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論廣場
-
舊聚落新創意的活化典範
一聚落一風情,一世代一風華。聚落風情傳說世代生命軌跡。金門百年以上舊聚落歷盡風霜洗煉,遭遇百千滄桑容顏損,或人丁流落,或湮滅殘垣,能留存者幾希?能創新者更少,而具有創意又能活化者唯有「御賜瓊林,千年風華」。0109日在瓊林里辦公處舉辦「社區觀光行銷體驗工作坊活動」(執行《金門縣瓊林再造歷史現場文化創意產業輔導發展計畫(第三期》案);蔡氏家族珍藏「蔡復一畫像」,2020年6月經文化部公告成為中華民國離島第一件國家重要古物;瓊林聚落文化最早被建置數位化保存(中國科技大學2020年一月獲美國蓋帝文物保護中心(The Getty Conservation Institute)登錄為國際文化資產保存平台之案例之一,研發成果獲國際組織肯定);2012年獲全國第十個、金門第一個登錄聚落;1995年瓊林聚落納入金門國家公園範圍,金管處在民國100年出版由村民合力撰寫《瓊林風華》;從民國98年起「瓊林聚落」就被納入金門推動登錄世界遺產重要潛力點。千年瓊林,沒有斷層,始終滾動並能與時勢推移。 觀察聚落興衰,有三根支柱:一是人丁旺盛,族群分佈聯繫集中;二是產業興盛,不受時代湮沒;三是區位優勢與文化底蘊深厚。金門許多百年老聚落,隨著滄海桑田,歲月蝕刻,逐漸失去人力支柱、產業支柱,只剩下文化支柱。尤其戰時十萬大軍在地深耕,造就一段聚落的美麗風景,撤離後境況慘淡,風光不再。因為諸多文史人士的努力疾呼,文化行政力的支持,從文化底蘊極力搶救、拉拔、活化,終於有成。然而,行政牛步化挽不住歲月的毀損;居民文化素養與共識、社區凝聚力與參與感,更是聚落興衰的決定因素。換言之,時空環境變異,必然改變聚落風貌,但是決定聚落興衰的卻是人性的怠惰。 擁有國定或縣定古蹟最多,當然是優勢,但最為關鍵的是全社區鄉親散發的人文情懷最可貴。包括洛夫大師等藝文人士薈萃怡穀堂與宗祠辦活動最多;過去五年來社區文化討論熱度最高;「窯燒紅磚牆」、風獅爺等打卡景點多樣化;傳統宗祠祭典文化被活化最顯明;戰役坑道文化最早被開發;保護廟與宗祠文物被引用最多;金門日報及其他媒體相關影照及文章出現最多;包括金門大學、中國科技大學、中原大學等學術團隊相中辦理工作坊最多;宗祠祭典文化被發表或引用並成為常態展示性行銷;自主或曾受公家社團重視而合辦暨受補助藝文活動場次最多、最頻繁;最重要是在地鄉親的聚合力與參與感的加乘效果最為顯著。 瓊林媳婦陳秀竹得自李福井《現代赤壁古寧頭》之啟發,「金門才子蔡蔭棠」一文,刻畫蔡蔭棠足跡菲律賓-上海-鼓浪嶼-廈門-金門;學習從集美中學-復旦大學法律系;事蹟曾是「復土救鄉團」抗日義士、金瓊區區長、金湖鎮鎮長、手撰「十世宗祠」牆上的碑記;曾是瓊浦區中心國民學校(開瑄國小前身)、民國37-38年為正義國小校長。小文一篇,卻彰顯聚落興源於人傑地靈。包括蔡是民、蔡鈺鑫、蔡振念、蘇子雲、蔡清其、蔡欽水、蔡顯明、蔡顯清等瓊林子弟,無不賣力經營社區風貌,敘寫社區故事。不只如此,瓊林的婆婆媽媽更是打造傳統與創新的力量,「志工的向心力及凝聚力都很夠,這是其他社區所沒有的優勢」(《金門國家公園瓊林社區遊憩產業發展總體營造案》);另一位羅小姐,則以舊社區文物為媒,靈感乍現,持續開發新文創品。 許多聚落或社區都能與鄰近中小學校園結合,將老村落文化傳承下一代;但相較之下,瓊林與開瑄國小及推廣年青世代的文化扎根與薪傳最珍貴,諸如組訓學童小禮生、瓊林文化敘事-圖解廿四節氣意象結合開瑄24節令鼓、小學童課程融入在地文化與世界遺產概念等,讓聚落舊文化,稚童新視野,代代永流傳。 國家公園金管處與金門縣文化局對啟動風華,再造瓊林付出心力,成果顯著。文化局指出,《瓊林再造專案》「能讓歷史文化由下而上創意傳承發展,從土地連結人民找回共有場域記憶,引領聚落產業復興」,有效鼓舞在地居民與年青世代自主傳承歷史文化,開創契機,創意活化。
-
「疫」軍突起,有「減」無患
這一年多來,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升溫與擴散,民眾盡可能降低外出次數以減少感染的機率,自然宅家看電視、上網等靜態活動時間增長。再加上現在外送平台方便快速,「今晚我想來點……」、「XXXX,就這樣點!XXXX,就這樣點!」,廢柴不出門能吃天下食。這樣長久少出門、不運動、以吃來打發時間的結果,想當然耳導致很多人體重節節攀升。 亞洲第一胖,身體活動量不足居冠,BMI大於24要當心! 利用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計算出身體質量指數(BMI)來衡量肥胖程度,當BMI大於24就屬於「過重」了。國健署公布2019年國人成人過重與肥胖盛行率高達47.97%、12歲以下孩童肥胖與過重率也達31.3%,代表兩個成人或三個小孩之中,就有一個有過胖的問題,台灣人的肥胖率高居亞洲之冠! 雪上加霜的是,國人身體活動量長久以來偏低,根據2014年調查結果在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29個主要會員國中,台灣身體活動量不足率排名第一! 越少運動,體力就越差,體力越差,就更不想動。台灣每年將近三分之一的健保預算,是用來給付肥胖相關疾病的診療與矯治,肥胖已是台灣國民健康的最大的問題之一。 肥胖會提高新冠肺炎確診率、重症率以及致死率 免疫代謝領域的科學家發現,肥胖會干擾身體的免疫反應,讓肥胖者比較容易感染病毒,且因長期處於輕微發炎的狀態,打亂了人體對疫苗的免疫反應,所以體重超標的人即使施打疫苗,還是可能罹病。 另外,根據英美研究發現,確診患者若先前就有因肥胖潛伏或導致的共病存在,如心血管疾病、第二型糖尿病、慢性肝腎病變、癌症等等,那麼染疫後重症率以及死亡率都會比正常體重者高出50-60%。 疫情肆虐下,更要打造健康國家 新冠肺炎已猖獗橫掃全球一年餘,現今國際疫情依然嚴峻且病毒變種一變再變,不僅使傳染力增強、傳播速度加快,還有讓各國研發單位千辛萬苦設計製造出的新冠肺炎疫苗,面臨保護效力可能降低的棘手問題。 身為國家一份子的我們,應共體時艱全力配合政令宣導,將「肥皂勤洗手、避免用手碰觸眼口鼻、遵守咳嗽禮節、做好居家環境消毒工作、保持社交距離、接近人群戴上口罩,並盡量減少出入人潮聚集場所……等」之防疫衛生好習慣,落實內化成日常生活。另醫學已證實肥胖的人在此新冠病毒防疫上是屬於高危險群之一,故該族群必須自覺警戒,透過正確的飲食、適量運動及生活習慣來健康減重,以維持正常的體重及體脂肪,對免疫力有增強作用。 *身體質量指數(BMI)=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 18.5≦BMI<24:正常 30≦BMI<35:中度肥胖 24≦BMI<27:過重 BMI≧35:重度肥胖 27≦BMI<30:輕度肥胖 BMI≧40:病態性肥胖 BMI≧50:超級肥胖 例:身高160公分(1.6公尺)、體重85公斤者, 其BMI=85 (1.6×1.6)=33.2
-
金門大旱後的省思
金門大旱,去年全年降雨量僅約四七六毫米,不到歷年平均降雨量一半,農民叫苦連天。但在台灣似乎少有人知曉,水利署網站水情燈號,金門還是正常藍燈,但縣府建設處已首次依照農委會「農業天然災害救助辦法」作業,要救助因乾旱受損的農民。難道中央與地方對乾旱認知差異如此巨大? 不是的。金門有公告水庫十三座,每年提供水量數百萬立方公尺,但供水標的都只是生活用水。而自民國一○七年,田浦水庫自大陸引水後,初期雖然只有每天一點五萬噸水量,但配合海淡水,已大大減輕供水壓力,甚至生活用水根本不虞匱乏,水情因此還是藍燈。 灌溉缺水,但金門並無水利會(現在稱為農水署管理處),並不像台灣有「灌區」,農業在水庫有其水權。旱情發生時,經濟部是依據「農業用水調度使用協調要點」調用農業用水,並給予補償,此與縣府依據災害救助辦法,給予救助是完全不同的。 縣府體恤農民,願意給予無水權、非灌區農民救助,當然是功德一件;但也要思考未來水源何處來?否則救助是否會成常態?縣府打算浚挖農塘,則這些農塘的目的是供灌溉?若是增加民生用水,隨著大陸引水增加,有必要嗎?若要供灌溉,灌溉圳路及其管理呢?況且若以平均雨量只有一千毫米,蒸發量卻高達一千六百多毫米的自然條件,農塘儲水除了滲漏外,還有巨額蒸發散損失,因此挖農塘只是其中一項選擇。 金門水資源要供灌溉,有其困難。從供水端而言,水源及地下水要保育,海淡成本高,雨水貯留、廢水回收利用等雖是另一種選擇,但要穩定供灌也不容易,或許自大陸引水增加,民生用水更有餘裕時才能夠。而從需水端,除了節約用水外,發展更節水、滴灌精緻農業,也是另一個選項。趁著此次乾旱,或許縣府可與農業、水利部門好好再研議。
-
愛心無限好 友善共融任我行
「109年浯愛無礙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聯合宣導嘉年華」活動,1213日在金湖綜合體育館舉辦,同時啟動「身心障礙者社區式照顧服務」儀式,為打造金門成為有愛無礙的友善城市宣示。強調「公平參與、機會平等、權利保障」精神之《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簡稱「CRPD」,2006年聯合國通過,2008年生效),我國遲至103年才公告施行。六年後金門總算接軌國際,宣告躋身世界,打造金門友善扶持情境。 另一場國立金門大學社會工作學系舉辦「有愛無『礙』-金門縣康心作業坊之身心障礙者玩出新樣態」活動,邀請「康復之友協會附設康心日間作業坊」參與,體現關懷弱勢與實踐大學社會責任。社工系師生向教育部青年發展署提出《青年志工自組團隊行動計畫》,將課堂學習成果轉化為利他行為,從做中學體現「全人教育」。不只是大學教育的延伸,更落實大學城的社區化。 路加旅遊與易飛網合作,在救國團金門縣團委會指導協助下,從台灣集結了10位身障貴賓,1124日完成了首次「金門無礙行」體感行動。透過這群天使檢驗我們整體無障礙設施是否發揮效用,能否讓身心障礙者可以放心的自由行? 至於校園中推動之特殊教育有何進展呢?金門縣政府教育處研擬《110-114年特殊教育發展計畫》,於16日舉辦初稿公聽會,藉由專業對話與理性討論,俾益特殊教育政策規劃。為了協助第一線老師,「有愛無礙、特立不獨行」家長特教知能研習,1207日在城幼舉行。中正國小學生許名詠不畏病疾纏身,奮發上進,獲周大觀文教基金會肯定,1130日由董事長周進華率團蒞金頒發抗癌圓夢助學金,鼓勵小鬥士繼續逐夢。前二者突顯特殊教育對身心障礙者早期融入輔助系統,有助於個案及其家長掌握未來生涯發展及導正人生觀價值;後者許名詠案例,提供特殊兒童暨其家長獲取社會資源,讓我們知道社會上擁有許多友善對待身心障礙者之單位機構。 依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處資料顯示,截至105年 12月底止,我國身心障礙人數已達117萬0,199 人,占全國人口比例4.97%。同時期,金門縣身心障礙人數為5,803人,占全縣人口比例4.29%。跟全國比較,金門縣屬於身心障礙人口比例相對較低的縣市。楊縣長表示「金門身心障礙者約有5800位,代表著5800個家庭,未來會一步一步把身心障礙者照顧,做的更完善,減輕陪伴者壓力跟負擔,讓他們放心,展現笑容,就是政府的責任。」 身心障礙者有來自遺傳、感染、意外、病變、老化及不可預測因素導致身心狀態受損,影響行為能力,妨礙其正常社會行動與參與能力。就出現趨勢圖來看,身心障礙總人口數呈穩定之成長(內政部)。自民國83年起我們躋身聯合國所定義的老化地區,發現年齡與身心障礙率呈現正相關。過去金門仰賴外援、奔波台金醫護與教養體系來協助之模式,是很無奈又不人道,讓身心障礙者無所養、無所歸,家屬與家庭深陷困境。楊縣長也說,身心障礙家庭的需求,政府不只聽到而已,而且必需做到,其中除政府努力之外,還需社會力量參與,以補政府力量不足之處,才能讓相關照顧與協助辦得越來越好。這一兩年加大投資,同時去機構化,以家庭為中心、以社區為基礎,讓他們融入家庭和社區,有助於走出去、學習技能、擁有自信,以及透過與社區及周邊環境結合,放下負擔。然而一場嘉年華活動、一次工作坊、或者特殊教育研討,並無法改變生活周遭的處處障礙,照顧者的負擔加重,醫藥費與看護費成為家庭最重之負擔。今後我們要遵循「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CRPD的8大原則:1每個人都可以自由地做出自己的決定。2不能歧視任何人3身障者在社會上,應該和每個人有一樣的權利4身障者跟每個人一樣,都應該受到尊重5每個人都應該有一樣的機會6每個人都可以用適合自己的方式,取得想知道的資訊、以及進入各種場所7身心障礙男性和女性應該要有一樣的機會8身心障礙兒童在成長的過程中,也應該被尊重。換言之,社會不歧視,大家發揮同胞愛,彼此平等相待,同理與尊重每個身心障礙者,給予扶持及照護,讓他們身心獲得安頓,打造一個「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禮運大同篇)的大同社會。 學校與社區都能主動積極的佈下有形與無形的無障礙設施,以平等尊重支持與協助身心障礙者,營造友善共融的社會情境,讓他們無所畏懼或不安,在人們愛心無限的支持下,任我縱橫天下自由行,與子共渡人生歲月。
-
農作物產量過剩 應多元創意行銷
報載,今年受年前疫情影響,許多餐廳停辦尾牙、減少外食,加上進口高麗菜,國內盛產高麗菜跌到每公斤剩下3到5元,農民送拍賣市場不僅不敷成本還要賠運費。雖然有官方協助販售產地直銷的高麗菜,還是令人覺得擔憂,或許也不只有高麗菜發生這樣的事情,許多農作物產量過剩,都會延伸出許多現實問題。 農作物產量過剩,首先影響的當然是農民的生計,因為需求量沒有那麼多,同時也賣不掉,只能便宜販售,或是做看那些農作物壞掉後銷毀。每一種農作物都是農民的心血,沒有人想看到自己用心栽種的農作物沒有賣出,因此,都很希望可以賣出,無論是薄利多銷也好,或是只賺成本錢也罷,都希望農作物能夠被買完。 而農作物難免因為產地與氣侯關係,在產量與需求性來說不見得都那麼穩定,只是,也些是穩定的供應商,他們本來就需要那麼多,所以就可以被消化。只是,原型原狀的青菜,大概吸引不了人,很多時候最好透過加工,或是透過不同方式的烹飪,讓農作物也可以變成好吃的料理,或是來製作各式各樣相關的文創商品。 雖然,有農民提議減少進口農作物的數量,來挽救國內農民的生計,不過,這終究是緩不濟急,如果可以,還是得媒合多一點國內的企業、餐廳,甚至是國外的商家,或是透過網路來販售,這樣相信可以解決很多地域上的問題,同時也讓多餘的農作物也有地方可以去。另外就是透過簡單加工與文創,讓農作物更具其意義。
-
台灣人看兩岸軍事、經濟危機
根據美媒報導,美國將售我7種武器,包括MQ9B海上衛士無人機、智慧型水雷、M142高機動火箭系統(M142 HIMARS)、陸基魚叉反艦導彈、標槍反坦克導彈、拖式反坦克導彈,和及M109A6自走炮等,以達到蔡英文總統希望能摧毀八成犯台機艦的期望。最近,行政院長蘇貞昌向立法院提出110年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報告,國防部主管的預算,已達3668億,比去年的增加396億元,爆增11.1%,也是全國各部會中,預算最多的部會,比第二高的教育部,足足多出1345億。而且,國防部長證實,美國已可能售台攻擊性武器。 看到這些紛紛擾擾的訊息,一向期望兩岸能和平發展的筆者,不禁也擔心兩岸競相軍備發展,真是對兩岸人民有百害而無一利。兩岸一家親,何必搞到如此摩拳擦掌的? 台灣買這麼多武器,可是只換來國防部長能守一天?三天?或七天?……等等不同的保證或承諾,有何意義?行政院長蘇貞昌更好笑,說要「戰到最後一兵一卒,也要拿掃把打戰!」可是他不曉得現在戰爭的形式,根本不會打到最後一兵一卒的。何況筆者看退役軍官及政論家趙興鵬先生也在媒體指出「武器買再多,只有掃把能用」一文舉出:國軍雖有雲豹裝甲車等先進武器,卻因國軍役期短,訓練不足,裝甲車竟連轉彎都出問題……等等諸多問題,認為武器再多,也無法善用的問題,筆者頗有同感。筆者雖非職業軍人退伍,但亦關心台海面臨危機問題。美國前前後後賣我們各種所謂先進武器,國庫將大失血,(像明年多396億國防武器經費,足供全國國中、小五年的營養午餐經費呢!)不禁擔憂以後債留子孫,或擠壓其他國家建設及社福的經費。而問題正如趙先生所說的,武器買再多、再精良,若兵員訓練不足,武器有何作用?前幾年,艦艇飛彈還誤射,若射到共軍艦艇,早就釀成大陸侵台的藉口了。飛彈何以誤觸亂射?當然也是訓練不足之故。 台灣除了年輕人役期短外,(四個月,幾乎等於不用當兵了),現在之國軍還不像四、五十年前咱輩當兵時代,還有全國一致的意志力。今日若發生戰爭,據調查,連支持綠營者,半數以上也不願意上戰場?這樣如何打戰?有先進武器也沒用。 其實,台灣當局者更要想到,現在大陸其實也不必真動武,採用類似日本戰國時代鳥取斷糧的戰術就可讓台灣吃不消了。當時的織田信長令豐臣秀吉攻打鳥取城,秀吉先打聽清楚,鳥取城存糧不足,於是不採直攻對戰方式,只趕緊收購鄰近諸藩國的米糧,並阻斷鳥取城所有聯外通路,連想經水道游泳出去也被封鎖。不必打戰,幾個月後,鳥取城就斷糧而降了。故如今「鳥取斷糧」一詞,在日本表示經濟封鎖戰。另外,台灣發電用的電力,有五成來自液化天然氣,而天然氣,據經濟部能源局統計報導,百分之99.54來自進口,幾乎全仰賴國外輸入,更加深了台灣萬一被封鎖,我國人民如何因缺電而生活困難的問題。 大陸真要侵台,遣回台商、台胞,停止ECFA協議,再採取海、空封鎖方式,幾個月下來,大概就會撼動台灣民心、士氣了,行政院長實不必空喊,拿著掃把,戰到最後一兵一卒的笑話的,而是好好思考,如何像馬英九時代,既有國家尊嚴,兩岸又能和平共處的方法吧! 馬英九執政時代,兩岸關係真是良好,在九二共識之下,大陸民眾來台遊覽的如過江之鯽,台灣學生和大陸學生,彼此交換遊學或到對岸就讀大學及博、碩士學位,在和平共存,血緣相同之下,正是相互了解和交流的黃金時期。可惜,改朝換代之下,變成彼此要怒目相視,面對軍事、經濟危機,真是不幸又黑暗的時期呀!
-
金門地方學之萌發與推動
金門文化園區管理所暨歷史民俗博物館,將《金門學》為基底,以《金門人的日常與非常》為主題,帶著金門閩南文化風格的館藏與人脈,結合「金門地方學」的意義與功能,分別辦理金門場與台灣場陳展,並策辦「金門學未來與軸向」論壇;尤其適時納入823流亡學生之流動調查相關資料,以補足戰役金門史料;瓊林蔡氏家廟與祭祖,補足宗族文化,值得肯定。經由楊樹清完整架構論述,已將《金門學》內涵與特色輸出,再透過江柏煒院長登高格局的主持,從金門地方輸出到台北,具有重要意義。這是金門文化首次有系統的跨海北台灣,影響深遠。金門地方學正待萌發,在以台灣價值為主軸的演進中,終於趕上潮流,躋身一席之地。 「地方學」源於1990年代本土化意識抬頭後,歷經教改及社造運動,由地方政府、大學及社區大學,鼓勵成立以在地文史為主之尋根探源研究,打破疆域及學科的「區域研究」,文化部也適時推出獎助地方學而迅速成長。《金門地方學》是建基於《金門學》,並輔以宗族研究、戰役史蹟、社區營造、村史敘寫、民俗探討與技藝傳承、寺廟祭典、博物館教育、教育傳承、產業發展、文創研發等綜合能量之總稱。 傳統上以歷史領域為主,以縣市為區域之研究,記載地方疆域、沿革、古蹟、人物、風俗、產業,討論其歷史社會等發展,通稱為「地方志」或「志書」。可是「地方志」或「志書」畢竟偏狹,不符時代需求。晚近以來,全球化浪潮迅速席捲各區域,使區域間或個別國族間頓失自主性,因而掀起一股區域社會學、經濟學的自省研究,或從探討區位優勢來突顯國際地位。以台灣主體而誕生的《宜蘭學》、《高雄學》、《屏東學》、《南瀛學》等,發展將近20年。金門起步雖晚,但發展趨勢快,從1996年文化局推出《金門學》叢刊後,自2006年起每兩年舉辦「金門學學術研討會」,2007年開始補助博碩士論文,成長加速。尤其金門大學105學年度第1學期開設《金門學概論》大一新生必修通識課程,透過課堂講授、實作與學生自主學習等教學方式,並辦理推廣活動、出版金門學系列叢書和成立「浯州書院」等最為積極,金大人文社會學院長高瑞新指出,「金大立足於金門,全校師生對於金門有高度的認同」,該校教師積極投入金門在地研究,每年提出的研究計畫案,有一定比例議題皆與金門在地特色有關。另外金門高中也在選修課程納入金門學。高一有「走讀後浦小鎮」、高二則有「金門產業巡禮」、「浯州史話」,進而拓展至對世界的認識。8月以「從台江看世界」為校訂課程的台南瀛海高中師生飛抵金門,首次開啟高中層次南瀛學與金門學交流。金城國中也啟動相關議題之課程活動。在國小校園原設有鄉土教育,未來很容易轉型為金門學而向下紮根。就師資部份,去(2020)年8月,本縣國民教育輔導團社會領域結合融入海洋教育共同備課,辦理戶外踏查增能研習,觀察烈嶼潮間帶的奧妙與奇特之處,強化對於本縣海洋環境議題之探究與理解。整體而言,《金門地方學》從萌發至全面推動,構築亮點,蓄勢待發。 金門縣政府多年來推動學術與在地文史探討,從2006-2008年,共有145件出版品,其中文化局出版品共計97件,占所有出版品七成,且品質相當優良,因此2009獲得行政院研考會主辦的「第一屆國家出版獎」評審特別獎肯定。可見本縣對於推動地方學的熱忱。值得讚揚的是金門獨力創設已歷五屆的「金門文化獎」,傳承感動人心的文化故事,鼓舞了固守文化傳統又創新的文化達人;「浯島文學獎」堂堂邁入第十七屆,催生諸多文學新銳,文化活水源源不絕;最難能可貴的是排除萬難,跨域整合於去(2020)年創設首屆「金門青少年文學獎」,深耕新苗;以古蹟活化權充金門文學館的碧山睿友學校,提供藝文人士展出珍藏手稿,身歷其境的訴說探索生命故事已邁入第五檔。 以「新金門閩南文化」行動博物館之姿向台灣輸出《金門人的日常與非常》,並以子婿燈式視覺襯托及塑造「我金門我驕傲」的光榮感與認同感,將金門傳統民俗文化與庶民生活特色具象化,以創新活潑型態,巡迴展演,達到推廣教育文化、觀光行銷、凝聚鄉心效果;深度交流與對話,有助於推動在地經驗,孕育共識與形塑地方感新名片。
-
誓詞
人類為了要取得他人的信任,為了證明自己的清白,為了證明自己的決心,往往會「發誓」,對著上天,對著他人,說一段話,讓人相信,於是,「發誓」這件事經常會出現,有些人也會利用「發誓」為惡。發誓的內容千奇百怪,信者恆信,許多傳奇故事也會證明不能隨便發誓,誓言有可能成真。 白居易《長恨歌》寫道:「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愛情誓詞,永遠相伴的祈願,千年不墜。在唐代的敦煌曲子詞裡有一首《菩薩蠻.枕前發盡千般願》,也有經典的愛情誓詞,讓人感動於發誓的人堅定的心意:「枕前發盡千般願,要休且待青山爛。水面上秤錘浮,直待黃河徹底枯。白日參辰現,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見日頭。」青山不可能爛,秤錘不可能浮在水面,黃河底哭無期,於是兩人的情意不可能停歇,這是千古以來,情人最期待的「愛情能永遠」的保證。《詩經.大車》「大車檻檻、毳衣如菼。豈不爾思、畏子不敢。大車啍啍、毳衣如璊。豈不爾思、畏子不奔。穀則異室、死則同穴。謂予不信、有如皦日。」發誓更強烈的是以自己的生死做保證,於是,這樣的誓詞讓人不得不相信。 人話可信嗎?縱使發下重誓,如果心中不畏鬼神,卻拿鬼神懲罰作為幌子,這樣的發誓也是虛偽。有人說:「如果如何如何,我便遭天打雷劈。」便取信於人了。之後因為發誓的人失信的例子太多了,人們再也不輕易相信立誓,信任被擊垮。一言九鼎之人,不需重誓,如季札掛劍,心中給承諾,不必言語掛嘴邊,也會努力實踐。輕諾寡信的人,縱使千遍立誓,也無人願意相信,如台灣民俗傳說的「白賊七」,撒謊成性,毫無信用可言。《公冶長》公冶長: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於予與何誅。」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說話的人和聽話的人都需要認真看待語言的不真實,自古至今,騙子就是以語言詐術取信於人。 近年來,詐騙集團橫行於社會,騙走善良的人少則少量金錢,多則騙走畢生積蓄,更有人財兩失,或因此想不開導致連生命喪失的例子。這是人性嗎?《左傳·宣公十五年》:「我無爾詐;爾無我虞。」能彼此信任,不要互相欺騙,生活才能安穩,安穩平順的生活是人的基本需求,要一起生活一輩子的人,容不得彼此之間有猜疑嫌隙。但是人心易變,外在的誘惑和變數太大,難怪要常常發誓掛保證。讀了兩漢樂府中的《上邪》:「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很好奇,寫詩的主角發了重誓,他們的結局如何?
-
設立歷任總統圖書館,就不要談要廢中正紀念堂
國史館長在立法院談擬設立歷任總統圖書館,唯觀其言論,似乎以著眼修法將歷任總統檔案納入國史館,以一體、一館的管理方式而已,而非美國由民間贊助,在各歷任美國總統出生地建立各單獨的總統圖書館,再交由美國國家檔案管理局統籌管理的制度。 台灣目前民間的想法就是要如美國,如李登輝紀念圖書館擬設於三芝鄉前李總統故居;蔣經國基金會籌設的蔣經國總統紀念圖書館園區,也將於明年於大直七海寓所開幕;故看來國史館的一體一館的歷任總統圖書館,已落後民間做法。事實上,以現在國史館之人力、空間和能力,也難駕馭各總統之文物、史料和檔案。 於此情況下,促轉會和部份綠營人士想推動的廢除或轉型中正紀念堂的活動就更不可行。中正紀念堂本身就是蔣中正的紀念園區,其底下除蔣中正文物展示外,以前原來就有一所頗具規模的中正紀念圖書館,雖然也是一般圖書館,主要館藏卻是以蔣中正史料為主,尤其國立中央圖書館曾將原本該館的「中正文庫」(包括研究蔣中正的國內外博碩士論文及剪報資料等)移轉到該中正圖書館;若有國民黨及國史館相關的蔣中正檔案再移入,就是相當完整的一所「蔣中正紀念圖書館」,根本無需政府或民間再籌設蔣中正紀念圖書館。如此,台南官田再籌設陳水扁總統圖書館、台北市文山區再設立馬英九圖書館等,歷任總統圖書館也就完備了。可惜的是,民進黨兩次執政,一直破壞、限縮中正紀念堂的文物,原來規模龐大的圖書館,也限縮成一間小小的圖書室,不知原來重要圖書、史料流落何處了? 故要談甚廢中正紀念堂嗎?反該還給中正圖書館的角色和地位的。在歷史上,它就是一所總統紀念館吧!只是當時蓋得較輝煌些了吧!
-
在疫情中學會感恩與珍惜
「又是+○。」每天最期待的,就是新冠肺炎「零確診」的發布,以及解除隔離的人數再度增加,好像「自由」與「安全」的空氣越來越接近著我們,就好像前幾日全台下起傾盆大雨,造成諸多地方淹水,甚至釀成災情。但周末卻迎來難得的陽光普照,然後加上「防疫五月天」出外宣傳在地旅遊觀光與特色,讓各地的出外人潮漸漸回溫。而業者們也微笑地在商場或各景點迎接著人們,他們無不按照規定架設體溫量測器材,或派專人進行服務,然後噴灑酒精,在座位上也有一定的距離安排。雖然大家臉上多了「口罩」,但「防疫新生活」讓生活得以延續。 在疫情最艱難的時刻,幾乎所有人都遵守規矩,配合官方防疫調度、指揮,以及物資的調整,還有對於肺炎的宣導,即使與過去的生活相差很大,但為求健康平安,每個人都很用心聆聽與配合,讓大家可以共度疫情艱難的時刻,並且在其中養成不同的生活習慣。而在這個過程中,無論是官方或民間,都卯足了全力相互配合,共度那樣的窘境,而對於許多相關的醫護人員或是有付出者,我們是要有感恩的心,因為他們無私付出,因為他們奉獻犧牲,才換來眾人的健康,無形中也形成了安定的力量,讓眾人不至於恐慌,而是可以過正常生活,所以需要感恩。 我們也要珍惜眼前的每一刻,對於過去那些輕而易舉就可以辦到的事情,現在變得困難重重,甚至有太多事物僅能用其他方式替代。因為每件事物都變得珍貴,所以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學會「珍惜」,「珍惜」我們眼前所擁有的,「珍惜」還能好好的過生活,「珍惜」身旁的每一個人事物。畢竟,很多突發狀況讓我們措手不及,往往只能「認命」,但在「認命」之前,也得學會「珍惜」,無論是看起來重要或是渺小的事物,一定都有它存在的意義。因為我們夠「珍惜」,才會讓那些事物變得更有意義,才不會失去之後開始後悔當初沒有好好「珍惜」那些。 所以,在疫情中學會感恩與珍惜,能「感恩」還不夠,還要「珍惜」,對於許多個日子以來,對於疫情所造成的衝擊與影響,無疑是巨大的,但我們總能團結一心,一起克服這樣重大的災難。每一天,我們都要「感恩」與「珍惜」周遭的人事物,還有讓自己能夠過的更好。即使疫情尚未完全控制,但相信我們只要一起攜手共度,還有常抱「感恩」與「珍惜」的心,必能讓社會變得更好,等到疫情完全解封的時候,我們就又進步了,對於那些困難就更有抗壓力,也有對待重大困難的解決方式與預防,無論疫情變得如何,相信大家只要攜手,就能平安共度。
-
社會參與讓我們生活更快樂
未來是強調社會參與力的世代!紅海競爭力的後果,導致社會更趨於不平等,人際間更多不公義;而轉念藍海作為,開始導入社會參與的實踐,用於撫慰人心,消除歧視,彌補對弱勢者所造成的傷害,讓人類社會更見溫度。一場揮之不去的世紀病毒,震醒人心,we are the world,更多的志願服務者或NGO,從政府、學校、企業到民間,由個人而推至社區團體,源源不絕的投入社會參與,在天涯海角撒下廣泛的善種子。翻轉金門,一股社會參與的氣勢正冉冉上升。 當大地吳心泉與沙美張文帝後人把祖產捐給金門縣政府活化利用,對諸多遺留爭議祖產而任其傾頹之後代子孫,是當頭棒喝!率先捐祖產做公益的義舉,為社會參與引發巨大的典範效應。 當金門縣兒少諮詢代表走出溫室,或參與公共事務討論,參訪金門縣議會運作,為青少年發聲,是社會參與的初步;金門縣童軍會7月在陽明二營區主辦「109新世代童軍教育暨青年領袖成長營」,是以團隊型式操練社會參與力;金沙國小自106年導入自我領導力教育,於5月底通過美國富蘭克林‧柯維公司的國際評鑑及認證,成為離島第一所自我領導力教育燈塔學校。其精髓就是鼓勵自我發展,社會參與;開瑄國小學童參與瓊林社區文化傳承,西口國小傾小校心力承接烈嶼鄉樂齡學習中心業務;金門大學師生至社區或校園服務,銘傳大學向校園推動多元活動,是把校園設施導向社區化,是以校園結合社區的社會參與。 金門縣政府的「1999縣民服務熱線」;最近金湖鎮長陳文顧與各里鄰長設置通訊軟體群組,不只要求團隊共創優質施政,更期待里鄰長為民發聲,即時反映。這都是公務部門為鄉親建置的另類社會參與管道。國家公園每年向國小校園提供園區設施作為生態保育課程往下紮根,植物園8月推出「森林美術課」「島嶼知多少」等主題活動,都是以自然資源作社會參與。台電與林務所合作把廢木料循環再利用,搞創意變身各遊憩景點木鞦韆及造型座椅,是異業結盟社會參與。社會處媒合忠孝新村、盤山社區、後豐港社區照顧關懷據點,與家樂福文教基金會合作「續食計畫」,關懷弱勢,賦予食材新生命,回饋鄉親,是公私合作之社會參與。一群愛樂人士組成「閩聲愛樂協會」,在文化局暨文化園區用歌聲與樂音向醫護等防疫單位致敬,傳達感恩;金門基督教會自組安琪莉莎合唱團,宣慰各界;唐伶樂集「浯島聲歌」,向鄉鎮偏遠文化弱勢聚落巡迴;金門浯江南樂社巡迴陽翟、青嶼、官澳、沙美等聚落下鄉傳唱,他們都是用音樂作社會參與。 中國國民黨金門縣黨部協調地區產業特約商做共同行銷,舉辦「即刻炫父」與「吹響金門」活動,以如此活潑方式呈現政黨親民作風之社會參與,是地區首見。 如楊忠禮等諸多金僑捐資興學,或企業體如統一超商金寧門市(7-11),設置「金鼎國民小學學生『六藝獎』獎學金」,聖祖集團、新敬業機車行等為學子設置獎學金,他們都是為取之社會發願回饋社會之社會參與。 最直接的社會參與就是加入志願服務行列,每年國際志工日表揚大會,就在激發更廣泛的社會參與力。只要有心,就能隨處、隨時以個人或團隊,不論天涯海角,不管種族階層,都可以某種形態的社會參與,在平凡中創意生活的新姿態,貢獻己力,以行動發揮功能,助人行善。《天下雜誌》曾以「雞婆時代」將來臨報導,呼籲「明天想看見的世界,今天要自己動手打造」。 不論社會參與、社區參與或「公民參與」,其共同元素就是「公共事務」與「公共議題」,由社區居民共同參與、共同決定。簡言之就是社會公共事務之「參與權」。包括青少年之社區服務,在職或退休人力之社會服務,或銀髮族之薪傳生命故事或技藝,迎向全齡時代之社會參與,正是時候。 經由社會參與實踐「施比受有福」,強調培養自助能力、學習善用資源及促進社會和諧,增進家人親子互動,擴展社區間整體關係,因而豐富情感心靈,有益人生,充實生活,生命更為愉悅而多采。
-
金門沙美彭氏來源及移居之緣由
福建彭氏開基二世子安之裔孫彭三達,於清高宗乾隆40年(1775)以武舉官金門鎮左營游擊,定居金門後浦,子朝俊官把總,孫奪超於同治六年(1867)護理督標水師管參將,奉檄追擊發匪,不幸中伏戰歿,列金門縣志之忠烈人物,曾孫聯登(連登)世襲雲騎尉。 彭氏移居金門沙美緣由,在福建彭氏開基二世子安公諱紹祖誌記之甚詳,彭子安墓,今在沙美下西甲環島北路接青美路左側,俗稱彭厝墓,該墓穴名「困牛穴」,民國初年修築公路時,挖去墓前土方,成一深坑,雨後常瀦水成池。民國50年代農地重劃,墓前原石臘燭,後傾倒,被移埋。彭子安墓誌記(1994仲秋,財團法人臺灣彭氏祖祠管理委員會修葺時所立)略以:「福建彭氏開基二世子安公諱紹祖,生廣東潮州府海陽縣石門內第三巷,早喪父母,兄伯福公元末出漕貢任興化路宣差,弟子安公隨之,兄嫂俱歿,母舅馬氏,任泉州府同安縣浯州鹽場,趨托焉,值兵亂不歸,僑居翔風裡十七都,娶後學村羅氏大亨之女,名尾娘,生子長用錫,次用吉,三用斌……」。 彭子安之長子彭用錫於明朝洪武14年(1381)受薦,官至文林郎知縣,年29卒於官,其子孔道遷居同安,於洪武16年(1383)建宗祠,祠後植松樹百株,因而將居地稱曰松山,松山後改名彭厝,舊屬馬巷李彭蔡保,今隸屬新店鎮轄彭厝、後墩、有塘、前埔四自然村,皆其裔孫之分居地。次子孔仕、三子孔學、孫敬初遷胡坵沙美(今新店鎮沙美),長子孔敬之子敬安遷竹浦,孔敬次子敬寬之子克誅,遷居後蕭(五顯鎮後燒),為後蕭始遷祖,孔敬三子敬肅之子克裕遷居新民西溪四口圳。用錫之裔稱東彭派,以「松山」為分堂號,用斌之裔稱西彭派以「隴西」為堂號,然兩派所用昭穆則一致:「天子用孔敬克欽甫大堯君禹汝榮煌培鍾洵楷炳垂銘淑松。清高宗乾隆40年(1775)裔孫彭三達以武舉官金門鎮左營游擊,定居後浦,子朝俊官把總,孫奪超於同治六年(1867)護理督標水師管參將,奉檄追擊發匪,不幸中伏戰歿,列《金門縣志》忠烈人,曾孫聯登(連登)世襲雲騎尉。 另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講師韋煙灶及國立宜蘭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張志欽(2004.05)於師大地理研究報告第40期,共同發表的論文- 新竹市南寮地區的區域開發、聚落及宗族發展之探討,指出新竹市南寮地區之彭氏族譜編修委員會,於1965年所編輯的(譜圖傳60頁)中記載略以:「……二世子安公諱紹祖,生於廣東潮州府海陽縣西門內第三巷,兄弟以五爵列行,早年喪父母。兄伯福公元末出漕貢,任福建興化路宣差,子安公隨之。兄嫂俱歿,母舅馬氏任泉州府同安縣浯洲鹽場司令,遂超托焉,兵亂不歸,僑居鳳翔里十七都後學村…「兄弟以五爵列行」,按即公、侯、伯、子、男,故子安排行老四。引文中之浯洲為金門之別稱,鳳翔里十七都後學村,現址在今金門島沙尾村。其它族譜中可資論證子安為開閩始祖的相關資料……3族譜36頁(金門島尋獲子安公墓記)」。 宗上,金門沙美彭氏之來源,乃元代莆田彭子安(生於廣東潮州府海陽縣西門內第三巷)兄弟以五爵列行,早年喪父母。兄伯福公元末出漕貢,任福建興化路宣差,子安公隨之。後來兄嫂俱歿,母舅馬氏任泉州府同安縣浯洲(今金門島)鹽場司令,彭子安到金門投靠浯洲鹽場司母舅渭陽馬司令,娶浯洲金沙里後學村(今沙美村)大亨之女羅尾娘,並成為福建彭氏開基二世子安公諱紹祖,而其長子彭用錫於明朝洪武14年(1381)受薦,官至文林郎知縣,年29卒於官,裔孫彭三達於清高宗乾隆40年(1775)以武舉官金門鎮左營游擊,定居金門後浦,子朝俊官把總,孫奪超於同治六年(1867)護理督標水師管參將,奉檄追擊發匪,不幸中伏戰歿,列金門縣志之忠烈人物,曾孫聯登(連登)世襲雲騎尉。
-
浯洲李氏源流考
昭宗名曄(867~904),在位十五年,朱溫派部下蔣玄暉率牙官史太等弒帝於寢宮椒殿,年三十八崩,葬於和陵(今河南省偃師縣太平山)。十九子、十一女。十九子(其中二子失名):曰德王裕、棣王栩、虔王褉(音戲)、沂王禋(音因)、遂王禕、景王祕、祈王祺、雅王禛、九曰景宗皇帝祝、瓊王祥、端王禎、豐王祁、和王福、登王禧、嘉王祜、穎川王禔、蔡王祐「按:景宗天祐二年乙丑(公元905年)二月初九日,景宗率王公大臣舉行親耕禮,朱溫藉機使蔣玄暉置酒邀年長之昭宗諸子德王裕、棣王栩、虔王褉、沂王禋、遂王禕、景王祕、祈王祺、雅王禛、瓊王祥等九人至洛陽禁苑之九曲池,飲酣,皆殺之,投尸入九曲池之中」(參見《舊唐書卷一百七十五》、《新唐書卷八十二》及《朱溫傳》等載)。十一女:新安、平原、信都、益昌、唐興、德清、太康、永明(早卒)、新興、普安、樂平公主。傳位第九子祝(柷),是為昭宣帝(哀帝、哀宗、景宗)。 昭宣帝名祝(一曰柷,892~908),原名祚,在位四年,年十七崩,葬於溫陵(今山東省定陶縣),諡曰哀帝,後唐明宗李嗣源追諡曰昭宣光烈孝皇帝。帝被朱溫弒篡,唐祚乃亡「按:朱溫(852~912),宋州碭山縣午溝里(今河南省碭山縣)人,少孤,整日遊手好閒,無事生非,是有名之無賴。僖宗乾符四年丁酉(公元877年)七月,王仙芝(?~878)、黃巢寇宋州(今河南商丘南)時,朱溫與二兄朱存(?~879)投奔黃巢。中和二年壬寅(公元882年)九月,朱溫叛巢投唐,僖宗賜名全忠。哀宗天祐四年丁卯(公元907年)四月,朱溫更名晃,在汴州(今河南開封市)即位,國號大梁,建元開平,史稱後梁。梁太祖乾化二年壬申(公元912年)六月,朱溫被其三子朱友珪(875~913)所殺」(參見《朱溫傳》等載)。 唐朝始自高祖武德元年戊寅(公元618年)建立,至昭宣帝天祐四年丁卯(公元907年)滅,凡十四世,傳二十帝,共二百九十年(參見柏楊著《中國帝王皇后親王公主世系錄上冊》、《中國歷代名人勝迹大辭典》及《中國歷代名人畫像譜》等載)。 《新唐書.宗室世系表序》曰:「唐有天下三百年,子孫蕃衍,可謂盛矣。其初皆有封爵,至其世遠親盡,則各隨其人賢愚,遂與異姓之臣,雜而仕宦,至或流落於民間,甚可歎也!然其疏戚遠近,源流所來,可以考見,作宗室世系表。」 八、閩疆蕃衍 江王元祥:字仲瑞,唐高祖第二十子,隋朝越國公楊素(544~606)之女楊嬪(602~657)所生。生於唐高祖武德九年丙戌(公元626年),貞觀五年辛卯(公元631年),封許王,十一年丁酉(公元637年),徙封江王,授蘇州刺史,賜實封八百戶,廿三年己酉(公元649年),復加實封滿千戶。高宗時,又歷金、鄜(音夫)、鄭三州刺史。江王體質洪大,腰帶十圍,飲啖也兼數人,韓王元嘉、虢王鳳、魏王恭亦鴻偉,然不逮也。調露二年(按︰永隆元年)庚辰(公元680年)七月廿七日遘疾,薨於州館,春秋五十有五,乃詔鴻臚卿楊寶應持節賚璽書弔祭,仍監護喪事,使宗正卿王同人為使、太子率更令賀敳為副,追贈司徒、并州大都督,諡曰安,陪葬高祖獻陵。江王是李氏入閩之全閩始祖,也是李氏入閩之太始祖。王妃上官氏、陳氏、蕭氏。生七子:長曰永嘉郡王晫,永隆元年庚辰(公元680年),為復州刺史,因有禽獸行,賜死,無嗣。次曰武陽郡王皎、三曰任國公昕、四曰義興郡公皓、五曰廣平郡公炅(嗣繼鄧王元裕)、六曰鉅鹿郡公晃、七曰新平郡公暹(參見《舊唐書卷六十四》、《新唐書卷七十九》、《大唐故鄭州刺史上柱國贈司徒并州大都督江王墓誌銘并序》及《隴西李氏族譜》等載)。 江王祠:在今福建省永安市槐南鄉皇歷村。本祠是江王元祥公之六世孫尚炅所建,建於唐德宗貞元八年壬申(公元792年),祠坐卯兼乙,山水鍾靈毓秀,世出將相王侯。祠宇及神主迄今猶存。神主為:「隴西郡唐分封福建江王太始祖考李諱元祥公神位」。祠堂楹聯有:「一本來唐室,千支奠海邦」、「係開唐朝二十子,派衍閩邦億萬家」等。公元2002年,由閩南地區裔孫倡議,眾嗣孫捐資,重新修建,祠宇煥然一新。當今七月十五日,由鄰近嗣孫輪流祭祀(參見福建省永安市李賢信宗長於2004年甲申臘月編》隴西李氏族譜《第13頁及第266頁等載)。 武陽郡王皎生二子:曰鄒、藂(同「叢」字)。武后時,多誅戮宗室,聖曆間(698~699),藂以幼,被流放嶺表(舊譜載為泉州刺史),卒於南安,葬南安趨庭里德教鄉皇平山(今南安八都),世人號其冢為「天孫墓」,改正後,追封為陽王,配許氏,生卒葬闕,古跡今猶存。中宗立,以鉅鹿郡公晃子欽,嗣江王,睿宗景龍四年庚戌「即景雲元年(公元710年)」,加銀青光祿大夫,娶王仁皎女,至千牛將軍卒。又以皎封絕,更取弟子繼宗嗣,既而以郡王不襲,降灃國公(參見《舊唐書卷六十四列傳》、《新唐書列傳第三.宗室》等載)。 藂生三子:曰萬康、萬壽、萬昌。萬康於中宗景隆間(707~709),召為秘書監,葬於天碭塚(一曰妣○氏,贈宏農君,與公葬先王墓左),生四子:曰楚珪、曰晁嵩,為左武衛將軍、曰晁唐,為壽王傅、曰晁(山從),為左驍衛翊府中郎將。 楚珪公於玄宗天寶間,為福建漳浦司戶參軍。天寶十四年乙未(公元755年)十一月,安祿山反,以國難召募入衛,十五年五月,潼關失守,扈駕西行,京師陷,玄宗車駕奔蜀,七月,皇太子亨,即位於靈武,是為肅宗皇帝,公聞之,即奔赴行在,旋從肅宗規復兩京,乾元二年己亥(公元759年),授廉訪五州節度使,所至興教勸農,有惠政,復從郭子儀、李光弼等先後平定安史之亂,以討寇有功,晉雲麾大將軍、左領軍衛大將軍,歷太常寺卿,寶應元年壬寅(公元762年),封隴西郡公(族譜載為隴西開國公),食邑七百戶,薨,妃杜氏(一曰王氏),與公合葬南安嘉禾里半林村(今南安洪梅鎮仁宅村與東園村)樓山。 按:樓山又名五山,係墓地之名,所謂「五山祖」,即楚珪公也,後世稱其為「開閩五山祖」,農曆十月初十日,為公之誕辰,每年各縣鄉裔孫畢集,以擲筶(即卜杯)多者,得於次年元宵,迎奉祖駕遺像至其鄉奉祀,為期一年,再以擲筶輪之。 又按:南安族人稱君懷為「五洲節度使、加封南靖王五山君懷公」。據考證:君懷(1141~1207),為五山祖楚珪公第廿三世孫,係宋末時人,生五子,均以「山」為名,故曰「五子分五山」,其為「五山公」或「五山李」,其時雖有節度使之官名,但非有大功於王室者,焉得而封王耶?文獻無徵,留俟識者考之。 《鷺島金山譜》載云:君懷葬在南安大盈東嶺頭西南坑落水蛇穴,與唐時楚珪公塋相近,南安族人誤其為五山祖,非也。李馨晏「按︰李馨晏(1747~1794),浯洲古龍頭南進東柱人」鈔增下同。 楚珪公之後裔,大多數定居於閩南一帶,在德化、英山、繡溪、沙堤等鄉,蔚為巨族(參見《舊唐書卷六十四列傳》、《新唐書列傳第三.宗室》等載)。 楚珪生四子:曰尚殷,為洪州都督長史、曰尚炅,為上柱國、雲麾大將軍、曰尚盈,為左驍衛翊府左郎將、曰尚達,為左金吾大將軍。尚炅生二子:曰希俊、希尉。希俊為建州折衝都尉,生三子:曰復禮、復儀、復樂。復禮為尤溪尉,居尤溪,生二子:曰遠、衡。遠,官銀青光祿大夫,生二子:曰匡、吉。匡,官至節度使,生三子:曰勗、勉、勸。勗生三子:曰:求、永、泰。求生二子:曰弘繼、弘述。弘繼於僖宗時,授上柱國、銀青光祿大夫,值黃巢之亂,故子孫多奔散。弘繼生二子:曰仲、伸。仲生三子:曰其洪、其壽、其德。其洪遷居古沙縣,生四子:曰宏仁、宏義、宏禮、宏信。宏義生四子:曰小三、小四、小十九、小廿三(原諱保朱),名俱佚無考。 九、汀州啟德 小廿三︰原諱保朱,號念三郎,原居李荊山(唐、宋時古名),今曰余荊山,距雙峰上村二公里,中年時期,因家難,攜五子往清流姪子四七家居住,並收得養子田德公,繼而徙居汀州府寧化縣之石壁鄉,娶於鄧氏,是為汀州始祖。後遷居上杭縣內東門街。生五子,以金、木、水、火、土五行之德為名(按:舊譜載︰尚有「田德」一人),子孫蕃衍,其族滋大,尤以火德之派為最盛。火德移居上杭勝運里豐朗鄉,樂善好施,行仁積德,生三子:曰三一郎,名朝文。曰三二郎,名朝宗。曰三三郎,名朝美。三一郎生五子:曰百一郎、百二郎、百三郎、千三郎、千四郎。千三郎名慶,故又稱慶三郎,生三子:曰三四郎、三五郎、三六郎,名俱佚無考。三五郎生三子:曰:五三郎,名淑良。五四郎,名淑貞。五五郎,名文憲。五三郎生千五郎,名宏德。宏德生大六郎,名衍宗。衍宗生五子:曰積玉、德玉、寶玉、梅軒、孝梓。孝梓生四子:曰詮,字至坦,住平和西山。曰誠,字至正,亦住平和西山。曰誼,字至篤,住平和內洋洋頭。曰諭,字至曉,住同安南山,一作仙店。詮生五子:曰君遠,住南靖油坑。君選,住同安浦園。君逸、君造、君遊,均住江南金陵(今南京)。誠生四子:曰君隱,住沈宅埭山。君達,住安溪湖頭。君用、君擇,住原地。誼生六子:曰君忠、君孝,均住海澄大霜里。君廉,住同安驛路。君節、君烈、君聖,皆住原地。諭生五子:曰君安、君懷、君迭,住南安淗江。君通、君博,住原地。 十、銀浦發祥 同安,古名大同,別稱「銀同」,「銀浦」取銀同、浦園合而簡稱之也。浦園在同安東界,明、清皆屬同安縣綏德鄉翔風里。南宋時,君選公來居是鄉,是為浦園開基始祖。公以明經薦舉,授登仕郎,任儒學事。明代賜進士同安知縣朱徽為題「明經發祥」匾額。公生二子:曰汝羲、汝和。汝羲生四子:曰致朱、致虎、致熊、致羆(音皮)。致朱生仲華,仲華生容,字容與,號庸,又號巽庵,明太祖洪武廿三年庚午(公元1390年)舉人,翌年辛未,聯捷成進士,為明代同安人登第之始,故燈號曰:「銀邑開第」。官河南道監察御史,歷四川提學僉事。靖難兵起,京師陷,公為方孝孺門下士,同以抗節不屈,殉難。贈「豸冠勁節」匾額。公生五子:長曰敏軒、次曰敬齋、三曰敦齋、四曰巖山、五闕名(譜僅書五房)。派下分居浦園中央厝、內黏、灰厝、北山(屬南安)、上頭、林厝、石潯、馬蹄塘(今馬池塘)、倉內、烈嶼、傅厝、店頭、後城、董坑、後房、鰲頭、壩上、馬家巷等處。敬齋公生二子:曰應祥、應瑞(按︰傳至十五世,派下住浦園,分林厝、馬蹄塘、蕭厝等處)。應祥公因御史祖之難,逃居浯洲烏沙頭(昔名古龍頭,今名古寧頭),是為古龍頭李氏開基始祖(按︰即銀浦李氏第七世),派下分居南、北二山,東、西林四社,族最大,出各派之上,其世系另詳《浯洲古龍頭李氏族譜第二輯(三世進房)》)載。 (全文完)
-
浯洲李氏源流考
睿宗名旦(662~716,前後在位三年,禪位三子隆基,崩年五十五歲,廟號睿宗,葬於橋陵(今陜西省蒲城縣西北三十里豐山),上諡曰:玄貞大興孝皇帝。六子、十一女。六子:長曰讓皇帝憲(按:宋丞相綱為其長子汝陽郡王璉之十五世孫)、次曰莊惠太子撝(音揮)、三曰玄宗皇帝隆基、四曰惠文太子範、五曰薛王業、六曰隋王隆悌。十一女:壽昌、安興(早卒)、荊山、淮陽、代國(李華,字華婉)、涼國(李華莊)、薛國、鄎國、金仙(公元712年,為道士)、玉真(李持盈,與金仙公主同為道士)、霍國公主。 玄宗名隆基(685~762),生於中宗垂拱元年乙酉(公元685年)八月初五日,少英武,有權畧,初封臨淄王,韋氏亂作,起兵平之,奉睿宗即位,尋嗣之為帝,勵精圖治,宇內昇平,世稱「開元之治」。開元十三年乙丑(公元725年)十一月,東封泰山,行封禪大典,此後唐朝之皇帝,再也無人能實現此一夢想。後嬖幸楊貴妃,國政日非。天寶十四載乙未(公元755年)十一月初九日,安祿山以討楊國忠為名,在幽州舉兵叛亂,帝奔蜀『按: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1619~1692)》讀通鑑論卷二十二.玄宗.二一《評論云:「天子出奔以避寇,自玄宗始」』,肅宗即位,尊為上皇,在位四十四年,肅宗寶應元年壬寅(公元762年)四月初五日崩,年七十八歲,廟號玄宗,次年三月十八日,葬於泰陵(今陜西省蒲城縣東北三十里金粟山),諡曰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歷史上,因此也稱之為「唐明皇」。三十子、三十女。三十子(其中七子早夭,失名):長曰琮,諡奉天皇帝、次曰廢太子瑛、三曰肅宗皇帝亨、四曰棣王琰、五曰鄂王瑤、六曰諡恭靖太子琬、曰光王琚、曰夏悼王一、九曰儀王璲、十三曰穎王璬、曰懷思王敏、十六曰永王璘、十八曰壽王瑁、曰延王玢、曰盛王琦、曰濟王環、曰信王瑝、曰義王玭、二十五曰陳王珪、二十六曰豐王珙、二十七曰恆王瑱、二十九曰涼王璿、三十曰汴哀王璥。三十女:永穆、常芬、孝昌(早卒)、唐昌、靈昌(早卒)、常山、萬安(公元七四二年,為道士)、上仙(早卒)、懷恩(早卒)、晉國、新昌、臨晉、衛國、真陽、信成、楚國(公元784年,為道士)、普康(早卒)、昌樂、永寧、宋國、齊國、咸直、宜春(早卒)、康寧、萬春、太華、壽光、樂城、新平、壽安(李蟲娘)公主。自玄宗以後,諸王不出閤,不分房,子孫闕而不見。 肅宗名亨(711~762),生於睿宗景雲二年辛亥(公元711年)九月初三日,為太子時,安祿山反,玄宗車駕幸蜀,至馬嵬(在今陜西省興平縣西北二十三里的驛站),父老遮道請留太子討賊,乃還至靈武(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即皇帝位,尊玄宗為上皇天帝,旋興師收復兩京。得郭子儀、李光弼及李楚珪(為「開閩五山祖」)等人之力,平定安(安祿山及其子安慶緒)史(史思明及其子史朝義)之亂。在位七年,寶應元年壬寅(公元762年)四月十八日崩,年五十二歲,次年三月二十七日,葬於建陵(今陜西省醴泉縣城東北十五里之武將山上)。十四子、七女。十四子:長曰代宗皇帝豫。越王係。諡承天皇帝倓。衛王佖。彭王僅。兗王僩。涇王侹。鄆王榮。襄王璜。杞王倕。郡王偲。謚恭懿太子佋。定王侗。僖,無爵。七女:宿國、寧國(和親回紇,公元759年,英武可汗卒,公主還國)、和政(與代宗皇帝豫同母,為章敬皇后吳氏)、郯國、紀國、永和、郜國公主。長子豫繼位,是為代宗皇帝。 代宗名豫(716~779),初名俶,封廣平王,與郭子儀、李光弼等平定安史之亂。在位十七年崩,年五十四歲,葬於元陵(今陜西省富平縣西北之檀山)。二十子、十八女。二十子:曰德宗皇帝适、昭靖太子邈、均王遐、睦王述、丹王逾、思王連、韓王迥、簡王遘、益王迺、隋王迅、荊王選、忻王造、韶王暹、嘉王運、端王遇、循王遹、恭王通、原王逵、雅王逸、蜀王遡。十八女:靈仙(早卒)、真定(早卒)、永清、昇平(贈齊國公主,諡昭懿,下嫁郭子儀第六子曖)、華陽、玉清(早卒)、嘉豐、長林、太和(早卒)、莊懿、玉虛(亦早卒)、普寧、晉陽、義清、壽昌、新都、西平(早卒)、章寧(早卒)公主。傳位長子适,是為德宗皇帝。 德宗名适(742~805),建中二年辛酉(公元781年),廢租庸調制,以楊炎為宰相,實行兩稅法,力圖解決政府之賦稅收入,收到一些成效。在位二十五年崩,年六十四歲,葬於崇陵(今陜西省涇陽縣北之嵯峨山)。十一子、十一女。十一子:曰順宗皇帝誦、舒王誼、通王諶(音陳)、虔王諒、肅王詳、邕王謜、資王謙、代王諲、昭王誡、欽王諤、珍王誠。十一女:韓國(未婚卒)、魏國、鄭國、臨真、永陽、普寧(早卒)、文安(出家為道士)、咸安(和親回紇天親可汗,公元789年,可汗卒,追封燕國公主,諡襄穆)、義川(早卒)、宜都、晉平(早卒)公主。傳位長子誦,是為順宗皇帝。 順宗名誦(761~806),任用王伾(音丕)、王叔文、柳宗元、劉禹錫等革新派,進行改革,革除弊政,打擊藩鎮、宦官,史稱「永貞革新」。後來改革遭到宦官勢力之打擊,被迫禪位於太子,「二王」及柳宗元、劉禹錫等人,先後被貶,革新運動以失敗而告終,史稱「二王八司馬」事件。在位一年(實際不足二百天),年四十六崩,葬於豐陵(今陜西省富平縣曹村鄉陵前村虎頭山上),陪葬墓有莊憲皇后王氏等。廿七子(其中三子失名)、十一女。廿七子:曰憲宗皇帝純、郯王經、均王緯、淑王縱、莒王紓、密王綢、郇王綜、邵王約、宋王結、集王緗、冀王絿、和王綺、衡王絢、會王纁、福王綰、珍王繕、撫王綋、岳王緄(音鯀)、袁王紳、桂王綸、翼王綽、蘄王緝、欽王績、文敬太子縓(音全)。十一女:漢陽(李暢)、梁國、東陽、西河、雲安、襄陽、潯陽(公元829年,為道士)、臨汝(早卒)、虢國、平恩(早卒)、邵陽(早卒)公主。傳位長子純,是為憲宗皇帝。 憲宗名純(778~820),在位期間,整頓江淮財賦,以增加財政收入,並利用藩鎮間之矛盾,先後平定四川劉辟、江南李倚叛亂,消滅淮西節度使吳元濟等藩鎮,使其他藩鎮相繼降服,暫時實現了國家之統一,但藩鎮勢力並未根除。元和十五年庚子(公元820年),被宦官陳宏志等所弒,在位十五年,年四十三崩,葬於景陵(今陜西省蒲城縣三合鄉義隆村之金熾山上),陪葬墓有懿安郭后、孝明鄭后、王賢妃、惠昭太子寧墓等。二十子、十八女。二十子:曰諡昭惠太子寧、澧王惲、穆宗皇帝恆、深王悰、洋王忻、絳王悟、建王恪、鄜王憬、瓊王悅、沔王恂、婺王懌、茂王愔、宣宗皇帝忱、淄王 恊、衡王憺、澶(音蟬)王允(左+忄)、棣王惴、彭王惕、信王亶(左+忄)、榮王責(左+忄)。十八女:梁國、永嘉(出家為道士)、衡陽(早卒)、宣城、鄭國、岐陽、陳留、貞寧、南康、臨真、普康(早卒)、真源、永順、安平(與宣宗皇帝忱同母,為明孝皇后鄭氏)、永安(和親回紇保義可汗,公元819年成議,而可汗卒,公元843年,公主出家為道士)、義寧(早卒)、太和(和親回紇崇德可汗,公元825年,可汗卒,公元840年,回紇破散,公主還國,改封安定公主)、貴鄉(早卒)公主。傳位第三子恆,是為穆宗皇帝。 穆宗名恆(795~824),在位四年,年三十崩,葬於光陵(今陜西省蒲城縣翔村鄉辛子坡村堯山上),陪葬人數共有五十人,恭僖王皇后、貞獻蕭皇后在其中。五子、八女。五子:長曰敬宗皇帝湛、次曰文宗皇帝昂、三曰漳王湊、四曰安王溶、五曰武宗皇帝炎。八女:義豐、淮陽、延安、金堂、清源、饒陽、義昌(出家為道士)、安康(出家為道士)公主。傳位長子湛,是為敬宗皇帝。 敬宗名湛(809~826),在位二年,被宦官蘇佐明等所弒,年十八崩,葬於莊陵(今陜西省三原縣陵前鄉柴家窯村),陪葬墓有悼懷太子李普一座。五子、三女。五子:長曰晉王普、次曰梁王休復、三曰襄王執中、四曰紀王言揚、五曰陳王成美。三女:永興、天長、寧國公主。傳位穆宗次子昂,是為文宗皇帝。 文宗名昂(808~840),即位後,任用李訓、鄭注欲鏟除宦官勢力,發生「甘露之變」,但以失敗而告終,文宗名為皇帝,實被宦官軟禁。在位十四年,年三十三崩,葬於章陵(在今陜西省富平縣雷村鄉雷村天乳山),陪葬墓有楊賢妃一座。二子、四女。二子:長曰莊恪太子永、次曰蔣王宗檢。四女:西平、興唐、朗寧、光化公主。傳位穆宗第五子炎,是為武宗皇帝。 武宗名炎(814~846),在位六年,年三十三崩,葬於端陵(今陜西省三原縣徐木鄉桃溝村),陪葬墓一座為賢妃王氏之墓。五子、七女。五子:長曰杞王峻、次曰益王峴、三曰兗王岐、四曰德王嶧、五曰昌王嵯。七女:昌樂、壽春、長寧、延慶、靜樂、樂溫、永清公主。傳位憲宗第十三子忱,是為宣宗皇帝。 宣宗名忱(810~859),即位後,勵精圖治,從諫納言,賢能效力,海內粗安,故大中之政,比美貞觀,史稱「小太宗」。在位十三年崩,年五十歲,葬於貞陵(今陜西省涇陽縣白王鄉崔家村)。十二子、十一女。十二子:曰懿宗皇帝漼、雍王漢、雅王涇、通王滋、慶王沂、濮王澤、鄂王潤、懷王洽、昭王汭(音瑞)、康王汶、廣王澭、衛王灌。十一女:萬壽、永福、齊國、廣德(其夫于琮為黃巢所殺,公主自縊而薨)、義和、饒安、盛唐、平原(早卒)、唐陽、許昌、豐陽公主。傳位長子漼,是為懿宗皇帝。 懿宗名漼(833~873),在位十四年,年四十一崩,葬於簡陵(在今陜西省富平縣長春鄉山西村虎頭山上)。八子、八女。八子:曰魏王佾、涼王侹、蜀王佶、威王偘(音侃)、僖宗皇帝儇(音宣)、吉王保、昭宗皇帝曄、睦王倚。八女:衛國、安化、普康、昌元、昌寧、金華、仁壽、永壽公主。傳位第五子儇,是為僖宗皇帝。 僖宗名儇(862~888),乾符二年乙未(公元875年)六月,黃巢與同族兄弟、子侄黃揆和黃恩鄴等八人聚眾數千人,響應王仙芝,發動民變,史稱「黃巢之亂」『按:黃巢(835~884),曹州冤句(治所在今山東省曹縣西北)人,屢舉進士不第,世鬻私鹽,富於貲,善擊劍騎射。僖宗廣明元年庚子(公元880年)十二月,黃巢破潼關,入長安,帝位於含元殿,國號大齊,改元金統。中和四年甲辰(公元884年)6月17日,黃巢在萊蕪與武寧節度使時溥決戰,兵敗自刎(一作為甥林言所殺)於泰山狼虎谷(今山東萊蕪西南)。《殘唐五代史演義傳》:「卓吾子評:「僖宗以貌取人,失之巢賊,致令殺人八百萬,血流三千里」』,使大唐王朝元氣更加大傷。在位十五年,年二十七崩,葬於靖陵(今陜西乾縣鐵佛鄉南陵村東)。二子、二女。二子:曰建王震、益王陞。二女:唐興、永平公主。傳位懿宗第七子曄,是為昭宗皇帝。(三)
-
浯洲李氏源流考
六、西涼興盛 東晉時,五胡亂華,漢、胡諸族先後據地稱號,史稱「五胡十六國」。隴西成紀人李暠(351?417),字玄盛,祖母梁氏,親加撫育,幼好學,性沉敏寬和,美器度,通涉經史,尤善文義,知兵法,初為效穀令(屬敦煌郡),郡之人士以暠溫毅有惠政,推為寧朔將軍、敦煌太守。更進而推為冠軍大將軍,據秦、涼二州,稱為涼公,遣使奉表建康(今南京),晉廷封為涼王。追尊祖弇曰涼景公,父昶曰涼簡公。初據敦煌,後徙酒泉,有今甘肅省西北部之地,史稱西涼,年號建初,立十七年薨,國人上諡曰武昭王,唐興,追封曰興盛皇帝。子歆,字士業,嗣立,改年號嘉興,奉表江左,晉以士業為持節、都督七郡諸軍事、鎮西大將軍,封酒泉公,史稱西涼後主。後以東伐北涼沮渠蒙遜,兵敗被害。弟恂,與諸子奔北山,蒙遜以元緒為敦煌太守,緒粗險好殺,郡人以恂在郡有惠政,密招恂率眾逐去元緒,推恂為冠軍將軍、涼州刺史,繼立於敦煌,復被蒙遜勒兵屠城,恂自殺,西涼亡。 西涼始自武昭王,於晉安帝隆安四年庚子(公元四○○年)建立,至宋少帝景平元年癸亥(公元四二三年)滅,凡二世,傳三主,共二十四年。 武昭王興盛皇帝十子:譚、歆、讓、愔、翻、豫、恂、宏、眺、亮。譚,立為世子,早卒。歆,字士業,西涼後主。讓,字士遜,敦煌太守。愔,字士正,鎮遠將軍房始祖也,其曾孫系,平涼房始祖也(平涼,是東晉時,苻堅所置的一個郡,後魏沿置,治所在今甘肅省平涼縣內)。飜(翻),字士舉,小字武疆,祁連、酒泉、晉昌三郡太守,孫三人:曰丞,姑臧房始祖也(今甘肅省武威縣);曰茂,敦煌房始祖也(今甘肅省敦煌縣);曰沖,僕射房始祖也。曾孫曰成禮,絳郡房始祖也(絳郡,治所在今山西省新絳縣)。豫,字士寧,東晉新城太守,玄孫曰剛,武陽房始祖也。按:《新唐書.宗室世系表》誤作武陵房,武陽,故城在今山東省朝城縣西四十里。恂,字士如,冠軍將軍,即涼末主也。宏,字士讚,羽林右監。眺,字士遠,左將軍。亮,字士融,右將軍。後主歆,八子:勗、紹、重耳、弘之、崇明、崇產、崇庸、崇祐。重耳,字景順,以國亡奔宋,為汝南太守,後魏克豫州,以地歸之,拜恒農(弘農)太守,復為宋將薛安都所陷,後為後魏安南將軍、豫州刺史。重耳生熙,字孟良,為後魏金門鎮將,領豪傑戍於武川(今綏遠省武川),因家焉,唐興,追尊為獻祖宣皇帝。熙生天錫(天賜),字德真,為後魏幢主,大統中,贈司空,唐追尊為懿祖光皇帝。三子︰長曰起頭,為後魏中郎將,封長安侯,生子達摩,為北周羽林監、太子洗馬、封長安縣伯,其後無聞。次曰虎;三曰乞豆,定州刺史房始祖也。虎字文彬,為魏後衛左僕射,封隴西郡公,與周文帝宇文泰(507-556)及太保李弼(494-557)、大司馬獨孤信(504-557)、太傅元欣(因西魏皇族地位尊崇而掛名)、大司寇趙貴、大司空于謹(493-568)和少傅侯莫陳崇等八人,以功參佐命,當時稱為「八柱國家」,仍賜姓大野氏。周受禪,追封唐國公,諡曰襄。至隋文帝作相,始還復本姓,武德初,追尊為景皇帝,廟號太祖,陵曰永康(今陜西省三原縣北四十里)。八子,長曰延伯,生於山東,其後太祖入關,延伯仕北齊,為散騎常侍,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追封南陽伯,附屬籍,貞觀初,與姑臧、絳郡、武陽公三房,號四公子房,至開元二十三年乙亥(公元736年),附屬籍。次即世祖昞,高祖之父也。三曰真,字長宣,唐封譙王。四曰蔚,字岡同,唐封蔡王。五曰璋,唐封畢王。六曰繪,唐封雍王。七曰禕,唐封郇王。八曰亮,唐封鄭王。世祖昞,為周安州總管,柱國大將軍,襲封唐國公,諡曰仁,武德初,追尊為元皇帝。四子,曰:澄、湛、洪、淵。武德初,追封澄為梁王,即梁王房之祖也。湛為蜀王,蜀王房後轉為渤海王房。洪為漢王。淵即唐高祖皇帝也(參見《舊唐書卷六十.列傳第十.宗室》、《新唐書卷七十上.表第十.宗室世系表》及《新唐書卷七十八.列傳第三.宗室》等載)。 七、大唐玉牒 唐朝為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代,國勢強盛,遠超過秦、漢,聲威所及,四夷賓服,萬國來朝,其典章制度,垂範千秋,文治武功,震爍中外。至今海外華僑,猶自稱為「唐人」,稱祖國為「唐山」,而亞洲四鄰諸邦,亦多以「唐人」稱之,就連幾千年前一度流行的、代表中國特色的傳統服裝,也被稱為「唐裝」。至於元朝武力雖強,但鮮有文治之典章文物可傳也。 當隋朝季年,煬帝(569-618)驕橫淫逸,窮奢極侈,大興土木,營東都,築西苑,開運河,造龍舟,勞民傷財。又窮兵黷武,誇張好勝,頻出朔方,三駕遼左,驅役不息,暴殄無厭,法令煩苛,徵稅百端,終致民不聊生,怨忿鬱積。於是盜賊蜂起,遽發逐鹿之機,大則跨州連郡,稱帝稱王;小則千百成群,攻城剽邑『按:其時據地稱雄者,凡四十餘人,其中尤以劉武周、林士弘、劉元進、朱燦、李子通、邵江海、薛舉、郭子和、竇建德、王須拔、汪華、杜伏威、李密、徐圓朗、蕭銑、高開道、梁師都、李軌等諸路為雄強』。荊棘塞途,生靈塗炭。而煬帝荒淫無度,方且巡幸江都,龍船相接,錦帆千里,宮女縴纜,彩袖盈堤,正當樂此不疲,流連忘返,回顧中原鼎沸,遂無意北歸。 唐高祖李淵(566-635),字叔德,隴西成紀人,生於北周武帝天和元年丙戌(公元566年)三月初三日,七歲,襲唐國公爵。及長,倜儻豁達,寬人容眾。時為太原留守,見群雄並起,天下大亂,審獨夫之運將盡,知新主之命當興,乃聽從次子世民及晉陽令劉文靜之勸,募起義兵,入長安,立代王侑(煬帝之孫)為帝,是為恭帝,以江都道梗,乃遙尊煬帝為太上皇。翌年,煬帝在江都被其臣下宇文化及所弒。恭帝下詔禪位,遣使奉皇帝璽綬於高祖,高祖辭讓,百僚上表勸進,至於再三,乃從之,即位於太極殿,改元武德,是為大唐開國之君。其後在世民與諸將同心協力之下,數年內,掃蕩群雄,肅清區宇,征服四夷,奠定皇基。在位九年,禪位與次子世民(是為唐太宗),尊為太上皇,崩於貞觀九年乙未(公元635年)五月初六日,年七十一歲。上諡曰大武皇帝,廟號高祖,葬於獻陵(今陜西省三原縣東北四十三公里唐朱村)。高宗時,改諡曰神堯皇帝,玄宗時,再諡曰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 高祖有二十二子、十九女(按:《唐書》止記生子廿二,無書廿三子皎江,太原武王)。除太宗皇室世系外,分十五房:五子曰楚王智雲、六子曰荊王元景、十子曰徐王元禮、十一子曰韓王元嘉、十二子曰彭王元則、十三子曰鄭王元懿、十四子曰霍王元軌、十五子曰虢王鳳、十六子曰道王元慶、十七子曰鄧王元裕、十八子曰舒王元名、十九子曰魯王靈夔、二十子曰江王元祥、廿一子曰密王元曉、廿二子曰滕王元嬰。長子建成、四子元吉,「玄武門之變」時,俱被誅。三子玄霸、七子元昌、八子元亨,均早卒,無子;五子智雲、六子元景,皆無後;九子元方,無嗣,國除。十九女:長沙、襄陽、平陽(諡昭,下嫁柴紹)、高密、萬春、房陵、九江、廬陵、南昌、安平、淮南、真定、衡陽、丹陽、臨海、館陶、安定、長廣、長樂公主。 太宗皇帝(597-649),名世民,高祖次子也。雄才大略,識量過人。雖為唐朝第二代君主,然其首倡舉義,起兵晉陽,輔佐高祖,掃蕩群雄而除隋亂,平定天下以成帝業,謂為開國之君可也。繼位之後,勵精圖治,勤政愛民,經文緯武,內可安阜百姓,至戶不夜閉,道不拾遺;外而征服四夷,至萬國來朝,被尊為「天可汗」、天至尊(萬王之王)。文治武功,邁絕古今,典章制度,遠被四鄰,成為歷史上空前之「貞觀之治」。《新唐書》贊曰:「除隋之亂,比迹湯武,致治之美,庶幾成康。自古功德兼隆,由漢以來,未之有也」。宋代蘇轍曰唐太宗:「唐太宗之賢,自西漢以來,一人而已」。或稱太宗為三代以下第一令主。 太宗在位二十三年崩,年五十三歲,百僚上諡曰文皇帝,廟號太宗,葬昭陵(今陜西省醴泉縣東北五十里九嵕山),高宗上元元年甲戌(公元674年),改諡曰文武聖皇帝,玄宗天寶八年己丑(公元749年),改諡曰: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十四子、二十一女。十四子:長曰常山愍王承乾、次曰楚王寬,出繼、三曰吳王恪、四曰濮王泰、五曰庶人祐,附濮王譜、六曰蜀王愔、七曰蔣王惲、八曰越王貞、九曰高宗皇帝治、十曰紀王慎、十一曰江王囂、十二曰代王簡、十三曰趙王福、十四曰曹王明。囂、簡、福,皆附曹王譜。二十一女:襄城、汝南(早卒)、南平、遂安、長樂、豫章、北景(下嫁柴紹子令武)、普安、棗陽、臨川、清河(李敬,字德賢,下嫁程知節子懷亮)、蘭陵(李淑,字麗真)、高陽(下嫁房玄齡子遺愛)、安康、新興、城陽、合浦、金山(早卒)、晉陽(李明達,乳名兕《音四》子,卒年十二)、常山(早卒)、新城公主。 高宗名治(628-683),乾封時,成功東封(封禪)泰山,是唐朝皇帝首次舉行之盛典,在位三十四年崩,年五十六歲,諡曰天皇大帝,天寶十三年甲午(公元754年),增諡曰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葬於乾陵(在今陜西省乾縣北門外六公里之梁山上)。八子、三女。八子:長曰燕王忠、次曰悼王孝、三曰澤王上金、四曰許王素節、五曰諡孝敬帝弘、六曰章懷太子賢、七曰中宗皇帝顯、八曰睿宗皇帝旦。三女:義陽、高安、太平公主。 中宗名顯(656-710),前後在位六年崩,年五十歲,廟號中宗,葬定陵(今陜西省富平縣西北十五里龍泉山),天寶十三年甲午(公元七五四年),諡曰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四子、八女。四子:長重潤,贈懿德太子、次重福,譙王、三重俊,贈愍節太子、四重茂,溫王,韋后立為帝,任皇帝十八日,年號唐隆,后敗,遂遜位,卒諡殤皇帝,葬於武功西原(參見《舊唐書卷八十六》)。八女:新都、宜城、定安、長寧、永壽(早卒)、永泰、安樂(李裹兒)、成安(李季姜)公主。(二)
-
浯洲李氏源流考
一、源於黃帝 中華民族,皆稱為炎黃子孫。炎為炎帝神農氏,黃為黃帝軒轅氏。此二族系,蕃衍數千姓氏,成為今日之中華民族,尤以黃帝之裔為最盛。《史記.五帝本紀》列黃帝為首曰:「黃帝姓公孫,名軒轅」,又曰:「黃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國語.胥臣》云:「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葳、任、荀、僖、姞、儇(音宣)、衣是也。惟青陽與夷鼓同己姓。」又云:「青陽、蒼林為姬姓」。是則十四人為十二姓也。其後由此十二姓,歷代分衍為無數氏族,而不同姓氏,其始皆出於一也。 《史記.五帝本紀》又載:「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囂,是為青陽,青陽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江水、若水皆在蜀,即所封國也)。昌意娶蜀山氏之女,曰昌僕,生高陽,高陽有聖德焉。黃帝崩,葬橋山(今陜西省黃陵縣)。其孫昌意之子高陽立,是為帝顓頊也」,又曰:「帝顓頊高陽者,黃帝之孫,而昌意之子也」。 按:北宋歐陽修(1007~1072) 、宋祁(998~1061)等合撰《新唐書卷七十上.表第十.宗室世系表》謂:「李氏,出自嬴姓,帝顓頊高陽氏」。《姓纂》亦云:「李氏,帝顓頊之裔,顓頊生大業,大業生女華,女華生皋陶」。今依《史記.五帝本紀》載:顓頊乃黃帝之孫,而昌意之子也。則李氏之先,亦源於黃帝,自應以黃帝為始祖也。 二、以官為氏 李氏原姓理氏,係以官為氏。《通志﹒氏族略﹒以官為氏》:「李氏,皋陶為堯大理,因官命族為理氏」。《姓纂》載:「皋陶為堯理官,子孫因姓理氏」。唐李延壽撰《北史卷一百.序傳第八十八》載:「當唐堯之時,高陽氏有才子曰庭堅,為堯大理,以官命族為理氏」。《新唐書.宗室世系表》曰:「顓頊高陽氏生大業,大業生女華,女華生皋陶,字庭堅,為堯大理,生益,益生恩成,恩成子孫歷虞、夏、商,世為大理,以官命族為理氏」。南宋羅泌(1131~1189)撰《路史.疏仡紀》亦云:「理氏,皋陶後恩成之伷(音冑),世為理,以官命族」。而《姓纂.考略》則云:「理、李,古字通,老子因祖為理官,以為氏」。理、李,古字通,或然,至於理氏,已早於夏、商時,皋陶子孫,世為大理,而為氏,非始於老子,因祖為理官,以為氏也。總之,理之為姓,係以官為氏所由來者也。 《漢書藝文志》載:「法家者流,蓋出於理官」。理官,係掌訟獄之官,猶今之司法官(一曰相當於今之司法部長)。《史記.五帝本紀》:「皋陶為大理,平民各伏得其實」。虞時曰士,夏、商皆曰大理,周曰大司寇,秦、漢並曰廷尉,北齊復曰大理卿,歷代因之。清末迄民初,設大理院,專掌審判,今改曰最高法院。 三、逃難變姓 《新唐書卷七十上.表第十.宗室世系表》謂:「恩成子孫,歷虞、夏、商,世為大理,以官命族為理氏。至紂(商朝末代暴君,暴虐無道)之時,理徵字德靈,為翼隸中吳伯,以直道不容於紂,得罪而死,其妻陳國契和氏,與子利貞逃難於伊侯之墟,食木子得全,遂改理為李氏」。《姓纂》亦載:「皐陶裔孫理徵,得罪於紂,其子利貞,逃難於伊侯之墟,食木子得全,因變姓李氏」。《通志‧氏族略》亦云:「商季,理徵改為李氏」。足證確因逃難,由理氏改為李氏。按:夏朝自禹至桀,傳十七世,歷四百二十二年,商朝自湯至紂,傳二十六君,歷六百有四年,兩朝共歷一千有二十六年,理氏自恩成至理徵,約當傳三十世左右,惟均因無名可考,而《李氏大成公譜》註云:「中間歷二十六世無考」,蓋亦約略計之耳。 《新唐書卷七十上.表第十.宗室世系表》又曰:「利貞亦娶於契和氏女,生昌祖,為陳國大夫,家於苦縣(苦音互,故城在今河南省鹿邑縣東),生彤德(按:彤德之子及孫闕名,《李氏大成公譜》列:彤德子名慶,慶子名承),彤德曾孫碩宗,周康王賜采邑於苦縣(按:碩宗以下三世又闕名,《李氏大成公譜》以藹、顯、奭三字接之)。五世孫乾,字元果,為周上御史大夫,娶益壽氏女嬰敷,生耳」,即世稱老子。 四、柱史傳芳 老子於周平王至莊王時,為守藏室史(周藏書室之史也),亦稱柱下史,簡稱柱史。《史記.老莊列傳》曰:『老子者,楚苦(音互)縣厲(音賴)鄉曲仁里人也。姓李,名耳,字伯陽,諡曰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老子曰:「……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孔子去,謂弟子曰:「……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耶?」』。蓋老子百有六十餘歲,或言二百歲,以其修道而養壽也,著《道德經》五千餘言,後世尊為道家之祖。 唐李延壽撰《北史卷一百.序傳第八十八》又載:「周時,裔孫曰乾,娶于益壽氏女嬰敷,生子耳,字伯陽,為柱下史,子孫散居諸國。或在趙;或在秦;在魏者,為段干大夫,段干木,其後也,別孫悝,為魏文侯興富國之術焉;在趙者,曰曇,以功封柏人,武安君牧,其後也;在秦者,名興族,為將軍,生子伯祐,建功北狄,封南鄭公」。 老子之子名宗,字尊祖,宗為魏將,封於段干(按:《新唐書》云:魏封於段,為干木大夫)。宗生同,為趙大將軍,秦圍邯鄲,同戰死,趙封其父為李侯(按:《集解》:徐廣曰:河內成皋有李城。《正義》:懷州溫縣本李城也,李同父所封)。同子兌,為趙相。兌生躋,趙封為陽安君。生二子,曰雲、曰恪。恪生洪,字道宏,為秦太子太傅。洪生興族,字育神,一名汪,為秦將軍。興族生曇,字貴遠,趙封為柏人侯(按:柏人,春秋晉邑,故城在今河北省唐山縣之西,東魏改人為仁,移今唐山縣治),入秦為御史大夫,葬柏人西。曇生四子,曰:崇、辨、昭、璣。崇為隴西房始祖,璣為趙郡房始祖也。 五、隴西郡望 郡望者,郡中之望族也。亦即郡姓。《資治通鑑.齊紀》:「明帝建武三年丙子(公元四九六年),乃入郡姓」。注:「郡姓謂郡之大姓、著姓也」。清朱彝尊(1629~1709)撰《李氏族譜序》:「李氏望隴西,其次趙郡。隴西之系興唐,本支日蕃,定著房三十有九,而趙郡亦有南、東、西三祖之別,定著六房,族最大,出張、王、劉、趙之上。太白詩云:『我李百萬葉,柯條遍中州。』其言大而非夸者耶!」(參見朱彝尊著《曝書亭集.卷四十.序(七)李氏族譜序》等載)。 隴西郡,秦置。有今甘肅省東南部之地,治狄道,在今臨洮縣東北。晉徙治襄武,在今隴西縣西南,唐廢。《漢書.地理志下》:「隴西郡,注)秦置。應劭曰:有隴坻在其西也。唐顏師古(581~645)曰:隴坻謂隴阪,即今之隴山也,此郡在隴之西,故曰隴西」。《讀史方輿紀要.歷代州域形勢》:「秦隴西,今臨洮府、鞏昌府,郡治狄道,今臨洮府附郭縣」。 隴西房始祖崇,字伯祐,事秦為隴西郡守,封南鄭公,生二子:長曰平燕,次曰瑤,字內德,為南郡守,封狄道侯。瑤生信,字有成,為秦大將軍,即追得燕太子丹者也,封隴西郡侯。信生超,一名伉,字仁高,入漢為大將軍、漁陽太守。生二子:長曰元曠,官侍中。次曰仲翔,為河東太守,轉征西將軍,因討叛羌於素昌,戰歿,贈太尉,葬隴西狄道東川,因家焉。仲翔生伯考,歷隴西、河東二郡太守,生二子:長曰尚,為隴西成紀令(成紀縣,漢置,故城在今甘肅省秦安縣北三十里),因居成紀,次曰向,范陽房始祖也(范陽,三國時,魏置的一個郡,治陜西省涿縣,晉朝時,為范陽國,後魏復為郡)。 尚生廣,為前將軍,歷右北平等九郡太守,禦邊四十年,匈奴憚之,號曰「飛將軍」。生三子:長曰當戶,為騎郎將,生陵,字少卿,少即為騎都尉,次曰椒,為騎郎將,代郡太守,早卒,三曰敢,字幼卿,為郎中令,封關內侯。敢生禹,字子通,官至丞相,弟忠,頓丘房始祖也(故城在今河北省清豐縣西南二十五里)。禹生丞公,字丞公,為河南太守,丞公生先,字敬宗,為蜀郡、北平太守。生長宗,字伯禮,為漁陽郡丞。長宗生君況,字叔干,一字子期,為博士議郎,太中大夫。君況生本,字上明,為郎中、侍御史。本生次公,字仲居,為巴郡太守、西夷校尉。弟恬,渤海房始祖也(渤海,漢朝所置的一個郡,當時治河北省滄縣,後漢時,把郡治移至河北省南皮縣東北八里,此後,歷代有因有廢,治地不同)。次公生軌,字文逸,為魏臨淮太守、司農卿。弟潛,申公房始祖也。軌生隆,字彥緒,為長安令、積弩將軍。隆生艾,字世績,為晉驍騎將軍、魏郡太守。艾生雍,字儁熙,歷尚書郎、濟北、東莞二郡太守,生二子,長曰倫,丹陽房始祖也(丹陽,後魏所置的一個郡,北齊廢,故治在今河南省項城縣東北,一曰在今江蘇省鎮江市);次曰柔,字德遠,晉舉秀才,為相國,從事中郎,北地太守。倫生蓋,安邑房始祖也(安邑,為漢朝所置的一個縣,地屬今山西省夏縣、安邑縣),柔生弇(音演),字季子,高亮果毅,有智局,晉末大亂,與長兄卓居相國,晉王保下,卓位相國,從事中郎保,政刑不脩,卓率宗族奔於張寔,弇亦隨焉,因仕於前涼張駿,弇本名良,妻姓梁氏,張駿謂弇曰:「卿名良,妻又姓梁,令子孫何以目其舅?昔耿弇以弱年立功啟中興之業,吾方賴卿有同耿氏,乃使名弇」,歷天水太守、守衛將軍,封安西亭侯,卒年五十六,贈武衛將軍。弇生昶,字仲堅,幼有名譽,涼太子侍講,年十八卒,遺腹子暠,字玄盛,即西涼武昭王興盛皇帝也(參見唐李延壽撰《北史卷一百.序傳第八十八》等載)。(一)
-
輔導金門呂厝鶯山廟海濱沙地,恢復舉辦跑馬賽事之芻議
鶯山廟位於金東呂厝之海濱,乃劉澳、浦邊、呂厝、后宅、長福里、洋山等六聚落「六甲」共同信仰中心,俗稱「舍人公宮」或「六甲西宮」,主奉護國舍人公羅仁(羅仁即唐朝羅通之弟,據傳唐太宗時,羅通掃北為救聖駕,年僅7歲的羅仁雙錘救兄,惟喪命於番邦公主之手)等五尊,建廟於清嘉慶中葉,廟址為「飛鶯逐雞」之風水,廟前設有尊高達246公分之紅面石將軍,左手拿弓箭,右手持劍,乃漢朝飛將軍李廣,曾與廟前海灣對面之后沙風獅爺對戰,雙方最後攜手共同守護金東海灣之安全。 鶯山廟惟農曆正月初九廟慶,做醮時,備旗鼓輦轎,繞境六聚落,過往海水可漲至石將軍前不遠處,惟今構築海堤,堤外則為拜石,相傳潮水漲至拜石之際,前往六甲鶯山廟求籤,最為靈驗,1949年以前,對岸船家常會於廟會時,蜂擁前來求籤,而且,廟方亦年年都在海濱沙地舉辦跑馬賽事,場面熱鬧非凡,先父(人稱:阿吃)年輕時,在沙美小埔頭古厝老家飼養的白色駿馬,亦曾前往參加賽事,如今,海濱沙地舉辦跑馬賽事,已不復昔日畫面,先父也已往生多年。 此時,在世界各地,無不絞盡腦汁的思索及開發自我及獨特的觀光之際,金門呂厝鶯山廟農曆正月初九廟慶,在海濱沙地舉辦跑馬賽事及廟前潮水漲至拜石之際,前往求籤,真乃金門唯一及獨樹一格,著實值得金門縣府相關單位積極輔導呂厝鶯山廟海濱沙地,恢復舉辦跑馬賽事,以發展充滿金門自我的觀光資源!
-
完善地區早療 應多方兼顧
日前報導指出,為期縮短早期療育資源城鄉差距,衛福部官員已注意到金門早療業務之需求,規劃相關早療管道協助以利協助早期療育的家庭。考量到交通、資力等限制,中央協助金、馬等地早療業務的建立、完善實屬必要。不過,除相關資源之確保,有關兒童發展遲緩的相關衛教、觀念亦應一同宣導、確立。 以衛福部2019年統計資料為例,經通報確認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服務個案通報數,為2萬6471人。相對於2018年2萬6471人、2017年2萬3535人來看,顯見發展遲緩兒童人數通報逐年上升。不過,這可能與早期家長「大隻雞慢啼」的觀念轉變有關聯性,隨著近年發展遲緩的宣導與推廣早期診斷,使過往未被發覺的發展遲緩兒童得以納入早期療育服務資源,而呈現通報人數上升的現象。 目前兒童發展遲緩的原因諸多,不過已有相關報導指出,美國、加拿大相關研究顯示,讓小孩長期使用3C產品時,可能會加重小孩發展遲緩的程度。但在3C產品充斥的環境、家長忙碌下未發覺小孩的異樣時,仍會加深早期療育的困難。同時相關研究指出,孩童與年齡相仿的孩子相處、互動,將是學習社交、人際的機會。若讓孩子太常使用3C產品以至於沉迷,不僅恐影響其學習機會,更可能提高發展遲緩的風險。 對此推動早期療育時宜多方齊下,應留意照顧者的壓力負荷情形、發現孩子有發展遲緩之疑慮時應諮詢專業並包容對待孩子;不宜讓年幼孩子太常使用3C產品、取代與其互動。同時建議家長預留時間,觀察小孩平時的生活狀況,並詢問老師在學的情形,一來遇有疑問得及早接受協助予以澄清,再者也能預留與孩子親自互動的時間、多讓孩子與同儕交流,以降低發展遲緩的風險發生。
-
軍公教不調薪, 應恢復自強活動
行政院宣布軍公教明年不調薪,這是政府因疫情影響不得已的政策,無可厚非,但確實多少也會影響軍公教士氣,筆者認為可先從恢復自強活動來彌補。 今年初以來,飯店、餐廳等旅遊相關業,在疫情之下,受到很大衝擊。後來疫情稍緩,政府為救經濟,推出振興三倍券,鼓勵國民去消費、去旅行。行政院主計長亦公開表示,亦嘗試對公務機關,解除禁奓令,讓公務機關可到風景區之飯店舉辦員工培訓或研習。而今年暑假,造成國旅大爆發的是政府推出的安心旅遊措施,的確有效。如今暑假已結束,安心旅遊經費已將用盡,讓旅遊業者頗感憂心,希望能政府能增加安心旅遊經費,並延後實施日期。 其實,政府經費有限,一直補助安心旅遊也是無底洞。不如恢復公教機關的自強活動,才能對國旅有所助益。 早在三、四十年前,筆者當公務員時,各機關多有所謂的「自強活動」,每年可辦2-3天的國內團體旅遊,規模雖小,但全國幾十萬公教人員的「自強活動」,對各地的旅館業和經濟,都甚有助益。筆者也是靠著「自強活動」,才有機會去梨山、花蓮太魯閣、台東等當時較偏遠地區旅遊。中、南、東部公教人員,則多到北部旅遊,就決不會像現在解禁了,花東及離島地區,端午連假或暑假期間,還能有報復性消費的好景,而雙北兩市的旅館還找不到旅客的情況了。 可惜公教人員的福利後來不斷被限縮,不僅上下班交通補助費被取消了,「自強活動」也被縮小成一定得當日來回,不能住宿。近幾年來,聽老同事說,連搭遊覽車玩一天的「自強活動」也沒有了,變成半日的環境教育或生態考察類似名稱的活動,只發一日的百元便當補助;甚至於再淪落到只給你半天休假,自行找兩、三個同仁,搭公車或捷運到郊外健行或參觀一番。現在,有疫情,地方旅館或餐飲、禮品業者…,需要解救了,主計處才又想要暫停解除所謂的公務員禁奓令,可是誰敢呀。 想想,一般公司、企業,平常經常每年都在犒賞員工國外旅行了,連旅行社在疫情之下,都靠著政府發的紓困經費,到風景區舉辦員工訓練了。而政府對自己員工——公務員,卻反而限縮經費,並不利政府員工士氣之提升。若以前的「自強活動」還維持,這時候對各地旅遊業多有幫助呀! 紓困或安心補助,從政府自己做起,也可鼓動企業加碼!公教人員更不該有禁奓令這名稱,這「奓」字好像罪該萬死似的。他們不必假借任何理由去風景地方旅店開會或研習的,只要恢復以前該有的一年一次小規模「自強活動」就可以了。
-
資深演員陳淑芳帶給人們的感動
這幾天報紙影劇版最紅的新聞之一,當屬金馬獎的後續報導,其中最令人感動的,大概是82歲資深演員陳淑芳,憑藉電影《孤味》、《親愛的房客》奪下第57屆金馬獎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獎。而她兩度上台,妙語如珠,也充滿了感恩,以及她對表演的熱情,其實在她每一部的作品,都能見到專業與認真。 提到陳淑芳,或許很少人知道她的本名,但是看過八點檔或是其他演出的人都一定會看到她,有時候,她只是靜靜地站在那邊凝視著,就很有戲,有時候幾句台詞,就讓人感到揪心。其實,在台灣本土也有很多很好的演員,但是套一句陳淑芳所說的,他們都是把自己當成演員,而不是明星,相當認分地扮演好自己角色。 而以她八十二歲的高齡來看,還可以對於工作抱持著高度的熱情,以及對於演戲這件事當成終身志業,是相當令人佩服的。當然,在我們身邊,也有不少退休的前輩都是退而不休的,他們都是抱持著更多的熱情再投入他們熱愛的事情,憑藉著他們累積的經驗,而繼續在某些領域持續發光發熱。 這些年,老年化與少子化成了最大的社會問題,牽一髮而動全身,這是很嚴重的問題,只不過,很多老年人口並不是什麼「下流老人」,而是像資深演員陳淑芳一樣,他們擁有極大的熱情,他們擁有最好的技術,可以提供更多後輩學習之處。所以,資深演員陳淑芳帶給人們的感動不只是她上台說的那些話,而是她的每個舉止,都彷彿代表某個世代留給我們的啟示與資產,也告訴我們,無論年齡多寡,只要保有熱情與專業,一定可以在某個場域闖出一片天。