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鬆學英語
-
輕鬆學英語‧英語輕鬆學 跟戰爭有關的英文
雖然生長在戰地金門的我們對於戰爭的殘酷要比其他地方的人來得感受更為深刻,畢竟,我們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是在戰火荼毒下求生的。我一直以為戰爭是上一代的事情,往後應該不會再遇到,每次經過村落,看到被砲彈打壞的屋舍,我都覺得很心酸,我以為走過「傳統戰爭」"conventional war",這個世界會感受到戰爭的殘酷與造成的傷害,直到最近,俄羅斯(Russia)攻打烏克蘭(Ukraine),才發現,戰爭其實並不會完全消失。今天就跟一下時事,來跟大家聊聊跟戰爭有關的英文。 戰爭的英文是"war",當用到這個字眼,就是指兩國間的正式開戰,我們知道最大規模的那種,像是「世界大戰」就是"World War"。 如果兩國之間本來就局勢很緊張,可能動不動就會擦槍走火,那麼兩國會常常會「備戰」"prepare for war",不過,現在畢竟比較文明一點,如果動不動就打仗,會受到譴責,所以,國與國之間如果真的要打仗是不會偷偷來的,通常都會做一個正式「宣戰」的動作,用英文來表示就是"declare war",跟你講完「我要打你囉!給我等著。」然後就會如期「發動戰爭」"launch war",但是,就如同大家知道的「俄羅斯沒有對烏克蘭宣戰」"Russia didn't declare war against Ukraine." 在他們的說法裡是以正義之師出兵的。關心新聞報導的讀者都知道俄羅斯總統普丁在2月21日,藉承認烏克蘭境內親俄分離主義分子占領的東部頓內次克、盧甘斯克兩省為主權獨立共和國並與之建交,隨之下令俄軍進入當地維和,並宣稱會拿下整個烏克蘭(laid claim to all of Ukraine)。俄羅斯軍隊在烏克蘭「邊境」"border"做好最後部署後,烏克蘭也宣布全國進入緊急狀態,以應對俄羅斯「入侵」"invade"。接著就是我們看到的「戰爭爆發」"outbreak of war",兩國「開打」"flight",打到現在,「兩個國家所面臨的極大挑戰就是降低核子戰爭的風險。」"The great challenge facing both countries was that of reducing the risk of nuclear war."整個「俄歐危機」"Russia-Ukraine crisis"已經不再是簡單的兩個國家民族的問題了,整個歐洲,甚至全世界都在關注後續。 戰爭這種東西,打「贏」了就"win",打「輸」了就"lose",就跟打架差不多,只是打架不會先說再打,通常都是打了再說。講到輸贏,這真的是說不準的。小蝦米有時候可以贏大鯨魚,穩贏的局勢也可能被逆轉,所以,「你會贏一點,也會輸一點。」才是常態,"you win some, you lose some."就是大家就很常聽到的「勝敗乃兵家常事」,這用來安慰或者是鼓勵別人不要對結果太介意,比如說,家裡的小朋友要去比賽,每天很認真練習,卻沒有得到名次,他可能會很難過地說,「我盡力了,但還是輸了。」"I tried my best, but still lost the game."這時候,我們就可以安慰他,「別灰心,勝敗乃兵家常事。」"Don't lose heart. You win some, you lose some." 不過,我們也知道這種大戰爭是不可能只打一次就結束的,甚至可能打了幾百次都還沒完。不用講太遠的地方,就像我們以前也有什麼黃花崗之役、盧溝橋之戰、古寧頭大捷的等等。這種大戰爭裡的小「戰役」就稱為"battles"。有沒有覺得這個字很熟悉?如果喜歡街舞的朋友,就可能會常聽到"battle"這個字,就是「尬」一場(舞)的意思。局勢有時候很微妙,贏了小戰役,不一定就穩贏大戰爭,贏了大戰爭,也可能輸了小戰役,當聽到人家說"lose the battle but win the war",意思是「輸了戰役卻贏了戰爭」(輸了小的,贏了大的),而反過來的 "win the battle but lose the war" 意思則是「贏了戰役卻輸了戰爭」(贏了小的,輸了大的),所以如果夥伴在小比賽中過關斬將,開始看輕對手或者是掉以輕心,那我們就可以適時地告訴他,「別太得意忘形喔!你不會想要打了場勝仗卻輸掉整場戰爭的。」"Don't get carried away. You don't want to win the battle but lose the war."的確,驕兵必敗,有時候越處在贏面越要謹慎。 人家常說,人生無常,「有得有失」,"You win some, you lose some."所以對結果應該要平常心看待,畢竟,「我不可能一直贏。人生就是這樣。」"We can't win them all. That's how life is."但是我們又不可能永遠一帆風順,有時候我們不惹事,事也會來找我們,所以要「選擇你的戰役」"choose your battles", 畢竟資源、能力、時間都有限,既然要打,也要打得有意義,最好還可以打贏,誰都不想要「打一場硬戰」"fight an uphill battle"甚至是"fight a losing battle"「 打一場無望取勝的仗」,對吧!人生不一定都是順遂的。「你不可能全贏」"you can't win them all."正因為我們不可能凡事都成功,所以怎麼去看待生命中發生的一切,就很考驗智慧。很多人面對人生當中不得不拼命努力對抗的事情,會有很大的無力感,可能會覺得「不論我多努力嘗試,我還是覺得自己在打一場沒有勝算的仗。」"No matter how hard I try, I still feel I'm fighting a losing battle."如果選擇對抗到底,哪就要轉換心態,如果可以不要,那也不必執著。所以選擇戰役很重要,這個片語也可以用"pick your battles"來替代,可以用來勸人家三思,「不要隨便跟別人起衝突」。 雖然與「戰爭」"war"來比較,「戰役」"battle"是相對比較小的,但是還是算很大的喔!除了大型的戰爭、戰役之外,英文中用來表示更小型的軍事對抗的單字還有"fighting"跟"combat",這兩個字是指「戰鬥」或者只是用來表示衝突的"clash"、"conflict"或 "skirmish",看狀況運用。像北山洋樓的彈痕累累,當初古寧頭戰爭「慘烈戰鬥的痕跡處處可見。」"The evidence of intense fighting could be seen everywhere."不管國家間的決策為何,兩國交戰一定有死傷,甚至經濟會受到重挫。代價真的太大了。哎!國民都是無辜的,希望這個世界不要再有戰爭,World peace!
-
輕鬆學英語‧英語輕鬆學 怎麼說辛苦才不辛苦
從小學英語到現在,認真覺得語言是一輩子的功課啊!畢竟我們不是土生土長的美國人,在語言的表達上總是不夠道地,就算字正腔圓,也很容易被聽出來並不是一個"native speaker"(講母語的人 / 土生土長說該國語言的人)。所以,之所以想寫<<輕鬆說英語>>的起心動念在於:第一,我希望大家學英文可以抱著輕鬆的心態,再來就是希望可以給大家一些「課本以外」,真正在生活中的用語。認真說,英文真的是在所有語言中非常「親民好學」的語種了。有時候會覺得辛苦是因為每個字都聽得懂,但是怎麼意思跟自己想的不一樣,或者是,有時候想要表達的東西,一時間找不到一個最恰當的表達,所以覺得很辛苦,其實,英文的表達真的比我們想像的簡單很多,讓我們一起來輕鬆學英文吧! 今天,麋鹿兒想要跟大家聊聊「辛苦」這個中文語詞,因為那天有一位朋友問我,「辛苦了!」怎麼說,因為他想要跟外國朋友說,「辛苦了!」突然想不出來要怎麼表達,結果就卡在喉嚨裡,什麼都沒有說。這提醒了,我很多人對「辛苦」這兩個字的表達其實有點障礙,原因是出自於「辛苦」這兩個字並不是只有一種含義,基本上,大概會有以下幾種不同的情況:包括,想要對於幫自己的人表示「辛苦(你)了」,對方面對環境困難,不管是生活很累或者是心很累,你想要跟對方說「你好辛苦」,或者是想要暗示這件事情很難、不簡單,可能會「很辛苦」,還是想要具體說明究竟為什麼而很辛苦等。因此同樣的「辛苦」會因為語境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表達。 我們來想像一個情境,家中的爸爸平常工作很「辛苦」,最近心情很不好,因為老闆有件可能會很「辛苦」的任務,可能會落在自己的頭上,他研究完之後發現「真的很辛苦」,所以,你看他那樣很想跟他說,爸爸你「辛苦」了!這一大段情節裡面有好幾個「辛苦」,中文看起來都一樣,其實,用英文表達起來卻大不相同。像是最近疫情造成的生活不穩定,如果朋友跟我們說最近生活很累,說真的我們除了聽他抱怨,我們也只能說,「你辛苦了!」這時,我們可以用"Dang. Oh…man."來表示心中的感同身受。這裡的"dang"是"damn"的委婉語,意思跟"damn" (接近髒話等級的用語) 一樣是指「糟透了」、「可惡」等等,這是個用來咒罵的通用詞,當我們不想直接罵出髒話"damn" 時,就會以"dang" 來取代,但其實有時也可以用來表示讚嘆!還是要看情況啦!如果對方說了一大堆之後,我們想要附和對方,「靠!這樣很辛苦捏!」就可以說"Dang! That sucks!"如果要再強調我們深深的同情,還可以加上一句"I am sorry, man."這裡的"sorry"不是「抱歉」,因為對方的辛苦又不是我們造成的,這樣是表示「遺憾」的意思,也就是,「聽到這個消息我很難過」。當然,如果對方是女生的話麻煩自動切換成"I am sorry, girl."或者"Poor girl."也可以讓人家感受到你的心疼。 好啦!假設這名跟我們訴苦的朋友是A,後來共同朋友B跟我們打聽A的近況,我們想簡單地說,「他最近很辛苦。」用英文來表示就是"He's been having a very hard time (at work) lately."這邊的"have a hard time"可以用來表示「做某件事很困難」但要注意,這「某事」如果是個動作,我們會用動名詞來表示,比如說,我想要表達「如果你覺得用英文跟外國人溝通很困難,那就多學點。」用英文說就是"Learn more if you are having a hard time communicating with foreigners."另外順便補充一個,因為"hard"在這個片語裡不是「硬的」,是「困難的」,所以"a hard time"是「一段艱難的時光」。既然如此,那麼"give某人a hard time"就是「不讓某人好過的意思」,比如說,我的老闆很"picky"「吹毛求疵」,而且愛找麻煩,「即便我在工作上犯了一個小錯誤,她都不會讓我好過。」用英文來說就是"If I made even a small mistake with my work,she would give me a hard time."接著我們來看,如果說,大傢伙興致勃勃地想要去參加一場接力賽,然後平常不運動的傢伙想要湊一腳,這時,我們想要善意且溫柔地提醒他三思,就可以跟他說,"Just so you know, it's gonna be really hard."「你知道的,真的有點辛苦。」言下之意是"It's not going to be easy."「這不可能是件容易的事,你可要考慮清楚。」看到這裡我們就知道"hard"一個字可以搞定那種「很難、不容易」的情況。(例句中的"gonna"是"going to"的意思) 最後,當有人幫我們做了件事,而且是件很麻煩的事,像是修電腦這類的。舉例來說,對於3C用品來說,早期普遍女生比較弱,出了問題只會重開機,我承認這一點我也是天殘,只能麻煩別人,像上次「我的電腦壞了」"My computer was broken.",我朋友來幫我看,光是搞定電腦就花了兩個小時,對於「他花了兩個小時修我的電腦」"He spent 2 hours fixing my computer. "這件事我感到很抱歉,於是我想跟他說「你辛苦了!」這時候我會說,"I really appreciate you do this for me."或者是"I just want you to know that I really appreciate this."來表示「我很謝謝你為我做的一切」,不是要說「你辛苦了!」,怎麼會是「感激」"appreciate"?因為「你辛苦了!」這句話,不是要形容對方的辛苦指數,而有種對於"I know it's hard for you, but you still want to help me."的感謝。在表達「感謝」的動詞當中,"appreciate"算是一個比較正式一點的用字,我們當然也可以簡單地說"Thank you so much for doing this for me." 最後小結一下,對於「辛苦」:想要表達同情就用"Dang. Oh…man.",想要說明辛苦的內容就用"have a hard time …",想要暗示很難就用" It's gonna be really hard.",想要表達感恩與不好意思造成人家的麻煩,就用" I appreciate you for…"麋鹿兒這麼清楚地講完了「辛苦」,大家下次想要跟人家說「辛苦了」,或者是「好辛苦」就應該比較不辛苦了吧!哈哈哈!
-
輕鬆學英語‧英語輕鬆學 尾牙與年終(下)
一般正常公司行號或者是在軍公教服務的人,完整工作完一年之後,多數是拿到一個月或者一個半月的年終獎金。所以,「我拿到1個月的年終獎金。」用英文來表達就是"I got a year-end bonus that is worth ten months' pay."。除了年終獎金以外,像「年度分紅」"annual bonus"也是年終獎金的一種。有很多工作雖然表面上年終領得沒人家多,但是各式各樣的非薪資金錢收入是多的。例如,前面我們提到的「股票的股利」"dividend"、業務員的「分紅」或者「抽傭」"commission",而這些都可以歸類為「獎金」"bonus"。有時候,「高階主管的獎金常比他們年度薪資的總額更高。」"Executives often receive bonus that's over 100% of their annual salary."聰明的大家一定發現了這中間的奧妙。所以,當我們一開始要找工作的時候,就不能只在薪水的數字上琢磨,還要多注意公司提供的福利有哪些才是。 講到這裡,我們先來聊聊「薪資」,也就是我們工作所換來的報償。在英文中的「薪資」有很多說法。第一種是最常見的"pay"(支付)。由"pay"這個字也延伸出了很多相關的單字,比如說"payday"(發薪日)、"payroll"(薪資單)以及"paycheck"(薪資支票)等常用的用法。雖然"pay"是相當口語的用法,說真的,不太正式,但也是所有薪資中最常見的用法。如果一時想不起「薪水是多少?」怎麼說,(不管是想問「你會付我多少薪資?」或者是「我會收到多少薪資?」)都可以簡單地用一句,"What's the pay?"來解決。此外,我們也經常用「收入」"income"來概括一切進到我們帳戶或口袋中的錢。相較於"pay","income"這個字是比較正式的,通常,我們會在填寫文件的時候看到他,比如說,「我們需要在這份信用卡申請書上申報我們的年度收入。」"We need to report our annual income on our credit card applications." 而薪水依照的收入形式主要分為"wage"與"salary"兩種。者兩個字都翻成「薪水」,很多人搞不清楚差別。其實也不難區分,這兩者間最主要的差異是在工作的「持續性」。我們先來看"salary"這個字。由於"salary"這個字的起源是「羅馬士兵的薪資」,而當時他們正是以"salt"(鹽)來作為貨幣使用的,也就是鹽巴可以當錢用。所以留下了「sal-」的字根。(雖然我明白鹽在古早時期是很貴重的東西,但是我一直不解的是,如果鹽融掉了,那不就白忙ㄌ了?)言歸正傳,從那之後,任何「時間到了就會發放的薪資」都可以被稱為"salary"。而"wage"這個字則是指「有做就有,沒做就沒有的工作薪額」。在國外,這類型的薪水,通常是指以時薪或週薪來計價的工作。我們可以明顯發現是領"wage"的工作時間是比「月」的循環要來得更短的。"wage"最短可以用「時薪」"hourly rate"來計算,也正是因為這一點,所以,既然已經是薪資計算的時間上最短單位了,所以也就成為了「最低工資」的說法。 麋鹿兒要提醒大家,千萬不要看不起領"wage"的人喔!因為很有趣的一點是,在國外,有很多一般人認為是高薪工作的職業,其實都是以時薪來計價的。比如說,「大部分的律師都是以時薪計價的。」"Most lawyers charge at an hourly rate."雖然不是一秒鐘幾十萬上下,但是厲害的律師收的"rate"(時薪)要遠比一般人辛苦工作上一天甚至數天還要高。不過,我們回到地球表面來看,對一般上班族來說,領多少薪水真的很重要,但是,就像前面說到的,如果我們要找工作,不能只看老闆的月薪或時薪付我們多少,一定要全面考量整體的薪酬方案才是。 有些比較具有規模的公司會列出清楚的「薪酬方案」"compensation plan",如果沒有,也要問一下,「薪酬方案大概長什麼樣子?」"What's the compensationpackage like?"為什麼「薪酬方案」會用到"package"(包裹)這個字?這是因為「薪酬方案通常涵蓋工資、薪水、福利、與其他相關好處。」"A compensation plan often encompasses wages, salaries, benefits, and all other perks."也就是說,整個是「薪資」"salary"、「福利」""和「剩下所有好處」"perk"的「套裝補償」(compensation)方案」。眼尖的讀者可能有注意到我用了不一樣的說法,沒錯,因為角色地位的不同,對於「薪資方案」的用語會有差異。其實,簡單地說,每個人都要有自己的"compensation package",而公司則要有完善的"compensation plan"。想想,如果僱傭雙方都沒有想法,也沒有薪資條件的腹案,那要怎麼談?我們希望領越多越好,公司希望付越少越好,大家都要有個「價」才行。 而每個人的需求也不一樣,所以,除了「薪資」"salary"外的「福利」"benefits"與「其他好處」"perks"就是很多公司招攬人才的秘招。一般我們最常見的福利有「公司旅遊(自強活動)」"company trip"以及「勞工保險」"laborinsurance"和「健康保險」"health insurance"等,當然也可以提出我們的需求,老闆如果願意,那就皆大歡喜。不過,綜合所有的福利來看,最受歡迎的還是各種年終分紅啦!在這裡,麋鹿兒先預祝大家年終領多多囉!順便再提醒大家一下,羊毛出在羊身上,年終考績既然是以薪水為給付的標準,那麼平常是不是努力工作,爭取加薪,連帶就可以拉高年終的數字呢?對!所以,再來看一下「加薪」怎麼說吧! 前面我們有講到「薪水」最簡單的說法是"pay",所以,「加薪」就是"raise the pay"也可以簡單用"get a raise"來說。"raise"是「提升」的意思,所以「升職(職位的提升)」也是可以簡單用這個字表達。「為了獲得加薪,我們一直努力工作。」"We are working hard in order to get a raise."但考核不過,會被「減薪」。老闆減某人的薪水就是"cut 某人的pay",這年頭千萬別亂喊「如果我在公司被減薪,我就要辭職。」"If I get pay cut at my company, I'm going to quit."就算想要FIRE掉老闆,怎樣也要先撐到領年終喔!
-
輕鬆學英語‧英語輕鬆學 尾牙與年終 (中)
講到抽獎,真的是幾家歡樂幾家愁。不管是靠實力還是靠運氣,只要是「得到獎項」,就是"win"「贏」來的。像是有人運氣超好,抽什麼中什麼,有的人就是永遠的陪坐。「去年我同學得到摸彩的最大獎,韓國來回機票。」"My classmate won the grand prize in our raffle last year, which is a round-trip ticket to Korea."「今年他又中了一台BMW!」"He won a BMW this year!"另一位同學就沒有這麼幸運了,「去年他在摸彩的時候抽到了一個小獎品。」"He won a small prize in the raffle last year."他跟我說,今年因為疫情的關係,所以為了鼓舞士氣,「今年尾牙不僅有抽獎活動,而且會有更多大獎。」"There will be raffles in the Wei-ya this year with more grand prizes."結果,今年更慘,「他在尾牙中得到了一張感謝狀。」"He got a certificate in the year-end party."我剛聽到的時候,真的是浮現了有種想要幫他默哀三分鐘的衝動。 不過,誠實說,我覺得在這種嚴峻的時機,能接到感謝狀其實是該要慶幸的。前面麋鹿兒提到了「傳統上,尾牙餐宴中會有一盤帶有雞頭的雞肉。」"Traditionally, at the year-end banquet, a chicken dish along with the chicken head would be served."而「雞頭被用來做為一種暗示,坐在雞頭前的員工將可能被解僱。」"The chicken head was used as a hint that the employee sitting right in front of it might be dismissed."現在時機不好,被解僱的員工也很多,要找一大盤雞頭有點困難(想到那個畫面,有點微妙)。據我所知,在我同學的公司中「到目前為止有20位員工被解僱。」"20 people have been dismissed so far this year."所以,他還有拿到感謝狀,就真的謝天謝地了!真的不要哭,是值得感謝的啦! 伴隨尾牙而來的好康,不是只有獎品而已,正所謂,「有錢沒錢,領個年終好過年」,年終獎金才是大家望眼欲穿的那個正主兒。像是今年有一則消息說長榮海運的高管領了百萬年終,真是羨煞一堆人。「我一想到有那麼一大筆獎金,口水都流出來了。」"I licked my chops when I thought of that huge bonus." 這「年終分紅」、「薪水」誰不想要,可以不辦尾牙,可不能不發年終。今天麋鹿兒當然要接著來分享一下年終獎金、紅利以及薪酬方案的英文表達。 那天剛好遇到同學,聊了一下,他跟我說,「我們公司今年獲利很多,所以我猜我們的分紅會很優渥。」"Our company made a huge profit this year, so I guess our dividends are going to be pretty high."身為沒有年終的自由工作者羨慕到眼睛都快要出油。分紅的「分」是指「分享」,「紅」指的就是「紅利」。這裡講到的「分紅」是"dividend",這是個經濟學上的名詞,是「股利」或「股息」的意思。「因為疫情的緣故,許多公司今年能用來分紅的基金變少了。」"Due to the pandemic, many companies have less funds to distribute as dividends this year."所以員工獲股東能拿到手的紅利也跟著縮水了。 而我們講的「年終獎金」,也是一種「紅利」,用的是"bonus"這個字。說真的,這是個一定要認識的好字啊!因為這個字在口頭上指的是「額外給予的東西」或者是「額外的好處」,比如說,網購的回饋金、獎金、分紅、額外津貼、特別補助等等,通常,是一種「意外的禮物」與「奉送品」,所以任何「額外的收穫」,甚至是「額外令人高興的事情」都可以用"bonus"來形容。很多人在網購的時候,都要比來比去,第一個一定是問,「應得的紅利算出來是多少?」"What does the share of the bonus work out at?"一般的年終獎金就是一種因為辛苦工作而得到除了薪水之外的額外收穫,可能有些公司是用配股的方式來獎勵員工,但是大多數的公司都是用現金來作為「年終獎金」"Year-end bonus"。顧名思義,「年終獎金」的英文就是「年末」"year-end"加上「獎金」"bonus"形成的,很簡單吧!話說,過年長輩十大必問的問題之一就是,「你今年拿到多少年終獎金?」"How much year-end bonus did you get this year?" 原則上,「公司的每一位員工都會領到年終獎金。」"Every employee of the company will receive a year-end bonus."至於拿到多少,那就大家各憑本事了。因為年終獎金發放的金額數目是看個人的績效考核而定的。所謂的「績效考核」其實就是去評比一個人工作的成果,也就是一種員工「表現(performance)的評比(evaluation)」。所以,「績效考核」用英文來說,就是"performance evaluation"。比如說,我同學不僅年終獎金領得多,過年尾牙中大獎,而且「他今年在績效考核表現不錯,所以他升職了。」用英文來說就是,"He did well on his performance evaluation this year, so he got a raise."順帶一提,英文中的「升職」可以是"raise"或者"promotion"。另外,我們也可以用"performance review"或者是"annual review"來表達「績效考核」意思。這邊的"review"請千萬不可以解釋為「複習」,這個字也同樣是「查核」或「考核」的意思。考核好上天堂,考核不好那就真的GG了。如果真的表現很差,那可能會被「資遣」"layoff",這時候就不是領年終,而是領「遣散費」"severance pay"了。
-
輕鬆學英語‧英語輕鬆學 尾牙與年終 (上)
每到農曆新年的前夕,幾乎全台的公司都會舉辦尾牙餐會。老闆除了犒賞員工的辛勞之外,還會舉辦抽獎活動,但是傳統上,大家碰到尾牙除了興奮,也都難免會緊張一下,就怕端上來的雞頭會對著自己微笑(現在年輕人不知道還知不知道雞頭梗),那明年就沒有工作了。現在由於疫情十分嚴峻,說沒工作就沒工作了,所以一到年末,大家難免提心吊膽。話說麋鹿兒決定當「自由工作者」"free-lancer"之後,就已經不再是公司編制內的員工,所以,都已經快忘記尾牙餐會這件事了。前不久受邀參加朋友公司的尾牙餐會,才想說可以去同樂一下,感受很久沒有的尾牙氣氛,沒想到因為「疫情」"pandemic"又拉緊報,所以這場大型尾牙餐會活動也就跟著取消了。 我想很多公司的尾牙餐會也一樣因為疫情而受到影響或調整。我在想鴻海那樣的大公司,搞不好得辦個全球線上尾牙活動。雖然今年的尾牙可能沒有辦法像往常一樣熱鬧,甚至也辦不了。不過,不管怎樣,讓我們先來看看跟「尾牙」有關的英文要怎麼說。 要說「尾牙」是東方文化所專屬的,一點也不為過。簡單來說,尾牙是由老闆請員工吃一頓飯,以對員工這一年的付出表達感謝之情的一個活動。不過因為西方國家沒有這種傳統,所以,其實在英文裡並沒有一個完全精準表達「尾牙」的字。一般來說,比較常見用來傳達類似意思的是"year-end"這個字,這個字中文的意思是「年終」或「年末」。由於尾牙的形式與內容不盡相同,所以,"year-end"後面所接的用字也會有不同選擇喔!比如說,我們將"year-end"後面加上「大餐」"feast"這個字"變成"year-end feast",來表示「尾牙餐會」,如果在尾牙上還會有活動的安排,那這種就是"year-end party"「年末派對」。如果這尾牙餐會是屬於晚宴性質的,那就是"year-end banquet"。說真的,由於尾牙這種傳統由來已久,現在外國人都非常習慣中國人開的公司會有尾牙,甚至直接跟他們說"Wei-Ya"(尾牙的國語發音)也會通喔! "A Wei-Ya is an annual year-end banquet that is traditionally held ahead of the Lunar New Year."「 尾牙是一年一度農曆年前所舉行的餐宴」 ,"It's a way for employers to show their appreciation for their employees"「這是雇主感謝員工的一種表現方式」,"It's also an opportunity for companies to improve the employee-employer relationship."「也是公司聯繫和改善雇主和僱員關係的一個機會。」所以,大多數的尾牙都儘量辦好辦滿,務求賓主盡歡。對東方人來說,春酒跟尾牙可以說是年初與年末的兩大活動,但有些公司不一定會在年初的時候辦「春酒」"spring party"或"spring feast",但是在年末的時候一定會辦尾牙。所以,尾牙就等同於「年度公司派對」"annual company party",所以也可以用"annual company party"來表示"year-end" party。 以往在農曆春節前的這個時間點,大家見面的時候最常互問對方,「今年尾牙要在哪裡舉辦?」Where is the year-end party going to be held this year? 然後傷腦筋要怎麼跑攤,但是現在因為疫情的關係,多數會改口問,「尾牙要怎麼辦?」"How will the year-end party be held? " (如果線上尾牙那就方便多了,同時想參加幾場就可以參加幾場。)由於尾牙算是年度盛事,往年不管是參加自家公司或客戶的尾牙活動,大家都會盛裝打扮出席。不過,真的要注意,像之前「我為了尾牙買了一件洋裝」,"I bought a dress for my year-end party.",在還沒開動前,實打實是人魚公主,等到吃完尾牙我就直接變成孕婦了。我的盛裝沒有辦法盛裝我的肥肉。不管怎樣,尾牙是大事,打扮是一定要的。如果還必須「上台」表演,更是會準備各種「演出服裝」"costumes",就是為了能夠博得讚美。其實不管當天的菜好不好吃,主辦單位有沒有安排表演,大家都最期待的都還是尾牙的「抽獎活動」"raffle"。 通常,我們會用"lucky draw"或者是"raffle"來表示「摸彩或抽獎活動」。"draw"這個字大家應該都不陌生,雖然這個字當動詞來使用的時候有「拉」、「取水」或「領錢」的意思,但是,在這邊是當名詞來使用,意思是「籤」。"lucky draw"當然就是「幸運籤」。而"raffle"則是一種因為某種正向的特定目的所使用的「抽獎券」。比如說,尾牙的抽獎券或慈善園遊會的抽獎券等等。通常這類型的抽獎券上面會有數字,然後我們將其中一聯丟進抽獎箱,另一聯則由個人保管作為兌獎使用。但是也有的就是直接公佈獎號,不需要投抽獎箱。不管是哪一種抽獎方式,都要等"Result of lucky draw announced."「抽獎結果公布」再由得獎者拿抽獎券來領。時代在進步,抽獎的方式也越來越五花八門,有的公司甚至不發抽獎券,直接對身份證號碼(咦?!有沒有覺得很熟悉?這間公司好像是「中」開頭的?哈哈,"Just for fun."只是好玩,"Don't take it too seriously."大家別太嚴肅看待。) 講真的,大家都希望尾牙能抽到第一特獎,但是抽獎就是人人有機會,個個沒把握。如果遇到不景氣,「獎項」還會悄悄縮水。傳統的尾牙場會堆滿廠商捐贈的彩品或者公司採買的禮物,但可能拿到的獎不一定是自己需要的,所以抽到的人常常會很困擾。後來很多公司負責尾牙活動的主辦也從善如流,選擇以等值「禮券」來作為彩品,大家都免煩惱。「禮券」的英文是"gift certificate"、" gift voucher"或者是"gift token",都是用來指可以在百貨公司或商店換成商品或當作等值現金使用的卡片或紙券。「現在許多商店都有提供禮券。」"Many stores offer gift certificates now.",非常貼心。有一陣子很流行百貨公司的禮券,最近則是由7-11的禮券晉升為新寵兒。說真的,未來「元宇宙」"metaverse"當道,不知道以後尾牙抽獎活動的獎品會不會都是一些「虛寶」啊?搞不好第一特獎是一枚難求的熱門"NTF",轉手就百萬,賺翻了啊!總之,不管尾牙要怎麼辦,都希望大家能中大獎。
-
輕鬆學英語‧英語輕鬆學 2021流行英文用語 (下)
上週麋鹿兒跟大家談到了比較日常口語或者是在商業書信以及簡訊留言會比較常用到的流行語,今天,就來談點中文口語上講得很習慣,但是想要翻成英文卻有時候會卡住的流行用語。怎麼說呢?比如說,有時候我們看到有人又在「跟風」,或者是「愛炫」會一時不知道怎麼用英文解釋。想講別人「變得閃閃惹人愛」會不知道用什麼英文比較恰當,更別說,當別人說了很芭樂或者是我們不感興趣的話,我們說的,「ㄏㄧㄡˋ」,以及,當別人做了讓我們翻白眼的動作,我們回應的「切!」英文要怎麼說了。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些要「轉一下」的流行用語。 我們講到某個人、事、物相當「具有吸引力」,通常會用"attractive"或者是"appeal"來表示。在意思上,兩者是一樣的,但是在用法上卻略有差異。一般來說,如果我們想要概括性表達對某項事物產生的喜好或興趣,那麼,我們就可以用"appeal to"來表示,比如說,「比起書本,Youtube上的影片更吸引我。」那麼,我就可以說,"The videos on Youtube are appeal to me more than books."如果我們想要特別說明是由於情感上的吸引或者是對某件事物產生興趣而想要靠近,那就用"attract"這個字,比如說「Lisa在車站月台表演小提琴,吸引群眾圍過來欣賞她的音樂。」我們用英文來表達就是"Lisa played violin on the platform of the train station and attracted a crowd with her amazing music."那如果像是一個人突然間變很正、很帥或者是很美,變得非常有吸引力,這種「閃閃惹人愛」自帶光芒的狀態,我們就可以用"glow up"來形容它。"glow"這個字是動詞,是「發光發熱」的意思。而"glow up"就是用來指一個人變得超正、超帥或超美。這種震撼很常出現在像是減肥前跟減肥後,離婚前跟離婚後之類的,比如說,你從小到大嫌棄到不行的胖子同學,突然在過年同學會以纖瘦的性感美女姿態出現,和以前判若兩人,「她真的變得很美誒!她現在好正。」用英文來表示就是"She's really glowed up! She is so hot now." 通常,面對同學這樣巨大的轉變,都會有一些捕風捉影的「八卦」"gossip"情節出現,就會聽到自認為是「死黨」、「閨蜜」的人跳出來「爆料」。對了,我們上一次有講到「最好的朋友」有很多層次:「閨蜜」、「死黨」是"best friend forever",簡稱為"BFF",也有另一種說法是"bestie"那如果是「知心好友」,就是"bosom friend",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我們順便複習一下。說真的,好的閨蜜帶你上天堂,假閨蜜爆料防不慎防。這「爆料」的英文就是"spill the beans"。所以,不管是不可告人的秘密或者是驚喜,請別人不要洩漏出去,可以簡單地跟他說,"Don't spill the beans."(不要在麻布袋上面戳洞洞讓豆豆跑出來)或"Don't spill it."或許是人性使然,很多人會對別人突如其來的「變好」心生嫉妒,就會有些酸言酸語出現,網路上的「酸民」像是為了反對而反對的"hater"或者是喜歡引發事端的"troll"就很愛跳出來批評當事人「愛現」、「炫富」、「炫技」等等的,總之,就是嘲弄對方一百種想「炫耀」的概念。如果我們要講一個人愛炫耀或者是愛賣弄會說他很愛"show off",但是,現在我們在網路上比較常使用"flex"這個字。這個字是「伸展」或者是「彎曲身體肌肉的運動」的意思,衍伸為「炫富」、「炫技」(耍帥)或者是講人家「假上流」,是一個比較負面意思的字。比如說,有一個網紅很愛在IG上面秀自己的奢華生活以及名牌包包等,你忍不住想說,「你看她IG上的LV包包!真的很愛炫誒!」用英文來表達就是"Look at the LV bag in her IG. Nice flex."「她為了秀他的奢華生活,每個月都買最新的包包」。喜歡炫的人很多,喜歡毒舌的人也不少,如果一個人的舉動讓我們覺得反感或者是我們的反應是不感興趣,那麼,通常就會沒好氣地給對方一個「喔」來句點一切。那麼在英文中我們要如何做出相同的效果呢?其實,只要簡單用一個"meh"來句點對方就可以了喔!基本上,"meh"是一個語助詞,就有點類似於台灣腔的「ㄏㄧㄡˋ」或者是我們會在港片中看到的「切~!」怎麼用呢?比如說,「我知道這個包包很貴,但是真的看起來不怎樣。」這個「不怎麼樣」其實是個很迷的概念,就是你知道他的意思,但是很難精準,所以我們在英文表達中可以用"I know the bag is expensive, but it's really……meh."是相當口語的用法。 正因為網路的效應以及新型態的工作模式顛覆了大家的想像,所以,只要什麼人帶起了風潮,就有一堆人跟著競相模仿。在英文的表達中,「模仿」常指將別人視為楷模而加以「仿效」的行為,或者是為了逗樂他人而去做「模仿」的舉動。如果沒有特別強調,那麼,我們用"imitate"這個字就可以了,而「模仿者」,我們就稱為"imitator",比如說,有人告訴你「你哥哥是個厲害的模仿者,他可以完美模仿其他人的說話方式。」英文就是,"Your brother is an amazing imitator; he could perfectly imitate the way other people talk." 順便一提,如果特別是指為了逗樂他人而去模仿的說話方式或者動作,那麼我們也可以用"mimic"來表示。比如說,「我從來不知道我哥哥這麼擅長模仿不同腔調和聲音。」用英文來說就是,"I never know my brother is so good at mimicking different accents and voices."另外,如果我們要強調「模仿」或者「仿效他人的行為舉止」而且「盡可能做到一模一樣」,那我們就可以用"copy"這個字來強調。而口語上我們也常用"copycat" 這個字來形容老愛模仿他人的「模仿者」、「抄襲者」或者是「學人精」。講到這裡,那大家一鼓腦的「跟風」就不是上面提到的「模仿」了,我們用的是"sheeple"這個字,比如說,看到人家排隊我們也想排隊,看到大家說某個搶手,也要去買一個,這種行為就是「羊群效應」,所以,"sheeple",這個字很有趣,是"sheep"加上"people"變成的。據說羊咩咩在行動時,會無腦跟隨前面的羊,所以無腦跟風的人,就是,"sheeple"喔! 說真的,不管學得再像,跟著做同樣的事情,我們都不是引領風潮的那一個,而且,如果不是真實的自己,會抵擋不住酸民的攻擊。所以,麋鹿兒有一句話跟大家分享,"Haters gonna hate."這句話的意思「討厭你的人就是討厭你的」,所以,我們就不要做無效努力了,只要好好地"Be ourselves."「做我們自己」就可以了喔!
-
輕鬆學英語‧英語輕鬆學 2021流行英文用語 (上)
隨著時代的進步,科技日新月異,現代人的生活可以說是牢牢依附在網路以及3C產品上的,以至於在多數時候,溝通與互動的方式已經無法跳脫網路與手機,在線上講話的時間比面對面還要多,但是這種情況導致一個很大的問題出現,那就是我們在網路上過於頻繁的溝通,讓語言的使用變得更加的減省,因為打字實在沒有辦法漏漏長又文謅謅,因應需求便出現了很多的「頭字語縮寫」來節省大家的時間。這種擷取句子中每個字的頭一個字母拼湊成的字,我們就稱為「頭字語」"acronym",比如說,我們很常聽到的"SOP",就是"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標準操作程序」的頭字語縮寫。這邊要順便提醒大家一下,"acronym"(頭字語)跟"abbreviation"(縮寫)並不大一樣,前者是句字中的每個字的首字母集合而成的縮寫,後者則是各種形式的單一英文字縮寫。比如說,"Vs.is an abbreviation; it stands for versus."「 Vs.是一個縮寫,代表的是versus這個字」,所以我們就可以看出明顯的不同。 "abbreviation"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使用相當頻繁,像是我們很常見的 "st."就是"street"的縮寫,而像是"Mon"就是"Monday"的縮寫,又或者像是"Dec."是「十二月」"December"的「縮寫」,這些生活類型的縮寫連小學生都很清楚。嚴格來說,"abbreviation"可以泛指所有種類的「縮寫」,所以,"acronym"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縮寫。相信大家在開始寫email的年代就已經碰到不少這樣的"acronym"吧!比如說,如果我們希望別人「盡快」做某件事情,我們會在後面寫"As soon as possible!"來強調急迫性對吧?但是,這樣子交代字數實在太長了,所以,就改寫頭字語"ASAP",如此一來不僅簡單、清楚明暸又省事。所以,很多新的頭字語就開始出現了,而且在疫情加速網路使用與交流的今天,線上開會或者是群組溝通時候,更可以看到頭字語滿場飛,如果不懂一點,還真是跟不上,我們就來談談這些很常在網路上被大家使用來溝通的頭字語。 其實,有很多頭字縮寫英文單字已經融入大家的日常生活中了,比如說,只要一發生造成重大傷亡的災情,或者是聽到親朋過世,就會看到有人在回應"RIP",那是因為"RIP"是"rest in peace"的頭字語,表示「願死者安息」。雖然這個字感覺上跟"I am sorry."很類似,但是"I am sorry."的範圍表較廣,聽到不好的消息,想要跟對方表示「我很遺憾(聽到這個消息)」都可以使用,但是"RIP"是「死亡限定」,用來表示希望對方「一路好走」,因此,在使用上要很注意,如果並沒有人往生,千萬不要就傻傻RIP。 另外,若是需要與顧客使用電子郵件進行商務溝通往返的人應該對於"BTW"、"TBH"或者是"FYI"這幾個字不陌生。"BTW"是"by the way"的縮寫,中文的意思是「順便說」或者是「順帶提一下」。通常如果我們在結束主要說明事件的時候,要是突然記起某件事想要跟對方「補充」或者是做「近一步深入說明」的時候可以使用,甚至有時候「靈光乍現」,突然想到某件事,也是可以這樣用。雖然"BTW"後面接的可能跟原來講的風馬牛不相干,那也是合理的啦!而"TBH"是"to be honest"的縮寫,中文翻成「老實說」或「坦白說」,當我們希望能夠禮貌地給別人一些意見,就可以用"TBH"來作為開頭。比如說,我們想要不失禮貌但又誠實地表達「坦白說,我覺得這個計畫行不不通。」就可以用英文"TBH, the plan might not work."來表示。如果對於以上所提到的兩個單字很熟捻,那麼對於"FYI"就更不用說了。"FYI" 是非常常見的商務語言,意思是「供你參考」"For your information."。這在電子郵件中尤其常見,TBH,「附上檔案供您參考」這句話根本就是在郵件中三、兩天就會看到一次的,我們用英文來表達就是"The file attached, FYI." 在約略分享商務上或者是電子郵件往返中常見的"acronym"之後,接下來我們要來看看一些日常口語中會用到的「頭字語單字」。由於我們現在使用網路社群媒體跟朋友溝通的頻率實在是越來越高了,TBH,我已經很久沒有打過電話了,哈哈哈!因為有事線上聊,沒事還是線上聊。講到聊天,不得不說,由於之前用線上軟體聊天並沒有辦法分辨彼此的語調與表情,所以有時候會遇到說了對方容易誤解的話,或者是因為太熟了,講了過頭的話,但是又來不及收回來,這時候就可以用"JK"(或J/K)來緩和氣氛,表示自己「只是開個玩笑」"Just kidding."讓自己好下台,也可以適時加上一個"NVM."要對方「不要放在心上」"Never Mind."如果對方真的生氣了,一定要說很有誠意的說「抱歉」"sorry"。說到這個,在網路遊戲或者手遊中常常看到有人三不五時就來一個""SRY",沒錯,這是因為打不好而拖累大家給出的"sorry"。如果這樣對方還氣嘟嘟的話,那我們就使出殺手■"LY"沒錯!就是「愛你啦!」"Love you."。不過,這要提醒大家,千萬看清楚,寫明白,要是不小心打成"LV"而造成任何身家財產損失,麋鹿兒可是不負責的唷! TBH,就算兩個人在怎麼能聊,終究會有疲累的時候,就算當下不累,明天上班上課也是會累的,所以,相信我,來日方長,要是真的該睡了,或者是有事要忙,就可以把這個超好用的"TTYL"搬出來作為句點。"TTYL"這個頭字語是"Talk to you later"的意思,而且被廣範使用在商務場合或者是一般的社交溝通媒體上。如果剛好手頭有事情在忙無法立刻回訊息,又不想被對方覺得自己已讀不回,就可以用"TTYL"來跟對方說「待會再聊」,等到有空的時候再回覆。另外,"TTYL"也很常被用在「結束一段對話上」,所以,如果對方說的是"Got to sleep, TTYL. "那就是要晚安啦!「下次再聊!」 最後,麋鹿兒在這邊分享兩難困境明哲保身的不二法門,就是"IDK"。TTBH,網路愈發達,大家就越懶惰。我們很常遇到那種愛沒事問臉書,有事問群組問事高手,有時候真的蠻困擾的,從天氣、穿著到要不要跟女朋友分手都要問。面對這種慣犯,不需要花自己的時間替他傷腦筋,這時候可以直接給他三個單字"IDK"就好了。"IDK"就是"I don't know."除了真的不知道答案的情況之外,要是遇見那種不確定或者是不敢下定論的情況,更是超級好用。像是哪天遇到老媽突然問你,"Should I divorce with your father?"「我該跟你老爸離婚嗎?」千萬不要給意見啊!為了生命安全著想,給他一個"IDK"吧!BTW,以上適用於所有親友詢問「我該跟他分手嗎?」之類的情況,明白了嗎?
-
輕鬆學英語‧英語輕鬆學 元宇宙時代來了
一則臉書宣布正式更名為「元宇宙」"Meta"的消息瞬間引爆討論的熱潮,接著接著「虛擬貨幣」、NFT等話題也隨之沸沸揚揚,一時間,我們彷彿跳到了另一個世界,好像這些熱門話題沒沾上點邊就跟人家接不上話題一樣。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在這元宇宙時代,大家一定要知道的幾個科技趨勢關鍵英文單字。 元宇宙之所以會這麼夯,是因為提出了,「通過使用VR、增強AR、avatar和電腦所生成的栩栩如生的影像,元宇宙會進一步消除人類在線上以及真實生活的邊界。」"Using virtual and augmented reality, avatars and lifelike computer imagery, the metaverse will further erase the boundaries between people's online and physical lives."想想,這有多誘人啊!這邊的"VR"大家可能都不陌生,畢竟「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這個詞,已經不新鮮了,而"AR"指的是"augmented reality"「增強現實」,我們也很容易從字面上去理解,而很多人可能會覺得"avatar"有點熟悉感,沒錯,"avatar"這個字大家都不陌生。在10多年前有一部很有名的電影叫《阿凡達》,它的英文名就是 "Avatar"。"Avatar"這個單字來自印度梵語,本義是「天神下凡」,指的就是神仙在凡界的肉身,大家想想看,這跟我們在玩遊戲的時候的角色扮演是不是很像?我們所控制的虛擬角色就是我們在遊戲中的「虛擬化身」,就是"avatar"。 如果我們可以身歷其境地經歷遊戲角色所感受的一切,以及所經驗的世界那該要是多酷的一件事情啊!其實「元宇宙」這個單字,並不是臉書的創意,早在1992年尼爾‧史蒂芬森在的科幻小說《潰雪》就提出了這樣的一個語詞"Metaverse",在這本小說中,建構出一個平行於現實世界的虛擬城市「元界」,而人則可以透過自己創造出的化身在虛擬世界中互動。這跟現在大家所聽到的「元宇宙」(metaverse),又稱為「後設宇宙」,概念是相似的。"metaverse"其實是一"meta"(超越)加上"verse"(宇宙)所組成的合成詞,從字面上來看,這個字的含義是「超越於現實宇宙的另一個宇宙」,這樣聽起來很「玄」齁!但如果把他解釋為「平行宇宙」"parallel universe"可能大家就比較有點概念了。當元宇宙真的成真,那麼等同於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avatar",然後在平行宇宙的虛擬城市中過著與現實生活截然不同的日子。 聽起來真的很令人心神嚮往。 要讓虛擬世界能夠「實體化」,那麼所有我們在現實世界所擁有的,在虛擬世界也要能夠擁有,不然就太不「真實」了,所以「加密貨幣」,又因此再度受到關注。「加密貨幣」"cryptocurrency",簡稱為"Crypto"也一樣不是個新名詞,早在「區塊鏈」"blockchain"的科技出現的時候,就已經有人在關注了,所謂「加密貨幣」是一種數位化和去「中心化的」貨幣。「去中心化」"decentralize"是由動詞 「中心化」"centralize" 前方加上"de- "這個有「反義」、「拆解」、「去除」意思的字首所構成。所以,"decentralize"這個字當動詞用就是表示「去中心化」,是一種將特定中央組織的權力拆解、分散到數個較小的個體中的動作。我們在字尾加上" -tion"就把這個字轉化為名詞"decentralization",代表「去中心化的過程」。虛擬貨幣的市場與發展秉持去中心化分配權力的原則以區塊鏈認證(該貨幣所有用戶的多數批准才能操作和進行更改)取代中央機構。也就是,我們不需要仰賴傳統中央銀行或政府權威機構發行貨幣,不設中央伺服器或信任方,也因此交易極為流動自由,幾乎不受時空限制。而「區塊鍊是比特幣和其他所有加密貨幣背後的數位平台。」"Blockchain is the digital platform behind Bitcoin and other cryptocurrencies."一切交易的根基就是透過區塊鏈(blockchain)提供的加密保證。 目前市面上為大家所熟知的加密貨幣有:「比特幣」"Bitcoin"、「乙太幣」"Ether (ETH)"以及「狗狗幣」"Dogecoin"。「比特幣」是最早出現的虛擬貨幣,"Bitcoin"是由"bit"(電腦位元)和"coin"(錢幣)組成的複合名詞,這個幣種是目前市場交易最大宗的加密貨幣。除了比特幣以外,「其他的加密貨幣」又可以統稱為 "altcoin",這個單字是英文 "alternate"(縮寫)與 "coin"(貨幣) 的組合。另外,「乙太幣」是由「乙太坊」"Ethereum"這個區塊鏈加密網路組成的開放軟體平台所開發,所以稱為"Ether"目前是僅次於比特幣為全球市場交易量第二大的加密貨幣。而「狗狗幣」"Dogecoin"光聽名字就很搞笑,沒錯,相較於前兩者,它的存在只是因為兩位工程師想要以一種諷刺笑話的形式來企圖虛構一個支付系統,用意僅是用來取笑當時對於加密貨幣的各種瘋狂猜測,還用網路上柴犬的迷因圖作為命名跟幣別設計發想。沒想到這個幣種後來也成為了市值前十名的加密貨幣。 不管是現實世界或者是虛擬世界,我們會發現,沒有錢萬萬不能,但有錢也是不夠的,虛擬世界中,我們還是會有食衣住行等需求,還是會擁有資產,所以,不僅在網路世界的金錢使用需要保障,虛擬資產的所有權也需要保護,因此,繼「同質貨幣」之後,也有了"NFT"的出現。"NFT"的全名為"Non-Fungible Token",中文稱作「非同質代幣」。也就是說"NFT"的作品不像是錢幣、紙鈔、比特幣(Bitcoin)等這類可以被複製、互相取代的「同質代幣」,他代表的是不可替代、不可拆分買賣且具有獨特性的「所有權」買賣。前陣子籃球員史蒂芬.柯瑞(Stephen Curry)以 55 個以太幣(約新台幣 500 萬)的高價買下一張猴子的圖片,引發了大眾對"NFT"的關注,也有很多人開始販賣起自己的"NTF"作品,並從中獲利。 說真的,虛實的邊界往往很模糊,目前「虛擬貨幣」已經呈現一種「微」虛實可以互換的狀態,中美洲國家薩爾瓦多於9月正式將比特幣列為法定貨幣,而且繼特斯拉創辦人馬斯克之後,蘋果執行長庫克(Tim Cook)也透露他持有加密貨幣;甚至運動大廠Nike近期也向專利及商標局申請好幾款虛擬產品的商標,看來虛擬貨幣在未來市場中將會更加流通。"Adding to the economic efficiency could be decentralized tools such as the blockchain and cryptocurrencies."「像是區塊鏈和加密貨幣這樣的去中心工具會增加經濟效率。」元宇宙的興起,在未來,或許會形成更嚴密的「加密經濟」"Crypto economy",就讓大家繼續看下去了!
-
輕鬆學英語‧英語輕鬆學 有BFF是幸福的
常言道,「人生中最寶貴的不是你擁有的東西,而是陪伴在你身邊的人。」It's not what we have in life, but who we have in our life that matters.往往人一輩子走到最後會發現,不管功成名就還是富貴顯赫,人在危急的時候,最重要的是陪在自己身邊的人,而這樣的重要他人,不一定是家人或者情人,因為家人有可能形同陌路,情人也可能有難各自飛。當然,這不一定是必然,但是許多時候,反而是朋友排在我們身邊不離不棄與情義相挺。今天我們就來談談出現在我們生命中的朋友吧! 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東西新的好,朋友老的好。」"Everything is good when new, but friends when old." 你身邊也有這種認識超過十年的好朋友嗎?麋鹿兒一直非常開心到目前為止身邊還有有超過二、三十年的朋友,這種從小玩在一起、念書也一起、連彼此的婚禮都不會缺席的朋友,這就是所謂的「青梅竹馬」"childhood sweetheart"青梅竹馬長大後可能變成「陌生人」"stranger",也有可能變成情人,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從國中或高中就在一起的「班對」,到最後走上紅毯、修成果,我們就稱為"high school sweetheart"。 撇開這種小小甜甜的友情,通常我們講到「朋友」,腦袋中會出現的英文單字,多數是"friend"這個字。這個單字是被用來表示「朋友」最一般的講法,指的可能是平時生活圈有交疊的人,或者是會聊聊近況但不會到太深入的「普通朋友」。而圍繞著這個字,再深入一點點交情的,就是「好朋友」"good friend",當然好朋友也有分等級,像是「熟人」或是「親密朋友」,我們就稱為"close friend",這種朋友是可以聊很多的親暱朋友,通常「我們會跟親密朋友分享生活中的大小事」"We share everything in lives with our close friends."但不一定會跟「男朋友」"boyfriend"或「女朋友」說,對吧?! 通常我們會對好友有些暱稱,比如說,男生之間會說這是我「兄弟」或「哥們」就是"buddy"。我記得以前我們那個年代男生間很流行「結拜兄弟」,因為sworn 是 swear(發誓)的過去分詞,這種要拜拜、燒黃紙,而且要在神明前發誓而約定成為兄弟關係的朋友,就稱之為"worn buddy"。女生之間就是「姊妹淘」"sister",至於俗稱的「閨蜜」,感情就更好了,通常閨密之間總有一些不為人知的小秘密,一個眼神的轉移、一個眨眼的暗示,就能彼此了然的默契,那就是"bestie"。如果相處已經超越哥們或者是閨蜜的層次,達到「死忠兼換帖」的境界,就是相挺到底的「死黨」無誤了,這樣子的情誼,就是「永遠的好友」了,用英文表示就是"best friend forever",如果我們在IG或臉書上看到有人用hashtag標示"BFF",那就代表對方是自己的死黨了。 一般來說,對自己有相當程度的了解才會稱之為好朋友或者是親密的朋友,但是如果可以碰到一個「知心好友」"bosom friend那真的是種可遇而不可求的幸福。"bosom"是「胸襟」或「胸懷」的意思。能夠把彼此放在心上的人,當然就是好朋友囉!另外,還有一種人,超懂自己的心,在開心的時候,他陪你笑,難過的時候,他陪你哭,分手的時候可以跟你一起痛罵前任,不用多說什麼就可以理解你。有這種「知己」"confidante"也算是上輩子有燒好香啦!不過,要特別說明一下,這種我們可以跟她講私人的事或是秘密的那種"confidante" 通常都是指女生,也就是一般我們說的「紅粉知己」。常聽到人家抱怨自己的另一半不懂自己,如果自己的老婆是自己的知己,那真的是比中樂透還開心,可以大聲驕傲的說,「我的老婆是我生命中最好的朋友以及紅粉知己。」"My wife is my best friend and confidante in life." 說真的,能擁有相挺的好朋友是幸福的,但是,並不是所有相識的人都能算得上是朋友。在我們生活中有一種互相相識的人,在多數的時間會在彼此的facebook貼文上按讚,或是偶爾見到面會打個招呼,但是交談起來從來不會講超過五句話。這種人可以被歸類為「認識的人」。也就是一般我們說的「點頭之交」或者是「泛泛之交」,在英文中就稱之為"acquaintance"。 另外,資訊媒體發達的現在,甚至很多所謂的朋友根本連點頭的機會都沒有,因為從來都沒有在真實世界裡見過彼此。這種神隱在各大社群媒體平台的朋友,廣義的可以稱為「網友」,用英文來說就是"internet friend",也可以簡單地說"net pal"。這裡的"pal"跟朋友是同的意思。有時候我們看到人家說"netizen"也是指網友喔!網友的影響無遠弗屆,現在大家幾乎都萬事問谷哥,煩惱求網友,但網友百百款,不管有多少的網路好友,大家還是要小心保護自己為上。 正所謂,「疾風知勁草,患難見真情。」 "A true friend is known in the day of adversity."有些人只是想要來蹭關係,有活動就出現,能吃喝玩樂就來分一杯,這種「酒肉朋友」,我們就稱為"fair-weather friend"。為什麼「酒肉朋友」的英文是這樣說呢?是因為"fair weather"是「好天氣」的意思。只有好天氣時才存在的朋友,想必就是有福同享,有難不同當囉!想想生命中有多少這種「我們以為我可以倚賴他們,但結果他們只是酒肉朋友而已。」"We thought I could count on them, but they turned out to be just fair-weather friends."的人?我們都明白「真正的朋友會在整個世界都離你遠去的時候,仍然守著你與你並肩。」"A real friend is one who walks in when the rest of the world walks out."有些人就是平常玩在一起,當你發生困難時卻第一個落跑,如果身邊出現這種朋友,不要猶豫,要趕快把他們斷捨離掉。 最後,還要提醒各位寂寞芳心的單身男女們,在網路上面交朋友也是不錯的,有時候也會遇到好緣份,但是,如果遇到那種只想跟你當"friends with benefits"的人,就要自己好好斟酌了,為什麼呢?因為"benefit" 是指「好處」或「利益」,那這種奠基於好處以及利益上的關係其實就是指「在生理方面各取所需的朋友」。沒錯!這種「肉體朋友」,也就是俗稱「砲友」的關係,也可以稱為"pillow friend",發現意圖不良的人,長得再好、再帥或再美都要三思啊!
-
輕鬆學英語‧英語輕鬆學 專心致志三部曲3 盡全力
說真的,人生有很多不是我們能夠決定的,但是,如果能夠在每件事情上都能盡全力去做,也沒有遺憾了。我們今天就來談談「盡全力」的英文有哪些吧!講到「盡全力」,大家最熟悉的片語應該是"do everything one can"了,比如說,「不用擔心,我會盡全力完成這件事。」用英文來表達就是"Don't worry! I will do everything I can to finish it."另外,"do one's best"也是大家很常掛在嘴邊的一句,比如說,老闆總是會叫大家要「共體時艱」,跟大家耳提面命,「在這麼艱困的時刻,大家都要盡全力讓公司可以度過難關」,英文就是"During these difficult times everyone must do their best to keep the company afloat." 一般來說,「竭盡所能地做某事」這個概念,我們可以簡單地用"to try very hard to do something"來表示,比如說,「我們應該致力達成今年的銷售目標。」用英文來表示就是"We should try very hard to achieve this year's sales target."另外,"apply to"是指將某物「應用於」某個方面,若將apply這個單字的後面接上人物來當受詞,則是用來指「專心致力於某事」。所以我們也可以用"apply oneself to後面接某個目標(名詞或動名詞)來表示專心致力或全力以赴去左某件事,所以,上面的句子也可以替換成"We should apply ourselves to this year's sales target." 既然「竭盡全力」或者是「專心致力」這樣的概念都跟「努力」"effort"脫不了關係,所以,「盡最大努力」或「竭盡全力」也一定會有些跟"effort"有關的片語。比如說,如果我們要強調「盡最大的努力」,那就是"make the best effort",像我們想要用英文表達來「如果公司想要拓展外銷市場,全體員工都必須盡最大的努力。」就是"Everyone has to make the best effort if the company wants to expand the export markets."而如果我們想表達「毫無保留的努力」或者是「竭盡全力」,也可以使用"all-out effort"這個片語。舉例來說,「如果我們想達成今年的銷售目標,公司的所有員工都必須全力投入。」用英文來說就是"If we want to achieve our sales objectives for this year, everyone in this company has to make all-out effort."當然,我們也可以用"spare no effort"這個片語來表達「不留餘力」。 如果我們把我們能做到的方法都試過了,那也算是盡全力了吧!所以,我們也可以用"go out of one's way to do something"來表示「盡全力」去做某件事,比如說,人跟人之間的交往總是互有來去,所以,要懂得互相,才能友誼常在。「當你有麻煩的時候,你的朋友都盡全力去幫助你,現在朋友有難,就是該要報恩的時候了」,我們用英文來表達就是"When you were in trouble, he went out of his way to help you. Now he's in need. It's your turn to return the favor."這就是我們說的「患難之交」會做的事!講白點,「一個在你需要的時候會幫你的,才是真正的朋友。」所以,補充給大家這「患難見真情」,就是"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啦! 此外,講到「盡全力」這概念,如果我們想表達「為……不遺餘力」或者「不計一切去……」那麼就可以用"go to great lengths to V."這個用法來表示「竭盡所能地去……」,在這個片語中,我們可以將"great"替換為"all",比如說,我是Black Pink的鐵粉,「我竭盡全力拿到Lisa的簽名」用英文來表達就是"I went to great lengths to get Lisa's autograph."就可以寫成"I went to all lengths to get Lisa's autograph." 或者我們用"go to any length to V."來替代掉"go to great lengths to V."也是可以的喔! 如果光是用努力還不夠表達的話,那麼我們可以表示整個的身心靈都投入其中,想像一下,要是我們將心臟跟靈魂都投入其中,那麼當然就是表示真的要「全心全力」達成任務或完成某件事情。所以,我們可以用"with heart and soul"來表示「全心全力」,比如說,選舉到了,某位候選人才德兼備,死忠鐵粉不僅精神上支持也往往出錢出力不留餘力,所以,我們認為「他能力出眾,我們全心全力支持他。」用英文來表達就是"He is equipped with extraordinary abilities. I back her with heart and soul." 用來表示「盡力」的用語中,有一些很有趣的用法,其中一個是"pull out all the stops",這個慣用語是從音樂界流傳而來。"stops"在這邊指的是風琴上控制各個笛管的圓鈕, 如果我們把圓鈕全都拔起,那麼所有的笛管就會在同時間齊聲共鳴,我們就把它用來引伸為「不遺餘力」或「使出全力」。比如說,老派一點的老闆總是會希望我們為公司賣命的時候要榨乾最後一滴努力,可能會三不五時叮囑大家「這裡的每個人都必須不遺餘力按照我們的年度銷售計劃來做。」用英文來說就是"Everyone here has to pull out all the stops to stick to our annual sales plan."如果說,老闆是比較新派一點的,並不介意員工怎麼做,但是一定要達到目標,可能就會在年末開會的時候發佈新年度的目標鼓舞大家,「2022年銷售目標正等著我們去達陣。讓我們使出渾身解數吧!」"2022 sales goal is waiting for us to reach. Let's try the whole bag of tricks!"在這個句子中,"tricks"本來是指「戲法」或」「把戲」,在這裏是指「訣竅」或「方法」,所以,"Try the whole bag of tricks."就是把整袋子裡的法寶都拿出來試,想像如果我們把自己的壓箱寶都搬出來了,是不是就是「使出渾身解術」?沒錯吧! 最後,麋鹿兒想跟大家分享的是"leave no stone unturned"這個片語,這也是「全力以赴」的意思,那為什麼「把每一塊石頭都翻過來」是代表盡全力呢?傳說是在古希臘時代,有某位先知告訴世人,「若想找到寶藏,必須把每塊石頭都翻過來找。」後來這句話就逐漸延伸為「全力以赴」的意思了。坦白說,人生無常,誰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發生什麼事,所以,「不管我們做什麼事,都得全力以赴、盡力而為。」"No matter what we do, we have to leave no stone unturned and do what we can."才不辜負活著的每一天。與大家共勉。
-
輕鬆學英語‧英語輕鬆學 專心致志三部曲2 致力
我們上週講到要「專心」在現代已經是不容易的事情了,更何要況全心全力地投入在一件事情上,不過,專心致志的人通常比別人更快成功。今天我們就來聊聊用英文要怎麼表達「致力」於某件事情或將自己的時間與心力奉獻在某件事情上。 一般來說,當我們想要表達「全心投入在做某件事情上」,我們常常會運用到"devote"、"dedicate"和"commit"這個三個單字。我們先來看"devote"這個字。"devote"的基本意思是「因為特殊的用處或者目的而心甘情願地奉獻出某項物品」,也就是說,「將……奉獻給……」。這個字有「把……專用於……」或「將……貢獻給……」的意思。經常被用來表示是由於緊迫的動機而放棄和獻出物品」的狀態。基本上有主動及被動兩個句型可以替換使用。 比如說,我們可以用S. devote A to B.這個句型來表示主詞將某件事情投注在另一件事情。在這個句型裡我們看到的"A"就是主詞想要「投入或者是奉獻的東西」,例如:"time"(時間)、"energy"(精力)、"attention"(注意力)、"effort"(力氣、精力、努力)、"resources"(資源)或者是"life"(人生)等等,甚至可以加上反身代名詞,像是:"myself"(我自己)、"yourself"(你自己、你們自己)、"herself"(她自己)、"ourselves"(我們自己)、"yourselves"(你們自己)、"themselves" (他們自己) 等等,表達「將主詞自己本身……投入在某事情上」。而"to" 後面的B就是主詞「投入心力、致力去做的事情」。這邊提醒一下大家,不要看到"to"就想接動詞,這裡的"to"是介系詞,所以,後面接的是名詞。也就是說,在這個句型中,不管A或B都是名詞的性質,所以,一定是名詞或動名詞喔! 接下來我們來看一下幾個例子,比如說,「他非常投入於學英文。」我們就可以說"He devotes his effort to learning English."又或者,所以「因為新冠疫情,全球很多醫生都投注所有的時間和精力在疫苗上」用英文來說就是"Due to the Covid-19, lots of doctors all over the world devote all their time and energy to the vaccines."或者是,為了賺錢還債,「他全心全意都投注在工作上。」用英文來說,就是"He devoted himself to his work."另外,"devote" 這個字也有被動用法。我們可以用"S. be devoted to N."這樣的句型來表示主詞非常投入而且致力在這件事情上。所以剛剛那句話也可以寫成"He is devoted to his work. 同樣用於表示「奉獻」,相較於"devote"而言,"dedicate"是較為正式的用詞,用來指「獻身於某一崇高事業或目的」,也可指「把著作題獻給他人」。"dedicate"的用法類似於"devote",所以,一樣有主動的句型"S. dedicate A to B."以及被動的句型"S. be dedicated to N."我們只要記得,不管是主動還是被動,基本上,"to"後面接的是「某人奉獻、付出的領域或事情」,而且它是介系詞,而不是不定詞的用法,所以,後面要加上名詞或動名詞。我們舉個例子來看,比如說,如果主詞是致力於「幫助窮人」、「打擊犯罪」、「發展經濟」等等的這種比較崇高的事業或目的,我們就會用到"dedicate",所以「他一生都致力於打擊犯罪及幫助窮人。」用英文來表示就是"He has dedicated his life to fighting crime and helping the poor.."如果我們想要表示「我們致力於發展經濟」用英文來表示就是"We are dedic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順帶說明一下,不管是"dedicate"或者是"devote"都可以用"contribute"(貢獻或捐贈)這個字來替代,句型也是一樣的喔!當然這個字也有「導致」的意思,等同於"cause"的用法,一般我們所使用的句型是"S. contribute to + O (ph.) ", contribute跟 to的中間不會再加入其他的語詞。比如說,"酗酒導致了他的死亡"用英文來表達就是"Heavy drinking contributed to his death."當然我們也可以用"Heavy drinking helped to cause his death."來表示同樣的意思。雖然"contribute"有很多種不同的意思,但是還是可以從上下文以及用詞中輕易分辨出來的,不至於造成混淆。 至於"commit"則是表示「致力於」、「投入(金錢、時間等)」、「承諾」、「承擔義務」等等的意思。通常會運用到被動式用法"S.be committed to N"來表達「致力於做某件事情」,而一樣在介系詞 to 後面接上名詞或動名詞來表達自己投注心力所做的事情。比如說,「我是個勤奮的作家,非常投入在自己的工作中。」用英文來表達就是"I am a hardworking writer and totally committed to my work."又比如,我們想要說明,「我們公司一直以來都致力於提供最好的產品。」用英文來表達就是"Our company have been committed to providing the best products."對了! "commit"這個字要重複字尾加上ed喔! 這邊要補充說明的是,除了單純地使用"S.be committed to N"的用法之外,還可以在"committed"這個字的前面加上各類程度副詞來表達投注的程度喔!像是表示「絕對」的"absolutely"、表示「完全」的 "completely"、 "totally"、 "fully";表示「強烈」的"fiercely"、 strongly 、"heavily";表示「非常」的"highly"(高度地)、"deeply"(深深地)、"very"以及表示「堅定」的"firmly"等副詞都可以應用在這個句型上。比如說,「這個組織全心投入環境保護。」就是"This organization is fully committed to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又比如,「他非常投入在自己的工作中。」英文就是"He was strongly committed to his job."講到這邊,聰明的大家有沒有想到,那這樣的話,前面提到的"devote"以及"commit"也可以使用被動的句型,那是不是也可以用程度副詞來強調說明投入的程度呢?當然是可以的啊!"I devote to learning English."「我致力於英文的學習」也可以寫成"I am very devoted to learning English."來強調真的很投入。
-
輕鬆學英語‧英語輕鬆學 專心致志三部曲1 專心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最近這幾年很流行教導大家要「正念」以活在當下或要專心致志來感受「心流」帶來的豐沛與喜樂。說真的,專心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現在讓我們分心的事情與物品真的太多了。雖然我們都知道專心很難,但是要將時間、心力投注到一件事情上更難,那就別提要盡全力了,那簡直就是難上加難。不過,做起來難沒有關係,不管如何,我們還是要知道他們的英文要怎麼說,至少,說的比做的容易,對吧! 首先,我們就來談談「專心」這件事。在英文中,被用來表示「專心」或者是「專注」於某件事的單字中,最常見的有:focus、be attentive以及concentrate。或許有人會發現,麋鹿兒在介紹用字、片語或者是安排單字的「出場序」,很喜歡短到長或者是從少到多,這可是個好習慣呢!雖然站在教育者的立場,總是會希望大家學好學滿,能夠有多少學多少,尤其是對於自己所介紹的單字或者分享的內容,如果大家可以都記起來當然是最好。那如果真的不能全記得,也沒有關係啊!既然稱之為輕鬆說英語,當然就從最輕鬆的開始記囉!而且,不管單字是短的還是長的都可以用來表達同樣的意思,就不需要硬背個落落長的單字來表示自己的英文很好,對吧? 我們先來談一下"focus"這個單字。"focus"若當成名詞來使用的話,是「焦點」的意思。比如說,「主詞是句子中的重點。」,用英文來表示就是"The subject is the focus of the sentence."又比如,「這個簡報是下週會議的重點。」用英文來表示就是"This present will be the focus of the meeting next week."既然這個"focus"字是「焦點」的意思,如果當作動詞來用,那就是「聚焦」。接著我們再往下想,既然要「聚焦」就會有一個聚焦的對象,對吧?那麼延續剛剛所說到的,「這個簡報是下週會議的重點。」所以,「我打算在本週剩下的時間專注在這個項目上。」用英文來表示就是"I plan to focus on this project for the rest of the week."眼尖的讀者們有沒有發現?如同中文「專注在這個項目『上』」所用到的字眼,不管是「專注在 ……上」或者是「聚焦在……上」我們用的介系詞也是"on",所以使用的片語都是"focus on"。再舉個例子,比如說,我們在上面提到下週所要做的簡報中可能會提到類似「我們公司首先關注國內市場,再來才是國際市場。」這樣的句子,那麼這裡的「關注」跟「聚焦」其實是差不多的意思,這句話用英文來表達就是"Our company is focusing on the domestic market first, and the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用"focus on"這個片語會比用"take care"(關心,但其實意思差很多)或者是其他的片語要來得還要精準喔! 我們有時候會看到有人把"attention"放進句子裡來表示「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件事情上」,比如說,因為下週的簡報很重要,所以,「他把注意力集中在工作上。」就是"He focuses his attention on making his work."當然,這種時候我們就可以直接用"be attentive to 某事"這個字來替換掉"focus 某人的 attention on某件事"這個片語,比如說我們想要表達「要一直專心在工作上是不可能的」,我們可以用"It is impossible to always be very attentive to his job." 除了以上兩個字,我們也可以用"concentrate"這個英文單字來表示「專心」、「集中」或者「專注」,就跟"focus"一樣,這個字在使用上,如果我們要表達「專心於某事物」,後面也是要加上介系詞"on"的喔!比如說,前面我們提到要一直專心在工作上是不可能的,因為「當你專注在一件事情上越久,就越難保持專注。」"The longer you focus on one thing, the harder it is to focus on it."所以,「如果你想完成這項工作,你就必須專心。」"If you want to finish this job, you must concentrate on it."我們來比較這兩個句子就知道"focus"跟"concentrate"的用法幾乎一樣,可以完美替換。前面我們所提到的"focus 某人的 attention on某件事"這個片語,當然就可以寫成"concentrate 某人的 attention on某件事"囉! 那如果對方專注度真的低到爆表,一直分神,那麼我們就要直接提醒他「不要分心」了。在英文中,我們可以使用"stay focused"、"stay on track"或者是"don't get distracted"這「二保持一不要」來叫人專心點、不要分心。不過雖然意思差不多,但還是有點小小的差異要說明。 我們前面提到"focus"本身是「專心」的意思,那麼"Stay focused."理所當然中文意思就是指「專心點啦!」而"track"這個單字其實是「軌道」的意思,所以,"Stay on track."就是叫人保持在軌道上,那麼,這句話的意思也就是指叫人「專心點」、「別分心」囉!整體來說,這兩個片語的意思與程度相去不遠。但是"Don't get distracted."語氣上就比較強烈了,直指對方是處於「分心的狀態」,沒有剛剛那兩句委婉。 「分心」的動詞是"distract",它是個及物動詞,所以,如果某件事物讓某人分心,就可以直接用"某事物distract某人"這樣的句型來表示,比如說,「那個音樂總是讓我分心」用英文來說,就是"The music always distracts me."如果要強調「讓人從什麼事情中分心」的話,介系詞可以用"from",所以,剛剛那個句子如果轉成表達「那個音樂總是讓我工作分心」用英文來表達就是"The music always distracts me from my work." 講到「分心」這件事,在程度上來看,"distracted"還算是一般般的。像有人的分心程度是一種「有聽沒有到的心不在焉」那就是"absentminded",如果已經到了「恍神」或者「放空」的程度,那麼,我們就可以用"space out"或"zone out"來表示。大家開會跟上課的時候,如果講話的人催眠功力十足,聽的人昏昏欲睡,聽到跟周公下棋,這種「元神飄移」狀態,就是"drift off"囉!
-
輕鬆學英語‧英語輕鬆學 死亡是個必須面對的課題
雖然明知道中國人相當忌諱談論「死亡」,但是,這又是一個在人一生當中必須要面對至少一次的課題,不管是自己的,還是別人的。就像,麋鹿兒一直也以為死亡離我很遠,但就今年就在短短的兩個月內,也面臨了兩位親人的離世。所以,就算不想談,也逃避不了必須要說明的時候,畢竟,事情可大可小,外國人可不大能懂得中文婉約的「家裡有事」代表的範圍到哪裡。那今天,我們就來談一下,如果有人往生了,我們該怎麼用英文來描述。 「死亡」的動詞是"die",寫起來很簡單,用得時候很沈重,這是個很難令人開心得起來字眼,但如果我們用錯了,那不只是不開心,還尷尬到天邊了。怎麼說呢?假設我女朋友的祖母在2018年過世。用英文來表達就是"My girlfriend's grandmother died in2018."也就是說,「她的祖母三年前死了。」 "Her grandmother died 3 years ago."我們用簡單的過去式來表示就可以了。但是,如果要表達「他的祖母已經過世三年了。」那我們「千萬不能」用"Her grandmother has died for 3 years."唷!因為,完成式這個句型是用來表示一個動作從過去時間開始一直持續到現在,所以,「死亡」這個動作"die",是不可能一直持續三年的,人只會死那一次,不可能一直死一直死啊!對吧!所以記得"die"這個動作,不能在完成式裡使用,因為很重要,所以說三次,不能!不能!不能! 那麼如果我們要表達「他的祖母已經過世三年了。」怎麼辦呢?我們可以用這個人已經「呈現死亡的狀態」三年,這是可以的喔!所以我們用「形容詞」"dead"來表示就可以了。但是要注意,不可以寫成"Her grandmother was dead 3 years ago."喔!因為如果這樣寫的話,就變成她的祖母在三年前是死亡的狀態,但是現在不是,這是在演殭屍片嗎?還是復活記,感覺很哈囉,所以,「他的祖母從2018年就往生了。」就是"Her grandmother has been dead since 2018."而「他的祖母已經過世三年了。」就是"Her grandmother has been dead for 3 years." 一般來說,我們在描述一個人往生的時候,通常連帶說明其他的資訊,比如說我們可能會說明死亡的原因或者是死亡時候的年紀。比如說,我想要請喪假,那我就會跟我的主管說,「我祖父一個月前在金門過世,享年93歲。」這句話用英文來表達就是""My grandfather died 1 month ago in Kinmen, aged 93."這麼簡單?對啊!我們要表示一個人做了什麼樣的事情或呈現什麼狀態的時候是幾歲,那我們就可以在句尾用逗點隔開,再加上" aged 歲數"就可以了。還有另外一種用法,也可以用來表示中文裡的「得年」或「享年」,舉例來說,「我的祖父在10月14日往生,享年93歲」可以用"My grandfather died on October 14th at the age of 93."當我們要表示「在…歲的時候」就可以用"at the age of 歲數"這個片語來形容。比如說,「他在10歲的時候就贏得了金曲獎」,英文就是"He won the Golden Melody Award at the age of 10." 那主管可能表示關心,所以問一下死亡的原因。講到死亡的原因,就有很多種說法了,比如說,「我祖父死於心臟病發。」就是"My grandfather died of a heart attack. "在英文中,"die from"和"die of "這兩個片語都可以用來表示「死於」的意思,但是它們的用法有些許的差異,在使用上要稍稍做出區別。通常,若是由於外傷或者是衰老所引起的死亡,我們會用"die from"這個片語來表示。比如說,「去年有很多人死於地震」,用英文來說就是"Many people died from earthquake last year."「他妻子上週死於車禍」,則是"His wife died from a car accident last week."如果是因為疾病或者是情感等原因所引起的死亡那我們通常會使用"die of"這個片語。比如說,「他的母親死於肺癌引發的併發症」用英文來說就是"His mother died of complications arising from lung cancer." 若只是單純的原因,可以用"for"來表示,比如說,「戰士為國捐軀」就是「為了」國家而亡,用英文來表示就是"The soldiers died for their country."而像是很多老人家很有福氣,可能睡著睡著就成佛了。那麼「這老人昨晚在睡夢中自然長辭。」用英文來表示就是"The old man passed away in his sleep last night due to natural causes."眼尖的你有沒有發現,我用了"passed away"來取代"died"?沒錯喔!"pass away"是用來表示「死亡」這個意思較為含蓄的說法。如果我們稍微注意一下,會發現很多外國人在提及死亡的時候會刻意不說"die"而說"pass away",這就很像我們中國人在講到死的時候會刻意不說「死亡」而說「過世」或者「往生」一樣。所以可以的話,大家盡量使用委婉一點的用法囉!順便提一下,如果是使用"pass away",那就可以使用完成式的表達方式喔!比如說,「超級巨星麥克‧傑可森於二OO九年六月二十五號逝世」用英文來說是"Michael Jackson the superstar passed away on June 25, 2009."那「麥克‧傑可森已經過世十二年了」。就可以說,"Michael Jackson has passed away for 12 years." 通常我們得知身邊身邊的人若正經歷失去親人朋友,我們可以簡單地回應「我很遺憾聽到這個消息」"I'm sorry to hear about that."而我們也很常會用"loss"(失去」或"sad news"(悲傷的消息)來取代"death"(死亡)、"die"(死去)這樣直接的字眼。所以,我的主管會跟我說"I am so sorry to hear about your loss about your grandfather."或者"I am so sorry to hear about the sad news about your grandfather."來表示遺憾得知我祖父過世的消息。另外,如果我們想要安慰別人的時候,我們也可以說,「這事你一定很難熬。」"This must be so hard for you."但「我們都會支持你。」"We are here to support you."或者,"Please accept our deepest sympathies."「 請接受我們最深切的慰問。」 最後,麋鹿兒想跟大家分享的是,人生不如意十常八九,雖然常有困頓與挫折,也不盡然都是開心的,但是,無論什麼樣的事情發生,都要好好愛惜自己,畢竟,"Death is never the solution to any problem. "「死亡從來不是任何問題的解決之道。」唯有活著人生才有翻牌的機會。更何況,多數時候,我們活得也挺好的,不是嗎?
-
輕鬆學英語‧英語輕鬆學 「圓規」來了
今年颱風的名字都很可愛,沒想到在十月連假迎來了一個可愛的「圓規」颱風,雖然它對台灣並沒有直接的影響,但外圍環流帶來的風雨也是不容小覷。講到「圓規」,大家一定聯想到數學課那個畫圓的歲月,但其實,圓規在我的生命裡,有不一樣的遇見,每次看到圓規,就不禁讓我想起大學時候讀到的一首詩,因為在詩中,詩人將愛人之間比喻為圓規的兩隻腳,特別生動,也認我印象別深刻。這首詩是John Donne寫的<道別禁止悲傷>(A" Valediction Forbidding Mourning"),他提到,戀人「若必須一分為二, 也像圓規的雙腳一般篤定。 你那堅穩地站立,絲毫不為所動的支腳,隨著另一隻腳佇停與遊走。」 " If they be two, they are two so As stiff twin compasses are two ; Thy soul, the fix'd foot, makes no show To move, but doth, if th' other do. " 說真的,從古自今被用來比喻愛情的事物多不勝數,但在我們聽過很多跟愛情有關的比喻中,「圓規」,算是很有創意的。詩裡將兩人的之間的依附關係比作圓規雙腳,一個像是圓規的固定點,而另一個則像是移動的那一端,因為有了其中一方的支持守候,而讓另一方得以畫出完整的圓。真是美得不得了,對吧?!「圓規」的英文是"compass",通常「我們用圓規來畫圓」。"Usually, we draw a circle with compasses."其實,不管是早期精密的「羅盤」,以及現在小巧的「指南針」都是"compass"這個字喔!「羅盤是航行儀器。」"The compass is an instrument of navigation.",「如果沒有指南針,我們可利用星辰引路。」"If we haven't a compass, we can use the stars to guide us."它也可以當作「管轄範圍」來使用。 既然講到了圓規,我們就順便來講講一般常用的文具用品吧!「文具」的英文是"stationery",但是這個字主要指的是「書寫用具」,例如筆、修正用具、紙張等。所以,「我們可以在店裡的文具部找到鉛筆盒筆記本。」"You can find pencils and notebooks at the stationery department of our store."如果是「辦公室常見的文具用品」,則可稱為 "office supplies"。在這邊要提醒大家,因為「文具」是一個總稱的概念,所以並沒有複數型。另外,有一個字和"stationery"長得很像,就是"stationary",因為這兩個字只差了一個字母,小心不要弄錯囉!"stationary"這個字的意思是「靜止的」、「不動的」或「穩定的」,像是大家在健身房用的健身車,其實就是「原地不動的單車」,所以英文就稱為 "stationary bike"囉! 常見的書寫工具中,「筆」都可以用"pen"來表示,這一類的用品有:「鉛筆」"pencil"、「原子筆」"ball pen"、「鋼珠筆」"ballpoint"以及「鋼筆」"fountain pen "。記得小時候我們的鉛筆只有小天使鉛筆跟利百代的黃色鉛筆,長大之後,開始有那種可以換「筆芯」"pencil lead"(或"lead)的「自動鉛筆」"mechanical pencil"(或"propelling pencil"),我就回不去了。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擅長削鉛筆,而隨身帶著「削鉛筆機」"pencil sharpener" 又很不方便。但是,「我發現美國人比較常用鉛筆,而不是自動筆。」"I found that people in the US use pencils more often than mechanical pencils."除了寫字用的筆,我們還有用來「強調」"highlight"想要標記重點的「螢光筆」"highlighter"、作「記號」"mark"的「麥克筆」"marker"、寫板書的「白板筆」"white board marker",還有繪圖用的「蠟筆」"crayon"、「彩色筆」"color pen"以及色鉛筆「colored pencil」(或"pencil crayon")。 有道是,「不怕寫字,只怕寫錯字。」用鉛筆寫字比較沒有問題,因為隨時可以用"eraser"(或)"rubber"來擦掉,其實如果年紀夠老,也一定經歷過用「橡皮擦」擦掉原子筆的歲月,那個不是把紙擦得髒兮兮,就是不小心就會把作業紙擦破的悲慘經驗,在「修正液」"correction fluid"發明之後得到了救贖,但是修正液也是有演進史的,早期的修正液有兩瓶,長得很像指甲油。一瓶透明的用來消除及淡化錯字,另一瓶白色的用來覆蓋,不但味道很刺鼻,光等它乾就等到超厭世。後來有了二合一的「立可白」"white-out"讓塗改與修正變得簡單一點,只是會一直不斷聽到搖立可白的叩叩聲,後來,又輕又安靜的「立可帶」"correction tape "發明之後,就達到了一個穩定平衡,沒有再有更進化的產品出現,就代表這個產品目前是使用的最佳工具型態。 當然,我們的桌上不會只有這些東西,還會有測量類的文具,像是「直尺」"ruler ",而前面提到的「圓規」"compass"、「量角器」"protractor"以及「三角板」"set square"(或"triangle")雖然不常用到,但是需要的時候還是很方便的,比如說,想要畫出特殊角度的時候,不需要量半天,「我們可以用三角板輕鬆畫出直角。」"We can draw a right angle easily with a set square." 我們也少不了「剪刀」"scissors"和「美工刀」"box cutter"這類的裁切文具,講到「剪刀」,它和「圓規」一樣,是由兩的部分組成,所以我們都會用"a pair of "這個量詞來形容,「一把剪刀」就是"a pair of scissors"、「一隻圓規」就是"a pair of compasses"。另外,黏貼類的文也是必要的,以前都會帶個「膠水」"glue"在身上,但是自從「口紅膠」"glue stick"問世之後,我就變心了,「我喜歡用口紅膠勝過膠水;膠水會把每樣東西都弄得濕濕黏黏的。"I prefer using glue stick to glue; glue makes everything wet and sticky."如果遇到不能夠黏,但又必須要暫時放在一起的文件,那麼,「迴紋針」"paper clip"、「長尾夾」"binder clip"或「燕尾夾」"foldback clip"就是我們的好朋友了。若是不介意「釘書針」"staples"打出來的醜醜痕跡,一把"stapler"就可以搞定很多事囉!
-
輕鬆學英語‧英語輕鬆學 國慶日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國慶日,因為防疫要求有微幅的鬆動,國慶連假出遊的人數比想像的多。「國慶日」顧名思義就是國家的生日,也就是「專屬於國家的一天」,所以,我們通常用"National Day"來表示。這是一種統稱,並沒有特定指哪一天或是哪個國家的國慶。我們也可以簡單地用日期來表示國慶日,比如說我們國家的「雙十國慶」就是"Double Tenth Day"而「 美國國慶」就是"Fourth of July",不需要再特別說明是"National Day",大家都知道。另外,也有大部分的國家會將獨立的那天,訂為國慶日,所以,如果剛好是這樣的情況,那也可以直接用「獨立紀念日」"Independence Day"來取代"National Day"。說真的,這麼特別的日子一定要放假的啊!尤其是如果前後有假日,還可以併成個連假,如果沒有剛好連在一起,彈性給他放個假也是可以,今年「國慶日的長連假讓我興奮不已」"I'm excited about the long weekend for National Day!",這種「國定假日」"national holiday"一定要想辦法放好放滿的啦! 不過,「今年因為疫情的關係,國慶活動不是取消就是縮小規模。」"This year due to the pandemic, any national day celebration has been canceled or scaled back."但不管怎樣,國慶大典是一定會有的。早期因為住在金門,所以,都會在國慶日的一大早起床看國慶閱兵及升旗典禮。而在台灣「很多人在十月十日這一天會到總統府慶祝國慶日。」"Many people go to the Office of the President to celebrate National Day."國慶大典從隆重盛大的「升旗典禮」"Flag-raising Ceremony"開始。在這時候,大家會齊唱「國歌」"National Anthem ",雖然說"anthem"本身就有「國歌」的意思,但這個字並不是專門用來指國歌,而是泛指「(團體組織的)頌歌」或「讚歌」,因此,通常若專指國歌,會在前面加上 "national"(國家的)作為補充。升旗的過程是莊嚴且肅穆的。這升旗的整個過程,其實包含了「唱國歌」"sing the national anthem"、「升旗」"raise the flag"以及「向國旗敬禮」"salute the flag"三個動作。「每個公民都會在升旗典禮時,面對國旗並向他敬禮。」"All the citizens face the flag and salute during the flag-raising ceremony."。 「敬禮」"salute"通常指向值得尊敬的人敬禮,也可以用來表示「致敬」,比如說,「我們向你的勇氣和決心致敬。」,用英文來表示就是"We salute you for your courage and determination." 通常升旗典禮過後,「總統」"president"就會在「總統府」"office of the president"前對全國同胞以及所有的「嘉賓」"distinguished guest"(或"honorable guest")發表萬眾矚目的「國慶日演說」"national day speech"。然後,就是盛大的閱兵典禮及遊行。其實兩者都是「遊行」的概念。在中文裡,「遊行」包含了兩種含義,其中一種是氣氛較愉悅的,為了慶祝某事而舉辦的,有點類似於「嘉年華」"carnival"的遊行;另一種則是指「抗議或示威等遊行」,像這類示威抗議性質的遊行,我們則會用"demonstration" 或"march "來表示,這兩個字都有為了爭取或支持某個價值而走上街頭的含義。想當然爾,我們的國慶日會出現的遊行,當然是屬於歡樂的前者。因此,我們可以使用"parade" 或是 "carnival",而"這兩個單字的差別在於"carnival"通常會穿著華麗、浮誇的服飾,且伴有音樂和舞蹈。所以,簡單來說,「閱兵大典」,我們會用"parade",緊接著之後的「花車遊行」或技藝活動類的遊行就比較像是"carnival"。 「閱兵典禮」"Military Parade"(或"National Day Parade"),這時候「三軍」就會展現壯大的軍容。閱兵大典是人民見證國軍訓練成果的時候,「陸軍」"Army"、「海軍」"Navy"與「空軍」"Air force"透過操演,讓我們認識保家衛國的軍人的努力和實力。「今年的國慶閱兵大典實在太壯觀了!」"The Military Parade is so magnificent!"除了三軍的操演,還有各式兵種,像是「憲兵」"military police"、「蛙人」"frogman" 以及警察等各界的實力展現。所有的表演中,我最喜歡的是「戰鬥機表演」"Military Air Show "。「我對每年國慶戰鬥機表演中,不可思議的飛行技術,感到驚艷。」"I am amazed by those incredible flying skills in the military air show every Double Tenth Day." 此外,另一個常讓我看得目不轉睛的表演就是儀隊的演出。一般我們稱「儀隊」為"honor guard"。因為"honor"有「榮耀;榮譽」之意,而 "guard"則表示「護衛」。由於儀隊通常不是用來保衛重要人士的護衛,而是一個展現門面的護衛,所以,我們稱之為"honor guard",而如果要專門指「三軍儀隊」,則會在前面加上"military",也就是 "military honor guard"或者,簡稱為"military guard"。因為「儀隊受到良好訓練,全部動作一致整齊。」"The honor guard is so well-trained and moved in unison."整齊的槍法與豐富的隊形變化,再加上「行進樂隊」"Marching Band"的精湛演出,簡直就是聽覺與視覺的絕佳饗宴啊!千萬不能錯過!對了,因為"march"有「 (齊步) 行走、行進」的意思,因此跟著儀隊一起表演的這種必須要搭配著音樂節奏而行進的樂隊,則稱為"marching band"。與儀隊一樣,若要特指「三軍樂隊」,就在前面加上"military"即可。 國慶日的慶祝活動,除了早上的升旗與閱兵,通常晚上也會有「國慶煙火」"firework"的演出,「煙火絢麗奪目的顏色讓大家印象深刻,就像是上天像夜晚的天空施加了魔法。」"The dazzling colors of the fireworks make everyone impressed. It looks like the god enchants the night sky." ,替美好的國慶日畫下完美的句點!講到「煙火」就得說一下,很多人會將這「煙火」的英文"fireworks"跟「鞭炮」的英文"firecrackers"傻傻分不清楚,另外,因為一般來說,我們施放煙火不只會打一發,玩鞭炮也不大只會放一顆,所以我們會看到這兩個單字通常在使用上是以複數的形式來呈現。往往用來表達「施放」煙火及鞭炮的則是"set off"或是"let off"這兩個動詞片語。今年的國慶煙火移師到高雄,可能也是為了要分散一下南北慶祝的人潮吧!不知道大家今年怎樣慶祝國慶,有鑒於目前疫情還在,大家還是在家看直播就好,一樣很開心啦!
-
輕鬆學英語‧英語輕鬆學 魷魚遊戲
如果喜歡追劇的韓粉,一定知道最近很夯的一步韓劇就是「魷魚遊戲」"Squid Game"。這部片子引起了很大的迴響與討論,我就先不「劇透」"I won't spoil it.",因為身為「爆雷者」或寫「爆雷文」"spoiler"會招怨的。那麼,不談這部片子,我們要談什麼呢?其實,《魷魚遊戲》片名起源於韓國的同名兒童大地遊戲,這有點類似跳房子遊戲的攻守進階版,而且是因為遊戲時地上的圖案由圓形、三角形和四邊形組成像魷魚形狀的界線而取名為魷魚遊戲,只要把其他的人推出界線之外,即可獲勝。所以,我們今天來談談「魷魚」、「形狀」跟「遊戲」相關的英文。 可能有人會問,「魷魚」就是"squid",有什麼好談的呢?但是我深深相信,這世界上應該有很多人「魷魚」、「透抽」與「小管」傻傻分不清楚,更何況他們的英文說法,對吧!而且深究一下,長成那樣的多腳生物,可不只這三種,基本上我們常聽到的有章魚、烏賊、花枝、墨魚、魷魚、鎖管、透抽、軟絲等。但其實也沒有這麼多種,呃,我可不是腦袋打結喔!待我仔細說來:這些看起來很像的生物中,比較好區分的是「章魚」,章魚有八隻腳,英文是"Octopus",看起來像是衣服被剪成條狀的晴天娃娃,我們每次看到的海底探險記都會出現的怪物角色就是章魚。而其他種類的就看起來有點像,只是高矮胖瘦不同,其中,烏賊、花枝、墨魚「三位一體」,指的是同一種生物,有十隻腳,英文稱為"cuttlefish",「魷魚」是"squid"而鎖管跟透抽是同一種生物,只是大小與年紀不同,簡單來說,「鎖管」在年紀小的時候,如果身高在十五公分以下,就稱作「小卷」,如果長到十五公分以上叫「中卷」,然後長大之後就變成了「透抽」,他們的英文都是"neritic squid",這個"neritic"是「近海」的意思,一般也會將「軟絲」稱為"neritic squid",因為他也是近海魷魚的一種,說真的,搞不清楚也沒關係,如果真的忘記怎麼說,就用"It's a kind of cuttlefish."或"It's a kind of squid."來表示就可以了。 講完了魷魚,接著我們就往下講形狀。還記得前面我們提到了魷魚遊戲之所以被稱為魷魚遊戲是因為形狀組合很像魷魚的關係,這三種形狀是最基本的圖形:圓形、三角形與四邊形。我們先來看「圓」這個字,若是平面的,就稱為"round"、若是中空的「圓圈」就是"circle",若是立體的,那就是「球體」"sphere",像地球的南北「半球」都是"semi- sphere",但是建築物上的「圓頂」則是"dome",而被壓扁的圓則是「橢圓形」"oval",要區分清楚喔!此外,這裏有幾個跟「圓」有關的特殊用法跟大家分享。比如說,"round"有「繞圈圈」的意思,所以,「在原地打轉」的鬼打牆行為就是,"going round in circles!",如果我們說某事 "drives you round the bend",意思就是這件事使你感到非常無聊或生氣。所以,如果你覺得某人的思想或行為突然失控,好像失去理智的瘋子一般,你可以說:"He is round the bend." 再來我們來看有「角」"angle"的形狀。這「三角形」顧名思義就是有三個「角」,所以它的英文是"triangle",因為這個"tri-"是表示「三」的字首。講到這,就不得不提一下,一般在英文中,表示數量的拉丁字首有很多,比較常見的有「一」"uni-"、「二」或「雙」"bi-"或"duo-"、「三」"tri-",所以,像之前有小學生表演的「單(獨)輪車」就叫做"unicycle"、腳踏車有兩個輪子,就叫做"bicycle",而三輪腳踏車就叫做"tricycle",你看,只要記得字首,單字不用背也可以大致推理出來意思是什麼。另外還有「四」"quad-",所以四角形就是"quadrangle",而「五」"quint"、「六」"sex-"、「七」"sept-"、「八」"oct-"、「九」"novem-"以及「十」"dec-"、「百」"centi-"與「千」"milli-",尤其是十、百跟千,還蠻常用到的。 魷魚遊戲中的三種圖形,最後一種是「四邊形」,當然也是跟"quad-"這個字首有關囉!「四邊形」的英文是"quadrilateral"。但是四邊形是一個比較大的概念,我們知道,同樣是四邊形,會因為角度與邊的關係,而有不同的形狀。舉例來說,邊長與角度都一樣的「正方形」稱為"square"、角度一樣但邊長不一樣的「矩形」稱為"rectangle"、「 平行四邊形」稱為"parallelogram" ,而看起來像「鑽石」的「菱形」就稱為"diamond",講到這,你是不是想到什麼啊?沒錯,如果你有聯想到,撲克牌上面的「方塊」也稱為"diamond"喔! 最後,講到這個遊戲的部分,比較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二、三木頭人」因為那是我小時候最愛玩的遊戲之一,不知道你們是不是也很喜歡玩?看完這部片子,有種複雜的心情,天!這是多少人的愉快回憶啊!搞得我陰影面積超大的,哈哈哈!。好啦!「一、二、三木頭人」的英文就是"one, two, three…..Freeze!"這個"freeze"是「冷凍」的意思,在這邊要提醒大家,如果在國外聽到有人大"Freeze!"千萬不要亂動啊!因為你有可能是不小心闖進人住所範圍,主人是可以持槍轟爆你的,要乖喔!此外,小時候我們常玩的遊戲還有「鬼抓人」,這個遊戲的英文就是"tag",我們想要邀請朋友玩「鬼抓人」,就可以跟他說"Let's play tag!",如果你是當鬼的那一個,抓到人了,就可以說"Tag! You're it."「 抓到啦!你是鬼了!」 我不知道現在的小孩子們下課都玩什麼遊戲,但想想我們小時候的遊戲真的是「古早味」十足。下課十分鐘不是衝去跳繩、過關,就是「跳格子」"hopscotch"或者是玩個兩局「大風吹」,在國外玩「大風吹」跟我們不大一樣,說真的,我覺得我們的「大風吹」比較有趣一點,會亂吹一些「特徵」,比如說,「吹有戴眼鏡的人」,那就只有戴眼鏡的要搶椅子,其他人就不用動。而在國外玩「大風吹」是放音樂的,只要音樂一停大家就搶椅子,所以他們將「大風吹」稱為"musical chairs "。除了「大風吹」,我記得「老師說」,也很好玩,不過,在國外,這個遊戲不是老師說了算,而是賽門,「大風吹」的英文是"Simon says"。我記得以前布魯斯威利演的片子也用了這個遊戲梗。不過,管他是「老師說」還是「賽門說」,遊戲規則都一樣,玩遊戲無國界啦!不過提醒一下,不管玩什麼遊戲,成人版的「魷魚遊戲」看看就好,別真的玩啊!
-
輕鬆學英語‧英語輕鬆學 快篩就是要快快快
疫情發生以來,聽到「快篩」這個名詞已經好一陣子了。大家都說戳鼻子很痛,但是我一直以為如果我沒有要坐飛機,我其實不會需要跟「快篩」有任何的交集,鼻子應該可以倖免於難。沒想到一個月之間,我做了不下六次的快篩,還做了一次PCR。而且,我發現,雖然規定進出醫院與機場要快篩,但人在金門,即便想要快篩,還不是我們想做就可以的,其實,我覺得相當不便與無奈。這麼有感的情況下,今天我們就來談一下跟快篩相關的英文吧! 「快篩」是指「快速篩檢」,英文叫做"rapid test"。「快篩」的目的是為了"快速"大量篩檢找出新冠肺炎「疑似陽性個案」,當然最好亦可同時正確排除陰性個案,所以主要功用在於能快速分流受病毒感染者,加以隔離減少病毒傳播機會,如果有疑似者,再用"PCR"「聚合鏈鎖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核酸檢測進一步地確認。 既然篩檢講求「快」,我們這邊第一個要說的就是「快」這個概念。在英文中,「快」有"quick"、"fast"、"rapid"等幾種不同的表達方式。簡單來說,"quick"是表示「動作快」、"fast"是表示「速度快」,而"rapid"則是「兼具動作與速度」。所以這三個字其實在用法上是有很大的不一樣的。如果要更清楚地來區分的話,"quick"這個字是指某件事情的發生、過程與完成極為迅速、也就是說整個持續的時間很短,或者毫無遲疑或耽擱,但是並不強調頻率。例如,「他匆匆吃完早餐就趕去上學了。」用英文來說,就是"He had a quick breakfast and rushed off to school."由於"quick"是形容詞,若要當作副詞來使用,則要加上副詞字尾"ly",變成"quickly",所以剛剛的句子就會變成"He had breakfast quickly and rushed off to school." "fast"這個字特別是指速度上的快速,而且有一種和同類型人、事、物相較的意味,比如說,「我們坐快車到台北」,用英文來說就是"We take a fast train to Taipei."這裡的「快車」指的是相較於所有的車子當中「速度比較快的車」,而不是指停留站數比較少的那種「快車」。那種因為停靠站數少而使得搭乘時間變短的「快車」,我們稱為"express train"如果是停靠站比較少的公車,那就是"express bus"。與"quick"不一樣的是,"fast"是形容詞跟副詞同形的字,所以,並不需要特別做字形的變化。比如說,「他走路很快」,用英文來表示就是"He walks very fast." 在表達「快」的單字中,"rapid"這個字比起前面提到的"quick"跟"fast"都要來得正式,通常著重於動作,也強調速度,尤其是會被用來說明某種連貫性的動作或歷程。經常搭配運用的有"change"(改變)、"increase"(增加)、"decline"(減少)、"growth"(成長)、"progress"(進步)等單字。比如說,「假如學生們每天都閱讀英文報紙,那麼他們的英文學習就會進步快速。」用英文來說就是"If the students read English newspaper every day, and they will make fast progress in English study." 有時候這三個字可以互相替代,比如說,我們要表示「像連珠砲一樣一連串地」可以說"in a rapid succession"或者"in a quick succession",而如果我們想要表示「賺快錢」這個概念,我們就可以用"make a fast buck"或者是"make a quick buck"來表示可以輕鬆且快速地賺到錢。不過三者間也不是都可以互換的,比如說,「捷運系統」的英文是"rapid transit system",就不能用fast來替代,因為系統本身沒有動作,但是我們想要形容捷運的列車很快,就可以用"fast"來形容,這概念就好像是我們要形容「快速流動的河流」,我們會用"a rapid river",因為河流本身沒有動作,但如果指的是「快速流動的(河)水」,就可以說是"fast water",因為水是流動的。用這樣來說明用法的差異應該是容易理解的。 如果說「快篩」是指快速大量的檢測,PCR就算是近一步更精細的篩檢確認。說真的,有沒有覺得這三個字很容易跟CPR混淆。我第一次講到PCR的時候,也一時不小心口誤唸成CPR,哈哈! "PCR"是「聚合鏈鎖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的簡寫,簡單來說,是一種核酸檢測。而"CPR"則是是"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的縮寫,也就是一般人所謂的「心肺復甦術」。坦白說,這兩者其實差很多,千萬不要傻傻分不清楚。 做完快篩之後,最重要的是報告的結果。雖然我真的不大能理解為什麼在金門做任何檢測都要隔天才能拿到書面報告,一般來說,「快篩」報告大概是十五分鐘可以拿到,而PCR則大概是兩個小時就可以有結果,在台灣,基本上當天都可以拿到檢測的結果。不管是什麼樣的檢測,通常結果只會有兩種,一種是「陰性」"negative",表示「沒有」(罹病或者懷孕),在檢測報告上就是一個"-"號,在驗孕棒上就是一條線。相反的,另一種就是「陽性」"positive",則代表「有」(罹病或者懷孕),在檢測報告上就是一個"+"號,在驗孕棒上就是兩條線。"negative"和"positive"這兩個字其實蠻有意思的,除了代表醫學上的檢測結果,還有其他的含義。 "negative"這個字代表的是「否定(認)的」、「拒絕的」、「負面的」、「消極的」、「陰(負)極的」、「反面的」,比如說,如果我們聽到"He has a negative attitude about his job."那代表「他對他的工作持消極的態度。」,如果對方給的是"a negative response",那代表的就是「一個否定的回應」。聽到"negative comment"就是「負面的評論」,而"a negative impact"就是「負面的影響」。相反的,"positive"則表示「肯定的」、「積極的」或「樂觀的」,所以,「樂觀的態度」用英文來表示就是"a positive attitude"、「積極的回應」就是"a positive response"。雖然我覺得在金門快篩真的挺麻煩,但是我們還是要「正面」"positive"一點思考,至少這裡打疫苗的速度比台灣快。打過兩劑「疫苗」"vaccine"的人很幸福,不僅可以有「抗體」"antibody",而且只要領了黃卡,就可以不用一直篩篩篩,超級方便,大家還是有空快去打疫苗吧!
-
輕鬆學英語‧英語輕鬆學 梅花梅花滿餐廳
上星期我們提到了「微解封」"to relax the pandemic restrictions"的英文,今天我們就繼續來聊聊相關的話題。說真的,解放口罩的日子不知道要等到何年何月,畢竟想要完全「解封」"to lift the lockdown",最重要的關鍵是「疫苗覆蓋率」"vaccination coverage",但是目前全國疫苗的數量仍嫌不足,所以大家都在排隊等疫苗,很多人連第一劑都還沒有打。關於施打疫苗這方面,不得不讚美一下金門,因為有很多人都已經完成了兩階段的疫苗施打,要論疫苗覆蓋率,金門應該算是居於全國之冠吧! 就算大家覺得自己在家辦公、上課都快要得「防疫憂鬱」了,但是「想要全面解封,疫苗覆蓋率必須達到 70% 以上」,"Vaccination coverage needs to be over 70% to fully lift the lockdown."也就是說,一定要達到全國有70%以上的人都施打第一劑疫苗,才算安全,看來要達到這個目標,還需要一點點時間。目前在微解封的狀態下,大家至少可以到某些場所放放風,而且在外食方面已經從必須完全外帶到可以部分內用,真的方便了不少。 雖然已經習慣了在餐廳外食的我們,在「僅限外帶」"to go only"的狀態下,程度不一地開發了自己煮飯的天份與潛能,但是天天煮也是會煮到膩的啊!現在微解封,就可以選擇性地外食,所以當店員問我們"To go or for here?"就是問我們要「外帶」還是「內用」。外食人口又開始慢慢變多,不過,現在外食還是沒有回到以前的常態,餐廳也不是多少人進來都給座位坐,因為「在微解封期間,餐廳應該要為用餐者安排梅花座。」"During the period when the pandemic restrictions are eased, restaurants should arrange checkerboard seating for diners."讓用餐者更放心。 我記得小時候有推行過「梅花餐」,是運用梅花的五片花瓣的意象,但是梅花座跟這個一點關係也沒有。一般我們所講的「梅花」,的英文是指梅子樹開的花,"plum flower"或"plum blossom",或者撲克牌的「梅花」"club",但是我們在這裡所提到的「梅花座」,英文是"checkerboard seating",這是指「在微解封期間,大家在餐廳用餐時必須隔一個空位坐。」"Under the eased pandemic restrictions, diners will be required to use alternate seating arrangements in restaurants."而「梅花座」的英文為什麼叫做"checkerboard seating"是因為,我們必須要交叉間隔坐,也就是空上一格的意思,讓我們來想像一下那個畫面,是不是很像西洋棋鍵盤黑白相間的感覺?所以,"checkerboard seating"這個"checkerboard"就是「棋盤」的意思。 講到下棋,中外的棋類種類有很多。"checkerboard"是「西洋棋」"chess"的棋盤。說真的,我覺得棋類遊戲是項很考驗腦力的活動,對我來說,有點複雜。前一陣子有一部跟西洋棋有關的影集"The Queen's Gambit"相當紅火,中文翻成《后翼棄兵》。我覺得"gambit"這個字用得真好。在不考慮特殊狀況之下,所指的是「精心規劃,且具有風險的策略」,而放在《后翼棄兵》這部影集中,在以西洋棋為背景的脈絡之下,則是代表「開局讓棋法」。既然是「讓」,也就是說必須要透過一開局時犧牲一卒的方式來取得優勢的策略。所以,深究 "gambit"背後所要傳遞的,其實就是一種得到與失去之間的平衡。 言歸正傳,為了防止疫情的擴散,台灣真的是卯足全力在應變,除了「行政院推出了簡訊實名系統。」"The Executive Yuan launched a text message real-name registration system."讓「確診者足跡」"footprints of confirmed cases"可以被有效掌握之外,將近有一百多種的防疫措施陸續推行中。所謂的「實名制」,就是指我們到任何場所必須要以真實姓名註冊,所以是"real-name registration"以往「確診者足跡集中在傳統市場。」"The footprints of confirmed cases were centered around the traditional markets."現在也都會採取分流管制,而且每個攤商都幾乎備有讓顧客刷實名制的QR code。所以能夠迅速掌握確診者足跡,防堵疫情擴散。 現在進餐廳除了要「實名制」以及採用梅花座的形式入座,而且在座位與座位的中間,必須要豎立一個透明的板子,這個被用來間隔座位的板子就叫做"partition"。" partition"這個單字如果當作名詞來使用的話,除了有「隔板」的意思,也可以用來代表(國家的)「分割」、「分裂」或者是「分治」的意思。最妙的是,這個字雖然具有名詞的字尾-tion,但是可以被當作動詞來使用,表示「分隔」、「間隔」、「分割」、「分裂」或者是「分治」的動作。比如說,我們想要表達「愛爾蘭在1921年出現分裂。」,用名詞的表達方式就是"The partition of Ireland occurred in 1921."若想要用動詞的表達方式,就是"Ireland was partitioned in 1921."說真的,雖然在吃飯的時候,跟對面的人隔著一塊板子,很像在探監,這樣吃飯實在很沒有Fu,但是「隔板可以降低 COVID-19 的傳染風險。」"The partition can decrease COVID-19 contagion risk."所以,為了避免「群聚」"gathering"的影響,我們大家還是忍耐一下吧! 即便現在台灣處於微解封的狀態,可是大家仍舊不能對防疫掉以輕心,畢竟,「新型冠狀肺炎的潛伏期大約在 2-14 天。」"The incubation period of COVID-19 is between 2 and 14 days."就算遭到感染,也並不是馬上就能夠得知是否確診。所以,請大家盡量將口罩戴好戴滿,記得進出公共場所要消毒,也要隨時勤洗手,以及回家之後要馬上洗澡、換衣服。尤其,要記得微解封時期仍舊必須將外出次數降至最低,並減少群聚活動。
-
輕鬆學英語‧英語輕鬆學 微微解封很舒心
正所謂,「人生唯一不變的就是改變。」"There is nothing permanent except change."縱使不想接受,我們也慢慢邁入了「後疫情時代」"post pandemic era",與疫情搏鬥現在可以說成為了我們的日常生活。近期因為全民防疫做得好,所以,「疫情指揮中心發布了微解封的最新指示。」"The CECC announced new guidelines to ease restrictions.",也就是說自從五月疫情爆發以來,三級警戒持續的緊張度有稍微獲得了一點點緩解,雖然解封之日仍舊無法預估,但現在至少慢慢開始了所謂的「微解封」,部分的觀光景點與健身運動場館也開始可以開放,而餐廳也從絕對外帶到可以內用,今天我們就來談談跟微解封有關的英文吧! 要談微解封,就要先從所謂的「封鎖」談起。大家還記得第一波疫情爆發的時候,因為情況真的太嚴重,所以有了封城的措施,這個種「封鎖」,稱為"lockdown"。 不得不說"lockdown"真的是2020的年度代表字。我們知道"lock"這個字當名詞來使用是「鎖」的意思,而當作動詞來使用,當然就是「上鎖」的意思。而"lockdown"原本的意思就是「因應情勢緊急封鎖某地」,像是電影看到的情節一樣,如果有人在學校放置炸彈,那警方就會封鎖某間學校,或者因為犯人發生暴動所以封鎖監獄等等。在新冠疫情爆發後,全球各大城市都經過了封城的階段,目前,因為疫情漸趨緩解,所以慢慢有了解封措施,像是之前「澳洲總理就公布了三階段解封計畫,以鬆綁新冠肺炎的防疫限制。」"The Prime Minister of Australia has unveiled the three-step plan to ease coronavirus restrictions." 我們可以在上面的例句裡,看到所謂的「鬆綁」,用的是"to ease coronavirus restrictions",沒錯喔!因為我們現在已經沒有全面性封城,但是卻因為新冠疫情而有很多的「限制」"restrictions",所以,目前「微解封」這個「微解」指的是「放寬」或「減輕」,所以,我們可以使用"ease"或者"relax"這兩個動詞來表示這「稍微鬆解」的狀態,因此大家口中的「微解封」,用英文來表達就是"ease the pandemic restrictions 或是 relax the pandemic restrictions",意思是「稍微放寬對於疫情的限制」。 "ease"這個字當作動詞來使用,表示「減輕」或「降低」的意思。比如說小時候一有感冒的症狀,媽媽都會煮薑茶給我們喝,因為「飲用薑茶可以減緩喉嚨痛的症狀。」"Drinking tea with ginger root can ease the pain of a sore throat."這個字若當作名詞來使用的時候,則是表示「容易」、「輕鬆」或「自在」的意思。通常,介系詞加上名詞會當成副詞來使用,所以"with ease"就是指「輕輕鬆鬆地」,比如說,「我餓到可以吃下一整個披薩。」就可以說"I'm so hungry that I could eat a whole pizza with ease." 至於"relax"這個字,相信大家對它都不陌生。這個字是「放鬆」的意思。當然,要叫別人「放輕鬆」不只有一種方法,而relax是「放鬆」最常見的英文說法。以往「很多人下班之後會去泡酒吧放鬆」,"After work, they relaxed by going to the pub."現在因為疫情的關係,能夠去公園走走就很棒了。「放鬆」常見的另一個英文說法是"take it easy"。要特別提醒大家一下,這個片語通常會頻繁用在平輩之間叫人「放鬆」、「輕鬆點」的意思,比較不適合對長輩或是晚輩說呦。 如果對方因為壓力很大而緊張,而我們想要讓對方「放輕鬆、別緊張」,那麼,我們就可以使用"don't stress"這個片語。如果對方開始有焦慮反應,或者有可能會有衝動的行為,此時我們想要勸對方「放鬆、冷靜一下」,那麼,我們就可以跟他說"chill out"。一般"chill"在字面上是「冷」的意思,但這個字另外也有一個很常見的口語的用法。我記得有一次有一個香港朋友說,「哇!這個東西很chill!」讓我印象很深刻。"chill"就是「很酷」的意思!講到這裡,可能有人會說,「冷靜一下」不是"calm down!"嗎?沒錯喔!不過大家可能也會發現,在電影中,人們通常不會說,"Hey man, calm down!"他們會說"Hey man, chill out!"因為"chill out"就是"calm down"的俚語。簡而言之,"chill out"的口吻就是比較接地氣啦! 那如果對方已經不只是緊張、焦慮,而是呈現爆血管、冒青筋的狀態,甚至已經快要怒火中燒,瀕臨爆炸的邊緣,此時要想勸對方「息怒」,身邊又沒有冰桶,那麼,就叫他「拿一塊冷派」吧!也就是我們可以使用"take a chill pill"這個片語,來勸人家消火,這個片語實際上的意思等於"relax",要人放鬆的意思。 說真的,所謂「微解封」是一種放鬆限制的概念,而限制的「鬆綁」除了前面提到的"ease"跟"relax",我們也可以用"loosen"這個動詞來表示,「放寬限制」,所以「微解封」也可以說"to loosen the lockdown restrictions"。至於要「完全解封」則是要「移除封鎖」"lift the lockdown"。 "lift"這個字我們在講到「舉重」"weightlifting"的時候有稍微提到,「抬起」以及「舉高」是"lift"較常見的字義。這個字在這裡當作動詞來使用,是「解除」的意思。通常後面可接「禁令」或「限制」等名詞。比如說「解除禁令」,用英文來說就是"lift a ban",而「 解除限制」的英文則是"lift some restrictions"。 另外,"lift"當名詞用的時候都還蠻有趣的。怎麼說呢?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在英國的「電梯」並不是"elevator"而是"lift",很特別吧!此外,如果聽到有人跟你說"Do you need a lift?"可不要誤會對方問的是「你需不需要搭趟電梯?」或者是「你需不需要抬一下?」喔!完全不是這樣的!"lift"其實還有另一個很實用的口語用法,就是「搭便車」的意思。所以,如果你剛好要去機場,聽到有人跟你說"I'm also going to the airport. Do you need a lift?"一定要立馬點頭,跟好跟滿,因為他說的是,「我正好也要去機場一趟,你需要搭便車嗎?」這一定要記起來喔!超好用的!
-
輕鬆學英語‧英語輕鬆學 運動也要說英文 (下)
上星期我們講到了「金門之光」麟洋配,今天我們再來聊聊另一個亮眼的金牌項目:舉重"weightlifting"。舉重這個字,基本上是由「重量」"weight"以及「上舉」"lift"這兩個字構成的。基本上,"weightlifting"是專指「舉重」這項奧運運動,分為「挺舉」"clean and jerk"和「抓舉」"snatch"兩種。健身房中雖然也有類似舉重的重訓運動,但「其實舉重跟重訓是兩種不同的運動。」"Weightlifting and weight training are actually two separate things."舉著「啞鈴」"dumbbell"鍛鍊「二頭肌」"biceps"或「六塊腹肌」"six-pack abs"並不算是舉重,而是「重訓」"weight training",通常只要是用重量來鍛鍊肌肉的活動都可稱為重訓,也就是一般大眾較常接觸到的「重量訓練」。 補充一下:我們在之前的文章中曾經提到字首 bi- 有「雙;兩」之意,因此 biceps是位於上臂前側的「二頭肌」;而字首tri-則用來表示「三」,所以 triceps 就是位於上臂後側的「三頭肌」。要特別注意的是,不管是二頭肌還是三頭肌,他們都是單複數同形的喔!另外,一般來說,當我們在提到"pack"這個字,通常都用來形容「一包」或「一綑」的東西,而這邊的"abs"並不是"Anti-Lock Brake System"「防止煞車鎖死系統」。"abs"其實指的是"abdominal muscles",也就是「腹肌」,所以"six-pack abs "就是「六塊肌」這邊要注意的是,"abs" 通常用複數形,也就是一定會加上"s",哪怕腹肌已經團結在一起,還是一樣喔! 台灣以往在國際舉重比賽項目上都有相當輝煌的戰績,這一次代表台灣出賽的選手「郭婞淳打破2019世界舉重錦標賽的兩項世界紀錄,而且獲得了2021年奧運的金牌。」"Kuo Hsing-chun broke two world records at the 2019 International Weightlifting Federation World Championships and then gained the Golden medal at the Olympics in 2021."「奧運比賽的舉重,包括抓舉和挺舉兩部分。」"Olympic weightlifting consists of two parts:the snatch and the clean and jerk." 「抓舉」的英文是"snatch",這個字本身有「快速地搶」或者「迅速地奪取」的意思,比如說,我們常聽到人家說,「病急亂投醫」這種「快淹死的人見一根稻草也會抓。」的情況,用英文來表示就是"A drowning man will snatch at a straw."而" snatch"這個字在舉重領域意為「抓舉」,「抓舉要一氣呵成,在抓舉的時候,舉重選手要將槓鈴從地面舉過頭部。」"For the snatch, the competitor lifts the barbell off the ground and above their head in a single movement." 另外說明一下,在英文中用來表示「抓取」的單字有:"take"、"grasp"、"grab"、" grip"、"clasp"、"clutch"、" snatch"以及"seize"等動詞。這些字都有「抓住」跟「握緊」的意思。簡單來說,"take"是用來表示「抓」最普通的泛用字,這個字在使用上並沒有帶任何感情的色彩,單純指「用手抓、取某東西」或者「用手控制某物」。"grasp"則是指「緊緊抓住」或「抓牢」。而"grip"語氣比"grasp"強,指「用手的最大力量緊緊抓住」。"另外,clasp"是指「用手緊握」或「用臂緊抱」。而抓取的動作帶有急迫性意思的單字有"clutch",這個字用來強調「匆忙、緊急地抓」,若想表示「抓取帶有急迫性以及力度」的有:"grab"指「粗暴而急迫的抓住」、「抓緊」。而"seize"則指「突然抓住某物」,強調突然的猛烈動作。我們前面所提到跟「抓舉」同義的"snatch"則是指「突然搶走」,在使用這個字的時候側重動作更快或更具暴力性質。 舉重的另一種則是「挺舉」"clean and jerk"。前面提到的第一種:「抓舉」"snatch"是直接將地上的槓鈴舉過頭頂;而"The clean and jerk is composed of two movements."「挺舉則包含兩個動作」:第一步是「挺」,也就是「提鈴」"clean";第二步是「舉」,也就是「上挺」"jerk"。整個動作的完成包括「在抓鈴的時候,要將槓鈴從地面舉過肩膀,接著再將槓鈴舉過頭部來完成上挺的動作。」"During the clean, the weightlifter moves the barbell from the floor to the shoulders. After that, he has to raise the barbell above his head to finish the jerk." 其實如果只看字面上,"clean"這個字被當作動詞來使用是「清理」的意思,而被當作形容詞來使用則是用來表示「乾淨的」。"jerk"這個字若當作動詞來使用,是指「猛然抽動」或者是「急抽」的意思,而當作名詞來使用,則是用來說人家是個「頭腦簡單的人」或者是「蠢蛋」的意思,這個字通常用來講男生喔! 在健身房中經常被用於訓練肌肉的舉重類重訓運動有「啞鈴」"dumbbell"以及「槓鈴」"barbell"兩種。「啞鈴」"dumbbell" 這個字很好記,因為" dumb"是「啞的」意思,而"bell"就是「鈴」。啞鈴可以單手舉起,有各種不同的重量;「槓鈴」"barbell" 的 "bar" 是「長槓」或「長棍」的意思,「槓鈴」"barbell"是由因此就是「槓鈴」。槓鈴則要用雙手撐起,可以依照自己的需求增加兩側的「槓片」"plate"。 "plate"這個字相信大家並不陌生,在日常生活中是「盤子」或「碟子」的意思,相較於「小碟子」"disk"來說,比較大也比較深一點,"plate"在舉重領域則是「槓片」,也就是槓鈴兩側的圓盤。「國際比賽中,最重的槓片是25公斤。」"The heaviest plate used i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s is 25 kilograms."在健身重訓中,雖然不會有這麼重的槓片,但「與啞鈴相比,使用槓鈴的受傷風險較高。」"Barbells carry a higher risk of injury than dumbbells." 所以大家在使用舉重類器材要特別小心喔!若是「舉重的初學者」"weightlifting beginners"最好在使用的時候有其他具有使用經驗的人或者教練在旁邊協助,重量也要一點一點增加,千萬不要一下子就舉超過自己能力的重量,很容易受傷喔!
-
輕鬆學英語‧英語輕鬆學 運動也要說英文 (中)
既然講到東京奧運,就不能不提這次的「金門之光」麟洋配了,這可是讓全金門都沸騰的組合啊!「金門之光」的「光」不是"light"喔!而是「榮光」或「驕傲」的意思,所以「金門之光」就可以稱為"the glory of Taiwan"或"the pride of Kinmen"。原本金門就已經有「羽球」"badminton"的重點訓練學校,也期待將來能夠培育出下一個奧運金牌國手。今天我們就來談談羽球吧! 「羽毛球運動」用英文來表達可以是"the sport of badminton"或者是"badminton sport",這一個看似很潮的運動,其實已經有兩千多年的發展歷史。羽球運動的前身是板羽球(但現在羽球和板羽球已發展成不同的兩種球類運動),在古代歐洲、中國、日本都可以看見它的身影。我記得小時候看小叮噹漫畫,還有看到大雄跟小叮噹打板羽球的情節。各地的板羽球都有它的發展歷程,而其中源自古希臘的一種板羽球,更發展出將實木板拍改為木製外框,並在中間綁著緊繃的羊皮,因具彈性而更容易拍打。這種遊戲曾向東方傳播至古代印度,並遠達暹羅、中國與日本等地。19世紀中葉,印度西部的浦那出現了現代羽球運動,當時是以地名「浦那(Poona)」來稱呼這種運動。後來駐在當地英國人頗為喜愛這種新運動,因而將它傳回英國本土。1873年,在英國格洛斯特郡的伯明頓莊園舉行了一場公開表演,引起許多人的注意,並逐漸傳播開來。後來人們便以該場表演的莊園名稱「伯明頓(Badminton)」來稱呼這項運動,所以國際上「羽球運動」就是"badminton",然而在華語地區還是依照球具的稱呼來稱為「羽球」運動。羽毛球的球具有「羽球拍」,英文稱"bat"、"racket"或者是"racquet",以及「羽毛球」"shuttlecock",因而羽球運動員就稱為"badminton player"或者是 "badminton shuttler"。 「羽毛球運動是一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高雅的情趣和適應人們追求時尚、關注健康需求的運動項目。」"Badminton sport is a kind of profound cultural heritage, decorous temperament and adapt to people pursuit vogue, paying attention to health needs of sports."目前世界上較為知名的羽毛球比賽有「世界羽毛球錦標賽」"World Badminton Championships"、「世界羽毛球大獎賽」"World Grand Prix Badminton"、「全英羽毛球公開賽」"All-England Open Badminton Championships "、「 湯姆斯盃(男子團體冠軍賽)」"Thomas Cup"、「 尤伯杯(女子團體冠軍賽)」、"Uber Cup "以及「蘇迪曼杯(男女混合團體冠軍賽)」"Sudirman Cup",而拜網路以及通訊發達,所以我們都可以在家觀賞這些國際知名賽事,但不知道大家會不會對於國際比賽播報員的播報內容感到有些些困惑?有時候計分板上面所顯示的符號代碼也不是讓人很清楚,所以今天,我們也順便來看看,有哪些裁判用語以及代號: 簡單來說,一場球賽,我們會在螢幕上看到的資訊包括有:該比賽的「項目」"Event",總計來說,比賽項目中,「單打」的英文是"single",有「男子單打」"Men's singles"以及「 女子單打」"Women's singles",而「雙打」的英文是"double",分為「男子雙打」"Men's doubles"、「女子雙打」"Women's doubles"以及「混合雙打」"Mixed doubles",另外還有「男子團體」"Men's team"以及「女子團體」"Women's team"。接下來我們會看到「場地」"Court",比如說標示是第一場地或第二場地。然後是「日期」"Date"跟「開始時間」"Start"、「結束時間」"Finish"以及整個的「使用時間」"Duration"。當然除了球員的名稱之外,還會有,「主審裁判」"Umpire"以及「發球審」"Service Judge"的名字。 通常,螢幕所顯示的記分板上還會有些縮寫的字,像是:"W"就是"Warning",也就是「警告」,而"F"就是"Fault",也就是「犯規」。一般來說,比賽中如果有特殊情況發生,裁判可能會給球員一個「注意」"Caution"來提醒球員要注意行為,但是如果有明顯的行為不當,像是挑釁或拍網等動作,第一次的時候,裁判會給球員「警告」"Warning"。可能是因為首犯都被認定為不是故意的,所以,不同項目都可以有第一次警告,也就是說,每個項目都可以拿一張黃牌。但是如果是第二次犯同樣的行為不當,或者是比較嚴重的,像是不服裁判之類的行為,就會被發紅牌,判定為「犯規」"Fault",若是嚴重行為不當,甚至可能被判定為「失格」"Disqualified",我們以前有說過"dis-"這個字的字首是「去除」的意思,而"qualified"是「符合資格」的意思,所以,"disqualified"就是取消資格,直接掰掰,還好,這種黑牌只有「裁判長」"Referee"可以發,"Referee"在記分板上的簡寫是"Ref"。如果我們在記分板上看到"I",那表示該名球員「受傷」"Injured",如果球員本身無法比賽,也只有棄賽一途,所以,當球員「棄權」"Retired",就會被記錄為"R"。 基本上,球場有很多種,比如說,棒球、壘球以及足球、橄欖球這類型的「球場」叫"field",如果是籃球場、網球場或者是羽球場這類型的就稱為"court",並不一樣喔!在球場上,焦點是球員"player"沒錯,但是,認真看下來一場比賽,也是很多人參與其中,除了「職業運動員」"professional player",還包括有我們剛剛提到「裁判長」"referee"、「裁判員」"umpire"甚至還會有「副裁判員」"deputy umpire",而如果是團體賽,還會有帶隊的「隊長」"captain"以及「教練」"coach"等。 相信這一次的東京奧運羽球冠軍比賽讓全台灣的羽球愛好者突然間暴增,如果我們不是球員,而是「業餘運動員」或者是所謂的「愛好者」,那麼就是"amateur"或者是"enthusiast"。雖然麋鹿兒上一次打羽球的時候是小學六年級,嚴格來說連業餘愛好者的邊都搆不上,但這一次真的被可愛的麟洋圈粉了,因為他們最後的"in"真的是太給力了,身為量小「粉」"fan",私心地給了羽球很大的篇幅,相信大家不會介意的。
-
輕鬆學英語‧英語輕鬆學 運動也要說英文 (上)
今年的東京奧運剛剛閉幕,但是熱血還在沸騰中,因為今年台灣的選手真的太給力了,今年一共有31名選手參賽,除了以往常常得獎的「跆拳道」"taekwondo"跟「舉重」"weightlifting",今年的「羽球」"badminton"更是讓大家熱血沸騰,而「桌球」"table tennis"、「體操」"gymnastics"、「游泳」"swimming"跟「拳擊」"boxing"、「空手道」"karate",甚至「高爾夫」"golf"等項目也都拿下了很好的成績。像這麼熱的話題,我們怎麼可以不來跟一下。所以接下來我們會花上幾個篇幅來好好聊聊奧運。 話說,「奧運會」的全名是「奧林匹克運動會」"Olympic Games", 最早源自「古希臘」"Ancient Greece",是為了紀念眾神之王「宙斯」"Zeus"而舉行的。之所以會稱為「奧林匹克」"Olympics"是因為當時的舉辦地點位於奧林匹亞"Olympia"的緣故。而奧運的賽事是國際目前最高等級的綜合型運動賽事,由於是全球性的頂級賽事,當然,參與國家的數目以及賽事的種類也超乎我們的想像。一般來說,大家都會比較關注有台灣選手參加的比賽,今年台灣有31名選手參賽,囊括的「獎牌」"medal"有「金牌」"gold medal"、「銀牌」"silver medal"以及「銅牌」"bronze medal"等獎項,成果豐碩,但其實,奧運的賽事如果仔細講來,大項目包括有:「田徑類項目」"athletics"、「球類運動」"ball games"、 「體操」類項目"gymnastics"、「水上運動」"aquatics"、 「格鬥類項目」" fighting sports"、 「自由車賽」"cycling"、 「馬術」"equestrian"、" 「現代五項」"modern pentathlon"以及「鐵人三項」"Triathlon"、「舉重」"weightlifting"、 「運動攀登」"sport climbing"和今年列入項目的「滑板」"skateboarding"等。至於各個細項就等我們後面再來談囉! 講到奧運會,對大家來說,最有鑑別度的就是奧運的「五色環」"the Olympic Rings"了。雖然很多人從來都不缺席奧運,看到奧運的五色環也能一眼就認出來,但仔細想想,如果我問大家,奧運會旗上面的五色環是哪五個顏色,哪些顏色在上面?哪些在下面?又各自代表什麼?這五色環到底怎麼來的,為什麼不是七連環或者是九連環,偏偏是五連環?不知道有多少人能夠正確地達出來?今天也順便來說明一下吧!說真的,不要小看這五個環,能夠成為代表奧運的logo,背後一定有很深的意涵。怎能不了解一下,沒錯,"the Olympic Rings"是於1913年由前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主席、現任奧林匹克運動會創始人皮埃爾·德·顧拜旦所設計。顏色分別是「藍色」"blue"、「黑色」"black"、「紅色」"red"在上排,「黃色」"yellow"、「綠色」"green"在下排。根據設計者所說,奧林匹克旗幟背景為「白色」"white",中間由五個交錯的環組成,分別為:藍色環代表「歐洲」"Europe"、黑色環代表「非洲」"Africa"、紅色代表「美洲」"America"、黃色環代表「亞洲」"Asia"、綠色代表「大洋洲」"Oceania", "the Olympic Rings"代表了世界五大有人居住的大陸,統一在奧林匹克精神下。所以,奧林匹克現在有了全球和平及友誼的重要象徵意義。順便提一下,現在常講的「七大洲五大洋」中的七大洲,除了將上面提到的五個洲,並將其中的美洲再區分為「北美洲」"North America"及「南美洲」"South America"之外,再加上南極洲"Antarctica"合併為七大洲,而五大洋就分別是「太平洋」"Pacific Ocean"、「大西洋」"Atlantic Ocean"、「印度洋」"Indian Ocean"、「北冰洋」"Arctic Ocean"(也就是北極海)以及「南冰洋」"Southern Ocean"了。 在古代奧運會上,希臘人燃燒聖火以紀念古希臘神話中,「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從宙斯手中偷來的火,所以,「奧運聖火傳遞」"Olympic torch relay"成了奧運的象徵。這裡的"torch"是「火把」或「火炬」的意思。時代在改變,古早時期的火把是用來照明用的,雖然在現代演變成了「手電筒」,但還是一樣使用"torch"這個字喔!通常,「奧運聖火」"Olympic flame"會在奧運會開幕的數個月之前從「發源地」"birthplace ",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希臘的奧林匹亞點燃,並會透過「接力」"relay"傳遞至下一屆奧運會的「主辦城市」"host city"裡。正常來說,奧運每四年舉辦一次,「東京被國際奧委會選中,主辦2020年奧運。」"Tokyo has been chosen by the 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 to host the 2020 Summer Games."卻因為疫情的關係,延遲到了今年的七月舉辦。在英文中,當我們講到「主辦」、「主持」或者是「做主人」,都會用到"host"這個字。這個字簡單又好記,但也很特別,因為它的動詞、名詞、形容詞是「三態同型」,也就是說,都是host這個字,所以我們會在上面的句子看到「主辦」這個動作是"host",而我們在「主辦國」"host country"以及主辦國的「地主隊」"host team"看到的"host"是形容詞,而"the host for the awards ceremony"「頒獎典禮的主持人」裡的host"則是名詞。既然講到「主人」或「主持人」這就要講一下,如果我們看到這樣的句子: "The guests look very elegant, and the host is so accommodating."「客人都很優雅,派對主人也很慷慨。」那麼這個慷慨的主人是男的,而如果看到"Our hostess is greeting us at the entrance now."那這個在入口處歡迎我們的是女主人。要記得,男主人或男主持人是"host",而女主人或者是女主持人則是"hostess",男女是有別的喔! 另外"host"當動詞用是「主辦」的意思,當然就有「舉辦」的意思。順帶補充一下,在英文中常見可以被用來表達「舉辦」或「舉行」意思的字,有"hold"、"host"跟"take place",其中,"hold"是最普遍的用字,只要是「舉行」,不管是誰來舉行,都可以用這個字,而且主動跟被動的形式都可以。比如說,「我們下星期三將為Amy舉辦生日派對。」可以寫成主動的形式"We will hold a birthday party for Amy next Wednesday."或者寫成被動的形式"Amy's birthday party will be held next Wednesday."而"host"這個字則有作為主辦方來舉行的意思,也一樣可以使用主動或者是被動的寫法,但如果是"take place"的話,就只能寫成「活動 + take place」,也就是說,不會提到是誰辦的活動,也不會有被動的型態。比如說,「這場會議將在明天早上九點舉行」,用"take place"來表達就是"The meeting will take place tomorrow at 9 am."很特別吧!
-
輕鬆學英語‧英語輕鬆學 極簡生活:少即多 (下)
基本上,「極簡主義者通常相信少即是多的思維,因此通常他們用整理自己的處所來追求簡單的生活模式。」"Minimalists usually believes in the"less is more" mindset. Therefore,They declutter their places to lead a simple lifestyle."因此,無論是已經過上極簡生活成為minimalist 的人也好,或者是正想要往極簡這條路上前進的人也罷,都或多或少會經過斷捨離的過程。畢竟要先丟掉不對的,留在身邊的才會是最適合自己的。斷捨離簡單地可以用一個我們之前講過的來總結,就是"declutter" 「清除,清理(多餘物品)」。 那麼斷捨離究竟要怎麼樣做呢?所謂的「斷」,就是「停止」的意思,斷絕物品的進入。比如說,不拿贈品或者是自己用不到的東西,而且,也不要買一堆自己不需要的物品。在大家收入都受到影響的疫情期間,少數生意逆勢成長之一的就是電商了。很多人平常沒事做就喜歡逛網拍,覺得這個需要,那個想要,隨便按兩個按鍵東西就送到家裡,輕鬆容易,因此常常買了一大堆沒有必要的東西,又捨不得丟掉,到最後就變成了大量囤積的"clutter"了,所以,這種因為手滑,不小心買太多東西的行為,在英文中就稱之為"stockpile",這個字是由" stock"( 庫存) 和 "pile"(堆積)兩個字組成,尤其,"pile"指的是整齊成疊堆在一起,這兩個字合在一起便是「囤貨」的意思。 小小的囤貨是難免的,但大量囤貨就不大OK了。斷絕雜物進入家中就等同於開始了「停止囤積物品」的行動,用英文來說就是"stop hoarding"。「囤積沒用的物品」這個行為在英文中稱為"hoard",請想像一下家裡堆滿了"clutter"的狀況,像是收了一堆紙箱、購物袋、或者是包裝盒、餅乾盒等的,就是「囤積」"hoard"。這個字也可以當成名詞來使用,就是我們所「大量囤積的物品或金錢」。通常我們為稱一個捨不得把東西丟掉,喜歡把它們囤積起來的人為"hoarder",就是「有囤積症的人」。 根據心理學家表示,如果一個人有慣性地囤積物品,可能會有某種程度上的缺乏「安全感」"sense of safety",尤其是獨居老人,特別容易患有「病態囤積症」"hoarding disorder",這樣的人會到處撿東西回家囤放。撿東西就算了,有的人撿的不是東西,而是小動物,而且就算家裡飼養了數量龐大的動物或寵物,已經超出了自己照顧的能力範圍,但仍不願少養一些,這樣子的行為,就叫"animal hoarding"。 不過,並不是所有喜歡囤積東西的人都是病態的,像老一輩的祖父母或我們的爸媽只是因為節儉成性而捨不得把舊的東西扔掉,也可以稱為"hoarder",你如果不讓他們堆東西,他們還會跟你說,"I am not a hoarder. I am just frugal."「我不是囤積狂。我這是節儉。」有的人則堅稱「他們是環保的」"They are green.",認為自己的囤積行為是「對環境友善的」"environmental friendly",是為了不增加環境(垃圾)負擔,才不把東西丟掉。 所謂的捨,也很簡單。其實,我們可以從「丟掉舊東西」開始,當開始"give away your old stuff"那就代表更有了面對當下的決心跟勇氣。在這邊我們看到"give away"這個片語,它其實帶有「給出去」跟「分送」的意思,所以,這邊的「丟掉」並不是丟到垃圾桶或者是資源回收,就是一個「送出去」的概念,可以是送給人家,可以是捐贈,比如說,以前有所謂的單車日,騎單車的民眾,不管是通勤或者是運動,都可以拿到免費分送的咖啡。「他們今天要免費送咖啡給單車騎士。」英文就是"They are giving away free coffee to the bikers today."又比如說,「我不再需要這些鞋子了,所以我決定把它們捐出去。」用英文來表達就是,"I don't need the shoes anymore so I decide to give them away." 如果大家對"give away"有概念了,那麼看到物品上面印有"giveaway"的字眼,可不要傻傻把它拿去丟掉,那是「贈品」的意思,所以,你是可以拿去使用的。有時候我們走在街頭或在商場購物時,沿途的會收到「試用包」,就叫做"giveaway"。而發贈品、抽獎、禮券這類的促銷方案都算"giveaway ideas"。所以,如果老闆問你"Do you have any giveaway ideas?"可不要誤以為他在問有沒有什麼要刪除不要的想法,他問的是,「你有沒有什麼促銷方案的點子?」順便一提,既然"give away"不是一般的「丟掉」,那"take away"當然也就不是一般的「帶走」囉!"take away"是「外帶」或「外賣」的意思。 既然,斷捨離是一種「擺脫舊物」的過程,所以在這邊也可以用"get rid of"來表示「丟掉」。"get rid of"是個很好用的片語,比如說,「我奶奶的病態囤積症一直好不了」,我們就可以說,"My grandma can't get rid of the hoarding disorder."在大家好說歹說之下,她好不容易同意我們可以把三十年的舊電視丟掉了。"We got rid of the 30-year-old television in the end. "又比如說,「漂亮的女生總是有很多讓他很抓狂的追求者。」"The beautiful girl has many suitors, which drives her crazy."「他好不容易甩掉一個奇怪的追求者。」用英文來說就是"She got rid of the strange suitor finally." 在「離」的階段,我們可以具體做到的就是前面提到的"tidy-up"「大掃除」,小從「整理桌子」"tidy out」"或者是進行較大規模的「整理物品」"tidy away"都算。整理沒有什麼全世界通用的方法,能夠呈現自己最舒服的樣子,就是最好的模式。如果沒有什麼太大的想法,可以試試近藤麻理惠所提倡的「怦然心動整理法」"KonMari Method"這是由日本收納女王近藤麻理惠在她的書《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Tidying Up with Marie Kondo)中提出來的。"Its core principle is to identify the things that spark joy in your heart and keep them."「它的核心原則就是檢視可以讓你怦然心動的東西並將它們留下。」我們只要在整理的時候問自己,「這個東西會讓我怦然心動嗎?」"Does this spark joy in my heart?" 如果答案是不會的話,那就表示該丟掉囉!這樣獨創的整理法甚至還被 Netflix 拍成實境節目,「怦然心動整理法已經聞名全球」"The KonMari Method is known worldwide."你還不試試嗎?
-
輕鬆學英語‧英語輕鬆學 極簡生活:少即多 (中)
極簡主義的生活並不是像戲劇<<我的家中空無一物>>或者是像日本漫畫家緩莉舞的真實生活一樣,家中的東西少到超乎想像,當然也不是像佐佐木一樣精簡到連家具都沒有,只在空蕩蕩的房間內辦公。「極簡」強調的是擁有最少但最需要且最適合自己的物品。對極簡主義者來說,「少即是多」,"Less is more."舉例來說,蘋果的創辦人「賈伯斯就是實際把極簡主義應用在其生活跟產品的極簡主義者。」"Steve Jobs was as much of minimalist in product design as he was in life."他終其一生都在思考著要怎麼樣才能「更少」,也因此我們有了蘋果產品的全新體驗。 可能會有人覺得,少就是少,多就是多,哪來的「少即是多」?其實,極簡主義為什麼會受到大家的歡迎,就是因為當生活所需要的東西少了,管理與照顧他們的時間也就少了,那麼我們能用來照顧自己的時間就變多了,我們可以用多出來的時間來休息、學習或者是與家人相處,過上有品質的生活或者是創造出更高的價值,所以「少即是多」,確實是有它的道理的。我們雖然不是極端的「極簡主義者」"minimalist",但是我們仍舊可以從極簡主義的生活態度中學習到精簡生活的方法與好處,接下來我們就來談談在生活中哪些物品要更少,才能讓我們有更多的獲得。 說到極簡第一步驟,那就是要清理掉生活中沒有必要,且不需要留存的雜物。那到底什麼是「雜物」呢?「雜物」的英文是"clutter",所謂的雜物並不是垃圾,只是「無用或者暫時用不到的物品」,而且這個字帶有「雜亂」或「淩亂」的概念,所以是被用來特別指稱那些「雜亂的東西」;而且"clutter"這個字也可以用來當作動詞使用,表示「(雜物)塞滿或亂堆在(某個空間),也可以用來指「使(雜物)散亂(在四處),那麼「清理雜物」要怎麼用英文表示呢?其實很簡單,如果我們想要表示「讓雜物消失」或者「去除掉雜物堆積的混亂狀態」,使用"declutter"這個英文單字就可以輕輕鬆鬆又相當專業地說明喔! 我們來看看"declutter"這個字。通常我們使用這個字來表示「清除多餘物品」,因為"de-"這個字首有「去除」或者是「相反」的意思,所以,"de-"掉"clutter"就是讓有雜物的狀態反過來,就是「沒有雜物的狀態」囉!還記得我們之前有提到「解碼」的英文是"de-code",就是同樣的概念,把有鎖碼的狀態反過來,那就是解掉密碼,變成沒有鎖碼的狀態囉!說真的"declutter"是一個幾乎每天都會用得到的單字,(哪尼?),好啦,我知道你會黑人問好,就讓我說明一下什麼時候我們會用到"declutter",比如說,一個人居住在外,如果有朋友來訪,我們會先把家裡整理乾淨,因為家醜不可外揚,那如果爸媽來訪之前呢?告訴你,那更是要整理乾淨,不然會被唸到耳朵長瘡,所以,「我要在家人拜訪之前把多餘的物品清理掉。」"I'm going to declutter before my family comes to visit."不然他們會唸我亂買東西,哈哈哈!又比如說,平常工作很忙,買東西回家吃完就累癱了,沒有力氣收拾,有時候廚房會堆了沒洗的碗盤,「我們得把廚房流理台整理一下,才會有更多空間可以煮飯。」"We have to declutter our kitchen worktops to give ourself more space to cook."是不是,很日常的畫面? 還是要特別提醒大家一下,當我們使用"declutter"這個字的時候,所清理的不一定是垃圾或廢物等級的物品,而往往是指我們在生活中大部分時間都用不到、感覺有點多餘,或者是佔據了空間而造成混亂的雜物。比如說,很多人的書桌上除了書本還有紙、筆、文具類用品、或是筆電、檯燈以及充電線等等而且這些東西,通常都很隨興地被堆放著,但這些物品都是可以良好使用的狀態,如果有人跟你說「我的書桌上堆滿了東西」"My desk is covered in clutter. ",或者"My desk is full of clutter."不用懷疑,那表示他的堆法是「亂七八糟」的,保證桌面亂到沒有章法。同理,如果有人告訴你,"Every shelf in my room is cluttered with ornaments. "那保證他房間裡的每層架子上都亂七八糟地塞滿了裝飾品,而不是整齊乾淨地陳列著。 對了,我們剛剛講到"declutter"是個幾乎每天都可以用的字眼,當爸媽的應該會很有感覺,如果家裡小孩並不是整潔寶寶,他們的房間每天都像被砲彈打過一樣,那麼對著小孩說「去清房間」簡直就跟晚安是樣的概念,除了"Go and clean your room.",我們還可以用"Declutter your room."來叫他們去收房間,這樣表達既鏗鏘有力又指令明確:不是整理而已,要看起來「雜物消失」。不過說真的,小孩都有一百種讓雜物「消失」的方法,只是他們都還在就是了,這一點真的很厲害! 講到整理,順帶補充一下。除了"Go and clean your room."及"Declutter your room."我們通常會用"tidy up"這個動詞片語來表示「整理或清理多餘物品」,如果我們把"tidy up"中間加上"-",寫成"tidy-up"就變成了表示「整理」或「掃除」的名詞,更可以進一步使用"have a tidy-up"或者是"do a tidy-up"來替換原本的動詞片語"tidy up",那為什麼要這麼麻煩啊?因為你可以用形容詞來形容這項整理的狀態,比如說,中國人過年前一定要大掃除,那上班沒有空,就「迅速簡單掃一下」,就是"do a quick tidy-up",這跟"tidy up quickly"是不一樣的喔!因為,在英文中,副詞是用來形容動作的,所以,如果我們聽到"tidy up quickly"這個片語,通常要求的是「打掃的動作快」,但有可能還是要鉅細靡遺地連窗戶都拆下來洗,所以,如果媽媽說,「年前來個大掃除吧!」他說的是"Let's have a quick tidy-up before the Chinese New Year."那就可以輕鬆了,簡單處理就好,所以用動詞片語還是名詞片語有時候差很大的。此外,表示「整頓」或「大掃除」的延伸用法還有 "tidy away" 和 "tidy out",兩者都是整理的意思,但前者是整理「物品」,後者則指整理「桌子」。你說,怎麼能不弄清楚,因為要聽清楚指令,動作做在對的地方,人生才能輕鬆啊!
-
輕鬆學英語‧英語輕鬆學 極簡生活:少即多 (上)
從小我們被教育著要努力過生活,賺錢可以買自己想要的東西,所以很多人在擁有賺錢能力之後開始「犒賞自己」。於是,工作很辛苦,所以要犒賞自己的辛勞,生日跟特別的紀念日也要送自己個禮物,「對自己好一點」成為購物的最佳理由。沒錯,努力的我們都需要鼓勵,我們也應該要對自己好一點,但是,我們真的需要買這麼多東西嗎?我們花了大把金錢買到的東西」,真的能帶來快樂嗎? 其實,物品的多寡並不能代表我們的生活豐足。所以,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崇尚簡單的生活。這一陣「極簡主義」"minimalism"的風潮開始席捲全球,世界各地開始出現所謂的「極簡主義者」"minimalist",而坊間也開始有<<斷捨離>>、<<我決定簡單生活>>這類的暢銷書籍出現,可以看到大家對於生活豐足的定義從以往不斷鼓催買買買的物質追求直接轉成了對於當下心靈富足的專注。 不瞞諸位,在疫情尚未解封的時刻,我也開始嘗試過起極簡的生活。這倒不是因為自己缺乏什麼而強迫自己將生活用品簡化到最少,而是在幾乎不出門的生活模式下,發現自己擁有的遠超過自己實際需要的,也開始體會到簡單生活帶給自己不一樣的收穫。極簡主義其實遠超過大家對於它字面上的理解。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極簡主義到底是什麼,我們也可以順便來學習一下相關的英文。 首先,就讓我們來看看「極簡主義」"minimalism"這個字,我們會發現所謂的極簡主義,其實並不是單純的「簡化」"simplify",他用了一個有趣的字首"mini-",大家都知道,所有跟"mini-"有關的,都是指「極小」的物件,帶有小到不能再小的概念,通常我們會翻成「小型的」或者「袖珍的」,比如說"mini-skirt"「迷你裙」就是一個件小到不能再小的裙子。只要有"mini-"就是「小」啦!比如說我最喜歡的Mini Cooper就是一款小到不能再小的車子,但超級可愛啊! "minimalism"這個字裡面的"minimal"是形容詞,意思是「最少的」或「最小的」,比如說,「當我們在睡覺的時候,所需要的能量是最少的」,用英文來表達就是'"As we sleep, our energy requirements are minimal ."或者我們也會看到有人這樣使用"minimal": "There were no injuries in the earthquake and damage to the buildings was minimal."「在這場地震中,沒有人受傷,且建築物的損壞也極小。」所以,從這個例子上可以知道,如果我們想要表示"very small"就可以用"minimal"來替換。 講真的,英文當中可以用來表示「小」的單字真的蠻多的,讓我們從現在開始練習跳脫只回答"small"的模式,像是"little"、"tiny"、"mini"都是比較常見的用字,可以替換使用。基本上"little"用來表示抽象的概念,比如說一個「小男孩」我們會說"a little boy",這裡的「小」指的是抽象的「年紀」,如果說更小的那種「小小孩」就是"a tiny boy",除了這幾個字之外,至於"mini"的概念我們前面已經提到了,若是要比較正式一點的說法,還可以用"minuscule",意思是一樣的。 順便提一下有時候我們會聽到像是"teensy-weensy"、"teeny-tiny"或是"itsy-bitsy"這些也是用來表示「小」但聽起來超可愛的說法。"wee"、"teeny"或"teensy"通常被用在當我們想大事化小之時(不知道是不是因為聽起來很可愛就比較沒有那麼強硬XD),同時,如我我們要用來表示「小」毛病,就可以用"itty-bitty"來形容,聽起來多可愛啊!另外像是"petite"這個字,則是來自法文中的"puny",帶有虛弱感,有一點點負面的意思。 接下來,我們看回來「極簡主義」"minimalism"這個字。我們發現這個單字的字尾是"-ism",這是個表示「....主義」的字尾,比如說,「物質主義」就是"materialism"、「共產主義」就是"communism",所以,我們看到這個字尾,就知道這表示一種自成一格且追隨者眾的信念。那麼我們要怎麼表示該主義的追隨者呢?很簡單,就把字尾從"-ism"改成"-ist"就可以了。"-ist"通常翻為「者」,表示奉行某種信念或從事特定行為的人,比如說,「極簡主義者」就是"minimalist"而「物質主義者」就是"materialist"以此類推。 其實,極簡主義跟我們想像的有點不一樣,「極簡主義的定義為減少非必需的物品,把重點放在真正重要、有意義並且帶給我們喜樂與價值的事物上。」"Minimalism is defined as a way of reducing the non-essential in order to focus on what's truly important, what gives our lives purpose and what gives us joy and value."我們在句子中有看到一個片語"主詞is defined as主詞補語",這裡"as"就有「等同於」的意思在內。 而在這句話中提到極簡主義者所聚焦的重點一共有三個,第一個是"the thing which is truly important"「真正重要的事物」、第二個是"the thing which gives our lives purpose"「真正能讓我們的生活有目標事物(真正有意義的事物)」,而第三個就是「真正能帶給我們喜樂與價值的事物」"the thing which gives joy and value ",但是為什麼我們在句子中看到的是"to focus on what's truly important, what gives our lives purpose and what gives us joy and value"呢?那是因為,通常在一個複合句子(一個大句子裡面有很多小子句或者是又臭又長的關係子句)中,"the thing which"可以用疑問詞"what"來替代,在這邊跟大家說明一下"what"在這個句子中並不是表示疑問,而是替代了"the thing which",用來引導子句的。要特別注意喔!
-
輕鬆學英語‧英語輕鬆學 正念減壓 (下)
前幾天聽說防疫三級警戒要延長到七月底,真的是莫名地覺得壓力又變大了,快來正念減壓一下。哈哈哈!還記得我們之前提到的MBSR「正念減壓」的英文原名是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嗎?最後這一個"reduction"就是減少的意思,這個單字在這邊是當作名詞來使用,所以我們會看到他使用了名詞字尾-tion。而「減少」這個字的動詞單字是"reduce",基本上我們用來表示「人為地」使某物在數量或重量方面的減少或降低。比如說,最近因為多數人的收入或多或少都受到疫情的影響,所以連帶地全家要一起「共體時艱」,老婆給的零用錢就被硬生生地砍了對半,或者爸媽給的零花錢被攔腰砍了一半,如果你忍不住抱怨,"My mother reduced my monthly allowance from NT$1000 to NT$500."「我老媽把我的零花錢從一個月一千塊變成了五百」也是合理的,聽起來是蠻慘的。 認真來看,在英文中被用來表達「減少」的單字跟片語,其實還蠻多的。所以我們今天就來看一下相關的單字與片語。除了前面介紹的"reduce"之外,還有"decrease"、" decline"、" diminish"、" alleviate"等單字都有「減少」的意思,只是要注意「減少」的對象及方式不大一樣。所以,站在用字要精準以免別人誤解的情況下,我們就稍微花一點時間來看一下這幾個字的差異吧! 首先,我們來看"decrease"這個字。通常我們會使用這個字來表示「數量上的減少」或者是「力量或強度的減弱」。比如說,「因為Covid-19的關係,有些國家的人口數突然急劇下降」,用英文來表達就是"Due to the Covid-19, the population of some countries decreased greatly."沒辦法,最近很愛拿新冠疫情來當例子,看得出來我的怨念很深吼,哈哈哈!基本上"decrease"這個字跟「增加」"increase"是相反詞,這兩個字很像,只差在字首不一樣,一個是"in-",另一個是"de-"。既然講到這兩個字首,就要花點時間來說說了。 在英文中,以"in-"為字首的單字通有兩個意思,一個是「相反」,比如說,"appropriate"是「適當的」,那麼"in- appropriate"就是「適當的相反」,那就是「不適當」囉!另外,"in-"也帶有「在其中」的意思,所以要是我們看到"indoors"這個字,就可以簡單地解讀出是「在室內」的意思。說真的,多認識一些字根及字首對我們在記單字或者是解讀單字的時候很有幫助喔!像"decrease"的字首"de-"在這邊有「反轉」的意思,類似的單字還有"de-code"「解碼」,我們都知道「密碼」是"code"所以將「鎖碼」的狀態反轉過來,當然就是「解碼」囉!當我們知道"de-"的意思,就可以運用在學習跟閱讀理解上,舉例來說,如果我們看到一個陌生的單字"decompose",但是我們知道"compose"是「組成」的意思,那麼我們就可以合理地推論"decompose"是將組成的狀態反轉過來,那就是「分解」囉!你看,是不是很有用呢? 接下來我們要講的字是"decline",這個字常被用來表示「下降」、「衰退」或衰弱,但強調的是在「數目」、「價格」或者是「比率」的減少。比如說,「本週確診人數已經下降」,用英文來表達就是" The number of confirmed cases has declined this week."另外,順便說明一下"decline"這個字也很常被用來表達「謝絕」或「婉言推辭」,也就是「禮貌地拒絕」"to refuse 某事或某人politely"比如說,「他婉拒了我們請他吃飯的邀請。」用英文表示就是"He declined our invitation to dinner." 再來,我們來看"diminish "這個字。這個字很有趣,我們用來表示「因為不斷消耗,所以在數量方面緩慢減少」,也用來指「在素質方面或者價值上的下降。」但不管是指數量、素質或者是價值,都特別強調「因為不斷耗損」所以「緩慢下降」,我們以天然資源為例大家應該會比較有感,像是平常我們在使用石油製品或者是天然氣總覺得是一種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但是只要波灣戰爭開打,國際局勢動盪,「由於戰爭石油的供應減少了。」"The supply of oil has diminished because of the war."此時,當汽油一漲價,大家就很有感覺了,對吧! 以上提到的這幾個表示「減少」的單字,相信對於正在就讀的高中生來說應該不陌生,因為在大大小小的考試中很常考到他們。在這邊另外再補充一個單字,"alleviate",這個單字也是「減少」的意思,被用來表示在程度上的減少,但是它強調的是「在痛苦方面的減輕或緩和」,當用到這個字的時候要特別注意喔,如果要減少的事物不痛苦不要亂用誒! 可能會有人覺得上面提到的單字感覺上都很難誒,不是輕鬆說英語嗎?有沒有比較簡單的說法?當然有啊!既然輕鬆說英語,一定要輕鬆一下的。 舉例來說,像是"cut down on"就是個用來表示「減少」的超簡單片語,比如說,防疫在家每天煮飯也會煮到厭世,這種心情我懂,大家最近應該跟外賣店員混很熟,不過,像我室友卯起來把所有的速食餐廳都點上一輪,我真的就忍不住出聲勸他,"I think you should just cut down on fast food."「我想你應該少吃點垃圾食物。」對啦!不要懷疑,速食就是說中的垃圾食物啦! 如果我們想要表示「大量削減某事物」、「大幅度地減少」「很大程度上地降低」比"cut down on"還少很多的時候,我們就可以使用"cut back on"這個片語。例如,因為新冠疫情,「在對經濟的擔憂日益加劇的情況下,消費者減少了消費。」用英文表示,就是"Amid mounting concern over the economy, consumers cut back on spending." 話說,講半天的正念、減壓、心流什麼的,好像都沒有講到該怎麼做吼,對啊,因為這個專欄叫做輕鬆學英文,我們要學的是英文!英文!如果大家對這個主題有興趣,歡迎去做深度的爬文或者找資料跟書籍來研讀喔!祝大家在防疫期間能身心健康愉快,下週見囉!
-
輕鬆學英語‧英語輕鬆學 正念減壓 (中)
上次我們提到了"mind"的名詞及形容詞用法,今天我們繼續來分享的是"mind"的動詞用法。當"mind"作為動詞來使用,一般來說,是指對某件事情「上心」或者是「用心」的意思。從積極的面向來看,通常我們用到這個字,指的是對某件事情(物)「進行關注」的動作,若從消極一點的面向來說,就是對某事(物)表示「在意」,或者表示是「心裡介意」。那該要怎麼使用比較合宜呢? 比如說,我們想要請別人「照看」一下東西,我們可以簡單請別人"mind"我們的物品就好。話說,我們還蠻常用到的誒,比如說在商場提著大包小包的戰利品,但想進便利商店買飲料,或者是在機場攜著大包小包的行李,但是想要去上個洗手間,我們就可以跟旁邊的人說「請幫照看一下我的行李,我去趟廁所。」"Please mind my luggage. I am leaving for the toilet."這裡的"mind"相當於"watch",是很頻繁使用的一個用法。 另外,有時候我們在上下樓梯或者是台階的時候,會看到貼有標語牌,上面寫著"Mind your head!"「小心碰頭」,或者是"Mind your steps!"「當心台階」,用來提醒大家注意頭上及腳下的情況。當然,這我們在口語上也很常使用到,比如說,我們會聽到人家提醒我們"Mind your head!The roof here is too low."「這裡的天花板太低了,注意別撞到頭!」而" Mind your steps!"除了「小心台階」之外,更廣泛被使用在「小心地滑」、「小心落差」、「小心水池(別踩空掉水裡)」等情況。公共場所裡的洗手間若剛清洗,也一定會掛上"Mind your steps!"的警示牌來提醒大家地濕別滑倒了,反正就是小心腳下情況,至於什麼情況,通常一眼就可以清楚明白。而在有些治安比較不好的國家,旅遊景點甚至會有"Mind your belongings."的標語,來提醒大家要「注意個人物品」。 既然"mind"有「留意」、「關心」的意思,所以,同時就有「留心」的意思一般來說,只要看到這個字,就要特別「在意」、「記得」或者是「不要忽視」了所提及的物品或狀況,比如說,我們很常聽到像是"Mind (that) you submit your application before next Friday."這樣的句子,這是一個祈使句的用法,提醒聽到的人「在下周五之前遞交你的申請。」,有「命令跟請求」的意味在內。跟"Don't forget to submit your application before next Friday." 而我們前面提到了可以用" mind"來表示對一件事情的「介意」,這很常用於問句的形式,比如說,我們很常聽到有人用"Do you mind….?"為開頭的句子來詢問別人的意見,通常會這樣問的人都有一點點預期對方可能會介意,或者是希望對方不要介意的心情在內。比如說麋鹿兒剛搬家,預想自己有可能在收拾東西的過程中會發出些聲響以至於影響室友,基於禮貌,我就會問「這裡的噪音會影響你嗎?」"Do you mind the noise here?"有沒有發現,我的心情是預期對方會介意的,但是我希望對方可以不要介意,很有趣吧! 另外,我們使用"Do you mind….?"詢問對方有沒有意見,多數也是抱著希望對方同意的心情問的喔!比如說如果姊姊跟男朋友要去參加舞會,而妹妹問,「你介意我跟你們一起去參加舞會嗎?」"Do you mind my joining you to the party?"其實帶著希望對方不要介意的心情問的。在這邊要提醒一下,mind後面要接名詞、動名詞或名詞子句喔! 另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地方就是,當我們在聽別人的回答,或者是自己在被人家問到"Do you mind….?"的問句時,要特別注意,如果對方的回應是,"Yes, I do."就是表示「對方介意」,也就是「對方反對」了你的提議。如果對方的回應是,"No, I don't."那就表示「對方並不介意」,也就是「對方接受」你的提議。同樣地,如果我們覺得對方的建議「不行」、自己「無法接受」或者「會介意」,我們要回答的是"Yes, I do."或"Yes."如果覺得對方的「建議可行」、「自己沒有意見」或者「並不反對」,那麼,就說"No, I don't."或者,"No." 也就是說,同樣是問「我可以跟你們一起去參加舞會嗎?」的情況下,如果詢問者是用"Can I go to the party with you?"來問,那麼回答的人覺得對方「可以跟」就是"Yes.",「不可以跟」就是"No."簡單明瞭。但如果問的人用的是"Do you mind my joining you to the party?"的句子來詢問,那麼,回答的人覺得對方「可以跟」就是"No.",若認為對方「不可以跟」就是"Yes."。聽起來好像有點亂亂的,但是其實也不難理解,因為"Yes"跟"No"在這裡回答的是「介意與否」而不是事情本身。 上星期我們複習了兩個形容詞字尾:"ful"跟"less",今天我們來複習兩個名詞字尾"er"以及"ness""。前者是表示「具有某種身份或功能的人」,所以,"mind"既然有「關照」的意思,當然"minder"就是「看護人」或「關照人」的意思。而後者"ness"則是表示具有這樣性質的名詞,像我們之前所提到的「心流」就是"mindful"再加上"ness",表示「全心全意」或者是「用心」的意思。所謂正念修行,就是對你自身現有的一切內在經驗,採取非評價的、非判斷是非的方式,完全地覺知當下的一切,藉以減輕身心壓力與情緒反應以獲得心理深層的平靜。 講到「壓力」,其實也挺有意思的。因為,「壓力」跟我們想的不大一樣。怎麼說呢?因為有時候我們會看到人家用"stress"來表示「壓力」,有的時候則是使用"pressure",那麼,「我壓力很大」到底要怎麼表達?首先,我們得先弄清楚我們的壓力源是什麼:如果說,當對方的需求過多,但我們沒有足夠的資源來滿足對方,比如說自己的薪水有限,雖然省吃儉用,但是仍然滿足不了拜金女友的揮霍,此時兩人的交往對於南方來說壓力就很大。那麼這時候「感到有壓力」,就是"stressed."另一種情況是,當我們行動以經到到了尾聲但卻岌岌可危的時候,壓力就會在「精神」跟「情緒」上一起耗損,比如說最後截稿時間卻發現電腦的鍵盤故障,這時候就是強烈的"pressured"(上星期才出現過的情況,我大概因此多壓死了很多細胞),所以選用哪一個語詞來表達,要呈現出來壓力樣態是完全不一樣的喔!
-
輕鬆學英語‧英語輕鬆學 正念減壓 (上)
因為疫情的關係,近期不管是必須出門上班或者採買日常生活用品,大家都盡量減少外出的時間與次數,以降低感染Covod-19的機會。也由於一大家子都窩在家裡,空間頓時變得很擁擠,同時幾乎二十四小時在一起共處所產生的互相干擾也變大,許多人紛紛表示無法出外放鬆,感覺壓力陡增,尤其是家長們特別容易煩躁。不知道大家對於居家的新生活型態是否適應良好,如果感覺到壓力大,倒是可以試試在家做些正念減壓的活動。 所謂正念減壓,英文是"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簡稱為"MBSR", 是一種以「正念修行」"Mindfulness Meditation"為基礎,並且結合了瑜伽以及冥想所發展而成的減壓放鬆治療法。說真的,正念減壓並不是一個新興的課程或者是生活方式,早在1979 年美國麻州大學醫學院的卡巴金博士 (Dr. Jon Kabat-Zinn) 便創導了這樣的課程來幫助治療病患,但這幾年廣為人知,儼然成為一門顯學。 「正念」的英文是"mindfulness",也就是我們講的「心流」。美籍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將「心流」定義為一種將個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種活動上的感覺;所以,在心流產生的時候,我們同時也會有高度的興奮感及充實感等正向情緒。也就不會讓雜訊干擾而使得大腦產生疲累感。有時候,我們覺得累倒不是因為做了多少的體力活讓身體疲憊,而是大腦的疲憊感,讓我們覺得「心很累」。 既然「正念」蔚為風潮,甚至連微軟、谷歌等科技大公司都在推行,所以我們今天也來聊聊「心」,跟「壓力」,以及跟「正念」、「冥想」以及「覺察」等有關的英文。先來講講「心」吧!心流的心跟心很累的「心」都是「心智」"mind",而不是在我們身體中蹦蹦跳的「心臟」"heart"。如果你跟我一樣都很愛聽英文老歌,那麼你大概聽過這首"You are always on my mind."(你永遠在我心裡),誠實說,我已經忘了整首歌在講什麼,但好歌就記得這經典的一句就夠了,因為是告白金句,無敵好用。 除了告白好用,"mind"其實在日常中可使用的範圍很廣泛。比如說,最近因為大家都待在家,很多人頓時湧起再不出門去上班都快要「起肖」(瘋掉)了的心情,除了大家都知道的"crazy",我們也可以使用"out of mind"來表示:「快要發瘋」或者是「因為憂慮、生氣而不開心」的狀態,這跟"mentally ill" 很相近。像是我們想要表達「假如繼續在家工作我會發瘋。」的煩躁心情,用英文來說就是"I will go out of my mind if I had to keep working from home!" 因疫情而必須待在家工作的人除了很容易煩躁、有壓力,還很容易因為想要「殺時間」"kill time"就開始了沒日沒夜的追劇以及煮東西,所以普遍有體重開始節節上升的情況,於是又更焦慮了,所以,「是時候該下定決心」遠離食物跟平板了,我們可以用"it's time to make up your mind. "或者是"it's time to make your mind up. "來表示「該是時候要下定決心了」。在這邊要提醒大家,一旦下定決心,千萬「別輕易改變心意」,"Don't change your mind easily."喔! 還記得我們前面講到的情歌金句"You are always on my mind."吧?如果告白失敗或者是戀情最後高吹分手,想要把對方的身影從心裡抹去,徹底忘掉對方,那麼我們除了可以用"forget"來表示之外,更可以用"get sth/sb. out of one's mind"這個片語來表示「把某事從腦袋裡趕走」、「忘掉」、「排除」或者是「不去想某事」喔!但是誠實說,大家都失戀過,想要說忘就忘哪有那麼容易,?「我永遠無法忘記那令人心碎的一刻。」"I can't get that heartbreaking moment out of my mind."所以,不要太強求自己,就交給時間處理。 一般來說,記得某事就是把某件事情放在心裡,想要忘記某事就是把某件事情從心裡除掉,但是這邊有個很有意思的用法:"sth. is all in the/your mind" 要跟大家分享。這是一個大家很容易誤解片語,如果我們聽到人家使用這個片語,並不是指他將這個東西記在腦海裡,而是指,這樣東西是「想像出來,而不是真實存在的」。因為,某事都只在你的腦袋裡,代表這都只是你所想像的,根本就不是真實情況,比如說,家中的長輩常常說自己身體不舒服,但只要可以出門逛街、旅行或者是孫子來探望他,就馬上箭步如飛,什麼症頭都沒了。「我們覺得那些症狀都是他想像出來的。」"We thought that the symptoms were all in his mind."也是合理的推論。 除了上述提到的幾個片語,"mind"也很常跟其他形容詞結合,而構成各種複合形容詞,比如說,我們要形容一個人「意志堅強的」我們就可以說他是"strong-minded",要說一個人「意志軟弱」,就是"weak-minded" ;另外,我們想要表示一個人的「心胸開闊」,包容度大、接納性高,我們就可以說他是"open-minded",相反地,如果我們想要表示一個人「心胸狹窄的」,那麼我們就可以用"narrow-minded"或者是"absent-minded"來形容他喔! 既然講到了形容詞的用法,順便也帶大家複習兩個常用的形容詞字尾:"ful"以及"less"。前者"full"的意思,也就是「滿滿的」,所以,當我們看到"mindful"這個字就可以輕易地了解,這是「心意全滿」的意思,所以,當然就是「關心的」或「留意的」,所以我們對某件事物關心或留意,就可以用"be mindful of st."而後者"less"是缺少的意思,所以,當我們看到"mindless"就知道這個字是「缺少心意」當然就是「不關心」或「不留意」啦!我們一樣可以用類似的片語:"be mindless of sth."來表示「對...不顧及」或「不留意」某件事物。"be mindful of st."跟"be mindless of sth."這兩個片語是正相反的意思。最後,要提醒大家"mindless"除了前面提的「不關心」或「不留意」,也有「不必用腦子的」或「沒腦子的」,在使用上以及解讀上要特別留意喔!
-
輕鬆學英語‧英語輕鬆學 活在當下
全民防疫期間,大家感受最深的除了出門要戴口罩、不能聚會、不能方便出遊等,就是每天不斷看到的死亡數字在更新跳動,看的大家膽戰心驚。也因為疫情大家更能夠感受到無常離我們很近,以及變動無時不存在,所以,最近大家很常掛在嘴邊的就是提醒自己親愛的人,要「活在當下」。那我們要怎樣用英文來表達「活在當下」?感覺很簡單又好像沒辦法很精確,其實,「活在當下」很有學問的,今天就讓我們來好好地「活在當下」吧! 所謂的「當下」雖然就是指「現在」,但並不是我們常講的"now"喔!因為"now"是一個極為短暫的概念。一般來說,我們常講的「過去」、「現在」及「未來」裡面的「現在」是"present",所以,如果我們想要表達「活在當下」就可以簡單地使用"live in the present"這個片語來表達。但說真的,講到珍惜生命、活在當下,我最喜歡的一句話是"Being present is the best present."感覺很像繞口令對吧?!這句話的中文是「活在當下是最好的禮物。」是不是寓意很深?在這句話中,我們看到有兩個"present",一個是「當下」,另一個的意思是「禮物」。而且他們的詞性也不相同。 是的,就跟「活在當下」這四個字一樣,聽起來很容易、說起來也很簡單,但是實際上要全面做到卻是一件有點難度的事情。"present"這個單字,看起來很簡單,我們也很常聽到別人使用,但要全面清楚了解這個字卻是要花一番心思的。也就是說,"present"這個字擁有有很多的詞性,像是動詞、形容詞以及名詞,也有不同唸音。一般來說,"present"當名詞來使用,最常看到的用法是當作「禮物」以及「贈品」,就這層面上,跟"gift"意思差不多,如果真的要仔細區分,還是有些差異存在。在古英語中,"gift"指的是給新娘父母的彩禮。 而"present"來源於法語,意思是「遞交」、「獻上」或「贈送」的意思。所以範圍比較大,通常" a present"指的就是「別人所贈送或授予的東西」。但"gift"這個字除了可以當作「禮物」,也能夠用來指「天賦」,比如說,他生下來就能說會道,口才很好,那他就是"have the gift of gab"。如果一個人擁有「音樂天賦」,那他就是擁有了"musical gift"。 "present"當名詞來使用,也很常用於表達「現在」以及「目前」。比如說,前面提到的「活在當下」那「在當下」就是"in the present",提醒大家一下,不管是我們想要表達「在過去」、「在當下」或只是「在未來」,我們都要在「過去」"past"、「現在」"present"以及「未來」"future"前面加上"in the"這兩個單字,來形成片語,所以,在過去就是"in the past"、 「在當下」"in the present"而 "in the future"。新冠疫情讓大家都在家工作,多出很多時間能夠發展副業,所以想要開發斜槓事業「目前正是好時機」,用英文來說就是"There's no time like the present." "present"也當形容詞來使用,通常意思為:「出席的」、「在座的」、「在場的」以及「存在的」。比如說,「因為新冠疫情的關係,今天的家庭聚會被取消了,所有的家人及表兄弟姐妹都不會如你所期待的出席。」"Because of the Covid-19, the family reunion will be canceled today, and all my family and cousins won't be present as you expect."另外講到這邊,順便補充一下,「不出席」就是「會缺席」,所以"won't be present"就是"will be absent"啦! "present"也當形容詞來使用,也能用於表達「現在的」、「目前的」、「正在處理(或考慮)中的」,比如說,我們想要表示「在現在」,除了前面提到的"in the present",也能用"at the present time"。一般來說,我們也很常使用"be present to the mind"來表達某件事情「放在心裏(不會忘記)」,另外像是"in the present case"也是實用性很強的片語,表示「在這件事情中」或是「在這種情況下」。再舉一個例子,比如說,現在我不用出門就能賺錢,「我對現在的工作心滿意足。」就是,"I am content to stay in my present job." 基本上,"present"如果當作名詞及形容詞來使用,重音在前面,如果當作動詞來使用的話,重音會落在後面。所以仔細聽重音落在哪裡,也能夠分辨出詞性的差異性喔!"present"當動詞來使用的最簡便用法等同於"give"所以「他獻給她一束花。」簡單用"give"來表示,就是"He gave her a bunch of flowers."或 "He gave a bunch of flowers to her."若是使用"present"那就是"He presented her with a bunch of flowers."在至邊要注意必須要加上with這個介系詞喔!而且只有一種寫法,不像"give"有兩種不同寫法。 其實,"present"當動詞時候,有「提出」、「提供」以及「遞交」等概念,和我們前面講到的"give"(給)所表達的意思一樣,所以當然也就是「贈送」以及「授予」囉!舉例來說,對於新冠疫情越來越嚴重,政府官員表示「醫生願提出一些建議,可能有助於解決這個問題。」"The doctors should like to present some suggestions which would help settle the question."而且「專家也對那件事提出了相當新的看法。」用英文來表示就是"The experts presented quite a new view of the affair."。有時候我們看到影片中常演出的律師交出「呈堂證供」的情節,這種「律師在法庭上提出了一件重要的證據。」 然後讓情節大逆轉,就是"The lawyer presented an important piece of evidence in court." 另外"present"也能當作「上演」、「演出」、「表演」以及「呈獻」,所以有時候我們會聽到有人說,哎呀,老師規定我們這禮拜要"present",那就是他們必須要上台「報告」或「展演」啦!所以我們看到"present"當動詞用時候,也很常是「表示」、「呈現」或「描述」。小小一個字,超乎大家的想像吧!總之,不管大家在疫情期間,究竟經歷哪些外在或內在的轉變,都希望「大家從過去中學習,體驗現在,並且展望未來更好的生活。」"We learn from the past, experience the present and hope for better life in the future."一起加油!
-
輕鬆學英語‧英語輕鬆學 你也WFH了嗎?
疫情依舊在膠著中,雖然目前金門是唯一零確診的淨土,但感覺上現在這樣的狀態似乎一時片刻無法馬上解除。所以除了學生必須在家學習之外,很多人現在的工作型態也都紛紛轉變成為了在家工作的型態。因此大家最近可以常常大家再談WFH這個字。這三個字母是"Working From Home"「在家工作」的縮寫,現在因為疫情的關係,就變成了大家朗朗上口的詞彙了。 談到「在家工作」這個用語,嚴格說來並不是個新的名詞。如果要認真來分,所謂的「在家工作」大略可以分為兩種:以往在疫情還沒有這樣嚴峻而且還沒有影響到基本生活以及工作型態的時候,當時的「在家工作」指的是「主要的工作地點在家中」。所以基本上如果是從事像是民宿相關行業、個人工作室等工作場域本身就是自己的家的工作者,或者像是很早就已經是過著「我家就是辦公室」的常態型在家工作者,比如說早期的「部落客」"blogger"(當然現在一直都有)、以及後來開始出現各種型態的"vlogger"、"Youtuber"、 "podcaster" 以及「直播主」"live streamer"等等都算是這類型的在家工作者。 而上述這種類型的「在家工作」,如果我們要用英文來表達,就是"work at home",縮寫是"WAH",跟現在大家常聽到的"WFH"有點像又不會太像。實話說,麋鹿兒本身就是屬於這種在家工作的「自由工作者」,又統稱為"freelancer"啦! 這類型的工作者範疇很大,像「我的室友是以一個部落客跟設計師的身份在家工作。」" My roommate works at home as a blogger and designer. "每天睡到自然醒。只要工作地點在家就是"WAH"的樣態。「當自由工作者的一個好處是你不需要每天早上擠捷運或公車,你也不需要每天塞車。你只要待在家裡工作就可以了。」"One great thing about being a freelancer is that you don't have to squeeze into the MRT or buses every morning, and you don't have to get stuck in the traffic jam , either. What you have to do is simply work at home." 當然成為一個自由工作者是需要有很大的勇氣的,期間也會遇到有人問我們「如果在家工作是你的夢想,為什麼不自己創業當一個創業家呢?」"If working at home is your dream, why don't you start your own business and choose to be an entrepreneur ?"在現代,雖然說創業也變成是一個快要打敗從事穩定工作的選項,不過對於喜歡體驗生活的麋鹿兒來說,就算當自由業者跟民宿老闆或是成為創業者都算是這一類型的「在家工作」者,而且顯然後者獲利比較穩健且豐碩,但是,我還沒有想要把這麼大壓力扛在身上,人生到此,不過就圖個自在與自由,哈哈哈!不過,可能成為「創業家」將會是很多人未來的夢想,畢竟自己當老闆比較大,不用辛苦為人作嫁,所以我們要認識一下,「創業者」的英文。這邊要說明一下,"entrepreneur"這個字是一般習慣用來統稱所有的「企業家」的一個常見字,如果說對方已經是集團的大老闆,或者是「巨擘」、「大亨」之類的,(如果沒有辦法想像,那麼現實中的比爾蓋茲跟川普或者是偶像劇裡面那種開外掛的總裁就是了,)就可以用"magnate"或"tycoon"來表示。而一般的「企業家」,或者是現在很常聽到的「創業家」,就是"entrepreneur",創業家可不是我們一般說的"business person",不是有個小小工作室或做點小生意就算喔! 言歸正傳,很明顯地,現在大家掛在嘴邊的"WFH",並不是前面我們所提到的"WAH"。沒錯,以前"work at home"是少數人的專利,是一種「我家就是我的辦公室」的概念,但"WFH"並不大相同。雖然現在受限於疫情的關係,「在家工作」"work from home"快要變成標配了,但是"work from home"這種「在家工作」是指工作者是「受雇於某家公司、多數時候都是在辦公室工作,只是當下的辦公地點正好在家中」的一種狀態。所以,是一種「我把我家當成辦公室辦公」的概念。這樣清楚了嗎? 如果覺得看到這裡有點亂,那我們來整理順便複習一下:"WAH"就是"work at home"的縮寫,表示「我家就是我的辦公室」,工作地點就是家,家就是工作地點,沒有其他地方。請腦海浮現自己家開的雜貨店、自己家開的特產店、自己家改的民宿或者是正在家打字的麋鹿兒。而"WFH"則是 "work from home"的縮寫,表示我「我把我家當成辦公室辦公」,我家是我家,工作地點是工作地點,我只是在家辦公。請想想原本在十幾公里外辦公室的你,現在蹲在家裡的餐桌前面跟老闆視訊,旁邊還有小孩跑來跑去跟尖叫。 「網路讓上班族有了在家工作的可能」。"The Internet has made it possible for office workers to work from home."以往總是偶爾開一次跨國會議就是件了不起的事情了,視訊是少數人的事情,「由於新冠疫情的關係,所以很多人都獲准現階段在家辦公」"Due to the Covid-19, many people get permission to work from home for the time being."其實在家辦公並沒有不好,因為也有許多人反應「希望能夠繼續遠距工作,因為他們發現在家會更有生產力。」"Many people wish to keep working remotely because they find that they could be more productive when working from home." 依照現況來看,疫情並沒有快速和緩的跡象,所以為了大家的健康使然,「遠距學習」、「遠距工作」、「遠距會議」快要變成一種日常了。可以說,現在已經不需要跨國才必須開視訊會議,很多事情都要靠網路,就算是住在隔壁指跨一個牆壁,也是一樣要用網路解決碰面的問題。不管是原本就"WAH",或者是被迫要"WFH",大家都宅在家為對抗疫情而努力,努力適應在家不出門的生活。此時突然覺得最有遠見超前部署的不是我們的政務官員,而是足不出戶的宅宅族群。如果你也是阿宅一族,那可以小小驕傲一下。在這種大家面對不便而哀鴻遍野的時刻,宅宅們的生活儼然是受影響最小的一群。不得不讚嘆一下,所有廣大的宅宅們才是超前部署的一群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