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訊
-
柔佛州金同廈會館盛大舉辦50金禧書法公開賽
柔佛州金同廈會館青年團於9月16日舉辦一場造勢活動-「50金禧書法公開賽」,此項造勢活動是要讓更多鄉親知道這場金禧50周年慶即將來臨,號召更多鄉親踴躍參與籌備工作和當天出席同歡共慶這場盛會。 這場書法公開賽,是會館為迎接50金禧年特別主辦的造勢活動之一,旨在提倡傳統文化活動,也讓本會50金禧年別具意義。 書法是中華民族獨特的傳統文化藝術,早在西元964年時就在中國盛行,在華人農曆新年期間,把賀年的吉利字詞用漂亮的書法,寫在紅色的紙上,這就叫做揮春。每年都主辦書法/揮春公開賽,讓華人這項傳統文化的熱度繼續保溫,繼續發揚光大並傳承下去。希望爾後能夠邀請更多友族同胞來參與這項華人的節日,充分體現了一個馬來西亞不同種族融洽的精神,促進全民團結,國泰民安的努力。 這項活動也舉辦了17年,因為這項活動的宗旨是要推廣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為弘揚優秀文化傳統,提高學生規範書寫漢字能力,進一步培養學生寫字,練字的興趣,提升中文硬筆書法水準及涵養文化氣質。 柔佛州金同廈會館10月21日與22日,一連兩天,慶祝成立50周年會慶。會館自去年開始籌備50金禧年的活動,今年的會慶不僅邀請全國鄉親,更特別邀請到海外鄉親同歡共慶,共襄盛舉。 柔佛州金同廈會館成立至今50年,從草創時期寥寥數人,在名譽顧問丹斯裡拿督陳成龍博士鄉長和郭洙霜鄉長的帶領之下,會務發展蒸蒸日上,加上董事、青年團與婦女組三機構的互相配合,日益壯大。 隨著時代的變遷以及社會的進步,現今地緣鄉團或血緣組織除了敦親睦族,發揚及維護傳統文化習俗外,也要求新求變,同時也應該重視年青人的發展,關懷社會和國際事務。因為培育新生代提升素質及正確人生觀,是我們的義務和責任。因為他們是未來的接班人,也是國家的棟樑之才,所以希望他們能夠開創美好的未來,為同鄉,為社會和國家的進步,付出無私的奉獻。 今年10月22日會館慶祝成立50周年金禧慶典,柔佛州金同廈會館籌委會特別訂下了整間海景宴賓樓,邀請到海外鄉親同歡共慶。
-
為金禧會慶暖身美術家趙友福現場揮毫百尺大紅賀聯吸睛
柔佛州金同廈會館理事會於九月十六日,特別邀請美術家趙友福老師現場揮毫共100尺長大紅賀聯,成為金禧會慶舉行宣傳造勢活動。 當天早晨,三機構董事理事及眾鄉親聚在會館前皆穿著紅色制服,大廈正中掛起了巨大的金禧設計圖,左右兩旁也牽系著,色彩繽紛而且鮮明的三角旗幟,此讓氣氛顯得更加濃郁,會館會務顧問郭洙霜鄉長到場觀禮,馬來西亞同安金門廈門聯合總會青年團總團長也是會館青年團團長張迎煌鄉賢致歡迎詞及馬來西亞同安金門廈門聯合總會郭明發總會長致詞後,趙友福老師正式開始運筆揮寫賀聯,現場的每個人都聚精會神,賀聯的字句馬上成為眾人目光的焦點所在,與此同時,專業的攝影師已經準備就緒,使用遙控飛機,將高清攝影機升空鳥瞰,這次航拍非常清楚的錄製,可謂完成見証會館發展至今的現況面貌,也即將迎接未來另一個五十年,開始新的里程碑。 館前悠美悅耳的古箏奏樂,陪同趙友福老師書寫的每一字每一句,猶如鄉親們的同鄉聯誼,更似知音人互相伴隨了數十年,卻歷久彌新。 正當作品完成時,全體鄉親們興高采烈,高聲歡呼金同廈,興呀!旺呀!發呀!激昂情景感動萬分。 會館門前的三支棟樑大柱,也加入行列,成為貼手掌彩印的圖畫版,會務顧問、總會會長、團長、婦女組主席及三機構董事、理事、鄉親們以自己的雙手,沾上兩種顏色彩料,貼著手掌印在樑柱牆面上,參與者皆十分開心能夠為大廈增添彩裝,青年團準備妥善,細心佈置,也連續的排練賀聯的呈現方式,希望以最佳形式展現賀聯,活動壓軸呈現的是百人齊放氣球升空,超長賀聯也從會館大廈頂層揭幕,展現在公眾面前,成為峇株巴轄最繁忙街道的吸睛焦點。
-
柔佛州金同廈會館歡度中秋濃濃家鄉味
《金月同賞慶中秋 廈暖情牽眾鄉誼》聯歡晚會由馬來西亞同安金門廈門聯合總會總會長也是柔佛州金同廈會館會長郭明發鄉長,馬來西亞同安金門廈門聯合總會總團長也是本會青年團團長張迎煌鄉賢,籌委會主席郭麗蓉鄉親,共同出席主持。 晚會是由婦女組主辦、青年團協辦「2016年的金月同賞慶中秋,廈暖情牽眾鄉誼聯歡晚會」,鄉親們很踴躍出席中秋晚會活動,因為有鄉親們的鼎力支持,精誠團結,發揮互助互愛精神,讓大家有個美好回憶,同歡共度中秋慶團圓的佳節。 柔佛州金同廈會館會長郭明發鄉長也在致詞時表示:「作為一個鄉團,最重要的是聯繫鄉誼,會館主辦中秋活動已有15年,每年都吸引很多鄉親齊聚一堂,增進彼此的關係,也能鞏固與加強會館3機構理事的團結,同時也傳承華人的傳統文化,讓新一代能夠對傳統節日有更深一層的瞭解。 雖然這個傳統節日不像中國,日本,韓國,朝鮮和越南將這個闔家團圓的日子列為法定假期,但我鼓勵為人子女者能夠在這個溫馨及感恩的節日,回家看看父母,長輩們和兄弟姐妹,讓家人的感情更溫馨,更融洽。 雖然金同廈會館是擁有6層樓大廈的會館,但這兩年來我們還是特別選擇在石文丁漁村舉辦,這顯得非常有意義,因為這裡的會員鄉親們眾多,所以更期望能夠下鄉與石文丁的會員鄉親一起同歡共慶這個佳節。接下來我希望會館的活動也能夠下鄉到巴眼,新加蘭,龍引,龜咯或咸水港等舉辦。 會館在大家的群策群力和慷慨解囊下,已經成立了大學貸學基金,每年5月10日至8月10日開放給年青會員申請,申請人資格,必須是本會永久會員已獲得董事會批准者,家境清寒,品學兼優,獲得本國或國外大學錄取大學新生均可申請 。 當晚的中秋晚會,同時也設立了親子創意燈籠製作比賽。目地是把中華風俗文化習俗繼續傳承下去,與此同時也讓更多鄉親發掘創意才華。 雖然科技時代的進步,會館還是保留著這個傳統節目,就像細水長流,源遠流長。所謂月圓人團圓,希望借助中秋佳節大家團聚共度好時光,珍惜眼前的親人/鄉親,加強親子關係,同時促進鄉親交流。 會館幹部們也期盼大家來共同參與,能為鄉親、為會館付出一點力量,大家群策群力,自然就能像明月那樣照亮大地,為同鄉,為社會盡綿力。
-
柔佛州金同廈風獅爺
這22頭風獅爺是在2014年6月由青年團團長張迎煌鄉賢構思下而衍生。同時在本團理事許賢強鄉賢帶領理事們親自以手工嘔心瀝血製作而成的,其目地是希望各地的鄉親從中瞭解家鄉的文化,提高他們對本會館認知及瞭解傳承祖籍文化的重要。 在金門縣政府贈送於海外僑胞的Q版風獅爺與金同廈風獅爺結合後,成為了全國注目的交點,更令本會引已為榮的是在理事們的督導及小鄉親們的配合下,這22頭風獅爺在一系列的活動及競賽中獲得無數讚譽及獎項,可見它確實是個備受關注及獲得肯定的作品。
-
柔佛州金同廈會館署理會長陳期惠
本會署理會長兼慶委會主席陳期惠鄉賢在還沒有擔任青年團團長前,就已經非常活躍協助當時的會長拿督陳成龍博士為會館加強聯絡鄉情交際工作,至1995年首次獲選為董事會副康樂。年青有為的好青年積極廣招年青鄉親踴躍加入金同廈這個大家庭,並于1997年成立青年團,也當選為第一任青年團團長之職。為壯大組織,打響金同廈這面金字招牌,經常邀約林注前輩、許明陽前輩、李財來前輩及郭洙霜鄉長等人到各地聯絡鄉誼,廣招會員,也鼓勵大家,共謀參與策劃興建另一幢新會所。三籍貫同鄉眾志成城,齊心協力,讓我們深感自豪擁有一幢耗資馬幣三百萬元宏偉壯觀,六層樓富麗堂皇的大廈,今天柔佛州金同廈會館能奠定穩固的基石,有穩定的收入,陳期惠鄉賢也是大功臣之一。大家都非常清楚,他不但出錢出力,從不言倦!也是第一人樂意伸出援手,借出十萬令吉款項給予會館還建築欠款。 陳期惠鄉賢於2005年升任副會長職,2013年再登高為署理會長,這20多年來,不但出錢出力,還扮演外交主角,自1996從不間斷參加祖國尋根謁祖,拜訪各地友會等,今天陳期惠鄉賢已經成為柔佛州金同廈會館的活招牌,無人不曉! 今適逢會館創立50年慶金禧紀念,本會全體同仁深深感激署理會長兼慶委會主席陳期惠鄉賢與三機構理事們的良好配合,對社會無私奉獻,對同鄉盡心盡力,也凝聚同鄉力量,壯大組織,為會員鄉親們落力付出,與此同時也讓慶典各項工作得以順利執行,實至名歸加以表揚和肯定。
-
柔佛州金同廈會館總務成溫贊
光陰似箭,自從2007年獲得眾鄉親厚愛升任總務,成為會館主要策劃人之一,因為在丹斯里拿督陳成龍博士的領導下,根基穩固,有穩定的租金收入,雖然當年還有欠債廿餘萬令吉,皆是董事們,自動自發,又捐款,又無條件借錢出來,他們的仁風善舉實令人欽佩,功德無量!再加上三機構理事齊心協力,充分發揮團隊精神,至2009年終結還清所有貸款。我們要感恩眾鄉親齊心合力,興建耗資近三百萬令吉宏偉壯觀,六層樓富麗堂皇的大廈,不必向銀行貸款。 我也感欣慰,因為執行秘書主動要求購買電腦讓他學習,我也非常清楚會館行政管理要進步,必須走向科技,電腦是辦公室不可缺少的工具,會務才能逐漸系列化,當然馬上答應安裝電腦。今天秘書處有軟體設備堪稱齊全,我們裝有會員資料系統管理,有會計系統管理,也有網路系統等等設備。因此歡迎會員鄉親們可以通過網路面子書與會館互動,加強聯繫,讓會館更有效為大家傳達最新訊息。 2010年金門國家公園管理局出資,委託臺灣導演唐振瑜執導,來到馬來西亞拍攝金門海外移民記「 落番 」歷史教育記錄影片。讓我們深刻瞭解先賢漂洋過海下南洋打拚奮鬥的辛酸與堅韌不拔的精神,又把賺來的錢匯回家鄉,或是衣錦返鄉,光宗耀祖建大屋,辦教育。小弟很榮幸參與演出,成永平前輩還演唱抗日救國歌,讓大家拍手叫好。2011年3月「 落番 」歷史記錄影片在馬來西亞首映推介禮,我們也先後在多個地方放映「 落番 」影片,讓後人更瞭解先輩從故鄉來到異鄉,打拚奮鬥的辛酸史,在異鄉落地生根,堅韌不拔的精神,成為今天的寫照。 2013年拿督陳成龍博士堅持卸任會長職,由現任會長郭明發鄉賢英明的領導下,于2014年成立大學貸學金計畫,並配合慶祝成立48周年慶典籌得70餘萬令吉作為大學貸學金,來幫助和鼓勵更多肯上進,品學兼優,家境清寒,有機會完成大學教育,成就人才。希望步入社會後,懂得飲水思源,感恩,回饋社會,為同鄉奉獻盡綿力。 今年欣逢會館創會50年慶金禧紀念,謹此感謝青年團配合婦女組及董事們精誠團結,齊心協力,連續6年獲得全峇縣華團慶祝農曆新年大遊行隊伍團體最佳表現及創意雙料總冠軍榮銜。本人值此願以「守業,傳承,同舟共濟,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圓夢增輝」,與眾鄉親共勉之。
-
柔佛州金同廈會館青年團團長張迎煌
迎接本會成立50金禧年,青年團繼續肩負使命,承先啟後,繼往開來,往青年團成立20周年邁進。青年團自1997年6月13日成立,在歷屆團長的帶領及理事們的用心經營,一步一腳印,奠定了穩固的團務根基,同時培育了許多具備領導才能的青年領袖。 青年團與婦女組做為母會的左右臂膀,在協助董事部執行會務之餘,本團與婦女組積極承辦各項活動,憑著創新的點子,吸引本會鄉親凝聚在一起,拉近彼此的距離。近年來,青年團在執行活動的方向主要是注入更多的培訓性活動,其中就以主辦「同聚金彩一廈生活營」,已成為本會一年一度的常年活動,除了讓小鄉親們從小培養互助的精神,活動也提供讓年青人學習及聯誼的平台,瞭解祖籍歷史文化,並從中培養與親人的感情。另外,文化的傳承必須注入新的元素,本團在兩年前獨創「風獅爺面譜」,特設「風獅爺文化培訓坊」,並編排舞步呈獻表演,推廣柔佛州金同廈獨有風獅爺文化。希望藉由新嘗試,鼓勵年輕鄉親多參與文化活動。 青年們就有如一座橋樑,對民族文化起著上承下達的作用,在推展文化承接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腳色,因此本團於8年前成立了青年團培訓組,旨在培訓本會青年瞭解團務的運作,加強栽培並拉近青年團理事與鄉親青年的互動,認清時代的發展與變化的方向,擬定正確的應對策略與計畫,塑造符合時代需要的價值觀與促進健全鄉團體制的形成。 青年團成立至今,本人有幸能與歷屆理事並肩攜手同行,見證了青年團的成長與發展。我期許,本團在未來的日子裡,繼續努力不懈,匯集智慧與鄉親之力量,奠立磐固的基業,再造輝煌。
-
柔佛州金同廈會館婦女組主席溫秀琴
光陰似箭,歲月如梭,本會成立迄今已經步入50周年金禧紀念,本婦女組是在母會的策勵下,於2002年8月4日在沈恩澤鄉姐的領導帶頭而成立,至今只有14年,但小妹已經是第4任婦女組主席。也深感榮幸能參與50周年金禧紀念各項工作,同心同德,共謀策劃,展望未來,為同鄉奉獻,造福桑梓。 我們華族傳統女性至今還是以相夫教子為重,就算是職業女性,下班後回家還需照顧家庭,料理家務,必須內外兼顧。有鑑於此,女性能參與社團工作,更需要的是扶持、包容與諒解!才能在這個大家庭裡茁壯成長,實現理想,完成宏願的目標。 作為母會的輔翼團隊,我們必須感激大家的支持和肯定,更要感謝婦女組姐妹們撥出寶貴享天倫的幸福時光,不吝來配合參與,共謀策劃每一項活動和會議。我也希望婦女組姐妹們能從中學習,提升自己並發揮各自的潛能,快樂的享受群體活動中的樂趣,也讓自己的人生更精彩! 在這14年來,婦女組在沈恩澤鄉姐的領導下傳予第2任主席蘇雪麗鄉姐,再交棒予第3任主席郭明容鄉姐至2015年才由小妹接手。大家的領導方針相似,與董事會暨青年團緊密合作,群策群力來推動每一項活動,除了推動文化傳統習俗活動,也積極舉辦感恩雙親節愛心捐血、義診活動、繪畫比賽、揮春書法比賽,小鄉親生活營、尋根團、新春大團拜、慶中秋佳節、健康講座會等,多姿多彩。 藉此衷心祝賀這本緬懷先輩,50周年金禧紀念特刊鄉訊,能順利出版,略進數言與同鄉們共勉。
-
「科舉制度在金門」學術研討會主題演講(2篇)與研討會論文(13篇)之摘要
【前言】陳益源(成功大學特聘教授、「科舉制度在金門」學術研討會計畫主持人) 金門進士知多少?宋、明、清三朝合計,從寬來說,高達50人;從嚴而論,亦在39名以上,總數比台灣在清朝所出的33位進士還多,足見金門文風之鼎盛。許多專門研究中國科舉制度的專家學者都不禁驚嘆:在一個地小人稀的金門島,其進士人數之多、密度之高,這絕對是歷代各地所罕見的文化奇蹟。 金門進士題名碑何處尋?透過北京方面的努力,明代19榜,目前已找到18張碑帖;清代11榜,亦已全部尋獲;另外,還找到了清代小金榜3件以及其他相關史料。這些珍貴史料,即將以「金門歷代進士文物展」為名,在29日下午四時起,於朱子祠公開展覽一個月。 在此之前,9月28日上午八時五十分開始,至9月29日下午三時,「科舉制度在金門」學術研討會與「閩台科舉文化合作研究」座談會將在金門大學圖資大樓陳開蓉會議廳隆重舉行。 為了服務《金門日報》讀者,本專輯特別提前披露「科舉制度在金門」學術研討會2篇主題演講與13篇研討會論文的摘要,讓大家先睹為快,並籲請讀者諸君共同關心金門的科舉文化奇蹟。 主題演講(2篇) 1.汪毅夫(大陸全國台聯會會長、福建師範大學教授):〈清代鄉試三題〉 本演講重點有三:其一,「順天鄉試」是為面向全國的省級科舉考試,中舉名額高於其他各省,收考範圍包括了各省貢生、監生。其二,台灣建省前隸屬福建省,建省後並未單獨舉行鄉試,台灣鄉試仍歸併福建鄉試,而台灣會館的相關史料,由劉璈擬議文及本人所藏之《(北京)漳郡會館錄》可管窺一二。其三,由本人所藏《江西闈墨(光緒癸卯)》之複印本,能得知江西是科鄉試策,而由江西癸卯(1903)鄉試策問題可看出清代末年科舉制度的革新,其革新值得高度評價。 2.林文龍(國史館台灣文獻館研究員):〈金門科舉與台灣〉 金門自宋代以來,科甲鼎盛,至明朝嘉靖、萬曆之間,達到顛峰,乃有:「戊子一科而聯捷者五姓,浯洲一地而並雋者七人。」之美談。清代福建沿海四島,分別號稱富貴貧賤,金門獨以貴稱,實與科舉考試關係密不可分。宋淳化3年壬辰科進士陳綱(陽翟人),開金門甲科之先,亦同安登第之始。此後科甲綿延,以迄有清之世。明清之際,金門移民陸續東渡,並循序參與台灣科舉,但初期輒牽涉到設籍問題,多徘徊在寄籍與冒籍之間。康熙至乾隆初年,台灣的科舉,盡是閩南士子天下,金門籍人士雖也參與其中,但在甲乙兩榜,完全落空,只有十人考取貢生。乾隆中葉之後,台灣雷厲風行整頓科場弊端,冒籍不易。金門籍儒生在台應試,只能走合法途徑,亦即入籍與寄籍。道光年間,竹塹鄭用錫、澎湖蔡廷蘭雙雙登進士第,兩人都原籍金門,恰是此一歷史背景的典型。蔡廷蘭為蔡氏入澎第五代,鄭用錫出生金門,幼年隨父遷台,兩人籍貫問題懸殊,故《金門志》選舉表視蔡廷蘭為澎湖人,選舉表不列其名。於竹塹鄭家則視鄭用錫、鄭用鑑為金門籍,鄭用錫子舉人鄭如松不入表,僅附見乃父名下。金門本土科舉人物,乙科舉人以下,出路不易,紛紛往廈門、台灣發展。多從事幕僚及教育工作,發展較易,其中呂世宜、林豪名氣最大。 研討會論文(13篇) 1.黃振良(金門縣文化資產審議委員):〈金門歷代進士祖籍認定之探討解析〉 歷代以來,金門一向以「文風鼎盛」自詡,尤其明代的金門,更以所謂「無地不開花」飲譽泉州、同安內地。根據《金門縣志》及各家族譜記載,從北宋淳化3年(992)到清光緒30年中國科舉制度結束,金門科舉人物輩出,其中進士計有宋代6人,明代32人,清代12人,計50人。這些科舉人物相對比較集中於四個家族:宋代是陽翟陳家,明代是青嶼張家、瓊林蔡家和後浦許家,清代則分散在外遷的金門族裔身上。 這50位進士中,在本籍(包括同安內地和金門島)出生者有28人,外遷福建內地及台、澎而返金門認祖晉匾者有19人,另有3位則是在金門任職而以金門所或同安籍參加科考的外籍人士,〈金門歷代進士祖籍認定之探討解析〉一文,主要是對這些人的祖籍身分作探討解析。 2.陳炳容(金門縣金寧國中教師退休):〈明代金門進士中舉年代、身分戶籍分析〉 明隆慶2年金門人洪受《滄海紀遺》記載金門島民當時的生活是:「有常業者無幾」,但明中末葉卻是金門科舉登第最鼎盛的時期,欲讀書以應科舉,必有相當的財力不可,本文擬查登科錄等相關記載,整理明代金門進士中舉年代、身分戶籍(如:民籍、軍籍、灶籍、軍灶籍等等)作為分析是時那一種身分的人中進士最多,並從當時鹽政制度改變與閩南海外貿易方面來研判是時金門人必有相當的財力,否則是難以投身科舉之路的。 3.郭培貴(福建師範大學社會歷史學院教授):〈明代金門的科舉盛況及其成因〉 明代金門島只是福建泉州府同安縣翔風里下屬的三個都之所在,從此考出也即現籍屬於該島的明代舉人共計66名(其中進士19名),其在島內分佈十分廣泛,三都平均考出舉人高達22人,超出同安縣各都、隅平均舉人數3.1倍。明代全國舉人考中進士的平均比率接近24%,而金門達到了28.79%,高出全國平均比率近5個百分點。金門舉人數已接近明代州、縣的均有舉人數,進士數還超過了全國州、縣的均有進士數;其任京官高者如萬曆四十四年探花林釬官至禮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任地方官如布政使、按察使、參議、副使、僉事、知府、府同知、府推官、府通判、知州、知縣等官者,則廣泛分佈於南、北直隸和山東、浙江、雲南、貴州、廣西、江西、四川、廣東、湖廣等省。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崇尚科舉功名的社會風氣和家族乃至宗族文化的深厚積累應是其科舉興盛的最重要原因。 4.倪振金(古風草堂山長):〈從大歷史觀論科舉在金門〉 人類所以明事理,知性命之道,端賴理性思維:今之理性主義;古之循名責實也。且持此反思:以科舉之艱辛過程及耗費,就金門「人丁不滿百」貧瘠環境,竟能「京官三十六」、「無金不成同」? 又、姑不談《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對金門先賢,諸如《周禮補亡》、《許鍾斗集》等近乎貶抑評價;益以今日此間讀書風氣之匱乏;怪力巫說之泛濫,驗以文風應具之內涵:「智識主義」、「人本主義」、「讜論主義」論,誠何以自圓文風鼎盛? 再思:科舉自有其功;韋伯(Max Weber)尚引為譽。但橫看成嶺側成峰:「一舉於鄉,即以營求關說為治生之計」;「天下之病民有三:曰鄉宦,曰生員,曰胥吏」;乃至被稱神童之梁啟超,卻在中舉後:「帖括之外,不知有所謂經史也」之醒悟;再反證於《時代周刊》(Time,May21, 1965):「博士、教授不能與知識分子劃上等號!」咸認卓識時,此間尚藉「進士」數量以自詡文風,豈是理性之思維? 更重要的是,「士志於道」;「讀聖賢書所學何事?」何以眾多鄉賢進士,似乎未現古士大夫「以天下為己任」之氣魄精魂?且流風至今尤熾! 針對上述諸反思,謹舉「古士大夫氣魄精魂未現」一節,且踵大歷史觀之推移,藉柯靈烏(R.G. Collingwood)之史觀,就金門進士最多之明、清兩代,探本追源,定題為:「從大歷史觀論科舉在金門」。 幾經旁徵;尋思推演,究其弊根有三:朱註四書、明清兩代對學術之抑制、八股文三弊也。 三弊所至,致科考之士率皆功利至上;才庸識淺,欲求循吏已難,有的儘是「天縱英武」;乃至「下材憑勢亦冒堯、舜之美名」等諛媚之八股及行徑。冀求古士大夫之氣魄冰魂,豈如登天。因此,就大歷史觀來看,金門先賢未見古風,且習氣至今,自在意料之中,責之不公! 唯今之計,當反思經濟歷史學家乃孚(John U. Nef)之期許:「任何時代,均需具有博大精深之思想家,來界定與引導學術與文化。」鼓動「廣閱讀」、「讀好書」、「探經典」良風。方是依引至道,復返真我,紀念科舉制度;重振古士大夫氣魄冰魂之大道! 5.黃麗生(台灣海洋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院長):〈小海島與大時代:明末浯洲進士盧若騰的體踐儒學〉 金門古稱浯洲,不但因地緣關係古來就是海防重鎮,亦是文風科舉鼎盛之島;宋明以降進士舉人迭出,培養人才無數;明清之際,更為時南明人物活躍所在,其事蹟典範為世人所傳誦。盧若騰,明崇禎朝進士,金門聚賢人,出身書香之家,為官清正,民稱「菩薩」。崇禎亡後,南明唐王授為浙東巡撫,後加兵部尚書;清兵南下,若騰力抗僅以身免,返浯洲隱居著述;金、廈陷,遂東渡澎湖未幾病故。盧若騰以浯洲儒生應舉而為國士,終身體踐儒家義理,其風範成就早已超出科舉事業與詩文著述。本文以金門文教和科舉風氣為背景,從正直從公、不忍之仁、人文教化、春秋之義等方面討論盧若騰的體踐儒學,闡明海隅小島所培養的國士,如何在大時代樹立典範,成為金門海島重要的歷史人文遺產。 6.陳慶元(金門大學客座教授):〈金門科舉人物文集整理芻議〉 金門科舉人物包括進士、舉人、秀才生員。秀才生員是龐大科舉制度的基礎。 金門縣宗族文化研究協會編《金門古典文獻探索》(2011),金門籍作家78人,著作238種,現存66種,絕大多數都是科舉人物和他們的著作。現今整理出版的大概只有十來種。四十年前成立金門文獻委員會,印製了一些著作,對部分文集的流傳起了一定的作用。欣聞金門縣將恢復文獻整理委員會,四十前,金門沒有大學,現今金門大學已經有一定規模、人才濟濟,文獻委員會可否與大學合作,甚至委託大學承擔更多的責任。 金門科舉人物文集的整理工作,《金門古典文獻探索》已經做了第一步的工作,接下來還有許多工作要做,首要的還是辨認哪些人是金門科舉人物,哪些人不能作數?明代的蔣孟育、林釬,金門人,中舉和成進士,都是從龍溪縣學去應試的,如何處理?近年,廈門文獻叢書把蔡獻臣、蔡復一、呂世宜、林樹梅納入叢書。已經進入廈門叢書的這些作家能進入金門科舉人物叢書嗎?如果可以,金、廈各自的標準又是什麼,是否都合理? 《金門志》載,明代還有一位武進士叫周文郁。同時期江蘇宜興也有一個叫周文郁的武將,天啟中為遼東副總兵,有《止菴詩》和《遼事小紀》,是金門這位不是同一個人? 金門科舉人物文集整理出版,必須先做規劃,蒐集資料,在金門大學或縣圖書館建立資料庫;然後製訂體例,選聘整理者,分成若干輯,逐漸推出。時間不宜太倉促,也不宜拖得太長。 7.歐明俊(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清末科舉鄉試的形象記錄│林豪《棘闈雜詠》詩解讀〉 林豪於咸豐9年(1859)第三次赴福州參加三年一度的福建鄉試,終於如願以償,考中舉人。其五律〈棘闈雜詠〉20首對鄉試的完整過程│錄遺、唱名、搜檢、場籃、衣包、號舍、題紙、起稿、交卷、分餅、領簽、謄錄、號軍、藍榜、彌封、薦卷、揭曉、堂備、副榜、磨勘等20個環節作了形象、生動、具體、細緻的描繪和記錄。鄉試的繁複程式,考場環境描寫,士子應試的生活細節,緊張而期盼的心情,林豪切身感受,觀察細緻,視角獨特,敘述、描寫、議論、抒情相結合,語言文雅、生動、流暢,擅長細節刻畫,如一幅清末鄉試的全景長卷,全景描繪,依次展開,如實記錄,堪稱「詩史」。與他人有關鄉試詩比較,更能看出林豪此組詩的特色和價值。〈棘闈雜詠〉為後人全面認識科舉考試提供了形象、豐富的感性素材,也表明閩台兩地密切的地緣和文緣關係。〈棘闈雜詠〉寫的是清末台灣金門士子鄉試記憶,是鄉試的「原生態」展現,今人品讀,得以走進歷史現場。古代應舉詩和鄉試詩存世不少,但幾乎沒有如此詳盡描寫鄉試完整過程的組詩,這是獨一無二的,既有文獻價值,又有文學價值,故彌足珍貴,對今天完善教育制度和考試制度也有借鑒意義。 8.王振漢(福建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副研究員):〈「八鯉渡江」、「五桂聯芳」在金門科舉史上的投影〉 有明一代是科舉制度最為完善之期,而同安(金門)恭逢其盛,造就金門燦爛的星空。尤其於萬曆十六年戊子閩闈,金門中舉者有8人之多,譽稱「八鯉渡江」。且萬曆十七年己丑春闈,金門又獨佔了同安7人中的5人而有「五桂聯芳」的諺語美譽。金門舊傳朱熹曾任同安主簿,採風島上,以禮導民,設立燕南書院,自是民風丕變。金門人科甲聯登,搢笏廟堂,仕宦稱盛,遐邇聞名,皆與山川鍾毓,文風鼎盛有關,而明代金門諸先賢豐富著作,即是受世代相傳學風的影響。金門真是地靈人傑,足以再造新「海濱鄒魯」之美譽。 9.羅元信(國史館審編處採集科辦事員):〈失之交臂│康熙六十年會試「磨勘」與張星徽的仕途〉 科舉時代對鄉、會試卷派翰林院儒臣等復核,稱「磨勘」。在清代科舉考試中,「磨勘」為防弊制度之一。 惟清初多僅對鄉試試卷進行磨勘,乾隆皇帝甚至曾云:「向來會試例不磨勘」。但在康熙六十年辛丑科會試後,康熙皇帝卻突然下令對試卷進行「磨勘」,導致有十二名原已通過會試的士子遭到「今科著停殿試」的處置。出身青嶼的金門舉人張星徽,也在這十二名遭處分者之中。究竟康熙下令「磨勘」的原因何在?這次「磨勘」又對張星徽等人的仕途造成何種影響?從官方與時人所遺的文獻中還原當年的經過,可以看出康熙皇帝的「私心」、還有副主考李紱的取士方式,是事件的導因;也呈現出原應力求公平的科舉制度中,士子所無法擺脫的「人治」影響。另外,對於張星徽是否具有「進士」身分、他在參與科舉考試外的生平概略,以及他何以不積極於求仕進的原因,文中亦將有所探討。 10.毛曉陽(閩江學院歷史學系教授):〈清代金門科舉與社會公益〉 1821年,在相關最高文、武職官員及紳衿代表的倡議下,金門全島官、紳、民、商發起了一場公益捐助。本次捐助活動的表面目的是為金門浯江書院設立束修、膏火基金,其深層目的則是為了重現昔日金門科舉的盛況。儘管最終並未如願,但卻是清代科舉公益文化的一個縮影。 11.洪春柳(金門大學兼任助理教授):〈說蔡復一、許獬的「進士相重」〉 明朝萬曆年間,金門科甲聯登。濟濟多士中,允文允武的蔡復一、文采風流的許獬,形象尤深入人心。 自古文人易相輕,蔡復一、許獬二人卻是「進士相重」,為什麼? 本論文由蔡、許二人的人格特質和明朝萬曆的進士背景來分析。 蔡、許二人的人格特質,有諸多相似處: 1.出生金門,同島共命的情緣; 2.文釆早慧,志同科舉的出路; 3.年齡相近,如兄如弟的往來; 4.孝親友仁,品德第一的價值觀。 金門在萬曆年間,曾一榜八士中舉,稱「八鯉渡江」,其中五人又同榜進士,稱「五桂聯芳」。以蔡獻臣為首,造就了金門的一代文風。 許獬、蔡復一同遊於蔡獻臣門下,也同為「香山十虎」之一。且蔡復一曾建「同安鳳山石塔」,塔成,許獬連中會元、傳臚。 蔡復一、許獬「進士相重」的情份建立在萬曆29至34年(1601-1606)。 由文獻上可知: 1.蔡、許在北京的相處,雖僅一年,但情古誼厚; 2.許在北京獲得蔡自同安寄來兩封信,並答覆之; 3.許辭官,返回金門養病二年多。蔡曾「間一過從」。 4.曲終緣盡,回首與許獬的一生交誼,蔡復一感念再三。 總之,文人恃才易傲物,但金門鄉賢進士蔡復一、許獬卻彼此相知相重,因為他們具有諸多相似的人格特質,因為他們身處於同鄉同進士的萬曆年間。 12.盧咸池(北京市台聯會名譽會長):〈金廈士子情〉 金門與廈門近在咫尺、隔海相望、唇齒相依。自古以來兩地文風興盛、往來頻繁。本文通過史料查詢辨析,增列了一名金門進士。同時,文中分析研究了史上兩島文風和科舉狀況的關連和異同,回顧了明代金門科舉鼎盛,及清初同遭遷界嚴重傷害後金門由巔峰跌落而廈門則逐步恢復並走向興盛的歷史,並對其原因作了探討。文中還以大量史實,展示了金廈士子間的親密交往特別是金門士子與廈門的密切關係,並指出:金廈士子對金廈台的文化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13.劉海峰(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教授兼院長):〈狀元籌、博會餅與金廈科舉習俗〉 兩岸中秋博餅習俗並不是像傳說的那樣,由鄭成功部屬洪旭所發明,而是從明清時期全國多數地區都有的博「狀元籌」或「狀元簽」的科第習俗演化而來。狀元籌大概在明代就已出現,到清代盛行於全國多數漢族地區。博狀元遊戲源遠流長,其遊戲規則是逐漸演進形成的,其傳播也經歷了從學子文人卜巧求運的雅趣,到庶民家庭團圓助興活動的演變過程。廈門、金門及閩南、台灣一帶以科名月餅取代竹製或骨製、象牙製籌條,並將博戲時節從春節前後移到中秋,使這種別致的科舉文化習俗得以存留至今,這是古代科舉文化現代遺存的典型事例,具有其獨特性和特別的價值。閩台雖不一定是狀元籌的發源地,但卻是博狀元餅習俗的發源地,也是當代博餅習俗特別盛行的地方。洪旭發明博狀元餅的故事,在特定歷史階段內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它促進了博餅習俗的普及,並在某種程度上推進了博餅文化節的設立,有其歷史作用。博狀元餅習俗不僅為我們瞭解和研究中國歷史上非常重要的科舉制度的社會影響提供了「活化石」,更重要的是保存了一種具有鮮明中華特色的娛樂種類,為大家提供了一種老少皆宜、雅俗共賞、寓教於樂的活動。
-
柔佛州金同廈會館簡史
溯本尋源,古代同安歷史應該是從西晉太康三年(282年)開始置同安縣,然而從五代至民國初,同安縣所轄區域包括金門與廈門,基本上沒有變動。其地圖猶如一隻梭子蟹,故有述同安像一隻蟙。至1914年後金門、廈門才析出各自為縣,因此同安、金門、廈門本是同根、同緣,血脈相連,情深誼摯。古諺流傳說;無金不成同,金同本一家。 最初籌組成立工作,應歸功於來自麻六甲的先賢已故陳劍看老先生,在他多次南下峇株巴轄與一群同鄉友好談起,成立一個像麻六甲同安金廈會館,以同安、金門及廈門人組合而成的會館。在陳劍看鄉賢的鼓勵下,在鄉賢王繼諸、傅曉明、蘇金川、王丙子、李宏基、李漢槎、鄭亞歲、蔡紹標、郭安隆、歐水評、許寬柔、蘇宜德、王嘉禾、郭洙霜及歐明源等人發起推動籌備工作,同時在蘇宜德國會議員的協助下,並於1966年10月25日獲得馬來西亞政府社團註冊官批准成立。 第一次籌委會會議假峇株巴轄中華總商會禮堂召開,眾多出席者贊同命名為「柔佛州金同廈會館」。章程仿效麻六甲同安金廈會館,以聯絡三縣同鄉的情誼,共謀及扶助同鄉之福利為宗旨。 第一任會長為陳鎮藩局紳,也是峇株開埠功臣陳瑞和鄉賢的三少爺。雖然他不是發起人,但大家都推選他成為第一任會長。經歷屆理事鄉賢的積極參與,同時在第二任會長蘇宜德國會議員的帶動下,全體理事及鄉親們鼎力合作,出錢出力,終於在1973年正式購置一座兩層樓的會所。 笫三任會長是陳欽甫局紳,第四任會長拿督斯里歐峇志局紳是從1979年開始擔任會長至1990年卸任。當年拿督斯里歐峇志局紳非常重視教育,並於1981年開始頒發會員子女獎勵金,以獎掖後進同鄉子女;在此必要補充的是開始每一年的獎勵金都是由會長拿督斯里歐峇志局紳所報效,至1990年起才由會館支付。第五任會長是拿督王添丁醫生。 1993年新屆理事改選,由一位年青有為,剛榮獲柔佛州傑出青年經濟建設獎的陳成龍博士擔任第六任會長。在丹斯里陳成龍博士的英明領導及該會理事們的合作,會務逐漸系統化、組織化和年青化,1998年眾理事一致贊成再建千秋大業,於1999年12月21日假居鑾龍城酒店與地主蘇加星律師正式舉行聯合發展興建六樓商業大廈簽署合約儀式,並於2000年6月25日由丹斯里李金友鄉賢、拿督蔡細曆醫生州行政議員等聯合舉行動土禮。 于2001年開始招標興建第一期三層樓店屋4間,並於2002年10月建竣,各分得兩間,然後轉售;扣除建築費尚賺取馬幣16萬元。再加上原有的舊會所售得高價馬幣29萬5千元,與此同時再加上當時眾理事及熱愛吾會的同鄉們,眾志成城,一呼百應,仁風不讓,慷慨捐獻,共籌得馬幣150萬元;但這座六層樓大廈須耗資馬幣280萬元,因此建竣後尚欠承包商馬幣80萬元!幸好會長丹斯里陳成龍博士不但出錢出力,還以信譽保證,建竣後才慢慢還錢,況且在興建過程中,有很多政府部門的官員都要尊敬的會長利用私人關係,把問題簡單化,讓這一棟大廈方能順利獲得各有關部門批准。當時也有多位理事無條件樂意伸出援手惠借款項,包括郭洙霜,郭洙國,陳期惠,沈師儀,郭明發,李亞泉等人又捐錢又借錢,還要到處去奔波籌款給予鼎力協助。今天這座宏偉壯觀的六層樓大廈不必向銀行貸款,即能建竣,肯定眾理事的功勞和辛苦付出,會長丹斯里陳成龍更是功不可沒! 宏偉的六層樓大廈終於在之2004年6月30日獲得入夥證,並在7月31日會館辦事處正式遷入新大廈。新廈地址為:No.38(Tingkat 5),Jalan Rahmat, 83000 Batu Pahat, Johor.大會也決定於2005年10月8曰隆重舉行慶祝新廈落成典禮,並獲得馬來西亞衛生部長拿督斯里蔡細曆醫生親臨主持開幕。 郭洙霜鄉長是會本最初籌組成立發起人之一,自從第一屆董事會開始擔任董事至第20屆,整整40年獻身于金同廈會館,尤其是第六任會長陳成龍博士走馬上任後,郭洙霜鄉長于1995年升任為署理會長,便馬不停蹄為會館事務奔波,常領帶董事會成員積極廣招會員,因為要讓組織逐漸年青化,董事會就要以身作則,先鼓勵兒女們踴躍加入會員。這是郭洙霜鄉長的座右銘。讓大家感到欣慰!1998年眾理事一致贊成再建千秋大業之際,當時郭洙霜署理會長常帶領眾理事四處籌款,三機構同鄉眾志成城,齊心協力,讓我們深感自豪,擁有一幢耗資三百萬元宏偉壯觀,六層樓富麗堂皇的大廈,今天柔佛州金同廈會館能奠定穩固的基石,有穩定的收入,郭洙霜鄉長是大功臣之一。 隨著時代的步伐與需求,會館在1997年成立青年團,並於2002年8月成立婦女組,之後又與眾理事同舟共濟,輔助會館完成籌建六層樓大廈落成展輝煌,毅然在2007年宣佈功成身退。值此50周年金禧慶典,感恩會務顧問兼發起人郭洙霜鄉長任勞任怨,無私奉獻,為會館獻身40載,是後人學習的好楷模。 第七任會長郭明發鄉賢接任後,在其英明領導下,一呼百應,在2014年慶祝會館成立48周年慶典之際,籌募會員大學貸學金,籌得總款項馬幣710,369.97,並決定於2015年開始由5月10日至8月10日接受有上進心、品學兼優、懂得飲水思源、感恩圖報、肯回饋社會的年輕會員申請。會館步入成立金禧50年,在會長配合董事會、青年團及婦女組的協助下,肯定能披荊斬棘,邁向另一個高峰發展。 回顧過去,署理會長兼慶委會主席陳期惠鄉賢在還沒有擔任青年團團長前,就已經非常活躍協助當時的會長丹斯里陳成龍博士為會館加強聯絡鄉情交際工作,至1995年首次獲選為董事會副康樂。年青有為的好青年非常積極廣招年青鄉親踴躍加入金同廈這個大家庭,並于1997年成立青年團,也當選為第一任青年團團長之職。為壯大組織,打響金同廈這面金字招牌,經常邀約林注前輩,許明陽前輩,李財來前輩及郭洙霜鄉長等人到各地聯絡鄉誼,廣招會員,同時鼓勵大家為籌募新會館的龐大建築費用獻力,大家都非常清楚,他不但出錢出力,從不言倦!也是第一人樂意伸出援手,借出馬幣十萬款項給予會館還建築欠款。陳期惠鄉賢也是大功臣之一。 陳期惠鄉賢於2005年升任副會長職,2013年再登高為署理會長,這20多年來,不但出錢出力,還扮演外交主角,自從1996從不間斷參加尋根謁祖,拜訪各地友會等,今天陳期惠鄉賢已經成為柔佛州金同廈會館的活招牌,無人不曉! 今適逢會館創立50年慶金禧紀念,全體同仁深深感激署理會長兼慶委會主席陳期惠鄉賢與三機構理事們的良好配合,對社會無私奉獻,對同鄉盡心盡力,也凝聚同鄉力量,壯大組織,為會員鄉親們落力付出,與此同時也讓慶典各項工作得以順利執行,實至名歸加以表揚和肯定。 隨著時代的步伐與需求,會館於1997年6月13日成立青年團,同年於6月21日祝慶成立30周年晚宴上舉行首屆青年團理事會宣誓就職儀式。這20年來在4位團長陳期惠、郭明發、沈添澤及張迎煌持續領導下,讓大家有目共睹,青年團理事的引導及培育同鄉青少年積極走向康莊,力求上進及傳承文化習俗,讓大家感到欣慰和讚賞!日後不必為青黃不接而擔憂,後續肯定人才濟濟;尤其是現任團長張迎煌與理事們齊心合作,精誠團結,連續榮獲鄉青總團聯誼會頒發第5屆(2010)、第6屆(2013)及第7屆(2015)全國最傑出鄉青團體獎。並且在張迎煌團長的帶領及三機構理事的合作下,由2010年開始至2016年連續榮獲「峇株巴轄華團農曆新年慶典工委會主辦」新春大遊行冠軍(六連冠)以及榮獲最佳遊行節目創意獎及最佳遊行節目呈獻獎,三料冠軍榮譽。 婦女組成立于2002年8月,在前任三位婦女組主席沈恩澤、蘇雪麗、郭明蓉、現任主席溫秀琴鄉賢及理事們的通力配合下,常年活動皆能與青年團及母會合作無間,可謂是母會的得力助手。
-
柔佛州金同廈會館會務顧問﹕丹斯里拿督陳成龍博士
欣悉柔佛州金同廈會館將訂於2016年10月22日隆重慶祝50周年金禧紀念並舉辦慶典活動。本人承蒙受邀提供獻詞,誠感殊榮,願借此機會向主辦單位表示感謝,並致以最誠摯的祝福,預祝大會成功舉辦。 回顧過去,有不少金門、同安和廈門同鄉紛紛離鄉背井,前來馬來西亞打拚謀求生計,散居在柔佛州、麻六甲、巴生、霹靂等地沿海一帶。基於互通資訊,加強聯繫,各地鄉親紛紛成立同鄉會,守望相助。順應時宜所需,柔佛州金同廈前輩先賢,也倡議構建互動交流平臺,於是成立《柔佛州金同廈會館》,以凝聚同鄉智慧和經濟力量,出謀獻策,加強合作,共謀同鄉福利。 為加強組織陣容,擴大活動圈子,柔佛州金同廈會館也成立青年團與婦女組,協助母會推動會務,舉辦文娛活動及專題講座課程;並扮演橋樑紐帶角色,組團參與世界同鄉聯誼大會;除觀光旅遊,擴大視野,也增進海內外鄉親們的聯誼,深化瞭解各地鄉親們在政經文教各領域的發展。 時下一般年輕人對祖籍家鄉的認知,似乎越來越模糊,甚至對祖先來自何方,也一知半解。隨著資訊科技的發達,鄉會組織不應局限於舊有的格局,領導班子必須注入新元素、新理念,深化年輕同鄉對祖籍地的認識與瞭解;同時,要具備前瞻性視野,從傳統聯絡鄉情的模式走向開放,與時並進;並且善用科技的便利,設立網站,介紹鄉會各領域的建設和發展,以及鄉親們的成功史略及創業精神,作為年輕一代的學習楷模。 在面對全球化急速改變的浪潮,鄉會領導層應變革求新,自我提升,提高競爭力度,努力落實各項發展議程,才能領導鄉會組織穩健成長,再創高峰,取得長足的進展。
-
柔佛州金同廈會館會長郭明發
回顧歷史,鄉賢早期從中國南下馬來西亞拓荒,披荊斬棘,走過無數坎坷路。初則因環境生疏,聚居不易;先輩紮根求存,努力耕耘,於是紛紛成立宗親、鄉親組織,藉以加強團結族群,增加鄉親的凝聚力,聯絡感情,敦親睦族,為同鄉與族群謀求福利,協助並照顧鄉親族人在異鄉生活。 會館創立50年來,隨著時代之演進和需求,致力推動同鄉教育慈善事業,共同發展到今日茁壯成長,績效卓著,會務蒸蒸日上。在歷屆會長英明的領導下,理事們的良好配合,充分發揮鄉團組織的團結,以同鄉福利為依歸,從中凝聚同鄉的智慧和力量,群策群力、集體領導的團隊精神,再加上歷屆領導層無私奉獻和會員們落力支持的體現。如今,又有青年團與婦女組兩個左右臂膀,壯大母會的組織陣容,如虎添翼協助母會推展會務,使各項活動與會務得以順利推廣。 至今,會館於柔佛州峇株巴轄擁有一幢耗資三百萬令吉建造,宏偉壯觀,六層樓富麗堂皇的大廈。最大的功臣是前會長丹斯里拿督陳成龍博士及郭洙霜鄉長,奠定穩固的基石,讓本會有穩定的收入。俗話說,「再窮不能窮教育」,扶掖後進,培育英才,同時推動飲水思源,感恩回饋社會,是本屆董事會第一項目標。本會成立大學貸學金計畫,鼓勵更多品學兼優,家境清寒,有上進心的莘莘學子,有機會完成大學教育;步入社會後,懂得飲水思源,回饋社會,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