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鬆學英語
-
輕鬆學英語‧英語輕鬆學 英文五金行 (中)
哈囉!還記得我們上星期提到了「釘子」嗎?今天我們就繼續「釘」下去。又「釘」?呵呵!釘子總是比榔頭多的嘛!耐心點,至少釘子都還蠻有趣的,而且我們也快釘完了。今天麋鹿兒要來分享三個跟"nail"有關的實用片語,尤其是最後一個,學起來用,超酷! 第一根釘子,我們要講的是「棺材釘」。人生這輩子一定會用到釘子的時刻,不是成為木工的時候,而是進棺材要入土為安之前。所以,「棺材上的另一根釘子」"another nail in your coffin"指的就是讓你朝向「入土為安」更進一步的事物,這想想怎麼也不會是好東西,對吧?所以,如果說一樣東西會讓你離死亡更近一步,我們就會說它是"another nail in your coffin",這個說法就相當是中文所說「催命符」,比如說我們可以用來指像是「香菸」那種「有害健康」或者是像「毒品」那種會「危及生命的東西」。所以有時候我們會聽到有人對抽菸的人叨念:要戒菸,不然的話,"Every cigarette you light up is another nail in your coffin."「你每點上一枝香煙,就等於向墳墓跨近了一步。」講到這,麋鹿兒一定要提醒大家,不管是哪種「棺材釘」,能不要碰就不要碰啊!愛惜生命,遠離「釘子」!乖! 再來,敲釘子是不能free style的,不要看大人們或者是專業木工在敲東西的時候好像輕輕鬆鬆亂敲一通,叔叔是有練過的。木工敲釘子時需要正好敲在它扁平的頂上,這樣才能釘得恰到好處又不廢太多力氣。所以,當我們想要表示一個人說話或做事「恰到好處」、「正中要害」或者「十分中肯」,我們就可以用"hit the nail on the head"這個片語來形容。比如說,我們要讚美別人「你的分析確實一針見血」,用英文來表達就是 "Your analysis really hit the nail on the head."表示對方很厲害,有打到那個點啦! 最後要跟大家分享的是超好用的金句:"You nailed it!"。這句話其實是很常聽到的話,但是當別人對我們說這句話的時候,不要以為他在說自己釘了個釘子,還一頭霧水傻傻的問"Where?",這就尷尬了。如果大家是喜歡看電影或者影集的人應該會覺得這句話不陌生。坦白說,這句話我是從鋼鐵人那兒聽來的,電影中,他對小男孩說的這句話意思是「幹得好!」或「沒錯!」可以用來稱讚別人說的話完全「切中要點」、「說得太棒了」,也可以稱讚某人「表現很好」、「完全不會讓人失望」。如果大家每週都看麋鹿兒輕鬆說英語,而且還認真記下來運用在生活裡,我絕對會舉起大拇指說"You nailed it."坦白說,聽到這裡,有沒有人心中頓時閃過,「啊!終於可以擺脫"Good job!"跟"Well-done"」的心情?萬年讚美終於可以換一個了,"You nailed it."也可以簡單地說成"Nailed it! "「幹得好!」這句不僅很口語,而且有了小勞勃道尼的加持,酷度多了好幾分呢! 好了!終於講完「榔頭」跟「釘子」了。接下來我們要來講實際生活中使用度相當高的「螺絲」跟「螺絲起子」。「螺絲」的英文是"screw",而「螺絲起子」叫做"screwdriver",為什麼呢?大家都知道"driver"是「駕駛者(開車的人)」的意思,那螺絲又不是車子,這螺絲駕駛者聽起來不大說得過去對吧!當然不能這樣翻,這是因為,在英文中,"drive"有「驅使」的意思,所以"driver"就用來表示「驅使某物使其動作的事物」,聽起來很嗷口,簡單來說,A如果可以驅動B,那麼A就是B的"driver",這樣有沒有比較容易,所以「驅動軟體」、「驅動器」都是"driver",那驅動螺絲的就是"screwdriver"也很合理。順道一提,如果是愛泡酒吧的人,對「螺絲起子」一定不陌生,因為,這可是一款經典調酒,只有伏特加與上橙汁按1:2的比例調成。通常第一次喝「雞尾酒」"cocktail"的人大多喝的都是"screwdriver",因為調製簡單,又容易入口。至於好不好喝,我就不知道了,因為我不喝酒啊!記得嗎?「棺材釘」越少越好對吧! 跟"nail"一樣,"screw"也可以當動詞來使用,指的是「把螺絲轉進去」,而"unscrew"這個字就是「把螺絲轉出來」的意思,"un-"是個表是「相反」意思的字首,大部分都用在形容詞上,比如說,"happy"(快樂)跟"unhappy"(不快樂),但用在動詞的也有。說真的,有時候我覺得韓文跟英文有點像,動作前面如果有個"un~"發音的動詞,好像也都有相反的意思。這是題外話啦!一個有趣的小發現,大家以後看韓劇可以留意一下。話說,如果我們要用螺絲鎖東西,不會只有鎖那個東西,我們會為把它鎖到另一個東西上,所以當我們看到"screw A on B"就是指「把A鎖到B的上面」當然介系詞的部分會因為鎖的對象跟狀態而不一樣,基本上"screw"都帶有旋轉進去的概念,比如說,我們用螺絲把相框鎖緊在牆上,就可以說"We screwed the photo frame to the wall."如果我們要提醒別人順手「把酒瓶蓋蓋回去」,那就是"Screw the cap back onto the wine bottle."有一個類似的用語很有趣,就是把自己的頭像鎖螺絲一樣鎖上去,"have one's head screwed on"意思就是「我有帶腦袋」,表示「我腦袋很清楚」,如果有人想要晃悠你,你就可以跟他說,"I've had my head screwed on. You can't screw me."「我現在頭腦非常清楚,你騙不了我」,眼尖的朋友可能會發現"screw"也在第二個句子出現,而且是「欺騙」的意思。沒錯!"screw"的確有騙取(詐欺)的意思,如果大家有看過刺激一九九五(好像不小心透露了年紀),裡面有一句對白是這樣說的,"Uncle Sam screws you out of everything. That's the fact."「美國政府會騙光你的錢,這就是事實」,"Uncle Sam"「山姆大叔」指的就是美國政府,而"screw 人 out of 物"或"Screw 人for物"指的都是「騙取某人的某物」。提醒大家,千萬要腦袋清楚,不然被騙了,搞不好連想要含著眼淚跟對方說,「我那麼信賴你,你卻坑了我。」"I trust you,but you screwed me. "的機會都沒有。
-
輕鬆學英語‧英語輕鬆學 英文五金行 (上)
科技的日新月異,我們已經處在不需要是秀才也可以不出門而能知天下事的環境裡,而線上購物以及外送機制的發達,更是讓大家過著「手機在手什麼都有的」生活,若真想要什麼,用手機滑一滑就可以搞定了,說真的,要到「五金行」買東西的機率應該是比出國更小。「五金行」的英文是"hardware store"賣的是一些金屬五金製的手動生活工具類用品,但是後來的五金行也慢慢走到「什麼都賣,什麼都不奇怪」的情況。像我就相當熱愛金門的五金行,它在我的心裡已經跟小叮噹的口袋有同樣神奇的地位了,我們今天就來談談五金行裡的常用工具吧! 會想要談這個主題是因為今天腸思枯竭在房內兜轉的時候,突然從搬家的零件小物中滾出了一個小小的「工具包」,那是開始騎腳踏車之後給自己添的,抱著的是深怕有遭一日會用上,有備無患總是好的心情。但所幸人品還不差,一直都沒有用到它,今天才從雜物堆中重見天日 勾起了不少回憶啊!「工具包」的英文叫做"tool kit"。基本上"kit"並不是真的可以裝東西的那種「包」,指的是「(用於某種目的或活動的)成套工具(或服裝)」,比如說,我們講到的「工具組」是"tool kit"、「急救包」是"a first-aid kit"、「汽車模型套組」是"model car kit",而整套的「足球運動服」就是"football kit"不要以為是足球組(沒有這種東西)喔!這邊要小小地提醒大家一下,"kit"這個字唸音是無聲的尾音"t",不要因為怕對方聽不清楚,就認真的唸很大聲還"t""d"不分的唸成了有聲的字尾"d",跟老闆說,想要工具組卻唸成"tool kid"(工具小孩?哪招?),那就搞笑了。 我還記得以前小時候家裡的工具箱很大,是那種很專業的鐵箱子,「沈」得要命"so heavy",裡面的工具一應俱全之外,還有小格子放量尺、釘子或螺絲帽之類的小物。印象中,大人最常拿出來使用的工具是「榔頭」,也就是「鐵鎚」"hammer",也不知道為什麼有那麼多東西需要東敲西敲,但就是個出場率很高的工具。提醒各位字體龍飛鳳舞的朋友們,寫這個字要留意,如果不小心把"hammer"寫成了"hummer",那意思可就差多了。"hummer"有幾個常見的意思,一個是「蜂鳥」,或者指發出嗡嗡叫聲音的物品,比如說,「蜂鳴器」,另一個就是「悍馬車」了!不僅容易寫錯,偷懶一點的,唸音也很容易混淆,想想如果老婆生日,卡片上面寫著,「我買給你一支榔頭」跟「我買給你一輛悍馬車」要面對的後果可是完全不同的啊!把字寫好跟唸好真的很重要! 榔頭這個工具是拿來「敲」的,敲什麼呢?敲釘子啊!總不會是敲腦袋吧?講到敲腦袋,我們來腦筋急轉彎一下好了!題目是:「釘子」的英文是"nail",那死掉的釘子是什麼?想到了嗎?答案是「蝸牛」,因為「蝸牛」是"snail"哈哈哈!有點冷吼!,另外,「指甲」也是"nail"喔!指甲是甲片,長在指頭上的,所以,像「手指甲」是"finger nails"而不是"hand nails",「腳指甲」是"toe nails"也不是"foot nails"喔!話說,擁有乾淨漂亮的指頭還是惹人愛的,所以指甲如果太長要記得用「指甲剪」"nail clipper"修剪一下。我記得以前愛漂亮的女生會很愛塗「指甲油」"nail polish",近年來則大家都流行去做「光療指甲」。這是指在一種在指甲上塗上一層厚厚的凝膠,然後經由紫外線的照射固化而形成厚厚的堅硬甲面,最後在上進行圖案繪製或裝飾的一種方式。這樣的「光療指甲」叫做"gel nail",如果我們要跟人家說,「我去做了光療指甲」,用英文來說就是"I had gel nails done."咦!好像離題了,不好意思,女生嘛!講到這些跟美有關的就容易走心啊!我們剛講到什麼?釘子?對!我們趕快回到五金工具上。 "hammer"跟"nail"這兩個字不僅可以當名詞使用,也很常被當作動詞來使用。這兩個字的動詞片語也很有意思喔!比如說,我們中文很使用到「拍板定案」這個詞,那這用英文要怎麼說呢?要用榔頭還是用釘子呢?基本上兩個都可以用,但要是狀況而定。通常,講到這句話的狀況會有兩種:第一種是,如果我們「通過爭論或討論,最終達成某項協議或解決辦法」,那我們就可以用"hammer out"這個動詞片語來表達。提醒大家,這個片語是可分片語,所以我們也可以把名詞擺在中間。比如說,我們要表達「敲定一筆交易」我們可以說"hammer out a deal"或者是"hammer a deal out",除了「交易」"deal"這個片語也很常跟「協議」"agreement」"一起搭配使用。至於「拍板定案」的另一種狀況是,如果我們「把一件事情講妥,就不會再改變了」,那就可以用"nail down"這個片語。這個片語從字面上看是「釘下去」或者「釘牢」的意思。想像一下,如果我們想把東西釘好,就是拿著榔頭把釘子一直往下釘,釘到不能釘為止,東西就固定好了對吧!位置也就跟著固定不變了。所以,當我們要表達「講好」了、「講定」了某件事情,或者這件事情已經「成定局」了,那麼,就是"nail down",舉例來說,最近房市熱絡,完全沒有受到疫情影響,而你剛簽約賣掉自己的房子,以一億元成交。你就可以說,「我簽了一個一億元的賣房合約。」"I nailed down a contract to sell my house for 100 million dollars." 其實,與"hammer"相較之下, "nail"的相關用法多上很多,也很有趣。比如說"as hard as nails"這個片語如果就字面上來看是指「像釘子一樣硬」,但是如果我們用這個片語來形容一個人,那就是說這個人像釘子一樣「又硬又尖銳」,換句話說,就是這個人既頑固、強硬又無情無義,絕對不是普通「難相處」的人,而是非常非常之「排鬥陣」啊!所以,除非是愛躺釘床的印度大師,不然的話,遇到釘子派的「硬漢」,能閃多遠閃多遠,省得滿身都是傷痕。
-
輕鬆學英語‧英語輕鬆學 健人不只腳勤還要會說英文 (下)
還記得我們上次談到大家豔羨的「人魚線」(V lines)、「六塊肌」(six pack)還有「馬甲線」(side lines)吧!是不是很想要?不練是做不到的啊!所以這時候只能搬出Nike的經典標語:"Just do it."動起來吧!通常我們講到做運動,除了有固定場地、固定比賽規則、以及會有觀眾的「比賽類的運動」"sports"之外,我們常掛在嘴邊的"exercise"範圍就很大了,一般用來泛指任何肢體的運動,包括:廣場舞、甩手、跳繩、丟球、踢毽子、健身操等等愛怎麼動怎麼動的「運動」。而「去健身房運動」,我們則是用"work out"來表示。在全民健身的時代,一講到「運動」,多數人都會自動在腦袋裡面唰地將"exercise"分 成:「有氧運動」及「無氧運動」兩種,然後問,你做的是哪一種。 「有氧運動」的英文是"aerobic exercise",就是在一段持續期間內,運用體內大量的肌肉組織,使心肺吸入大量氧氣,並將氧氣輸送到全身的運動。廣義來說,就是任何可讓你的心跳維持高頻率的運動,比如說慢跑、游泳、騎腳踏車,或是在健身房裡使用踏步機、划船機、做有氧舞蹈等可增強心肺功能的運動。順帶一提,"aerobic"可以當形容詞,表示「有氧的」或者是「與氧氣相關的」,若是當名詞來使用,則會在後面加上"s",所以如果我們看到"aerobics",那是指「有氧代謝」、「有氧運動」或者是「健美操」。既然有「有氧運動」,當然也就有「無氧運動」囉!「無氧運動」就是"anaerobic exercise",特別是指強度較強、運動時間較短的運動,身體在運動後會需要一段時間來修復的這種運動,如果常進行無氧運動可以增加肌肉含量,提高基礎代謝,像是重訓、短跑都是屬於無氧運動。 在這裡一定要提醒大家,不管哪一種運動,運動前一定要做的事情不是把自己穿很帥就好,要注意的第一件事情是要做好「暖身」"warm up",想想如果一身勁裝出場,結果下一秒就大喊「我抽筋了」"I got a cramp!",那真的是蠻糗的啊!關於「抽筋」,相信熱愛運動的大家應該不陌生,反正不是自己抽筋也看過別人抽筋,至於這「抽筋」的英文是"muscle cramp"指肌肉忽然收縮的現象,外國人也會稱「抽筋」為"charley horse",這個片語可以用在手、腳的抽筋上,但大多數的時候是指大腿前側部位的抽筋狀況。說真的,抽筋就抽筋,抽筋頂多會罵「草泥馬」,跟「查理馬」有什麼關係?這是因為"charley horse"的說法是源自於運動選手遭受到對手的膝蓋攻擊,這就像被馬踢到一樣痛苦,用來形容抽筋起來真是要人命的痛啊!所以,如果聽到人家哀嚎,「噢!我的腿抽筋了!」"Ow! I have a cramp in my leg!"那該怎麼辦?很簡單就讓對方「坐下來休息一會兒。喝個運動飲料,補充電解質。」"Sit down and rest for a minute. Have a sports drink and replenish your electrolytes."等待舒緩就好了(但還是會「餘痛」蕩漾),個人經驗是帶幾顆「鹽錠」在身上保平安是一種必要,如果覺得快抽筋了,基本上吞個一、兩顆是會舒緩的啦!但太嚴重的還是要停止運動、立馬休息比較好。鹽錠只能治標跟安慰心理,最重要的還是要記得「做運動前一定要暖身」"Be sure to do warm-ups before you work out."啊!這裡我們看到"warm"跟"up"被用一個"-"連在一起,後面還加上了"s"就是把這個動詞片語轉換成名詞來使用,所以「暖身」可以說"warm up"也可以說"do warm-ups"喔!突然想到有幾個運動後面都有"up"而且也是類似的名詞結構,在這兒就順便跟大家分享一下囉!比如說,「仰臥起坐」叫做"sit-ups"、「伏立挺身」叫做"push-ups"而「拉單槓」就是"pull-ups"。偷偷跟大家說,「我一次可以做10下仰臥起坐、5下伏立挺身。」但是「我連一個單槓都拉不起來。」用英文來說就是,"I can do 10 sit-ups or 5 push-ups at a time ,but I can't even do one pull-up."這不是舉例,這是我的實力,所以,我的人生絕不會出現那種:「我可以一口氣拉五十個單槓。」"I can do fifty -ups in one go."的時刻。這我們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口氣」,當然不是指吸一口氣的時間,而是一次連續不停的節奏,所以用英文來說就是"in one go"或"in one sitting"囉! 講真的,現代人注重身體健康也重視體態的美好,所以,相當重視運動與健身,但是因為場地有限再加上天氣的緣故,所以,非常時興到「健身房」"gym"去運動。高度競爭下讓健身房的「設備」"facilities"相當齊全,不僅有跑步機等有氧運動設備,也有各種「重訓設備」"weight equipment",更有「淋浴間」"shower room"跟「置物櫃」"locker",甚至有的地方還有「三溫暖」"sauna",可以說運動起來相當的舒適。所以上健身房蔚為流行的風潮也是可以理解的,常常會看到有人每個禮拜都去健身房報到,健身重症患者甚至風雨無阻比上班還勤勞,如果我們要形容這種健身狂熱者,也就是每天都一定要瘋狂鍛鍊身體的人,不練就覺得哪裡不對勁的,我們就可以稱他們是「健身控」 "gym rat"囉! 最後再三提醒大家,運動前的暖身固然很重要,但運動完的「緩和」"cool down"也是不能少的。「我認為鍛鍊後花幾分鐘時間讓身體緩下來很重要。」"I think it's important to take couple of few minutes to cool down after our workout."不管做的是不是很劇烈的運動,也不管是不是健身控,運動的過程只要做好"warm up"以及"cool down"那就可以避免運動「傷害」"injury"的發生喔!運動要開心才能持續,要持續才能擺脫「啤酒肚」"beer belly"、「腰間贅肉」"love handle"跟肚子油油的「游泳圈」"muffin top"喔!大家一起動起來吧!GO!
-
輕鬆學英語‧英語輕鬆學 健人不只腳勤還要會說英文(中)
哈囉!大家好,過了一段時間的「零努力」,麋鹿兒依然處在「腹愁者」的狀態。哎!不禁感慨,我沒有跟肉肉山盟海誓,肉肉卻對我不離不棄,像極了愛情!我肚子裡的肥肉肉現在高唱團結力量大,這夢想中的「六塊肌」、「人魚線」與「馬甲線」到底要什麼時候才會出現在我的肚子上啊? 講到我那一大坨「小肉肉」讓我的肚子渾圓飽滿,再繼續努力下去,擁有傳說中鮪魚肚的日子應該離我不遠了。講到這個肚子,真是令人煩惱,不只是在現實生活中「擺不平」,在英文的說法,也常讓人困擾,一般來說,用於形容「肚子」的英文單字有:stomach、belly、tummy、abdomen及paunch這幾個字,那他們的差別在哪兒呢? 基本上,"stomach"這個字是「胃」的意思,但是,有些時候也會被翻譯成「肚子」或「腹部」,比如說,我們會看到"crawl on one's stomach"或者"lie on one's stomach"這樣的片語,前者是指「以腹部貼地爬行」,後者則是指「趴躺」的意思,但是也有人非常不贊成把"stomach"當成"belly"來使用,認為容易這容易造成混淆,但其實,如果用點想像力,這樣的用法看來也挺生動的。 說真的,用來形容「肚子」最直接簡單且口語的用字,就是"belly"了。像我們前面講到的「鮪魚肚」或「啤酒肚」,是用來形容男人上了年紀後漸漸變大的肚子,這用英文來說就是," beer belly" 或者 "potbelly"。那是因為在N杯黃湯下肚之後常常會看到肚子會跑出來跟大家說哈囉,回想一下,是不是電影或者是動畫常常會出現啤酒灌下去之後,肚子鼓起來,然後扣子被蹦飛的特寫?所以用大家就慣用"beer belly "來形容「大肚子」。雖然「啤酒肚」儼然成了大肚子的代名詞,不過中年發福跟喝啤酒倒是不見得有正相關就是了。 小朋友講的英文還蠻可愛的,在用字上跟大人有點不同。他們講到「肚子」時會說"tummy",所以他們說「肚子痛痛」就會說,"tummyache",而講到「肚臍」(navel)這個字,則會說"tummy button",字面上的意思就是「肚子上的鈕扣」。當然大人也會用"belly button"這種可愛的說法來形容肚臍。這肚子上的「鈕扣」"button"可是每個人只有一個,而且不管喝多少啤酒,肚子有多大,都不會蹦飛的喔! 另外我們看到的"abdomen"這個字是是學術名詞,最常用被使用在醫學界,比如說,「那位外科醫生剖開他的腹部,割除盲腸。」我們會說,"The surgeon opened up his abdomen and removed his appendix."而"paunch"則是專指「大肚子」,是個帶有嘲弄意味的字,跟我們說的「大腹便便」是差不多的概念,但要注意的是,這個字我們一般用來說男人,而不用在孕婦身上喔!比如說,「由於TOM缺乏運動,以至於大腹便便。」我們就可以說,"Tom has developed a paunch because of a lack of exercise." 話說,得先有目標才有執行的動力對吧!所以我們現在趕快從「鮪魚肚」進到「六塊肌」的英文吧!前面我們提到了「腹部」這個字是「abdomen」,所以我們講到「腹肌」就是「abs」。當然這所謂的「六塊肌」,就是"six pack abs"囉!麋鹿兒在這裡提醒大家,千萬不要忘記"pack",如果說成"six abs"有一種六塊腹肌但是不一定是同一個人的感覺,或者是可能有一百塊腹肌但是我講的是其中六塊,哈哈哈!好啦!這裡的"six pack" 原本意思是指「六罐罐裝啤酒(飲料)」,也就是我們說的「一手啤酒」,被用來形容六塊肌在肚子上的線條,像我們從上面看「一手啤酒」的樣子。如果對方很驕傲地展示他的「六塊肌」,你可千萬別衝著他說,「哇塞!你有一手腹肌喔!」這肯定會被巴飛吧!哈哈哈!(不要說我教的,我不是這樣說的喔!) 至於每個女生夢寐以求的「人魚線」,是指練出腹肌之後,在腰際間呈現出來的V型線條,因此「人魚線」不是大家想像的"mermaid lines",而是 V lines啦!至於「馬甲線」是指肚臍兩側出現的兩條直立的肌肉線,簡單來說,就是指結實的腹肌的概念,可以稱為 "side lines"。而常聽到人家在講的「AB線」其實就是「腹肌線」,也可以稱為 "center line"喔!但是不要去問人家那C線、D線、或者CD線在哪兒好嗎?乖! 通常擁有這些聽起來很威猛的「線」的腹部,就是傳說中的「猛男」啦!不知道大家還有沒有印象,「猛男」我們之前有教過, 就是"hunk",而當我們想要形容一個男生的肌肉身材很好、肌肉很壯,除了strong以外,可以用"buff"這個字,若肌肉線條很漂亮則可以用 cut 和ripped來形容,rip本身是動詞,有「撕裂」之意。而ripped是用來形容肌肉線條明顯,也就是「身材健美、肌肉強壯」。如果對方有如筋肉人一樣的體格,那我們就可以用,"shredded"來形容。"shredded"有被絞碎的意思,程度比撕裂強,所以可以想見的肌肉線條又會比ripped再更明顯一點啦! 如果他腹部已經練到跟洗衣板一樣,一格一格的,可以拿來嚕衣服(誤XD),那就可以說他有"washboard abs"喔! 佛曰,「肌肉不會從天上掉下來,施主說了那麼多也是要練的。」坐著只會有「腰間贅肉」"love handle"跟「游泳圈」"muffin top",不會變成「很強壯的人」"beefcake"喔!大家一起加油吧!至於為什麼強壯的人是"beefcake"?偷偷跟你說,這用法是來自南方四賤客這部影集,雖然有點年代,但挺有趣的,如果有興趣大家還是可以去看一下喔!
-
輕鬆學英語‧英語輕鬆學 健人不只腳勤還要會說英文(上)
夏天到了,大家越穿越清涼,布料能遮醜的功能就顯得越來越薄弱了,於是身材就非常的重要了。今天麋鹿兒要介紹我身上沒有的東西,不是錢,是人魚線。說真的,近年來一陣健身風颳起,大家拚命做重訓練身材,男人除了要帥,還要附帶六塊肌,女人除了要美最好還配備馬甲線,一整個走的就是不給普通人活的路線啊!好了,我承認我什麼線都沒有,唯一有的大概就是皺紋、法令紋這些七七八八的線還有米其林輪胎線。哀怨歸哀怨,我們今天就來看看和運動、健身相關的英語,還有這大家常掛在嘴邊的六塊肌、人魚線、馬甲線、AB 線等怎麼說。 根據麋鹿兒非專業分析,我們健身活動,通常大略分成有氧跟無氧運動。這「健身」其實也就是「鍛鍊身體」的概念,所以我們可以簡單地用"work out"這個片語來表示,這等同於"to exercise"或者"to do exercise"的意思。比如說,放暑假會在家的麋鹿兒最近因為吃太好導致體重直逼最上限,「我想要一週鍛鍊身體三次。」讓身體恢復到標準的體態,就可以說,"I want to work out three times a week."為什麼不是一週七天每天都運動,那是因為身體要修復,才有運動效果喔! 說真的,以前在健身房還不知道是什麼的年代,大家都會到「運動場」去運動。而這「運動場」的概念其實蠻有趣的。如果說這「運動場」指的像小學升旗台後面的「操場」或者是河堤旁邊的「運動場」,這種小朋友跳繩和踢毽子、老奶奶跳廣場舞或者是老爺爺打太極拳的地方,在英文中叫做"playground",也可叫做"sports ground"。如果說是像金門縣立體育場這樣指「開放式的」(open-air),可以容納較多「觀眾」(spectators),而且有「固定座位」(tiered seating)的「大型運動建築物(large structure)我們就稱之為"stadium"(體育場),如果是後期興建的像金門縣立體育館這樣提供各種「室內活動」(indoor sports),而且通常附帶有「觀眾席」(spectator accommodations)、更衣室(locker and shower rooms)的運動建築物就是"gymnasium"也就是我們常常掛在嘴邊的"gym"啦! 一般來說,通常「場」指的是戶外的比賽場地,而「館」指的是室內的比賽場地,除了上述兩種簡單的分類方式,還有一些專屬的「運動場地」(sport venue)像是比籃球會在籃球場、比網球會在網球場、棒球會在棒球場……,這些場地都有他們個別專屬的說法,最常見的就是"court"囉!比如說,因為英王亨利八世在漢姆頓皇宮 (Hampton Court Palace) 所建的網球場,至今仍在使用。因此,網球場便叫做"tennis court",而且長得跟網球場很像的東西幾乎都叫"court",像「籃球場」的英文,也叫做"basketball court"喔!籃球可以說是幾近全民運動了,所以我們怎能不知道"court"這個字呢?還有「排球場」也是用"court"喔!但要提醒大家一下,"court"這個字有「法庭」的意思,所以下次人家說去"volleyball court"集合,千萬不要問人家:「排球也有法庭喔?」打排球不用上法庭的,好嗎?跟網球場很像的還有「羽球場」對吧! 是的,羽球場也是用"court",就是"badminton court"囉! 再來,我們來講講球類運動的另一大類,就是像棒球、壘球、足球或者手球這種多人的球類運動,需要大廠地跑來跑去的,我們通通都用"field"這個字。"field"這個字是「田野」的意思,所以就是這些場地都很大、有草皮而且可以看到藍天白雲的概念。像我們講的「棒球」是有「壘包」(base)的球,所以「棒球場」就是"baseball field"。而「壘球」嚴格來說是指「軟式棒球」,所以「壘球場」就是"softball field"。那「手球」就是用手打的球,所以「手球場」就是"handball field",那想當然爾「足球場」也是用"filed"只是足球跟斯斯一樣有兩種,一種是像貝克漢或少林足球踢的那一種,是「英式足球」(soccer),而美式足球,也就是橄欖球,則稱之為"football",要分清楚喔!比足球場再更大的有沒有,其實有,就是高爾夫球場,那高爾夫球場就已經超過"field"所以雖然也是一望無際原野的概念,但用的是"course"這個字喔!所以,「高爾夫球場」就是"golf course"。 當然場地百百款,尤其是近年來運動項目越來越細,每種項目也都開始有自己獨特的專用場館,我們沒有要一次講完,但是至少基本的分室內"gymnasium"、室外"stadium"以及常見的兩種球場"court"、"filed"要能夠區分清楚對吧!既然是夏天,麋鹿兒覺得大家應該還要知道一個運動場館,那就是「游泳館」,基本上夏天到了除了高唱「我~我愛夏天」之外,可以去海邊,如果不想曬成非洲黑美人,就去泡游泳池,如果單純指「游泳池」就是"swimming pool",如果是比較大型的、專業的,附有「跳台」(diving board),可供「跳水」(diving),甚至是可以進行「水上芭蕾」(Synchronized Swimming)或者是「水球」(Water Polo)比賽的綜合游泳池,就稱之為"natatorium",也可以用"swimming center"來表示。 最後,在這邊分享兩句話幫助大家容易記得,就是:「與(羽)、男(籃)、網、拍(排)上法庭(court)。」而「手、足、棒、壘在田野(field)」,至於有-ium字尾的這些「場」或「館」就是:「g內、s外、n泡水」,這樣是不是簡單又清楚呢?至於說好的人魚線呢?下次聊囉!(我回家跟我的肥肉一起努力喔!)
-
輕鬆學英語‧英語輕鬆學 熱炸了我的天 (下)
時近暑假,天氣果然持續炸熱中,講了那麼多用"it"開頭的句子,那今天我們來講講如果要以「我」為主詞來形容天氣熱,那要怎麼說呢?還記得我們說過,不能講"I am hot."對吧!那是指「我很性感。」我們可以用"I am melting."「我快要融化了。」或者是,"The heat is killing me! " 「我快被熱死了!」來表示熱到不行的天氣。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兩個句子跟他們所衍伸出來的英文用法。 我們先來說說"melt"這個字吧!這個字是指不知道大家清不清楚「融化」與「溶化」的差別。就基本的含義來說,"melt"是指通過加熱而慢慢地「液化」,也就是「軟化」而後失去原本的形狀而改變成流體,通常可指冰(ice)、雪(snow)等遇陽光發出的熱而「融化」,比如說,我們要表示「太陽使雪融化。」就可以說"The sun melted the snow."既然是「遇熱變形」的概念,如果是在熱水裡的「溶化」那這在廣義的概念裡也是一種"melt"。此外,這個字也可以引申可表示食物在人口中「溶化」,或者金屬物質在強熱下「熔化」。甚至還可以引申指某人、事貨物的「消散」及「消失」。 如果是要表達因為加入水中而「溶解」,我們用的英文單字是"dissolve"這個字喔!因為這跟"melt"是完全不一樣的概念,"dissolve"指融化而分解,不僅變形,而且消失。比如說我們聽到"The sugar melted in the hot coffee."意思是,「糖在咖啡裡融化了(或溶化了)」,就可以知道說話的人想要強調的是一個「化掉了」或「改變形狀」的概念。我們可以想像一下,「方糖」或者是一般比較粗顆粒的咖啡用糖丟到水裡的感覺,不會一下子就不見了,但是會慢慢地變形,但如果說,是很細的砂糖,丟進水裡一下子就「溶解」消失了,那我們會說"The sugar dissolved in the hot coffee."強調的就不是「變形」,而是「消失不見」。 還記得M&M's巧克力的廣告詞嗎?「只融你口不融你手。」"Melts in your mouth, not in your hand."說真的是有點太浮誇,因為真的放在手上,體溫還是會融掉外面的糖衣,雖然色素頗多,這款巧克力還是很受小朋友青睞,因為比起一般巧克力, 取食還是相對方便,而且 "These chocolates really melt in your mouth."「這些巧克力真的是入口即化。」除了講到實際上的東西「融化」,"melt"這個字也是一個很好用的字。它可以用來形容「人被感動」的情況,比如說,我們可以對好久不見的朋友說,"I miss your smile which sweetly melt me." 「我想念你那能使我融化的微笑。」或者是在聖誕節的時候對自己的愛人(所有親愛的人的統稱)說,"I didn't think I was a snowman, but you just made my heart melt."強力推薦要把這句話背起來,因為超好用啊!如果說有人在你面前做了超級令你感動的舉動或說了超級貼心的話,你可以用手掌輕撫著自己的左胸口對他說,「我一直都不覺得自己是個雪人,但就在剛才,你讓我的心融化了。」是不是也把對方的心也給融化了。所以,「心被融化了」也就是指對方的「心軟了」,我們當然也適用"melt"這個字囉!比如說,他本來是個不苟言笑的鋼鐵人,但是「看到這個小女孩哭起來,他的心軟了。」我們就可以說,"His heart melted when he saw the little girl crying." 如果我們並沒有想要強調東西融在哪兒,只想強調它「融掉」的狀態,那就可以在後面加上"away"或者是"down"來表示,如果說,我們想要強調他融掉之後轉變的狀態,那就可以在後面加上"in"或"into",比如說,「如果我們把冰加熱,它就會融化成水。」用英文來表示就是"If we warm ice it will melt into water."我們前面也提到了"melt"這個字可以用來表示人、事、物的「消失」或者「消散」。基本上「消失」或者是「消散」在概念上是沒有受詞的,所以,也就是說"melt"會是一個不及物動詞,那也通常需要加上"away"、"down"等副詞或"in"或"into"等介詞來表示完整的意思。比如說,夏天我們喜歡到海邊堆沙堡玩沙,但是海浪一個沖來,「潮水就將我們用沙堆成的城堡衝散了」,用英文來表達就是"The tide melted our sand castle away."想像一下,沙堡是不是像丟進水裡的糖一樣融解變形,所以,用"melt"是很貼切的。又好比集會散場了,「群眾慢慢地散去。」我們用英文來描述就是"The congregation gradually melted away."再來,我們如果要描述「他慢慢消失在濃霧中。」就可以說"He melted into the thick fog."當然人不會真的融化,但是這種形容非常生動地傳遞了慢慢消失的意象。而我們常常看到航行在黑夜裡的船被黑夜吞沒,想描述這種在海裡的輪船航行著,突然在眼前慢慢隱沒,就可以說"The ship melted into the darkness."「輪船逐漸隱沒在黑暗中。」 怎樣,沒想到"melt"說來也是個不簡單的字吧!那接下來我們要看的另一句"The heat is killing me! " 「我快被熱死了!」也同樣是很有意思的一句話。基本上,用 "kill"來 描述快要被酷熱的天氣曬死了,可以說是最直接的一種說法。同理,如果有什麼事情把我們搞到「快要不行了」、「快死了」或者是「要掛了」都可以用"...is killing me."的句型來表示。就是指這件事「超級折騰人」。但聽到有人這樣用的時候,倒也不用都覺得很嚴重,因為有時候其實也沒這麼嚴肅,而是一種幽默地表示,比如說,有時候我們會聽到有人說"You are killing me"這並不是對方很厭惡你,這是指對方覺得你的耍寶或者自我呈現的方式讓當事人無法應付,筋疲力盡,完全被打敗的意思。也就是「我被你打敗了!」很有趣吧!
-
輕鬆學英語‧英語輕鬆學 熱炸了我的天 (中)
嗨,大家好,上回講到麋鹿兒的吐司烤焦了。啊,不是,上回講到「天氣真的好熱啊!」的說法對吧!還記得表達天氣好熱,除了可以簡單地用"It's hot."還有"It's burning hot."或者是"It's boiling hot."對吧!相信大家至少現在不會只用"It's very hot."來形容很熱了吧!因為我們學了表達「熱到快燒起來」跟「熱到快被煮熟」的形容方式。 那還有沒有其他的表示方法,當然是有的囉!不過在麋鹿兒分享其他的表達方法之前,要接續前面講到的部分,繼續補充說明一下喔! 在<熱炸了我的天(上)>裡,我們補充了"burn"的用法,今天我們要來補充"boil"的用法。"burn" 是火燒、boil是水煮,不管哪一種都是熱到驚人對吧!講到"boil"是水煮的意思。這個字是動詞,用水煮東西,就可以使用這個字,那我們要表達用「水煮過的」意思,就可以用這個字的過去分詞"boiled"來當形容詞使用。那在日常生活中跟這個字最直接相關的,就是「開水」了。所謂的「開水」是指「煮開的水」,英文就是"boiled water",如果水正在煮還沒有開,就是"boiling water",另一個我們生活中很常說到的就是「水煮蛋」,英文是"boiled egg"(或"poached egg")。 講到這個,我就想到曾經在住宿的時候點蛋的經驗。一般來說,有一點等級的餐廳所提供的早餐場所會有一個吧台專門供應麵點或者是蛋類料理。點餐的時候,會出現這樣的對話:服務生會問,「早安,今天想吃點什麼呢?」"Good morning, what can I get for you today?"說真的,麋鹿兒很愛吃蛋料理,所以那是必點的。但如果只跟服務生說,「我想要一個蛋。」"I want an egg."那真的有點為難服務生,所以,通常服務生會接著問,「你想要哪種蛋呢?」"How would you like your egg?"這問的不是蛋的種類,是蛋的做法。因為蛋料理的做法有很多種,包括:"Scrambled egg"(炒蛋)、"poached egg"(水波蛋)、"boiled egg"(水煮蛋)、"fried egg"(煎蛋)、"sunny-side-up egg"(單面的荷包蛋)、"over-easy egg"(雙面的荷包蛋)、和"omelet"(煎蛋捲) 沒想到這麼多種講法吼,哈哈哈!基本上,"poached egg"(水波蛋)和"boiled egg"(水煮蛋)都是水煮的,但水波蛋通常不是全熟的且不帶殼,而水煮蛋多是全熟的。不過有的服務生還是會再細問一下蛋要幾分熟。用的問句還是差不多。"How would you like your boiled egg? "如果想吃的是蛋黃跟蛋白都呈現固體的「全熟蛋」,那就是"hard-boiled egg"; 若想吃的是蛋白凝固,蛋黃呈現半凝固或者是液態狀的「半熟蛋」,那就是"soft-boiled egg"。如果一時之間記不起來要怎麼說,在這邊小聲跟大家分享一下一個偷吃步的方法,那就是,假如你想要很嫩會流汁的蛋黃,就可以說 "3 munutes" (三分鐘),說真的,行家都是這樣吃滴~會噴汁的蛋最讚啦!不過,如果擔心禽流感想要煮熟一點,讓蛋黃硬一點的的話,就可以說 "5 minutes"(五分鐘),簡單吧! 除了日常單字。在這邊麋鹿兒還要分享兩個跟boil有關的常用片語喔!不過在這之前,先來個腦筋急轉彎,題目是:如果現在擺在大家的眼前有一鍋湯,是一鍋超級無敵濃湯,所以顏色很混濁,呈現一種深不見底的感覺,看不出來裡面有什麼。好,現在不可以動手、不可以接近這鍋湯、不可以要求試喝,也不可以用湯匙或者其他工具去舀它,請問要怎麼知道裡面的食材是什麼呢?對了,也不可以問煮湯的人喔!請解答!我可以想像大家的吼聲,但這樣很為難嗎?其實不會誒,要知道食材是什麼很簡單喔!只要耐心地一直煮一直煮 (boil),煮到湯汁蒸發見底 (down to the bottom) 為止就會知道答案囉! 先別丟拖鞋,這跟我們要分享的片語有關喔!我想補充的第一個片語就是"~boil down to~"(一直煮煮到呈現~狀態為止)既然麋鹿兒剛剛先說明了「煮到見鍋底」的意思,相信大家就可以輕鬆理解這個片語是為什麼是「歸結於…」或「癥結在…」的意思囉!因為它用來表達的就是一種煮到最後見真章的概念。比如說,如果我們想要表達「現代人所追求的其實可以歸結成一點:對身心健康和諧的渴求。」用英文來表示就是:"All modern people pursuit boil down to one thing: The thirst for mind-body wellness." 另一個我想要補充的片語是,"make sb's blood boil"(讓某個人的血液沸騰),我相信很多人看到會問,這是「熱血」的意思嗎?其實不是喔!「讓某個人血液沸騰」這句話的意思,是指「非常非常生氣」,要表達的是一種「盛怒」"extremely angry"的概念。因為太容易被誤解了,所以麋鹿兒在這裡提出來跟大家分享,如果已經清楚了這個片語的意思,那麼下次我們聽到有人說"The way they have treated those people makes my blood boil."就知道這不是「他們對待那些人的方式令我熱血沸騰」,而是「他們對待那些人的方式令我非常氣憤。」你看,知不知道對句子的理解是不是差很多的呀! 好了,我們現在從熱,到很熱的表達都會了,接著來點浮誇的吧!如果說要表達宇宙超級世界無敵熱,像高達四十幾五十幾度的高溫天氣,那要怎麼說呢?那我們就可以浮誇地說,"It is raining fire!"(正在下火雨)。當然天不會下火雨,這種情況只有電影才會出現,但卻很生動地形容了「熱到不行的天氣」。另外,我們也可以直白地說,「熱到像在地獄」,用英文來表達有兩種,豪邁霸氣一點的就直接用"It's hot as hell!",如果是文雅一點的就是"It is hot as heck! "囉!這裡的"heck"是"hell"的替代字,比較禮貌一點喔!
-
輕鬆學英語‧英語輕鬆學 熱炸了我的天 (上)
話說最近的天氣真的是熱到讓麋鹿兒覺得有一種在炸鍋裡頭漂浮的錯覺。春雨綿綿的溼冷五月也隨著六月到來而逐漸變成乾燥炎熱的氣候,時序也已經來到「夏至」了。最近大家掛在嘴邊的話裡一定會有著那一句,「好熱啊!」、「熱死了!」或,「到底是在熱什麼哈囉的?」。講到「好熱啊!」我相信大家都知道「熱」的英文怎麼說,因為這個字算是每個人英文學習史上出現最簡單好背的單字之一了。這麼熱的天氣,要怎麼形容「天氣很熱」呢?也是基本的,對!就是"It's hot."在全民說英語的時代,我相信這句話連幼稚班的小朋友都朗朗上口。但如果我們從5歲到15歲到45歲想要形容天氣熱,都只會說"It's hot."那著實是有點弱了些。我們今天就來看看如果我們想要要形容天氣熱,到底有哪些生動有趣的英文說法呢? 首先,我們要先清楚我們要表達的是什麼熱。呃,什麼意思呢?意思就是我們自己用英文表達前要先把有關「熱」的形容區分成兩個區塊,一個是形容「天氣」,一個是形容「自己的感受」,不能混在一起。因為同樣一句「好熱啊!」講的可能是「天氣好熱啊!」或是「我覺得好熱啊!」雖然在中文裡,簡略的說法都是「好熱啊!」但是如果我們用英文來表達,那是完全大不同的。那麼,我們就先來談談形容「天氣熱」的英文說法吧! 關於「天氣好熱啊!」前面已經提過,最簡單的說法就是"It's hot."那如果在大太陽下站很久,一定會覺得快要被烤焦了對吧!那就不是簡單的"hot"能夠形容的。天氣十分「炙熱」。這個「炙熱」的概念,可以用"burn"(燒起來)或者是"boil"(煮沸)的概念來形容。他們加上"ing"之後就可以變成現在分詞,當作形容詞來使用。所以,"It's burning hot."或"It's boiling hot."就可以用來形容「天氣超級熱」,表達一種「快燒起來了」或者是「快要煮熟了」的那種「炎熱」感。 說真的,其實講到"burn"跟"boil"這兩個字,大家應該都不陌生。基本上,"burn"是「燒起來」的意思,指的是物體燃燒的概念。麋鹿兒在這裡要特別說明一下"burn"這個字的動詞三態很特別,有時候我們會看到有人寫"burned"或者有時候會看到"burnt",那到底哪一種是對的呢?據說"burned"是美式英語的說法,而"burnt"是英式英語的說法,但其實並沒有很嚴格的規定與區分,所以我們會看到兩種都有人寫,兩種也都對喔! 我們也常常會看到"burn"這個字的後面被加上"up"、"down"、"off"或者是"out" 之類的介副詞變成相關意思的片語。比如說,"burn down"是「燃燒」或「燒毀」的意思,就是指東西「付諸祝融」然後歸於塵土。比如說,「我外婆家上個星期被燒燬了。」只剩下焦黑一片淨土,那就是"My gramma's house was burnt down last weekend." 想像一下,"down"是「往下」的意思,所以,如果火苗往下竄燒到根底都沒有,變成一片焦土是"burn down",那火苗往上竄變成"burn up"是什麼意思呢?想像一下,火越燒越往上,越來越旺,那是「生意興隆」嗎?當然不是,那是「火冒三丈」,所以"burn up"除了「焚毀」、「燃燒殆盡」之外,還有「火冒三丈」、「怒火衝天」、「火大」的概念。如果我們聽到有人跟老師說,我有寫功課,但是「我的功課在這火中被燒成灰燼了。」"My homework was burned up in the fire already."那火大至極的老師可能會對他說,鬼扯!「你的無理真的讓我火大。」"Your rudeness really burns me up." 如果我們要表示「燒光光」的概念,最常用到的片語是"burn out",比如說,在露營的時候,我們想要表達,「營火燒光了(沒有了)」那我們就可以用"The campfire burned out."來表示已經燃燒殆盡。一直以來,這個片語都算是個被高頻使用的片語,我們也很常拿來表示自己的狀態,也就是說,所要形容被燒掉的東西不是具體的而是抽象的,比如說我們的熱情、活力或者是精神力。所以,"burn out"這個片語就是拿來表示熱情燃燒殆盡或者是精神力耗竭。常常聽到有人說,「我燒掉了。」或者是「我燒光了。」就是這個意思。想像一下,如果連續工作了48小時,就算是再有活力的人也快掛了是吧!所以我們要表達,「在工作48小時後,我筋疲力竭、燃燒殆盡了。」就可以說,"I burned out after working 48 hours. "下次如果有人問,"What's up? You looks very tired."「你怎麼了?你看起來很累。」我們可以回答,"I burned out after working 24 hours. I am exhausted."「我24小時工作沒停,筋疲力盡。我累壞了。」 另外還有一個片語,最近也很常看到。這個片語就是"burn off" ,它除了用來表達跟「燒掉」有關的概念之外,還有一個意思很有趣。在前面我們講到的片語都是大家不一定想燒掉或者是非常不想燒掉的東西,比如說熱情跟精力。但是想想看,如果來了女神開口說可以讓我們的願望成真,大家可以燒掉一樣身上的東西,那大家最想燒掉什麼呢?呵呵呵,是不是跟我想的一樣呢?沒錯,我最想要燒掉身上的肥肉,那這個就要藉由「燃燒掉卡路里」來達成囉!"burn off"就是用來表示這個概念的。現在因為全民減肥運動大興,所以這個片語就變得很常被使用到。比如說我想要用英文表達,「我透過慢跑燃燒了好多卡路里。」那就是"I burned off a lot of calories through jogging."囉!哎!天氣真的是好熱啊!雖然麋鹿兒已經沒有青春可以燃燒了,但燒掉卡路里我倒是十分樂意的。 這"burn"真的是個不賴的字吧!既簡單又好用。哎呀!糟了!"My toast was burnt."我的吐司烤焦了,下回再聊囉!
-
輕鬆學英語‧英語輕鬆學 端午節來「橋」一下
哈囉,親愛的各位,最近是不是覺得空氣中瀰漫著香菇跟魯肉的味道呢?六月是個粽香四飄的月份,時序宣告著轉眼間又到端午節了。所以麋鹿兒當然不能免俗地要來跟大家談一下跟端午節相關的英文。先不要哀號"Again!!??!!"「又來了!」。就當我們來複習一下好了。不知道大家還記得多少跟端午節有關的英文呢?現在來check一下,至少基本上我們常用到跟「端午節」有關的英文有:「端午節」"Dragon Boat Festival"、「粽子」 "rice dumpling"、「賽龍舟」"dragon boat races"、「划龍舟」"row the dragon boat"、「立蛋」"stand an egg"、「艾草」"moxa"以及「香包」"sachet"。以上大家記得多少個呢?不記得沒關係,趕快趁現在速速記起來。因為今天我要講的跟這些都沒有關係。哈哈!那今天我們要來講跟端午節有關的什麼呢?就讓我們一起來瞧「橋」吧! 話說,今年的端午節又放連假了,而且這次一放連假就是四天。我們要用英文表達連續四天的假期,可以簡單地用" a four-day holiday"來表示就可以囉!而像這次的連假有包含週末的假期,那就可以直接用"long weekend"來表示喔!麋鹿兒記得從2015年開始,國定假日只要遇到週二或週四都會彈性放假。週二假日之前的星期一,以及週四假日之後的星期五,都是彈性放假日。而「彈性放假日」的英文是"bridge holiday"為什麼用"bridge"(橋)呢?因為橋是用來連接兩地的,所以把兩個斷開的東西嫁接起來就是一種"bridge"的概念。此外,人跟人之間扮演協助溝通的角色也可以是"bridge",比如說,我們想要表達「他是爸爸跟媽媽間的溝通橋樑」,就可以簡單地說"He's the bridge between his father and mother."要表達「扮演溝通橋樑的角色」,我們會使用"act as a bridge between A and B"這樣的片語,所以,「他通常扮演爸爸媽媽間的完美溝通橋樑」,就可以說,"He usually acts as a perfect bridge between his father and mother. " 雖然講到"bridge"這個字,大家比較熟悉的是名詞「橋」的意思,但其實我們在一般報章雜誌或者是英文文章中比較常看到的反而不是名詞的解釋而是動詞的用法。基本上"bridge"這個字當動詞來使用的時候,有幾個比較常見的意思,包括有「縮短(小)」、「化解」和「消弭」等意思。比如說,「消弭A和 B兩者間的差距(或落差),我們會用"to bridge the ……gap"或 "to bridge the ……distance"這兩個片語來表達。比如說「我們政府致力於消弭貧富差距」,就可以說"Our government devotes to bridging the rich-poor gap."或者像是中國那麼大,從工作的地方返鄉探個爸媽都要三天兩個夜,所以,因為「中國是一個面積廣大的國家,任何縮短這些距離的工具對年輕人來說都是寶貴的。」我們就可以用英文說"China is a vast country, and any tool that bridges those distances is a valuable thing for young people." "bridge"當動詞用,還有「化解」及「消弭」的意思。比如說,我們想要表達:比起男人,通常「女人特別善於消弭種族、宗教和政治歧見。」這句話,我們就可以說,"Women are particularly adept at bridging the ethic, religious and political divides."講了這麼多,其實就是要讓大家想下一下,所謂的「彈性放假日」就是連接假日與假日之間的那座橋,就很容易了解了吧!所以真的不要想太多,"bridge"就是彈性放假日囉!當然,我們也不是白白享受假期的,有彈性放假就有補班補課日!所以「在連續假期之前,彈性放假日必須在前一個週六補上班上課」,用英文來表達就是"The bridge holiday will have to be made up on the Saturday before the long weekend occurs." 前面我們一直在講「橋」、「搭橋的動作(溝通、弭平)」那如果有人想要「燒掉橋」"burn the bridge"呢?這個片語的典故是來自於打仗的時期,當軍隊要撤離的時候,通常上級都會下令將橋墩炸毀,用以隔絕敵軍的追殺。後來就被引用於「斷絕所有關係」的意思,等同於"cut off all ties in a relationship"這個片語。所以,「當你燒掉一座橋時,你就無法再穿過它了,這意味著與某些人事已經完全了絕關係了。」"When you burn a bridge you can't cross it again. It means to be complately done with someone or something"所以就是跟人家「切八段」或者是「從此之後老死不相往來」的概念。如果大家都認同的,迷路而在這順便問一下大家,既然"burn the bridge"是「燒橋」那麼"don't burn the bridge"是什麼意思?其實很簡單,既然"burn the bridge"是為了「不留退路」,那麼"don't burn the bridge"講的就是「要留退路」、「人不要做絕」或者是「不要趕盡殺絕」或者「手下留情」的意思。 對了,順便跟大家分享一個英語裏一個很常用的片語,就是"to cross a bridge when you come to it",這個片語的意思是不需要擔憂還沒有發生的事情,等到事情來了在煩惱也不遲。比如說,「房子的地板該換新的了,但我打算到時候再說。(就是沒到最後關頭不修地板的概念)」用英文來表達就是,"The floor of the house may need to be replaced, but I'll cross that bridge when I come to it."所以我們可以簡單地瞭解到這個片語也就是我們中文常說的,「車到山前必有路」、「既來之,則安之」、或者是「船到橋頭自然直」的意思。也就是我們閩南語說的「時到時擔當」啦! 端午節到了,愛吃粽子的大家如果怕被唸會「越呷越大摳」,就回他一句,"I'll cross that bridge when I come to it."「時到時擔當啦!」真的胖了再來煩惱就可以了!了不起減肥嘛!!如果減一次不瘦,那就兩次囉!
-
輕鬆學英語‧英語輕鬆學 一起紓困救經濟 (下)
上星期我們談到了各國政府為因應COVID-19的疫情所造成的經濟衝擊提出各種不同的紓困方案"relief package"來因應。而大家應該還記得,用來表達「紓困方案」概念的英文,除了"relief package"之外,還有很多類似的替代說法:比如說,「紓困計畫」用英文來表示就是"relief plan"或"bailout plan";而「拯救方案」就是" rescue package",至於很常聽到的「刺激消費方案」,用英文來說就是"stimulus package"。 此外我們也略提到了美國有「紓困安全法案」(the CARES Act)的通過,日本有「現金補助(金貼)」(cash subsidy),那台灣有什麼呢?說起台灣的振興方案,麋鹿兒不得不說發出讚嘆。個人覺得台灣政府算是非常有創意且思考繁複的。基本上,之前進行了一連串的紓困補助之後,「台灣政府列了新台幣約134億的預算,預計在疫情減緩或結束後,用於發放折扣券及抵用券以刺激消費。」"The Taiwanese government budgeted NT$ 13.4 billion for coupons and vouchers to help boost consumption after the pandemic slows down or ends."所以接下來預計發行所謂的「振興三倍券」。依據衝衝衝的行政院長蘇貞昌表示,振興券正式定名為「三倍券」打的是是「三好一溫暖」的概念,亦即「好領」、「好用」、「好刺激」以及「最溫暖」。說真的,對於麋鹿兒這種「好簡單」的腦袋,只會覺得一整個「好複雜」。既然只要有中華民國國籍,或者取得居留許可的外僑居留者、外籍人士都可以領,且不限年齡也不排富。那為什麼要每人支付1000元換3000元「三倍券」,就直接兩千元處理不就好了嗎? 不過這只是我個人的小喃喃雜唸(murmur),對於這樣的政策,我們還是要覺得開心的,因為大家領了錢不一定花,但是要花錢才領裁示必一定要花的,經濟多少也會因此而活絡。不管怎麼樣花,還是有兩千元的額外補助,對吧!話說,「我們的政府希望預計實施讓消費者花一千賺三千的振興(花費獎勵)計畫可以刺激消費。」用英文來說就是 "The government hopes that the planned spending incentive that the consumers were given NT$3,000 for spending NT$1,000 will stimulate consumption."這裡的"incentive"是有「刺激」、「獎勵」的含義。所以,"incentive program"就是「獎勵計劃」或者是「激勵計劃」的意思。 在這個句子中,我們還可以看到「消費」"consume"這個動詞所衍生的名詞「消費者」"consumer"及「消費」"consumption"。我們都知道,在動詞後面加上"-er"這個字尾是表示做該動作的對象,通常翻成「…者」或者是「…人」。比如說,「玩耍」這個字的動詞是"play",那「玩某種事物或遊戲的人」就在字尾加上"-er" 變成「玩家」"player",或者像是「教書」這個動詞是"teach",而「教書的人」就是"teacher"「老師」囉!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這裡的"consumer"當然就是由"consume"這個動作來的。但要注意,"consume"這個動詞,加上"-er"這個字尾的時候,因為本身的"e"在字尾不發音,所以被刪減掉,因此,變成"consumer"而不是"consumeer",有很多類似的單字,都會有因為字尾"e"不發音而再加上字尾的時候被省略掉的情況,要小心喔! 此外,"consume"這個字在加字尾做詞類變化的時候還有一個很特別的地方要注意,那就是,通常動詞的後面如果直接加上了"-tion"這個字尾,就會變成名詞,沒錯吧!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表示「消費」這個動作的名詞構成是將"consume"這個字,去掉"e"之後加上"p"才加上"tion"的。好奇的讀者可能會狂OS為什麼???其實很簡單,請大家試著將"consume"這個字直接加上"tion"唸唸看,是不是發現如果不加上"p"簡直就是超級無敵卡,很難唸?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m"結尾的字是一個閉嘴的音,很難直接加上"tion"的念因,一定要有一個中介音,所以就多了個"p"囉!在書寫的時候,可千萬不要忘了「放屁」,呃,不是,是放"p"喔! 而「消費券是以紙本券、電子票證、電子(行動)支付、以及信用卡支付等方式發放。」用英文說就是,"The stimulus voucher will be doled out in the form of hard copies, electronic tickets, mobile payments, or credit card payments."在這個句子裡有幾點要說明一下:"dole"這個字當作名詞來使用,有「失業救濟金」、「賑濟物」或者是「施捨物」的意思,所以當"dole"這個字當作動詞來使用時,它表示的意思就是「發放救濟」或者是「以小份發給」的概念,因此句中的"dole out"就是「以小份或者救濟的形式發放出去」;而"in the form of"就是「以…的形式」的意思。所以這個句子的結構其實很簡單。 主要是這裡講到了四種東西,一個是"hard copies",指的是「紙本票券」;一個是"electronic tickets",指的是「電子票證」,像是「悠遊卡」" easy card"或「一卡通」 " i-pass" 等;另外還"mobile payments",指的是「行動支付」,像是"line pay"、"apple pay"、"street pay"和"Taiwan pay"等各種族繁不及備載的"pay",最後就是"credit card payments"「信用卡支付」。既然前面提到的"pay"大家都懂它的意思是「支付的動作」,那「支付的方式」就是"payment"囉!因為"-ment"一樣是個形成名詞的字尾喔! 講半天,那這項優惠政策到底有沒有全面呢?說真的,比起前一陣子條件一堆的紓困補助方案,這花一千領三千的政策除了麻煩一點,真的是一種「無差別補助」的概念。「每個人都可以得到這項獎勵,並沒有年齡限制及排富。」"Everyone will be entitled to the incentive, regardless of financial status and ages."說明一下,這裡的"entitle"是指「給予權利」或者是「給予資格」的意思。而"regardless"這個字是從「考量」、「考慮」"regard"而來的,後面加上"less"就附帶有「缺」或者是「少」的意思,因此"regardless"有「無論」、「不管」或「不管如何」的意思。通常"regardless"這個字會跟"of"一起使用,後面會列上不需要考慮的事物,比如說"regardless of ages"就是「不管年紀」,那當然就是「不限年齡」;同理,"regardless of financial status"就是不管經濟狀況,那當然就是「排富」囉!三倍券使用時間從7月15日至12月底,大家一起紓困救經濟囉!
-
輕鬆學英語‧英語輕鬆學 一起紓困救經濟 (上)
由於Covid-19的疫情截至目前為止還沒有太大的舒緩,以至於有許多行業在這波疫情中受到嚴重的影響,甚至挺不過去的所在都有。我們可以看到有的工廠因此而關閉;有的中小企業公司也面臨倒閉危機。有的人被迫「放無薪假」;還有的人被迫「非自願失業」。麋鹿兒剛剛也才和當空姐的同學聊了一下天,發現她從過年一路就非自願放無薪假一直放到現在。真的很難想像,但它確實發生了。這大家最近常掛在嘴邊的「無薪假」在英文中比較普遍的說法是"unpaid leave"或者是"leave without pay"。 因為個人的「假」,並不是一般每個人都會放到的國定假日或宗教節慶之類的「假日」"holiday"或者是寒暑假那類讀書或工作之後放的那種「假期」"vacation",而是僅跟個人有關的「離開工作」的狀態,所以我們用的英文字是"leave"這個字。比如說,「事假」是因為個人的緣故而請的,英文就是"personal leave";而「病假」是因為生病的緣故而請的,英文就是"sick leave";若是因為公司(官方的)緣故而請的假,這種「公假」就是"official leave";以此類推,「婚嫁」就是"marriage leave"、「喪假」就是"funeral leave";而每年的年度「特休」就是"annual leave"。以上不分男女都可以請的假,比較專屬的假期有女生會有的「產假」,用英文說就是"maternity leave",而現在連身為先生的也有「陪產假」"paternity leave",現在也很照顧到每個人的需要,如果是未婚的女性也可以因為月經來的身體不適而請「生理假」"menstruation leave"。如果公司是由加班魔王把關的,三不五時要加班加到爆肝,或者是必須得要出差出到懷疑人生的狀態,那通常也一定會有機會「補休」,這「補休」的英文就是"compensatory leave"。 從上述各種假可以看到,所有跟個人有關的請假,都是leave。但不管是以上哪一種「假」只要是在規定內的都還是不影響薪水。而我們所提到的「無薪假」是「不給付薪水的假」,所以用英文"unpaid leave"或者是"leave without pay"來表達就不難理解了。其實,「無薪假」還有一個比較正式的用法是"furlough",表示「被迫的無薪假」。但要注意"furlough"這個字可以當名詞及動詞來使用。舉例來說,我們可以用動詞的用法來表示因為疫情的關係「許多雇員在不景氣時被放無薪假。」 ,英文的說法就是"Many employees were furloughed during the recession.",當然我們也可以用名詞的用法來表示「那間工廠也有數十名員工被放無薪假。」,英文即是"Dozens of workers at the factory have been placed on furlough, too."而"unpaid leave"或者是"leave without pay"則不一定是被迫的,所有個人請的無薪的假都算在內。 其實不管是不是被迫要放無薪假,就算一般上班族或店家也可以強烈感受到這波疫情的衝擊有多大。由於這波疫情的影響的程度實在太嚴重。所以,政府提出了緊急應變的「紓困方案」。說真的,其實不是只有台灣有這樣的因應措施,全世界都有。因為這次的疫情不僅危及生命,同時也連帶重創了全球的經濟,因此許多國家紛紛祭出振興經濟的「紓困方案」,期盼能藉此幫助到民眾與國內企業渡過這次的難關。這樣的舉措一開始是由英國、美國、日本及新加坡發放現金開始,隨後台灣也跟進,編列了千億紓困金來緩解經濟不景氣的壓力。 既然政府帶頭紓困,大家當然拍手歡迎。那這「紓困方案」的英文要怎麼說呢?其實很有趣喔!整個「紓困」強調的不是「困」而是「紓解」這個概念,所以用的字是"relief"「放鬆」這個字。而所謂的「方案」就是一整的個「配套」措施"package",所以,「紓困方案」就是"relief package"在這邊補充一下"relief"這個單字是「放鬆」或者「鬆一口氣」的名詞。常聽到人家用英文說"What a relief!"講的就是「真讓人鬆一口氣!」的意思。「放鬆」的動詞是"relieve"也有「釋放」的意思。而"relief"這個字若用在財經方面則可以表示「補助」或「救濟」。另外,前面我們提到的「方案」"package"除了是一種「配套」之外,另外還有「包裹」的意思。而「紓困方案」除了"relief package"之外,還有很多的替代說法:比如:「紓困計畫」"relief plan"或"bailout plan";「拯救方案」" rescue package"或「刺激消費方案」"stimulus package"等。 基本上所以的「紓困方案」中,就屬美國最大手筆。美國總統川普在3月底簽署了美國史上最高的2.2兆美元紓困方案,並在自己的推特發文宣布此消息:「我才剛簽屬了美國經濟安全法案,是美國史上最大規模的經濟紓困方案,比過去任何一次的紓困方案金額高出兩倍以上。」"I just signed the CARES Act, the single biggest economic relief package in American History - twice as large as any relief bill ever enacted."相當有魄力。而日本政府方面則宣布除了本國居民能得到現金補貼之外,在日本擁有居留權的外國人也同樣能享有此紓困「津貼」,幫助所有日本的居民對抗經濟衝擊。也就是「日本政府將會提供一次性的十萬日圓現金補貼給每一位日本居民,包含外國居民。」"The Japanese government will make a one-time ?啎100,000 cash subsidy to every Japanese resident including resident aliens."在這裡的「津貼」或「補助」,我們用的是"subsidy"這個英文單字。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subsidy"通常是指像是政府津貼這種「給有需要的人」的補助,而另外一個我們常常看到的「補助」"allowance"則是指的是家長給孩子的「零用錢」、公司提供員工的「差旅費」或「採購零用金」等等,比較偏向一種「零用金」的概念的補助。
-
輕鬆學英語‧英語輕鬆學 春天後母面 (下)
講到春天,最大的特色除了忽冷忽熱之外,就是晴雨不定了。綿綿春雨不僅讓人感到困擾而且心情也常常因為這樣而不大好。不過沒關係,英文有一句俗諺是這麼說的,"April showers bring May flowers."「四月雨帶來五月花」這就是用來安慰被陰雨綿綿困擾的我們,不要煩,四月的陰霾過了,五月的明媚就來了。現在大多用來安慰被鳥人屎代誌煩心或者是心情不好的人 "I know the weather is bad these days, but always remember that April showers bring May flowers."「要有四月的雨水,才會有五月百花盛開的美景。」有現在這苦要吃,才有未來的甜可嚐。所以為了將來的美好,現在就忍耐一下吧! 恭喜大家經過四月那春雨綿綿的時段,現在正是百花盛開的時節。最近天氣比較穩定了,不過,既然講到春天的天氣,那我們不說一下「春天」"spring"就真的說不過去了。其實"spring"個字還挺有趣的。一提到到春天,大家腦中會出現什麼畫面呢?是不是浮現了百花盛開、萬物復甦的景象對吧!春天給人的感覺就是充滿生機、活力十足。於是「盈滿春天的喜樂」"full of the joys of spring."這個諺語指的就是像春天一樣生氣盎然、蓬勃發展且「充滿活力」或「非常開心」的氛圍,比如說家裡有新生兒啦!得到一個新工作啦!或者是有了一個新的願景之類的。所以當我們想要表達得到夢想的工作時的雀躍心情就可以用英文說"I was full of the joys of spring when I knew I got my dream job."「當我聽到我得到夢想的工作時超級興奮(心情如百花綻放)。」 此外,"spring"這個字當名詞用的時候是「春天」,但這個字也有「彈簧」的意思,還有泉水也是"spring"喔!講到這個,前陣子天氣又濕又冷的時候,大家是不是很想要泡溫泉?麋鹿兒超想去的,但是防疫期間還是乖一點。「溫泉」的英文就是"hot spring",而泡溫泉其實就跟我們「泡澡」的意思是一樣的,只是我們泡的不是自來水,而是泉水。一般來說洗澡有兩種,一種是「淋浴」"take a shower"另一種是「泡澡」"take a bath"所以,「泡溫泉」就是"take a hot spring bath",台灣有很多地方有很棒的溫泉,比如說礁溪、陽明山、烏來等,超棒的!如果我們要表達「她這個週末要跟家人去烏來享受溫泉。」我們就可以說"She'll enjoy a hot spring in WuLai with her family." 而且,"spring"這個字除了當作名詞來使用之外,也可以當作動詞來用,用來表示「(像彈簧一樣)彈起來」的意思,要特別提醒一下大家,這個字的動詞三態變化是不規則的:現在式是spring 、過去式是sprang ,而過去分詞是sprung,提醒大家要特別注意時態的轉變。既然這個字是「彈起來」的意思,所以相關的片語就圍繞在這個概念就會相去不遠,比如說,"spring up"是不是讓你想到「ㄉㄨㄞ~一下,彈出來」,沒錯,所以這個片語就是「突然出現」或者是「突然間發展成形」的意思,比如說,春雨過後,「這花園裡的花一夜之間就長出了。」我們用英文來表達就是,"All the flowers in the garden sprang up overnight."。緊抓著這個意象,我們再想像一下這個畫面:大家本來在辦公室嗑瓜子聊天、上網打屁的時候,突然間老闆走進來了,是不是大家秒彈開、馬上坐定開始忙,對啦!"spring into action"這種「彈起來進入某一個動作」的概念,就是「立即展開行動」的意思,舉剛剛的例子,我們要用英文表達「老闆一踏進辦公室,大家就迅速開始動作。」就是"As soon as the boss walked into the office, everyone sprang into action."。 哈哈哈,是不是很有感?一般來說,老闆不在一條龍,老闆回來像條蟲的經驗大家都有過吧!通常老闆在的時候辦公室的壓力指數就會變高,然後大家就會進入到一個死氣沉沉的氛圍,但是老闆只要出門了,整個辦公室就會熱鬧起來,那我們要怎麼用英文描述呢?其實很簡單喔!我們可以用"spring to life"這個片語來表示「恢復生機」或「活過來」的感受。我們可以聯想這句諺語有個"spring"是所以可以想像相較於冬天的死氣沉沉,春天的到來讓人覺得整個世界又重新充滿活力,所以就用"spring to life"來形容原本沉悶的氣氛突然熱絡了起來,但其實在這個片語中,"spring"是動詞,所以是「彈起來」的概念會比較貼近,我們可以想像彈簧突然ㄉㄨㄞ~一下的感覺,就是那種本來病厭厭地有氣無力,突然間秒變精氣神十足的感覺。如果還沒有辦法有太強烈的落差感,那想像一下一個很無聊的派對突然來了林志玲或者是蔡依林是不是暴動了,對,馬上從死氣沉沉變成生氣勃勃,「派對在蔡依林出現時熱鬧了起來。」就是"The party sprang to life when Jolin showed up."所以,"spring to life"就是指突然間突然活躍起來,很有畫面吧! 最後,麋鹿兒想跟大家談的是"spring chicken",可能有人會說,啊不就「春雞」嘛!我知道啊,韓國料理不是有一道辣炒春雞,好吃誒。對啦!是真的挺美味的啦!不過"spring chicken"雖然是用來形容一個人「年輕且充滿活力」,但是通常不是用來讚美人家而是用在反諷人家的。外國人一般都拿這句話反諷別人,尤其是女性。換句話說,就是用"no spring chicken"來暗諷一個人不再年輕。比如說,有的女生從年輕就一路當公主到當老,這雖然沒有什麼不好,但是如果穿著打扮太過於誇張,還是會讓人有種很「跌倒」的感覺。所以,如果我們想要表達「她認為她穿那樣很年輕可愛,但我們不這麼覺得。」就可以說,"She thinks she looks great in that dress, but we all think she is no spring chicken."當然這"no spring chicken"也可以用來描述自己已經不年經了,像麋鹿兒現在三不五時就會不自覺地發出,「我已經不再年輕了。」的感慨。"I'm no spring chicken."真的是歲月催人老啊!
-
輕鬆學英語‧英語輕鬆學 春天後母面 (中)
嗨!今天好嗎?還記得我們上週提到了「春天後母臉」的由來是因為這「春天的天氣忽冷忽熱」的關係,說翻臉就翻臉,一直在變、不可預期,所以我們可用,"The weather in spring is unpredictable."、"The weather is always changing."和"The weather is on and off."來表達天氣的善變。而在這種春夏秋冬混成一團但是不一定和氣的天氣裡,最常聽到大家掛在嘴邊碎唸的就是「這種天氣我不知道要穿什麼啦!」,這句話用英文來表達就是"I don't know how to dress for this weather!"或是"I don't know what to wear for this weather."對吧!很好,今天我們就接著來談談,除了「天氣多變」跟「不知道要穿什麼」之外,另外一句大家最常在這種天氣會說到的話,想到了嗎?沒錯,就是「多穿點」這句話囉! 每次只要天氣一變,都一定會聽到爸媽叮囑我們,「天冷了要多穿點」,然後等到我們變成爸媽了,就算明知道小孩子「屁股三斗火」也是一樣會叮嚀小孩要「多穿點」、「穿暖一些」。那到底這兩句英文要怎麼說呢?說真的,要用英文表達「穿暖些」或者是「多穿點」千萬不要直接說"wear warm"或者是"wear more clothes"喔!因為第一句文法不對,第二句情意不對。通常如果我們要用英文表達這種溫情叮嚀,叫別人要「多穿點」、「保暖」或者是「穿暖些」的話,有下面幾種簡單的方式:第一種就是使用"stay warm"或者"keep warm"這兩個片語來表達。基本上,"stay"跟"keep"這兩個動詞,都是用來描述持續一種「保持著」的狀態,所以「保持冷靜」叫做"keep calm"或者是"stay cool",所以在天氣冷的時候想要跟自己關心的人說,「要保暖,要不然會感冒喔!」用英文來表達就是"Please stay warm. Or else, you' ll catch a cold." 對了,講到"keep calm",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覺得超耳熟或者眼熟?有沒有想到那個紅底白字的海報?對,沒錯,就是你想的那一個。完整的文句是"Keep Calm and Carry On",中文的意思是「保持冷靜,繼續向前」。相信有很多人受到這個句子的撫慰,或者曾經用過這個句子鼓勵別人。說真的,雖然幾乎在很多的咖啡廳牆上或者是馬克杯上都可以看到這個句子,但這張現在廣為人知,紅遍世界的海報與上面的句子,但不是每個人都知道這個句子的由來,其實,這是英國在二次大戰設計的三張海報之一,其中兩張分別是,「你的勇氣,你的歡快,你的堅毅,將替我們帶來勝利」"Your Courage, Your Cheerfulness, Your Resolution Will Bring Us Victory",以及「自由正處存亡之秋,竭盡所能保護它」"Freedom Is in Peril. Defend It With All Your Might",但英國政府指張貼了「自由」跟「勇氣」兩張,這張「冷靜」並沒有被使用上。有趣的是,誰也沒想到當初設計好卻沒有派上用場的廣告,卻在2000年的時候因為書店的夫婦將其貼在牆上而變成了膾炙人口的勵志文句。 言歸正傳,講到「多穿點」,我們還可以用"bundle up"這個片語來表示。"bundle"這個字當作名詞是指「捆」、「包」、「束」或者是「大筆錢」的意思,如果這個字被當作動詞來使用,代表的就是「捆」、「把...紮成一捆」或者是「匆忙地走」的意思,舉例來說,現在非常流行斷捨離,所以我們會把看完的舊書或者是不用的二手物品處理掉,如果想要告訴人家「我媽媽把一捆就雜誌賣給了二手書店。」就可以說"My mom sold a bundle of old magazines to the second hand bookstore."說真的,講到"bundle"這個字,麋鹿兒真心覺得有一個超有趣的用法很值得學起來用,這個概念大家很常用中文講,但是對於用英文表達可能會覺得很陌生,那就是「打包人」送走(不管是載走還是叫他自己走),比如說,在早上媽媽總是要一陣忙亂七手八腳的處理好小朋友的所有大小事之後,確定沒問題了,接下來就是丟包(開車載去)去學校,或者,打包丟出去(叫他自己去),那這時候就是用到"bundle… off"這個片語了,所以, 舉例來說,當我們想要表達,「她匆匆忙忙把兒子打發(打包丟出去)到學校去了。」就可以說,"She bundled her son off to school." 而"bundle up"這個片語則是非常直接地被用來表達「衣服穿夠且足以保暖」的概念,如果外面天氣很冷,通常都會聽到家長對小朋友說「外面冷,你最好穿暖一點。」這裏「穿暖一點」當然不是叫你只比現在穿得暖一些些而已,而是一種希望對方確保自己「穿得足夠以保暖」對吧!在這裡可以發揮一下想像力,那就是一種把自己「包好包滿」的概念,是不是很有"bundle"(捆)的感覺?對吧!哈哈!那如果說講話的人是希望對方「最好是多添些衣服」,那麼就可以說,"You'd better wear extra layers."這裏的"layer"是「層」的意思,像我們常說的「臭氧層」就是"the ozone layer"所以,額外多穿幾層代表的意思就是多穿幾件衣物,那就是我們說的「多穿點」囉! 說真的,人家說過了「清明節」"Tomb Sweeping Festival"就可以「收冬衣」"put away your winter clothes"了,但是都到了四月底、五月初了,這種「前一天還熱熱的,過一天又變冷了」"It's hot one day and cold the next."的天氣,或者「前一秒還出大太陽,下一秒就下雨」"One second it's sunny and the next it's rainy."的詭異天氣,真的是「讓人很煩」"It's annoying."還是不要太早「打包衣服換季」"pack your winter clothes"也不要太快「把冬衣儲藏起來」"store your winter clothes away"喔! 看這後母的脾氣不大好,麋鹿兒有種不到「端午節」"Dragon Boat Festival"很難跟冬衣分手的感覺。
-
輕鬆學英語‧英語輕鬆學 春天後母面 (上)
俗話說,「春天後母面」,用來表示春天的天氣不穩定,一下子冷一下子熱。一般來說,都要到清明節過後,才會把冬衣收起來,今年的清明節都已經過了那麼久了,天氣還是一樣忽冷忽熱的,搞得我都不知道到底要不要換季了。關於天氣忽冷忽熱要怎麼用英文表示呢?天氣忽冷忽熱就是說天氣並不穩定,一直在變化的意思,所以我們可以簡單地說,「天氣一直在變」"The weather is always changing."而變化多端的天氣當然是無法預期的,所以我們也可以用「這天氣無法預測」來表示天氣多變化。用英文表達就是,"The weather is unpredictable." 關於"unpredictable"(無法預測),這個字是由三個部分"un-predict-able"所組成的,主要的字是"predict"(預測),當我們在後面加上"able"(可能),就把這個字變成了形容詞"predictable"(可預測的),然後又在前面加上了"un-"(「不」或者「非」的意思)的字首,就形成了"unpredictable"這個字,意思是"不可預測的"。講到這裡,補充說明一下,通常我們在形容詞前面加上「否定意思」的字首,就會讓整個意思呈現相反的意思,比如說"happy"(快樂)就會變成"unhappy"(不快樂),而常見的否定意思字首除了"un"之外,還有"im"比如說,"possible"(可能),在前面加上了"im"就會變成"impossible"(不可能),所以學會一些常用的字首就可以讓自己的用字多變化喔!像前面提到的,「天氣一直在變」"The weather is always changing."這個"change"(改變),也可以用同樣的變化方式來變成"changeable"(可改變的)或者是"unchangeable"(不可改變的)喔! 再者,天氣多變化,表示的是「天氣反覆不定」,用英文表達就是"The weather is on and off."麋鹿兒認真覺得"on and off"真的是個很傳神的用法,通常我們會在開關上看到"on"(打開)跟"off"(關起來),想像一下,如果你有一隻神之手,打開就可以出現太陽、雲或者是雨,是不是很帥?不管天氣開關鍵按上去是哪一種天氣,「開開關關」的就是一下子開,然後一下子關,一下子有太陽,一下子沒有太陽或者一下子下雨,一下子又雨停,是不是讓人很抓狂。而"on and off"這個片語不僅是簡單也非常的萬用,除了天氣以外,可以用來表示任何狀況的「反反覆覆」, 比如說,頭痛不是病,但痛起來要人命,我這三天都反反覆覆在頭痛,我就可以說,"I have had a headache on and off for three days." 如果說上面的單字都記不起來,那我們就可以用很簡單的句型來表示,就是"one...the next..."比如說,「前一天還熱熱的,過一天又變冷了」那我們就可以說,"It's hot one day and cold the next."這個句型跟上一個片語一樣很「泛用」,我們可以用來表達「前一個狀況是這樣,下一個狀況就變成那樣」,比如說,「前一秒Jack還好好站著,下一秒就跌倒在地了。」 用英文表達就是"One second Jack was standing up and the next he's just on the floor." 多變化的天氣,最讓人覺得困擾的其實是不知道要怎麼穿衣服,所以常常會聽到有人說,「我不知道這天氣要穿什麼衣服了。」或者是「我不知道這種天氣要怎麼穿衣服。」用英文表達就是,"I don't know what to wear for this weather."或者" I don't know how to dress for this weather."為什麼不知道要怎麼穿,還不是因為「穿長袖太熱,但穿 T 恤又太冷。」"It's too hot to wear a long-sleeved shirt but too cold to wear a T-shirt."前幾天很熱,麋鹿兒才剛剛把冬衣收起來,這幾天就默默地挖出來,一件一件往身上加了。大家是不是也跟我一樣,打包了又再打開,然後就不知道該不該換季了。 講到這裡順便提一下,如果天氣變熱我們把冬衣收起來,然後把夏天的衣服拿出來或者是天氣變冷,我們把夏天的衣服收起來,再把冬天的衣服拿出來,這個些動作可以用「換季」來表示,但並不是季節換了就等於換衣服,也千萬不要直接跟外國人講"change season"喔,他們可會霧沙沙不知道我們到底想要說什麼。如果我們想要表達「我已經(把衣服)換季了。」意思其實是要表示「我已經把我的冬衣收起來了。」,所以我們用英文來表達就是"I've already put away my winter clothes."、"I've already packed my winter clothes."或者是"I've already stored my winter clothes away"。如果大家仔細觀察一下這三個句子,就可以發現,這三個句子分別使用了"put away"、"pack"及"store… away"這三個片語。一般來說,我們要表達把東西「收起來」最常使用的片語是"put away",基本的兒童美語生活用語都會講到,老師說,「把書收起來」就是"Put away your books."或者是"Put your books away."如果收東西的時候包括有「打包」這個動作,我們就會用到"pack"這個單字喔。如果收起來強調的是「儲存」也就是收了之後就不會常常去動用到,那就會用"store"這個字,所以才會有上面這三種句子。 當然,東西收起來總是要拿出來,如果說天氣變熱了,我們想要表達,「最近越來越熱了。讓我們把夏天衣服拿出來吧。」就可以說,"It's getting hotter and hotter lately. It's time to unpack our summer clothes."或者是,"It's getting hotter and hotter lately. It's time to take out our summer clothes."這裡的"unpack"就是「把打包的東西打開」或者是「把包裹打開」的意思,是一種「開箱」的概念,而"take out"就是「把東西拿出來」的意思,大家應該不陌生,三不五時要考試的時候,一定會聽到老師說,"Put away your books and take your pencils."「把書收起來,把筆拿出來。」對吧!
-
輕鬆學英語‧英語輕鬆學 不能出門就團一下吧
雖然COVID-19造成的疫情在台灣實屬控制得當,但大家仍舊不敢掉以輕心,於是大家繼續過著「我們不大能出門」的日子,所以,網路購物有了極佳的理由,再也沒有什麼可以阻止網路購物這件事了,哈哈哈!好啦!坦白講,關於網路購物這件事,對於我這種活在古代的山頂洞人來說是很陌生的,我是那種習慣看到、摸到、感受到才能把東西帶回家的人。但是自從搬到一個前不著村後不著店(一點也沒有浮誇)的山裡面,才發現,網路購物真的是一種跨世紀的便民發明,然後充份可以體會酪梨壽司所寫的「沒團購過,別說你當過上班族!」這篇文章的精髓。身為一個深山裡的上班族,發現同事間最熱的活動居然是「團購」,舉凡零食點心、家電日用品、哩哩叩叩的大小雜物只要許願就可以團到,簡直神奇得不得了。就是一種人家組隊打怪,我們是組隊購買的概念。這「團購」的英文叫做"group buying"、"team buying"、"collective buying"或者是"group purchase",現在甚至直接跟外國人說中文直譯的"tuangou"(團購)嘛喜誒通,實在是太神奇了。 基本上,要能成團,一定要有一個「主購」也就是「發起團購者」,英文稱之為"team buying initiator"或者是"go-between",假使這個人覺得金門貢糖真是太好吃了,在群組裡「發起了團購」,那就是"initiate a team buying"或者是"launch a team buying",既然是一種"team buying"那腦波弱愛跟風團東西的人就稱為"team buyer"囉!講到「腦波弱」這三個字,通常被用來形容這種每次吃飯看人家點什麼就跟著點,到賣場看到人家買什麼也跟著拿,或者隨便被講個兩句就跟著拿出卡來刷一波的這種人。這種腦波弱、愛跟風而且問他「要不要?」通常都會說「好!」的人,英文就稱為"easy touch"或者"pushover"。這種人特別喜歡在團購板裡面喊「加一」,然後不知不覺就加了山一樣多的東西。講到「加一」,英文可不是"plus one"喔!這裡的「加一」是「參一咖」的意思,英文就是,"I am in.",這不只可以用在團購加一,任何活動要喊「加」都可以,比如說,「我們禮拜天要去看電影,誰要一起?」"We're going to the movies on Friday. Anyone want to come?"這時如果看到心儀的人也要去,當然要立馬舉手喊「我,加一喔!」"Iam in!"或者比如,「We'd like to go hiking on Monday morning, do you want to go with us?」你也可以說,"Okay! Count me in!"「好,沒問題,算我一個。」這個"in"真的很好使,問人家要不要一起匪類(啊,不是啦!),問人家要不要一起做某件事,你也可以說明後直接問對方,"Are you in?"「你要不要加一」,是不是簡單又好用啊?! 團購之所以吸引人是因為可以用數量換折扣空間,所以,買越多,賺越大,團的人多就容易爭取到「折扣價」"a discount price"或者是「大幅優惠」"bulk discount",通常為了避免爭議,「商家」或「販售者」"vendor"會自己先訂好遊戲規則,但是如果真的數量頗大,還是可以跟對方「討價還價」,英文用的是"haggle with"或者是"bargain with"對方。說真的團購最有趣的地方就是價錢不是固定的而是浮動的,最後的購買價錢往往是「視訂單的數量而定」"depends on the number of the order placement",而且衝到一定的人數還可以不用付「運費」"shipping fee",可以有「免運」"free shipping"。所以發起團購的人就會拚命拉人來一起買,讓自己的購買成本降低甚至還可以因此凹到不少「贈品」"freebie",有的時候連參加團購的人也會一起拉人來買,畢竟大家是互利共生的嘛! 麋鹿兒認真覺得可以揪團購的人簡直就是集過人智慧與耐心於一身的人,而且還要有相當的膽識。因為團購最麻煩的除了募到足夠的人並且確定這些人是好咖不跑單之外,付錢跟到貨是另外兩件麻煩事。發起團購的人要先「收錢」"collect money",再選擇比較妥當或者對自己比較有利的付款方式。一般來說,付款方式有「轉帳」"transfer"、「刷卡」"pay with card"或「貨到付款」"COD",有些網站則是接受像line pay, apple pay等各種「行動支付」"mobile payment"不過這畢竟是極為少數,一般團購還是以轉帳或者是貨到付款為主要的支付方式,那我們這些「加一」的就只要「付現」"pay with cash"給團購主就可以了。這裡要特別講一下的是「貨到付款」的英文,「貨到付款」是交貨了才給現金,所以,是"cash on delivery"或"collect on delivery",簡稱為"COD",說明一下,"delivery"是名詞,指「交貨」或「輸送」,所以"on delivery"就是指「交貨的當下」,所以「交貨的當下才給錢」"cash on delivery"或「交貨的當下才收錢」"collect on delivery"就是「貨到付款」啦! 基本上「下完訂單」"place an order"付完了錢,店家就會「出貨」"ship",通常「收到明確付款後,賣家將於三到五個工作天內出貨。」"The seller ships within 3-5 business days after receiving cleared payment."有的網站甚至可以保證「商品於24小時內到貨。」"Item will be shipped within 24 hours."既然,團購基本步驟是找人、下訂、付錢跟收貨,最後我們就來談一下收貨。在台灣,團購貨物的寄送方式大致上有「直接運送」"direct shipping",這包括有郵局、宅急便等,隨著上網購物愈來愈普遍,另外一種越來越多人採用的是「到店取貨」"in-store pickup"的方式,不僅可以到指定取貨的分店門市(branch store)也可以到便利商店(convenience store)付款取貨,超級方便的。領貨人只要帶著「身分證」"IDcard"到店裡報電話就可囉!不過說真的,如果貨量大或者是貨的體積大,還是讓對方送到家吧!別累死自己。哎!講完團購我就一點團的慾望都沒有了,像麋鹿兒腦筋這麼簡單的,就沒有當團購主的慧根,人生還是簡單一點,偶爾跟風團一下就好,就算不團,人生也是一樣過的嘛!
-
輕鬆學英語‧英語輕鬆學 給我秀秀
哈囉,大家最近好嗎?(聽起來好像理科太太的招呼詞喔!哈!)疫情還是很緊張,希望大家都身體健康。話說原本已經網路重症依賴的現代人,因為疫情的關係,又更加依賴網路了。現在大家幾乎有一半以上的時間都活在網路上,連老人家跟小孩都有臉書跟IG,悶著哪兒都不能去,大家開心也「發文」"post"、不開心也發文,想到什麼就發什麼文。不知道大家平常都發哪一類型的文章?是開心勵志派的還是厭世怨念派的?當然我們不可能每天都很開心,對於生活中的莫名鳥事不免也會有很想要譙個兩句的時候,雖說每天來點「負能量」"negative energy"有益健康,畢竟長期活得太緊繃是會生病的,我們也不需要一直「笑著流眼淚」,但是如果「淒淒慘慘戚戚」的戲碼太多了,那就會讓人很無言。想想看刷臉書的時候三不五時就看到某個特定的人這裡不好那裡不好,一開始可能還會擔心的問怎麼了,後來發現這個人根本就是「慣性哀哀叫」,就會開始翻白眼,OS:又來了!(Again!)這種很喜歡在網路上密集的貼出「我好悲慘」的文字或者是圖片的人,就是典型的「專業討拍客」,常常把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事情講得好像天快塌下來了,然後下面就會出現一堆呼呼秀秀的網友,供他「取暖」,我們今天就來談談這「討拍」跟「取暖」的英文怎麼說。 當我們在網路上看到人家好像很慘的貼文,會不自主地在下面留言:「好可憐喔!」用英文來表達就是"What a pity!",這裡的"pity"就是「可憐」的意思。這種網路「討拍客」的「討拍」就是一種「尋求慰藉的行為」(pity seeking),通常這類尋求別人可憐的人我們就稱為"pity seeker"而這類型的人的行為往往會被解釋為一種「自憐」(self-pity)的反射,因握"Pity-seeking behavior goes hand in hand with self-pity."「討拍行為與自我可憐是互為表裡的。」雖然感覺上這樣做會得到很多人的呼呼秀秀,但是常常「開討拍大會」"throw a pity party"的人,反而會讓人很火大,尤其是男生,如果「你PO文常常在討拍,那女生看了就想跑了。」"Your posts are pity-seeking and that turns girls off."反而是沒有辦法真的得到憐惜的。這裡的"turn off"是「關掉電源或者是火源」的意思,所以,"turn girls off"就是把女生的火關掉,指女生就會失去興趣的意思。因為選擇自我感覺不好的人,是不會讓人喜歡靠近的,所以在這裡真心奉勸要適可而止啊!不過如果遇到真的需要關心的朋友時,還是該好好安慰一下啦。 是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討拍者」?原因很簡單,因為這個世界不友善,天寒地凍的,所以需要「取暖」,但是這個取暖並不等同於我們因為天氣很冷的取暖喔,一般在冷天裡「取暖」的英文是"get some warmth"指的是藉由各種方式(比如生火、或者是磨擦雙手之類的)而得到溫暖。網路取暖的意思是覺得外面的真實世界天寒地凍,快被酷寒的世道凍傷了,極度需要社群網站上廣大朋友們的溫暖支持。這種跟「討拍」很類似的「網路取暖」,用英文來表示就是"sympathy seeking",也就是「尋求同情」的意思。「我們大多討厭取暖行為,因為感覺是在刻意操作以引起關注。」"Most of us feel annoyed by sympathy-seeking because it feels like manipulative attention-seeking."所以,沒事真的不要太常「討拍」跟「取暖」,因為不僅會讓人覺得不夠「正向」"positive",而且沒事亂哎亂叫,等到真的有事,反而很容易讓人不當成一回事呢! 對了,還有一種不表態,但是一直出來按讚的人,我們稱為「刷存在感狂魔」,這種明明沒什麼事情,卻又跳出來搏版面求關注以確保大眾還記得自己的行為,就叫做「刷存在感」。比如說我們常常看到消失在螢光幕很久的藝人突然出現在媒體上,針對時事、重大事件或者是根本就不是自己事情的事講些無關緊要的話題啦!或者好像是很長一陣子沒新聞的政治人物突然爆出語不驚人死不休的驚世言論啦!又或者像是有些名人名媛或者是網紅、網帥等,明明好好的就突然公然放話要賭裸奔或跳海……等等,都是很明顯的刷存在感的例子。這種證明自己存在的行為在英文裡是「尋求大眾的認可」的意思,所以「刷存在感」可以說是「認證自己的存在」"validate your existence"或「證明自己的存在」"prove your existence"。如果覺得這兩個單字有點難,其實也可以換一個比較簡單的講法,就是"seek attention"。因為刷存在感的人想要的就是「尋求關注」(attention seeking),所以「刷存在感的人」就是"attention seeker"囉! 不管是上述哪一種,通常都會對按讚有種狂熱或者是走火入魔的情況,「走火入魔」其實就是指「對某件事情上癮」,用英文表達就是"addicted to something."而臉書Facebook 上的「讚」,在英文就是"like"或者是"thumbs-up"。如果我們剛創了一個粉絲團,想要請朋友幫忙按讚衝人氣,就可以跟對方說,"Please "like" my fan page!"或者是"Please click the Like button on my page."而臉書下面的「貼文」是"comment"(意見),「他剛在我的貼文上按讚!」就是"He just thumbed up my comment!" 雖然有「些秒回大使」很常在人家的貼文下面按讚,但如果是一天到晚「發廢文」的同志,那要得到讚也很難啊,甚至會被從「追蹤」"follow"變成「取消追蹤」"unfollow"喔!如果你的朋友一天到晚發廢文,你怒到想跟他嗆說「你又在發廢文了,我現在就要取消追蹤你!」就可以用英文說,"You keep writing whiny posts, which is why I am going to unfollow you now."大家還是好好發文,喔!不,是好好生活好嗎?下回聊囉!
-
輕鬆學英語‧英語輕鬆學 距離是美感
雖然我們曾經談過新冠肺炎(COVID-19)的相關英文,但隨著疫情的持續增溫,不僅對全球經濟產生重大影響,更使全球的人口數產生了變化。許多人在這波疫情中喪生,因此,各國紛紛祭出各種防疫的措施,包括有:訂出社交距離、要求有感染風險的人居家檢疫或自我隔離等,情況嚴重的甚至封城。今天我們就要來談談因為COVID-19所興起的「保持距離防疫大作戰」。 說真的這次的疫情真的是不容小覷。由於防疫的動作越嚴實,就越不容易感染,而且這並不是一兩個人的事;不是一個地方的事;已經是全世界的事了。正所謂「防疫之戰人人有責。」"When it comes to fighting the pandemic, everybody should do their part."一般群眾想要做好防疫,就應該要從最簡單基本的做起。「首先,大家都應該要正確的洗手並且保持社交距離。」"First of all, we should keep social distance and wash our hands correctly."。 講到「社交距離」,肯定是2020最夯新名詞之一。「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National Health Command Center, NHCC)日前也宣布,建議人與人之間應保持室內1.5公尺、室外1公尺的距離。這就是我們所稱的「社交距離」。當然這個因應新冠肺炎而起的名詞概念除了與他人保持規定數字以上的安全距離之外,也包括少出門、少參加聚會、少與人接觸,以此降低肢體接觸及飛沫傳遞的風險,達到預防傳染性疾病擴散的效果。在疫情肆虐期間,就算身體健康無恙,人人都該做好 social distancing、妥善保持社交距離以減緩疾病蔓延並控制疫情。 「社交距離」是由"social"(社交的或社會的)以及"distance"(距離)這兩個字構成的。基本上跟「社交的」或「社會的」有關的概念都會在前面冠上"social"這個字,比如說,「社交禮儀」就是"social manners"或是"social etiquette",而「保持」,我們用的動詞很簡單,就是"keep",所以「保持距離就是」"keep distance",而「保持聯繫」就是"keep in touch"囉! 如果一般民眾無法自主保持「社交距離」或者做好適當的自我防護,那麼只要身處「有強烈被感染的可能風險」以及「確診感染」的情況,那麼政府相關單位就會祭出公權力要求必須要「檢疫」"quarantine"、「隔離」"isolation"、「就地防護」"shelter in place"、「居家防護」"stay at home",甚至是進行「封城」"lockdown"。 我們先來談一下這「檢疫」"quarantine"的部分。基本上quarantine這個字的動詞跟名詞長的樣子是相同的,意思是「隔離檢疫」,也是「40天」的意思喔!這是針對自病毒流行之地區或國家返回者,由於可能曾暴露於病毒中並有挾帶病原的風險,而被要求必須要隔離觀察檢疫。這些自病毒流行之地區或國家返回者可能會被送至特定醫療檢疫機構或是自行待在家中進行「自我檢疫」或者是「居家檢疫」"self-quarantine" 因此「自外國遣返的民眾需居家檢疫14天。」"People repatriated from foreign countries need to self-quarantine for 14 days."是完全不得外出的,如果趴趴走被抓到,不僅會被重重開罰,如果真的帶有病毒傳染他人,後果可是超乎想像的。 如果在防疫期間,發現自己已經是確診個案或者身為確診個案的接觸者,就必須要進行「隔離」"isolation";這個字是名詞,動詞則是"isolate",是「與他人隔離開來獨自一人」的意思。在這次 COVID-19全球流行疫情中,不僅是確診的重症患者會被送醫進行隔離治療,即便是輕症患者以及患者所接觸到的人都會被要求進行「自主隔離」或是「居家隔離」"self-isolation",也是完全不得外出的。「任何與COVID-19 病患接觸者需自主隔離14天。」"Anyone in contact with a COVID-19 patient should self-isolate for 14 days."因此,能不出門就儘量不要出門,以減少被傳染的風險。 這次COVID-19疫情中,有一個特別的現象就是在國際間有一些地區及城市都發布了"shelter-in-place order"也就是「就地避難令」。限制所有居民在家中防疫,不得外出。通常這種"shelter-in-place order"是為了因應暫時性的重大天災人禍 ── 例如颶風、化學物質爆炸或是大規模槍擊屠殺等 ── 而規定民眾採取「就地避難」"shelter in place"的措施。這是用來限制該地區民眾無論在任何理由下皆不得外出或離開所在之建築物以保持安全。當然,不同地區或城市針對此次疫情的"shelter-in-place order"所規定內容會有所出入,有的國家則是採取「居家令」"stay-at-home order"來規定所有民眾除非必要不得外出。目前國際間許多地區都頒布了 stay-at-home order,根據該命令關閉了電影院、酒吧及百貨公司等非民生必需之營業場所,並規定民眾除了採買生活必需品或就醫等必要活動之外不得外出,而且外出的時候必須妥善與他人保持社交距離。 說真的,防疫期間最萬不得已的狀況就是採取「封城」的措施了。我們可以看到這次不僅是「武漢」,「有許多城市和國家都因 COVID-19疫情大爆發而封城鎖國」。"Many cities and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have gone into lockdown because of the COVID-19 pandemic."但相當令人驕傲的是,雖然金門位居小三通必經之要道,但是對於防疫的部分相當謹慎,至今仍舊「零確診」,表現相當令人激賞,希望大家一起堅持下去。提醒大家,在防疫期間,有距離絕對是一種美感,而且是非常安全的美好。大家一起加油,確實做好防疫措施,"Don't expose yourself to the coronavirus."「不要讓自己暴露在有新冠病毒的環境之下」喔!
-
輕鬆學英語‧英語輕鬆學 這些流行的英語口頭禪怎麼說(下)
這幾週我們陸續講了一堆平常我們口語常說的口頭禪,今天終於到了尾聲了。今天我們來聊聊幾種平常口語上常常會形容到的人,比如說,很機車的人、媽寶、有公主病或王子病的人。 講到「很機車的人」,基本上不論古今中外,這世界上機車的人到處都有,所以如果說遇到機車的外國人,我們想要用英文跟他說,「你很機車誒!」千萬不要說"You're very motorcycle."第一,"motorcycle"是名詞,通常名詞前面是加上形容詞來修飾的,所以前面是不可以加上"very"的。因為"very"是程度副詞,一般是用來修飾形容詞或者是副詞的「程度」多寡,並不能放在名詞前面。所以這怎麼看都是個文法有瑕疵的句子,而且不論外國人有沒有辦法搞懂你的意思,在他們聽起來就是一個非常怪的句子。再來,如果依照一般外國人體諒「外國人」說英文的不流暢而忽略文法的貼心舉動,他們也應該會覺得你這個人好像怪怪的,因為你怎麼會對著他說「你是一台機車」。其實我們會說一個人「很機車」,通常是指這個人很「龜毛」讓你覺得很「煩」或者是很「討厭」的意思,所以就直接對他說"You're annoying!"就可以了。比如說你想要表達,「我老闆超機車的!他常常都要我做一堆跟工作無關的事情。」你就可以說,"My boss is so annoying! He's always asking me to do things unrelated to my work." 除了很機車的人,我最討厭「媽寶」了。想想都幾歲人了,什麼都要找媽媽或爸爸解決,真的令人很傻眼。要是交了一個媽寶男朋友,那就準備當老媽子當到死,一般來說講到「媽寶」我們都會自動將之歸類為男生,但是麋鹿兒在這邊要替男生說一下話,因為其實「媽寶」並不僅限於形容男生喔!有些女生也是媽寶到很嚴重,只是一般來說這樣的女生會被列為公主病重症患者就是了。要形容「媽寶」類人種也很簡單,男生就是"mama's boy",而女生就是"daddy's girl"對,不管幾歲都可以這樣說他們,因為所謂「媽寶」的特色就是,不管幾歲都是長不大的"boy"跟"girl"。比如說當你交到一個媽寶型的男朋友,一開始可能會覺得很有「被需要」的感覺,但是久了之後你可能會很抓狂的抱怨,"My boyfriend is such a mama's boy. He has to ask his mom for everything!"因為這樣的男生不僅是要妳照顧他,大多數時候,他還會希望你依照他媽媽照顧他的方式來照顧他,會不會很讓人傻眼?一定會的。講到「傻眼」,我們順便補充一下,「傻眼」的英文用法是"facepalm",基本上這是個網路用語,從字面上就可以看的出來這個字是表示把「手掌」"palm"放在「臉上」"face"的動作, 如果不是很能聯想,那就把手掌放在臉頰上就可以秒理解了,沒錯吧!如果說我們是用打字的,還會在這個字的旁邊加上**,用*"facepalm"*來強調「很傻眼」或「超傻眼」。 說真的,如果說你的媽寶男有突然間變得非常獨立,你可能會由衷地想要說,「哇賽!」是不是被雷打到了?還是質疑自己是不是在做夢。這個我們很常用在口語裡的「哇賽!」就是"Holy cow!"或者是"Holy shit!"這兩個都是表示十分驚訝的意思,就是我們說的「不會吧!」或者是「哇賽!」但是因為太口語了而且"Holy shit!"並不大文雅,好吧!其實是真的很不文雅,所以我們盡可能不要用到喔!如果真的要用,那就用"Holy cow!"就好。 如果你交了一個媽寶男友,你的朋友跟你說,「哇!那這樣你不就是要跟老媽子一樣照顧他?!」你一定會很想白他一眼,回他一句「廢話!」"Duh!"在這裡要提醒大家一下, 很多人會把 "duh"和"bull" (或 bullshit)搞混,其實"duh"是表示「廢話」,而"bull"則是表示「胡說八道」的意思。一般而言,"duh"應用在指很「顯而易見」的事情,而"bull"則應運用在指「完全錯誤」的事情。比如說,你的朋友跟你說,「我的妹妹是一個巧克力控。」"My sister is a chocolate addict."如果你回答他,「那她一定很喜歡吃巧克力。」"She must like to eat chocolate."就可能會得到一句「廢話!」再加上「白眼」一枚。如果你回答他,「那她一定很胖。」那可能會得到一句「鬼扯」或「胡說八道」,"That's bull."誰規定愛吃巧克力就一定很胖?既然講到「翻白眼」,就順便補充一下,「翻白眼」可不是"turn the white eye"喔!所謂的「翻白眼」就是把眼珠往上一滾的意思,所以「翻白眼」就是"roll one's eyes",「他白了我一眼」或「他對我翻了一個白眼」就是"He rolled his eyes at me." 最後,我們來講一下「公主病」這件事情,通常我們會形容一個女生有公主病,就是指他非常非常地「難搞」,就像名貴的跑車一樣,需要花大錢或者是很多心思來「保養」,所以,有「公主病」或者是「王子病」的人,我們會用"high-maintenance"來形容,如果是重症患者,那就更是超級無敵難搞,所以「他的女友超難搞的,要讓她開心很難。」就是"His girlfriend is such high-maintenance.It's hard to keep her happy."除了用"high-maintenance"來形容之外,還可以用"handful"來形容。"handful"這個字當形容詞的時候是指"一小撮"也就是手抓上一把的數量。而這個字如果當成名詞,是指「難搞的人」,尤其是愛製造麻煩又不受控制的孩子。比如說,「她的小兒子有點難搞,常常鬧脾氣。」你就可以說,"Her little son is a bit of a handful, he's playing tantrums all the time."我衷心希望大家都能成為公主或者是王子,但是千萬不要有公主病或王子病好嗎?下次見囉!
-
輕鬆學英語‧英語輕鬆學 這些流行的英語口頭禪怎麼說(中)
大家好,我們這個星期繼續來分享怎樣用英文說我們平常會用到的流行口頭禪。還記得我們上星期有談到,「阿宅」叫做"homebody"、「很雷的人」叫做"slacker"或者"loafer"然後「很瞎」就是很「荒謬」"ridiculous"對吧!其實,"ridiculous"這個字,我們也可以用來表達「太扯了」或「太誇張」之類的狀況。總之,如果在身邊有朋友分享近況的時候會習慣用很浮誇的語氣和動作來表達,雖然當下我們可能會覺得很有趣,但假如有些故事聽起來實在太扯的時候,就會忍不住想揶揄他一下!如果程度小一點誇張的可以用"over"來表示,但要注意的是如果我們想要表達,「你太over了啦!」千萬不能直接翻成"You're too over!"因為基本上誇張跟超過的不是人,而是這個人分享出來的事件,所以主詞會是「事情」而不是人喔!所以,如果誇張的程度很超過,那麼用英文來表達「太扯了」就是"It's over the top!"這超過到頂,就是誇張到不能再誇張了,或者是用"That's ridiculous!"來表達荒謬且不合常理。說真的,這兩個句子挺好用的,可以用來形容人家講話很誇張,也可以用來表達對某個人行為的看法。比如說,如果有同事跟你說,「你知道嗎,我昨天遇到蔡依林,然後她就邀請我參加她這週的婚禮派對。」"You know, I met Jolin yesterday, and she invited me to her wedding party this weekend."開玩笑,這一聽就是鬼扯蛋等級的超級唬爛,所以你就可以回答他,「這太扯了啦,我才不會相信!」"That's ridiculous! I don't believe it!" 如果說交情夠好,這樣鬼扯的結果,可能聽到的就不會是這麼有禮貌的「太扯了!」可能就是一句「屁啦!」回過來或丟過去。這「屁啦!」用中文說來很順,但英文要怎麼說?我還真的沒有太認真想過,可能是沒有外國人跟我交情好到我會跟他說「屁啦!」哈哈哈!不過老實講,也沒有那麼難,「屁啦!」可不是台灣人專屬,外國人也是很常講的喔!快想想,有沒有?對啦!是不是突然從腦海裡飄過一個字?沒錯!就是"bullshit",在電影的對白裡很常看到對吧!如果不想要把「牛屎」掛在嘴巴上,我們也是可以用"nonsense"來表示同樣的概念。比如說你那翹課出名的同學對你說,「你我這堂課成績有九十幾喔!」"I got an A+ in this class."你就可以回他,「屁啦!怎麼可能?你幾乎都翹課沒來耶!」"Nonsense! How can that be? You barely even came to class!"這個字的意思比較文雅的講法叫做「無稽之談」,但其實這個字可以用的範圍很廣啊,舉凡「胡說」、「廢話」、「荒謬的念頭」或「愚蠢的行為」都可以用這個字來表達。比如說臨時急就章剪貼了份應付的報告交上去被老闆打槍一句,「這份報告一派胡言,純粹是浪費紙張。」就是,"This report is nonsense and nothing but a waste of paper."補充說明一下,如果我們看到"Ais nothing but B"就是表示「A除了B之外什麼都不是」,也就是說「A就完全是B的意思」。"nothing but"其實是一個非常好用的句型,可以翻成「僅僅」或「只是」,所以,如果說要表達「不要害怕,不過是隻貓。」就可以用"Don't be scared.It is nothing but a cat."對了,不知道大家對"nobody"這首膾炙人口的歌有沒有印象,歌詞裡的"I love nobody but you."就是類似的句型,如果想要撩妹就可以這樣對她說,「我誰都不愛只愛你。」哇!這簡直就是典型的告白金句啊!不過說真的,要講這樣子的話,如果在說的時候不夠誠懇那就聽起來有點「油」了。 既然講到「油」,那麼順便分享一下,如果我們要說一個人講話很「油」,千萬不要把所有學到的油都拿出來試一遍,因為絕對不是那樣的概念。這個「油」是我們常說的「油條」,也就是講話的內容永遠是一堆無關緊要的客套話,不但沒有重點,還浪費大家時間,尤其格外讓人覺得特別不真誠、根本就沒心想對話,甚至還想翻幾個白眼給他。這種讓人受不了的老油條,我們可以用"glib"來形容他。因為"glib"這個字的意思是「花言巧語的」、「油嘴滑舌的」、「說話不誠懇的」或「未經思考的」。所以如果「他講話超油的。」"His tongue is always glib."那「你直接忽略他就可以了。」"You can just ignore him."不過還是那麼一句,雖然講話很油會讓人反感,但是拿來搭訕卻超有用,只要略為調整一下誠意的濃度,通常都可以把得到妹喔!(這樣會不會教壞小孩?好吧!也請忽略以上建議XD) 話說平常大家掛在嘴邊的,除了「屁啦!」最常聽到的應該就是「隨便」了!尤其會出現在問人家要吃什麼的時候,比如說像是這樣的對話,「你晚餐要吃什麼?」"What do you want for dinner?"「我不知道耶……隨便。」"I don't know...whatever's fine."有沒有覺得聽起來很耳熟?這幾乎是在麋鹿兒家每天都會出現的對話。這裡的「隨便」並不是指真的很隨便,而是指「不管哪一樣都好」的意思,所以用的是"whatever's fine."這個句子。如果是要表達的是「隨便(你怎麼做)」,就可以說,"It's up to you."意思大不同,可不要混淆了喔!對了,講到台灣人最喜歡講的口頭禪,我有一陣子很常聽到美眉說「真假?」我覺得這個應該排名可以排到前三,說真的如果有人回答「真的假的?」這可不是在質疑講話的人說話內容的真實性喔! 其實講這句話的人是相信說話的人的,通常是因為講話的人講的內容讓聽話的人感到訝異而已,嚴格來說就是一種浮誇式的肯定。「真的假的?」用英文來表達可以說"No way!"或者是"Seriously?"舉例子來說,如果有人跟你說,「她只穿比基尼去上課耶。」"She showed up to the class wearing just a bikini."你就可以直接回他,「真假!太扯了吧!」"No way! That's crazy!"或"Seriously?! That's crazy!"說真的,穿比基尼上課也真的是「很狂」,台灣人會用「很狂」來形容「很囂張」或「很誇張」,比如說,「他也太狂了吧!竟然跟老闆請了一年半的假。」就可以說,"He is insane! He just asked the boss for 18 months off."這裡的很狂,用的是"insane"就是「瘋了」的意思,跟"crazy"差不多,只是"crazy"比較常用來講情況,"insane"比較常用來講人,但兩個字都可以用來同時表達人跟情況。然後如果瘋狂的等級有一到十級,那"crazy"大概是六、七分,那"insane"有到八、九成的概念,然後"crazy"帶點玩笑性質,但"insane"就是很認真覺得失序了。這樣有沒有比較容易區別了呢?其他的我們就下回再來分享囉!
-
輕鬆學英語‧英語輕鬆學 這些流行的英語口頭禪怎麼說(上)
哈囉!雖然已經開學了,但說真的我對於大家連續放了十五天的「暑假」如何安排感到很好奇,"How's your vacation?"「你的假期過得如何呢?」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安排活動?是不是都跟我一樣「宅」在家耍「廢」呢?好啦!我知道這樣不行,所以就容許我小小廢那幾天。對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這些我們很常講的「宅」啊、「廢」啊之類的形容詞英文要怎麼說呢?嘿嘿嘿!是不是會「兇兇」卡到講不出來?在開始今天的輕鬆說英語之前,想請大家先檢測一下自己,想想看,有沒有辦法用英文表達像是「傻眼」、「很雷誒」、「別宅了!」、「機車啦!」、「他很油誒!」這些個說法?突然覺得人生好難是嗎?哈哈哈!我也這樣覺得,今天我們就來分享一下,平常大家掛在口頭上說的,「好宅喔!」、「很廢誒!」、「好雷」、「超魯的」還有「很油誒」、「好瞎」等的口頭禪形容詞要怎麼說吧! 既然講到在寒假裡多出來的暑假我都在家拚命「宅」這件事情,我們就從「阿宅」開始說起吧!在這裡先問大家一個問題,「你是個阿宅嗎?」如果是的話,那就一定要會說「阿宅」的英文喔!關於「阿宅」這個概念,我們通常用來形容一到假日就只想整天窩在家,三餐寧願翻冰箱隨便吃也不想出門。只要每次朋友打電話來約吃飯,都用「喔,好懶喔……我不想出門……」等等理由拒絕對方這樣等級的人,這就是傳說中的「阿宅」。這所謂的「阿宅」英文說法是"homebody",直譯來說就是「待在家的人」。基本上並沒有貶義,當然也沒有褒義,就只是單純地指「只想窩在家的狀態」。不過如果是「御宅族」"otaku"這個說法就常常會帶有一點點貶義了,因為這是用來形容人除了「宅」之外還「缺乏社交技能」喔!所以我們一般要形容「他是個阿宅。」就只要說"He's a homebody."就可以了,其實說真的,很多人會很宅不是因為懶,是因為不得已,尤其是女生,在結了婚之後就變得無敵宅,宅到快要沒朋友對吧!如果說想要表達,「我從結婚之後就變得超宅的」,就可以說"I've been a homebody ever since i got married."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這個字其實是名詞誒!那如果我們要表達「不要再宅了好嗎?」這該要怎麼說呢?其實很簡單,就說「Stop being a homebody!」這樣就可以囉!至於阿宅若待在家裡追劇就是我們之前提到的「沙發馬鈴薯」"couch potato"也就是「電視迷」;如果待在家裡玩電腦就是「電腦馬鈴薯」"mouse potato"「電腦迷」囉!那如果什麼都不做就「廢」在家要怎麼說呢? 通常什麼時候會特別想要「耍廢」呢?不外乎是有時候忙了十天半個月,終於把一件事情告一個段落了,把老闆交代的任務處理完了,完成之後就會只想要讓自己放空、發呆,什麼事都不想做。朋友約吃飯、約看電影都不想參加,只想待在原地不動。像這種什麼都不想做,只想攤在原地的「耍廢」狀態,在英文就會用「veg」來表達。那為什麼會用"veg"這個字呢?是因為"veg"這個字其實是「蔬菜」"vegetable"的縮寫,在這裡就是用來表達像植物一樣躺在家裡,完全就是「耍廢」的概念無誤啊!至於要表達「耍廢」這個動作,我們可以直接用"veg"這個字當成動詞。比如說好不容易有一個假期,累到都不想動了,家裡的小孩或女朋友還一直吵著,「出去玩嘛!」你就可以跟他說,「拜託!饒了我吧!我現在只想耍廢!」,"Give me a break! I just wanna veg now."通常我們也會用"veg out"來表示「耍廢」、「放鬆一下」或「什麼事都不做」的概念,所以如果說我們想要表達,「上一整天班之後,我只想回家在電視機前耍廢。」就可以說,"After a long day of work, I like to veg out in front of the TV at home."既然這樣的話,那「耍廢」這件事,就是"vegging out"囉!在電視機前耍廢跟我們前面講到的"couch potato"其實是不大一樣的喔!因為耍廢可能就只是放空,根本就沒再看電視,跟「電視迷」是不同境界的啊! 其實我認真覺得,身為阿宅或者很愛廢在家的人都還好,如果是那種「很雷」的,就真的是讓人頭很大了。為什麼?很簡單啊!因為這個「很雷」指的是一種「出包」的概念,開玩笑,在現代,一級出包王可以勘比是古代迅猛龍一樣危險等級的動物啊!更令人害怕的是,我們根本就避不掉這類型的人。想想,朋友間存在有程度不一、等級各異的出包哥跟出包姊,我們閃不掉就算了,在學校分組的時候更是避不了「大雷哥」或「小雷妹」等天兵科組員,有時候看著他們天兵出包,都會忍不住想要對他們吼一句,「你真的很雷誒!」"You are such a slacker!"對,我們用的是"slacker"不是"thunder"喔!雖然"thunder"是「雷」沒錯,不過是天上的雷,打雷閃電的雷,而不是我們現在要表示的這種概念。為什麼會用"slacker"是因為"slack"這個字是「懶散的」、「鬆散的」,所以,"slack"+"er"就是「懶散的、鬆散的人」,說穿了就是不夠謹慎,常常出包的概念。而碰到這種雷雷豬隊友的「雷」人的動作,我們可以用"slack"或"loaf"來表示,所以如果我們想要表達「不要再雷我了好嗎?」就可以說"Stop loafing me, okay?"或者是"Stop slacking me, okay?"而這種「雷包」就是"slacker" 或者是"loafer"了。分組報告最怕遇到「雷」組員,打電動的時候更怕遇到「雷」隊友。如果,「傑克真的在最後一局雷到我們了。」就可以說,"Jack really held our team back in the last inning."講到「雷」,麋鹿兒在這裡順便提一下,還有一個我們常常用到的「雷」,就是「爆雷」。「爆雷」也就是所謂的劇透。如果想要朋友不要爆雷,我們可以這樣對他說,"No spoilers! I haven't seen the movie yet."「不要爆雷。我還沒看過那部電影。」 最後,我們順便提一下,雷隊友常常會做些「很瞎」的事對吧!所以我們要形容某人「很瞎」、「很扯」,可以用"ridiculous"來表示,就是指對方的舉止很「荒謬」的意思。比如說,「他超級無敵瞎!竟然開會前十分鐘才知道今天要報告。」就可以說,"He's so ridiculous! He didn't even know we were having a presentation until 10 minutes before the meeting."今天就聊到這裡,其他的常用口頭禪就下回分解囉!
-
輕鬆學英語‧英語輕鬆學 「感」一下流行
哈囉!大家最近還好嗎?已經開學了,要記得量體溫、戴口罩,最重要的是要勤洗手喔!還記得我們上次提到「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的英文名稱是"2019-nCoV嗎?後來正名為COVID-19。前陣子網路也流行一個笑話,說這COVID-19是指China Output Virus in December 2019(2019年12月中國輸出病毒),當然玩笑歸玩笑,這COVID-19的CO是Corona的意思,Virus是病毒,而D就是Disease(疾病)的意思。19就不用說了,是指年份2019。 不管武漢肺炎的英文名字叫做什麼,當然我們希望武漢肺炎不要找上我們,能離我們越遠當然越好。不過在武漢肺炎讓大家人心惶惶之前,其實流感就已經是讓大家不敢掉以輕心了。坦白說,不管是流行性感冒(influenza,簡稱flu)還是最近人人談之色變的武漢肺炎(2019NCoV),症狀都跟一般感冒(common cold)相當類似。所以我們今天先來談談跟感冒有關的一些症狀以及如何用英文表達這一些症狀。 基本上跟感冒有關的症狀,我們很常用"feel"、"get"或者是"have"這幾個動詞來表達。如果我們生病不舒服,我們會說「我覺得不舒服。」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我們一開始學到「舒服」是"comfortable",所以講到「不舒服」這個字,有很多人非常喜歡用"uncomfortable",其實這個字想要表達的是一種「不安的」、「不自在」或者是「彆扭的」感受,並不是指身體上的不舒服喔!如果真的是「身體不舒服」,我們可以說,"I feel sort of under the weather today."或者是"I'm not feeling well."當然如果自己很明確狀況,也可以直接說「我生病了。」"I'm sick."、"I am ill."或者"I am unwell."以上這一些都是用來表示身體症狀的,如果是要指「心裡的不舒服」,或者是情緒上的「不高興的」、「憂鬱的」或者是「煩惱的」情況,那我們通常會用到"upset"這個字。 言歸正傳,我們回到了感冒症狀的話題。要表達「我感冒了。」其實很簡單,就是"I got a cold. "那如果是感冒很嚴重的話,就可以用" I've got a bad cold."來表達。至於症狀的話,我們就從最輕微的「流鼻水」談起吧!「我流鼻水。可以說"I've got a runny nose."或者是,"My nose is running."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這裡有兩個形容詞,一個是"runny"另一個是"running",到底有什麼差別?其實我們可以用一個很簡單的判別方式來看,"running nose"用的是現在分詞當形容詞用,強調「流」這個動作,會讓人有「鼻涕流個不停」的感覺。但是,"runny nose"只是單純表達「流鼻水」這個狀態,所以我們在看醫生的時候,如果只是很簡單的陳述有「流鼻水」這個症狀,那就用"I have a runny nose."如果講話的當下鼻水流下來了,想要表達「我流鼻水了」,就可以用"My nose is running." 除了流鼻水,我們通常最常見的是「咳嗽」"cough",如果說從早到晚都在當「酷酷嫂」,那就可以說"I've been coughing day and night."「我早晚都在咳嗽。」而「咳嗽」通常會伴隨「喉嚨痛」"sore throat",不管是發炎還是因為咳嗽咳太久,都有可能會造成喉嚨痛。如果我們要表達,「我的喉嚨痛到話都說不出來了。」就可以說,"It's really hard to talk because I have a sore throat.",有時候「喉嚨痛到連吞口水都困難。」就可以用," My throat hurts when I sallow."提醒大家一下,"sore"是一個蠻特別的字,常被翻譯成「酸痛」,其實也有一定道理,因為"sore"一般用在表達由於使用過度使用所導致的疼痛。比如說,「我坐在椅子上一整天讓我的背好痛。」就是"Sitting in a chair all day makes my back sore." 既然講到「疼痛」,麋鹿兒在這邊補充一下:疼痛大致上分成幾種。能用來表示的疼痛範圍最廣泛的是"pain",可以用來表示心理上的痛苦,比如說痛苦的回憶,或是用來表示突然而來的肉體痛楚, 例如「我感覺到腰間有一陣刺痛」就可以說"I felt a sharp pain in my back."另外,一般大家最常用來表示疼痛的字大概就是 "hurt"了。這個字除了代表「傷害」也可以代表「感受到疼痛」,可指受傷帶來的痛或身體疼痛帶來的痛。通常我們會用受傷部位,或者是會讓人感到疼痛的部位當作主詞。所以,如果我們要表達「我的膝蓋好痛喔!」會說,"My knee hurts."如果只是要簡單地說,「好痛喔!」,就說"It hurts."就可以囉!那如果真的很痛,「痛得要死」或「痛死我了」,我們可以用"It's killing me."來表達喔! 除了hurt之外,還有一種疼痛是"ache" 用於指身體某一部份持續的痛楚,或用於表示那些雖然不強烈,但是會侵擾人的疼痛, 例如「頭痛」"headache"、「牙痛」"toothache"或「胃痛」"stomach ache" ,甚至包括健身之後的「肌肉酸痛」"muscle ache"。簡單來說,這種疼痛指較為小的痛楚,很多時候與身體部份相連,而且在這些疼痛發生時,我們可能會覺得隱隱作痛,甚至覺得很煩,但是仍然可以繼續生活工作。如果說疼痛已經嚴重影響或者是阻礙生活或工作,那麼我們會用"pain"這個字,因為相較於"ache"來說,"pain"的強度更加猛烈劇烈,可能會一下子感覺被嚇到了。例如說,不小心切到自己的手,或者是突然被石頭砸頭,這種時候,就是劇烈疼痛的pain。 咳嗽除了會伴隨喉嚨痛的產生,有的時候還會「有痰」,一般我們說「帶痰的咳嗽」就是"a phlegmy cough",如果說「喉嚨都是痰」就可以說"My throat is filled with phlegm."通常如果我們有喉嚨痛、咳嗽或者是流鼻涕,就差不多是有感冒的徵兆了,而流行性感冒初期除了以上症狀之外,還會伴隨著「發燒」"fever"。如果「覺得只有一點點發燒」可以說,"I think I have a slight fever."所以「我咳嗽並發高燒。」就可以說,"I have a cough and get a high fever."今天簡單的感冒症狀以及疼痛的區別就說到這裡,希望大家都頭好壯壯,記得多運動、營養均衡、吸收維他命D讓免疫系統變得更好喔!
-
輕鬆學英語‧英語輕鬆學 非常時期「罩」得住
年剛過完,小朋友卻還沒有辦法開學,最主要的原因是武漢肺癌的疫情太過於嚴重,所以政府當局採取了比以往更為嚴謹的因應措施。由於這次的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所造成的死亡率與影響的程度實在超乎想像。所以現在可以說是一種人人談武漢肺炎色變的景況。「防疫」"epidemic prevention"儼然成了眼前最重要的事情。所以,「口罩」也就成了最為搶手的商品,當下,戴口罩儼然成為人人自保的「服役措施」"anti-epidemic measures"。甚至於政府必須要以實名配給的方式來保證大家購買到口罩的權利。 「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的英文名稱是"2019-nCoV",其中「2019」代表發現此病毒的年份,而「n」則代表「新型」"New 或 novel"的意思。最後面的"CoV"就是「冠狀病毒」的英文簡稱"Coronavirus"。這是由「冠狀」加上「病毒」所形成的字。基本上,很多人乍聽到"corona"這個字會覺得很耳熟,甚至對這個字並不陌生,是因為這個字,就是「可樂那啤酒」的那個"Corona"。這個字除了可以用來表示人體的"冠狀部位",比如說"齒冠"或者是相類似形狀的東西,也可以用來表達植物的「冠」或者是「根莖部位」,以及建築物的「挑簷滴水板」以及教堂的「環形吊燭架」,還有「日冕」以及太陽或月亮周圍所形成的「暈」,說真的是一個我們可以很常使用得到的字,所以把他記起來吧!那至於「病毒」"virus"這個字就不用多說了,大家應該就已經很熟了。 這一波武漢肺炎所造成最強大的效應就是搶口罩的風潮。坦白說,包括我在內,很多人可能還是因為這一次的危機才真正認識口罩的種類差異以及正確配戴口罩的方式。在武漢肺炎爆發之前,麋鹿兒對口罩可以說是呈現一個不清不楚跟傻傻分不清楚的狀態,完全沒想到小小的口罩居然有那麼多種材質與功能上的差別。那到底「應該使用哪種類型的口罩呢?」"What type of face masks should be used?"我們一般買的口罩到底是屬於哪一種?是不是一定要用醫療用的口罩才可以?這些問題著實讓大家非常的困擾,所以,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口罩到底有哪幾種。 其實口罩一般來說可以分成「一般的口罩」"face mask"、「醫療用口罩」"surgical mask"、「防護型口罩」"respirator mask"以及「防塵口罩」"dust mask"四種。那這四種到底有什麼差別呢? 基本上,我們一般講的「口罩」,指的是"face mask",這種"face mask"泛指任何矇住臉部,或是嘴巴的口罩 。在這裡麋鹿兒要特別提醒大家,到藥局買"face mask"的時候千萬不能說成"facial mask"喔!因為"facial mask"是指「面膜」。啊不是差不多?喔!不!這差一點點可是差很多的。順便一提,要表達「戴口罩」的動作,我們用的動詞是"wear",這個字是「穿戴」的意思。而要表達「敷面膜」,我們所用的動詞則是"apply",就跟「敷藥」所使用的動詞是相同的。至於這次讓大家搶翻天的「醫療用口罩」,指的則是"surgical mask"也就是指醫院中給醫護人員配戴的口罩,有預防含「細菌」"bacteria"與「病毒」"virus"的「飛沫傳染」"aerosol spray"功效。這種"surgical mask"又稱為「外科口罩」,因為"surgical"這個字的意思就是「外科的」,所以"surgical mask"當然指的就是指動手術用的口罩。 另外,講到「飛沫傳染」這的英文單字,麋鹿兒在這裡插播一下,最近因為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的緣故,我們增加了很多平常觸碰不到的知識必須學習與了解,同時也有很多新的專有名詞因應而生。最近最紅的大概就屬於大陸的「氣溶膠傳播」了。不知道大家對這個詞有沒有印象,是不是乍聽之下會一頭霧水?麋鹿兒一開始也覺得搞不清楚這到底是什麼?肺炎跟氣溶膠到底有什麼關係?後來才發現,其實我們對這個單字並不陌生,大陸之所以會這樣翻譯的原因是因為 "aerosol"這個字是「氣溶膠」的意思,所以就直接翻成「氣溶膠傳播」。一整個就是「直男翻譯法」的概念。在這邊這所謂的「氣溶膠」英文是"aerosol"原來是指「噴霧劑」、「氣態膠體」與「懸浮微粒」"suspended particles"的意思。其實也就是我們台灣泛稱的「氣膠」、「煙霧質」,說穿了就是指固體或液體微粒穩定地懸浮於氣體介質中形成的分散體系。什麼?聽不懂?簡單來說,就是一種「懸浮微粒」啦!就像香煙燃燒所散發的煙霧,就是一種典型的氣溶膠。所以這「氣溶膠傳播」簡單來說就是「空氣傳播」的一種,也就是指「飛沫傳染」"aerosol spray"。 有關「飛沫傳播」麋鹿兒就在這邊大略提一下相關的概念讓大家有所了解就好,以後我們有機會再來聊這個部分,現在我們還是回到「口罩」這個話題。剛剛我們提到了所謂「醫療用口罩」"surgical masks"是專門給醫護人員使用的,除非進出的場所有被感染的機會,不然其實一般人在騎機車時戴一般的口罩就可以了。如果是一些從事特殊行業的人,「他們在工作中必需要戴上防塵口罩跟護目鏡。」"They have to wear a dust mask and goggles when working ."那如果是因應特殊需要,必須得預防分子更小的空氣粒子,如pm2.5的微塵"particulate",那麼就必須得要配戴像是N95這類的口罩,因為「N95口罩可從周圍空氣中過濾掉大部分空氣中的顆粒物。」"N95 respirator masks can filter out most airborne particles from the surrounding air."而且這種"respirator mask"擁有更強烈的抗病菌與過濾病毒傳染的作用。 所以基本上,「醫療用口罩和N95口罩是可防止空氣中武漢冠狀病毒感染的兩種口罩。」"Surgical masks and N95 respirator masks are the 2 types of masks that can prevent infections from Wuhan coronavirus through the air."誒,別聽完了就衝去買嘿!先別急著搶口罩,麋鹿兒在這邊還是要呼籲一下,勤洗手比戴口罩要來得更重要。切勿囤積口罩,如果是身體健康且免疫系統良好的人請先把醫療用口罩讓給慢性病患或者是必須要頻繁出入醫療場所的人吧!只要大家一起共體時艱,相信疫情很快就可以平息的。
-
輕鬆學英語‧英語輕鬆學 新有所「鼠」
今年是鼠年,所以我們來談談跟老鼠有關的英文。麋鹿兒還記得讀書的時候,光學到的「老鼠」就至少有mouse跟rat兩種。那「鼠」年的鼠是哪一種呢?其實,在中國的十二生肖裡的動物都有它固定的用詞:「鼠」是"Rat"、「牛」是"Ox"、「虎」是"Tiger"、「兔」是"Rabbit"、「龍」是"Dragon"、「蛇」是"Snake"、「馬」是"Horse"、「羊」是"Goat"、「猴」是"Monkey"、「雞」是"Rooster"、「狗」是"Dog",那「豬」就是"Pig"了!這些用字都非常地的簡單,但是因為這些動物擺在這裡是專門指「生肖」(Chinese Zodiac signs或者是animal signs),所以跟「星座」(Zodiac signs或者是star signs)一樣,開頭都要大寫。至於「….年」用英文來表達就是"the Year of…."像今年「2020年是鼠年」,我們就可以說,"2020 is the Year of the Rat."以此類推就對了。 說真的,如果有破冰話題排行榜,星座跟生肖一定是榜上有名的。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通常不大認識的人就很愛問,「你是什麼星座的啊?」、「你(生肖)屬什麼的啊?」之類的。而且在不好意思直接問人家年紀的狀態下,問生肖也是一種不失禮貌的技巧。就像我們問星座一樣,「你的星座是什麼?」英文就是"What's your Zodiac sign?"所以,如果我們要問人家「你是屬什麼(生肖)的?」那就只要在句子裡加上個"Chinese"就可以了,所以用英文來表達就是"What's your Chinese Zodiac sign?"基本上「星座」跟「生肖」也都有比較直白與簡單的說法,所以問人家「你的星座是什麼?」我們也可以說"What's your star sign?"那問人家「你的生肖是什麼?」就是"What's your animal sign?"囉!或者我們也可以用" What animal signs are you?"這個句型來問。如果剛好鼠年生的,要回答「我屬鼠。」就可以說"I'm a Rat."千萬記得要大寫喔!不然這句話如果寫成小寫,"I'm a rat."就變成「我是一隻老鼠了。」而且冠詞"a"是不能省的,不然就會變成"I am Rat.",「我的名字是Rat」了。 回到老鼠這個話題,大家應該比較常聽到的老鼠是"mouse"吧!不管是「滑鼠」還是「米老鼠」都是這個字,那rat呢?老實說,rat跟mouse大致上兩種的分別並不大,如果真的要區分他們,那就是rat通常指體型比較大的老鼠,形象是比較負面的(比如說又髒又臭或者是會跟下水道垃圾連想在一起),而mouse會給人一種小巧可愛的正面形象(請直接想像米奇跟米妮),所以也就不難理解有很多有"rat"在內的諺語或者是用法是比較負面的了!比如說,我們察覺到事情不對勁,似乎是「有蹊蹺」,就可以用"smell a rat"這個片語,你想,有老鼠的地方都不免有一股怪味道,所以如果聞到了有老鼠,就代表事有蹊蹺、怪怪的或哪裡不對勁囉!!如果我們要表達「你有察覺事情不對勁嗎?我覺得怪怪的。」那就可以說"Have you noticed anything wrong? I kind of smelled a rat."所以"smell a rat"跟"notice something wrong"的意思是差不多的啦!還記得我們之前講到「魚」的時候也有一個類似的片語"smell fishy"嗎?一次記三個,記好記滿喔! 既然有髒亂的地方就有老鼠,所以如果有一堆垃圾,不用說肯定會有「一堆老鼠」"a pack rat"相伴,是一種共生的概念。所以這個片語就被用來形容「囤積狂」(hoarder),就心理學上來說,囤積狂是一種心理病態的反應,所以,如果察覺自己或親人有囤積的傾向一定要關注一下是不是有心理上的狀況,平常也要力行斷捨離,三不五時一定要「清理一下你的東西,不要變成囤積狂。」"Clean up your stuff and don't be a pack rat."千萬別讓雜物主掌了我們的人生。 "rat"除了跟陰暗、潮濕的下水道還有髒亂的垃圾連想在一起很有畫面,另一個讓我很有印象的是沈船的時候,成群老鼠游泳竄逃的畫面。通常老鼠藏身的本領是一流的,如果連他們都甘願曝光逃離,肯定這地方也是狀況不好到再也不能安居或賴活的。所以,"like rats deserting a sinking ship"這個片語便用來形容「抱頭鼠竄」或者是「樹倒猢猻散」的景況。rat除了「老鼠」之外,還可以轉指「背信棄義的卑鄙小人」,比如說對方答應要幫忙又反悔,就可以跟他說「可是你答應要幫我們的,你這個騙子!」"But you promised to help us, you rat! "我們以前學到的「騙子」"liar"是指「說謊話騙人的人」,而用"rat"則是一種「背信忘義」的概念。 此外,複數的"rats"在口語中單獨提起,是一種感嘆詞,用來表達「氣惱」,也可以翻成「要命」、「該死」或者是「可惡」。比如說,出門旅行,搭了兩小時公車回到住宿處,才發現忘記買早餐,這時候肯定會發出,「要命!我忘了買早餐了。」"Rats! I forgot to buy my breakfast."之類的哀號聲。rat也可作動詞,後加介詞on或者out,有「告發」或「食言」的意思,其實也就是我們說的「出賣」,尤其是指打人小報告之類的,比如說想要表達「賽門才是出賣你的那個人。」「我才不會出賣朋友。」那就可以說"Simon was the one who ratted you out.""I don't rat on my friends"在這順便提醒一下大家rat這個字要當動詞的時候要注意,因為是單音節短母音的單字,所以「重複字尾加ed」喔!還有不同的介系詞位置也不同喔! "mouse"通常指體型較小較為害羞的老鼠,與rat相較之下,感覺形象就好了許多。除了「老鼠」之外,"mouse"可引申為「安靜、害羞、膽怯的人」,所以一個人跟麋鹿兒一樣害羞內向不愛說話,我們就可以說他,"quiet as a mouse" 以前我們會說躺在沙發上一動也不動的人看電視吃爆米花或漢堡、可樂的「電視迷」叫做"couch potato",現在坐在電腦前面,手抓滑鼠,然後就入定可以不吃不喝或者大吃大喝的那種,就是"mouse potato"「電腦迷」囉!另外順便聯想一下,是不是「老大」不在,大家就會化身成各種馬鈴薯或異世界生物,那就是典型的「家裡沒大人(小孩就作怪)」,用英文來表達就是"When the cat's away, the mice will play."「貓不在,老鼠就開趴」囉!
-
輕鬆學英語‧英語輕鬆學 「魚」是我們說英文 (下)
哈囉!親愛的各位麋粉,今天我們要繼續來談談跟「魚」有關的英文。不知道大家對我們上次所提到的重點還有印象嗎?我們上次提到了"fish"這個字很特別,雖然他是可以數的名詞,但是並不需要加上S,也就是說他是「單複數同形」的字,所以,在表達「我有一隻魚」跟「我有十隻魚」的時候,都是"fish",而這並不是代表"fish"這個字都不能夠變成複數型喔!只是要表達的意思不一樣而已。比如說,"I have 10 fish."是「我有十隻魚」的意思,但如果說我們看到了"I have 10 fishes."指的就是「我有十種魚」喔! 那如果說魚的數量真的很多,多到我們數都不清楚,在沒有必要表示詳細的數目或者根本懶得細數的情況下,想直接說有「一群魚」就好的話,一般來講最簡單的用法,就是用"group"這個詞來形容,所以「一群魚」就是"a group of fish",也就是說,當我們講到「一群」的這個概念時,用"a group of…"來表達,就是一個放諸四海皆「通殺」的說法,但是,偷偷跟大家說,如果我們可以偶爾神來一筆,說點不一樣的「群」,有時候聽起來也是蠻帥的喔!所以在這裡麋鹿兒要跟大家分享一下特別的「群」。說真的,「群」這個概念很有趣,有很多不同的名詞,都有自己「專屬的群」,有些很常見,但有些根本就超乎我們的想像,沒聽過還真的一頭霧水。一般常見的像"flock"這個字。比如,「一群綿羊」,我們會說,"a flock of sheep"而「一群鳥」則是"a flock of birds",當然不是一個"flock"就可以打天下了。像「一群鹿」用的就是"a herd of deer"。 說真的,講到「群」這個概念,雖然有些用字實在不大容易聯想,比如說,「一群狼」我們用的是"a pack of wolves"你可能會問,「啊,那個狼跟"pack"(包裹)到底有什麼關係?」可能想破頭都想不出來,但是有些選字倒是很容易讓人一下子就聯想到或者產生出畫面的,比如說, 一群河馬,就是"a crash of hippopotamuses",就字面上來看,"crash"是「撞擊」的意思,所以,一群河馬就是會撞來撞去對吧,用"crush"是不是很傳神呢?另外,「一群長頸鹿」是"a tower of giraffes",長頸鹿的脖子很高,遠遠看來很像「高塔」"tower"也是很有趣的說法,還有,像是大象,基本上一群走出來聲勢驚人,就像是在「遊行」"parade"一樣,所以,「一群大象」也可以說成"a parade of elephants"好玩吧!喔!講半天,那到底「一群魚」要怎麼說呢?「一群魚」就是"a school of fish",「一學校的魚」有沒有讓大家想到尼莫的場景?很可愛吧! 由於今天的主場是「魚」,所以關於「群」的部分就稍微提一下就好,還是言歸正傳,回到「魚」這個主題上,還記得我們上一次有講到一些跟魚有關的片語及成語吧!今天我們當然要繼續來看一些跟魚有關的用法囉! 印象中如果我們聽到人家說"drink like a fish",就是表示「他喝太多了」,為什麼呢?想像一下一隻魚泡在酒桶裡的樣子,是不是很有意思?這俚語要表達的就是一種像喝酒喝到像魚整個泡在水裡一樣的情況,就是整個人泡在酒裡的概念啦!這用法就是指豪飲跟飲酒過度的意思,比如說,「自從她被男友拋棄之後,她就每天喝到爛醉如泥。」英文就是"After she was dumped by her boyfriend, she drank like a fish every day."而對這種被男(女)朋友拋棄而借酒澆愁的人,我們就可以跟他說,"There are plenty of fish in the sea."「 海裡還有很多的魚。」這隻跑掉還有下一隻,所以這代表還有很多的機會,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天涯何處無芳草,何必單戀一枝花」啦!另外,如果我們說一個人說謊,我們會說"He told a lie." 也可以說"He told a fish story."喔!基本上,"fish"這個字加上"y"就會變成形容詞,用來表示「可疑的」、「虛假的」、「令人懷疑的」的意思,也能形容「有魚味」或「有魚腥味的」。所以我們如果聽到人家說,"Something's fishy"代表有「某件事有點詭異」。在這個俚語中,「詭異」的概念主要是想傳達某件事情或情況帶給人「不太確定的」感覺,我們雖然不知道原因,但是就會覺得哪裡怪怪的。比如說,一般來說我們跟別人講話的時候眼睛會看著對方,這是一種禮貌,但是如果「這個人有點奇怪,他跟你講話時從不看著你。」"There's something fishy about that guy. He never looks at you when he speaks."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通常會用"fishy"這個字來表達這種怪異的感受。因為他不一定真的很「怪異」他可能是因為害羞,但是這種舉止在正常的反應下就是怪怪的。 此外,"fish"這個字如果當作動詞來使用,就是「釣魚」的意思,常聽到有人說,「給他一根釣竿不如教他釣魚」的英文就是"Give a man a fish, and you feed him for a day; teach him how to fish, and you feed him for a lifetime."整句話的意思是,「給人一條魚,你餵飽他一天,教會他如何釣魚,你就餵飽他一輩子。」而一般我們在週末休閒時間去從事的釣魚活動,就可以跟人家說"I go fishing on weekends."另外,我們也看到有人在湖邊或河邊射魚,感覺上就是個高難度的動作,不過如果射的在桶子裡面射魚,那就簡單多了,所以,如果我們聽到有人使用"like shooting fish in a barrel"這個片語,就跟我們說"like a piece of cake"是一樣的意思喔! 關於「魚」的英文我們就先講到這裡告一段落,看吧!魚雖然是個簡單的字,但講起來從文法到片語等等也是落落長的一堆,果然應驗了那句「越簡單的越不簡單」啊!
-
輕鬆學英語‧英語輕鬆學 「魚」是我們說英文 (上)
哈囉!前面兩週我們看完了「菜」英文,接下來當然就要來說說小「魚」兒了。因為我們不是為了選舉學英文,我們只是搭個選舉熱,借他們開個梗而已,雖然總統大選結束了,熱潮也平息了,但是不管發生什麼事,我們還是要秉持對英文的熱愛,繼續來輕鬆說英語。 再一次申明為了表示公允以及重申麋鹿兒本人沒有政治立場,再加上年關也近了,順便討個「年年有餘」的吉祥意,今天我們就來說一下「魚」吧!說真的,「魚」是一個很簡單的單字,幾乎所有小朋友一開始學英文的時候,只要學到"F"這個字母就一定會學到"fish"這個單字。不過,這個說來簡單的字。其實還是有很多東西可以講的喔! 我們先來看大家對"fish"這個字的了解有多少?現在有一個問題問大家,"I have 10 fishes."跟"I have 10 fish."哪個句子是對的?好,時間到,有答案了嗎?第一個是對的,第二個也是對的,其實兩個句子都是對的,只是要表達的重點不一樣喔!這個字的文法很值得一說,因為光是"fish"這個字到底「可不可數」這件事,就讓很多人霧煞煞了。可能會有人覺得魚看起來就是可以數的啊!有什麼好講的? 有啊!因為我們學到的基本文法中告訴我們,如果東西是可數的,在複數型的時候就要在字尾加"s"、"es"或者"去y+ies"對吧!但是,我們卻會聽到有人想要用英文表達「我有十隻魚」的時候,講成"I have 10 fish."難道,魚是不可數的嗎?還是他文法有錯誤嗎?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好吧!其實"fish"這個字,可數也不可數,只是意思不一樣而已。這個雖然話說來有點長,不過也不要太焦慮,因為原理很簡單,只要掌握關鍵點就好。基本上「魚是可以數的」,這一點毋庸置疑,但是有一點非常重要,就是「魚」比較特別,它是「單複數是同形的」,也就是說,用英文表達1隻魚是fish,十隻魚也是fish,所以不管是表達多少隻魚,我們都是用"fish"就對了。 但是我們也會聽到有人說,"I have 10 fishes."這到底是怎麼回事?不是單複數同型嗎?為什麼又會有複數的表達方式。很簡單,就是當我們要強調「種類」的時候,魚就是複數型。"I have ten fish"指的是「我有十隻魚」,但這十隻魚很可能都是「金魚」"golden dish",只有一種。但是如果聽到"I have 10 fishes."那就是「我有十種魚」,種類確定有10種,但是他們的數量最少10隻,也可能不只10隻喔!另外,我們前面有提到,「魚」可數也不可數,如果"fish"這個字當作不可數名詞,那指的不是一隻一隻的魚,而是「魚肉」,不管生熟與份量,都是不可數的喔! 看吧!雖然這個字簡單,但是弄清楚是很重要的,因為有了基本概念,以後就不會理解錯誤了!此外,魚雖然是很簡單的單字,但是有很多俚語跟魚有關喔!因為俚語常常跟字面上的意思天差地遠,卻又很頻繁地被使用,如果不知道對方真正想表達什麼可是會鬧出很多笑話的,所以我們也來看一下到底還有哪些跟魚有關的有趣俚語: 比如說,當我們聽到有人說,"I felt like a fish out of water.",其實對方要表達的是「我感到渾身不自在。」為什麼?想想,我們從字面上看,就是魚在水的外面,但是大家都知道,魚是以水為生,如果不在水裡的話,一定會感到非常「不舒服」"unconfortable"甚至有種快要掛掉的感覺。因此這個俚語,就是用來形容一個人進入了陌生的環境,感到不自在,渾身不是勁,難以適應。當一個人與某人所處的環境不融洽,感到很難堪,那就變成了"a fish out of water",簡單說,這就是我們中文說的「格格不入」。在口語時,美國人比較習慣將out of合在一起唸成 "outta",下次如果聽到 Fish outta of water,可千萬別頓住了哦! 如果我們在對話中,突然聽到有人說,"I'd like to help you. But I have other fish to fry."可不要覺得奇怪,明明對方就不是廚師,然後時間也不是用餐時間,在公司為什麼會有「其他的魚要炸」?然後,還很熱心問對方要不要幫忙炸,更不要覺得,天啊!炸魚比幫我重要,然後玻璃心碎。其實,對方不是真的有其他的魚要炸,而是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忙,其實這句話的意思是,「我很樂意幫助你,但是我還有其他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另外我們也會聽到有人說"I have better fish to fry."或者是"I have bigger fish to fry."意思都是一樣的,不管是「其他的」、「較好的」還是「較大的」,都是有魚要炸,沒空理會的意思。另外補充一下,所謂的"big fish"是用來指「重要的人物或事情」喔! 對了,大家還記得英文中「風馬牛不相及」的兩件事情,叫做什麼嗎?提示:水果。想起來了嗎?對啦!就是「橘子跟蘋果」啦!"compare apples and oranges"就是表示「風馬牛不相及」,現在我們不只是用水果可以表示這個概念,用魚也可以喔!如果我們聽到人家說,"It's different kettle of fish." 「這是不同瓶子裡的魚」代表的就是「風馬牛不相及的或者毫不相關的兩事」,因為同樣的魚才會放到同樣的瓶子(kettle)裡,放在不同瓶子裡的當然就是完全不相同的囉!我本來覺得不是魚缸裡可以養很多不同種的魚嗎?後來當我在我的燈科小魚缸裡丟進兩隻霸王燈造成整缸的魚陣亡之後,我就明白為什麼不同的魚還是養在不同的瓶子裡比較好啦!好啦!扯得有點遠了,下我們繼續來「魚」樂說英文囉!
-
輕鬆學英語‧英語輕鬆學 中西動物不一樣
哈囉!各位「麋友」,這週麋鹿兒想要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們日常使用的成語中有關動物成語的英文說法。因為上週與同事討論事情的時候,突然其中一名同事冒出了一句,「吼!你真的是牛牽到北京還是牛ㄟ!」局勢一度顯得緊張,可能因為自己是個局外人,所以當下飄過我腦海的居然是「牛牽到北京還是牛」的英文,覺得有趣。在那之後,麋鹿兒便把學過的英文諺語稍稍複習了一下,默默地發現,在中文裡有些諺使用到動物來描述的諺語,雖然在英文裡也有近似的用法,但是英文所使用的動物往往跟中文裡所提到的動物大不相同。像「牛牽到北京還是牛」這句話,英文的描述就跟牛一點關係都沒有。我們通常用這句話來形容一個人「江山易改,本性難移」,英語的說法是"A leopard doesn't change its spots. "或者是"A leopard never changes its spots."如果直接翻譯這句話,大概的意思是「雲豹絕對不會改變它的斑點。」,很明顯這句話的中文使用到的動物是「牛」,但是英文用的是「雲豹」,外國人也不是每個人都知道北京。所以以後遇到諺語、俚語或者是成語,可千萬別直接翻譯,不然可會出現我們翻得很清楚,但別人卻聽得很模糊的結果喔! 除了「牛牽到北京還是牛」之外,像是「貓哭耗子,假慈悲」也很有趣。因為這句話的英文也沒有出現貓跟老鼠,在西方,「貓哭耗子,假慈悲」用的是"to cry crocodile tears"或"to shed crocodile tears",這裡的"cry"跟"shed"都跟哭有關,只是"cry"包含的範圍比較大,只要是「哭」都算,而"shed"則是指「流淚」通常是安靜無聲的那一種。那為什麼「貓哭耗子,假慈悲」是「流鱷魚眼淚」呢?為什麼不是蟒蛇眼淚或者是青蛙眼淚?傳說中,鱷魚會在吞食獵物時會流下眼淚,但事實上,這只是因為鱷魚離開水太久了,眼睛發乾,所以淚腺會分泌出眼淚,看起來就像在哭一樣,並不是為了即將要被吃掉的獵物哀傷。更何況都要吃掉人家了,哭根本就是一種矯情啊!所以,鱷魚眼淚就被拿來當作假惺惺的傷悲囉!不管是貓哭耗子還是鱷魚哭獵物,哭完還不是要把對方吃掉,所以一樣假啦!另外,「愛屋及烏」照中文字面上是說「喜歡這房子就連帶喜歡房子裡的烏鴉。」但是,這句話的英文很可愛,跟烏鴉沒有關係,是"Love me, love my dog."「喜歡我就要連帶喜歡我養的狗。」 通常這類型的諺語,不僅在中英文裡所使用的動物不一樣。也有很多中文裡包含有動物的諺語,在英文中根本就連個動物的身影都看不見。比如說,「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這句話對於中國人來講是依據再不普通不過的諺語,但是翻成英文就不是我們想像的了。請千萬不要告訴我說,喔!我會喔!很簡單,不就是"Blue who say and whose."嗎?呃…當然不是!這句話要表達的意思其實是指「沒有冒險就不會有收穫」,通常是用來鼓勵人要勇於嘗試的。所以,英文就是"Nothing ventured, nothing gained."另外像是大家很常講的「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雖然背後有一個很有人生哲理的故事,但是,如果還要講完一個故事才能讓對方聽懂自己的意思,那也太累了一點。在英文中有一個類似的表達方式是"Every cloud has a silver lining."字面上的意思是「每朵雲都有一條銀邊。」為什麼雲會鑲上銀邊呢?當然是因為背後滿滿的陽光從雲的邊邊透出亮光,看起來就像給雲鑲上了銀色的邊一樣,這代表著雖然有些日子看起來不好過、有些事情看起來不如意,但是這些際遇的背後都會有希望。我們也很常用這句英文來鼓勵別人。舉例來說,如果朋友遇到很糟的事情,心情很低盪,我們就可以鼓勵他,「別沮喪。黑暗中總有一絲光明。」"Don't be discouraged. Every cloud has a silver lining."另外,中文還有一句我們日常生活中很常用到的俗語,「羊毛出在羊身上」。這句話在英文中正好也有一句跟它有異曲同工之妙的諺語,就是"There's no such thing as a free lunch."既然「羊毛出在羊身上」當然「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囉! 除了諺語,在成語裡也會有同樣的狀況。比如說,「害群之馬」在英文裡就跟馬一點關係也沒有,「害群之馬」的英文是"black sheep"。可能大家會覺得「黑綿羊」雖然沒有白泡泡的綿羊可愛,但是也是溫馴的動物,怎麼就變成了「害群之馬」了?這是因為外國人認為養黑色的綿羊一點經濟價值也沒有,所以將他們認定為沒有用的東西。可憐的小黑羊從此之後就黑到底了。而"一箭雙鵰"這個成語,在英文中既沒有箭也沒有鵰,就只是很直白說"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用一塊石頭擊斃兩隻鳥。」,代表「一舉兩得」的意思。這倒是跟中文的「一石二鳥」完全相符。 帶有動物的中文成語,在英文裡也會有跟動物一點關係也沒有,甚至我們可以用簡單的形容詞便可以精確的表達。比如說,一個人常常做事情做一半就不做了,我們會說他「虎頭蛇尾」。在英文裡常用"half-baked"(烤一半的)這個形容詞來表達「虎頭蛇尾」、「頭燒燒尾冷冷」、「事情半途而廢」。所以如果我們今天要說「不管他做什麼都虎頭蛇尾。」的英文就是"Whatever he does is half-baked." 其實這類英文片語中,麋鹿兒最早記得的,是「畫蛇添足」。這個成語的意思是「多此一舉」。英文的「畫蛇添足,多此一舉」是"gild the lily"(替百合鍍金),這跟百合有什麼關係?別小看這句話,他可不是隨便個路人甲說說的,這個片語來自響噹噹的莎士比亞劇作《約翰王》。不過要特別說明一下的是,原文中並不是「給百合鍍金」"to gild the lily"而是"to paint the lily"(替百合塗上顏色),因為被誤植後一直引用到現在,就變成一種約定成俗的用法了。原文挺美的,也在這裡跟大家分享一下:"To gild refined gold, to paint the lily, to throw a perfume on the violet, to smooth the ice, or add another hue unto the rainbow... is wasteful and ridiculous excess."「鍍上純金、畫在百合上、在紫羅蘭上噴香水、把冰弄光滑、或在彩虹上加上另一個顏色……是浪費和荒謬的過量。」 語言一直都不是一種一對一的完全轉換,會因為風土民情不同,雖然是同樣的意思但在表達上就會出現不同的說法,希望今天的分享可以帶給大家不同的學習樂趣,下次見。
-
輕鬆學英語‧英語輕鬆學 哈囉,我是「菜」英文 (下)
本週我們繼續來研究一下「菜」英文。首先麋鹿兒要跟大家分享我覺得長得很可愛的菜,比如說「青椒」、「茄子」跟「秋葵」。可愛?可能很多人會翻白眼,但是我真的覺得形狀很可愛,而且英文的說法也很可愛喔!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青椒」活生生的樣子(我知道大部分小孩都只看過被切成絲躺在盤子裡的樣子)?因為它長得很像「鈴鐺」所以,「青椒」"green pepper"又稱為"bell pepper",而且雖然稱之為「椒」但跟「辣椒」" chili pepper"並不一樣,一點也不辣。另外像是「黃椒」"yellow pepper"或「紅椒」"red pepper"吃起來甜甜的,所以又統稱為「甜椒」"sweet pepper"。青椒是一種味道很重的蔬菜,很多小孩也不敢吃,除了青椒,「茄子」也算小孩不愛的食物之一,中國的「茄子」比較細長,而國外的茄子比較圓短,英文是"eggplant",挺可愛的吧!另外「秋葵」更是可愛,他的英文就叫做"lady's finger"(淑女的手指頭)好傳神對吧!雖然我覺得比較像巫婆的手指頭啦! 接下來我們來看根莖類的菜,大家最熟悉的應該就屬紅、白蘿蔔、地瓜跟馬鈴薯之類的吧!在國外的蘿蔔分成很多種,一般我們只有簡單地根據顏色來分成紅蘿蔔跟白蘿蔔兩種。「紅蘿蔔」就是「胡蘿蔔」,英文是"carrot"。因為"carrot"是紅色的(其實應該是橘紅色),如果我們聽到"she has a carrot top."指的是「她是個紅頭髮的女孩。」另外跟大家分享有兩個跟胡蘿蔔有關的片語,一個是"carrot and stick"這「胡蘿蔔與棍棒」就是我們中文所說的「軟硬兼施」的意思。另外如果我們要拿利益去引誘一個人做事情,就可以說我們是"dangle a carrot in front of someone",在某個人前面吊跟胡蘿蔔,讓她追著跑,也就是一種「誘之以利」的概念。而白蘿蔔則是 "turnip"(也指蕪菁)。我們早餐常吃的「蘿蔔糕」就可以說是"turnip cake",講到這我就想到我最愛吃的金門傳統「炸粿」跟「醃蘿蔔」了,好想念啊! 另外,講到根莖類就一定要講一下三大澱粉天王,分別是馬鈴薯(potato)、地瓜(sweet potato)跟芋頭(taro)。說真的,「馬鈴薯」是個很有趣的單字,有很多有趣的片語都跟它有關,比如說"big potato"、"small potato"、" hot potato"以及"couch potato"就是四個生活中很常見的片語。通常"a big potato "是用來指「大人物」,就是"somebody", 以此類推,想當然爾"small potatoes "就是用來指「無足輕重的小咖」或者是「不重要的事」,比如說,我們要安慰人家,「那只是小事。別擔心。」就可以說"Don't worry! It's just small potatoes."那如果真的是個「棘手問題」,那就是"a hot potato"囉!但不管問題有多棘手,我們都要解決的對吧!所以,「這真是個棘手問題,我們試著找出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吧。」就是"It's really a hot potato. Let's try to figure out how to solve the problem."如果說我們聽到,有人"drop something or someone like a hot potato"就是「把某個麻煩人或是某件麻煩事情給甩掉的意思」,這"a hot potato"跟跟中文的「燙手山芋」是一樣的意思喔!而"couch potato"大家一定都不陌生,就是指賴在沙發上都變成馬鈴薯一樣越來越「大摳」,看起來都快要發芽的「懶惰鬼」囉! 講完根莖類植物,我們來聊聊瓜類跟豆類。常見的瓜類有:「絲瓜」(loofah)、「南瓜」(pumpkin)、「冬瓜」(winter melon)、「苦瓜」(bitter melon)以及「小黃瓜」(cucumber)。這小黃瓜又清涼、又降火、又能消水腫,真的是一大好物。如果我們聽到"He is as cool as a cucumber."是指他非常淡定的意思。用來說明對方是一個身處在危急時刻還非常冷靜的人,可以說是如黃瓜一般冰涼。而常見的豆類有:「四季豆」"green bean"(不是綠豆)、「綠豆」"mung bean"、「黃豆」"soybean",所以「豆漿」就叫做"soybean milk"、我們去炒盤「豆芽菜」,炒的就是"bean sprout"。在所有的豆類裡我覺得最有趣的就是「豌豆」了。除了因為豌豆是"pea"(發音跟「屁」一樣),很好記之外,我們如果聽到一個人被形容成"a pea-brained"就是指這個人被認為是「笨蛋」,指他的腦袋瓜是豌豆般大的「奈米腦」,這讓人怎麼想都應該覺得不會太聰明吧……。而如果我們聽到,"we're like two peas in a pod."「我們像是兩顆在同一個豆莢中的豌豆」指的則是「在容貌上或者是行為上非常相像的兩個人」,比如說,「瑪麗和莎莉外型看起來一模一樣,他們就像同一個模子刻出來的。」就可以說"Mary and Sally look exactly the same; they're like two peas in a pod. " 最後我們來聊一下常作為增添風味的菜,比如說:「香菜」(coriander)、「九層塔(羅勒)」(basil)、「大蒜」(garlic)、「芹菜」(celery)、「洋蔥」(onion)、青蔥(scallion),我們常吃的「蔥油餅」就是"scallion cake"囉!還有「韭菜」就是"Chinese leek",看到這裡有沒有感覺滿天菜在飛,哈哈哈!最後麋鹿兒跟大家分享一下一個容易不小心講錯的但卻很容易聽到的用法。「蔬菜」叫做"vegetable"對吧!那我們常常聽到,「他是我的菜」或「他不是我的菜」,這裏的「菜」是"vegetable"嗎?當然,不是囉!舉例來說,剛剛走過男生雖然很可愛但不是你的菜,你就可以說,"He's cute, but not really my cup of tea."「他滿可愛的啦!但不是我的菜。」基本上,"It's not my cup of tea."可以用來泛指一切的人、事、物,只要你不喜歡,就可以這麼說喔!簡單吧!
-
輕鬆學英語‧英語輕鬆學 哈囉,我是「菜」英文 (上)
時光飛逝,轉眼間2019年已屆尾聲,很快地就要進入2020年。眼前迎接大家的就是四年一度的總統大選,所以我們今天也來搭一下選舉熱,講講兩大候選人,「菜」英文跟小「魚」兒。先聲明一下,麋鹿兒沒有政治立場的問題,也沒有要選舉拉票喔,就是順便搭個時事梗跟大家一起輕鬆學英文。我們學英文很單純,只要輕鬆就好,其他的跟我們沒有關係對吧! 不知道大家對於「菜」英文熟悉嗎?回顧一下我們求學過程中碰到的菜有哪一些?可能還記得的十個指頭數得出來吧!我在美國的時候,超市的菜就讓我頭昏眼花了,當然,我們沒有要到美國當煮婦,我們也沒有要當專業賣菜的,所以,不需要背一大堆不常見的菜名,只要我們搞得懂日常生活中很常會吃到的菜就可以了。說真的,應該來個菜英文大考驗的,看看大家的英文有沒有「菜得很可以」。來吧!給自己一分鐘的時間,拿出筆來寫出自己會的菜,時間到就停筆,不可以賴皮喔!好了!寫完了吧!算算看一共有幾個呢?是不是超乎自己的想像!(可能超過也可能遠不及)但不管記得多少菜英文,今天我們就來暸解一下跟綠色蔬菜有關的英文,至少我們點菜的時候可以很清楚知道自己點的是什麼以及跟他們有關的英文諺語,以免都聽不懂人家在說我們什麼。 好囉!這麼多種「菜」,要從什麼開始呢?就從麋鹿兒印象中最常吃的的菜開始好了。我記得在麋鹿兒家餐桌上最常出現的菜是高麗菜。「高麗菜」的英文叫做"cabbage"雖然有很多菜可以不記得,但這個字一定要記得,因為有很多菜都跟"cabbage"有關喔!比如說,有吃過「青江菜」的人一定會知道青江菜長的樣子很像湯匙的形狀,所以他的英文就叫做"spoon cabbage"、吃火鍋很常會吃到的「大白菜」,就叫做"Chinese cabbage",那「小白菜」呢?也是"Chinese cabbage"喔!那這樣要怎麼分,所以,我們通常會稱「小白菜」為"bok choy"以示區別喔!意外吧!光是"cabbage"就那麼多了,我後來發現有一種我很愛吃的菜也是"cabbage"家族的喔!那就是「娃娃菜」,「娃娃菜」的英文就叫做"baby Chinese cabbage"是不是超可愛的啦! 接下來要講的是外國小孩最討厭的菜,猜猜看是什麼呢?聽說,國外小孩最不喜歡吃的就是綠花椰菜(broccoli),你猜對了嗎?其實我很喜歡吃綠花椰菜誒,他是減重者的好朋友喔!所以我一度不懂為什麼外國小孩那麼排斥這種食物,後來有一次看到他們的小學教科書上的敘述文字,我終於明白了為什麼小孩子看到綠花椰菜就沒有胃口了。我記得那是一篇介紹大腦的文章,上面寫著,「大腦的紋路凹凸不平就長得跟綠花椰菜一樣。」講白的,這樣很難不對綠色的花椰菜產生陰影,對吧!各位的腦中是不是開始有畫面了?換作是我,看到綠花椰菜我也一點食慾都沒有了。我真的覺broccoli好可憐喔,就這樣被黑了這麼久還不知道為什麼。實際上這種蔬菜很有營養喔!不僅高抗氧化又高纖,還是要多吃啦!不過綠花椰菜是我長大之後才盛行的,在中國人的餐桌上比較常看到的還是白色的花椰菜(cauliflower)居多。 除了花椰菜,中國人餐桌上常出現的蔬菜還有「萵苣」(lettuce)。大家對於萵苣的印象就是一種球狀的蔬菜對吧!對!但既然講到這個"lettuce"單字,也就一定要順便講一下「A菜」。萵苣跟「A菜」到底有什麼關係?那是因為「A菜」其實也是一種"lettuce"喔!可能會有人問為什麼?萵苣就說萵苣,A什麼菜啦!其實「A菜」是由閩南語發音來的,叫做「妹啊菜」,那也就是為什麼大陸A菜叫做「大陸妹」的原因,好啦,那現在問題來啦!萵苣是萵苣,台灣A菜是萵苣,大陸妹也是萵苣,那要怎麼才能說清楚呢?一般的球狀萵苣,我們就簡單地說"lettuce",然後「台灣A菜」我們就說"Taiwanese lettuce"而「大陸A菜」(就是我們講的「大陸妹」)則稱為"Fushan lettuce"喔! 還記得小時候教科書上最建議大家吃的食物就是波菜了,「菠菜」的英文叫做"spinach"但我對這個單字的印象並不是來自於教科書,而是來自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卡通人物。跟波菜有關的卡通是什麼呢?沒錯,就是你想的那一個。講到波菜,跟麋鹿兒差不多年紀的人應該都看過大力水手的卡通吧!大力水手的無敵幸運星就是波菜罐頭,所以我對波菜這個英文單字的第一印象,就是來自於罐頭上的spinach喔!(不知道這算不算某種程度上的置入性行銷,如果那時候有特定罐頭品牌畫在上面,肯定賣到翻掉。)另外,有一種大家很熟的菜也是"spinach"喔,那就是「空心菜」,只要在前面加個"water"就可以囉!以後要點「空心菜」就說"water spinach"就對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這個單字還真的長得很像西班牙文Spanish,我有時候也會不小心拼錯,所以要非常小心喔! 說真的學英文真的可以很輕鬆,雖然我們講了十二種蔬菜,但是其實只要記得三大類跟其他兩種,就可以一次背完十二個字,很棒吧!以上跟大家分享的幾乎都是綠色蔬菜,如果我們今天去國外買綠色蔬菜,搞不清楚在哪一區,就可以直接詢問店員"green vegetables在哪一區"或者我們直接說greens也是可以的喔!除了綠色蔬菜,還有很多其他種類的菜,一時半刻也講不完,我們下週再繼續聊聊菜英文囉!
-
輕鬆學英語‧英語輕鬆學 水果超過你的想像 (下)
水果百百款,常吃的也只有那幾樣,所以水果成語幾十種,常用的片語或諺語也就那幾種,記好、記牢,還用好、用滿,就是把「水果的營養價值」發揮到最高效益了。今天我們依然還是走「溫故知新」的路線喔! 還記得我們上次文章的最後提到了「人生是一碗櫻桃」"Life is a bowl of cherries."對吧!是用來描述「人生是美好的」,但也可以用來反諷,表示「很賽」,像上篇文章我們所舉的例子,那個賽到家的人,我們只能用「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來安慰他了,而那「人生不如意的事情十之八九」要怎麼用英文描述呢?就是告訴他"Life isn't always a bowl of cherries. "啦! 此外,今天我們也要來補充一個上次沒有講到的櫻桃說法,就是"to cherry-pick",「挑櫻桃」這個動詞片語是用來表示「仔細挑選」的意思,說真的,其實還蠻容易理解的,想想,櫻桃一斤貴鬆鬆的,當然不能隨便拿一把就結帳,要仔細挑選每一顆櫻桃,確認都是完好沒有碰磕到的才是啊!既然這是一個動詞片語,那所有的動詞變化都會pick上面處理喔!比如說,男生最不喜歡跟女生去逛街了,除了因為女生超厲害,怎麼逛都不會累之外,如果是那種會精挑細選,而且貨比十三家的,那就真的讓人很崩潰了。舉例來說,男生想要表達「我女朋友逛商場的時候總是花很長時間,因為她對什麼都精挑細選。」就可以說,"It always takes my girlfriend a long time shopping in the mall because she cherry-picks everything." 另外,上面在講到蘋果的時候有講到,「不討喜的人」是「壞蘋果」(a bad apple),也有提到,「討喜的人」是「桃子」(a peach),我們也可以用來說這個人「相當具有吸引力」,比如說,我們要表示,「那個小姐真的很吸引人。」除了用"attractive"來形容之外,我們也可以說,"Wow, that young lady is really a peach."又香又甜又引人垂涎,簡直是一種蜜桃女郎的概念。(歪樓了嗎?)當想到香香甜甜的桃子,幸福感是不是就爆發出來了?對吧!今天我們補充一下跟桃子有關的用法,還有一個,就是"peach and cream"吼?!外國人怎麼都這樣?對,我們要習慣一下,哈哈哈!上次的"apples and oranges"代表「完全無法拿來相比的兩樣東西」一定讓大家很印象深刻吧!這次又來個一樣直白簡單的,就是「桃子跟奶油」。這什麼碗糕?就是桃子與奶油啊!這用來表示「完美」的意思喔!好吧!雖然我覺得原因很芭樂,就只是因為在鬆餅上放上香軟誘人的桃子與遇熱即溶的滑順奶油就是一種完美的結合,所以,"peach and cream"就用來代表「完美」囉!有夠簡單吧! 至於大家最熟悉的蘋果,今天我們就再來看一個新的諺語,"The apples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wall are the sweetest."隔壁牆的水果最甜,意思跟"The grass is always greener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fence."有點像,也就是我們中文說的,「外國的月亮比較圓。」通常講這句話的人都帶有一點希望聽的人能夠心懷感激,不要坐這山望那山高的意味。 既然是溫故知新,大家一定還記得我們上次講到的水果還有台灣的特產,對了就是「香蕉」。要表示「抓狂」"go crazy",不管是情緒激動來是真的「起肖」,都可以用"go bananas"來形容,那跟香蕉有關的英文還有哪些呢?今天也要來補充一下,有時候如果我們聽到有人說「香蕉油」"banana oil",可千萬別真的以為對方需要香蕉油,"banana oil"講好聽一點的就是指一個人「花言巧語」,講得不好聽的就是「胡說八道」。比如說,渣男講話就是浮誇又滿嘴油膩,這時候可以直接殺球,不用客氣,就跟他說,"I won't be deceived by your banana oil. It's so silly. "「我才不會被你的花言巧語所欺騙,這太蠢了。」另外,如果我們聽到有人是某個領域的"top banana"那就是指「領導人物」或者是「喜劇領銜演員」,比如說我們要表示「Sam已經在這公司裡擔任領導已經30年了!」就可以說"Sam has been the top banana in this company for 30 years." 還記得我們有提到「檸檬」"lemon"的意思嗎?"It's a lemon." 代表這是個「破銅爛鐵」,所以如果我們「遞給某人一顆檸檬」"to hand someone a lemon",代表的是「利用某人」或「欺騙某人」,舉例來說,如果我們聽到這樣一句話"If they hand me the lemon, I would refuse it."這「檸檬」在這裡,可以代表的是「爛東西」或者是「大家都不想要的東西」,所以這句話可以翻成「如果他們把燙手的山芋給我,我會拒絕的。」所以,聽到「檸檬」可要警鐘響一下,這可絕對不是個好接手的case是或者物超所值的好東西,不要碰就別碰囉! 最後,我們要來講一個從來都沒有講過的水果-「梨子」。"pear"這個字指的是西洋梨,大家都有點概念是吧!如果我們說一件事情"to go pear-shaped"那麼就是指這件事情「朝向著不好的方向發展」,比如說,原訂的計畫在執行的過程中遇到很多的變數,結果執行出來的結果不如預期,甚至在執行的過程就已經偏離「航道」甚遠,這時「那個計畫開始走偏了」,我們就可以說,"The plan started to go pear-shaped."這很容易聯想與理解啊!想想麋鹿兒曾經曼妙的身材在經過歲月的碾壓之後,突然就變成了西洋梨的身材,喔!那一整個就是很不妙啊!嚴格來說,就是一種「走鐘」的概念,所以任何事物已經到了「走鐘」的境界,怎麼也不可能是好發展狀況,對吧!
-
輕鬆學英語‧英語輕鬆學 水果超過你的想像 (中)
上週我們提到的水果有,「蘋果」(apple)、「葡萄」(grapes)、「檸檬」(lemon)跟「桃子」(peach),今天我們就來擴充一下「水果庫」的數量,並且再補一些新的水果進來。 說真的,蘋果真的是水果界的大哥大,很多諺語都跟蘋果有關,還記得上次我們講到"You are the apple of my eyes."指的是「你是我眼中的珍寶」,對吧!所以當我們在講到「心肝寶貝」或者「掌上明珠」,就可以這樣說喔!補充一下,另一個「掌上明珠」的說法,就是"a pearl in the palm"所以當我們要描述「她在家裡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不但可以說,"She is the apple of her parents' eyes at home."也可以用"She is a pearl in the palm of her parents at home."來形容喔!另外,我們上次也提到了,如果是不討喜的人,我們會說他是一顆「壞蘋果」"a bad apple",那壞蘋果如果爛掉了,我們把它放在一籃新鮮的蘋果中,也很容易就把一籃子的好蘋果也毀掉了,所以,"One bad apple spoils the whole bunch."就被用來形容「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粥」或者是一個個群體裡如果有一個「害群之馬」就會讓整體的情況每況越下、越來越糟的意思。這講到害群之馬就不得不把「黑羊」抓出來補充一下了,"black sheep"也是「害群之馬」的意思喔! 今天我們也要來講一個跟蘋果有關的新用法,是前面沒有提到的,那就是"apples and oranges",什麼!「蘋果跟橘子」?這是什麼東西,這樣也可以是成語喔?對啊!不要懷疑,就是「蘋果跟橘子」,雖然我真的覺得與英文那樣直白的用法比起來,中文的成語真的是超美的,但是我們既然學的是英語,就要學著用他們的用法,對吧!更何況我們是「麋鹿兒輕鬆說英語」,這種蘋果橘子還不夠輕鬆簡單嗎?當然很簡單,不過卻可以用來表達不簡單的意思,當然要給它學起來囉!那麼,講了半天,那到底這簡單的"apples and oranges"是什麼意思呢?你絕對很難想像,這個片語是用來指「風馬牛不相及的事物」喔!「哪泥?」沒錯啦!在遠古的歐洲,人們將所有的果實都叫作「蘋果」(不知道是真的很懶惰還是缺乏想像力,這樣也可以?),其中也包括「橘子」在內。後來人們才將蘋果與橘子區分開來。於是英語中就出現了"apples and oranges"這個短語,用來表示「不同種類的物和人」,跟中文裡面的「風馬牛不相及」有些相似。比如說,這全天下差異最大的就是男人跟女人了,如果我們要表達「男人和女人是完全不同的。」那我們當然可以直白的說,"Men and women are totally different."或者可以說,"Men and women are like apples and oranges."後者這種表達方式是不是聽起來更生動有趣些呢? 而且,"apples and oranges"是用來表示「風馬牛不相及」或「完全不同」的東西,那麼,"to compare apples and oranges"就是指兩個東西是「南轅北轍」或者是「無法相比擬」的意思喔!你可能又會喊一聲「哪泥?」對啦!因為蘋果跟橘子雖然都是水果,但硬要拿來放在同一個天秤上來做比較的話,還是有許多難以客觀對等的條件,嚴格來說,根本是無從比較起的,所以才是「完全不同的東西」。這個片語就是用來比喻我們硬將兩樣截然不同的事物湊在一起做比較,是根本不會有結果的。比如說,「我們不能比較醫生和警察的重要性-那就像是比較蘋果跟橘子一樣,這兩樣東西是無法比較的!」"We can't compare the importance as a doctor to a police officer - that's comparing apples and oranges!" 接下來我們要介紹的水果是很多人都喜歡的,也是麋鹿兒很愛的水果之一,那就是「櫻桃」,有很多人的英文名字都取叫「櫻桃」,就知道這水果有多討喜了。提到嬌豔欲滴的紅櫻桃,最直接的用法可以用來形容「臉紅紅」,比如說,「當麗莎的心上人在大家面前走向她時,她的臉變得跟櫻桃一樣紅。」就可以說"When her crush approached her in front of everyone, Lisa turned red as a cherry."好有畫面對啊!除了新鮮櫻桃,我最喜歡生日蛋糕上的那個櫻桃了。"The cherry on the cake"也是有特別的意思喔!你想想,裝飾著雪白奶油雕花的蛋糕,如果再擺上一顆紅得發亮的櫻桃,看起來是不是更加誘人呢?當我們用「蛋糕上的櫻桃」來形容一個人或一件事的時候,指的就是它具有「畫龍點睛」、「好上加好」的效果喔!帶有一點我們中文說的「錦上添花」的意思。 其實,跟櫻桃有關的用法其實也還蠻多的。如果說,我們一件事情沒做好,得到了「第二次機會」,除了可以說"second chance"之外,我們還可以用一個可愛又生動的表達方式,就是「咬第二口櫻桃」"a second bite of cherry",舉例來說,「我這星期三期中考沒有過,但下星期有第二次機會(補考)」那就可以說,"I failed my midterm examination this Wednesday. But I'll get a second bite of cherry next month."感覺跟櫻桃有關的說法,都也還是很不錯的吧!是的,就像是我們要表達「人生真是美好啊!」除了"What a wonderful life!"之外,我們也可以用"Life is just a bowl of cherries."來表達喔!不過這句話可以用在正反兩面,如果很「賽」,也是可以用「人生真美好啊!」來反諷一下的,比如說,「我今天把皮包在家裡,然後上班還遲到,下午又掉了新買的手機、最後還被老闆炒魷魚,人生真是美好啊!」就是"I left my purse at home and was late for work today. I lost my new phone in the afternoon and then got fired by my boss. Life is just a bowl of cherries."既然人生是一碗櫻桃,希望大家拿到的那一碗櫻桃都是超級無敵好的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