就要留住潮水,所以一千元的採購,卻變成五千塊的旅遊;這就是商機所在,不是嗎? 魚與熊掌是無法兼得的,有所失才有所得。所以,為了我們未來的觀光展望,我們不妨將建設金嶝大橋的資金、人力和心思,轉移到國際觀光島的建設。先做內部的改造,改變我們的質、增加我們的觀光魅力,至於外緣的連結或改變,不要心急,隨緣而化,以靜制動,相信「鴨子政策」才是我們未來致勝的關鍵。
-
解嚴!離職說真話
已經卸任的駐新加坡代表胡為真接受新加坡「聯合早報」專訪時,表示不能認同民進黨政府「去蔣化」、「去中國化」政策,而原來只是整篇受訪的一小段「感觸」,卻被大篇幅報導,引起軒然大波,我們的新聞局長謝志偉認為外交官不應有「個人」的意見,要以國家為重,超越黨派,殊不知陳水扁總統七年前要胡代表留下來時就很有雅量的說「容納不同的意見,國家才會進步」,問題是「不搬去擋路的「石頭」,可不是民進黨執政要走的迴迂路,前行政院長唐飛去職不就是陳水扁總統親口說擋路的石頭搬走了,接下來一路順暢嗎! 一路順暢,在外交要「正名」下恐怕寸步難行,壓力重重,最近邦交國失去建交多年的友邦以及可能的骨牌效應在在令人隱憂,站在第一線的胡代表不是沒有感覺,只是他的感覺被批評不能以國家為重,在臨去職砲轟政府,夫復何言,「正名」真能接受不同的意見?高雄、台北中正文化中心、紀念堂兩樣情!胡代表的被免職駐新加坡代表和謝前駐德代表的任新聞局長職誰說沒有一定的考量!有時候,「真話」非到時候還不能算是真的!豈能動輒批評第一位接受星國大報專訪的「胡為真」不以國家為重!謝局長怎不也有雅量容納不同的聲音,往往,很多時候人是在「臨別」時才見吐真言!
-
坐「觀光公車D線」感想
金門的觀光公車上路已經有一段時間了,我一直都在關心成效、影響如何?想必大家都給予正面期待,但是喜歡親身體驗的我還是先找一條路線來坐坐,選中D,一則大熱天的,到榕園較涼,而有些點在不同人的解說下也會有不同的收穫。 一上公車,人不多,解說人員倒是盡責的為觀光客介紹,整個行程大致通暢,但是為求更好,我仍有一些感想與建議。在八二三戰史館,金管處的解說人員很詳盡的解說,但給我的感覺是「沒得休息」、「太快」,大概是時間壓力,而慰廬、榕園應該是實際走走才好,但因天氣炎熱,為顧及大眾,變成在戰史館內坐著聽解說,吹冷氣當然涼,但是少了那麼點「體驗」,而且來榕園不就是和百年老榕樹合影更有意義嗎?「說得很清楚」是某位觀光客給的評價。 來到畜試所,相關產品的消費是個人行為,而且金門自製,這挺有特色的,解說人員有經驗,跟大家互動良好,我們倒是看到另外一團,四十幾個人,有點來去匆匆,顯見還有遊客要拍照、參觀,可是只能失望的跟上大夥兒,可見時間控制不好,這樣的品質不打折扣也難,那大概是旅行團吧! 觀光公車的介紹上有「金湖國中」,而實際上我們走的路線好似沒經過,這就怪了,而解說人員也隻字未提,這倒值得思考一下,是當初的規劃和實際走的有差距或其他原因,應該檢討或修正吧!來到新頭海灘,當然重點不是它,它有歷史,但頂著大太陽,我們來到伍德宮,在這裡,時間似乎較寬鬆,不過也許也該加強點宮廟建築的解說,這樣會更有內容,尤其一些人是帶著小孩趁著暑假度假兼學習的! 最納悶的一站是「陶瓷廠」,金門陶瓷廠是全國唯一的官窯,不管是以往的歷史、現在乃至未來,都是金門產業重要的一環,可是竟然是過而不入,即使入也沒下車,坐在車上經過陶瓷博物館跟解說人員「揮揮手」,這是什麼意思?解說人員只問大家「要不要下車?」沒人回應,於是變成「到此一遊」,說是「如果下去,瓊林坑道可能就趕來不及」,怪了,行程上來去都有「金門陶瓷廠」、「金門陶瓷博物館」,來去至少該有一次下車入內看看吧!怎麼會變成如此這般?那當初納入這點,意義何在?裡頭也有「解說員」,那工作對象為何?在這一點上,不但覺得敷衍,也覺得該大肆檢討!有人在此轉乘公車到尚義機場,「憑票根就可以免費」,倒是服務周到! 來到瓊林聚落,先走瓊林坑道,給我的感覺是「在趕路」,裡頭溼滑、陰暗,這樣的感覺尤其不好,而見識瓊林宗廟之美所需的時間長短因人而異,就算給個粗淺的常識也好。 不管服務對象是外來的觀光客、在地的觀光客或在地人,總還是期待做好「觀光」,一直覺得解說人員、導遊的角色格外重要,他們的影響有時候是很深遠的,尤其當面對的是第一次到金門的人,那可是「第一印象」,人人都可為觀光盡一分心力,更何況是以做好觀光為職志的人呢?僅提出個人淺見,供觀光公車D的參考。 最後,觀光公車四條路線都在大金門,圖片上可能出現的是「翟山坑道」,怎麼成了「九宮坑道」,廣告宣傳單上是不是有必要修正? 對於觀光公車司機、解說人員等,在此給予鼓勵的掌聲!望金門的觀光做得更出色!
-
如何開創輝煌的觀光年
要提振觀光就從觀光景點改造做起,要營建國際觀光島就從巡迴講座做起。 景點改造就是風貌改造,就如同女人要讓人眼睛一亮,就從裝扮做起;所以要提振我們的觀光,也就是增加我們的觀光魅力,就從質的提升、景點的改造做起。觀光業要興盛需要人潮,而人潮要能不斷,就必須建立在精緻、細膩的觀光服務品質上。 所謂景點改造就是從現有的景點再做規劃,讓每一個景點都具有下列效益:a.視覺效果,要美,要讓人讚嘆,讓人驚艷。b.歷史文化價值,要有走入時光隧道的感覺。c.商業發展效益,每一個景點一定要有讓觀光客消費的地方,而且還花錢花得很快樂。 當務之急,有五個地方一定要趕快去做,做得好,明年我們就可以打著〈觀光年〉的號召。 1.大小金門之間的船運。 船運不能光只是運輸的功能而已,它也必須具有舒適享受及賞心悅目的感覺。當然,目前不用買新船,只需花筆費用做裝修,就可以改善。一趟浪漫舒適的愛之旅,雖然只有短短的十幾分鐘,但那將會是觀光的新賣點,票價也才有調漲的空間。 2.水頭碼頭的餐飲規劃。 目前碼頭的候船處等於閒置在那裡,一來可惜,二來真的有礙觀瞻,把現在的候船處,改造成一處精緻、美麗、又可口的餐飲區,讓所有來往的遊客可以在這裡吃吃喝喝、聊天休息、等船,既多了商機又可以讓碼頭加分,不是很好嗎? 我曾聽聞有人建議停車場收費,我覺得目前不宜,而是應該先改善停車場的服務和增加停車量的空間規劃,讓所有來到碼頭的遊客,馬上感受到我們的親切和細膩的服務。 3.太武山的中途休息站。 太武山之於金門,就如同富士山之於日本,我們怎麼可以讓遊客只是爬太武山而已,上下1小時就結束了,那我們豈不是太對不起太武山了?所以太武山上有兩個地方需要改造,一個是海印寺,一個是對面的活動中心。 海印寺是金門宗教界的寶,卻讓它在沉寂的歲月中渡過,難怪我們的觀光做不起來,因為連佛祖都很無奈!所以如何規劃海印寺的宗教事宜,讓它香火鼎盛,讓它成為國內外祈福、朝聖的寶地,是我們刻不容緩的工作。 另外,對面的活動中心閒置在那裡,也是一來可惜,二來真的有礙觀瞻,把它改造成精緻、美麗、又可口的餐飲區,讓遊客可以在這裡吃吃喝喝、休息聊天、買東西,多棒! 將太武山的中途休息站,改造成祈福朝聖、休息吃喝、逛精品區買紀念品的地方,加上太武山的美,這樣才有規劃成半天或一整天的旅遊空間,旅遊的品質也才可見提升。 4.翟山坑道的改造。 翟山坑道是一個令人讚嘆的軍事地區,如何讓它鬼斧神工的建造心酸,以及當時時代背景的呈現,是此地旅遊上的重要呈現;而坑道的入門處右邊,有一些房間,如果改善它的內部空調和燈光設備,這些房間則可以擔此重任。 走在坑道中,摸著凹凸不平,堅硬冰涼的山壁,內心真有無比的震撼,但是,若能有一艘船再帶著大家漫遊一趟,我相信那將會是一趟既刺激又難忘的軍事巡禮。一趟50元的遊艇費,觀光客會捨不得嗎? 出了坑道,外面應該要有一個足以吸引人的餐飲特區,目前現有的餐飲區,既不吸引人也缺乏賣點,所以必須經過一番改造。 5.山后民俗村的規劃。 雖然山后民俗村的產權屬於私人,但既然把它規劃為重點的觀光景點,政府就要積極投入它的發展規劃,而不能因無奈而放任他們瞎摸瞎搞,難怪現在民俗村的觀光量一落千丈。 民俗村的入門票50元,可是只有開放一棟讓人參觀,其餘幾乎都用鐵鍊鎖住大門,另有一棟門前在賣蚵仔麵線,景觀如同文革期間中國內地的麵攤一般,難怪一碗50元的蚵仔麵線觀光客會嫌貴,接著隔壁一棟賣古董、紀念品,卻像個老舊的小雜貨店,如此景觀面貌,如何具有觀光魅力呢? 好好把民俗村做番規劃、改造,讓它足以符合觀光據點的三項效益,再以創造雙贏的方式去溝通合作,相信民間的阻力會降到最小。 另外我要再提一點,每一個觀光景點也都要有藝品、紀念品的販售,可是我們這方面的開發還很粗淺,要在藝術總體營造中多加合作開發。 以上幾點的改造具有畫龍點睛的效果,足以讓我們的觀光出現曙光,而後面的推動上我們也會更有信心。 〈國際觀光島〉雖然是一個龐大的計劃案,但絕不是遙不可及的方案,只要我們開始啟動,黎明很快就會到來。而要啟動這個畫時代巨輪,就要從各地的巡迴演講做起,透過巡迴演講可以收到三個效果: 1.各方人力整合,以匯集五個總體改造的工作小組。 2.達成全民的共識,有共識才會好做事。 3.彙整各方面的疑慮和問題,以作為我們各項規劃的參考依據。 最近在雜誌中看到,有財團極願大手筆的投資金門,蓋個超大豪華型的渡假中心,觀光賭場也將設在其中,這個訊息讓我憂喜參半。喜的是,金門的優點、價值,可以獲的國際大財團的青睞;憂的是,他們進駐的方式有待商榷。 對於財團進駐金門,我們必須抱持這樣的態度──不是他們想要什麼,而是我們需要什麼。依我們的需要與他們接合,這樣才能創造雙贏,否則,只是出賣我們的價值和靈魂,去為財團創造大把大把的金錢,可是普遍民間的受益卻是有限。為什麼呢? 大財團看上金門優美的天然環境和兩岸三通的優越地理條件,所以,他們願意花個幾十億在金門買地,蓋個超大型的豪華渡假村。絕對賺翻了,但是請注意,是財團賺翻了,不是我們金門賺翻了。因為他們將建立起來的渡假村,是一個裡面應有盡有的封閉王國,觀光客一下飛機直接進駐,裡面要什麼享受有什麼享受,要什麼需求有什麼需求,所以三天、五天一渡完假,馬上搭機離境,而我們全體金門人只有〔人在吃米粉,咱在話燒〕的份了。這樣一來,我們原本民間各地的商店、觀光將會更加沒人,更加蕭條,這不是我們所願見的。 因此繁榮金門的經濟,開創輝煌的觀光年,首重從內部的反芻、改造做起。政策遲早是會鬆綁的,急也沒用;先把心力和資源放在自我提升和改造上,也就是說,全心致力於〔國際觀光島〕的建設藍圖上,這樣,將來政策鬆綁時,也就是水到渠成的時候了。 建設金門,財團的資源當然不可或缺,但是,必須是配合整體國際觀光島的建設,因應我們的需求而進駐,這樣才能在互蒙其利的原則下,共創輝煌的永續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