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江夜話
-
甄嬛住哪兒?碎玉軒?玉粹軒?
在《後宮甄嬛傳》裡的碎玉軒就是甄嬛初入宮時所居住的地方,而事實是紫禁城根本沒有碎玉軒這個地方。《後宮甄嬛傳》的原著是根據流瀲紫同名網絡言情小說《後宮甄嬛傳》改編而成的一部後宮爭鬥題材電視劇,講述主角甄嬛從不諳世事的善良女孩,黑化為善於謀權的深宮怨婦的長篇故事。小說為延續其現實主義風格,他將小說原先的架空歷史,改編成清朝雍正帝的後宮之中,並將原作情感的部分簡單處理。 劇中出現過一堆的宮殿名,雖然有些也是張冠李戴,但總在清代中期的紫禁城圖中,能找到相應的位置。唯獨沒有碎玉軒,為了找碎玉軒,遍查不得,卻找到玉粹軒。 許多劇迷在《甄嬛傳》剛播出不久的時候,就去北京故宮尋找碎玉軒,紫禁城工作人員告訴遊客們:「紫禁城根本沒有碎玉軒這個地方……」。那到底紫禁城有沒有碎玉軒呢?根據史料典籍答案是:沒有碎玉軒,但是有玉粹軒。耙梳摭錄如下: 清朝乾隆三十七年(西元1772年)至乾隆四十一年(西元1776年),純廟改建內廷東路寧壽宮、皇極殿時,在寧壽宮後區西部的東西寬約40米、南北長160米的窄長區域內建成了一座花園,備乾隆帝歸政後游賞,故又稱作「乾隆花園」。 而玉粹軒位於第四進院落,西依宮牆,東為符望閣。清朝乾隆三十七年(西元1772年)仿建福宮花園凝暉堂而興建。玉粹軒面闊三間,前出廊,歇山卷棚頂,綠色琉璃瓦件飾檐、脊,其餘鋪黃色琉璃瓦。玉粹軒內分隔為三室,南為「得閒室」,北為佛堂。室內有通道向北通往竹香館。玉粹軒前東南側橫亙著一道用彩色石片貼面的短牆,北側通過遊廊向東和符望閣連接,將玉粹軒前隔出了一個小院。玉粹軒南和石山相連接,山上有蹬道通往山頂。得閑室中有幅對聯題為「甄性神明鏡,陶情翰墨筵」。 那純廟因何取名玉粹軒呢?玉粹意思是指像玉一樣的純美。 在《初學記》卷十七中引晉.孫綽〈原憲贊〉:「原憲玄默,冰清玉粹。志逸九霄,身安陋術。」〈原憲贊〉一名〈至人高士傳贊.原憲〉,冰清玉粹,則是比喻德行高潔。 後來李善注《文選》中顏延之〈應詔宴曲水作〉詩:「君彼東朝,金昭玉粹。」李善注引《廣雅》:「粹,純也。」宋.李綱〈椰子酒賦〉:「氣盎盎而春和,色溫溫而玉粹。」以上三條注疏在在都顯示玉粹是形容一個人德行高潔,乾隆花園第四進的玉粹軒,當然亦為純廟自詡德行高潔,而與予命名,是自不言可喻。 再說碎玉軒,紫禁城中絕不可能出現這樣不吉祥的宮殿名,心中臆測流瀲紫寫《後宮甄嬛傳》時,許是真有酌參過某時期的紫禁城圖,眼睛一掃而過,卻未予深究查覈,信手拈來,這玉粹軒,就在他筆下成了「碎玉軒」,引來劇迷不斷地追劇中勝地而不可得了。
-
往事後期空記省
日前與友人閒聊,想試寫小說,友人說某先生故事精彩,是他同學,如今是金門旅台社團的領頭,某先生當年赴台求學,半工半讀,在工廠從基層做起,工作認真負責,半年被提拔當領班,後因領導傑出,三年就做了廠長,這時他夜間仍是某專校學生。友人說某先生得到很多工廠女作業員的愛慕,但日後還是選擇同鄉女子為妻,因為某先生覺得結婚是兩個家族的結合,文化習俗接近,婚後生活會較平順,友人說某先生此舉充滿智慧。友人要我也講講自己,他很好奇像我這樣的人,居然也有一些曲折故事。 的確,像我這樣平凡的人,從小學業不佳,運動表現平平,仰慕過很多聰明美麗溫柔的女生,但我通常不敢告白。考上大學後,才稍微有點自信,在等著上大學的無聊日子裡,曾鼓起勇氣寫了一封邀請信,給一位氣質很好的女生,在約定的時間、地點,等了一個鐘頭,最後失望而歸;隔了幾天,收到女生回信,勸我專心讀大學,說她很忙,逛書店她沒興趣。但過了幾年,有一次高中同學會後同搭公車,她居然問我還寫文章嗎?我嚇了一跳,沒想到她會關注我的寫作,其實,之前,高中時代在校刊登載文章,只是苦悶的表現,想要引起注目,享受虛榮。但那天,在她講了這些話後,我又有了表現慾,日後又寫了幾篇文章,但我知道自己在苦悶的年代,不闖禍即是福氣。在浩瀚文海中我默默泅泳。 音樂系有位女生,也是我高中同學,她活潑熱情,大三時曾邀我同搭夜車北返,又邀我暑假去她家冰店幫忙,彼此談話愉快,情愫似有若無;但她交友廣闊,有一天,她告訴我要與某系男同學談判,但詳情她未說,我也沒問,結果,某夜,我去拜訪教授返宿舍,夜深時分突見一男一女坐在活動中心前台階談話,那位女生正是老同學,她低著頭,我也裝作不識。彼此日後都忙,也少見面。大學畢業,我返鄉任教,她留在台北教鋼琴,寒假見面,她說一個月收入有五萬多元,鼓勵我赴台,在金教職月薪當時只有六仟多,我若赴台,還有很多問題需要克服。在此之前,有人介紹她認識劉醫師,我覺得劉醫師較適合她,半年後,他們結婚,我前往祝福。之後,我與老同學有四十多年未通音訊。 今年九月,老同學突然在臉書邀我為友,才知她於民國七十八年帶著小孩—兩男一女赴澳洲移民,如今長男四十歲,做過好幾種行業,已經結婚當爸爸了;次男三十八歲,做軟體設計工程師;女兒三十六歲,在雪梨歌劇院工作。孩子們都有自己房子,目前她與女兒同住,她很少回台灣,劉醫師在台行醫,偶爾去澳洲。老同學說她之前曾想回台,但長男說他不是皮箱,不可拎著就走。 老同學說她在澳洲換了好幾種工作,例如:航空公司空廚、超市經理管理收銀機、減肥藥工廠員工……,她身體曾因出血瘦了四十公斤,之後吃類固醇治療,身體又變胖,她曾回台三個月治病,血是止掉了,命保住了,但變得很胖。聽老同學講故事,覺得每個人都是一本大書,有很多複雜內容,夫妻之間,也充滿了變數,佳偶或怨偶,就看您如何看待。
-
時間怎麼說
莎士比亞說:「時間─對於等待的人來說,很慢。對於害怕的人來說,很快。對於悲嘆的人來說,很久。對於慶祝的人來說,很短。但是對於相愛的人來說,時間是永恆的。」 《心理科學》的新研究指出——「時光飛逝」這句話可能沒說錯,但前提應該是:當我們享受的事物是目標導向的(goal-motivated),時間才會如飛而逝。阿拉巴馬大學心理學家Philip Gable和Bryan Poole提出假設:那些能引起高度趨向動機的特定心理狀況,就會讓人們感覺時間過得特別快。實驗證明Gable和Poole的假設是正確無誤的,他們在用餐時間前,對受試者出示花朵圖片與美食圖片,兩張圖片呈現的時間相同,但受試者卻一致認為美食圖片呈現的時間短得多。說得直白一點兒:人們會覺得時間變得更短,主要是由人們內心的渴望所造成。而這種渴望,總帶著興奮的成分或者急切的追求慾望。 前頭這兩種對時間感受的敘述,分別出自文學家和心理學家各自的說法,他們當然也都各有所本。莎士比亞以抒情詠嘆的方式,詮釋時間會因著人的心境與所處的情境,而有長、短、快、慢,甚至是永恆之感的強烈差異。而兩位心理學家則透過假設與實驗求證的科學方式取得結論,認為人們心中對某事或某物的渴望,會直接影響人對時間過得快慢的感受與反應。以上兩種說法都對,也都不盡然全對。因為,還有一種讓人乍聽之下覺得十分弔詭的說法,存在於哲學家的獨到解讀與認知裡呢!我們這就來聽聽,哲學家是怎麼看待時間的? 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曾說:「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這句話曾經引來許多駁斥的聲音,人們會說:我想踏進同一條河幾次,就能踏進幾次。怎麼赫拉克利特會說「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呢?金門鄉親也說話了:從小到大,我都不知道已經有幾百次踏進金沙溪了哩!我們若要更清楚理解這句名言的真義,必須先針對「同一條河流」這個概念的定義與認知去下功夫。事實上,赫拉克利特這句話的真正意思,就是要告訴我們:一切事物都在不停流動著,都在不斷變化著,我們曾經篤定地認為永恆凝固不動的事物,在宇宙中其實並不存在。萬事萬物都在變化的過程中,其變化的速度或快些、或慢些,或質變、或量變,在變中有序,或說變化中亦具有相對的穩定性;也就是說,事物在變化中有著相對的不變。若果人們以宏觀來面對世間萬物,便會覺得黃河永遠是黃河,多瑙河永遠是多瑙河。而實際上河水是日夜流動著的,分分秒秒處於變動的過程中,所以,我們可以說:當我們第二次伸足踏入這條河流,接觸到的河水,已然不是第一次踏入時接觸到的河水,而是另一波的河水。河流在相對的不變中不停地變化著,這就進入「新新生滅、念念不住」的微觀之境了。也因此赫拉克利特才會說:「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 我猜想,孔老夫子是能夠理解赫拉克利特說的是個甚麼道理的。《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遙想孔子當年,他站在河邊,凝望著流水所生發之慨嘆,不也是有感於世間一切事物在時間無情的消逝中,不斷變化,抓也抓不住,留也留不住,因之悵然無奈。無獨有偶地,蘇東坡在〈前赤壁賦〉裡對於宇宙萬物的變與不變,亦有著深刻而通透的領悟:「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此時此刻,仰望孔聖人、蘇大才子、莎士比亞、Gable和Poole、或者赫拉克利特……,想想歷史上多少偉人,有哪一位何曾能在時間的長河之中永遠立定不變? 關於時間之有盡與無盡,關於世間萬物的「不變之變」或者「變中之不變」二者間所存在之隱纏序;則渺小魯鈍如我,唯謙卑是命,唯靜默以自處,此外,更無他說。
-
難得「糊塗」
網路有一篇文章,寫道:「孔子發現了糊塗─取名中庸;老子發現了糊塗─取名無為;莊子發現了糊塗─取名逍遙;墨子發現了糊塗─取名非攻;如來發現了糊塗─取名忘我;世間萬事,唯糊塗最難!有些事問得清楚便是無趣,連佛都說:人不可太盡,事不可太清,凡事太盡,緣份勢必早盡,所以有時候難得糊塗才是上道。」 「難得糊塗」這四個字,實在是人生的一種境界,大家都知道,這四個字的典故出自清朝鄭板橋,相傳有一年,鄭板橋到山東萊洲雲峰山觀看鄭公碑,晚間借宿于山下一名老者家,老者自稱是「荒村野臾」,家中有一塊特大硯台,石質細膩、鏤刻精美,鄭板橋看了大為讚賞,老者請鄭板橋留下墨寶,以便請人刻於其上。鄭板橋便題寫了「難得糊塗」四字,並蓋上自己的名章「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 由於硯台很大,鄭板橋請老人題也寫一段跋語,老人沒有推辭,隨手寫道:「得美石難,得頑石尤難,由美石而轉入頑石更難。美於中,頑於外,藏野人之廬,不入富貴之門也。」寫罷也蓋了一方印章「院試第一,鄉試第二,殿試第三。」鄭板橋這才知道老人是一位隱退高人。他見硯台還有空處,又提筆補寫了一段文字:「聰明難,糊塗尤難,由聰明轉入糊塗更難。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安心,非圖後來福報也」。這段文字後來流傳開來,內中蘊含的哲理,被視為人生境界之追求,「難得糊塗」也就越傳越廣了。 我三十多年前遷居新北深坑,偶然路過看到有人在賣木雕,其中有一塊樟木形似台灣地圖的奇木,橫幅雕刻著就是板橋的「難得糊塗」四個字及其跋,因喜其意境,就購回懸於客廳,每日觀看誦讀,自有一番體悟,後來又購得一只宜興茶壺也是鑴刻上述文字,每日泡茶把玩,更是自得其樂。 之所以喜歡「難得糊塗」,其實和我長期迷上宜興茶壺有很深的關係,我把它引伸為「難得『壺圖』」。七十年初大學畢業後和系上一位學長一起迷上宜興茶壺,當真一發不可收拾;最初兩岸還沒有開放,宜興茶壺還被視為「匪貨」不能進口,金門有些漁船走私進來,為了怕被查到還放船艙中隱密處,以致沾染上煤油味,曾購得一只朱泥壺,不管如何清洗,就是去不掉煤油味,不知泡了多少茶,最後還是放棄。 當年沉迷其中不能自拔,不管是出差或是到大陸、金門、馬祖、澎湖,只要有販售茶壺的店,就一定刻意登門選購,所以不知不覺越買越多,後來因購壺結識一名香港單幫客,他每次回香港就帶個十幾只茶壺回來,我總是第一位被通知到場挑選,成為他的忠實主顧,就這樣家中累積了近千只茶壺,根本無處可擺放,直到老婆大人都出聲抗議,所以近十多年早已縮手,也少有看得上眼的。 我喜歡老壺,名家壺太貴、贗品也多,所以比較少選購,另外就是「文人壺」,壺身有鑴刻字畫或壺銘,所謂「壺以字貴,字以壺傳」,兩者相得益彰,也是我所喜歡的類型,每每把玩都有種滿足感,用得意的壺泡好茶順便養養壺,看著土胎的變化,更是賞心悅目,怡然自得。 喝茶是一意境,養壺是一種心境,從「難得『糊塗』」到「難得『壺圖』」,更是一種意境到心境的轉換,步入中年事事要看得開,執念尤其更應避免。
-
靜默的聖母 ──再讀《瑪竇》、《馬爾谷》、《路加》、《若望》四福音
天主教朝拜耶穌,敬禮聖母。《聖經新約》四部福音:《瑪竇》、《馬爾谷》、《路加》、《若望》,主角皆是耶穌,聖母瑪利亞只是配角。 再讀四福音,我聚焦於聖母。 1.天使報喜瑪利亞《路加》 瑪利亞與達味家族的若瑟訂婚,但尚未結婚。 一夜,天使向瑪利亞請安:「萬福!充滿聖寵者,主與妳同在。萬福!不要害怕!妳將因聖神而懷孕生子,他是天主之子,妳要為他取名耶穌。」 驚惶的瑪利亞反問:「怎麼可能?」「在天主,無所不能!」 順服的瑪利亞回應:「上主的婢女,願照主的話成就於我吧!」 未婚而有孕,義人若瑟難免困擾。天使入夢,告知他:「舊約有預言,貞女將生子!」 2.拜訪表姐依撒伯爾《路加》 長年不孕的司祭妻依撒伯爾終於懷孕,腹中有充滿聖神的若翰。 有孕的瑪利亞特往猶大城,拜訪匝加利亞的表姐依撒伯爾。 表姐胎中的若翰,一感知聖母胎中的耶穌,歡喜躍動。依撒伯爾大呼:「信主的人是有福的!」 瑪利亞回應:「我的靈魂頌揚上主,因全能者在我身上行了大事,上主垂顧了祂婢女的卑微,今後萬世萬代都要稱我有福。」 兩位同懷身孕的表姐妹愉快地共住了3個月。 3.馬槽生子《瑪竇》、《路加》 黑德落王朝,先知預言:「猶太君王誕生白冷城!」 天使為牧人報佳音:「天主在天享光榮!主愛的人在世享平安!」 牧人守護,東方賢士循星前來。視見馬槽聖嬰,獻上黃金、乳香、沒藥。 聖母瑪利亞將一切事默存心中,反覆思考。 4.抱耶穌初入耶城《路加》 出生滿8天的耶穌,由父母帶到耶路撒冷,行割損禮。 先知預言:「這孩子已被立定,為使以色列中許多人跌倒和復起,並成為反對的記號。 至於妳,母親!要有一把利劍,刺透妳的心靈,為教許多人心中的思念顯露出來。」 5.耶穌初顯天主性《路加》 逾越節,若瑟聖家照例到耶路撒冷朝拜。 12歲的耶穌竟然沒有跟隨父母回家。 著急的父母再赴耶城尋找。三天裡,耶穌一直坐在聖殿的經師中,聆聽、詢問,因辯經而流連耶城。 眾人對他的智慧、對答驚歎不已。 尋著耶穌的母親對兒子說:「我們一直痛苦地尋找你。」耶穌反問:「你們為什麼尋找我?你們不知道我必須在我天父那裡嗎?」 聖母把這一切默存心中 6.加納婚宴《若望》 加里肋亞加納婚宴,耶穌初行奇蹟。 酒缺了,聖母提醒耶穌:「他們沒有酒了!」耶穌回答:「我的時刻尚未來到。」 聖母轉對僕役說:「無論他吩咐什麼,你們就作什麼。」 耶穌要僕役把六口石缸灌滿水,司席一嚐,清水已變成了美酒! 7.耶穌受釘十字架《瑪竇》、《馬爾谷》、《路加》、《若望》 宣教的耶穌因「煽惑民眾」而被捕。 公議會大司祭審問:「你是默西亞嗎?」「我是。」 總督比拉多再審:「你是猶太的君王嗎?」「我是。」 罪狀已定,耶穌被鞭打,被判死刑。群眾大喊:「釘他在十字架上!」 兵士給耶穌穿上紫紅外袍,頭戴茨冠,戲弄他:「猶太人的君王,萬歲!」 臨終前的耶穌,把自己的母親交給愛徒若望:「看!你的兒子。」「看!你的母親。」 天昏地暗,時辰已到。被釘在十字架上的耶穌大聲呼號:「我的天主!我的天主!祢為什麼捨棄我?」「父啊!寬赦他們吧!因為他們不知道他們做的是什麼?」「父啊!我把我的靈魂交托在你手中。」「成了!」 遠遠地,那些長期跟隨耶穌、服事耶穌的婦女們,遠遠地觀望著。 聖母瑪利亞更因耶穌的「臨終托母」,而成了眾信徒的母親。 作為耶穌的母親,聖母是陪伴者。 作為信徒的母親,聖母是轉求者。 不論陪伴,不論轉求,聖母的形象,總是靜默旁觀。但如此靜默的形象,卻引領、安慰了上億天主信徒的心靈!
-
極簡人生
退休後,發現家裡堆積了很多之前覺得有天會有用但卻一直放著的物品,而過了一、二十年現在還只是放著長灰塵。如今已退休六年多了,手邊的工作也告一個段落,因此開始整理這些物品,按照垃圾分類,一天一點地整理回收。幸好現在有回收的機制,才不致於造成更大的浪費,因此我們每次都向清潔隊員道謝。 最近在書局裡發現一本書,書名為《極簡富足》,英文名是《The 100thing challenge》,作者Dave Bruno是一位美國極簡主義的實踐者,他強調靠100樣東西活下去的理由,跟著極簡富足的理念過自己清爽的新生活,體驗「少卻更好」的快意人生,因此,他進行了只靠100樣東西活一年的挑戰,改變美國式消費主義束縛的生活習慣,並將自己的經驗與大家一起分享。 在生活上我們常常為了落實及解決環境問題,遵守環保4R原則,亦即一、Reduce(減少使用):對已經擁有的舊東西能知道如何減少,將自己的物品縮減到最小的必要程度。二、Reuse(物盡其用):學會如何重複使用原有的東西,讓物品發揮最大的功用。三、Recycle(循環再造):重新定義自己生活的需求,換另一種方式將原有的物品再加以循環運用。四、Replace(替代使用):充分發揮創意,將日常可用的物品多加替代使用,不要一直追求購買新的東西等。以上是我們生活上最需遵守的環保原則,但要實行時卻常會產生一些內心的掙扎,尤其是對自己的人生具有意義的物品就很難取捨。作者認為「真正的問題,不是要丟掉什麼,而是決定要留下什麼……清點真正重要的,其餘皆可拋」,這就是「斷捨離」的概念。不過面對現今富足的生活環境,由於科技發達,生活用品千奇百樣,五花十色,常讓人沉溺在瞎拼購物的迷失中,很多人從百貨公司、賣場、購物中心買了很多以為會用到,卻總是丟在一邊的東西,而常常忘記買過且一直重複購買,不僅浪費也造成很多不必要的困擾。這是每個人都會有的現象,所以我們在買東西之前要把握一個原則,即「只買需要的東西」,在買之前就要想到短時間是否會用到,並且好好地分類收納好,在出門買東西前先確認家中存貨等。 之前,由於工作事務繁忙,常把自己生活中捨不得丟的東西存放在兩個大鐵櫃中,包括書、紀念品、衣物、日常用器具、禮品、個人工作資料用品及一些買了而沒拿來用的新東西。整理後,發現很多可用的物品,甚至應有盡有,一時間感覺到我是一個富有的平凡人,雖然不能與一些真正家財萬貫的人相比,但我的心裡感到相當富有滿足! 小時候家裡很窮,能吃上一頓飽飯就覺得此生足矣,因此拚命工作,想要過著更美好的生活,卻誤以為東西越多越好,如今覺得人生夠用就好!因為如果滿屋子堆滿物品,卻沒使用,只是浪費而已。我發現人都喜歡追求新的事物,以填滿自己的人生空間,但有時候只是物質上的滿足,卻沒想到心理上的充實,真正的富足人生是感謝自己擁有的人、事、物,並且能珍惜滋潤內心及細細品味的東西。 由這次疫情的肆虐,讓我深深體會到「生活簡單就好」,極簡就是富足,這也讓我學習改變自己的生活型態,重新定義自己的生活方式,調整生活節奏,忙碌一輩子,如今想做一個簡單、富足、快樂的老人!
-
想當年
「在愈來愈不像冬天的冬天裡,居然還能感受到十四度的低溫!」此話一出立馬被線上一眾好友嗤之以鼻。 「十四度叫低溫?你省省吧,想當年五度以下才叫低溫,那一個手腳趾長滿凍瘡,寒風刺骨、精神抖擻啊,衛生衣都得搭上兩層啊,衛生褲得選厚毛的,還有只露眼睛的套頭毛帽,有沒有?想當年啊……」。 想當年?當年還真好想。每個人都有許多的想當年,好像當年沒苦過的,就不算長大成人一樣。父母要放手孩子,讓他跨海上學、當兵、就業,然後不管有沒有功成名就,再繞一圈回來承歡膝下,當然,更多是不回來或回不來的;現在的孩子已不興對父母說:「世界那麼大,我想出去走走!」他們多數出走的理由只為了「自由」,但那股原以為堅毅無比的意志,卻可能消融在新兵訓練中心第一次眷探的號啕大哭中;一個百七、八十公分高的二十歲男子,抱著母親哭得像個孩子,正常情況下,同儕應抱以哄堂訕笑,奇怪的是大夥那會兒都選擇沉默,甚至心裡還會有點酸澀感,或許令更多人說不出口的是:「多幸福啊!」在那蔚藍如詩,暖陽似火的冬日裡,疲累、緊蹦一下子就被抽空了。 很多年以後,都不曾再有過當時的感覺,只道是人際係已猶如搶燈號過馬路的速度,多一瞬的回眸亦屬多餘,但人心到底是肉做的,沒深交不假,要說一點感情沒有,又有些自欺欺人。我們依然路見不平會憤慨,看人哀傷會同感不捨,這就是最起碼的感同身受,或許我們已經失去了大庭廣眾下號啕大哭的能力,但我們始終知道,心中最軟的那塊還是在的,只是羞於見人,甚至以層層的鎧甲示眾。 「好『酒』不見!」又一個蔚藍如詩,暖陽似火的午後,多年不見的「同梯仔」揚著手中的美酒扯喉嚨喊道,很難想像他就是當年那個號啕的大孩子。多少年過去了,頭也禿了、肚也凸了,唯一沒變的就是他的真性情;酒過三巡後,他還會唱著「零零後」都嫌幼稚的歌曲,還會因為一件小事傾訴得痛哭流涕,但也就是這麼一個可愛的兄弟讓人覺得汗顏!昏黃的燈光下,有那麼一縷清新的氣息,縈繞著凡塵俗世的點點滴滴。慶幸不管世界再怎麼變,依然有人是自己心目中的樣子,真誠、坦蕩、沒有包袱又無所畏懼。 年之更替如一年四季,不指望長命百歲,但求今朝共醉。台北街頭,微風裡飄散著微醺的氣息,一票中廣男子吹噓著當年的點滴,剎那間有位朋友說,「都過去了……」換來一陣的沉寂。又一人突然說道:「要我說,過不過去不重要,重點是我們還在,感情還在,情懷還在。」人生不就是一個拿起和放下的過程嗎?不因千斤重擔而不拿起,也不因輕如鴻毛而放下,取捨之間,唯心而已。「人來人去,一批又一批,留在心間的,始終有你。兄弟,好在有你啊!」 陽光透過枝間葉隙,漫出嬝嬝塵灰,青青草原上,一波波雜亂的人聲,伴著一群孩子追逐著一個個炫彩的泡泡,時空彷彿靜止在三十年前的那刻;一大片黑圓頭皮中,有那麼一顆泡著淚水的飯糰,一把總抹不淨的鼻涕,空氣中飄散著: 「阿母,我很好!同梯仔都很照顧我,汝免掛心,勿免煩惱……。」當年那個長不大的孩子,早有顆成熟的心。
-
奇花吐蕊綻新枝 —試評高中學生散文<月橘>
首屆「金門青少年文學獎」才剛剛落幕,卻是璀璨的金門文學新星躍起、新花吐蕊新氣象的開展之時。 個人何其有幸,能追隨林媽肴(林野)、楊筑君(牧羊女)、洪春柳博士、報導文學作家楊樹清等,共同擔任國小、國中、高中職組散文的決選評審,真的非常慶幸。 上述四位,都是散文的創作者與愛好者,就中又以甫獲本屆「浯島文學獎」首獎的牧羊女更受矚目,她把<家書>寫得絲絲入扣、扣緊四、五年級生的心弦,把在家鄉一對倚門而望的父母對兒女的思念,寫得盪氣迴腸、感人肺腑,讓讀者不自覺感動得潸然淚下。 其他三位,也都是炙手可熱大腕級的知名作家,請這些人把關,公信力是肯定是足夠的,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的決選是公開的,有興趣者可以到現場全程觀看,主辦單位很用心,但一不小心,卻成了評委的甜蜜負擔,我們都勇敢的接受挑戰了。 評完名次、大勢底定後,大家公推我撰寫高中職組講評,我欣然應命,以下就是我的感言: 此次賽事,高中職組雖然只有十一篇參賽,但總的來說,可說是「量少質精」,特別是榮獲首獎的<月橘>這篇,幾乎是全票通過,在五位委員中,它得三票第一、一票第二、一票第四,依票選規則,它在第一輪就已「過半數」了。 以下,是我對這篇作品的評價: 我覺得「花品」即「人品」,甚麼樣的人,喜歡甚麼樣的花,好像是天生與命定的。陶淵明愛菊、周敦頤愛蓮、林逋愛梅,而作者卻獨獨鍾情於月橘。 月橘,別稱「七里香」,它的別稱特多,但以七里香,最為人們所熟知;我覺得,作者在這篇作品裡所要表達的意象,不僅僅是祖孫兩人對月橘至老不渝的喜愛,更重要的是要彰顯越凋越開花—那種孤然挺立、桀傲不馴的靈魂。 所以,即使花謝了、葉凋了、枝枯了,祖孫仍然始終如一的愛著它、護著它,這種堅貞不二、愛物惜物之真情,投射在爺爺身上,自然就是一種讓人動容的「祖孫默契」,這種克服逆境、堅忍不拔的情操,是從月橘凋後重生來的啟示得來的,所以儘管爺爺他老人家已不在人世了,但作者仍無怨無悔、不離不棄的對他一往情深—「愛爺爺如往昔」,因為在作者的心目中,爺爺只是暫離,並不曾走遠。 我認為,本文之感人處在此,本文之主訴求亦在此,這是一篇可以深入討論的好文章,而錦繡文章本身,不僅耐讀,讀者酷愛,更是經得起檢驗的。 這樣的一篇優秀作品,我想即使是置諸成人作品裡,亦不遑多讓,不減其光華。 坦白說,我看到了琦君散文的影子,一種敬意油然而生。作者的<月橘>,是她和爺爺的共同記憶,一如琦君的懷舊文字,表現在《煙愁》、《桂花雨》、《三更有夢書當枕》這些傳世之作,我不曉得作者是否酷愛琦君,只覺得讀她的散文,彷彿進入琦君散文世界,陶醉在其風格與情懷裡。 更難得的是,我似乎又看到張秀亞、簡媜等名家的影子,但我不確知:作者是否曾涉獵過她們的作品? 如果她真的是這樣的一位「愛好者」,我真的要學歐陽修說:「吾當避此人出一頭地」,這絕對會是一位值得期待的文壇明日之星,我很樂於向大家推薦! 才能,是可學而能的;但天才,卻是與生俱來、可遇不可求的,我們多麼企盼女力的崛起,能劃亮浯島文學的夜空。 期待奇花吐蕊的豐收季,迎接新枝競綻的文學年,我是如此的期盼著!
-
思源集
二表哥張鎮樹,替他父親張洲源出版一本紀念冊《思源集》—「張洲源書法、雕刻作品集」。張洲源生於清光緒29年,大先父吳水籐一歲,他倆是表兄弟,小時我慣稱他為洲源伯,並常往他西門家跑,看他粧佛做漆線雕。他把茶色桐油漆揉成麵糰,搓成麵線般粗細長漆線,再把漆線盤龍盤鳳,粧在佛像身上。這個古老的漆線雕技藝,是早年來修城隍廟的大陸匠師傳授給他的,他再把這項漆線古藝,傳給他第三子張鎮森,民國57年三表哥鎮森獲得教育部頒贈民族藝術獎,「傳統工藝類—粧佛」的薪傳獎,父子並登錄在「台灣民俗文物辭典」。 洲源伯多才藝,自學有成,舉凡文學、書法、繪畫、佛像雕刻、南音無所不通,無所不精。早年常赴廈門,結識南普陀寺成宗法師,和法師談及海印寺沒有住持,成宗師便派他弟子釋式建,跟著先生渡海來金,那是在34年抗戰勝利後,式建師成為海印寺第五任住持,安溪人氏,青年出家,於南普陀寺受具足戒,初弘法於南洋。長鬚光儀,人稱美髯上人,經歷古寧頭大戰、八二三炮戰,蔣公數蒞太武山寺,與師清談合照。後來聽說被疑為匪諜,50年被弄死在禪房裏,前年山上的和尚帶我去那房,指著床邊地上說,就是躺在那地,和尚比我還年輕,也只是眾說紛紜的傳著! 式建師興念,要為海印寺塑造十八羅漢像,央請洲源伯幫忙。他帶著長子火炎,取水頭黑田土上山,長住半年之久完成羅漢製作。這是書上的說法我不太認同,所以表哥就不太高興。我花九年當義工,修了十八羅漢,又稍作粗淺考證,海印寺永曆15年,建成今天的規模,當時由盧若騰倡建,南明軍隊、人、財匯集金門,控制閩南,才有辦法蓋這座閩南式大廟,塑觀音、造羅漢,一起慶成,所以已有359的歷史了。文化局帶一位教授來我家,拿一塊羅漢身上黑土,謊稱600年,要她拿回台南的大學鑑定,一直沒有下文。只有百十年,太近的年代,透過科學的鑑定,是否可以還原正確的年代?泥塑十八羅漢,被埋在基座裏夯實,所以出土時有幾千塊碎塊,缺手、缺腳、缺六個頭,我重塑裝上。由碎塊研判,是有年代的東西,有不同層次黑土的修補痕,髹漆重粧多次。也許式建師曾邀洲源伯上山,修補並重新粧佛。十八羅漢身上還留有很精緻的漆線粧飾,很可能是洲源伯的手法,是值得記上一筆,我修補的過程有剝落一部分漆線,這是我無法保護,無法修復的地方,引以為憾! 書上看到洲源伯留下的行書作品〈禮運大同篇〉,50年寫的〈勸孝歌〉,18年寫的〈清平調〉,行書流暢靈動。〈金源利建材五金〉、〈金和興藥房〉店招書寫,58年替浯江書院寫的忠臣孝子、進士匾六塊,榜書壯闊工穩;他就在這一年過世,享年67,金門日報還刊出「痛失鄉賢」,附照西門公祭的場面,林雅火還贈送一幅他畫的洲源伯遺像。小時我父親彩繪玻璃,需要寫一個篆字,叫我拿一張小紙去洲源伯家求字,他隨手拿起粧佛彩墨之筆,一下就寫好給我,所以我剛讀小一就知道有篆(閩南語讀ㄊㄨㄢˇ),那時我早已開始寫「描紅」,也就愛上書法,一直到現在,眾體皆備,篆書更是我的專長,我還作篆刻! 洲源伯喜歡吟唱古詩自娛,曾任詩社社長。初從古龍頭勇仙學南管,因他詩文有根柢,很快就領悟貫通。與邱九如創城隍廟「金門南樂研究社」,常與廈門館閣交流。45年於魁星閣創「金門南樂社」,舉首任社長。我家店「炎蒸」是洲源伯手書的大字,小閣樓上書桌是我讀唐詩練字的地方,牆上掛一套南音樂器,幾位閣老常登樓,幾曲清音悠揚一室。洲源伯微胖的身軀,我喜歡聽他彈琵琶,鏗鏘有力,看他執板拍唱,聲腔雄厚。當時我是音樂白癡,幼志不在此,也就沒跟著學,晚近在「金門樂府」花我十幾年功夫,才學得一點南音的唱腔、彈撥。 素仰洲源伯多才多藝,見賢思齊,小時就有的孺慕之心,諸多想念,思源—思洲源伯!
-
番薯情、高粱酒
進儲藏室,經常是取酒,紅酒、威士忌,更多的是高粱。酒品繁多,與旅行箱擠在一起。多久沒用到旅行箱了?上回出國是到澳門、天津,大陸多久沒去了?而蔡政府上台後,我在彼岸的發稿量,漸趨減少,接近惰速狀態,加上新冠疫情攪局,大陸友人不只隔海也隔著病毒,以及人造的險崖。 九月收到杭州大學線上交流邀約,恍惚有隔世之感,大會決定跨越種種藩籬,運作線上交流,分成三個梯次進行,談作家與土地、土地與人民等。我訂的主題非常接地氣,「金門與世界的高粱酒」。不過,因為十一月到訪美術館,正值主辦單位企劃番薯專題,所以我談了兩種作物。 談土地太抽象,我把焦點放在作物,沒有這些作物,人們怎麼存活?十一月美術館現場,開了一壇陳年地瓜酒,縣長親自到場,穿蓑衣、戴斗笠,文史前輩黃振良介紹地瓜種類與特性,幾位老婦人拿刨刀製作地瓜籤,有人出主意要我試一下,我竟不敢。我應該沒有被刨刀割傷,但可能目睹誰曾被割傷,鮮血灑落地瓜籤,那一副景象,生機與殘酷並存,更近哀傷。刨刀的冷利帶著訕笑,但就讓它笑吧。 籌備發言稿期間,我整天聽李子恆的〈番薯情〉,他把地瓜、地瓜藤、地瓜奶逐一入詞,說地瓜也說人,精彩入神。本來要在交流會場,直播一曲,怕效果不好只好作罷。 杭州大學的研討題目,極有意思。土地是作家的根據地,作家回饋土地的方式,常透過新詩、小說、戲劇與散文等類型抒發,除了表現形式也有主題與關懷等議題,藉以深入核心,並與民眾互動、共鳴,後來的發言主題很多圍繞在社區營造。我說,金門正在展出番薯展,年底上陣的是高粱酒與金門食材,我鎖定高粱酒分享給大會。 年底展覽,邀約鄭愁予、古月、牧羊女、洪玉芬、許水富、張姿慧、林媽肴、楊樹清、翁翁、林文義等人作品,與高粱相關的酒詩就有不少。 鄭愁予〈飲酒金門行〉(節錄),「尋醉?到金門去!/邀飲明月……山海也同醉/醉得你形骸化入自然連影子也不見/聚飲?/到金門去!/主人慷慨群賢豪興/而戰地訂交以啥為憑/哈!飲高粱酒者方稱得/性情中人」。 許水富〈對酌〉(節錄),「我需要一瓶有年份的酒/老老的。像老朋友/像多年釀著執情真愛的情人/在秋聲預示的邊境。承接/點亮的唇語。蹣跚日子/慾望只要淺淺小酌/只要忘了忙中老/只要甘於棲身夢的巡戈迫進」。 我也貢獻一首〈白.酒〉(節錄),「釀酒。高粱、小麥/以及用麴火候,一起蒸餾/它們的純餘該是整數/酒糟與話/都柳岸花明/說不明白處,白於酒/為我愈說愈深時/杯底不飼金魚/乾杯,與肝相關/難怪直入肺腑/才知道醉意是禮物」。我並在即將結束直播時,拿出剛收到的振興酒,隔得老遠的學者、作家紛紛湊近,看看是哪一款高粱迷倒了我。 我說陳高酒香逼人,但振興酒卻嚐得出穀物香。金門經歷烽火因緣,有了高粱酒國寶,這是社區營造者傾其全力,所能孵育的、最美好的夢,但在金門,不僅費腦力,且是一個孤島的救贖。喝高粱多年,總是感謝胡璉將軍的多,而金門高粱酒能夠成為世界品牌,也必然是許多無名英雄的努力。 該敬一杯,給金門酒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