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訊
-
雅加達金門互助基金會 熱鬧慶祝成立30周年
1月13日上午,來自海內外金門籍鄉親,包括漳州市、台北市、台中市、金門縣,馬來西亞及印尼北干巴魯、泗水、三馬林達、麻里巴板、萬雅佬等鄉親拜訪了雅加達金門互助基金會(金門會館),並受到了該會副總主席呂世典、永久名譽主席黃章掘、執行主席洪允城、黃業雄、陳火進、黃奕民、何清俊、江宏利、黃國進及婦女部成員等理事的熱忱接待。 金門縣政府許寬參議、金門大學黃奇校長、台灣金門同鄉會副總會長黃炳中、台中市金門同鄉會理事長蔡少雄、台灣金門西園旅台公共事務協會黃耀民理事長、福建省漳州市金門同胞聯誼會名譽會長李振石、馬來西亞雪蘭莪金門會館主席呂清便、砂拉越金門會館主席蔡承財、麻里巴板金門同鄉會主席董英漢、泗水金門同鄉會秘書陳梅廷、三馬林達金門同鄉會主席許立領、萬雅佬金門同鄉會主席蔣慶祥,以及各慶賀團隨團成員等踴躍蒞臨參觀訪問。 呂世典副總主席在致詞中,對海內外鄉親們千里迢迢前來參觀表示熱烈歡迎,並簡要介紹了金門會館組織情況與日常會務活動。與此同時,他也希望通過此次海內外鄉親們的到訪,能增進大家相互交流、聯絡鄉誼,加深全球各地鄉親之間凝聚力,發揚團結友愛精神。 是日,與會鄉親們先後到該會五樓「太武堂」祭拜恩主公,並參觀了第四樓的卡拉ok室。此外,大家也品嘗了金門會館理事們精心準備的美食糕點。聯誼交流活動直到中午在一片溫馨愉快氣氛中圓滿結束。 1月13日晚,在太陽城國際酒樓宴會廳舉行成立30周年聯歡晚會,隆重設宴歡迎國內外慶賀團。來自海內外金門籍鄉親及各華社領導:駐印尼台北經貿代表處陳忠代表、葉非比副代表,金門縣政府代表許寬參議、金門大學校長黃奇、印尼中華總商會總主席紀輝琦、印尼福建社團聯誼總會總主席俞雨齡、印尼華裔總會總主席許世經、雅加達金門互助基金會、廖省金門鄉親會、麻里巴板金門同鄉會、泗水金門同鄉會、三馬林達金門同鄉會、萬雅佬金門同鄉會、福建漳州市金門同胞聯誼會、砂拉越金門會館鄉親等嘉賓,近千人出席參與,共襄盛舉。大家相互交流、增進鄉誼。前一晚,主辦方也在雅加達金莎國際酒樓宴會廳宴請來自海內外金門籍鄉親,逾300人出席了歡迎晚會。 本次慶典籌委會主席呂世典(金門會館副總主席),以及王萬權副總主席在歡迎宴會上分別發表了簡要致詞。對國內外慶賀團遠道而來,不辭勞苦參加此次慶典活動表示熱烈歡迎和衷心感謝。呂世典說「祖先很久以前就為我們結下了緣,才有今天的相聚,我們應該就像久別重違家人,享受歡樂的大家庭,讓大家感到溫馨,洗掉旅途的疲憊,這就是今晚的主要目的」。 在慶典晚會上,雅加達金門互助基金會總主席黃進益指出,「本會有今天的發展,首先有賴於鄉親們的大力支持,要更上一層樓,還要立足於大視野環境,並改善會務設備,包括增設網路設備,方便跟著時代的進展,也方便跟各地金門組織及其他社團隨時保持良好的關係,以求相互支持和共同發展。」 黃進益總主席說,一個社團要生存,要發展就一定要吸收新鮮血液,年輕的金門人就是社團的新鮮血液,也是社團的希望。我們一定要創造各種條件大力吸引年輕人加入社團,例如設立網頁,建立年輕人的聯絡平台,就是一個可行的方法。此外,黃進益也鼓勵該會年輕學子多到故鄉金門島金門大學深造,畢業後服務鄉里,造福人群。 黃進益補充說,希望該會全體理監事今後能再接再厲,團結一致,將金門人不屈不撓的拚搏精神繼續發揚光大。同時做好出版30年紀念特刊的工作,把30多年所經營的史蹟留下,讓接班人更能策劃美好的明天,為鄉親們服務。 呂世典致詞說「今晚很高興能在這充滿活力和喜悅的氣氛中和大家歡聚一堂,參加慶典晚會,共同慶祝雅加達金門互助基金會成立30周年,在此僅代表籌委會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謝的最高敬意。」 「30年前,在一個很艱苦的經濟條件的政治條件下,金門的老前輩們,把這個同鄉會組織起來。這麼多年來辛苦付出,默默耕耘,把我們的會員發展到今天將近500人,在此感謝金門同鄉會開路先鋒,永遠銘記他們的功勞以及苦勞,年輕一代的我們要持續發揚老前輩們優良傳統,也歡迎更多的年輕人來到這裡,共同發展我們的同鄉會,使會務再創另一個高峰。30周年紀念活動,給我們提供一個平台,透過這個平台,讓大家共敘鄉情,同時帶動文化交流,經濟交流,與鄉親們共謀發展,並相信通過這次活動,必定能進一步拉近彼此之間的感情讓更多的金門同鄉團結一致。身為金門人,我希望大家彼此心連心,團結起來,成為一股強大影響力的團體,為社會公益盡一分力,讓我們大家共同努力,創造更加美好的金門鄉、金門情、金門兒女遍布在世界各地,最後祝這次的慶典晚宴圓滿成功。」 印尼福建社團聯誼會總主席俞雨齡致詞,代表印尼福建社團聯誼總會對雅加達金門會館成立30週年慶典表示祝賀。他說,2015年曾帶領了福建社團聯誼總會代表團參訪過素有「海上仙洲」、 「桃源勝景」之美稱的金門,並深感金門人既保持閩南人熱情好客、吃苦耐勞、敢於進取的精神,又有其獨特迷人的風俗情懷。金門真是名不虛傳。俞雨齡稱,金門會館30年來,在傳承中華文化、推廣華文教育、賑災扶貧等公益活動所取的成績,大家有目共睹。近年來,在黃進益總主席掌舵下的金門互助基金會,始終秉承承前啟後、勇於創新、精誠團結、造福桑梓為宗旨,會務方面也得到蓬勃發展,金門朋友們在我國各行各業,也多有建樹,對印尼經濟、文化方面的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多年來,該會還與福建其它15個兄弟社團一道,獻計獻策、無私奉獻,積極參與印尼福建社團聯誼總會開展各項的公益活動。再次感謝黃進益總主席所帶領團隊的精誠合作,並希望該會今後再接再厲,百尺竿頭,更上一層! 陳忠代表在致詞中提及三週前甫從南非調到印尼,今天很榮幸參加這場規模盛大的雅加達金門互助基金會成立30週年紀念晚會。他說,過去曾服務於東南亞新加坡、汶萊,有很多機會和金門鄉親互動,金門鄉親不僅是社會中堅,企業領導者,在事業有成後,致力公益令人佩服。與此同時,陳代表也特別肯定總主席黃進益博士引領基金會卓壯成長,並照護鄉親。金門縣政府代表許寬參議、華社賢達熊德龍均分別致賀詞,希望金門會館今後在黃進益總主席的英明領導下,大家同舟共濟,互助合作,促進會務蒸蒸日上。 晚宴上,主辦方特別呈獻了一系列精彩歌舞節目,與賓客同歡。與會海內外鄉親都對雅加達金門會館理事們的盛情款待表示衷心感謝,希望金門會館今後在黃進益總主席偕全體理事的共同努力下,為凝聚全球各地金門籍鄉親們彼此間的情誼作出努力和貢獻。慶典活動直到晚上10時許圓滿結束。
-
印尼雅加達金門互助基金會卅周年慶紀念特刊 總主席黃進益獻詞
時光荏苒,日月如梭,很快又過了第二個十五年頭,屈指一算,叼蒙諸鄉親的錯重和信任,主理主席一職已滿25年,回首往事,不敢言功,但也總算平平安安的度過。目前會員從三百餘人發展到今天的六百餘戶,可說與時倍增。我們的同鄉會就像一個溫馨的大家庭,是眾多鄉親在印尼生活發展過程中遇到風雨可以抱團取暖的港灣。 我任主席已有多年,今天有三點感受向鄉親們報告並與大家共享。 一、基金會的發展首先有賴於鄉親的大力支持,還要立足於大視野大環境,要看到我們故鄉金門島在印尼與中國,海峽兩岸的交往所處中特殊的地理位置,我們的同鄉會有比其他社團更大的優勢,我們應瞄準這一機遇加強與各方面的聯絡,擴大我們的影響和勢力以求得更大的發展。 二、改善會務設備。當下資訊的日新月異,從黑白的傳真以致發展今日的網路、資訊、大數據時代,整個世界所發生的事情,分秒就也到達,所以我會也務必增設網路設備、軟件設備,以方便跟著時代的進展接軌,也方便跟各地金門組織,隨時保持良好的關係,以求相互支持和發展。 三、吸引年輕人入會進一步擴大社團規模,一個社團要生存要發展就一定要吸收新鮮血液,年輕的金門人就是社團的新鮮血液,也是社團的希望。我們一定要創造各種條件大力吸引年輕人加入社團。例如設立網頁,建立年輕人的聯絡平台就是一個可行的辦法。 今天,在這築夢的年代裡,希望我們的工作團隊,發揚金門人不屈不撓的拚搏精神團結在一起,來共圓我們所築的夢,就如已規劃好的出版三十年紀念特刊,把三十多年所經營的史蹟留住,讓在下來的接班人接棒,更能方便策劃美好的明天,發揮更完美璀璨的使命。 最後我會還有籌辦邀約各地鄉親,匯聚來椰城,共話鄉情,共謀發展,共創偉業盛大懇親三十年慶典,我們的任期是五年為一屆,每屆的就職典禮,領導層都有一個美好的願景,當然此屆更不例外。因為這屆的第七個五年計劃,也就是七、五,而七在我們閩南又是一個吉祥數字,鄉親們,起來吧,讓我們大家並肩攜手,我們的七、五,創下更輝煌,更耀進,更燦爛的金門夢,謝謝鄉親們。
-
馬來西亞雪蘭莪金門會館 熱鬧歡慶成立70週年
馬來西亞雪蘭莪金門會館於2016年12月10日及11日慶祝成立70週年紀念晚宴會,一連兩天各筵開100席,海內外鄉親踴躍參與,海外嘉賓包括來自故鄉金門縣政府及相關單位、台灣本島金門同鄉會、新加坡及印尼鄉親會。 雪蘭莪金門會館熱情招待海外金們鄉親,除了一連兩天的晚宴,也在浮羅吉膽金浯江的配合下,浮羅吉膽金浯江盛情招待了250名海外鄉親到小漁村享用道地美食及遊覽這美麗的漁村。 巴生是肉骨茶的家鄉,雪蘭莪金門會館也招待海外鄉親們享受肉骨茶美食,品嚐昔日南來先賢創意烹飪的美食,一碗碗熱騰騰的肉骨茶,海外鄉親吃的不僅是美味的料理,還是雪蘭莪金門鄉親的溫暖敘鄉情。 培育「金英」‧百年樹人大計 金門縣政府參議許寬在致詞時表示,雪蘭莪金門會館在這70年的歲月中,在歷屆主席的領導與努力,以及鄉賢們的群策群力,同舟共濟,會務逐漸系統化、組織化和年輕化,尤其2001年籌建新廈會所,以敦睦宗誼造福故里,並積極參與各項文化藝術與慈善活動,優秀的表現令人欽佩。 「金門與僑親關係源遠流長,會館於2011年成立『雪蘭莪金門會館大學獎助學金』,資助金門子弟返鄉到金門大學就讀,作為會館百年樹人大計,培育『金英』揚帆啟航,邁向未來,令人欽佩。」 他說,會館為讓新生代瞭解家鄉,在會館青年團暨婦女組帶領下參加了金門縣政府舉辦的「青少年尋根」活動,有超過500位金門子弟回到金門故鄉尋根,尋根活動也獲得金門縣政府支持以擴大尋根活動,盼望鄉親鼓勵子弟參加。 許寬是代表陳福海縣長到雪蘭莪巴生,參與雪蘭莪金門會館成立70週年活動。 「一直以來,僑社是金門發展最大的支柱和動力,能在僑居地看到各位鄉親、僑領,以及僑界新生代的力量,心中充滿喜悅。陳縣長因公務所繫,無法出席,特別囑咐感激僑親先賢們創建會館及艱苦經營,雪蘭莪金門會館在各位眾志成城的合作下,將開創下一個更為輝煌的七十年,金門縣政府矢志與大家一起,共創新願景、打造新希望。」 他呼籲鄉親多回金們走走看看,見證故鄉的成長與改變,金門正在蛻變,最終會成為大家心中的幸福金門。 新南向政策‧臺馬關係更緊密 駐馬來西亞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代表章計平大使,也在僑務處主任林渭德及秘書林素珠陪同下出席雪蘭莪金門會館成立70週年晚宴,出席貴賓有僑委會田副委員長秋堇、該會館永久名譽主席丹斯里拿督斯里楊忠禮博士、顧問拿督呂慶安、印尼雅加達金門互助基金會副總主席呂世典、臺灣金門同鄉會總會總會長李台山、新北市金門同鄉會秘書長張國森、國立金門大學主任秘書呂立鑫,以及來自海內外金門鄉親約1,000人出席。 章大使致詞時指出,在「新南向政策」下,臺灣與馬來西亞地理位置相近,關係友好,在人才交流方面,目前馬來西亞留臺校友超過6萬人,而2015年馬來西亞在臺灣唸書的學生約有1萬5千人,在東協10國留臺生中,有超過一半來自馬來西亞,教育部也將在明年提供更多的「臺灣獎學金」名額給馬來西亞,從20名提高為30名,而金門縣政府也特別提供金門子弟學雜費補助,相信未來會有更多的馬來西亞學生前往臺灣就學,使臺馬關係更加緊密友好,向前邁進。 章大使也讚揚金門會館鄉親群策群力,慷慨解囊拓展會務,歷經70年風雨,為金門文化承先啟後,貢獻良多。 維繫同鄉情誼 ‧ 支持家鄉建設 雪蘭莪金門會館永久名譽主席丹斯里拿督斯里楊忠禮博士表示,飲水思源正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雪蘭莪金門會館走過了不平凡的70個春秋,會務朝氣蓬勃,蒸蒸日上。 「在歷屆主席和理事竭誠合作,同心同德,關心桑梓,開展了大量工作。維繫巴生同鄉情誼,支持家鄉經濟教育建設,凝聚鄉親參與社會事務等方面,都取得很好的成果。藉此機會,謹向多年來為開拓會務而作出無私奉獻的理事和鄉長,致以崇高的敬意。」 搭建金門人網絡‧拓無疆界新時代 雪蘭莪金門會館主席呂清便表示,雪蘭莪金門會館走過70載,翻閱歷史,金門人經歷了分離的痛苦,離鄉背井到南洋,先輩期望落葉歸根,但最後落地生根及扎根在馬來西亞。 「在會館這屋簷下,我們照顧同鄉,為同鄉謀福利,著重子弟教育,持續推廣和保護金門文化,這些努力都是為了確保金門後裔記得我們的根。金門是我們的家鄉,而馬來西亞是我們生於斯長於斯的地方。」 他說,先輩努力奮鬥及謙虛學習的拚搏精神,是金門後裔必須學習的。 「走過70載,金門會館將迎向百年,期望金門會館持續強化組織,與時俱進。隨著世界局勢的改變,與世界各地的金門人,尤其是金門家鄉,保持密切聯繫,除了促進鄉誼,也引領鄉親和世界接軌。」 他表示,走過「金彩七十」,雪蘭莪金門會館迎接新時代的到來,在經濟區域化、全球網絡化與數碼化的時代,會館必將承先啟後,除了繼續注重與祖鄉的聯繫及金門子弟的教育外,更將更進一步拉近與海外鄉親在經貿文教領域的聯繫,從而搭建一個屬於全球金門人的網絡,走入金門鄉親無疆界的新時代。」 金門會館七十年‧會務蒸蒸日上 雪蘭莪金門會館成立於1946年,金門鄉親南來巴生,比福建其他城鎮的人遷徙雪蘭莪還要早。 巴生是馬來西亞金門人最集中的一個城市,全國估計有超過十萬的金門人,而其中約4萬聚居在此。 最早來到巴生的金門人是1820至1830年清道光年間的古寧頭人李煌,操舟為業。李煌因為購買軍需品供應給蘇丹並協助平亂,蘇丹因此授予勳章。他也是首位榮獲雪蘭莪蘇丹功勳的金門華人。 清朝末年至民國初年,金門鄉人南遷巴生日眾,從事各行業,為巴生的發展作出貢獻。1937年,金門淪陷日寇手中,鄉人紛紛南來避難。巴生鄉親同感國破家毀之痛,一方面響應籌賑,一方面安撫避難鄉人,便有了倡組會館之意,以達到敦睦鄉誼,團結鄉親,互通資訊及互相關懷的作用。 日軍在1941年12月入侵馬來亞、直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的這一段時期,金門鄉人蒙受戰亂之苦。二戰後,在一批熱心鄉會的鄉賢努力下,雪蘭莪金門會館正式於1946年成立。並於1947年,創辦浯聲協進社為鄉人之俱樂部,以其收入,作為會館經費及福利開支。 1953年,先賢陳金盃建議自置會所於武吉古打律16至18號,鄉人紛紛捐輸,襄盛義舉,成就今日舊會所。1990年代會館計劃購買地段建築新會所大廈,1998年會館新大廈動工,並於2001年12月20日落成,同年也慶祝本會成立55週年紀念。
-
印尼雅加達金門互助基金會簡介
印尼雅加達金門互助基金會創立於公元1953年之間,因為印尼政治的動盪,所有的華社組織都被強遭封閉,該會也不能幸免,一直到1986年,政府對僑社的管製開始放鬆,當時在多位有「高瞻遠矚」的鄉親推動下,於是重振旗鼓,把已渙散的組織,重又組織起來,於是定名為金門互助基金會。組織架構有永久名譽主席,名譽主席,常務委員,顧問等,總主席,副總主席,執行主席,法律顧問,中印文書,佛壇,青年組,褔利部,總務,財政,外交,婦女組,康樂組。我們的主要領導人是黃進益總主席,印尼名字:BUDIONO WIDODO,地區:Jakarta, Indonesia. 本會會員大概有800多人。 一樓是辦公室,二樓是會議廳,三樓是運動室,四樓是卡拉ok室,五樓是佛壇,日常活動有奕旗,乒乓,氣功等,星期天或假期都有卡拉ok集會,也經常參與如扶貧,賑災活動,同時亦有銀會組織,每月聚餐一次,聯絡鄉誼,每年列常活動,農曆元月份有頒發樂齡金,二月恩主公聖誕有舉辦禮佛祭拜,邀請鄉親參拜,共沐神恩,八月中秋有頒發獎勵金給學業優良鄉親的子弟們,以資鼓勵。對于社會上例常和非例常各種扶貧救濟活動,也會在責無旁貸的積極參與,原則上沒有參與政治活動。還有每屆世界金門日,我也會經常組團參加慶典。同時也協助金門各鄉親回鄉省親各項事宜。
-
助人為樂 愛在家鄉 黃進益成功打造商業王國
隨著政府對社團組織的放寬。各階層的各項組織,如宗親會、鄉親會、同學會,聯誼會等等,如雨后春筍般的成立,還有網絡的日新月異,互聯網,資訊,數據時代的來臨,把世界領域的距離,以前是咫尺天涯。現在是天涯咫尺。神話中順風耳(電話)千里眼(視頻),都呈現在我們的生活裡。 還有年青一代崛起,當然,雅加達金門互助基金會也不落人后跟著時代步伐而前進,才不會被時代淘汰,社會活動方面把過去一般活動,祗局限於一般的傳統禮節的紅白禮儀外本會也跟著時代的步伐參加其它社團的互動,聯誼,相互交流,互換訊息,也經常組團出外參加有益社會的活動等等,來充實本會。同時,也吸引充滿活力的年青輩,來經營本會,充實本會。 黃進益(見圖)現任基金會總主席,自從接手第一任總主席張德超以來,更積極的推動會務,使會務日愈進步日益昌盛,更上一層樓,可說是錦上添花。 黃進益主席憑他堅韌不懈毅力,和不怕失敗的精神,在商海多風波的時代裡,乘風破浪,建造了今天的經濟王國,雖然現是億萬富家,但為人和藹可親平易近人尤其對周邊窮困朋友,適時伸出援手。渡過難關,他經常說「我也是白手起家」,我會感受到沒錢的痛苦。雖然他身家億萬,但也不忘公益,樂善好施,助人為樂,是他為人處世的原則,就如最近十二月初亞齊的大地震。他也站在賑災的前哨,出錢出力,是大家的典範。 黃主席對商業的投資,每一個商機,都有先知先覺的眼光抓緊時機,準確出擊,所以才有今天的商業王國。 黃主席的投資領域有印尼,新加坡,俄羅斯,香港,馬來西亞,中國大陸等等,黃主席的經商座右銘是「有困難,要頂住,頂住了就成功。」 1997年的經融風暴(危機),把他的公司股票一夜之間,素有美譽的「神仙股」一瞬間蒸發了75%,當時中國北京經濟周刊形容是兩顆心藏者,因為這場風波,在別人可能承受不了。但願黃主席的強勢和魅力,毅力,終於度過難關,再次站起來。 隨著本會卅周年慶典的蒞臨,搭此順風車,期盼各地鄉親光臨指教,以下是印尼雅加達金門互助基金會30週年慶典活動流程: 第一天-2017年1月12日(星期四):各地嘉賓抵達雅加達入住酒店,晚上本會將設置歡迎晚宴款待並交換紀念品。 第二天-2017年1月13日(星期五):08:00-5:00:由旅行社安排從旅館出發, 用大巴接送貴賓雅加達市內遊15:00-17:30:回旅館休息。17:30-18:30:派大巴接貴賓赴太陽城酒家參加慶典晚宴路程約半個小時。18:30-21:30:慶典結束後,用大巴送貴賓回旅館。 第三天-2017年1月14日(星期六):接送貴賓返家園或參加旅遊配套。
-
馬來西亞馬六甲金門會館成立迄今逾70載以照顧同鄉福利為宗旨
金門地處閩南小島,祖先離鄉背井南來至馬六甲有超過二百多年的歷史,今仍能在三寶山上發現到清朝乾隆、嘉慶年間金門先人的古墓。 本會館成立於戰前,迄今已逾70載,其宗旨乃照顧同鄉福利。 創辦人為已故社會聞人吳仲坦、吳朝和暨其他先輩鄉賢。開始組織時,取名「浯江公所」,辦事處設在馬六甲市區巴剎南馬街「金泉春」店內。首任總理吳仲坦。 918中日戰爭爆發,日本侵佔金門,造成眾多金門人逃亡海外。當時馬六甲是一個與中國最早建立關係的商埠,金門人南來後,定居馬六甲的為數不少,所以為了照顧同鄉福利,組織「浯江公所」可說正合其時。 不久,日軍鐵蹄席捲馬來亞半島,馬六甲也不能幸免,「浯江公所」與其他華人社團命運一樣,陷入冬眠狀態。經過三年八個月暗無天日生活,日軍終於投降,馬來亞光復。1946年馬六甲各社團紛紛復興,展開活動,本會館也不例外。 吳仲坦先賢退任,由洪金水接任總理職,將「浯江公所」易名為「馬六甲金浯江」,會址設在「洪金水枋廊」內。不久後,又搬到吉靈街豐興巷樓上。由於沒有固定會所,所以一路來很少活動。洪金水逝世後,鄉賢梁基成、吳永仁鑒於本會需擁有一間固定會所,適逢鄉賢拿督吳忠信局紳在新路興建三層樓排屋出售,於是聯絡數位鄉賢,力邀拿督吳忠信出來領導本會。承蒙拿督吳忠信應允將他所建的三層樓排屋的一個單位,以半價售予本會館,其餘一半則向鄉親們募捐。在他登高一呼之下,鄉親們紛紛熱烈響應。事隔多年,理事會覺得原有會所狹窄,如欲發展會務,恐不敷應用,必須另行物色較大之建築物作為永久性會所。 1994年,身為主席之拿督吳忠信局紳為令長孫吳友鏗授室,除了將全部賀儀捐獻予金浯江會館外,自己另捐出6萬元,其令長郎吳梓新局紳及吳心泉遺產則各捐一萬元;加上諸鄉親所捐獻五萬多元,及將舊會所出售所得款項,馬六甲金門會館才能購置今天這座巍峨壯麗之三層樓大廈。2001年獲社團註冊局批准之新章程,正式易名為馬六甲金門會館。 本會館主席拿督吳忠信局紳逝世後由張成佳任新主席,2007年張成佳因年事已高,婉拒任主席職,吳梓新局紳眾望所歸當選主席至今。在其英明領導下,會務蒸蒸日上,會員達三百多人,同時展開各種活動,如卡拉OK歌唱組,講座會,致使本會在馬六甲華社中頗具聲望。
-
沙美萬安堂組團抵馬六甲三忠宮宗教交流
金門沙美萬安堂內閣三忠廟進香團是由主任委員黃瑞華率領一行158人抵達,場面盛大。 進香團今次還帶了3尊金身赴會,包括一尊3尺高、超過百年歷史的大宋三忠王金身蒞臨,引起馬六甲民眾的矚目。 進香團當時抵步,獲得三忠宮安排的千人隊伍進行繞境與迎接儀式,從甲市區的華美達廣場大酒店遊行至三忠宮,全長約2公里。 當時在場的大宋三忠王信徒,包括馬來西亞霹靂太平福全宮、新加坡各神廟代表等,場面浩大,當天也得到馬六甲州政府代表拿督威拉顏天祿和馬六甲神廟聯誼會會長拿督威拉孫殿賜到場,讓場面生色不少。 進香團今次也捐獻馬幣12000令吉給三忠宮作為活動基金,和贈送一尊價值不菲的大宋三忠王漢白玉金身,作為見證今次參訪活動的重要禮品。 以黃瑞華為首的進香團在馬六甲逗留2天,間中還獲得三忠宮設宴款待和安排行程。 此外,金門沙美萬安堂內閣三忠廟的主持張雲盛師父,也在三忠宮祈請大宋三忠王之一的張國公(張世傑)降乩,在宮內為甲州善信補運和祈求合境平安。 另一方面,進香團抵達馬六甲的第二天,獲得三忠宮在酒家設宴款待,赴會者將近500人,場面浩大;兩地的大宋三忠王信徒當時也在會上進行交流,和互贈紀念品,場面氣氛溫馨和有意義。 同時,馬來西亞同安金門廈門聯合總會會長郭明發,也受邀出席晚宴致詞和交流。 金門沙美萬安堂內閣三忠廟今次到訪,是三忠宮今年內第三次接待來自金門的嘉賓,即1月份是金門柏村國小及7月份金門縣長陳福海的蒞臨,而金門沙美萬安堂內閣三忠廟是今年內第三批到訪三忠宮的金門嘉賓。 隨著兩地的交流越來越頻密,三忠宮希望能拉近兩地信徒和僑胞的關係,讓大宋三忠王浩然正氣的精神能藉此平台發揚光大。
-
馬來西亞馬六甲三忠宮
三忠宮是馬來西亞馬六甲一間甚具規模的古廟之一,復興於1960年。三忠宮現任董事部主席為拿督楊建築。 三忠宮至今成立歷史已逾百年,座主為大宋三忠王;大宋三忠王(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香火源自中國福建省廈門市同安區三忠廟,屬同安三忠廟分爐。 大宋三忠王香火是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由旅居馬六甲的同安、金門、廈門先輩從中國同安恭迎靈爐,和供奉於住家內;日軍投降撤離後,靈爐再移至其他善信民宅內供奉,幾經搬遷後,才落腳於現址,即馬六甲市士馬木路。三忠宮的善信以祖籍福建、同安、金門、廈門的人士為主。 三忠宮每逢初一及十五晚上,皆迎請座主降乩辦事;每年農曆九月十六日,為本宮慶祝大宋三忠宮寶誕,慶祝儀式隆重和熱鬧,包括禮聘道士誦經,為本邦人民消災納福。此外,三忠宮也都奉座主旨意,不定時舉行巡境大遊行,場面氣氛非常熱鬧。 三忠宮近年還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包括舉行施贈活動及為麻六甲培風獨立華文中學成立電腦室,以擁有的能力造惠貧困人士。三忠宮也積極於熱心教育慈善,包括在近年設立電腦班,為清寒子弟提供學習平臺及機會。 此外,三忠宮龍獅團也憑著傑出獅藝,多次在全國性舞獅觀摩大賽獲得佳績,也頻受邀參與州內外的傳統文化活動,本宮籃球隊也常參加國內外的比賽,表現深獲好評。
-
雪蘭莪金門會館大學獎助學金 金門揚帆啟航‧重點培育「金英」
為鼓勵金門子弟繼續深造求知識,會館在2011年65週年會慶,由主席拿督呂慶安倡議設立「雪蘭莪金門會館大學獎助學金」,把會館助學、獎學的精神延伸至大專學府,培育「金英」揚帆啟航,邁向未來。 雪蘭莪金門會館設立大學獎助學金被視為是順應大勢,緊貼脈博的一個必須步驟。現代學子只有接受大專教育,方能具備未來踏入社會大展拳腳的基本學歷。百萬獎助學金設立的目的是希望協助金門子弟到金門大學,或國內外其他大學深造,作為會館百年樹人大計。 「雪蘭莪金門會館獎助學金」獲得本會永久名譽主席丹斯里拿督斯里楊忠禮、會館主席拿督呂慶安、常務顧問王豪傑、副主席張增光、副主席呂清便、財政王慶成、副總務李和雙、理事陳良吉、理事李增澤、理事劉福順、執行委員王良慶、婦女組副主任巫秀鳳、浮羅吉膽金浯江會館、洪金成鄉長、呂思逸鄉長、呂振忠鄉長等大力捐助,集腋成裘,很快的便已籌獲接近百萬目標。 金門大學助力培育子弟 丹斯里楊忠禮說,家鄉擁有軟硬體設備良好的國立金門大學,金門子弟既然有如此好的深造管道,會館應充當橋樑,與金門大學配合,輸送學子到金門大學深造。通過設立大學助學金,可鼓勵與協助有需的金門子弟到金門大學深造。 丹斯里楊忠禮在2011年會館65週年會慶晚宴,率先捐款10萬令吉,拋磚引玉,得到主席拿督呂慶安與鄉親李增澤皆當場響應號召。鄉親的熱烈響應,令大學助學基金在會慶當晚已籌得43萬7000令吉。 當天出席65週年會慶晚宴的還有從新加坡遠道而來的洪金城鄉長,並當場毫不猶豫的熱心解囊捐出15萬令吉。他響應樂捐時說:「我期望可藉此栽培更多金門子弟。」 與此同時,配合「2012金門嘉年華」,楊忠禮集團邀請台灣金門聯泰餐廳總廚王淑珠,協同吉隆坡JW萬豪酒店蘇浙苑中餐主管汪永躍,聯手呈獻以金門道地菜餚為主的「金宴」,推廣家鄉菜之餘,也為「雪蘭莪金門會館大學獎助學金」籌款,鄉親熱烈響應。丹斯里楊忠禮在晚宴上再捐款10萬令吉,使到籌款活動得到更大的迴響。 金門精神籌獲百萬 丹斯里楊忠禮登高一呼,全場鄉親慷慨解囊。百萬教育基金在「金宴」籌款後,已近達標,體現出眾志成城的金門精神,讓已有66年會齡,根基紮實的雪蘭莪金門會館昂首闊步,邁向另一新里程碑。 丹斯里楊忠禮夫婦、丹斯里楊肅斌、拿督呂慶安與柔佛金同廈會館會長丹斯里陳成龍在海外落地生根,事業有成後,不忘回饋家鄉,過去多年不斷捐助金門大學,培育金門英才。金門大學在丹斯里楊忠禮支持下,開設「楊忠禮理工學院」,積極培養理工科系人才。 為了讓大學獎助學金的申請更具公信力,會館特別委任3位教育界鄉長作為獨立審查委員,審核所有會員子女的申請。他們是雪蘭莪州華校教師公會顧問葉亞誠校長、濱華中學校長吳麗琪及興華中學莊添輝老師。 審查小組將常年評估學生的學業成績及品德表現,以決定來年是否繼續頒布助學金。如符合資格,受惠學生可每年領取學金至畢業。 無論是獨中生或國中生,所有獲得金門大學錄取的會員子女,皆可向會館申請大學助學金,以攻讀學士、碩士或博士學位。 獲金大錄取者可申請 每一名獲批准的大專生,每年將可獲得5000令吉的助學金,相等於全年的半額學費。獎助學金申請者必須是雪蘭莪金門會館會員子女,同時獲得金門大學錄取,再由學校推薦。至於剛加入會館的鄉親,則有待一年屆滿後,方可為子女申請獎助學金。 經過2年的統籌後,「雪蘭莪金門會館獎助學金」在2014年首次核准總額1萬令吉的獎助學金給在金門大學就讀的金門子弟張峰彬。 而且,為配合2014年世界金門日及金門建縣100年,以及我會永久名譽主席丹斯里楊忠禮博士獲頒金門大學終身名譽校長,我會理事長決定隆重其事,在金門大學舉行「雪蘭莪金門會館獎助學金」頒發典禮。 與此同時,熱心教育的我會主席拿督呂慶安在2012年返鄉時捐助金門大學,金門大學為表揚拿督呂慶安,也特以呂慶安為大學會議廳命名。 金門縣如今已發展成為台灣重要教育縣。縣內金門技術學院成立於2003年,並在2010年升格為國立金門大學,供設有5個學院,包括人文藝術學院、社會科學院、管理學院、理工學院及健康護理學院。 如今,國立金門大學已是台灣一所設備完善的大專學府,設有16個科系,其中以建築、旅遊及醫藥護理科系著稱,備受業界肯定。
-
拓展會務創歷史新頁雪蘭莪金門會館新廈2001年落成
雪蘭莪金門會館成立以來除現有會所外,並無其他資產,缺乏固定收入。因此,為了一勞永逸解決會館的經濟難題,於是才有置業的構思,並於1977年7月15日成立置業委員會,推舉李幹第鄉賢為主席,目標是想構買一棟四層樓店屋,以每月租金收入,以挹注開支。 到了1979年杪,適有登嘉樓鄉親李滄溪在會館右側買了一塊地,面積6600方尺。會館同仁認為這地方適合作為建廈地點,乃由主席張成章聯同楊誠燦、許紹熙等與李君洽商轉讓,李君慨然允諾,並同意照原價20萬令吉轉讓。 但這時會館並無建廈基金,於是由張成章、許紹熙、楊誠燦、陳金德和陳禮教等四處募捐,獲得鄉親熱烈的響應,在短短十幾天裡,就籌獲40多萬令吉,先收20萬令吉,作為付還地價之用。 1979年11月13日,置業委員會改稱新廈籌建委員會,嗣後,原任主席李朝第堅決辭職,由會館主席張成章繼任,積極進行籌建工作。惟新廈圖測未符合規格而遭巴生議會退回,雖一再交涉,都不得要領,於是計劃就擱置了下來。 出租產業以廈養會 到了1990年,建委會重組,許丕全認為建大廈行不通,如果分割為三個地段,建三間店屋,建築費也要60多萬令吉,但地方商業價值不高,建成後租金收入可能不夠攤還銀行利息。 因此,建議將這塊地賣出,以時價估計最少可得40萬令吉以上,然後另外物色一塊一兩畝的地方,建一座擁有大禮堂的建築物,可以讓鄉親青年作各種活動,禮堂也可以出租,供人打球或擺設筵席之用,租金收入肯定可觀。 這個建議就在1992年7月26日的會員特別大會獲得通過,議決最少以42萬5000令吉賣出。很快就得到一個買主同意買下,但因新舊信託人的換名手續尚未辦妥,不敢冒然和對方簽訂買賣合約。這樣一來,時間就延冗了兩年。 這時,大家認為時機已不同,賣地計劃應重新檢討,所以就在1994年9月6日的會員特別大會上通過撤銷上次的賣地議決案,決定保留下來自己發展,改建兩間四層樓店屋,每間寬33尺,兩旁各有一座電梯。全部建築費及內部裝修費用,約300萬令吉。 建成大廈掀新章 經過一波三折後,圖測就交由黃國生繪測師設計,並呈進巴生市議會,1997年卒獲批准。並在1998年12月動工興建。經過一年多的日夜施工,終於在2000年4月落成,雄偉壯觀,矗立於巴生市中心,為會館奠下千秋大業的根基。 2001年12月20日新廈舉行落成開幕典禮,恭請丹斯里高級拿督楊忠禮博士主持開幕,海內外鄉親都受邀參與其盛,本會館歷史從此掀開了新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