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大自然的能力
某天下午,我在海灘上散步,從沙子上走過去,約莫半個鐘頭,走回來時,才看到我原先走過的地方竟留下了那多足印,那麼深,那麼大。 我突然想到,這就是大自然的平復能力,一切自然生命的循環,原都是像沙灘上的足印,暫時印了上去,暫時停留,旋即又被時間之舌舔平了,這樣的循環,宇宙是沒問題的。可是像塑膠袋、酒瓶、玻璃碎片,大自然的能力似乎有限了,或許玻璃片,海水能隨著時間把它磨亮、舔平,讓你驚奇以為是翠玉、寶石,但塑膠袋呢?只能由它攤死在沙灘、腐爛。然而「人定勝天嗎?小小的土石流就能摧毀掉多棟的房子,小小的地震就能死多少人,人定勝天無非只是強詞奪理,事在人為,人類對地球做了破壞,地球一定奉還回來,凡是它消化不了的,它一定還給你。 人類雖是萬物之靈,也是萬惡之源,我們生在地球,活在大自然,既然是自己的生活環境,我們何不好好保護、珍惜,人類究竟應該以什麼樣的態度來跟大自然相處,愛惜大自然的資源,是人人都該做到的!
-
考試前後
考試真的是一個「顧人怨」的東西,上了國中幾乎每天都要考試,但是考試又大概分為兩種,就讓人稱「吳郭魚」的我為大家解釋。 大致上學生對考試這件事的熱忱度是在於父母會或不會成績單而定的。一般考試前,每個人就像坐不下來的猴子,定不下心讀書,不是打電腦,就是看電視,不然就是出去玩,反正大不了被罵而已,到了隔天,下課短暫的十分鐘,走過教室只看見幾隻小貓在教室裡翻著考試的科目,讀了幾遍,到了考試的那一堂課,老師發了考卷,大家看了一下,幾位同學A、B、C、D亂猜亂選,只應為沒有讀書而亂寫,這樣被打不會太不划算了嗎?考試後,老師氣沖沖的走到教室,結果好多人都嘗到了一盤又一盤的竹笱炒肉絲,但是段考的時候又和一般考試有著天壤之別。 段考前,每個人就像阿兵歌一樣守在自己的崗位上,大多的同學回家後放完書包,拿起課本一心一意只想考個好成績,緊張的前一刻,也就是那發考卷的前瞬間,每位同學把握那一秒,等到正式考試的時候,每個人卯足了全部的力氣和精神一題一題仔仔細細的看,絕對於有落網之魚,可能連敵方的一草一木都看的清清楚楚。雖然每個人都好努力與考試之神打仗,但是,有人幸運可以拿到「一根油條和兩個燒餅」,但是有的人也有可能抱了一顆「大鴨蛋」,但是考試後的學務處真的好像菜市場喔!擁擠的人潮,每個人都是要來了解自己的成績,不像平時考完試的學務處,只有幾位老師和幾位同學在討論事情而已,站在角落的我,已經看見老師的眼神已經在發火了,真是可怕!上課了,發著慘不忍睹的卷,等待漫長的那一堂課,終於,下課了,哇!鬆了一口氣,但是,放眼過去,那裡怎麼這麼多隻青蛙呢?原來是被老師罰了蛙跳,腿一定非常酸,觀世音菩薩求您千萬別讓我當青蛙,雖然人人叫我四眼田雞,但是,我要成為一隻不會蛙跳的青蛙。 各位,聽懂了我說的話嗎?考試前後的種種事件,雖然大家都覺得段考比較重要,因為父母會收到成績單,但是一般的考試並不會,所以對學生的感覺也不一樣。
-
總會想起
每個人的一生都會遭遇許多事,有些是過眼雲煙,倏忽即逝;有些是熱鐵烙膚,記憶長存。只要有一丁點兒沾上邊,總會想起。 每當夜深人靜,挑燈夜讀時,一陣陣寂寞感,總會無聲無息的出現在我身旁,這時,我總會想起奶奶常對我述說的事─村莊裡某家的女兒,從小要幫忙餵豬,她媽媽還跟她說女孩子念書要幹麻,好好幫忙家裡就夠了。她還是每天幫忙餵豬,等家人都休息了,才偷偷起床看書,沒因家人的不支持而放棄念書,終於讓她完成學業,當了老師,改變了生活環境。而奶奶有時也會在我身旁,小聲地告訴我:「好好用功讀書,等你書念好,還要你帶我出國玩呢!」每當我寂寞、無心繼續與書共度良宵時,總會想起奶奶對我說的話,奶奶的話,有很大的的魔力,總會讓我提起精神,感受到有一盞明燈,正指示著我正確的方向。有的時候,還會想起在校園中和同學、朋友嬉鬧時、用功時的場景,那一幕幕的影像,就好像電影般的放映著,在我孤單、身處寒冷的冬天時,給我一種夏日和煦的陽光般的溫暖,因為有這些回憶陪我,所以寂寞、孤單,總是來得快去得快。 有些事不一定要刻意地記憶,但它總會在你感到孤單、寂寞時,讓你不知不覺地想起,使你覺得溫暖,像指示燈般,在迷失的位置,指引出正確的方向。
-
圖書館就在你身邊
人的生活中處處都有無數的寶物,而圖書館就是一座大金山,因為裡面蘊藏著珍貴的智慧、知識。 我們的圖書館和教室是同一樓層,走幾步路就到了,要借書非常方便,因此常常看到裡面人山人海的,來來往往很熱鬧。圖書館的書很多,分類、規劃都很好,圖書館的大當家是那些方方正正、高高矮矮、胖胖瘦瘦的啞巴老師,他們雖然不能說話,但是卻可以讓我們得到課業上、日常生活上:::各方面的知識,可以使我們變得更聰明,反正多看書是有益無害的,看書也可以激發潛能,有不懂的地方也可以能在一夕之間就了解了,那種突然領悟的感覺是很有成就感的,有時候往往在那一剎那間事情就會突然改變,頭腦開竅,如果平常就有看書的好習慣,那日積月累,聚沙成塔的知識一定可以好好運用。 俗話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就是在說明圖書館的好處,現在圖書館竟然離我們那麼近,如果我們不能好好的利用,豈不是很可惜!借自己喜歡的書,對自己有幫助的書,除了可以在裡面閱讀也可以借回去在家中欣賞,這樣一點一滴的慢慢吸收,知識越豐富,人生越多彩多姿,可見世界上不是只有那些金銀財寶最珍貴,還有比這些物質東西更珍貴的寶物,總之,圖書館是一個不用藏寶圖就可以找到寶物的好地方。
-
小美人
我用舊鐵桶改裝成的瓢子,盛好二桶九分滿的水肥放在糞坑邊沿,順便在附近一株低矮的古榕樹上,折下二段連葉的小樹枝,擺放在水肥的上面,以免挑起時晃動,讓水肥溢出桶外,然後把扁擔穿過木桶頂端的麻繩。 「來,過來挑挑看。」 「你先挑到路旁,」她膽怯地,「萬一不小心掉進糞坑,那就糟了。」 「有什麼好糟的,大不了做一個臭人。」我笑著說。 「你才是臭人啦!」她不甘示弱地。 我俯下身,蹲了一個馬步,吃力地把二桶水肥挑起,然後放在路旁。 「來,輪到妳了。」 她學著我俯下身、蹲馬步,當扁擔橫在她的肩上時,雖然用盡力氣,卻始終沒有辦法把二桶水肥挑起來。惟恐她不小心把水肥打翻了,我趕緊走過去。 「算了、算了,還是我來。」我握住她肩上的扁擔,讓她站起來。 「是你不讓我挑的哦。」她故做失望狀。 「妳別逞強好不好?」我好氣又好笑,「妳儘管放心,我不會要妳跟我同姓。但如果有一天,妳嫁給姓陳的又不一樣了。」 「為什麼會不一樣?」她迷惑不解地看著我。 「因為妳必須冠夫姓,到時就是陳林玲了。」我說後,哈哈大笑,「這個名字叫起來,還蠻順口的。」 「你的想像力真豐富,」她白了我一眼,「天才兒童!」 「別忘了妳今天還有一個重大的任務。」我說著,挑起水肥。 「什麼任務?」她似乎已忘了。 「組長不是要妳來問問我老爸,是否同意我到台灣去嗎?」 「想不到你對小美人,竟是那麼的癡情。」 「它是我此生中第一個戀人,我是很認真的。」 「老實說,這種事我是無權干涉的,」她無奈地,「但有時候也必須接受別人的勸告,凡事不要剛愎自用。從側面上瞭解,多數人都不認同你這種愛法,主任笑說你實在太純潔了,好像沒見過女人似的,竟然想跟人家私奔!」 「他們不知道,小美人實在太可憐了,一旦屈服於命運,去嫁給她那位傻瓜表哥,這輩子的幸福就完蛋了。」
-
媽媽的背影
我們家的媽媽,每天早上送我們去上學後,還要忙著去上班,傍晚下班時,身體因為一天的工作已經累了,卻還要忙著為我們準備晚餐,填飽我們的肚子,晚上,也還要把一大堆的衣服拿去洗,有時弄到深夜才能去睡覺,早上很早就起床為我們打理一切,媽媽真辛苦。 每天看到媽媽一直忙個不停,一會兒忙這,一會兒忙那,看著她的背影從我眼前掠過,我心裡閃過一個念頭,媽媽又要去做什麼事情了呢?媽媽每日都要做很多家事,一天又一天,如此重複著,媽媽也就越來越蒼老了,看著媽媽的背影,想著她為我們做的事,我的眼淚不禁流了下來。 媽媽的背影一直存在我的心裡,媽媽真的很辛苦,我覺得全天下的媽媽都很偉大,她們為了子女的幸福,而付出了許多努力,我們應該跟她們說一聲:「媽媽,您辛苦了,謝謝您。」
-
春遊揚州詩意濃
而此廳特色就是擺設的圓桌是半圓合併,而裡頭的建築是圓柱、圓樑、圓椽,是主人回家團圓及宴客場所,取團圓團聚之意,案桌擺設著左瓶右鏡,如在擺個時鐘,為始終平靜之意,很講究很氣派的餐廳,弟妹阿芬今天剛好穿著復古類似客家式的唐裝,大家起哄和小弟坐在太師椅上來張照,還真有富貴人家老爺奶奶樣,再看的是清美堂,此廳有兩副聯,屏門橫匾上寫「清美堂」旁對聯「竹宜著雨松宜雪;花可參禪酒可仙」,另則為「傳家無別法非耕即讀;裕後有良圖惟勤與儉」。 來到防火巷,兩側是高牆大屋,牆體厚實,比一般防火巷寬敞,但比較特別的是和合牆和井邊靠牆的磚砌有半拱式,是防潮防塌,比較堅固,有錢人家想的方式也多,沒錢有磚砌就不得了,這大宅連檐口瓦頭滴及門窗格扇,皆以鹿為祿,地面為方磚,方磚下面的墊層為缽子翻過來底朝上,是為防潮及人走在地面上,腳落地無聲,怪不得一群人走過,不覺有腳步聲。 走到中路前進的主廳「漢學堂」,中間太師壁上掛著仿鄭板橋的竹石圖和對聯「咬定幾句有用書可忘飲食;養成數杆新生竹直似兒孫」,而兩邊抱柱為「三千余年上下古;一十七家文字奇」,從大廳擺飾看出這家黃姓主人雖是富商大賈,但有書香儒雅之風。 中路的中進後進都為主人居住場所,而西路為內眷生活之處,中進和後進為二層樓宅,稱為樓,西路的廳堂是黃家主人晚年清譽有佳,而名為「清頌堂」,此廳為揚州古民居中遺存最高敞的廳堂,廳內家具為八仙文飾古樸精緻,是黃氏家族聚會祭祀場所,也是堂會排戲的地方,建築用材相當考究有特色,抱柱楹聯「幾百年人家無非積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讀書」,可見主人對子女教育的重視。 過了庭院深深深幾許的西防火巷,真正進入園林的重點「四季疊石」,也就是園林假山,出西火巷可見一段有花窗的粉牆,下中開一個月門,門上石額刻有「園」,第一景是春景,由石筍、太湖石和修竹、桂花組成,以寸石生情之態狀出雨後春筍之意,以貼山、圍山、點石等手法構成一幅「百獸鬧春圖」,亦稱為「十二生肖鬧春圖」,以春耕牛的丑牛及寅虎的石形較大,在旁有「覓句廊」是園中舊有復道樓廊可繞園一周,為「晴則徑,雨則廊」,樓下廊柱為袁枚寫的「月映竹成千字;霜高梅孕一身花」,在花窗見動搖的竹影,最能感受袁枚為園寫下的注釋。
-
讀詩札記
徐奠盤先生(大陸)《石鐘山下老漁翁》詩,作於十年前,詩如下: 煙波萬頃古鄱陽,一葉扁舟一網魚。 親見六朝旗遞換,青山如舊水如初。 這是借江西湖口石鐘山「聆音台」傳說的老漁翁故事,所做的一首詩。是否係改革開放後,旅遊石鐘山時見景生情之作?不得而知。原故事是這樣的: 古時候,石鐘山北面有個窮苦的老漁翁;和孫女金仙相依為命,打漁度日,但破船破網,十網九空。某天,一網網到一口大箱子,以為是金銀寶貝。打開一看,裡面是個雙手反綁,傷痕累累,尚有氣息的青年男子。祖孫倆把他抬回破屋,救醒療傷。問他為何落得如此?他就是不說。傷好了,老漁翁要他回家,他執意要留下來代老漁翁打漁,以為報答。 說也奇怪,他跟金仙一出去,就網網不空。金仙好奇地問他,他神秘兮兮地把船搖到石鐘山下,坐在一塊大石頭上,教金仙唱了一隻打漁歌,並告誡她,只能在心裡唱,不能傳給別人,否則不靈。金仙學會後一試,果然打了滿網。金仙好想他不要走,他才說他是鄱陽龍王的三太子,只因看到一個老漁民打不到魚,被漁霸欺負,就做了那隻漁歌,教老漁民唱。老漁民就能打到很多魚,不再受漁霸欺負。事情被老龍王知道,大發雷霆,罵他是敗家子,又把他揍了一頓,還用箱子關他禁閉,幸而被金仙的祖父救起,為了不忍看老人家那麼辛苦,才把漁歌傳給金仙。說著,一陣狂浪撲來,捲走了三太子,金仙因想念他,就常去那塊石頭上,希望能再聽到三太子的聲音。金仙又教所有的漁民唱打漁歌,讓大家捕到更多魚。有一天,她坐過的石頭長了青告,人卻不知去向,這時,大家都想再聽到金仙的聲音,就把那塊石頭命名為「聆音台」。(摘自江西人民出版社《石鐘山的傳說》)。 神話歸神話,其中的「老漁民打不到魚,被漁霸欺負」,及三太子暗中助民,是這個神話的精神所在。詩中雖說老漁翁「親見六朝旗遞換」,那終是一句象徵詞。實際指涉的,應是民國以後統治過湖口的人,如蔣中正、日本軍、毛澤東、江 青、華國峰、胡耀邦等。詩中最耐人尋味的,是「青山如舊水如初」,所謂英雄、狗熊、終敵不過「滾滾長江東逝世」,只有千古江山,至今仍在冷眼看這盤世事殘棋。
-
(心情隨筆)恨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天演論,天擇說,不過是一柄以浮華為名的劍鞘,本質上是一片紅色單調的元素,構成的背景,在面具的笑臉下,心裡是如此的恨。 「虞兮虞兮奈若何?」外表的負擔已無法勝任,在那無礙的人皮下,滔天恨意,從海角捲來,拍打洶湧,久久無法平息。怒意如滔天之勢,席捲而來,怒髮衝冠三千丈,一切以殺的名義之下,不留活口。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貪、嗔、癡,無法頓悟的遺憾,看不破紅塵,終為所累,空懂又能如何,底線是不可知的,觸碰的結果,朝代的更迭,這一切都是人心。在著混濁的大染缸裡,又是多少罪惡的來源。 友情、愛情,又有誰懂,我亦不懂,玄武門事變後,又是一個太平盛世,在一片寧靜的夜晚後,往往來的是暴風雨。 「寧願我負天下人,也不願天下人負我。」執走牛刀,砍向為他們烹煮的家人,一陣爾虞我詐後,還不是給竄了。另一位在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丞相,換來的,只不過是阿斗的樂不思蜀。 我想笑啊,笑那世人多愚昧,我想哭啊,哀慟世上不公,我想恨啊,殺盡天下負心漢。佛經,聖經,法典,常說負面情緒是萬惡的淵藪,但佛也有火,耶穌不也審判了猶大,佛祖不也把惡人推向地域。 人們笑我太癡顛,我笑世人太瘋狂,但我相信世上,能會有真理,為那即將熄滅的聖火努力著。
-
淺斟低談東坡文
—各代文評雖有出入,但大體乃以真性情,反映社會現實的關懷為主流,呈現一種發抒情感、關懷生命、及士報國恩的精神。不管是漢魏各家的傳經事業、韓柳歐蘇的道德文章,程朱陸王的心性義理,到治亂興廢的世道人心皆應如此,這才是所謂有思想的偉大文學,這也才是遍觀中外文評之後應有的時序百年心。— 一、活水源頭唯思想 倡導建樹更應見林的人文思想,於一九四二年在芝加哥大學創立社會思想委員會的經濟史家乃孚曾言:「任何時代都需要少數具有原創能力的思想家,提出新的觀念來倡導學術,而這種新的觀念往往是來自新的問題,而新的問題的發現,又往往需要有橫跨科系的思想與閱歷的浸詠功力。(林毓生:思想與人物)此種具批評性的學術理論,博蘭霓曾引法國數學家朋加萊學術發現四階話:「準備、潛伏、豁然開朗、證明」來闡述,不無與王國為《人間詞話》中所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三種境界頗有匯通之處:(Michael Polanyi, Personal Knowledge,p,127) 即學風的拓展,必須要透過思想者不斷的自我論辯:一種具有批判性的論辯思想。作為中國國學主流:文學更應如此。且舉屈原、杜甫、曹雪芹為例,或拿杜斯妥也夫斯基、托爾斯基、湯瑪斯為例,最偉大的文學都來自於批判自省的思想;一種具有活水源頭的思想。 二、從意適便藉通論 有了上述初步認識後,再回看中國文評之論,就不致有閉門造車之憾。中國文學,足堪矜跨的,不僅是源遠流長,古今互通,新舊交流,從最古老的甲骨文、殷商文字、金石銘文,乃至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到新文學,不但是舖采摛文,體物寫志,更重要的是自先秦起就有源源不絕的文評,不談文起八代之衰的韓愈、鍾嶸的《詩品》,遠自孔子對詩經「思無邪」的定位,中國文學的評論傳統,不但是中國文學的活水源頭,更見證了中國文學的切中肯棨與反省。但正由於歷代評論者無不宏碩大椽,豈是寸筆所能量度矣! 故本文試以所謂大題小作的通論,專就宋代蘇軾的文評來研究,主要在避免議而不論;論而不中的缺失。當然,按理說,通論必須建立在許多專論研究基礎上,立說始能穩妥,但並不是說,必須要等到所有問題解決後才能寫通論,若如此,則通論永遠不能出現;但也並非說,我們對某一題旨相關問題全無所知,也可以寫通論。清末朱一新曾說;「考證需字字有來歷議論不必如此,而仍須有根據。考證須學,議論須識,合之乃善。」可謂本文之寫照。 三、文風當令西崑體 自宋太祖開國至英宗,乃北宋昇平盛世,約一百餘年,中原宴平,時尚奢華,歌坊酒肆林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序中即曾言道: 太平日久,人物繁阜。垂髫之童,但習鼓舞,斑白之老,不識干戈。時節相次,各有觀賞。燈宵月夕,雪際花時,乞巧登高,教池遊苑。舉目則青樓畫閣,繡戶珠簾。雕車競駐於天街,寶馬爭馳於御路。金翠耀目,羅綺飄香。新聲巧笑於柳陌花衢,按管調絃於茶坊酒肆,八荒爭湊,萬國咸通。 此期間文人,論生活,則偎紅倚翠,淺斟低唱;論作品,率花間餘緒,婉約清麗。在此環境下,文壇上產生了宗李商穩,以楊億、劉筠為代表,追求藻麗研華的「西崑詩體」。 楊億在《西崑酬唱集》序中,表示他們創作傾向:「因以歷覽遺編,研味前作,挹其芳澤,發於希幕,更迭唱合,相互切劘。」可見他們創作,只是為了更相唱合,不過是從前人作品,尤其是李商隱詩文中,採取一些華麗的辭藻,駢麗的技巧以裝飾自己的篇章而已。這種漠視現實內容,刻意追求形式華麗的文學主張,在當時四方獻符瑞,天子興禮文的大時代下,在宋初文壇,自然風靡一時。《神宗舊史》言:「國朝接唐五代末流,文章專以聲病對偶為工,剽剝故事,彫刻破碎,甚者若俳優之辭。如楊億,其學博矣,然其文藝不能自拔於流俗,反吹波助瀾,助其氣勢。」(《歐陽文忠公文集》附錄)宋初文風可見一斑。 四、大筆如椽鼓風雲 此種毫無生氣的文風,終引起有識之士的文學革命,反對晚唐、五代以來西崑體的華靡、險怪等不良文風,強調繼承李杜詩歌、韓柳古文的傳統,要求文學作品應當表達現實的內容,積極發揮社會教化作用。其中以歐陽修、梅堯臣、王安石、蘇軾等人為代表。諸家雖目的一致,但各家創作成就不同,理論也很不一。尤其在古文方面,雖同宗韓愈,但對於道的理解以及道與文的關係,各家均有出入。本文僅舉歐陽修之後,才思慧敏,為文如行雲流水的蘇軾來論。 蘇軾出身儒家、參雜道釋,使他在立身處世和觀察方面,較為開朗通達,而有時又表現出消極的傾向。理論上,他強調文學內容及社會作用的同時,亦應重視文學藝術的特徵,因文學本身有如金玉,自有定價。(《答謝民師書》)他的論點,固不同於庸腐的理學家,也不同於以治教政令為主的政治家;而較近於歐陽修,但又有其超越處。 在古文方面,反對艱深怪僻,提倡平易通達。倡言「辭達」,主張「文理自然,姿態橫生」對於「以艱深文淺陋」的楊雄,進行了批判。 在詩歌方面,他一面推尊杜甫,要求詩歌必須「有為而作」發揮「寓物托諷」之義;另一方面,他又讚賞陶淵明平淡閑適的詩境,仰慕魏晉詩人的高風絕塵,特別欣賞司空圖的《詩論》。而他自己作品的風格,主要近於李白的豪放。這應與他政治生命的變化,和儒佛老莊多方影響有關。其文論有四: 其一、有為而作。蘇軾論文,強調有為而作。對文學內容,要求切合實際,反對空談。所謂有為而作,要求文必中當世之過,以期「緣詩人之義,託事以諷,庶幾有捕於國。」(《蘇轍東坡先生墓誌銘》因此他不但反對無病呻吟、徒尚形式的華文,也反對理學家那些脫離現實的危言高論。有為而作的精神,在於內容充實,此充實來自於閱事觀物的體志。「山川之秀美風俗之樸陋,賢人君子之遺跡,與凡耳目之所接者,雜然有觸於中,而發於詠嘆。」(《南行前集敘》)他認為,作家必須接觸現實,從山川、風俗、遺跡以及耳目所及深入感受,才能充實內容。頗有太史公心目所及,文情赴之之風也。 其二、尚自然。蘇軾在文學方面,崇尚自然,反對雕琢。他自評其文說:「常行於所當行,止於所當止,如是而矣。」(《文說》)他的詩歌散文,在藝術技巧方面,確實表現出這樣的特徵。正因如此,他既反對雕鏤以靡的時文,也反對深迂怪僻的古文。在《上梅龍圖書》中說:「軾長於草野,不學時文,詞語甚樸,無所藻。同時,蘇軾對當時千篇一律、形式固定的程式文章,也表示鄙薄(見答王庠書)。所以對當時王安石企圖以自己思想去統一文壇,深表不滿,但他也稱讚王安石的文章。只是反對他那種好使人同的心態,認為將造成文壇的荒蕪,彌望都是黃茅白葦。 反映出蘇軾在文學方面,主張「橫看成領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自由學風。(《題西林壁》)而這文風,不無受到陶淵明「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由實入虛,即實即虛,超入玄境,以玄學體會自然,乃能表裡澄澈,一片空明,產生「余之無所往而不樂者,蓋遊於物之外也」的人生觀(《超然台記》)進而昇華至迴絕事塵的意境。 其三、辭達。在崇尚自然基礎上,蘇軾進一步闡揚古代關於辭達的理論,賦予新生命,他的思想,是針對孔子「辭達而已矣」來的。往昔對這句話,都是從尚質輕文的精神來看待,認為文辭但求通達,無須文采。 蘇軾卻認為能真正能達意的文辭,不是不需文,而是語言藝術的最高境界。世人把達意作為語言表達的初步階段,他卻認為是最高境界。所以他說:「辭至於能達,則文不可勝用矣。」(皆見《答王庠書、答謝民師書》他進一步認為要辭達,首先要繫風捕影,求物之妙,要求對客觀事物深刻的觀察,達到了然於心,形成文學中的意,再充分運用語言藝術功能,把這一準確、生動表達出來,達到了然於口與手的境界。 在此論點上,蘇軾論畫論詩,都是貴神似而輕形似的。蘇軾是文學家,又是書畫家,他理解詩歌書畫的共同特徵,故常把書畫和詩歌連在一起談,「少陵翰墨無形畫,韓幹丹青不語詩。」(《韓幹馬》)「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書摩詰藍田煙雨圖》)他鄙視徒具形式,強調以傳神寫意為貴,推崇「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李白詩)的藝境界,和他前所提及的「文理自然,姿態橫生」的精神是相通的。 (上)
-
小美人
「伯母,一點小意思,您千萬別客氣,況且,我吃的比你們多。」她興奮地說:「每次回到鄉下,跟著陳大哥到山上走動走動,精神感到相當愉快,飯量也特別大。」她把手臂一彎,「伯母,您看看,我不僅胖了,也結實了。」 「妳看看,」母親仔細地打量著,「讓妳這位千金小姐跟著上山下田去受苦,我實在不忍心啊!」 「伯母,我跟一般鄉下女孩沒有兩樣,別人能做的我也能。」她信心滿滿地說。 「多麼懂事的好孩子,」母親輕撫她的髮際,「將來誰能娶到妳,那是他祖上有德,上輩子修來的福份。」 「伯母,您過獎了,」她謙虛地,「我只是一個普通女孩啦!」 母親拍拍她的肩,難掩內心的喜悅,卻不屑地看了我一眼。我深知她對我的行為極端地不滿,我也沒有把小美人帶來拜望他們的勇氣,就讓林玲獨自在他們心目中,留下一個美好的印象吧。況且,小美人已讓他們留下一個惡劣的影像,倘若往後再如何地賢慧和孝順,也不能改變二位老人家根深蒂固的想法,這似乎也是我引以為憂的。 我挑著二個專門盛裝水肥的木桶,也是我們俗稱的「粗桶」,把林玲帶到村郊的露天廁所,除了有點故意外,也要考驗她「挑不動跟你同姓」的重話。坦白說,二桶水肥少說也有五六十斤,加上山路難行,男人挑來都感到有點吃力,遑論是一個嬌滴滴的千金大小姐。 來到糞坑旁,她已承受不了水肥的臭滋味,用手帕把鼻子摀得緊緊的。 「把摀住鼻子的手放下。」我故意說。 她皺了一下鼻子,不敢講話,面向右邊,不敢面對糞坑裡的水肥。
-
春遊揚州詩意濃
為了下午得趕至南京,一上萬福樓三樓的包廂內,菜已上桌,所以半個小時就解決了中餐,隨即至園,雖然梅花嶺有史可法的史蹟、揚州八怪紀念館都在附近,卻都不是我們的旅遊參觀路線。 剛吃飽又是中午時刻,大家精神似乎不很振作,但小朱還是很盡職的介紹帶大家參觀,當小朱說園與北京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和蘇州拙政園並稱中國四大名園,我有點質疑,頤和園和避暑山莊是皇家園林,而拙政園雖是私家園林,但面積不小,光個園中園就有十八點五畝,而景猶如山水長廊,最主要是以前參觀蘇州時,是把留園與拙政園並列,而今說是園,想必有它的原因與特色。 園的像竹葉,就知此園以竹取勝,園占地二點三頃,園中竹三分之一,石居三分之一,人居三分之一,由北大門進入迎面而來就是竹園,各種不同的竹有龜甲竹、斑竹、大明竹、孝順竹、方竹、羅漢竹等好多不同品種的竹,多采多姿風情萬種,怕遊人亂折竹葉,特寫標示語「竹影多姿手下留情」,土山竹林裡建有一亭,取名「竹裏館」,意為人在亭中休憩彈琴,恍如王維詩「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的禪境,另有映碧水榭及步芳亭,我們走的是另一條曲徑通幽,上寫著「竹西佳處」其實是條兩旁種植著桂花的小巷,八月桂花開,定是桂花香滿深巷,走進是長樓後的月洞門上的門楣寫著「息塵」,是整個園林的住宅區。 傳說中園鼎盛時期的住宅,分別以福、祿、壽、財、喜為主題,五路豪宅次第開,原有房間二百多間,現只有三進,我們穿過了叢書樓,先參觀東路建築,因從後門進,首入眼簾為廚房,大伙兒開玩笑,廚房比我們的房間客廳大,楠木廳就知廳樑取材為楠木,從屏門的楹聯「飲量豈止于醉,雅杯乃游乎仙」,而立柱上的聯「家余風月四時樂;大羹有味是讀書」,就知是主人的餐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